加拿大家园论坛

本周六6月13日下午加拿大读书会第一次线下书友活动,请关注并踊跃参加!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732386/

storyteller : 2014-10-13#1
我这里有几个书架,自己有些书,大家愿意看的就过来拿,登记下,1个月内必须还,免费。如果能把自己的书贡献出来放在这里更好。
大家觉得如何?
下面是我自己的一点书,没有把国内的都拿过来,比较浅薄,大家勿怪。
一些经济学社会学的书
IMG_0072.JPG
IMG_0073.jpg
杂书
IMG_0074.JPG
管理书籍
IMG_0075.JPG
心理学的一些书、战争史
IMG_0076.JPG
哲学书籍
IMG_0077.JPG
文学:这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名著名译系列
IMG_0079.JPG
IMG_0080.JPG
通俗小说
IMG_0081.JPG 近代文学
IMG_0082.JPG
中国文学
IMG_0083.JPG

漫画书
IMG_0084.jpg 自我修养
IMG_0085.JPG

科学及几本传记
IMG_0086.JPG
当代欧美文学及部分史书
IMG_0087.JPG
还有些法文小说,估计没人感兴趣
IMG_0089.JPG
IMG_0090.JPG

storyteller : 2014-10-13#2
一趟趟国内背过来真累

hongyeana : 2014-10-13#3
鼓励鼓励。

我也可以捐几本

CCOYYOTEE : 2014-10-13#4
可以。但请把这些故纸堆赶紧送回收,然后,建一个网上的。

storyteller : 2014-10-13#5
可以。但请把这些故纸堆赶紧送回收,然后,建一个网上的。
网上中文书多了去了,还用你我?

CCOYYOTEE : 2014-10-13#6
网上中文书多了去了,还用你我?
图书馆的功能是信息的组织。如何让特定用户群尽管找到目标信息这才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传统介质的,必定淘汰。

阳光家园 : 2014-10-13#7
赞一个! 不过我也同意BRA兄弟的,电子书是将来的趋势。

Carbsed : 2014-10-13#8
虽然以后电子书是大势所趋,但楼主这些书还是有必要好好收藏的。

CCOYYOTEE : 2014-10-13#9
虽然以后电子书是大势所趋,但楼主这些书还是有必要好好收藏的。
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利益的事,还是交给纳税人的合伙企业--政府去干。

shenzhenren : 2014-10-13#10
还是喜欢纸质书,尤其是需要深度阅读的。

popiston : 2014-10-13#11
支持楼主。

成熟 : 2014-10-13#12
电子版书永远替代不了实体书

需要仔细阅读的书,比如专业上的书,我还是买实体书,看的踏实

gzlady : 2014-10-13#13
借纸质图书馆建立个爱书朋友圈倒是不错的主意。

阳光家园 : 2014-10-13#14
电子版书永远替代不了实体书

需要仔细阅读的书,比如专业上的书,我还是买实体书,看的踏实

不明白为什么电子书就不能仔细阅读了?:wdb2:

成熟 : 2014-10-13#15
借纸质图书馆建立个爱书朋友圈倒是不错的主意。
多伦多好像还没有爱书朋友圈

snowflake2012 : 2014-10-13#16
哈,楼主的阅读趣味与我很接近,你的很多书都是我最近读的。《金枝》、《思考,快与慢》、《意志力》、《华尔街日报讲故事》、《正念》甚至《清洁水厕简史》。

CCOYYOTEE : 2014-10-13#17
不明白为什么电子书就不能仔细阅读了?:wdb2:
看电子书拉不出s来?

snowflake2012 : 2014-10-13#18
关于中文书的问题,我在离开大温哥华的时候,将自己的几十本中文书捐给了Port Moody Public Library。那里有专门的中文和少数民族书架。我的mother-in-law在那个图书馆工作,她们接纳各种捐赠的。

据说,如果你的藏书数量大、选书精、高度专业化或捐赠者是名人,图书馆还可以为你做个专柜,也就是设立馆中馆,既让你的藏书给大家启蒙,又能保持你这个collection不被破坏。

超邪气 : 2014-10-13#19
非常支持。
楼主早说就好了,搬家前我捐了快50本中文书给Kennedy那个图书馆,他们很高兴。早知道可以给楼主了。

佐伊 : 2014-10-13#20
电子版书永远替代不了实体书

需要仔细阅读的书,比如专业上的书,我还是买实体书,看的踏实
同感,纸质书摸着有手感

来生要做一棵树 : 2014-10-14#21
楼主想法很好,支持啊 就是书借出去肯定要登记个人信息的啊,就怕一部分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信息在个人这里不安全而打消了借书的念头

超邪气 : 2014-10-14#22
楼主想法很好,支持啊 就是书借出去肯定要登记个人信息的啊,就怕一部分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信息在个人这里不安全而打消了借书的念头

可以押个20块嘛。。。。

菠菜45 : 2014-10-14#23
我以为让政府建一个中文图书馆,靠个人背过来太有限了。

nvod1111111 : 2014-10-14#24
就这点书,还建图书馆
我女儿的中文书都比你多。

天涯 : 2014-10-14#25
楼主精神可嘉,不过,现在象世加宝这样的地方,图书馆里的中文中实在是太多了,可以说国内看不到的,这里也能看到,国内看得到的这里基本上也没问题,差的仅仅是些最新出版。

我家里也有很多书,但书真心太重,带不过来。我读书的特点是读一本,基本上就吸收一本,读得非常的慢,过程有笔记有思考甚至会写些自己的理解观点和看法。但可能没有读你所收藏的这么多书。以前所读的书也不少,现在基本上没有时间读书,还天天在啃理财方面的书。

书太多还有一个麻烦是,搬家的时候也很辛苦,虽然收拾还比较容易,但就是太重。

天涯 : 2014-10-14#26
我个人其实还是喜欢纸质书的,电子书实在没有看书的感觉。

Vancouver landing : 2014-10-14#27
电子版书永远替代不了实体书

需要仔细阅读的书,比如专业上的书,我还是买实体书,看的踏实
同意!尤其专业书,有时候需要翻回去或者同时看几个地方的公式或理论,比电子书方便多了

storyteller : 2014-10-14#28
好吧,想建朋友圈的加我微信:yaxiaboy,我来组织。
电子阅读工具我有Nook,Kindle,iPad,但看的远没有纸质书多。电子书我也有几万本,一辈子看不完。“书非借不能读也”,有时候来的太容易了,反倒不会用心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内对知识产权不尊重,导致很多优秀图书根本不出电子版的,出了等于自断销路,因此好的资源不多。网友自己整理的,品质参差不齐,毕竟没花钱也没法对人要求很多。

storyteller : 2014-10-14#29
就这点书,还建图书馆
我女儿的中文书都比你多。
建图书馆是把大家的资源拿过来,也欢迎你把女儿的书分享给大家看啊。当然,讲歪理就算了。

nvod1111111 : 2014-10-14#30
我在RICHMOND,这里的图书馆中文书够多了。
你需要鼓励的话,那就送一句给你,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
建图书馆是把大家的资源拿过来,也欢迎你把女儿的书分享给大家看啊。当然,讲歪理就算了。

roni : 2014-10-14#31
http://www.xtdcc.ca/
请看看这个,在大多的密西沙加

storyteller : 2014-10-14#32
http://www.xtdcc.ca/
请看看这个,在大多的密西沙加
谢谢,我在downtown

hgwzx : 2014-10-14#33
大力支持, 互相交换,很好的注意。

远行乐乐 : 2014-10-14#34
支持楼主,可惜太远看不上。

Tin Tin : 2014-10-14#35
同意“书非借不能读也”。支持纸制书。

但多伦多中文书还是挺多的。建立读书小组倒是不错的主意。

AndrewBJ : 2014-10-14#36
靠政府支持弄个中文图书馆比较好,这样大家都能捐书借书了,个人存放需要空间,借书还书登记需要人力和时间

roni : 2014-10-14#37
谢谢,我在downtown
downtown以前有孙长云女士组织,但现在百度好像也看不到她的网站了,做华人图书馆很辛苦的,但还好有电话在,有兴趣可以电话联系试试

附件


象道 : 2014-10-14#38
蛮好的。相信一些陌生人会因此成为朋友,这可是电子书很难做到的。

storyteller : 2014-10-14#39
downtown以前有孙长云女士组织,但现在百度好像也看不到她的网站了,做华人图书馆很辛苦的,但还好有电话在,有兴趣可以电话联系试试
谢谢告知

futureca : 2014-10-14#40
支持楼主,喜欢纸质书;电子书也看过一些,感觉更费眼睛,呵呵

lifranklee : 2014-10-14#41
难得难得,支持支持!

nvod1111111 : 2014-10-14#42
靠政府支持弄个中文图书馆比较好,这样大家都能捐书借书了,个人存放需要空间,借书还书登记需要人力和时间
这个意见才是有建设性的。

zj8341 : 2014-10-14#43
没事儿读读书是个好习惯,手捧一本书和看电子书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

风居住的街道 : 2014-10-14#44
支持啊。楼主的书都是好书!如果要建立图书馆我也可以捐一些书,我搬家扔了好几本呢,真可惜。

storyteller : 2014-10-14#45
各位一年大概都读多少本书?我去年差不多看了100本,当然大部分囫囵吞枣,写读后感做笔记的不多

H1N1 : 2014-10-15#46
我的天,这么多怎么弄过来的。我全扔了,很多两三折在水木清华上卖掉了

storyteller : 2014-10-15#47
我的天,这么多怎么弄过来的。我全扔了,很多两三折在水木清华上卖掉了
我往返中国比较多,有时候是商务舱,我又是金卡,所以能带的行李多。话说书是最重的玩意儿!我曾经有次带了两个各55公斤书的箱子,结果浦东机场说一个箱子只能装32公斤,不能单箱超重,弄的我机场现行另外买纸箱子打包,好不狼狈!不过好在那次的书都另外打包运过来了。

泡菜坛子 : 2014-10-15#48
目的?吃饱了没事干找气受,可以,其他,趁早。

780china : 2014-10-15#49
电子书的版权是大问题

来生要做一棵树 : 2014-10-16#50
可以押个20块嘛。。。。
真聪明 赞赞赞

Emma33 : 2014-10-16#51
支持楼主善举。

rowrockn : 2014-10-16#52
电子书看多了,对眼睛伤害大。支持楼主。

storyteller : 2014-10-16#53
这个周六,朋友们有时间过来吧,我在downtown住,看见喜欢的书拿走(不过一定得还!),如果想看电影的我还可以放个电影看,condo里有影院级效果的投影加环绕立体声专业小影院。活动免费。下午两点,大家最好一起来,互相认识下,一切免费,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交个朋友,互相交流些好书。想来的请悄悄话或加我微信。

candc : 2014-10-16#54
支持

民工加拿大 : 2014-10-17#55
我这里有几个书架,自己有些书,大家愿意看的就过来拿,登记下,1个月内必须还,免费。如果能把自己的书贡献出来放在这里更好。
大家觉得如何?
下面是我自己的一点书,没有把国内的都拿过来,比较浅薄,大家勿怪。
一些经济学社会学的书
浏览附件363134
浏览附件363135
杂书
浏览附件363136
管理书籍
浏览附件363137
心理学的一些书、战争史
浏览附件363138
哲学书籍
浏览附件363139
文学:这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名著名译系列
浏览附件363141
浏览附件363142
通俗小说
浏览附件363143 近代文学
浏览附件363144
中国文学
浏览附件363145

漫画书
浏览附件363146 自我修养
浏览附件363147

科学及几本传记
浏览附件363148
当代欧美文学及部分史书
浏览附件363149
还有些法文小说,估计没人感兴趣
浏览附件363151
浏览附件363152

真是热心人,必须赞一个

leoo : 2014-10-17#56
赞!

justinzhou : 2014-10-21#57
很好的主意,你的书不错,就是量少点。
我想明年回国,把国内的书拉过来,想找几个人拼一个集装箱。不知这里有同好不?

ctv6060 : 2014-10-24#58
想让自己多读些书,平时运动量很大,不容易静下来,书,可以调整心境!怎么拿到想看的书呢?方便的话回个邮件吧,谢了!ctv6060@gmail.com

沙龙巴斯 : 2014-10-26#59
建议捐给图书馆吧,世嘉堡的中文书都很多。
下一代的孩子们都看电子书了,他们以后只会比较kindle还是pad的体验更好,这些都会是古董

storyteller : 2014-11-22#60
这次带过来的一些书。我现在学聪明了,只带没看过的
IMG_2759.JPG IMG_2760.JPG IMG_2761.jpg

sabre : 2014-11-23#61
顶中文图书馆

storyteller : 2014-12-24#62
推荐一张CD:The Musical Silk Road 从远东到欧洲,宏伟的民间音乐之旅 La Route Musicale de Soie.

这张CD是在Douban FM上无意听到的,当时拍案而起,惊为此曲只应天上有。

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在19世纪中页由西方提出,是代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符号性词汇。
在中国人眼里,“丝绸之路”源于张骞出使西域。
原意本是试图联合西域共抗匈奴,不想却发现了多姿多彩的中亚文明。由此揭开了汉文化与西方交流的历史。
而广义的“丝绸之路”则包括许多条路线,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与波斯、印度等地域之间。
凡是东西方交流的线路都算在其中,甚至包括从地中海跨红海至印度洋、再到中国南海沿岸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路学”在国际上亦始终方兴未艾。

这套双CD唱片,以“丝绸之路”的名义收录了亚洲广泛而多样的传统音乐形态。
从远东的日本、高丽、中国,
再进入中亚的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
南下进入波斯、巴基斯坦、印度,
再西进到阿拉伯,土耳其,
最后北上至希腊。
自然,区区的两张CD、短短的120分钟,无法涵盖亚洲音乐文化的全部精髓。
不过让我们暂且把这作为一个引子、一段前奏、一位导游,
一个更广阔而精深的亚洲文明等待我们去发掘。
推荐曲目是黑体的这些曲子
CD1
01 Monts Han Huhiin (The Han Huhiin Mountains) Egschligen (2:14)
02 Harati Ensemble Néo-Traditionnel De Kotchkorka (2:09)
03 Implorante (The Beseecher) Yultchiéva, Mon鈐鈚 (8:45)
04 Musique de Cour (Court Music) (3:13)
05 N'蒫oute Pas, Mon Ami... (Do Not Listen, My Friend...) Ghorbani, Ali Reza (7:32)
06 Tu Es Comme un Petit Perroquet (You Are Like a Little Parrot) Ragunathan, Sudha (7:11)
07 Corbeaux de l'Hiver Glissant Sur l'Eau Gelée (Winter Crows Gliding on F Ping, Liang Tsai (3:45)
08 Celui Pour Qui J'Ai Adopté l'Ascétisme (The One for Whom I Chose Asceti Parveen, Abida (5:11)
09 Belle-Du-Soir (Evening Beauty) Chida, Etsuko (5:09)
10 Agitation Kangeldeva, Diljat (2:03)
11 De Tous Les Astres (From All the Stars) Ionatos, Angélique (3:24)
12 Toute Ma Vie (All My Life) Mahwash (6:18)
13 Shukar Baxshi Khudaiberenov, Deulet (3:32)

CD2
01 Oud Fou (The Mad Ud) Bachir, Mounir (4:28)
02 Dans la Passion... (The Sorrows of Love...) Ali Faiz, Faiz (12:29)
03 Rituel du Sam (Sam Ritual) (1:15)
04 蒫oute le Ney (Listen to the Ney) Mahwash (7:29)
05 Alamge, Gilgai, Gilmaghai Nureyev, Meulam (5:04)
06 Sons de Soie (Sounds of Silk) Pei-Yuen, Lu (3:51)
07 Chanson de Sim'chong (The Song of Sim'chong) Hyangnyon, An (6:56)
08 Danse de Ferghana (Ferghana Dance) Alimatov, Turgun (2:53)
09 Lion (The Lion) Cicek, Ali Ekber (5:08)
10 Même 耮e (Of the Same Age) Njazbekova, Damira (1:51)
11 蒷oge de Gengis Khan (Eulogy of Gengis Khan) (4:22)
12 Mes Yeux Sont Rivés Sur la Maison d'En Face... (My Eyes Are Riveted on Sadikova, Goltchereh (2:28)
13 Monica (1:53)

storyteller : 2014-12-25#63
我的2014年观影报告:http://movie.douban.com/my_movie_report/?from=ydouban#!/?page=7
最近看的最棒的电影是伯格曼的《芬尼与亚历山大》,1982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其实跟伯格曼的才华相比,Oscar的光彩要暗淡的多)。影片开头是圣诞节,祝各位Merry Christmas!

storyteller : 2015-01-03#64
最近看完了这本书。IMG_0424.jpg
明镜出版社2012年出版,作者梁剑。600页,Toronto Reference Library有借(可以借三周)。
该书介绍了习父的政治生涯、习的幼年、少年求学及15岁到陕北下乡7年的经历,以及在中央军委、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至中央的政治履历,还有他的婚姻、家庭、亲友、女儿等情况。本书大部分都是摘录别处的记录及评论,因此作者的见解、新鲜的料较少,另外因为成书时间问题,当然对习的治国理念、政治路线仅停留在猜测阶段。
习仲勋是江西人,原来的西北党委书记,建国后当过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但1972年被康生陷害,坐了几年牢;后来被周恩来保护起来。与团派祖师胡耀邦关系非常好,1985年因为为胡挺身而出支持邓小平下台,被贬。习近平迄今年年春节仍到胡家中拜年。
习仲勋结过两次婚,前妻至少一子一女,子正平已得心脏病去世。后妻齐心生了齐桥桥(原武警总队外事部主任,后在香港生活过,其父经营房地产,现应已退出)、齐安安(为避嫌都随母姓,外交学院毕业,学法语,曾在国际商报社工作,其夫吴龙的新邮通公司代理大唐通讯设备,现应也已退出)、近平、远平(国际节能组织中国会长)。习前妻柯小明是前驻英国大使的女儿,感情不和离婚。彭丽媛1987年与习结婚。一女明泽。学法语的,浙江大学毕业,去了哈佛。(这也解释了她为什么跟母亲彭丽媛一起去了法国Merieux家。当然彭做TB和Aids的亲善大使应该也有关系。)
习15岁时因为父亲政治失势去了陕西下乡7年,当中太苦了受不了回了北京,但发现北京也不安全,又回了陕西,还当上大队书记职务。与当地群众关系不错,后常回去看看。回京后做中央军委秘书长耿彪的秘书三年,之后到河北正定县做县委书记(30岁?)。因当时河北省委书记高扬反对其进省常委,32岁调福建厦门市任副市长,一年后提任厦门市长、书记,受到时任省委书记项南的关照。后去宁德当地委书记,又被调任福州市任市委书记、福建省长、省委书记,之后调浙江任省委书记,陈良宇出事后调上海任省委书记,2010年连升三级,由中央委员直升政治局常委。行事低调,会处理与上级及下级关系,在元老中口碑很好。

storyteller : 2015-01-05#65
我做了个微信公众号:加拿大读书会,搜索“careaders”或扫描下面这个二维码能搜到:
getqrcode.jpg

o2o2o2o2 : 2015-01-05#66
支持

storyteller : 2015-01-05#67

在某个长江商学院学生推荐的书单上看到这本书,买了,212页,作者老雕(肯定是网名,好像几年前很喜欢在天涯论坛上跟人发帖论战,做过雕爷牛腩和阿芙精油),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第一次出版(2013年已经是第7次出版了)。
副标题是“我在30岁前赚到1000万的经验谈”,写作对象基本是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文笔比较浅显,也很薄,我一天看完了。虽然没多少条理(不少地方感觉是他把自己多年发的帖子综合成了这本书),但从书里还是能看出作者比较喜欢动脑子,而且也应该自动自发读过一些书,即使我上过正规商学院也去过HBS,道理都明白,然而我对能自己琢磨出点儿门道并能在实战中成功的人都还是至少尊重的,做生意毕竟不是做学问,没必要起承转合搞八股文。
这本书的成功一方面注解了国内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困难,也说明了目前国内人们创业发财的动机有多么强烈。
书分9章,每章都用一个当时很时兴(现在看起来也很恶俗)的“xx力”命名,简单总结如下:
1. 念力:发财创业的目的(实现财务自由,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不需要朝九晚五辛苦地看别人脸色)和条件(激情、欲望、创造力、头脑是最重要的,启动资金多少反倒无所谓。)年轻人要敢想敢做。赚钱是为了花钱,慈善一样是花钱。
2. 统御力:识人、用人与聚人。创业就要转变心态,自己是老板,天塌下来只有你一个人撑着,不是以前的上班族了。创业找个合作伙伴有时非常有必要,而跟人合伙一开始就要确立一个有绝对控股权、发言权的一方;创业不能搞民主,独裁些业务效率更高。用人一定要自己定,不能把权力交给别人,即使用错了,教训也是自己来吸取。公司运营中要心胸开阔,“怂恿争吵”,多听不同意见并保护能发出不同意见的员工。(其实用人何止这点道理,可以说是最难的一条,不过作者是赚快钱而且写给30岁以下的人看,因此也无可厚非)。
3. 成长力:业务的增长。做什么就要像什么。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是赚钱。内心敏感细腻、感情丰富的人反倒不适合经商。即使是朋友,该赚的钱也要赚,赚到的钱你照样可以回馈社会。选好方向是成功的第一步。(这章很乱,但基本上说的是要唯利是图并且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你要想好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
4. 财务力:创业所需的基本财务知识。提高资金周转率的重要性。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利润率、杠杆。现金为王。钱花在客户能看得见的地方,该省的钱像“杀父仇人一样砍掉”。(这章可能是为了迎合初创业人员创业其实很简单容易的心理,讲的都是最浅显的知识。补充一点,初创业者一定不要为了扩大营业额而拼命做些不赚钱的业务,你的目的是赢利,除非你有VC在后面撑着。)
5. 前瞻力:产业分析、竞争力,眼界(“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取道、明势、优术,依靠价值链的精确分析提升核心竞争力,制定响应战略,并以此来选择团队,制定流程,督促执行。(这张基本上着重讲眼光、垂直分析的重要性,兼带介绍了当年很火的“蓝海战略”和Zara案例分析)。
6. 决断力:生意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讲出来的,要勇于尝试。没有课堂教你想象力,象牙塔里也练不出生意直觉和节奏感。
7. 竞争力:这一章其实和第5章有交叉,是具体深层发掘、刺激客户需求、拟订战略并击败对手的实战案例。对客户、消费者的行为研究是会带来丰厚回报的,这也是高层管理人员为什么要常去一线走动的原因。营销是门大学问,提到《影响力》和《引爆点》这两本书的内容及例子。拥有广大的客户群是财富。
8. 洞察力:要时常跳出常规看自己的生意,”Think out of the box”. 通过奢侈品、健身房等案例提示如何差异化做到和别人不一样。
9. 批判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抓到老鼠的猫是好猫,不要教条主义。盲目品牌建设是SB。余世维是骗子。(其实B2B也要品牌建设的,作者此处只认为B2C才需要品牌建设显然是没在大企业里干过)。
以上,请斧正。

storyteller : 2015-01-08#68
一个62岁哲学家的《人生的智慧》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62岁所作的《附录和补遗》的节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272页,译者韦启昌。如果说前面几本书只能算差强人意各取所长的话,这本书我要给它打满分。

这 本书是我相见恨晚的书之一,给了我很多阅读及思考的乐趣:原来我的想法有人早就想到和写出来了。另外,那些比喻是多么的贴切啊!可以说,看这本书,让我产 生了学德语的欲望。而且,有人说过,每一个比我们年纪大的人对我们来说都是财富,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与智慧积累。可以说,看书的时候,我常常想,天哪,为什么我没早点看 这本书?另外,相比晦涩的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的文字要简单易懂的多,另外也极贴近我们的生活;另外,这本书也让叔本华真正闻名于世。 Shopenhauer,这名字念起来就很爽!

这本论述人如何可以更加幸福的书,分为自身(天生来的东西)、财产、形象(名声、地位,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对自己及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对世事的态度以及人生的各个阶段等部分,每一个部分都言简意赅,以小节的形式论述相应主题。

书一上来就明确,与一个人真正的健康及精神内涵相比,身外之物其实都是非常次要的。
“一个人只能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中。因此,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这跟佛教的无我其实是相同的)
“因为最高级、最丰富多彩以及维持最为恒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
“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
苏格拉底在集市上说:“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

关于如何确保健康提高精神内涵、多享有内心的平静,叔本华提出年少时要量力而行。他自己讨厌母亲,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孤独的生活,因此他非常讨厌 社交。其实我觉得从别人那里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也是一种乐趣和幸福,更是捷径。当然我比叔本华的凤毛麟角的高智商可是差太远了,所以只是他认为的俗 人的一员。当然,提高精神内涵并非仅仅是社交或独处,实际上,一个人真正独处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他(她)自己。“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我认为,要真正活得象个人,首先得接受自己(长处,短处,过去现在以及对未来有个清楚的看法和打算),不随任何其它外界因素而改变这种态度。

关于财产和名声,有趣的是,叔本华认为财产比名声重要的多,名声甚至是获取财产的手段。

我们自己

“高兴的心情直接就使我们获益。它才是幸福的现金,而其他别的都只是兑现幸福的支票。”我给别人带来了多少欢乐和笑声?我自己时常想些愉快的事让自己笑吗?

甚至长相也重要。“良好的长相是一纸摊开的推荐书,它从一开始就为我们赢得了他人的心。”

卓越的头脑“里面的思想活泼,奔涌不息,不断更新;它们玩味和摸索着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多种现象;还有把这些思想进行各自组合的冲动和能力”。但 他也指出,“突出的智力是以敏锐的感觉为直接前提,以强烈的意欲,亦即强烈的冲动和激情为根基。”因此,最天才的人往往是很难得到真正的幸福的,因为他们 太敏感了(盲人、傻子往往脸上的表情都比较幸福)。这也是叔本华强调为什么要隐居的原因。

当然,遁世并不能万事大吉,因为“斯托拜阿斯说,幸福就是发挥、应用我们的才能和技巧,并取得期待的结果。”;“每个人都是尽自己所能,努力做到最 好”。叔本华生在富商之家,一生衣食无忧,当然可以说啥都不干最幸福这样的话。其实,现在的社会,即使我们不尽力,外界也会逼迫我们;与其被逼,不如自己 主动从中寻找乐趣。他把人能享受的乐趣三分为机体新陈代谢(吃喝拉撒睡。。。)、发挥肌肉力量的乐趣(各种运动)以及施展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观察、思 考、感觉、阅读、默想、写作、学习、发明、演奏音乐和思考哲学等)。其实我觉得这第三种还可以再细分出发现、发明、实现、完成某事、某物的乐趣(哪怕是生 孩子)。看书和写成一部杰作的乐趣不可能平起平坐,当然叔本华膝下无后裔,连女人都不碰,所以他不把传宗接代当成乐趣。



“一个人在拥有财产方面能否得到满足并不由某一个财产的绝对数量所决定,而是相对的”。首先相对于自己的期待:“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名声。”其实,我觉得还要相当于他人的财富:人很多幸福都是比出来的。政治由此而来。

其实叔本华倒并没有特别贬低金钱。它“每时每刻都准备着变成我们那飘忽不定的愿望和变化多端的需求所要求的东西”,“具备了绝对的好处”。

如何正确对待财富?把它当朋友,善待它,给它安排个好出路,它也会感激你。不理它,它也不会理你。另外,除了在吃住方面,生活尽可能节俭。

叔本华关于“英雄不怕出身低”有很精彩的一段描述:
“如果这个人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那反倒是他的一个真正优势,他也可因此获得别人的提携。只有一个穷鬼才会对自己绝对的、彻底的、全方位的劣势达到所需要的深信不疑的程度,才会认识清楚自己的无足轻重和毫无价值。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人才会
接 连不停地向人弯腰致意,也只有他们的鞠躬才会深至九十度。只有这种人才能忍受一切,且一直报以微笑。只有他们才知道自己的奉献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只有他们 才会扯高嗓门,或者用醒目的黑体字,公开把拙劣的文学作品捧为巨那著些作者不是高高在他们之上,就是极有势力;也只有这种人才会摇尾乞怜。如同歌德所说: “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他当然也引用了伏尔泰的话“我们在这世上时日不多,不值得在可鄙的坏蛋的脚下爬行。”



Shopenhauer已经非常明白地表示,要是想让自己爽,要非常把自己当回事,但非常不能太拿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当回事。

“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并非至关重要。”
“使一个渴求赞语的人闷闷不乐或者兴高采烈的话语,却是多么的无足轻重!——贺拉斯”
“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这些看法的影响和支配的话。”
“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把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看得太过重要是人们常犯的错误。。。这一错误给那些要统治人或者驾驭人的人提供了一个便利手段。所以,在各种训练人的手法中,加强和培养荣誉感的做法占据了首位。”
“虚荣为了手段而忘了目的,它和贪婪是一种性质。”
“我们对于他人看法的看重。。。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
“甚至名誉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也只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
“勋章的颁发除了顶替金钱酬劳、为国家节省大量财政开支外,同时还是一种相当实用、妥当的安排。”

在这里他狠狠黒了一下法国:
“虚荣心在法国人的身上表现得至为明显,因为法国人的虚荣心带有特定的地方色彩,通常会演变成离谱的野心、可笑的民族虚荣和恬不知耻的大吹大擂。但这样的做法反倒使自己的努力落空,法国人因此成了其它民族的笑料,并获得了“伟大的民族”这一绰号。

当然,“每一个民族都取笑别的民族,他们的嘲笑都是对的。”

不过,看轻名声是很难的,“名声是智者们最后才放弃的东西——塔西佗。”

叔本华讽刺虚荣,不过鼓励人骄傲,“因为只有对自己的突出长处和非凡价值有一种发自内在的、坚定的和不可动摇的确信的人,才可以真正骄傲地起来。” “面对大多数人的恬不知耻和傲慢无知,无论哪一个人,只要他拥有某一方面的优点,就要把自己的优点记在心上,不要把它忘了。”“跟奴隶开玩笑,奴隶就会对 你不敬”。“你必须强迫自己接受应有的骄傲——贺拉斯。谦虚是美德——这一句话是蠢人的一项聪明的发明。

之后叔本华就当时社会盛行的决斗和骑士荣誉展开了20页的猛烈攻击,今天已不具有时代意义,在这里不写了。另外,他还涉及了性别荣誉、公民荣誉、公职荣誉、民族荣誉、国家荣誉等方面。

苦与乐

“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存在的。”——伏尔泰

“如果一个人试图摆脱某种祸害,那他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的;但如果一个人总想着得到比自己已经拥有的更好的东西,那他就是相当盲目的。”——歌德

“更好是好的敌人。”——法国谚语

“我们的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而人的最高智慧就是否定和抗拒这一存在。”

“没有什么人、事值得我们过分的操心。”——柏拉图

叔本华,从一个老人的角度,认为要幸福就要躲避痛苦和灾难,而不是去寻找什么乐趣。这一点,可能我小清新年龄的原因,不能完全同意。一杯冰镇的香 槟,不是很让我们飘飘然吗?运动过后不是很舒服吗?看书里不是有很多乐趣吗?帮助别人或者完成一件什么事(比如说在这里狂写)之后,不是很有成就感吗?当 然,他说的快乐,可能是指的比较庸俗一些的快乐(“那天早上起床我洗完了脸,疯狂不见了,恐惧出现了!”)。当然,不幸是一定要避免的(疾病、烦恼、忧 患、损失、贫困、耻辱。。。)

“如果我们更多的考虑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利,那对我们反而更有好处。”

“避免重大祸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考虑我们的能力、条件,尽可能地减低我们对生活的要求。”

“节制我们的欲望,控制我们的愤怒,时刻牢记着这一事实:在这世上有着许多令人羡慕的东西,但我们只能得到其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许许多多的灾祸却必然降临到我们头上。换句话说,放弃和忍耐就是我们的准则。”

时间

叔本华在第五章里提到了时间对我们的幸福的重要性。这个题目好大。。。把握现在最重要,不要过于纠结于过去(当然要从过去中吸取经验教训,“原谅和 忘记就意味着扔掉我们获得的宝贵经验”,但是,人的记忆也会骗人骗己),适度规划未来但也不要过高期望于未来。不要被时间欺骗,以为今天的承诺在遥远的未 来就不需要兑现,因为再遥远的未来也不是很遥远。

孤独

“年轻人要学会忍受孤独。”叔本华花了大量篇幅描述独处、归隐的好处。“让别人美化自己,方式之一就是尽量不要与人见面,因为虽然记忆需要很长时间 才能完成它的美化工夫,但美化的工作却可以马上开始。”人只能看到自己的思想境界所允许的东西,“面对那些傻瓜、蠢蛋,我们只有一种方式让他们明白我们的 头脑智力,那就是,不要和这种人谈话。”或者洞察其心理的话?或者让他不明白的话?应该远离人群是因为大多数人只关心也只有能力和智力关心自己;因此跟他 们交流需要非常小心。另外,对人太礼貌、太过迁就和顺从任何人也是危险的,“人们尤其不能忍受别人需要他们。”“不尊崇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崇——意大 利谚语。”

嫉妒

“没有哪一种恨意能象嫉妒那样难以消除。”

“嫉妒既是一种罪恶,又是一种不幸。”因为嫉妒毁掉的,首先是我们自己。

命运

做事之前要仔细规划,把一切可能都想到;想好后就实施,不要顾忌太多。“人的智力不足以保证事情的发展结果。”如果事情发展不如人意,认真的总结学 习、避免重犯是重要的,但不要情感上怨天尤人或自责,“因为命运论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真理: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必然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情绪管理

人的情绪和想象是个婊子,你要驯服它:不能听之任之。“对任何关乎我们痛苦和快乐的事情都应该以理性和判断力去观察和考虑,进行冷静的、不掺带任何 个人情绪的思考,运用纯粹的概念在抽象中操作。我们不应该让思考掺杂着想象,因为想象没有能力对事情做出判断。相反,想象只会带来扰乱我们情绪的清晰图 像,徒增我们的痛苦。”由此,最好的思考严肃和不悦的时间是早上而不是晚上。每天晚上我们都死去,每天早上我们又都复生。“睡眠是向死亡的借贷。”

“不要听任我们的想象把自己曾经遭受过的不公、侮辱、轻视、损失等化为栩栩如生的图像,因为这会刺激起我们已经沉睡了的愤怒、怨恨及其他憎恶情 绪。”“甚至微不足道的愤怒——不管它出自人或事——如果我们脑子里老是想着它,老是以强烈的色彩夸大地描绘这一烦恼,就会膨胀成为可怕的巨物,让我们束 手无策。对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我们都应抱持一种尽量客观、求实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比较容易接受它们。”不要因噎废食,心要放宽。

“我们的行动和努力的指南不可以是想象中的图像,而应该是考虑清楚的概念和判断。”感性无益,理性为王。你想要个相貌好的,还是有内涵的?叔本华其实自己也承认过相貌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有一个存放思想的抽屉柜,在拉出一个抽屉时,其它的抽屉保持原位。”“考虑和处理事情时,做到干净利索,切忌纠缠不清。”“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的确,保持精力的重要手段就是不为小事所扰。

健康

要时常运动。要爱惜、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因为它是你唯一的朋友——大脑的载体,当然,身体的各种欲望和需要也可能变成我们自己的敌人。大脑重量只有全身的2%,但却消耗20%的能量。

性欲

“只要人们仍然受到性欲的影响,或者受到这一魔鬼的摆布操纵,那么,性欲造成的没完没了、花样繁多的忧郁及产生的情绪冲动,就会使人总是处于一种轻 微的精神错乱之中。所以只有在性欲消失了的时候,人才会变得理智。”“年轻人受着性欲这一魔鬼的控制——,不,应该是奴役才对。”

这话说的对啊。海明威在战争中受伤丧失了性功能,结果写出了阳刚无比的硬汉文学。尼采也是体弱多病,多年卧床不起,失恋后10天内写出了《查拉图斯 特拉如是说》第一部分。他的超人学说可是被希特勒所用(当然,尼采的妹妹对他的著作动了不少手脚,希特勒,你好冤啊!),差点改变了整个世界。东方不 败。。。骚年,你还等什么?!

处世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吵闹。”

“活,也让别人活。”

“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我们前进路上的一块大石头大发脾气一样的愚蠢。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郑重声明:这话是叔本华说的,不是我说的。)

“最危险和可怕的是人的狡猾,而不是人的暴怒。确实,人的头脑是比狮子的利爪还要厉害的武器。”

我们究竟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喜爱,还是尊敬?“喜爱出自主观,而尊敬却出自客观。当然,别人的喜爱对于我们更有用处。”Hungers Game里有句话,如果你想活下去,就得让(观众们)喜欢你。不过说实话,这个论题和前面的别人的看法部分有些重复或者是细化。基本上,我认为,两者都有 用,同样有利于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要不是代价太高。

以人为镜:“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却象一只对着镜子咆哮的狗,它以为镜子里面的是另外一只狗,殊不知它看到的正是它自己。”“注意和批评他人的缺点是使我们意识到自己不足的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

人性:“没有什么比告诉别人我们适逢某一巨大不幸,或者向别人毫无保留地透露自己的某些个人弱点,更能确切地使 别人得到好的心情了。”“一个人表现出聪明和思想只能激起人们对他的憎恨和反感。”因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就是间接地指责别人愚蠢和无能。”这个, 即使对销售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虚荣心的满足给人的快感更甚于其它的快乐,但获得这种快感的途径只能是把自己与别人做一番比较。”“一个相貌还过得 去的姑娘是多么热情友好地欢迎一个相貌丑陋难看的姑娘啊!”没有人喜欢被别人指教(哪位如果在看我的blog,有任何冒犯,请谅解我的无知),“谁来到这 个世上,一本正经地在最重要的问题上教育人们,那么,如果他能全身而退就已经是万幸的了。”

朋友(再度重申,所有带引号的,全是叔本华的原文):“在这个世界上,流行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真正的友谊, 而只是做得尽量逼真和自然地显示尊重和友谊的表面功夫。”“如果值得我们的大部分好朋友在我们背后所说的话,我们就不会再想跟他们说话了。”“朋友都说自 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 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这个老狐狸。。。唉!)

“我们信任和透露秘密给别人,大部分是因为我们懒惰、自私和虚荣。懒惰,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去作考察、发现的工夫和保持警觉,而宁愿信任别人。自私, 是因为谈论自己的需要引导我们把一些秘密泄露给别人;虚荣,是因为我们谈论的事情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确实,管住自己的嘴,需要一些自制力,而自制力是不 会坏事的。

“运用礼貌和友好,甚至使一个执拗和敌视他人的人也变得顺从和与人方便。”装吧。

“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在说谎话的时候,我们应该假装相信他的话。但如果我们发现他的话部分地泄露了其实想掩藏起来的真相,那我们就应该装出一副不相信的样子。”

“大致说来,我们应该通过我们没说出来的话,而不是我说出来的话来显示我们的见解。”“如果我们明智的话,我们就会在思想和说话之间保留相当的距 离。”“任何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要告诉你的朋友。——阿拉伯谚语”“如果对我的秘密保持沉默,那么他就是我看管的囚徒;如果失口说出了这个秘 密,那我就变成了它的囚徒。”“沉默之树结出安宁之果。”

“我们让自己被别人骗去的金钱花费得甚为值得,任何其它的金钱花费都无法与之相比,因为用这笔钱,我们直接买回了聪明。”学费不白交的前提是我们变聪明了。

“把一个人性格中的劣性忘掉就跟扔掉了我们千辛万苦挣得的金钱一样。”

“不爱也不恨”包含了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要说话也不要相信”则包含了另一半的智慧。

“除了在行动上,我们不可以表现出憎恨或愤怒。”应该是真正的憎恨或愤怒吧。“冷血的动物才是唯一有毒的动物。”谢天笑躺枪了。

命运

“运气是一股邪恶、危险的力量,我们应尽可能少地听其摆布。”

“它懂得用一种君王的气派和艺术让我们清楚明白:在它的仁慈、恩惠面前,我们的一切功劳、业绩都是无足轻重、无能为力的。”

“命运负责洗牌和派牌,而我们则负责出牌。”

“人生可能遭遇的苦难是巨大的和不可胜数的。”

的确。在命运的强大力量面前,我们都只是一个渣。不过,即使我们虽然不是贝多芬、才能平庸,至少也要奋斗一下,找一下自己和命运的极限吧?要不然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战斗。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引起争斗。”

“对于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都要马上清晰地想到其相反的一面。”“一个明智的人其实就是一个不会被事物恒久不变的表面所欺骗的人,他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即将往哪一个方向发展。”没有什么是永久的,只有变才是不变。人的感情是最容易变化的东西之一。

“再也没有比时间更苛刻、刻薄的高利贷者了。”

人的一生

“在我年轻的时候,当敲门声响起,我就会想:幸福就要来了。当我已老,敲门声响起,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幸终于到了。”

“我们可以把一生比喻成一副刺绣品:前半生我们看见的刺绣的正面,后半生我们看到反面。”

“从年轻的角度看生活,生活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但从老年的角度观察,生活则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这本书的一些摘要及我粗浅的认识就此华丽的结束了。问题是,想要个什么样的老年以及老年看来的过去?


小蝎子翠翠 : 2015-01-08#69
赞一个!在这边找中文书实在不容易,怀念国内的快递!

storyteller : 2015-01-08#70
关于创业与风投,《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说了些什么

这本书是投资人查立多年很多博客文章的合集,完稿于2010年,2012年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2013年再版。共315页。作者原来是学美术的,后来去了英国学媒体,又去了美国,开始创业、搞投资。
全 书分成望、闻、问、切四个部分,其实这个套用中医问诊的分法有些奇怪,而且有些文章组织的比较乱,不过基本上是按为什么要创业、创业所需基本知识和条件、 创业者如何融资尤其是如何与VC打交道、创业的一些新视野等等,间杂写进了Google、Apple、Lucas Film、Red、SpaceX、Disney、IBM、Mattel(芭比娃娃)、World vision等的创立及成长案例;其中第三部分“问-和资本谈恋爱”是全书的精华、“干货”。
这书对于理解VC是一本不错的借鉴。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成书、出版的时间原因,很多内容已经有些过时5年了。当然,作者本人现在是搞投资的,这书也被很多投资人推荐,屁股决定脑袋,所以很多 创业人跟风投打交道的内容尤其是Termsheet里面一堆“行规”、“惯例”不必全信,要批判性地去看。
下面就我看书所得,结合工作中遇到的投资机构经历,做个小小Q&A,但我毕竟没做过风投,肯定有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1. 什么是风投?
风投(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简称),就是拿了有钱人的钱去投资创业初期企业的机构。

2. 风投跟天使投资人有什么区别?
天使投资人(Business Angel)一般是一个明星投资个人,而且通常进场较早,是在企业刚刚创立时冒险投入资金的人。风投一般是一个组织机构,有内部流程。相对风投来说,天使投资人决策较快。
如果是天使是第一阶段,风投第二阶段,接下来可能入场的是PE (Private Fund)了。

3. 风投的目的是什么?
赚 钱。而且是很快的赚钱。一般来说,风投的钱都不是自己的,金主给风投的每笔钱都有比较具体的回报要求,而且收回期限都在5到10年内。这个原始要求决定了 风投的投出的钱都要3到5年内收回(专业术语叫退出,Exit),而且回报率要求都不低。很多风投张口就是10倍(就是他今天投给你500万,3年后你要 还他5000万)。

4. 什么???!!!这不是高利贷吗?
是的,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高利贷。风投代表着赤裸裸的资本主义。不过很少听说风投用黑社会的手段追债,而且他们的人也常换。

5. 为什么现在国内是个人就搞投资?
现 在国内风投、天使投资人满天飞,有的在社交媒体上还非常活跃,前不久还有个大V被抓嫖娼,为什么中国会突然冒出投资热?因为这个赚钱。投资人代表的是资 本,资本代表着人性中的贪婪,贪婪意味着多即是好,多即是好就要求钱不断生钱。最快的来钱方式之一就是投资企业,一开始投资苹果公司的赚了几千倍,投资 Google的也是上万倍。而同样的一个企业,在GDP年平均增长2-3%的欧美,和在中国一般企业年平均增长至少10%、很多行业都能达到20%- 40%的年化增长率,回报率当然天差地别。

6. 风投有什么弊端、原罪?
除了刚才提到的唯利是图外,风投也有些不能不说的原罪和弊端:
管钱的风投人士因为职业发展原因不一定对投出的钱最后负责,这个是最要命的,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这么来的;
搅局行业,用钱的力量改变竞争局面,有可能让好的技术好的产品反倒竞争不过差的但有钱的而死掉;
给人造成公务舱、高档西装、袖扣、Montblanc钢笔、五星级酒店等等高大上的印象,让创业人误以为搞定风投比搞出好产品、搞定客户更重要;
风投为了快速退出,一般都热衷于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大鸣大放、铺张浪费,创业人原来的一块钱掰成两块花的价值观要让步。

7. 风投内部机构是什么样的?
还 能怎么样?有个大boss (Managing Partner), 下面是小boss (Partner),有时候有些已经创过业、对行业有深刻了解和人脉关系的创业合伙人(Venture Partner),副总裁 (Vice President) -不过大家没必要太拿这个副总裁title当回事了,基本上就是合伙人的副手,啥都干那种;投资总监(Principle),和VP平级,也是合伙人副 手;投资经理 (Investment manager),就是项目经理;分析员 (Analyst/Researcher),搞调查、提供和核实数据以及负责尽职调查监管的。

8. 风投的决策过程如何?
基 本上风投的人也是经理人,所以他们第一时间最关心的是自己;自己的业绩与奖金,项目风险大小和自己职位的发展,因此风投很少有直接一看项目马上放款一说, 至少要走个流程,确保程序正确。一般来说,风投会要看创业人的商业计划书 (Business Plan)、仔细研究你的行业、市场发展、竞争情况、你创意或产品的独特性、盈利性、你的财务预测、估计退出时间及回报率,跟你的团队多次见面以了解团队 水平,内部统一意见后,向你扔出Termsheet(投资条款),谈妥后展开尽职调查,没问题了放款,放完款后每季度董事会跟踪。
需要指出的是,风投也是有业绩压力的,他们不停的出差、看项目、见人,因为他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钱投出去。投不出去的钱,虽然对金主来说是安全的,没有浪费的,但也失去了他们存在的意义。

9. 在投资创业项目中,风投看重的是什么?
基本上,投资有三个关键因素:风险、回报率、回报所需时间。
第 一,当然是你的盈利能力。这个是硬条件,非常现实。如果你有一大堆订单在手,或者你的网站、App已经有了几千万用户,肯定无数风投会天天求着你拿点他们 的钱花花。我就遇到过投资人辗转腆着脸求我引荐一个业内行业第一的董事长的。基本上,他们非常关心你现在有没有销售额及利润率;如果没有,什么时候可以产 生第一笔销售额,什么时候能够实现盈利。
第二,你的人。一把手很重要,有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深刻理解?这个业务是不是你非常 熟悉和精通的?你的产品是不是你几十年积累的不可替代的经验结晶?你是个靠谱的人吗还是个大忽悠?你合伙人怎么样?团队够不够精干而且足够忠诚?风投都希 望创业人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书中,有一篇文章《创业人心理素质测验》有点意思,可以做做试试。
第三,时间。多久能退出?当然是越快越好。好不好找下家(投资界内部也搞击鼓传花的游戏,坏项目谁最后接棒谁最惨,这里面有些谁主投、谁跟投、优先股变普通股的门道)?什么时候能上市?

10. 风投投钱,有什么要求?
请先深吸口气,确定没有饮酒或任何麻醉品、精神状态绝对正常,如果觉得字体太小把字体调大再往下看。
投 资回报率。刚才说过了,有时候风投要求3年内有10倍回报。当然我也遇到过号称长期投资者,10年内5倍就行了的。不过大家不要对资本的本来面目心存幻 想,天上不会掉馅饼。或者以内部年均收益率(IRR)来计算,30%-35%是比较常见的,另外经常还加上20%的年息。
退出期限。一般都是3到5年。
优先股。即使风投拿的是小股,董事会占不了多数,他也要求创业人、团队的股份是普通股,而他的股份是优先股。优先股的意思是,所有重大决策必须他同意才可以。
反稀释条款。风投的股份轻易不能被稀释。相比之下,创业人的股份,比较常见的是,一开始可能绝对控股,可是几轮投资下来,占股降到个位数。
核 心团队非竞争及团队股份条款。为了确保业务,团队离开几年内不能拿着现有技术、产品、客户关系等等做竞争业务。为了保证团队稳定,给公司赚到风投预计可以 赚到的钱,有时候风投会强制把创业人的绝大部分股份割出5%到15%来分给团队。很多时候是把原始股做大(比如说分成1千万股),然后分股数(而不是百分 比)给核心团队关键人物。之所以把数目做大,按数目而不是百分比配股,目的是为了好听,另外将来计算容易(“老王,你可是拿着50000股啊,公司一上 市,每股20块的话,你就是千万富翁了!”这种话是不是耳熟?)
创业人、团队的股份不仅变成普通股,而且还要变成期权。期权的意思是,你在规定期限内不能把股份全部变现。这是为了防止你拿了钱立马脚底抹油。
对赌协议 (Valuation adjustment)。到规定的时间如果你的业绩不能兑现,对不起你的股份要被稀释。吹牛是有代价的。
排他性条款。规定时间段内,你不能单独和其他投资人谈。
清算优先权。如果上市失败,或更坏的你的企业失败了,风投的钱收不回了怎么办?别担心,Termsheet里也会有条款保护风投的,价格就是原投资额的几倍或每年多少的增长率加年息。风投把创业人的资产拿完了,剩下的才是创业人的。
资金花费:风投要确保你把钱用到能生钱的地方,而不是天天吃包子。
注资周期:什么时间点、达到什么业绩后分几次把钱打过来。
其他注资条件:林林总总,反正你想拿钱就得低头。没错,拿钱你就得出卖。
所有这些,投资人当然会讲,都是标准条款、行规、惯例,但地球人都知道,他们也有业绩要完成,他们看上你也是因为觉得你的企业有希望,因此,这些条款都 是可以谈的。谈判的筹码,根据你的项目究竟如何、变现能力及增长前景怎么样、有多少风投在追你、你有没有成功创业的经验、你的资金紧张程度等等因素的不同 而变化。不过,千万别一上来就把底牌亮出来。

11. 你是创业人,想找风投,该注意什么?
你真的需要风投吗?你找风投的真实目的是什么?看完了上面的那些要求,估计你会三思后行。什么都是有代价的。吸血鬼的血更难喝。
如果都想好了,的确需要风投,那么先做做功课,你这个行业哪个风投比较专业。当然要多找几个备选,但好的风投提供的不仅仅是钱,因为成功的资源不光只有资金,还有人脉、战略建议等等,对行业有深刻了解的风投能在钱之外的地方也帮到你。
做 一份精当的商业计划书。没必要太长。包括一个一页纸的总结(executive summary)、市场介绍、项目介绍、产品技术介绍、竞争对手、团队介绍、财务预测(假设、销售预计、现金流量表)等等,介绍现在的股本结构、组织架 构、目前投资额、销售情况含合同及订单、收入模式、估值及资金拿到手后用来干什么。
这个最好准备三个版本,一个是一页纸的小结,先发出去,如果对方有兴趣再给一个十几页的东西,如果对方还想知道更多,那就给你最详细的那个几十页版本。
你最好自己对这些东西烂熟于心,不能指望网上模板或干脆找人代做;因为最后风投谈的是你,不是他们。
要不要找财务代表(Finance Advisor)?如果你自己能搞定并能从中学到东西,为什么要多花钱养活另外一帮人呢?
同一个行业内,多找几个风投谈,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核心技术要求对方签保密协议。
抓住风投恨不得几年后他的投资十倍、百倍、千倍回报的贪婪心理讲故事,但要知道你会忽悠风投,风投天天见创业人,更会忽悠你:一开始都会给对方抛出大饼来,谈的具体的将会越来越苛刻,利用对方的秉赋心理。
正确估值。。。实在是太重要了。你的企业要卖也卖个好价吧。问题是,这不是一锤子买卖,对风投的承诺是要兑现否则要赔的,所以,理性计算很重要。一方面要对前景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绝不能低谷了自己的已有市场份额、技术能力、团队水平与个人心血等等有形与无形资产。
Termsheet是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不过它是接下来法律约束力的合同的前提,因此要据理力争,所有对自己不利的都要谈。抓大放小。
尽职调查:没必要撒谎,配合给材料就好了。不是很关键的地方,风投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他们也想早点万事。
拿到了钱事情远没结束!每个季度的董事会你是要交账的。另外,每个时间节点你是要兑现承诺的。

祝大家创业顺利!用好风投!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天!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careaders或浏览http://zhujian.me

iamdoujie : 2015-01-08#71
加入读书会了。支持一下!

storyteller : 2015-01-09#72
谢谢支持

storyteller : 2015-01-09#73

这书看过已好久,最近看到有人的读后感,这里再把书里涉及的能影响人的因素总结下:

  1. 权势、权威:这个对别人(尤其是中国人)有魔术般的影响,看低自己的权势是非常愚蠢的浪费;

  2. 喜好:人人都希望跟winner在一起;

  3. 承诺:一旦做出承诺,人都偏向于坚持这个承诺(很多世故的人也会揪住别人的承诺不放);

  4. 从众:社会压力对人的心理影响非常巨大;

  5. 互惠:所谓“拿人的手软”,贿赂是常行之道,也非常有可能成功;

  6. 给出原因:让人觉得有理由、有道理会从对方心底里信服;如果没有理由,也要编出一个理由;

  7. 稀缺:少的就是好的,得之不易的会更珍惜。人就是这么贱。

请浏览网站http://zhujian.me 或关注公众号careaders查阅更多精彩内容

sabre : 2015-01-09#74
我听得多, 也想的的多, 可越来越没有主意,
我没有钱, 也没有房子, 我只有过去,

storyteller : 2015-01-10#75
只有过去最好了

storyteller : 2015-01-10#76

我已经想不起在什么地方看见别人推荐这书,反正最近想找本闲书看就翻开了它。作者高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2013年第22次印刷(看见这书还是很畅销的)。

封面显眼地方,标注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从书中来看,1974年生的高铭应该是一个很好奇的人,读过不少书,对世界有很强烈的探索的欲望。有一天他突然对别人眼中的世界发生了兴趣,于是开始到精神病院访问各种精神病人,于是有了这书。

全书写了作者4年内48个采访过的精神病人的故事。其中20个是真实的,其余是作者加工的。每个故事自成一体,其中还夹杂了两章有关精神病及精神病科医生的论述。

什 么是精神病人?这个标准比较难下,不少人尤其是女性骂别人的口头语就是神经病,据说有些上访的人最后下场也是精神病院。我自己的理解是,应该是精神较为严 重的不正常(如果简言不正常那我估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是精神病)并对社会、他人有危害或有威胁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算做医院该收治的精神病人。不过,在这 48个故事中,很多精神病人其实只是异想天开,世界观、人生观与我们不同而已,并不一定对他人有害,这书里至少一半的例子如此。其实有些连作者也不确定, 比如故事29、30、31(这里对光的波粒二象性有比较直白的说明)。有些本身就是不错的科幻小说,如故事22、27。

不过既然作者的出发 点是好奇,那他当然尽可能的要放些奇人奇闻进来了。这48个故事涉及了宗教(11 佛教的闭关、34、39奇特宗教的传承)、生理及带来的特异功能(10、12、13、21、36、43)、外星智慧(27)、梦境(2、22)、爱情 (14、24)、恐惧(这个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鬼故事永远畅销如25)、多重人格(5、6、35、)、玛雅文明(38、39、40)、进化(4、7、 16、18、23)、未来与先知(28)、人生的意义(33)、不同的价值观、是非观(8、9、14、17、37)、精神病本身(42、44)、永生 (45、46)、物理及跟物理联系的世界观(1、3、19、20、26、29-31、47、48)。

打发时间同时让自己感觉还算聪明的确是不错的一本闲书,这应该是这书畅销的原因,不过最后作者笔触有些消极,当然也警告大家不要太入迷。其实,现实永远比虚幻精彩。想发现不同的世界,还是靠自己吧!
请浏览网站http://zhujian.me 或关注公众号careaders查阅更多精彩内容

我的梦想我的路 : 2015-01-10#77
我听得多, 也想的的多, 可越来越没有主意,
我没有钱, 也没有房子, 我只有过去,
问问天 问问地 再问问自己

走到东 走到西 找不到东西

storyteller : 2015-02-15#78

这本书英文版名为”The Dead Beat”, 作者是美国人Marilyn Johnson,曾为知名杂志《生活》撰稿,并为很多名人写过讣告。中文版译者李克勤,由新星出版社2007年出版,291页。

全书翻译少见的精良,内容非常幽默而又让人能从各色奇妙的人生百态中体味生死大义。可以消遣时光,又能又所得,非常值得一读。

这 是一本专写讣告的书。什么是讣告?就是人死后,报刊总结其一生的文章。按书中的讣告从业人员的理解,“讣告的内容其实并非死亡。。。它的内容是生活,它们 充满了生气。好的讣告如雪天冷冽纯净的空气般醉人,像眼科医师放在你面前的镜片一样,让世间的一切骤然清晰起来。杰出的讣告不少横冲直撞的巨型拖车留下的 破碎辄印,也不是肆虐的狂风扫荡后的废墟---它们是死亡温和地让渡给人间的产儿。”“是对死者的敬意,缅怀这个曾在人世闪烁然后逝去的生命。但与此同 时,它也是一种挑战,是向上帝或群星挥舞的拳头”。

英语世 界有着不可小觑的讣告文化。很多大报刊如《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泰晤士报》、《环球邮报》(加拿大)都有讣告专栏和讣告主编,这些人像巨大的加工 厂一样提前搜集资料把名人的讣告写好,只等其呜呼哀哉就发表;出现了知名的讣告作家(作者可能是一个)、讣告集锦而成的书籍、专门热爱讣告的读者群、网 站、论坛,还有年度国际讣告大会。本书以讣告中的趣闻、轶事开头,介绍了国际讣告大会、讣告的常见结构与风格、讣告中如何婉转用词、英美各大报刊的讣告特 色、名家写手如何从准备到完成讣告、网络上的讣告世界,穿插特写了911期间纽约时报及2005年伦敦公车爆炸案后泰晤士报如何将普通遇难者的讣告发展成 一种风格、著名写手吉姆Ÿ尼克尔森的人生及讣告写作生涯、为普通人写的讣告,最后以一位讣告作者的死亡和给他写的讣告结尾。

欧 美是个人主义至上的地方,很多写手正面歌颂一些普通凡人,而且还在采访家人中想方设法让他们回忆起死者的美好一面,抚慰、激励生者。写讣告的人,不仅仅是 擅长用极小篇幅(当然,越小的东西越难写,写讣告是需要大量准备的)就让一个人跃然纸上的作家,更是亡灵安抚者,真善美的传递者。

国内讣告不是很常见,报刊上能见到的多是政治人物,语言文体绝对政治正确;古代碑文也类似讣告,但估计古文水平原因,今人能读懂和欣赏的也不多了。另外,中国人纪念古人,也容易“端着”,任何幽默琐事都可能被误解为离经叛道。

书中知名讣告写手尼克尔森退休后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前妻,对作者说:“我们俩从来没有真正了解对方”。我在读这段的时候,耳机里传来一首老歌”Killing me softly”。讣告实质上是一个微缩版的传记。如果让你写一篇自己的讣告,你会怎么写?


摘录书中提到的《传道书》:

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

微信公众号:加拿大读书会 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2-15#79

这本书是不少人称国师、三朝元老的94年39岁时任复旦政治系教授时的每晚静思所得日记。总体感觉:

王 记日记的方式是记下自己的思想,不是记载生活的流水账。书中隐隐看到他那年夏天去了趟北京,不少暗示权力中心的地方(天安门、北戴河、东陵等等),11月 最后几天也填了张150多页长的“里程碑”式的表格,95年他开始在中央政研室,不知道是不是通往这个核心机构的申请资料。如是,那出这书就有点意思了。 当然,他发表出来的书是加工过的。有些思想纪录的用语很模糊,可能过后自己都不一定知道是什么意思。

王 看了很多书,而且看书很快(这是实体书的好处),不少杂书(小说)。也看电影和电视。不局限于看学术书、专业书。善于用一两句话总结出大意。因此这是个真 正的质量重于数量的人,看书为己用的人。是个非常热爱思考和分析的人。好像也看了很多性方面的影视、书籍(书中似乎他那时候还没孩子)?

王写了不少诗,主要是七律。

王注意吸取外国思想,看了很多外国著作,还直接来了句法语l'appetit vient en mangeant. 他会法语?我的确也要多阅读外语作品,不能坐在金山上哭穷。

王在一篇日志里说,人分成强者和弱者,意志主导的人和情感主导的人,决定他人的人和被决定的人。三个中他都自认是前者。他也提到,认为,“什么叫政治家?应该是具有至死不渝的信念、学贯中西的知识、高山仰止的人格、高瞻远瞩的目光、百折不挠的毅力、海纳百川的胸襟、纵揽全局的能力,等等。中国的民主革命依靠了一个杰出的领袖集团。现在也需要。”

王的日常生活所见所想几乎都会落到这些哪怕是小事对社会的影响、国家该如何管理这个高度。

摘录: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否定自己所有的创见,不管他们曾给你带来什么荣誉,同时追求新的创见,不管它们会让你失去什么。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人是容易受到诱惑的。人在自己的欲望没有满足之前,总是向往着它。人受到金钱、美丽、权势的诱惑,人多是凡人。在中国社会目前的发展状态中,这样的诱惑既是动力,也是阻力。社会的进步和矛盾往往是人所受到的多种诱惑综 合作用的结果。而在近代以来,最大的一种诱惑就是“民主政治”的诱惑。所有生活在这个历史时期中的人,均会受到它的诱惑。尽管人们对它有不同的阐释,不同 的理解,也赋予它不同的功用,但受其诱惑是确定的。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切实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把人从这种诱惑中解脱出来,不论是正面的解脱,还 是反面的解脱,均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全书下载:http://pan.baidu.com/s/14MBIe

storyteller : 2015-02-15#80

  本书由海外学成归来的华东师大教授徐光兴主编,华东师大心理健康 辅导中心一众辅导老师编写,2012年吉林出版集团出版,401页。 虽然封面上写着“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但即使对于业余人士来讲,图书汇集了西方精神分析各流派各大师的精彩实战案例,深入浅出地了解弗洛伊 德、荣格、阿德勒、罗杰斯、艾利斯等大师巨匠看问题的角度,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读物。
  
  全书按心理学发展的时间顺序,共整理了19个原作者给出的案例,先介绍作者,随后是心理学大师的案例原文,最后是编者的分析。对了解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各流派的方法及优缺点进行了较为概括性的介绍。
  
  弗洛伊德:现代心理学创始人,提倡“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强调“性”在个人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他说的那么重要吗?),擅长从梦解析 人的潜意识(其实我个人的经验是,人不可能重复的做一个梦,而且不可能清晰地记得梦的细节)。认为信任是心理治疗的基础。书中举出的两个例子让人对弗洛伊 德的深刻见解拍案叫绝。
  
  荣格:曾与弗洛伊德共事但后来决裂。梦和神秘主义。强调人类集体潜意识的重要作用。对中国的古代思想(道德经、佛教、阴阳及易经)有研究和应 用。当代企业培训中流行的DISC、红黄蓝绿性格法即出自荣格之手。这里的两个案例也非常不错,“一个人不接受容纳自己的阴暗面,就不可能获得人格的成 长。”
  
  阿德勒:心理分析人本流派的奠基人。 对教育学有深远影响。其《超越自卑》广为传颂。案例中对自私者的心理成因有深刻分析,强调人是社会动物。读者绝对会为阿德勒对人性的深入见解和深刻思考而震撼。这个案例也是我标注最多的章节。
  
  Pierre Janet:法国心理分析大师,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引入催眠术进行心理咨询。案例强调了万事皆有因,不存在什么魔鬼,人的潜意识和情绪压抑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恶果。
  
  罗杰斯:人本心理分析大师,主张相信人性本善,绝对尊重病人,帮助其人性发展。我看过他的《个人形成论》、《著作精粹》。这个案例翻译的一般。有人说他的方法有些唯心,不过这个世界有时候必须唯心。
  
  埃里克森:催眠大师、心理分析著名代表人物。案例对一些抽象图案的潜意识解析很神奇。
  
  阿克曼:美国很多心理咨询师都是犹太人,而且是俄罗斯过去的犹太人。这位Ackerman也不例外。擅长“家庭治疗” 。这个案例说明了,很多患病儿童的病,其实是为了吸引大人的爱而装出来的。
  
  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的发明者。通过这个案例我第一次了解到,受虐狂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经历过多少折磨。对基督教、圣保罗、耶稣进行了无情的攻击和批判。
  
  Eric Berne:麦吉尔大学培养出来的加拿大人。相互作用分析的代表人物,强化患者的成人心态,增强他的心理素质来提高他应对病态挑战的能力。一般以团体方式进行。这个案例说明了,咨询师的积极正面坦诚耐心迂回等等方面的素质有多么重要。
  
  伯顿:存在主义疗法代表,强调帮助患者处理生存的各个问题,如生存问题、死亡问题、自由问题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等问题。将存在主题呈现于患者面前,让患者面对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负责。
  
  沃尔普:脱敏疗法的集大成者。这个案例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咨询师如何让患者从交通恐惧症中走出来的成功经验。
  
  Michael Patton:移情(应该是Empathy吧)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Barbara McCrady:她的研究很实用,专门针对酗酒、吸毒等上瘾问题。案例说明,在治疗这样的患者时,找到切入点非常重要。
  
  Petruska Clarkson:这是为综合各大家所长、追求融合的英国心理分析大师。案例是一个被强奸的年轻女性的创伤后应急障碍治疗的过程,Clarkson可谓各种手段全上,五花八门,可惜案例翻译、整理的全书最差。
  
  Maria Gilbert:擅长综合疗法治疗夫妻关系。这个案例就是一对婚姻濒临危险的夫妻,咨询师深入了解了两人的心理后成功的改善了两人的关系。
  
  Raymond Di Giuseppe:与Ellis同事的合理情绪疗法大师。案例用治愈一个自闭症10岁男孩的故事,讲述了合理情绪疗法综合利用各种技术的奥妙:引发结果的往往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带来的观念看法的改变。精彩的案例。
  
  Salvador Minuchin:结构派家庭疗法开山鼻祖。强调在家庭中某个人的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需要全家共同参与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好的留在最后,这 个很赞的案例以对一个半身不遂的小女孩的治疗,显示出了Minuchin的善于观察、敢于假设、清官勇断家务事的能力,各种手段也花样百出。
  
  其实严格的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懂点心理学,认识到人性以及生活的复杂性,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定目标,不受情感左右,看看这些案例及大师们分析、处理的方式,至少我个人是开卷有益,全书两天看完了。
  
  心理学和科幻有什么关系?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里有个“骡子”就是通过精神控制,控制了整个宇宙;电脑游戏“Starcraft”里,两个暗黑圣斗士合成的红球,可以进化出Mind Control的科技,任敌方再强的兵种,也能转化成己方力量。
  
  全书PDF版下载:http://pan.baidu.com/s/1pJt6NYN
  关注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公众号:careaders

hiju : 2015-02-15#81
主意很好,书不喜欢,看了就头疼

storyteller : 2015-02-16#82

最近热映这部根据同名图书改编、Angelina Jolie导演的电影Unbroken。因为主人公曾是参加过奥运会的长跑运动员,这电影在跑步圈很有名。图书英文原版由Laura Hillenbrand所写,至今仍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非虚构类排行榜前列。中文版《坚不可摧》2011年由王祖宁翻译,中信出版社推出,398页。以下的短文写自4年前我刚看过这书时。


最近看完了如今美国人看的最多的书《Unbroken》(坚不可摧)。这本书好评如潮,故事精彩,讲故事的手段精彩,讲故事的人本身也很精彩,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合上书,我只想讨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象书中主人公一样,历经枪林弹雨、47天的海上漂流、地狱般的战俘生活、被噩梦样的经历极度精神折磨、深陷酗酒恶习,仍然能保持坚不可摧,活到94岁?


1、桀骜不驯的童年经历和天性,永不服输;


2、锻炼很重要,人家可是拿过美国中跑冠军的人,是的,没有地狱般的训练,几乎什么也不可能做成;


3、当然,可能他们家族基因特别,个子高,身体天生好,主人公的哥哥好像也长寿;


4、快被打垮时,意志、精神、信仰力量真的很关键(长跑的人一般意志都不错);


5、要过群体生活,一个人估计他撑不了那么久;


6、能从一次次的战斗中活着飞回来,或者飞机掉下来摔不死,运气当然要有。

加拿大读书会 微信公众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2-22#83

首先,候鸟在天寒地冻的加拿大给各位书友拜个晚年,祝大家羊年在书中找到颜如玉、黄金屋,或者简单点,获得新的乐趣,在和自己的愚蠢斗争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这个。。。至少对我来说,很难!)


既然拜年那就得拿点真东西出来,东北话叫“硬菜”。候鸟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的书是哪里来的”,里面公布了一些网站和论坛,先放在这里:


关于网络找书,途径很多,外文的像:
http://www.gutenberg.org/
http://gen.lib.rus.ec/
http://sonic.net/~rteeter/books.html
这些地方能够找到几乎所有伟大的外文图书。


中文图书,我一般在百度云里找。有个搜索引擎:
http://so.baiduyun.me
可以搜到网友在云里存的、自己想看的书籍。搜到书籍后有时候点进去会说:
此链接分享内容可能因为涉及侵权、色情、反动、低俗等信息,无法访问!
这个时候你不要呵呵,把链接里的/wap去掉往往会有惊喜。

中国古文书籍,有个非常赞的网站古诗文网:
http://so.gushiwen.org
中国知名古籍都在里面了,还有白话文注释。

还有些论坛也非常赞,我常去的有Hi-Pda的Eink版:
http://www.hi-pda.com/forum/forumdisplay.php?fid=59
这里网友很多,几乎求书别人都能给你找到。


另:看到一个电子书下载网站http://blah.me,虽然分类不是很清晰,但科幻奇幻类图书收藏还是不错的。总共有1000多本图书供下载,而且,手机就可以登陆下载。


话说过年就是过年,不能拿老货敷衍大家,候鸟最近发现了一些书籍论坛,在这里分享:

大熊图书馆:http://dxlibrary.haotui.com/bbs.php

这个和钱氏藏书、苍梧书坊等网站看域名是一个,里面注册网友有10K多,书籍3K多,其中文史类有些不错的书。


书林网:http://www.booksforest.com/

这里面关于国学的藏书很惊人,数量众多,分类也很细。会员192K,帖子数1.3M。这个微信文章的封面图片即是里面藏书的一本封皮(候鸟还没看过,好像是一本伪古籍)。


好了,光贴一些网址没什么大意思,不能算货真价实。痛定思痛,拿出点真玩意儿:

http://yun.baidu.com/share/home?uk=1075874930#category/type=0

这个是一个叫苏姑娘的网友的分享,书籍量巨大,现在有2K4多本书分享,共有13K多粉丝,而且几乎每天都放出新书。格式大多是kindle版本。祝苏菇莨青春永驻!


最后,最后,最后一哆嗦!

候鸟自己的网盘图书也献出来:

http://pan.baidu.com/s/1gds1pjd

这些书总量没有1TB也有几百G,够我们看一辈子了,所以我当然没有看完。马克吐温说过,名著就是人人都希望已经读过但没人想去读的书,这里好书还是不少的,我就算了,对你们充满信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乐趣在于分享,玩笑归玩笑,书,光收藏不够,还是要看,而且看完后能说出其中大概,最好写出读后感来,才能算是真正得到了它们的价值(加拿大读书会欢迎各类读后感分享!)。


羊年大吉!

加拿大读书会 微信公众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3-01#84


花点时间赞一下新看的《利维坦》这部俄罗斯电影。这是部2014年的新片,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大奖,导演Andrey Zvyagintsev,主演Elena Lyadova、Aleksey Serebryakov、Vladimir Vdovichenkov。是讲一个普通人被强权制度压迫的故事,本来以为很枯燥,说实话我个人对政治类的剧情不是很感兴趣,不过看着看着发现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而且安排的巧妙,刚刚感到枯燥时出现了奇妙的一段恋情。导演是编剧之一。配乐没什么印象,但画面非常优秀,表演也属上乘。我个人给这片子四分半评价(满分5分)。这个导演还拍过一部很有名的片子《回归》,什么时候有空找来看了。

现今普京大帝统治的俄罗斯是个操蛋的国家,昨天普京的反对派、两天后要组织反对普京游行的俄罗斯前副总理像狗一样被射杀在克里姆林宫外;这电影里面有不少喝酒的镜头,印象中最深的是三个男人在室外站着对饮,男主角在喝酒前看了看天,然后把杯中的伏特加一饮而尽;对于社会底层没有权力的小人物来说,生活就是一杯杯苦酒,即使不愿意,也要吞下去。片中女配角在喝酒时和她丈夫说,我要离开,我要去美国!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公众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3-01#85

作为精神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其实和读书有不少共性,其中之一就是,欣赏音乐之美,靠的是时间的连贯:我们听音乐时,把听到的、正在听的联系起来,然后大脑开始不由自主地预测接下去是什么样的音符、节奏和旋律。读书也差不多,看过的记在心里,正在看的是即时印象,我们的思维会结合这两点预测接下来书的内容是什么;基本上一目十行就是这样来的。时间决定了因果律,时间也决定了美。

而且看书有时候是很枯燥的一种活动,配点音乐可能更有利于理解作者,发散思维,尤其是对于像候鸟这样一天有4、5个小时在看书中度过、又很喜欢音乐的人来说。

不过这对音乐的选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声音、音乐侵略性不能太高,不能分散注意力,不能充斥广告,最好没有能听得懂的人声;其次要节奏比较舒缓,曲调不是那么高昂。

这样一来,选择范围就很明确了,从音乐类型上来讲,基本上重金属(我喜欢包括京剧在内的所有类型的音乐,唯独不能接受重金属,个人感觉那是十几岁的孩子听的)、摇滚、各种流行、舞曲、雷鬼、拉丁、Funk、RnB、说唱、灵歌等等类型就被排除了。

候鸟自己最喜欢做看书背景音乐的是钢琴、大提琴类的古典音乐。贝多芬的月光能把人带入梦境。肖邦的雨滴是多么美的听音乐的曲子。李斯特的安慰曲还不错,但大多数钢琴作品都太炫技了。当代的作曲家中我喜欢读书时听的首选Ludovico Einaudi,他的音乐让人心情平静。Avro Part的Spiegel im spiegel是有名的疗伤音乐。最近喜欢上了梁邦彦的十二国记钢琴曲。加拿大伟大的钢琴家Glenn Gould演绎的Bach组曲,神一样的背景音乐。

当然,看书时最不需要的就是时不时去换音乐,因此我也会找些网络电台来听。网络电台的好处是选择多,可以按类型或按场景来自己选,然后让它自己放去;缺点一是很多有广告,二是有时候会听到自己没听过的好听音乐,不由自主去看看那是什么,然后上网去找(so.baiduyun.me...),因此注意力从书上转移开了。不过这最后一点也不是什么要命的缺点,毕竟看书也是为了开阔视野,学到新东西,而发现了新的音乐也满足了这个目的。候鸟最常听的古典音乐台是英国伦敦的Classic FM:
http://www.classicfm.com/radio/player/

这是古老欧洲英国口味的古典音乐电台,选曲品位不错,而且伦敦口音的英语挺起来本来就很悦耳。缺点是有广告,整点报新闻。

其他音乐类型我听豆瓣FM很多,它的网络链接就是潇洒的:
http://douban.fm

这个地方的优点是如果用带去广告插件的Firefox浏览器,可以滤掉其中的声音广告。我要特别感谢豆瓣的是,让我发现了很多我以前没听过的优美音乐和才华横溢的音乐人,我首次听到世界音乐大系系列和恒哈图、马木尔、The Dave Brubeck Quartet等等都是拜豆瓣FM所赐。候鸟最喜欢的三个兆赫是世界音乐MHz、工作学习MHz和Glenn Gould系MHz。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您有什么喜欢的读书背景音乐呢?欢迎分享!请将心得或网址发到微信号yaxiaboy(候鸟的私人微信号)即可。

最后,关注加拿大读书会的微信公众号careaders:

间谍用品 : 2015-03-01#86
支持 不过我发现现在越来越少的人不看书了 都被手机电脑取代了

storyteller : 2015-03-02#87
那天我想到一个问题,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在审美方面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候鸟会点儿法语,在巴黎学习、生活过两年,给法国人卖过8、9年命;为意大利人也间接工作过一段时间,看了《罗马人的故事》后很喜欢古罗马文化,又看了《罗马帝国衰亡史》《高卢战记》等等一堆古罗马帝国的书,还专门去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游玩了一次,在罗马甚至荒唐过一段;在加拿大也算工作生活超过三年了,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即使没有发言权,也有点从旁观者角度发表点感受、至少提出问题的权利。

我个人认为,塑造了整个欧洲、诞生了文艺复兴,产生了像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卡拉瓦乔这些绝世大师的国度,意大利这个国家是唯美的。美是亚平宁半岛的至上标准,不美的毫无机会。意大利的东西是真好看,不管是衣服、跑车,还是意大利人上班时用的一水儿的苹果笔记本、办公家具乃至他们的网站和平时做的PPT。如果让我用一个英文词来描述意大利审美观的侧重点,那就是beauty,美(去年好像那部意大利电影《绝美之城》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法国也注重美,不过从小被教育熟读各种哲学书、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法国人,喜欢拿出些不同寻常的东西。法国人的品味当然一流,做事标新立异,哪怕再平庸的东西他们也能搞出与众不同来,branding品牌塑造举世无双(很多时尚品牌,往往在牌子下面加个Paris就马上升值不少);法国人也像国人一样,爱面子,挖空心思讲究形式。所有这些我用风尚、格调,即style来形容;并不是说他们不注重产品质量或美观,而是更加侧重建立在差异化基础上的品牌建设。

加拿大是一个朴实的国家,加拿大文化很多方面都注重内在而不是特别注意形式,很多产品都是足够好、结实,但是外观一般,我个人能想到的例子就是黑莓手机。在这里很少见非常美的设计,不管是建筑还是衣服,往往以朴素为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相对简单,没有太多礼貌和需要琢磨的潜台词。如果让我用一个英文词来描述加拿大的审美风格的话,就是“content”,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注重内容的加拿大人在音乐方面,能弄出个什么所以然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回顾下年初三参加的新春音乐会:余隆指挥多伦多交响乐团,郎朗演奏格什温的钢琴协奏《蓝色狂想曲》。先说余隆是我最讨厌的指挥,没有之一;纯粹是个商人,到处认干妈干爹、拉关系,在中国爱乐乐团当艺术总监时,连乐团的人都唾弃他的艺术造诣。好了,对一个艺术纯消费者来说,台下怎么咱管不着,台上活儿好就行了;问题是这大哥在台上也一塌糊涂,毫无他这个级别的指挥必须的感染力,我听他的指挥至少也有不下5次了,也从来没听过乐团在他领导下有什么出彩的表现。

再说郎朗。以前有个大哥跟我讲过一个笑话,说郎朗是手上的钢琴加上半身的东北二人转,典型的复合型人才。艺术界提起郎朗的时候都说,他的技术太好了。这个是实情,任谁都无法否认。但有时候没说出来的比说出来的更重要;用在这里,很多人的意思其实就是郎朗的艺术造诣不如他的技术,或者被他技巧的耀人光芒掩盖了。但问题就在这里。音乐就其目的来说,最终还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这门艺术用琴声给人美的享受,把人的精神带到一个更高的地方去。郎朗在台上表演时,大开大合的动作配合那张实在不像艺术家的脸上的夸张表情,让人只能为其故意炫耀出来的精湛的技艺赞叹,被这之后的浅薄伤害,而不能有空去领会作品什么美的享受。艺术被技术挡住了。一味追求虚荣的郎朗不可能把原作品的精髓展示给听众,给他们什么灵魂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升华。

我这么讲好像有些刻薄,因为我也想过,毕竟这两个人不管用什么方式,还是在普及艺术、迎合听众。不过我个人意见是,艺术就是艺术,它的终极目的是美,不能打折扣,不能为了飞黄腾达而钻裤裆,如果艺术最起码的尊严没有,那么这对那些成千上万、苦练几十年、哪怕终生默默无闻仍然在艺术道路上探索和献身的人不公平,对艺术本身也不公平。如果听众喜欢的是热闹、技巧、好看而不是追求一次心灵的享受,那这样的听众不值得去讨好。艺术家的本分是把ta对艺术和美的高人一等的原发理解传递给大众,这个过程不能倒过来,不能由大众决定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把标准强加给艺术家。钱不是什么都能买到的,真正的艺术不该向市场低头、完全听市场的,钢琴家也不是摇滚明星。当然,这完全是我的愚见,我不是专业搞音乐的,音乐欣赏的造诣也肤浅的一塌糊涂,上面这些拙识如果有什么不对,“不代表加拿大读书会的立场”。

结论是,以后郎朗的CD还可以听听,现场演出就算了。

绕了好大一个圈子后,继续回答上一个问题。我听了一段时间的世界音乐,发现只要是喜欢音乐、喜欢歌唱的地方,这个文化的音乐必然有着灿烂的遗产(天天没事干对着空旷的草原高山吼的西藏、蒙古、图瓦、台湾高山族是这样,太平洋里的波利尼西亚小岛也是这样;非洲人大部分时间用来追猎物,因此有着漂亮的长腿、性感的屁股但没那么多时间吊嗓子,更不必说声音会吓跑动物;咱们汉人自古教育做人低调含蓄,不外露自己的情绪,而且不鼓励与人不同、也就不鼓励创新,因此老祖宗留下来的音乐,跟璀璨的世界其他地方的音乐相比,可实在让人脸红,希望那么多的KTV、好声音好歌曲能改变这一点,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好音乐);加拿大人非常爱好音乐。蒙特利尔的国际爵士音乐节全球最棒。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尤其在迪图瓦任内享誉世界。音乐是注重内容的,加国也出过很多非常有名的歌手,大家耳熟能详的Bryan Adams、Avril Lavigne、Celine Dion、Alanis Morissette、Shania Twain、Nelly Furtado、Diana Krall、Leonard Cohen、K.D.Lang、Neil Young这些都是加拿大人,其中不少是自己写歌的;这几年很火的乐队Arcade Fire也是加拿大出来的。在古典音乐方面,年轻的枫叶国好像迄今还没出过什么震撼世界的作曲家,不过加拿大可是不少伟大钢琴家如Glenn Gould、Angela Hewitt还有下面我要说到的这位Hamelin的祖国。

Marc-Andre Hamelin(这个法语姓用中文念应该是阿姆兰,H在法语里不发音)1961年生于蒙特利尔,是加拿大当代最有名的钢琴家之一(另一个能跟他平起平坐的应该就是Angela Hewitt了),同时也自己作曲。是有名的罕见作品大师,灌制了很多少见作品的CD,不过演奏伟大作曲家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肖邦作品也深有心得。他手上功夫绝对了得,而且如同大多数加拿大人一样,台风及台下都非常低调。

我个人跟这个钢琴家有点小小的缘分。我在蒙特利尔工作时,Hamelin的姐姐Anne-Marie跟我是同事,在一家公司上班,她的老板向我汇报。我那时候恰在学钢琴,知道她是音乐家家属后常去她座位那边聊天,她经常给我弄些她弟弟的CD来听;有次Hamelin在蒙特利尔演出,我去听了,她恰好也在,演出后把我拉到后台,跟这位大师见了个面。当时就感觉这人很随和,一场近两个小时的投入的独奏下来,人肯定很累了,还是很专注地和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来后台见面的听众聊天,没有一点架子。而那个时候他已经成名20年了。

前几天看到他要来多伦多演出,决定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下面的照片是我的票(拍照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这票),位子不错,价格加税换算成人民币300块左右,演奏者世界级,音乐厅效果极佳,还有什么说的?不过如果再等等,演出开始前90分钟,有时候会捡到rush tickets,也就是倾销票,10加元就能买到。虽然不能选座位,但这价格,这水平的演出,你能想象吗?

演出地点: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这可是Glenn Gould和Angela Hewitt的母校!我也在里面学过一段时间钢琴,因此,和他们两位是校友:)(咦,我的脸皮在哪里?有人捡到了跟我说声。)

学校主楼到演出楼两楼连接处被弄成了个古乐器展厅和咖啡厅,实用的设计。

从演出大厅Koerner Hall外的玻璃厅望出去。下面是多伦多大学。今天算是暖和的一天。

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Koerner Hall音乐厅内部装修以木头为主,音响效果极佳。大厅能容纳1300多人听音乐。


演出大厅直接走出来就是个酒吧,开场前和中场喝点酒水饮料的地方。

今天的演出是系列大师钢琴独奏音乐会的一场,好像每隔段时间有一场。4月19号法国美女Helene Grimaud将登台独奏。(2月20号Sarah Chang在这里也演过一场,我最喜欢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我居然错过了!)

今天巧了,我买的座位是第三排的,结果前面有个老先生说他不知道第一排伸不开腿,想跟我换。换过去后发现,坐我旁边的竟然是新春郎朗那场音乐会的邻居,一对魁北克夫妇!世界真小。

演出曲目我开演前并没有看,只略微知道有Hamelin自己作的帕格尼尼24变奏曲改编的钢琴曲,也有舒伯特的曲子。因为独奏音乐会往往选不少作曲家的作品,我喜欢这种未知的感觉,然后听着听着去猜这是哪位作曲家的曲子。

今天的独奏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CBC录音并将播出,因此主持人开场要求大家一定把手机关掉。因为坐的最前,当钢琴家落座,准备开演时,我闭上眼,和全场所有人一样,对自己说,shut up and don't make a sound, 尽量不发出一点声响,好,用你的音乐带走我们吧,Hamelin。

第一首曲子像是唱歌,人声吟唱性很强,我猜是舒伯特Schubert的(结果后来一看是John Field的作品,臭大发了)。这是一首音乐性很强很好听的曲子(John Field的15首夜曲那张CD也是我看书时最喜欢的背景音乐之一),第一个乐句响起来的时候,闭着眼的我在那么近的距离感受着钢琴的魔力,瞬间被音乐感动:这世上所有的汗水,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羞辱,毕竟还是值得的;人类也不能算一事无成,还是创造了美好的东西的,还是有希望的。
第二首曲子很不错,像是大师的作品,不过我死活猜不出是谁的(结果后来一看是Hamelin自己写的pavane,猜不出有情可原,不过真的没想到一个钢琴表演艺术家的作曲水平到了这般惊人地步!号称自己作曲的钢琴家不少,但作曲到他这个水平的,我还真是第一次听到。)
第三首是组曲,第一个音节就带有明显的德彪西Debussy风格,马上猜出来了。后来一看,果然是他的images。
第四首是帕格尼尼的难度很高的小提琴变奏曲改编的,长度10分钟左右,改编者即是Hamelin本人。包括了那首有名的《钟》La campagnella。他加入了一些调皮诙谐的成分,很多听众边听边小声笑。

中场休息,跟在多伦多教经济学的魁北克邻居聊到工作,一杯2011年的Syrah下肚之后,他开始了法国人及魁北克人最擅长的一件事:抱怨。他喋喋不休的说这个国家投入在医疗和教育上的资源太多了,一直说到我们回到座位上。

下半场是舒伯特一生最后一年写的B flat major钢琴四乐章奏鸣曲,作品第960号,第三四乐章大家耳熟能详,非常优美的曲子。

整场演出没有听到任何奇怪的声音,有的咳嗦也都是在乐章中间,没有人接电话,没有人说话聊天,没有人听到熟悉的曲调后哼唱出声,没有观众拿手机拍照摄像,当然也没有工作人员上前阻止,没有人拿塑料袋子窸窸窣窣的吃东西,没有小孩子叫和到处跑。

Hamelin的台风可以用纯正的加拿大朴实来形容:除了为了达到力度身体有时有些必不可少的前后晃动外,没有任何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只管用心奉献出最棒的音乐。

演出结束后大厅全厅起立(今天上座率不下95%),掌声经久不息。这是Hamelin致谢时我拍的。

演出后我想还是和他打个招呼,让他代我向他姐姐问好。到后台演出经理不用10秒钟解释就让我进去了。在我之前有两拨人排队和他见面,我后面又来了一堆。他的手热,有些湿,不知道是不是演出累的原因;他记不得我了(倒也诚实)。我问他有没有到中国演出的计划,他说去过日本、香港、新加坡表演,但没去过中国;他表示很难让音乐厅满座,全世界都这样。可能是担心他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我本来想问他,他是如何处理名声这个问题的?后来想想,省省吧,我一辈子也出不了名,似乎不必为此烦恼。他仔细问了我的名字,表示会跟他姐姐打电话代声好之后,跟我合了张影我就告退了。看这照片,拍的人没对焦,虚了,不过,他的笑容不是敷衍的假笑吧?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公众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3-06#88


我是如何开始喜欢上锻炼的,虽然听起来有些不诚恳,但我的确说不上来。也许是因为小学中学时候的虚荣,在体育场上、篮球场上表现突出些,能博得男同学的赞许、吸引女同学的注意力。也许是受一些竞技性体育明星,如乔丹等的激励。但所有这些,其实都掩盖不了我生来可能就是喜欢体力运动的天性:立定跳远时超越自己上一个记录时的喜悦;打篮球在有人阻挡时高高跳起并凭借腹肌力量比对方更长久滞空滑行时的飞一般的感觉;长跑后身轻如燕、健步如飞、势不可挡、坚不可摧的自信。怎么说呢,你可以说我不正常,但我就是喜欢浑身肌肉酸痛的感觉,我就是喜欢早上起床后前胸贴后背的感觉。


把运动和阅读联系起来有些扯,一般人开始锻炼可能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可能比书籍的要大的多,但是关于跑步,《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的确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的一本自传性质的书,共9章,共198页,中文版由施小炜翻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第2版,2013年6月就已经是第11次印刷了,可见该书的受欢迎程度。我是一个晚上就看完了这书。


这本书讲的主要是村上春树与跑步的关系,他的跑步和参赛经历、他跑步的原因、他跑步中的感想等等。


村上是个畅销的作家,拥有广大的读者,这书中不可避免地也提到跑步和写作的关系,估计影响了不少作家开始跑步,也影响了不少跑步的人开始写点东西。我看过他的一些书,《挪威的森林》、《1Q84》、《奇鸟行状录》等等,说实话并不觉得他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即使他在销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他写的东西,虽然有时候很有想象力,讲故事也很有一套、吸引人,但非常少见能触及人心、震撼灵魂的力量;但是到2007年出版此书时,当时58岁的村上已经跑过20多个马拉松(他的马拉松成绩是3个半小时左右,已经非常不错了)、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还参加过铁人三项赛,这说明至少,这个作家是非常喜欢挑战自己、不服老、不服输的。这种精神就值得钦佩。而且,深有同感的是,人生是需要付出汗水、耐得住寂寞的,没有经过煎熬,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好东西出来的。这书,结合我自己跑马拉松的体验,至少非常的真实。

推荐阅读。

加拿大读书会: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3-07#89

我这辈子不怎么用功,看的书不多,如果把系列图书每系列只算作一本,只有500本左右。这其中女性作者写的有: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Jane Jacobs,加拿大(城市建筑与规划的杰作)

《到灯塔去》,Virginia Woolf,英国(Woolf实在太有名了,不必多介绍)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Marilyn Johnson,美国(有意思的一本专门写讣告的书,我之前微信号里有专文介绍过)

《Ni d'Eve ni d'Adam》,Amelie Nothomb,瑞士(法语书,畅销小说家)

《Unbroken》,Laura Hellenbrand,美国(之前微信里也有介绍过,太有名的一个作家和书籍)

《居里夫人传》,Eve Curie,法国(居里夫人的小女儿)

《个人历史》,Catherine Graham,美国(这本书非常精彩,是女商人传记中首屈一指不可错过的好书。作者即华盛顿邮报女继承人)

《偶发空缺》,J K Rolling,英国(哈里波特系列畅销书的作家,全球最成功的作家之一,不必多说了吧)

《注意力不能集中》,S M 萨吉斯,美国(一个美国心理学家)

《你害怕什么》,Plonka,美国(心理学的书)

《历史的教训》,Will and Ariel Durant夫妻合作,美国(之前微信号里有专文介绍)

《八月炮火》,Barbara Tuchman,美国(深受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推崇的一本有关一站的历史著作)

《源泉》,Ann Rand,美国(美国著名右派女小说家)

《一只鸟接一只鸟》,Anne Lamott,美国(美国作家,该书是教人写作的一本名著)

《巨流河》,齐邦媛,中国台湾(从大陆到台湾的女文人回忆录)

《铁路边的孩子们》,Edith Nesbit,英国(知名儿童读物)

《Jane Eyre》(简爱),Charlotte Bronte,英国(这本巨著不用说了吧)

《万里无云》,书云,中国(追寻玄奘脚步西游印度的一本很有意思的游记,作者后来去了英国,开始拍电视)

《罗马人的故事》,盐野七生,日本(这书名气很大,很畅销,关于古罗马帝国的一本通俗读物)

《我在伊朗长大》,玛赞 莎塔碧,伊朗(有关作者在伊朗长大的一本在法国获得了巨大成功的漫画书)

《牛氓》,Ethel Lilian Voynich,英国(革命浪漫主义名作)

《菊与刀》,Ruth Benedict,美国(有关日本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名著)

《掉在地上的饼干能吃吗》,Anne Maczulak,美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写的一本科普读物)

《论语心得》,于丹,中国


这个统计不一定完全,但总的来说,我读过差不多24本女性写的书,如果以500为分母,大概占4.8%左右。这当然不能说我是男性至上者,只看男人写的书,只能说我目光狭隘、个性懒惰,没有从数量浩瀚的女作者写的著作里读更多的精华而已。


这其中中国女作家有3个,其他是外国女作家;而在21位外国女作家中美国又占了11人,可见我受美国流毒侵蚀之深,值得批判。同时也说明美国女性社会地位比其他国家可能要高些。


祝各位女性读者、作者节日快乐!

加拿大读书会: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3-08#90

关于上次那篇《当我看书时,我在听些什么》那篇小文有不少朋友反馈,在这里总结下。


首先,正像我文中所说一样,我要声明的是,看书与听音乐有共性。在后者不是那么响、节奏旋律不是那么有侵略性并且不需要时常过去调整控制的情况下,在不影响前者为主要目的同时作为前者的背景,还是可取的。当然这些精神活动纯属主观范畴,见仁见智。


而且,我看书时听音乐还有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发现些新的、以前没听过的音乐。迄今为止2015年我总共听了59张新专辑。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一张专辑一小时的话,至少60个小时是需要的。59张专辑差不多就是每天一张;我还每天花不少时间看书,为了谋生,同时做着4份工作,还每天花1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备战马拉松训练,因此能把看书和音乐二者得兼,岂不是更好。尤其,听音乐是比阅读更加感性更加消极的事,耳朵和心灵自会分辨出什么是好音乐;而看书则需要费脑去弄明白作者说的是什么,并且批判性思考和总结。


好了,废话到此为止。Duang!各位朋友的反馈如下:


首先,跟上面的废话直接相关的,来自于我二胡老师:专业从事音乐的她,做不到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她说我提到的那些音乐和作曲家都是她非常喜欢的,但她听音乐就要好好欣赏,一听就被带进去了。你知道我的水平在哪里了吧?


其次,网友M提到,喜欢在看书时听舒伯特的小夜曲。这个我不能同意更多。她还提到一个sound cloud的网站,我上去一看,都是全球未成名的音乐人上传、分享自己音乐的地方,有各种app,还可以分类来听,比如说按到classical或piano、world那里它就会一直放下去:https://soundcloud.com/explore/clas...你没听过的音乐,也没有广告,曲库巨大。她还分享了个叫波西米亚巫术的乐团,我还没来得及试听。

upload_2015-3-8_15-47-45.png

网友H推荐了个app,叫LavaRadio(不是Love Radio,那个是俄罗斯电台),中文界面,优点是和豆瓣一样有各种电台,每个电台里又有很多小类,根据需要来选择,而且我试听了几个,选曲水平都挺高的,据说是专业DJ编辑制作。美中不足的是好像曲库有些小。

upload_2015-3-8_15-47-45.png

网友Iforl提出用雨声或海浪声做读书北京音乐,想来是极棒的。网友elm推荐了个模仿世界各地咖啡厅的背景音的网站:https://coffitivity.com/,可以加入些琐碎但绝不可能听清楚的人声嘈杂。


网友philma292提出巴赫和海顿的音乐非常适合看书,如赋格曲、well tempered klavier等,强烈同意。


网友Dalloway推荐了著名作曲家Philip Glass为电影《The Hours》配乐专辑,下载下来一听,果然非常的赞: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5949138/。Glass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曲家。还有网友推荐Yann Tiersen的音乐。


谢谢以上各位好心网友的反馈和分享!也欢迎大家继续把好的音乐和能听到好音乐的方式分享出来!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3-09#91


前 段时间春节,空闲较多,读了很久以来想读的 一本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号称是现代哲学的基石,对人类的知识来源做了个系统整理,指出了理性批判是永无止境的哲学方法、人类进步的唯一可能,并 对理性批判的基础、方法、范围、条件、界限、注意事项做了详尽的说明。我之后会写篇注重内容的读后感(这个工作量不小,想想我就不寒而栗)。

我 为什么要看这书?是不是有病(这个有可能)?除了一个很明显的原因:装,以及想培养自己抽象思考的能力以及观察康德论证的方法,让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 提高(真是胆大妄为、痴心妄想)之外,还有个原因是我在准备3月15号的无锡马拉松。马拉松是极其枯燥的一项运动,连续3、4个小时一个动作;这样枯燥的 事我都能干,再枯燥的书为什么不能挑战自己读一下?此外的智慧,都是红利了。

这本巨著一共出过5、6个中文版,我看 的时候以邓晓芒版(561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三大批判合集版)为主,不清楚、不明白、不懂的地方我就去翻米勒顿(Meiklejohn)的英文版, 对照蓝公武的古文版。邓版内容较全,把原著第1、2版放一起了,还学了不少德语词、拉丁语和希腊语。当然这个邓晓芒和杨祖陶的版本也有小错误。不过纸质非 常好,两个版本放到一起的方法也高明,看起来是一种享受。

为 了弄准意思,后来把英文米勒顿版也拿过来对照阅读了。英文版不是那么晦涩,我自开始看米勒顿的英文版后,发现其实英语要好懂的多,虽然我的英语并不是那么 的好。有些关键词,中文好像翻译的非常高深难懂,比如“知性”(知性在康德的书里跟理性完全是两个概念,后者对应的英文是reasoning),回头一看 英文版,知性即是understanding(理解)的翻译,如果直接译成理解,是不是更容易让人领会?“统觉”,这个词我这辈子还没见过,到英文版查 查,aperception,领悟的意思,你光看“统觉”两个字能看明白吗?多次出现的“知识”,英文版里是cognition,汉语里认知的意思--- 在中文里知识这个词涵盖的可要比认知大的多啊!

在形成自己的意见之前,我宁愿 给自己的判断一个机会,因为我怀疑有很多所谓的大师自己有没有精读过此书,很多人看他们的文字就有"If I can't convince you, I will confuse you”(如果我说服不了你,我就把你搞糊涂)的嫌疑,况且,中文版翻译的水平非常难说,举例:最后的部分“先验方法论”里,英文版里的The Discipline of Pure Reason,按这章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就是指出了理性运用的界限,给它套上缰绳,而中文版(邓晓芒、蓝公武版两个版本都是)把它翻译成了“纯粹理性的训 练”,满章都没有任何训练内容,这训练一词从何而来?这章里面第一节英文标题是dogmatism,应该是教条主义,节中最后也有较多提到教条和教理,可 这节的标题搞成了独断论---独断论在中文里可远没有教条主义好理解啊!

那天 听新年音乐会,大山主持,用英文向加拿大听众解释羊年时说不能说year of sheep,因为也有可能是ram或goat还可以是lamb,而在英文里,这几种动物根本不属于同一种(species)甚至同一属(genus)乃至 同一科(family),所以为了省事,大家全说中文好了。大山是在加拿大和华人共聚一堂的多伦多音乐厅里调侃气氛,但我当时深刻的一个感触就是,中文实 在太不精确了,中文是中国对科技进行贡献的一大障碍,因为精确是科技的基石。至少在量子理论出来前,科技都是非黑即白、要求无比精确的;而量子理论也是要 有高深的数学做基础的。估计、大概、差不多,永远创造不出来辉煌的科研成就。
对照英文版看《纯粹理性批判》中文版的感想就是,很多中国的高级知 识 分子在糊弄人。这种故意把简单道理复杂化、用专业术语制造障碍的做法,跟律师、医生差不多,都是为了阻止其他人轻易理解他们的领域,也可能跟中国自古以来 的愚民传统不无关系。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大家还是努力多学习外语,要不然只能被别人忽悠了。

而且米勒顿的英文版翻译的真帅,清晰, 有 逻辑。我现在明白我以前看到的那些高管的英文文风、用词是哪里来的了。有一次我给几十个加拿大企业家用英语讲课,讲之前除了做一般的准备工作外,拿出米勒 顿版《纯粹理性批判》朗读了几段,讲座时对自己的英语和思路都非常有信心,回答问题也幽默、有条理,讲完组织者说我讲的真好,而且不少听讲的人都给我 email联系。谢谢康德!谢谢米勒顿!读这书的好处可见一斑!我决定有空再单独读一遍英文版。

人们形容某书精彩 时,经常用“手不释卷”这个成语,但是它跟《纯粹理性批判》这本没有任何故事性的书是毫无关系的。这书里面95%是枯燥的抽象思维,举例极少;大多数时 候,我都是看个一两页就恨不得去干点别的什么事,注意力就像两三岁的婴儿面对一个讲法律的电视节目一样难于集中(也许我这个比喻恰恰说明了我们凡夫俗子和 康德的逻辑思考能力距离)。我头两天只看了10分之1不到,而且可怜两只手十个指甲都给咬秃了。我平时的阅读速度看都是每天至少两百页的,这书的速度绝对 提不上去。不过感觉不错的地方在于,这书不是不能看懂:反复读几遍,前后多对照下,基本上能弄明白。我看这书一开始每天20页,最多30页,哪怕这几十页 也要花去我3个小时的时间,后来却越来越快了,一天40页读的下去,50页也有过;越是钻进去,读的越快,而越是想三想四、精力分散,速度就越慢。因此看 这书时最好在环境舒适的图书馆(我要感谢Toronto Reference Library),没有网络,没有电脑,去他妈的微信,只带纸笔和要看的三个版本就好了。阅读速度提不上来的原因还有,除了同时在读两个语言的版本外,这 书跟小说等通俗读物不同,是需要花不少时间来领会的,而且很难前瞻性地去预测下面一句、一段要说什么,而可预测性是快速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天半夜突然睡不着了,只好翻出这本终极大杀器。不过说来也怪,看完了康德对灵魂实体性、单纯性、人格性三个理性的批判,仍然没有睡意。。。

看这书我总共花了不下20天时间,可以算是精读吧:几乎每一句都力图弄懂、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每一段都总结下,几乎每一页都有我的注释。

看康德的书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准确论的确会有较深刻的认识:其实康德说的不一定非常难懂,不过因为他的时代的原因,以及他个人表达方式的抽象而少举例的风格,致使一些段落非常难以理解。统一了概念、认识的基础上,大家就能在一个平台上论道了。

《纯 粹理性批判》言简意赅,用词晦涩,但里面有没有废话?除了第一版、第二版两个版本有重叠内容外,其实很多地方在重复讲一个意思,不过这种重复对理解作者意 图是绝对有益的。首先,因为这书的结构性,这本书跳跃性阅读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每一个读过的人都会告诉你说,最好从导言到最后,一个字都不要错过。看到 40%也就是240页左右才讲到什么是理性,纯粹理性批判才算真正开始,也是醉了。

这本书是一个宏伟的建筑,虽然构造复杂精妙但绝对设计清晰、有章可循,因此应该有人能把整本书用图解的方式画出来(上面那个附件只画了最基本的结构);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件事?网上搜了下,没找到。

因 果律:康德的确在这上花了不小的篇幅。按他的说法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因果律,因果律又决定了一切(万事皆有因,万事皆有果);我个人甚至觉得因果律也是并 存(coexistence)里交互性的原因(这部分还没看完,不知道康德怎么说的)。其实如果按这个说法,康德这里和他自己前面提的人的意识决定万物的 “量子论”说法是有些矛盾的:一边说一切都有原因,另一方面又说人的主观和客观互动、可以影响客观。不知道我的思考对不对,可能我批判的歪了、早了。

康 德在最后一部分“先验方法论”里,为了强调纯粹理性不能搞教条主义,突出对比了数学和哲学的差别,一再指出数学不能代替哲学,哲学不能以数学思维来思考; 我当年学微积分时曾经感慨,数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包括物理、化学、天文学,甚至艺术(绘画、音乐)等等,都是以数学做底的;而广义上哲学,应该是包括所 有学问的;康德这里更多的指的是纯粹理性,而不是全部的广义的哲学罢了。

康德关于上帝不能由纯粹理性推论得出的论述简单的说就是6个字:不实际,不可能。如果有上帝,也是出自纯粹理性的(这个口气大!) ,而且这个上帝不能有任何实际的用途。

有 天去加拿大最大的书店Indigo,本来想买本Erich Fromm的原版书的,结果没找到想要的那本,看到书架上有米勒顿的英文版《纯粹理性批判》,印刷很好,只要13刀左右,就买了本,然后顺手也拿了罗素的 原版《西方哲学史》。收银台交钱时,小伙子问我是学哲学的吗,我说不是,只是感兴趣,他说,these are not easy readings. 我说,Life is never easy. 后来我把书包里的邓晓芒版和中国出版的米勒顿英文版拿出来给他看,他说,wow,还拿给好几个女收银员看。

最后要感谢读书期间并没有各种美女来分散我的注意力。我读完此书后,为了表示我不是那么自私,准备致信她们,感谢她们没来烦我。谁有她们的联系方式?

加拿大读书会 微信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3-11#92



上 次回国见到了一个很久没见的兄弟。“人不如旧”,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故,世事变迁我们也都成熟了些,但互相的了解还是没变。聊的很开心。饭吃的差 不多,聊起最近看的好书,他给我推荐了些,然后他又拿起多年前调侃我的口吻,说你小子怎么不去北京三联书店逛逛,美术馆那边,里面24小时营业,很多女知 青(知识青年)夜里在那里的,常过去会有艳遇哦。然后眯着色眼冲我笑。


我当时跟他说我身体不行了,也没那闲心了。饭后他去上班,我一时无事,吃的太饱,想散散步,美术馆又在旁边,于是就踱过去。那天晚冬,阳光很好,天也很蓝。一路上的王府井教堂和首都剧场都很顺眼。

upload_2015-3-11_6-20-52.png

upload_2015-3-11_6-20-52.png



走了大概15分钟到了书店。共三层的一栋楼,其中书店在地下一层和一层,二楼是在北京比较有名的咖啡店“雕刻时光”。每一层面积都不小书籍不少,层层叠叠都是。主要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书籍,也有外社的书。

upload_2015-3-11_6-20-52.png

所谓的24小时营业,包括这个咖啡店而且估计是因为咖啡店不关门读者才愿意在这里彻夜看书的。


靠窗一溜儿椅子供读者坐看,楼梯上也有很多人坐着看书。咖啡厅的椅子很硬,并不是很舒服,可能是怕读者真的在这里过夜睡觉。饮料都比加拿大贵一些,跟Starbucks价格不相上下。不少人在这里聚会,能听到熟悉的北京话。

在国内读书人中,三联书店可是鼎鼎有名:他们的三联生活周刊和出版的社科读物应该都是质量比较高的出版物。现在仍然是国内大社。到网上查了下,生活、读书、新知原是邹韬奋等创建于1932年的三家出版社,40年代合为一家。

如果去北京,有一个下午可以打发,这个地方不错,推荐。地点:美术馆东街22号,网址:http://www.sdxjpc.com/

storyteller : 2015-05-04#93


如果死前纠结,或者家里有老人怕死,看看这本书也许有好处。它是被判死刑的苏格拉底服刑那一天(公元前399年)的言论纪录,全篇主要论述的是苏格拉底的 生死观、灵魂不灭论及寻求智慧和正义的终极追求,采用的是苏格拉底在《理想国》《对话集》中最常见的叙述方式,对话。斐多是苏格拉底死时在现场的人之一, 整篇文章是他对一个朋友的 转述。杨绛(序文中像在很多其他地方一样,称她为“先生”,我不太喜欢,为什么中文里有称女学问家先生的传统呢?是为了表示尊敬吗?其实这个男性化的称谓 更加不女权主义啊,本身就是一种性别歧视;这个传统是从民国时候开始的吗?被称先生的还有哪些女名人?其他文化里有类似的习惯吗?---我的问题是疑问太 多,答案太少)的翻译很不错,便于阅读和理解,整体突出了戏剧感。


言简意赅的序文中给苏格拉底的就义给了很高的评价,说他是西方因信念而赴死的第一人、发现了人类良知、对他的审判和最后时刻的描述奠基了西方伦理学。从他自己对死亡的理解、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的论述,我们应该知道这些评价并不虚高。


简言之,苏格拉底认为死亡是灵魂对肉体的摆脱,死亡是寻求终极智慧的不可少的一步。他指出,肉体、情感都是寻求智慧路上的羁绊和障碍,要想探求真理,只能用灵魂去看而不是通过外部感官。这些观点连同轮回、转世、报应的说法其实和佛家的“臭皮囊”等看法完全一致。


论述中苏格拉底又提出了“概念恒久论”(认识只是记忆以及死后灵魂“转世”说),与《理想国》中相同。文中也提到哲学家对人世的思考结果,如真正的好人和真正的坏人数量不可能很多,大多数人只是不好不坏。


全篇精髓在最后。苏格拉底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智慧探索走过的路,把自己思辨的方法传给在场诸人,又用简短有力的几个提问,瞬间终结了貌似站得住脚的众人的质 疑,而他对死后世界的向往,也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心灵是多么的强大;这显示出了高超的大师风范和高潮化的行文,令人神往,也足以让读者体会到那种众人悲喜交 集的惊人气场。


学习新知识后,周围环境会出现各种与新知响应的迹象,仿佛是在鼓励、帮助温习。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感受啊!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snowflake2012 : 2015-05-04#94
做得真好!赞!

storyteller : 2015-05-05#95



《月光落在左手上》 余秀华诗集 2015年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 223页


在往返杭州的高铁上和等待客户时,看完了这本号称20年来中国销量最好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中国出版界的良心广西师大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现在已经是第5次印刷,销量超过10万本)。作者是诗人余秀华。她的身份跟传统意义上的诗人不太符合:她是个湖北农民,更为特殊的是,她因小时候的一个庸医造成的医疗事故而终生脑瘫、身体摇摇晃晃、口齿不清。关于这场悲剧对她毕生的影响,她的诗《与一面镜子遇见了》是这么写的:



我的身体倾斜,如瘪了一只轮胎的汽车

所以它随时会制造一场交通事故,为此得准备大篇的

说辞,证词。以及证供下来后的水和营养

——这样的事情总是搞的我虚脱。虚脱让人产生遗忘

所以,另一场车祸不远了



我的嘴也倾斜,这总是让人不快

说话和接吻都不能让它端正一些。有人说接吻的地方不对

它喜欢那些发光的额头

那些高地容易产生并储存雷电

不定什么时候给你一下子



没有这面镜子,世界该是公允的了

就是说,没有那个人,世界就是公允的

遇见他,我就喜欢在这镜子前徘徊,如一个傻子,一个患病者

结果我不停地撞上去

知道自己死在哪里,却不肯写一个

验尸报告



(这里说的“没有那个人,世界就是公允的”,是那个医生吗?)



这本诗集收集了她自2011年写诗来的209首小诗。其中有不少关于暴力《我养的狗,叫小巫》(暴力是不幸者表达自己的错误方式)《平原上》;也有不少关于她的残疾身体和病痛(我应该是在红尘受够了疼痛/才敢一刀一刀把它们还给大地《青草的声音》) 《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有的是关于思念《清晨狗吠》;有的是感情的质问《面对面》,爱,只要陪伴《不要赞美我》,爱的交错与重复《烛光》,对美好的追求《引诱》;有的是性的奇异视角《我的身体里也有一列火车》;不被理解的期待《一个男人在我的房间里呆过》;有几首是写她的家乡横店村的《关系》《晚安,横店》,愚昧与底层的凄惨《苟活》;有的是她长时间对着田野对人生的质询《后山黄昏》,对女人命运的思考《木桶》,时光的轮回《2014》,对生命的颂扬《手持灯盏的人》,对生命的痛苦思索《荒漠》、《雨落在窗外》《五月之末》,如何离开这个世界《我知道结果是这样的》,爱与死《那么多水,汇集》,为自己曾是光阴的过客喝彩《横店村的下午》,也有瞬间制高于众生的愉悦《站在屋顶上的女人》,安宁的幸福《神赐的一天》;

爱的含蓄《蠕动》《今夜,我特别想你》《美好之事》,爱的绝望(爱情不过是冰凉的火焰,照亮一个人深处的疤痕后/兀自熄灭《战栗》);

对亡父的深情告别《茧》;外出打工对农村感情生活的破坏《之夜的村庄》;对自由的渴望《一只乌鸦正从身体里飞出》,远方的想象《呼伦贝尔》;诗与她《一潭水》;

有的是发自内心的呐喊:我在活着!我也要活!对命运的不甘和反抗《月光》。



在《下雪了》这首诗里,她是这样结束的:

我只想逃脱这样的生活

和深爱之人在雪地上不停地滚下去

直到雪崩把我们掩埋



是的,她的诗里,有的是对枯燥单调的农村生活的描写《给油菜地灌水》《张春兰》《低矮》,但更多的是对爱情和自由的憧憬;她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行,可她的确有颗敏感多情的心和对生活的深思,和极为强悍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情不能拯救世界;才华可以。



写诗是余秀华自我存在与价值实现的手段。她说:



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她的劣根性。我从来不想诗歌应该写什么,怎么写。当我为个人的生活着急的时候,我不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当我某个时候写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那一定是它们触动了,温暖了,或者让我真正伤心了,担心了。一个人生活得好,说明社会本身就是好的,反之亦然。作为我,一个残疾得很明显的人,社会对我的宽容度就反映了社会的健全制度。所以我认为只要我认真地活着,我的诗歌就有认真出来的光泽。而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upload_2015-5-5_12-34-52.png

余秀华生于1976年,与我同岁。她对自己的状态在《人在中年》里写的挺好。她连一句完整的话说完都很吃力;据说她写字也非常艰难,在电脑上敲键盘还略微方便些。与她相比我是多么的幸运!她不是一个被命运青睐的人,但生活也并没有完全将她抛弃。我曾听一个长者说,其实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诗人。诗人是有自己的世界和维度的。余秀华的才华是有部分灵性在里面,不过更多的是生活给她的挫折。他的作品里有不满,有渴求,有夙愿,有最接近自然的生活和最最普通的诉求。她曾经的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曾在网上引起热议,众说纷纭。并因此给她挂上了各类标签。说她一个残疾农民怎么如此淫邪?人类又不是商品为什么要标签化处理?我们的世界里是不是标签太多了?谁说一个农民就不能写诗?谁说一个残疾的女人就不能怀春?我无从辩驳,只希望读诗之人亦是懂诗纯粹之人。我们都不是圣者,都经不起推敲,戒不了禁欲。她说:“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甩掉标签,甩掉歧视,只看到文化中进步的那一部分就好。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我色彩,不畏任何流言。当你真正独立,你会发现,那些整天鸡毛蒜皮的渣滓,早已成了你身后追随的小将。努力,坚持,就能做出最生动绚丽的自己!



最后以余秀华的一首情诗结尾:



《今夜,我特别想你》


但是,夜色和大地都如此辽阔,而我
又习惯被许多事物牵绊。整个下午我在熬一服中药
我偷偷把“当归”摘出,扔掉
——是远方的我走过来,撞疼了我

夜色里总有让我恐惧的声音。而我心有明月
——即便病入膏肓,我依然高挂明月
它让我白,让我有理由空荡
让我在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庄里
奢侈地悲伤

只是一想到你,我就小了,轻了
如一棵狗尾草怀抱永恒的陌生摇晃
我无法告诉你:我对这个世界的对抗和妥协里
你都在
所以我还是无所适从
无法给这切肤之痛的心思一份交代

只是一想到你,世界在明亮的光晕里倒退
一些我们以为永恒的,包括时间
都不堪一击
我哭。但是我信任这样的短暂
因为你也在这样的短暂里
急匆匆地把你土地的一平方米
掏给我

点击下面的阅读全文可看到人民网上她被采访的视频。同时她经常在博客上发表一些短篇和散文。她新浪博客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34106437_0_1.html

storyteller : 2015-05-07#96


本书是色诺芬,苏格拉底的学生,回忆他老师言论的一本书。分4卷,每卷又按不同的主题分出不少小章节。书200多页,很薄,翻译的也不错,因此很快能看完。从书的内容看,基本上是劝人积极上进的言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鼻祖,不过这书里他更像个教育家,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节制(耐热也是一种克制、吃的太饱脑子就转的没那么快了、痴迷于音乐艺术也是一种放纵、喜欢更好看的外表是不对的,为感情所累也是不对的,只有懂得节制的人才有真正的快乐)、结交朋友、领兵打仗(色诺芬自己是军事家,所以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其中第三卷第六章对想当政治家的青年格劳孔的劝诫尤为精彩。

当然内容不是重点。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形式,也就是苏格拉底的辩论技巧:富兰克林自传里有提到,他小时候看到这本书,从这里面学了很多说服人的方法。大致上,苏格拉底会绕一个大弯子去说服别人,而且用的都是提问的方式,确定好对方的观点和自己的方向后,他会先把对方朝谁都不可能否认的事情上引,让对方先同意他几次,然后通过巧妙的类比、反证或演绎转到自己想说的内容上去,让对方自己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和先前认识的不足,进而说服对方。而且,苏格拉底总是非常礼貌和谦虚地跟别人讨论。这个风格其实在《理想国》、《斐多》里都有使用。

推荐阅读。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bbjj : 2015-05-07#97
和楼主比我都能自称文盲了

storyteller : 2015-05-08#98


总 有一些书看到后你会明白,自己的愚蠢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我没有早点看这书?《理想国》应该算是这样的一本,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是一部震古烁今的哲学著作, 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通过记录他老师苏格拉底的言论写成的,内容涵盖了正义与不正义、哲学与智慧、政治与统治、美学与文化审查、节制与纵欲、意识与理念、 激情与理性、教育的重要性等等方面,涉及甚广,对后世的价值观、政治及整个哲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该 书共10卷,全部以说相声一样的对答形式写成,因此不难阅读。我一开始读的是一个网上找的ePub版本,在iPad上读了2/3,后来想想,这书实在经 典,值得反复阅读并留给将来的孩子看,就从网上买了本评价不错的岳麓书社顾寿观版。买来后发现虽然这个顾版因为力求详尽准确的原因,不是很流畅,但内容还 是比我之前看的版本要多,于是又回头把整本顾版看完了。有人建议第一遍读商务印书馆版的,网上也有ePub版本,我有,但没看过。

书中,苏格拉底围绕建立一个理想的城邦的主题和对话者展开了讨论,这也是书名《理想国》的由来。看书时我在想,优生优育、文化审查、对人民撒谎,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是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乌托邦社会?

这书里很多观点都让人印象深刻,其中,对文化的审查(治国者的思维:按国家的需求来监管一切文体活动)、共产共妻共子女、山洞墙上的影子的形象比喻、哲学家为王的理念等等,都是很让人震撼并对这两千四百年来的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

下面是一些摘录:

“当有人问年老的诗人索法克勒斯:“年龄和爱情的关系是什么呢?你还像从前那样喜欢谈情说爱吗?”他回答道:“我现在是清静了,我终于从中摆脱出来了;我感觉就好像是从一个疯狂残暴的奴隶主那里逃脱了一样。”

“那些自己挣钱的人对积累下来的钱财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就像诗人对自己写的诗和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感情一样。从那以后,这些人就不再适于做朋友了,因为他们除了钱财以外,什么事情都不关心。”(在这个自私的社会,财富不一定能带来幸福,但它是不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幸福?)

“认为正义归于第三类中,即:令人讨厌的那一类。人们追求它们,因为属于此类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奖赏和名声。而它们本身则令人讨厌,大多数人敬而远之。”

“诚实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不如不诚实那么有利可图。”

“快感就如同痛苦一样,能剥夺人运用智力的能力。”

良药苦口:“他们总是去看医生,病症却越来越多,病情也越来越复杂,还总是幻想,他们会被任何人提供的偏方治好。

阿:有这种想法的病人多的是。
苏:是啊,而且最有趣的是,他们对于告诉真相的人都愤恨不已,事实是,除非他们放弃暴饮暴食,追女人,懈怠懒惰,则一切药物,内外科,避邪镇魔,都不会有什么效果。”

“那 些没有知识和缺乏美德的人,终日忙于满足他的食欲和性欲,并只是在我们所说的中层和下层自然之间毫无目的上上下下渡过他的一生,他从来没有去过真正的上层 世界。在那里,他从来就没有看清或搞清楚他所走的路。他们从未被真实的存在所充实,也从未尝到纯粹的持久的快乐。就象牛一样,他们的双眼终日看着地面,他 们的头终日垂向泥上和草料糟,他们长肥并产息。但是这里的乐趣对他们来说太少了,他们于是象牛用角和蹄子打斗一样用铁器互相攻击、拼杀,以满足他们那无法 满足的欲望。因为他们用不实在的东西填充自己,而且他们所填充的那一部分本身也不实在而无节制的。”

“灵魂有多少形状,国家就有多少形状。”

优生优育:“原则中两性中最优秀者应尽可能多的结合,而两性中的低劣者则应尽可能少的结合;而且,如果群体要保持一流的状态。就应该养育前者结合所生的后代,而非后者的后代。”

“那些天生的哲学家,可以做国家的领袖,而那些生下来不是哲学家的人,最好做追随者,而不是领袖。”

功用主义:“有用的就是高贵的,有害的就是下贱的。”

“在婚姻、生育的法规中经常需要合法地使用谎言和欺骗。”

“那些爱听声音、观景致的人,喜欢美丽的声音、色彩、形状以及所有它们制作的艺术品,但他们的心灵却不能看见或喜爱绝对的美。”

百炼成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志于这种任务的人不仅要接受我们以前提及的劳动,危险以及享乐的考验,而且,还有另外一种我们未曾说过的考察方法——必须运用多种知识来观察他是否能够忍受最高知识,抑或在最高知识下昏厥过去,就象在其他形式的研究和练习一样。”

数 学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劝说那些将要成为我们城邦的主要人物的人去学习算术。不是把它作为业余爱好,而是必须深入研究,以到达用思维来感受数字的本质的程 度。他们不能象商人一样只想着买和卖,而是必须在军事上,在灵魂中运用。这也是灵魂从变动不定到真理和永恒存在的最简便的方法。”

“因 此必须十分小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撇开正追求的其他的各种知识,去寻求并追随一件事。也许这样他就能学会善恶,或找到一个能使他学会分辨善与恶的人,以 便使他在机会允许的情况下,无论何时何地都选择更好的生活。他应该考虑我们以前个别地或综合地讲过的所有这些事与道德的关系;他应该知道,如果美在一个个 别的灵魂里与贫富或穷有结合时,会产生什么后果;出身高贵与卑微,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身体的强与弱,天分的聪明与愚钝,以及一个灵魂所有的先天后天的天 赋,和它们在混合后的运行,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好的或坏的结果。然后他就会观察灵魂的本性,考虑过所有这些品质以后,他就能够决定哪一种更好,哪一种不好, 于是他就开始选择。将称为恶的品质送给能使他的灵魂更不正义的生活,将称为善的品质送给能使他的灵魂更正义的生活,别的东西都可以不予理睬了。我们已经看 到,也知道了,这种选择不仅在生前,而且在死后,都是最佳的选择。”

“一 个人必须把他对真理与是非的不屈信念带到下面的世界去,以使他在下面的世界里不会被对财富的欲望或其他邪恶的魅力所蛊惑。这样,他遇到独裁政权和相似的恶 行时,就不会对别人造成无可补救的冤屈,而自己将受到更严重的惩罚,但是要让他知道如何选择中庸之道,尽可能避免走向任何一方的极端,不仅在此生如此,在 来生也是如此。因为,这就是幸福之道。”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5-08#99
和楼主比我都能自称文盲了
谦虚了

storyteller : 2015-05-09#100
读书会学影视的美女写的,祝各位母亲节快乐!



我们爱自己的母亲却不自知。唯有终将分离之际,才知道这份爱有多深。——缪塞

祝天下所有的母亲 节日快乐!

无论在哪里,母亲的伟大永远是无法形容的,她不是神却比神要伟大,真实。



电影《妈咪》的导演是加拿大天才导演Xavier Dolan一部关于母亲的集大成作品,为人称赞。
《妈 咪》中的主角戴安,是一个患有躁郁症孩子的母亲,一个丈夫刚过世留下一笔外债、自己又没有正式工作、只能依靠做家政维持生活的单身母亲。而所有这些都不是 全部,她仅仅只是一个女人,一个生活在底层,却又仍旧热爱生活的女人。她会羡慕看守所工作人员健康普通的孩子,会默默地承受所有的一切,诠释着所有母亲应 该有的无私。她穿着时尚性感,在电影开头,便是戴安身穿牛仔站在阳光下,虽然已经是十几岁孩子的母亲,身材却仍是很好,出门必须是精致的妆容,有时还穿性 感的小短裙,与儿子在一起,不像母子更像情侣。有人说这是导演的恋母情结,有不伦之理,而实际上只是两人爱的一种表达。在戴安被人拒绝工作之后,她会在儿 子面前哭泣,儿子会装着成熟的样子安慰他,两个人互相依靠。而在史蒂夫犯病以后,又会害怕然后躲藏。戴安从来都不是虚拟的,她身上有着所有普通母亲的缩 影,她会为了儿子去找新的婚姻支架,会为了更好地生活每天辛苦操劳。知道史蒂夫的每一次自残或者不快。她说,早上不早起的母亲一定不爱她的儿子。
她 为儿子做到了她所能做的所有事。每一天都是希望与绝望的穿杂。儿子显然是这个魅力单身母亲的拖油瓶,他挑剔着戴安所有的支架来源,他的孩子视角看待着戴安 相亲的对象,在史蒂夫的内心里除了爸爸其他想和戴安好的都是为了和戴安逞一时之欢。但是史蒂夫有时的懂事又让戴安觉得史蒂夫会变成一个普通的孩子。史蒂夫 有自己的音乐梦想,非常爱戴安。虽然送给戴安的都是偷来的,比如那个mommy项链,但都是作为一个躁郁症孩子的真实表达。

电 影是在一个虚拟的情境中设定的,加拿大新颁布的一项条说明,如果父母管理不好躁郁症孩子,那么孩子就要送到少年看管所一类的疗养院里,不得私自代理。史蒂 夫的躁郁症是在父亲去世之后患上的,他深爱着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但却控制不住自己,她也是有理想有爱的。但却始终不自觉的伤害着他所爱的人。而更重要的是 他不知道这是伤害。电影里也有这样的一句台词,“当我想起我之前可能伤害了你之后,我把所有事情放在一起想,我真的太他妈的难过了。因为,你真的值得更好 的儿子,而不是我这样该死的垃圾。所以,我想说,我在这里很想你,还有我爱你。”有时候史蒂夫是懂得,他的超市自残也可能是想让戴安放弃的一种方式。但他 觉得无所谓的咖啡馆纵火,却成为了每一次故事的推进的索引,偿还那笔巨额赔款成了戴安将他送去疗养院的的必然决定。
电 影中戴安有一段对于史蒂夫未来的幻想,将原本5:5的画幅变屏成为普通电影的的画面,在那个想象里史蒂夫变成了普通孩子,考取了伯利克里,正常的结婚生 子,成为完成了普通孩子正常的成长期。想象之美好,让我们瞬间觉得那应该就是结局了。但导演却又将画面切回5:5的画幅,生活还是棱角分明的艰难,还不起 的外债,更加放肆的病情,使得戴安不得不作出送走史蒂夫的决定。导演也曾经说过,这是生活不是童话,生活向来都是艰难如此的。





电影主线是由三个人搭建起来的,其中一个是戴安,而另两个是病人。这两个一个是患有躁郁症的史蒂夫,另一个是患有失语症的邻居高中老师。高中老师也是一个母 亲,有着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好想去世了,还有一个专制的程序员丈夫。因为她的失语症,她对女儿的爱热情不是很高涨,二队死去的孩子总是放在最心头上。在教 导史蒂夫的时候她曾经因为史蒂夫对带有孩子的项链的嘲笑谩骂,而对史蒂夫大打出手,也是一个比较热情的母亲形象。高中老师也是推进故事发展的重要动力,她 的出现是答案不经意之间的挥手,她的出现也缓和了戴安与史蒂夫之间的一个矛盾,在高中老师的加入中,三个人曾经度过了最最欢愉的一段时光,也达到了故事高 潮,那是三人的幸福简直像是最最苍白无力的光。而最后高中老师的离开,也回归故事的总体格调,回到了整个社会现实。






电影中讲述了两个母亲形象,而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是导演Xavier Dolan的拿手好戏。自他成名作《我杀了我妈妈》塑造了经典的宇柏母亲的形象之后,又一经典的树立。
而且杀妈中的母亲与妈咪中的母亲均是同一个演员——安妮杜尔瓦勒,这次可谓是演员的进一步的升华。





母亲的伟大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她没有惊涛骇浪的奇迹,只是默默地付出着滋润着孩子的成长。母亲就是那个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并为之奋斗布满热忱的英雄。就像戴安在电影里说的那样,“世界上的希望没那么多,但是我就是相信。还是有很多充满希望的人,成天在希望,那么想最好,因为只有人们充满希望,才能改变世界,充满希望的世界和无望的人们。那样也没什么用,我只是做了该做的,只有那样,才有希望。所以我赢了,从始至终。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双赢。”



为天下每一位母亲自豪,同时也希望大家母亲节为母亲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附件


storyteller : 2015-05-10#101


本书是因发现了DNA的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James Watson自己写的他的科学探索过程,一本非常有名的经典科普读物。这个发现很关键,因为它奠基了分子生物学,开始揭开了万物遗传的奥秘,让人类对生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为作者做出这个有关万物遗传的重要发现时年仅25岁(!!!),而且当时他是在英国的实验室搞研究,所以他的叙述带有美国式的直白,不管是科学家的生活、对姑娘们的窥伺还是科学家们之间包括他自己的激烈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这书里提到的人中,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很少,这个朋友圈实在高大上。Watson本人迄今仍在世(他生于1928年),2007年因为一些种族基因带来智商不同的言论而从实验室主管的位置上辞职。


该书前半部分是作者的正文,其后是发表在《自然》、《科学》杂志上精悍而重要的学术论文;其后是其他一些科学家的评论和看法,最后是中文译者写的关键人物介绍和译后感想。


翻译的很好,译者刘望夷自己就是个生物学家。行文浅显,科学术语不多,当然还是能看出科学家与众不同的思维,总的来说很有意思。如果我有个孩子,我会给ta看这书,激励ta学生物学,因为这实在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另外一本我喜欢的生物学的科普读物是《病者生存》)。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snowflake2012 : 2015-05-10#102
刚在微信上看到了候鸟在台湾的10日内观体验。
我8月份也要去魁省Montebello的vipassana center中心体验,很期待!

storyteller : 2015-05-10#103
刚在微信上看到了候鸟在台湾的10日内观体验。
我8月份也要去魁省Montebello的vipassana center中心体验,很期待!
祝你找到新智慧

storyteller : 2015-05-11#104


这是一本无论写的多么精彩,我绝不会再看第二遍的书。



《蝇王》是描写人性丑恶的文学作品中的翘楚,是英美包括加拿大中学必读书目之一。作者Golding是英国人,学过英国文学,经历过二战,亲眼见证过战争的残酷,这样的阅历使他像我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那一代一样,很难把人往好处想。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一个荒岛上,幸免于核战争的一群孩子被权力、暴力、恐惧和野蛮慢慢吞噬,典型的人性沉沦。翻译的不错,小说也不长,很快能看完。



该书前言中译者给出了很深刻的分析和评论,但为了避免透露剧情,建议看完小说再读。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公众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5-12#105


《裸猿》The naked ape, D. Morris著,何道宽译,201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70页。

既然我们人类如此深深地爱着自己,那么,换个角度来观察下自己也不错。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视角。

《裸猿》这本书是人类学或比较动物学的名著,作者Morris本来是英国搞动物学的,1967年起出版了让他名声大起的《裸猿》三部曲(后面两部是《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该三部曲至2010年据说已在全球售出两千万本,作为一套毫无故事性可言的书籍,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这本书的主旨非常鲜明:人其实不过是只猴子,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儿。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作者从人的起源、性行为、吃饭、传宗接代、对外界的探索、对权力的诉求、追求舒适的习惯、与其他动物的关系等等方面把人和猿猴进行了很多有意思的比较。可以说,以猴为镜,观察自己,是个不错的视角。

书中提到,育婴头三个月对孩子的哭闹要泰然处之,以静制动,避免恶性循环;而几个月后在掌握语言能力前,孩子会发展出惊人敏锐的情绪觉察系统,这时候不要骗ta,在ta面前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关于人为什么没有毛,这书中做了有意思的分析。作者的解释是,有利于降温,因为人需要追击猎物,而快速奔跑时能保持体温很重要(的确,其他动物都跑不了马拉松那样的长度,据说马只能跑30公里,狗10公里)。

关于与其他动物的关系方面,作者断言人与狗的关系纯粹是出于私利。“我们并不把狗当做动物对待,仅仅把它当作我们自身的反映,如果这面镜子过于走样,我们不是让镜子屈从我们自身的形象,就是将镜子抛弃。”

里面也说到,大部分的病,其实是不需要治疗的。从进化的角度上来说,素食是站不住脚的。人由猿猴进化而来,这也能解释人为什么爱吃甜食。耳垂有为性而生的嫌疑。女人的胸也是性吸引的信号,视觉效果上看起来像屁股。女性爱骑马,纯粹是性方面的吸引。(这些欧洲老学究心里天天在想些什么???!!!我看不下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翻译出版了太多美国的书,以至于我们看到的心理学、行为学书籍和观点都是美国派的;这书作者是英国人,对人类行为分析、肢体语言等等方面的比较与分析受美国影响较少,读来很有新意。

该书分为八章,建议按顺序阅读,而不要像我一样,看到前面译者序里说第二版中文译本把第二章Sex一字不差全文补齐,就直奔第二章而去,因为没有前面的铺垫(前戏),断章取义会有些摸不到妙处。

总的来说,这书是完全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人类,提供了不少有趣的观点,但完全舍弃了文化、社会等角度,未免片面,毕竟人是复杂的动物。然而,读起来仍然让人不忍释卷。推荐阅读。

那么,我的香蕉在哪里呢?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5-13#106


维特根斯坦笔记》,Ludwig Wittgenstein著,冯·赖特选编,许志强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157页。


这本书是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些日常笔记的选集。维特根斯坦何许人也?1889年生于奥地利,其家族富有程度在当时的欧洲仅次于罗斯柴尔德家族,可以 说是出生时就含着金汤勺。后来他资助了不少穷困的艺术家;再到后来把所有他的那份遗产放弃给了他的兄弟姐妹;他的三个兄弟自杀了。参加了一战并被嘉奖;也 参加了二战。在剑桥大学教过学。1951年卒。犹太人,双性恋。这人有过很有意思的一生。我个人以为他应该算20世纪全人类最聪明的前十个人之一(其他几 个人我觉得应该有毛泽东、爱因斯坦和马勒,还有谁?)。罗素称他为天才。其思想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逻辑,后期研究语言游戏。他对语言的研究可以 说为哲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哲学未进步是因为语言没有进步。”


既然是聪明的知识分子,这本笔记涉猎肯定很广,宗教、音乐(他作过曲)、建筑(看这书我才知道,维特根斯坦自己设计过建筑)、诗作及文学、绘画、哲学等等 方面。因为是选编的笔记,所以没有任何故事性也不连贯,有点像Pascal的《思想录》一样难懂,而的确有人把他比做Pascal级别的人物。前言里确实 提到,不了解其人思想的话,读这书有一定难度。


从书中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对自己要求非常高,对天才、才能有很深的思考:

“巴赫说,他全部的成就只是勤勉的结果。但这样的勤勉需要的是谦卑和忍受痛苦的巨大能力,因此才会有力量。尽管这样,一个人还能完美地表达他自己,只是用一个伟人的语言对我们说话。”


"我是太柔和,太脆弱,也是太懒散了,干不成任何有意义的事情。换在其他的场合里,伟大人物的勤奋尤其是他们力量的一个标志,跟他们内心的丰富相分离。"


“天才不济之处,技巧表露无遗。”


“天才并不比任何一个诚实的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个特殊的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至燃点。”


“能对自己进行革命的人才会成为革命者。”


“我象一个骑在马上的拙劣骑手一样,骑在生活上。我之所以现在还未被抛下,仅仅归功于马的良好本性。”


“除了自然,不要把他人的例子作为你的指南! 失去自我,再无我。”


维特根斯坦似乎很瞧不上一些后世很推崇的人,如培根、叔本华(“叔本华有着一个十分粗鲁的心灵。他从不探讨他的良知。”)、门德尔松(相反他非常赞赏 Brahms,这点我同意:“Brahms是无缺陷的门德尔松。”)、马勒,甚至质疑莎士比亚的伟大之处。为什么?人类当然有文人相轻的历史,但我觉得更 多的可能是那些人大多与其同时代,相比已经辉煌了几个世纪、被证明了的伟人,人肯定都有轻视当代人的倾向;我们上学时对师弟师妹都是瞧不上的,而师兄师姐 无形间形象已高了一头。


作家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或许那不可表达的东西是我可以表达的东西皆有其含义的背景。”“我相信,假如有人要喜爱一个作家,那么他一定得喜欢作家从属的 那种文化,如果他发现这种文化是可有可无的或是让人不舒服的,那么他的赞赏就会冷淡下来。”这能解释我们中国为什么很少有畅销全球的作家吗?


哲学家对智慧、愚蠢及信仰也有很多思考:“智慧是灰色的。”“不要一动不动地呆在荒芜的聪明的高峰,而是要下到绿色的愚蠢的山谷。”对他而言,智慧、科学 都是冷冰冰的,而“艺术的作用是唤起情感”。的确,如果想压抑自己汹涌的情感,多给理性留点空间需要少听音乐,少看画展,少看电影。


下面是一些摘录:

“只有宗教才有力量摧毁虚荣心。”


“哲学家很容易落在一个不称职的经理的位置上,他不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监督雇员的工作是否得法,而是把些的事情接手过来,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不堪负担,那些雇员们则在一边袖手旁观,批评他。”


“在哲学中,竞赛的获胜者是能够跑得最慢的人。或者是最后一个到达的人。”


“野心是思想的死亡。”


“没有什么比不欺骗自己更难做到的。”


“建筑给某些事物以不朽和赞美。因此,哪里没有崇高的赞美,哪里就没有建筑。”


“脸是身体的灵魂。”


“力求被人爱,而不是被人崇拜。值得称道的并不是恐惧,而是对恐惧的克服,它使生活值得一过。”


“人类的凝视具有一种力量,它赋予事物以价值,但也提高它们的价格。”


“不要玩弄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任何聆听小孩的哭声并知道其意的人都明白,哭声中潜藏着精神力量,一种与人们通常想象的事物绝然不同的可怕力量。深深的愤怒、痛苦和毁灭的欲望。”


“权力不等于占有。”但犹太人的权力就在于财富。


这书里的第一句话就很雷人,“听中国人讲话,我们总把它当做是莫名其妙的咯咯声,懂中文的人知道这是一种语言。与此相似的是,我常常难以从一个人的身上辨别出人性。”这恐怕很难讨好中国读者,所以我把它放到最后。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5-14#107


《伪自由书》,鲁迅著,译林出版社2013年出版,172页。

这是鲁迅在1933年(他死前三年)在上海《申报》的《自由谈》栏目写的专栏文章的汇总。作者在这段时间很高产:看这书就知道,几乎每天一篇文章出炉。

中国人喜欢“动口不动手”,鲁迅这个以杂文见长的文学家实在是骂人的高手,了了几笔就让人忍俊不禁而且直中对方要害。在这书中,他不仅忧国忧民,同情学生、青年等弱势群体,也骂国民政府不抗日,不作为,而且骂各色文人。鲁迅颇看不上胡适等“主流”的知识分子。文人骂架尤其值得一看,因为他们的文字功底比泼妇骂街深的多,也好看的多。《伪自由谈》书里就提供了很多30年代文人笔战的动人例子。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即使鲁迅骂的那么狠,在那个乱世,还是给他留了条活命。有人在50年代问过当时的文联主席郭沫若,说如果鲁迅还活着,政府还会让他这么骂吗?郭说,“鲁迅和大家一样,要接受思想改造,根据改造实际情况分配适当工作。”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貌似也在1957年说过,“以我估计,鲁迅(如果活着)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5-18#108
这个是新来的管理员写的:
《为何家会伤人》出版的时候,出版社从她的书评中摘了一段放在封底。


《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著, 2007年界图书出版公司第一版,312页。

  家,在主流的词典中,一直是温暖、爱和天堂的代名词,因为它承载了世界上两种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但事实上,如果亲密关系处理不当,家从幸福天堂变成人间地狱,绝不是危言耸听。  

《为何家会伤人》便从这点出发,详述了不正确的亲密关系给家庭中的灾难、成因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作者武志红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并在南方某报纸主持一个心理专栏,这本书便是专栏文章的精选。  

该书自始至终都贯彻着一个核心观点: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

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

  为了使这种不幸更加直观,作者用了心理咨询实践中的30多个具体案例,个个触目惊心却又似曾相识。

  溺爱孩子的父母,爱的其实是童年那个严重缺乏爱的自己。他们把爱投射在孩子身上,以补偿自己可怜巴巴的童年。而被爱过剩的孩子,往往学不会如何付出爱,他们的孩子便重复了祖父母的命运,收获一个无爱的童年。于是溺爱和冷漠在家庭中隔代遗传。

  太听话的孩子要么一生没有激情,要么终有一天要出大事——自杀或者爆发。在没有出事之前,也总是动不动出错,而且出的都是奇形怪状的错,这是他们独立的本能对父母专制的抗议。

  牺牲自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父母貌似可歌可泣,其实本质自私,将自己人生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偷懒放弃让别人替自己奋斗,还大言不惭说这就是爱。

  有些父母年龄不小了,但心理上仍是个孩子,他们的威胁和倔强很多时候是在撒娇,包容他们可以,但千万不要盲从他们幼稚的错误决定。

  一旦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亲子关系比夫妻关系更重要,这个家庭就麻烦不远了。

  那些成功的铁血父母,再疼也不许哭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当然坚强,但更多的是冷漠。

  那些说对你一不二或动不动为你要死要活的人,也许并不爱你,他们爱的只是彻底控制你的感觉。

  谈了n次恋爱,恋人们却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恋爱中除了审美疲劳外,更多的是审美惯性,那就是你“理想自我”的样子。

  一桩桩事例让人震撼,但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只停留在揭批,他还坚定地指出了出路,那就是爱,无条件的爱,父母给童年的孩子,成人给成年的恋人。童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让你一生健康幸福;成年后从恋人那里得到的爱,帮你彻底治疗童年的伤。

  跟传统的家庭教育书不同,这本书不只是给父母看的。除了亲子教育、青春期叛逆等话题外,它还讨论了很多婚恋领域的成人话题,如激情式恋爱的本质、缘分的心理学解释、一见钟情的几种方式等,老套的内容加上新锐的分析,令人顿生“天啊,竟然是这样的”的醍醐灌顶之感。

 另外,因为不幸的家庭常是相似的,这本书除了对个人有所帮助外,对于我们这个盛产隔代抚养、打是亲骂是爱、高考至上、小皇帝和孝道崇拜的社会,更有着广泛的棒喝意义,堪称心灵自救和家庭幸福的通关晋级全攻略。

  最后说这本书的语言。作者武志红不仅是一个心理学者,更是一名传媒工作者和专栏作家,因此成功炼就了一手犀利又不乏温暖的文字,让人警醒之余,又心生感动。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一种情感体验,即使是非文学类作品,我也希望被感动。这当然是奢求,但读武志红这本书的时候,我终于如愿以偿。

storyteller : 2015-05-18#109
另外一个管理员今天发的:




作者: [美]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著| 李继宏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共362页

《追风筝的人》背景是阿富汗战争之前后发生的一个男孩成长的过程。《丹佛邮报》曾这样评价它,“一部美丽的小说,2005年写作最佳、也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一段没有前景的友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这部感人非凡的作品也描写父与子、人与上帝、个人与国家之间脆弱的关系。忠诚与血缘串连这些故事,使之成为2005年最抒情、最动人、也最出人意料的一本书。”并且作者卡勒德·胡赛尼获颁2006年联合国首届人道主义奖、法国读书会2006年度首选书、法国《ELLE》杂志读者票选年度最佳小说奖、美国图书馆协会选书。总之这是一本值得读并且耐人寻味的书籍。

世上总有那么一批人,他们享受着身边的一切辅助,随意的屏蔽着一切不喜欢的事物,尖酸刻薄的同时从来不想着独立解决问题。依赖、胆小、怯懦。是幸运的吗?却又不幸的丢失了独立人格塑造的机会,成就了忏悔的人生。在战争以前,阿米尔便是拥有这样福祉的孩子。恣意妄为的挥霍打磨着时光,以怯懦的心理伤害了最好的玩伴兄弟哈桑,哈桑对他忠诚天地可鉴,哈桑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为你,做千千万万遍都可以”,而阿米尔却眼睁睁的看着哈桑被人猥亵欺凌,并且污蔑着哈桑的纯洁,利用者哈桑的诚实。以至于毕生都在悔恨当初的决定。这份怯懦的成长直至他三十七岁,知道自己高高在上视荣誉为至上的父亲,居然一直在欺骗他。原来哈桑是自己的亲生弟弟,而哈桑又为了保护自己阿富汗的家失去了生命,留下了十岁的侄子被塔利班俘虏,这才开始真正成长开始蜕变,才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用爱来包容一切,追回侄子的同时领悟了也追逐风筝的意义。追风筝的人,其实追的不是风筝而是整个人生的道义。

不得不说,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是罪人,都不是纯粹的使者,都粘连着或多或少的原罪。但我们却不能止步,永远不能停下,只能在忏悔的同时继续前进,开辟更多原罪,开始更多的忏悔。经典段落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们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的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罪行只有一种,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

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阿富汗人是独立的民族。阿富汗人尊重风俗,但讨厌规则斗风筝也是这样。

我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因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觉得阿塞夫说的对。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免费的。

到了最后,总是这个世界赢得胜利。

他明知道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爱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我不配他做出的牺牲,我是撒谎蛋,我是骗子,我是小偷。

我不记得那是何年何月的事情。我只知道记忆与我同在,将美好的往事完美的浓缩起来,如同一笔浓墨重彩,涂抹在我们那边的灰白单调的生活画布上。

第一次看到太平洋的时候,我差点哭起来。它那么大,那么蓝,跟我孩提时在电影屏幕上看到的一模一样。

我不在乎别人的过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自己也有过去。我全都知道,但追悔莫及。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本部小说已于2007年有美国导演马克福斯特改编成同名电影,电影除却讲述了阿米尔的新路成长历程之外,更是通过一系列表现了穆斯林民族对于信仰的尊重,也表现了战争的残忍,塔利班组织的残酷,最终受伤害的都是普通民众。但最后都还原了一个主题那就是一切都会好的,我们永远都不能放弃希望,不放弃追逐的可能。

storyteller : 2015-05-18#110
昨天电影专业管理员发的:



伊恩·麦克尤恩(英国)著 郭国良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共426页


《赎罪》是畅销书作家麦克尤恩的代表作品,并且还曾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麦克尤恩也是英国的国民作家,其名字已经成为英语文坛上“奇迹”的代名词。

这是一部关于灵魂救赎的小说,一个令人深思难忘的故事。少不更事的花季少女布里奥尼热爱戏剧,想象力丰富,心思细腻,情感早熟,并且暗恋家中男仆罗比。在一次为哥哥利昂准备话剧表演迎接时,为得到表扬,她很认真的排练演出,非常疲惫,就在窗边放空时,她的大脑飞快运转,已经分不清哪里是想象哪里是现实,却撞见了不属于她彼时成长范畴的姐姐塞西莉亚与罗比的爱情表达中。由于不理解,从而误会罗比是个猥琐男,对塞西莉亚图谋不轨。也因此在后来表姐被性侵时,她想也没想就咬定是罗比做的,因而导致罗比入狱,之后从军,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而塞西莉亚因为怨恨也与家里断了关系,决心等罗比回来。就这样因为孩子的一句斩钉截铁,毁坏了两个人的似锦前程,同时也毁坏了布里奥尼原本无忧无虑的成长,开始了自我救赎的生活,直至死亡。

故事的讲述主要通过两个视角来阐述,分别是布里奥尼的孩子误会视角,和事实发生的情况。二者穿插表达,形成一种对比,读完之后总有一种撕心的痛楚。麦克尤恩对于故事框架的构置,以及细节的描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每一处情感透过隐晦的文字都被表达的淋漓尽致,布里奥尼对罗比的暗恋,罗比与塞西莉亚的情感纠葛,还有保罗马歇尔的猥琐行径都运用了恰当的表述,使其平淡的同时又鞭辟入里,引人入胜。

布里奥尼几乎用尽自己懂事之后所有的时间来为自己的错误进行忏悔,她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塞西莉亚与罗比的爱情,也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幼稚而愧疚。但,她真的得到救赎了吗?作为欲界众生的人类,一旦做出一个行动便会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结果。借用文中最后的一段话,“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没有一种实体或更高的形式是她能欲求的,是可以与之和解的,或者是会宽恕她的。上帝也好,小说家也罢,是没有赎罪可言的,即便她们是无神论者也亦然。”

小说经典段落摘选:

不以理智为基础的爱情是注定要失败的。

美只是一条窄窄的光谱带,而丑却形态万象。把一个广阔的世界压缩成口头的语言,这本身就是一场整理,而经过整理的世界几乎颜色尽失。

二十亿人有二十亿个声音,更有二十亿个思想,每个人都那么热烈地追求着生活,自以为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其实没有一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人们会淹没在不得要领之中。

给人们带来不快的,不仅是邪恶和诡计,还有迷乱和误解;最重要的是未能把握简单的真理,即其他人与你一样实实在在。

每一个都和自己的一样鲜活,一样地因为意识到其他思维的存在而痛苦不堪。

真相很奇怪也颇具欺骗性,只有透过日常的表象,才能发现它。

日常的种种声音在黑夜中都被放大了。黑夜其实也没什么,它不是一个物体,不是一种存在,只是光消失了而已。

人一旦病入膏肓,精神错乱,就成了异类,成了一群劣种。

她最终苦苦追求的是自己内心的平静,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利益与善良本性分割开来。


本书已于2007年被英国导演乔怀特改编成同名电影,通过现在与过去场景穿插叙述的手法表达,加上导演对于打字机声音娴熟的运用,很好的掌控了故事发展的节奏以及紧张的氛围,充分还原了原著的主旨。

jason1997geng : 2015-05-19#111
这个想法非常好,可以从读书会做起,另外配一些儿童书籍,这样我们有孩子的家庭就可以一起组织活动。

storyteller : 2015-05-19#112
这个想法非常好,可以从读书会做起,另外配一些儿童书籍,这样我们有孩子的家庭就可以一起组织活动。
谢谢支持,以后会增加儿童方面书籍

storyteller : 2015-05-20#113


这个虽然和读书无关,可也算在加拿大的游记,和加拿大生拉硬拽有点关系;而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把加拿大这本大书的所见跟大家分享下,希望对各位有用。如果各位嫌图多,打开慢,在这里先抱歉了。

首先声明下,以下及稍后几天的所有照片都是相机和iPhone直出,没经过任何后期处理(事实上我也不会什么PS)。


多伦多西北三日游


5月18日是加拿大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生日而设立的节日Victoria Day,连周末三天放假,天气开始转暖,于是租了辆车出去玩。初步打算的比较简单:就是开车去各种小村镇转转,了解下加拿大人的生活,同时也去湖边看看。之前没有详细计划,盘算着走到哪里是哪里,结果还是吃了没早做准备的苦头,后面详述。


这是此行的路线,全程大概有700多公里?

在Entreprise租了辆车,本来要了个捷达系列的,结果给升级到了Jeep Compass。





出发前带的水果,都是安大略省的特产,几个不同的品种,那两个Golden Delicious吃起来非常棒,甜、香、多汁而且脆。国内的叫法应该是是黄香蕉吧?

周五出发时天气不好,不过路上车很少,两边全是绿地,有时候遍地野花,开起来是种精神享受。






先到了Simcoe湖边。这个湖相比起其他几个大湖(安大略湖Ontario,休伦湖Huron,苏必利尔湖Superior,密歇根湖Michigen,Erie湖)小很多,不过单从湖边看,也几乎望不到边际。

天地一沙鸥


先去了湖边一个小村子,Innisfil镇。镇上貌似只有一家餐厅,就在主干道的路旁,名叫Davidson’s Country Dining。正是我所求!我想尝试的就是到这种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而不是到什么全世界一个味道的快餐店。


乡下餐厅的外观

老板娘告诉我,这个餐厅30年了。里面装修很有家庭气息。午饭时间,大概有10个人在这里吃饭。












此行重点来了。汤和菜都偏咸,不如我做的好吃。因为我怕吃的太饱,开车时犯困,就没要甜点。


吃过饭,继续开车前行。在Simcoe湖边的小城Barrie小做停留。这是建在湖边狭长内角的一个小镇。小城的主题当然是湖滨沙滩。





湖边港湾里的游艇





这里的停车费是以25分计算的。。。


湖边的纪念广场


加拿大鹅啊,你知道比起你的中国同胞,你有多幸福吗?

广场再往湖边走是当地一景,一个1986年设立的当代艺术摆设:The Spirit Catcher(摄魂器?),硕大的各种倒挂的镰刀、叉子及大刀等刑具在风的吹动下飘荡,人在下面走过,真有魂被摄走的感觉。我看到有两个游人从下面穿过,巨大的艺术品和那相对渺小的人体形成很强烈的对比,不过拿出相机时他们已经走过去了,那天游人很少,等了半天也没人再过去给我拍出张不错照片的几乎,可惜。





穿过去的鞋不巧湿了,因为气温低,穿着湿鞋湿袜在湖边走脚像在冰窟里走,实在忍不住,卖了个肾,然后到Running Room那个跑步用品专卖店买了双跑鞋,Brooks的Ghost 7。

售货员告诉我,从广场沿湖跑到对过再跑回来,正好5公里,湖滨道是专门修给快走和慢跑的人用的,当下就想换衣服去跑一圈,结果后来雨下大了,只好开车走人。


之后继续前行,去了Midland那边,网上订了个附近在网上评价不错的Bed and Breakfast,家庭旅馆。我讨厌住Holiday Inn之类的主流酒店,几乎见不到人。要想了解加拿大人的生活,想到他们家里看看,还有比住家庭旅馆更合适的了吗?



旅馆正门,真的是民居



后院



因为其他房间都满了,我花95刀住进了最大的一间主卧







主卧里甚至有壁炉



还有个不少各种酒的酒吧(我一滴也没碰;实在不想做酒精的奴隶)


入住后跟房东Harry聊了会儿。Harry说我是住他们这个旅馆的第三个中国人,之前有俩到多伦多开会的大陆女士在这里住过一晚。他们夫妇俩都已退休,是西部Saskachwan人,Harry退休前在加拿大空军呆了36年,是空军调度员(Air Traffic Controller),我跟他说起几年前瑞士的两架飞机在空中相撞的事,还有前不久德国之翼32岁分析员撞阿尔卑斯山的悲剧。他一儿一女,都40多岁了。儿子在英国,女儿在Quebec。Harry会说德语、法语,曾在德国服役6年,夫妇俩离开德国时带回了大量德国的餐具和杯具,各种千奇百怪的德国制酒杯、茶杯等,摆满了客厅、餐厅及酒吧,我算是开了眼)。我问他加拿大空军有多少人,他说大概两万到三万人吧。他也飞过各种战斗机。他确认加拿大也派了一些F18去打击ISIS。我感慨我这辈子没能完成的梦想就是参军,他叹到,以前还挺有意思,现在也完了,已经成了一个business。他问了我第二天要去Tobermory后,就问我有没有订那边的酒店或旅馆,因为是长周末,很难订,然后说愿意帮我打几个电话,他在那边有些认识的人。我就拜托了。


下午还在下雨。。。到了傍晚终于要停了,在湖边这么好的环境,我又急于穿新鞋去跑跑,听到没有雨声就冲出去了。其实还是有毛毛小雨的,不过湖边空气好,路上又没车,所以跑的还算开心,45分多钟跑完了10公里。北美第2大的休伦湖,我来过,我看过,我跑过了。





跑完步,洗了个澡,喝了杯橙汁,吃了个自己带的苹果,本来打算这个晚上就这么看书度过了。后来Harry来敲门告诉我,说他从傍晚起共打了50多个电话,结果我第二天要去的Tobermory那里酒店都客满了,唯一找到的是个130刀的地方。他问我要不要喝一杯,跟其他房客聊聊。我当然乐意,虽然没要任何酒精,只要了一杯水。其他的房客是两对夫妇。一对50多岁的,是这里的常客,以前来过几次;他们的亲属在这周围住,他们来时就住Harry这里,他们的儿子爬到过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男的做电力和水力调度;另外一对男的是加拿大白人,女的是来自香港的华裔加拿大人,两人都是中学老师,带着一个小孩子。男的教西班牙语;我们聊起阿尔莫多瓦、唐吉可德和高迪;但我问他有没有什么可看的西班牙的书时,他除了《百年孤独》没说出什么别的来,说回头想想告诉我。第二天一起早饭时他也没给我任何推荐。女的教生物,人很聪明,问的问题很高明。我话总是太多;聊的很开心,不知不觉到了晚上11点。在这里唯一不爽的就是床垫子太软,不过我因为开车和跑步,比较累了,还是很快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我洗澡后出门到湖边转了转。这里有个很让人失望的地方,就是湖边几乎都建了房子,湖滨成了房东的私人财产,想看湖,要走几百米,到公共的很小的地方才可以看到。我问过Harry和Carol,他们的房子多少钱,他说,几年前20多万加元买的,现在要30多万了。湖边的房子(跟他们的房子隔条路)要翻倍。


8点钟回来,Harry和Carol一直在忙碌着做早餐。我喝了杯Earl Grey茶,跟他们聊天。他们自做的早餐真不错!















席间跟女教师聊起来,她说她在韩国教过两年书。我问她感觉韩国如何。她说,it is hard to be a woman in Korea,在韩国做个女性很难。排队时男性随意插队到女性前面;而且她外表容易被人误认为当地人,夏天有时候她穿短裤出门,会被年纪大的妇女戳戳点点甚至直接打她胳膊,提醒她穿的太暴露。那个男教师去韩国看她时,因为他是金发白人,出租车司机会主动帮他提行李,但从来不帮长着一副亚洲人面孔的女教师。他们如果到中国来,会是不同的体验吗??



吃完早饭,我自己开始Google找房。打了也不下30个电话,长周末的确房源紧张,Tobermory镇上的酒店,只有一个还有一间园丁房,要185刀!我心想你怎么不去抢,况且我不知道他们园丁房会怎么样。继续找,最后在Wiarton镇找到个酒店,说还有个地方,67刀。我地图上看了下,那地方开车到Tobermory要45分钟,心想也只能这样了,就订下了。


10点钟出门,跟Harry和Carol话别。Harry给我手写了张明信片!

附件


storyteller : 2015-05-21#114
辞别了Carol和Harry,我继续开车西进,先到了Midland小镇,在码头上拍了几张照片







因为天还是阴沉沉的,而且雨带来了不小的雾气,没有停留,继续北上,在Owen Sound镇吃了块pizza。Wagasa beach和Owen Sound都是小城,没有什么大意思,为了不浪费大家的宝贵流量与时间,照片就不贴了。



下午两点多,太阳出来,赶走了一切阴云,收音机里放着加拿大歌手Alanis Morissette的Hand in my pocket,后来又放了同是加拿大的Avril Lavigne唱的I'm with you,跟着熟悉的旋律哼唱,路两旁经常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平地,不时有片片牛群、马群,惬意无比。



Google查到,Owen Sound这里有个瀑布叫Innis Falls比较有名,就开车过去看了看。周围也是大片的绿地与森林,有人在跑步。







下午3点多,到了Wiarton订的酒店,就在6号高速公路旁边,好找。No vacancy,已经客满了。





67刀不贵,不过这。。。是个在树林里的帐篷。想想就住一晚,怎么也将就了。旁边的那个帐篷已经有一对青年男女住了,女的在看书,看到我微笑了下。这么好的天,呆在帐篷里看书?


我的帐篷



这个帐篷密封的很好,里外两层,都是用拉链拉上的,地上有简易地毯;没有电,有个手提的LED灯照明,也没有卫生间,上厕所和淋浴要到酒店里去。天气好的一塌糊涂,我晚上估计回来也很晚了,不可能再看书了。



酒店的后院,还有儿童供玩耍的地方




storyteller : 2015-05-21#115
这个帐篷是没有任何锁和防盗措施的,因此我除了几件不穿的衣服,其他还是带在车上,天气好,赶紧冲北边的Bruce Peninsula国家公园和Tobermory镇疾驰而去。一路都是6号高速公路,直直的一条,直到Tobermory镇。晴空万里,车辆非常少,气温20度,不高不低,电台里放着加拿大歌手Bryan Adams的Heaven,阵阵暖风吹来,很爽!







下午4点多,到了此行终点:Tobermory镇。Bruce Peninsula半岛是伸进休伦湖的一个半岛,小镇旁边是片片树林围绕的Bruce Peninsula国家公园。人口大概几千人。此地以旅游业为生;不少酒店餐饮场所。一个小港湾,船只把游人送去花瓶岛和Manitoulin岛等景点。









因为5点了,最后一班玻璃底游船(就是上面那个黄色的船)已离开,我想去看花瓶岛只能第二天了。卖票的青年告诉我,想跑步的话去国家公园里最好,有个越野路线Burnt point trail,一圈4公里多,很适合跑步。出发!

进了公园,发现果然不虚此行。园里有个高塔,登顶放眼望去好不开阔!(下面两张照片是用iPhone拍的全景)





跑步的路线图,上面的黑色圈子下来是4.7公里。不过我跑丢了,后来直接冲到了湖边,直到走不下去再钻进了树林,那一段根本没有路,荆棘遍地,枝杈纵横,连走都困难,别说跑了,胳膊上被划破了不少,还好,没遇到蛇或熊之类的




不过,有些景点和下面的这些根本无法与实景相比的照片,只有走这条路线才能看到!其他地方绝无可能!各位如果到这地方来,一定要走这个trail路线!我跑的气喘吁吁,经过这些一个人都没有的美景时,周围安静的很,仿佛呼吸声都是对这人间仙境的亵渎。无限感恩:我上辈子修了什么福分,能有机会看到这种景色!清澈见底的湖水在傍晚的蓝天下伸向远方的小岛和天际;能听到的只有周围的清脆鸟叫。手机里收到了远方朋友的一个微信;不过我手机快没电了,没有聊。
















因为迷了路另外欣赏湖边景色,所以这10公里跑的很慢,花了一个多小时。跑完快8点了。去Tobermory镇上的最靠湖的一家餐厅,选了个露天靠边的桌子,吃了点东西,顺便看日落。



餐厅里的一对看起来是同胞的年轻人。到这个镇游览的中国人真多,多于任何其他国籍,经常听到汉语。



这个地方有名的是白鱼,不过我问餐厅服务员怎么样,他说那雨不太有味道,就要了个鳟鱼。这个鱼其实做的也一般。



不过重点是日落。湖天一色时,感觉自己运气实在太好了。









吃完饭快9点了,开车回酒店。路上很长时间几乎一辆车也没有;后视镜里满是夕阳的把天空和大湖涂成的红霞。电台来放的是加拿大钢琴大师Alain Lefebvre到阿尔及利亚表演和大师班时发现当地的奇才Mehdi Ghazi,后来把他带到蒙特利尔去学习的故事,也放了些Mehdi的采访和他表演的钢琴曲。这个25岁、仍在蒙特利尔大学学习的年轻人说,他喜欢骑自行车,讨厌走路,因为走路实在太吃力,而自行车给他自由的感觉;他也喜欢猫,只要喂它吃,它就一切都不在乎,牛的很,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这不是一种以忠诚闻名的动物。Mehdi的琴弹的可真叫棒!



回到酒店已经是10点。酒店后院繁星满天;各种虫叫,还算安静,不时有高速路上的车经过。洗了个澡,一天下来很疲倦了,本来以为能很快睡着的,结果是睡着了,后来又很快被各种声音吵醒了。帐篷后面树林里不时有不规律的树枝折断的声音;这地方可是真有熊的。前面公路上还不时有车呼啸着经过。旁边的帐篷里那女青年发出舒服的哼哼声,在寂静的夜晚传的还是很清楚。我的听力为什么那么灵敏?这是惩罚我游山玩水吗?《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这本书里提到,在丛林里,最大的声音往往来自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我的存在感在哪里?我不禁开始想,生活其实对我也就那么回事了。虽然后来我欣喜地发现,其实他们并没有坚持几分钟,不过还是近12点才睡着。柏拉图(苏格拉底)说过,情欲是一个专横残暴的奴隶主;中国也有句古话,色是刮骨钢刀。他们说的可真对啊!



归根结底,还是怪自己没早点订房。这次的教训是,以后一定要早做准备,至少关键景点的安排要早。唉,我哪里有可能变的聪明;我只是不想那么蠢而已。



明天续完。

storyteller : 2015-05-22#116
第二天早上在帐篷里4点多就醒来,一个原因是噪音,马路上飞驰而过的车辆,还有一个韩国小孩早早就在ta爸爸的陪伴下玩秋千。另外一个原因是冷。这个帐篷没有任何保暖措施,毯子也不是很暖和,林子里的露水很重,早上温度可能只有4、5度的样子。在床上挺到5点多,终于起床洗了个澡,然后吃了点酒店自助早饭:一个香蕉、一个苹果、两杯酸奶、一杯Earl Grey茶和一个muffin。比Carol自己做的早饭当然差之千里,不过也算充饥了。



吃早饭时遇到几个60岁左右的加拿大人,一男三女,是Kitchener市来的。他们说从未来过。其中一个老太太去年去过东莞,在那里呆了三周,教一个夏令营的孩子们英语。男的问我是不是来fishing的。他告诉我,再过三周,再来这种地方包括Muskoka、Algonquin等地,一定要注意涂抹防蚊防虫的产品,要不然会被咬的终身难忘的。几个韩国人也现身了,包括那个很早就起来玩秋千的孩子的父母。不过他们好像不是很喜欢跟亚洲人聊天。



早饭后给车喂了它的饭、加满了油,然后再度飞奔向Tobermory镇。



我的船在早上9点40,出发前有时间拍点照片。这是出发前的iPhone拍的全景











要坐的玻璃底的船,可以通过底部看到湖里景色



一片晨雾遮住了对面的小岛,看起来像是海市蜃楼一样







船上坐我旁边的是两个加拿大姑娘,一个在多伦多的中学教法语、地理,另外一个来自New Brunswick,在本田公司工作。我用法语跟第一个姑娘聊了两句,发现她的语音语调堪忧。她说因为是官方语言,加拿大中学生必须修一年的法语,高中生有的很喜欢,有的一般。不过她很喜欢教课。




坐船先看两艘沉船遗迹。都是19世纪建造的船只,后来年久失修,就沉在了此处



湖水清可见底



看完沉船,直奔花瓶岛而去,路上看到的小岛









近花瓶岛浅水的地方可以清楚的看到湖底,光线在摇曳的湖水折射下,花花绿绿,煞是好看


花瓶岛上的海滩。没有沙子,只有很硬的岩石,而且现在水温实在低,不能下水游泳









远处就是小花瓶了,实际上是一个岩石千百年被湖水和风雕刻成了貌似花瓶的模样



大花瓶近拍





从花瓶岛上往下看,湖水的颜色从绿到蓝,美的让人难以置信。泰国、马来西亚附近的海滩也有这样的海水颜色,而且温度高到能随时跳进去游泳,不过在这么高纬度的加拿大,也不能苛求什么了。







最后满足下自己的虚荣心,来张留念,到此一游



至此,这篇游记和所有照片就算发送完了。总结:

1、地方很美,尤其适合夏季7、8月份来,但尽量避开长周末等旺季;

2、6月份开始,大蚊子开始咬人,要带好仿蚊子的各种用品,穿长袖长裤;

3、早订房。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sabre : 2015-05-22#117

storyteller : 2015-05-24#118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One Square Inch of Silence - One Man's Search for Natural Silence in a Noisy World,Gordon Hempton 和 John Grossmann著,陈雅云译,20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430页。



这本书是得过艾美奖的美国环境录音师Gordon Hempton为推广他发起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行动,说服华盛顿政府官员们支持他的举动并采取将他家附近的奥林匹克公园变成禁飞区的相关措施,而驾车横穿美国的过程记录。



作者从美国西北部驾车一直到东海岸的华盛顿特区,等于横渡了美国,而且整个旅途中他搜寻的就是少人而安静的自然环境,并在这些地方对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进行了深情的描写,以及作者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冥想,同时,这次历程也是他个人的寻根之旅。因此,这书和《禅与摩托车维修日记》有些相似之处。



其实,在我们这个人满为患的星球上,安静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可能要花非常大的价钱才能实现;声音意味着生命,意味着人类活动,而只有死亡才可能真正的寂静。而且作者其实并不是追求完全安静,而是在呼吁大家回归和保护自然。他自己为了赶时间,在这次旅行中也曾乘他非常憎恨、带来巨大噪音的飞机返回过西雅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这个有些哗众取宠的标题很恰当。



该书作者是个得过大奖的资深录音专家,而且好像是以卖他录制的环境音响CD为生,因此这是个绝对听觉型的人:他的笔记都是录音形式而不是笔头记下来的,想了解录音和音响的世界,这本书是一个有意思的视角,里面一些片段,如西雅图交响乐厅的内部设计和构造,世界上最安静的无音室的建造与发展,耳塞及各种听力保护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医院病房的有害噪音,iPod等个人音乐播放器对人耳的潜在危害,听音乐会及在吵闹的场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在家和办公室如何避免噪音污染等等,读来都非常让人受益。这也是我个人之所以看这书的主要原因:我的听力非常灵敏,在各种耳机耳塞音响上烧了小10万块钱(AKG 3K3K、B&W、Senheiser、Shure、Westone都要感谢我给他们送了不少钱),还买了一个半专业的可以指哪儿录哪儿的定向录音的Sony录音器材。



该书的译者疑似台湾人,很多词汇是台湾说法,而且前后人名有些不一致,看起来有可能是多人译出。不过总体翻译质量不错。



最后附录作者的书信交流里还黑了下中国:在中国噪音根本还不算污染,不被关注。中国噪音污染方面的柴静之类积极分子,不知道要多少年后才会产生?



作者的网站www.onesquareinch.org上默认循环播放着作者录制的公园声音,我在写此文时就一边在欣赏,非常优美的大自然交响曲。我在非洲时,早上也常常听到院子里传来一种非常悦耳的鸟叫,当时不由得感慨人类的作曲能力比起大自然可真是差太远了。可惜我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高级的录音设备,没有能录下来。什么时候再回一趟金沙萨?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5-26#119
新版主写的:


如果你看懂了这本小说并且唏嘘感慨,那你也一定是有过故事的人。凄美的爱情大都发生在我们还没有被世俗化的最初。一本小说里故事的发展的和主人公的一系列选择推动着剧情辗转起伏。而小说本身就是高于生活片断的组合,所以生活比小说更精彩,更真实,更龌龊,更不可预测。

民族,语言,文化,环境都不同的两个人爱上了。扶桑娇艳欲滴,洞房里的热情,摧毁贞操的隆重,不加取舍的平静地把自己的身体给了每一个进入自己的男人,而 把灵魂留给了克李斯。她凤凰涅槃般在嫖客揉烂的红绸缎里盯着克李斯享受着性的高潮,而终究却为了一个没有情但有义的流氓在死刑场上办了婚礼,默默接受命运 而终老不在相见克李斯。所有的故事都在作者营造的恍惚朦胧旧报纸一样的气氛中婉婉的叙述。

如果对文化冲突这个概念感兴趣,这本书也是一个好的参考。我看温哥华的唐人街比一百多年前的旧金山唐人街也好不了那里。那种油腻腻,黏糊糊,脏兮兮的对中国铁路劳工的描写,依然可以在很多石油小镇的中餐馆的厨房里复活。

小说截取了主人公的20多岁的生活片断,结尾在了几十年以后的平静悲凉。而真实的生活继续推演下去的话,扶桑的性格决定她会麻木的接着过完自己的日子。而克李斯会有一段变态的男女关系而最终的结果取决于成人后的性格。

我想这本小说对一些年青人会有好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感情都不是最感天动地的。认识到问题的第一层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我们各自成长后,才发现自己真正的观众很少,也只有那么几个人。自由主义的思想永远都会被保守主义的现实打的粉碎。自己坚持坚强下去才是唯一的办法。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5-26#120
另外一个新管理员写的:


本书是吴晓波《大败局》之后对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总结,以国内经济社科文人的姿态对30年的反思。

变化的时代,充满机遇。能不能打破那层窗户纸,能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去成就一番事业,去开拓未来,都在于你自己。有时候这批人,也是时代的巧合。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们太聪明,又太糊涂,他们专制,他们民主,他们博采众长,他们夸下海口,他们断送自己,他们留下后人唏嘘。

机遇:
什么是机遇?

我想机遇总是在变化中的社会才会大批量的出现。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中,是比较少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就是一个绝好的机遇,但是风险也是很大的,因为你会被旧的习俗,文化裹挟。会寸步难行。但是决定了走出来了。那么前途就会很广阔。因为社会是变动的,你的做法很可能很快就会被人认同,进而模仿,山寨。
机遇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你应该是猎豹,应该是dota中的血魔。当机遇出现奋力加速,拿下一血,成就一番事业,成就自己。

活该:
这个世界没有应该,只有活该。在本书中提到了许多让人唏嘘不已的案例,但是作者其实在用一种悲悯的笔调在写这些故事,《大败局》 中尤为明显,这样的笔调其实不适合我们全然的去理解一个公司,一个商业案例。
结局的悲惨,都是没有想到下面的几部棋,不知道怎么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或者妄自称大,成为山大王,公然与行政力量进行对抗。你再强大,你也是个小世界,如来的掌心很宽大的,你要心中有敬畏,心中有如来,不越权,不贪图非你所有。 低调的人往往活的更久,别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那样很容易激化矛盾。一个很小的事件都可能成为阿喀琉斯之踵。

保持谦卑,常怀感恩。

体制:
不要去试图抗衡体制。钢不弯,水可断。硬对硬只会让你化为灰烬。软一点,弱一点,这样才能与体制进行和睦相处。不要试图与体制一刀两断,或者伤害体制的利益。公司的生存离不开体制,要聪明点。
中国是个神奇的国度,我们极少有可以称为国际化的公司,互联网三巨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都迈出过国际化的脚步,但是都走的不好。同时,国外的公司在中国也发展的一团糟。学会有体制进行完善的沟通,是每个公司必须学习的内容。


部分书摘:

1.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这段话我特喜欢)
2.我还将在日后的写作中证明,在这个至今充满神怪气质的地方,以下描述已经被一再地证实: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往往都很难延续,因为它来自一个超越了常规的历程,处身其中的人们,因此而获得巨大利益的人们,每每不可能摆脱那些让他们终生难忘的际遇,他们相信那就是命运,他们总希望每次都能红运高照,每次都能侥幸胜出,最后,所有的光荣往往枯萎在自己的光环中。
3.跟那个年代的所有创业者一样,任正非有着一个十分卑微的开始。十多年的荒芜岁月,让一代人不再风华正茂,他们被岁月嘲弄,被苦难打磨,在底层社会的滚打历练和理想幻灭,让他们对生活有着近乎残酷的清醒,他们具备起了“狼”一样的素质,如果命运给了一次翻身的机遇,他们会把所有一切都用上,豪情一搏
4.这种状况无疑是让政府又尴尬又棘手,于是在各路部门的协作配合下,更大力度的整顿开始了。其主要的手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宣布它们为“劣质产品”,然后强行停产关厂;另一种是以违反中央文件为由,要求其停止生产,市政府甚至发文,严令各工商局在某月某日后,不得再给非定点的冰箱工厂发放执照
5. 国营企业家“既要找市场,又要找市长”——这句妙论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它后来成了所有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不二法门。
6.跟其他企业家相比,他显得更桀骜一些。如果说仰融自己身上只有20万了,而且明天就要全部还掉,但是他今天能请你吃10万元的饭,并且面色如常。”仰融曾经向人背诵过莎士比亚的一段名言:“世事的起伏本来就是波浪式的,人们要是能够趁着高潮一往直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
7.事后的调查表明,抽签表的发售工作出现了集体舞弊的事件,涉及金融系统4 180人,各发售点平均私分私购达44.6%——很多知情者认为,事实应该远远高于这个比例。
8.就当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的时候,中国的网络英雄们正奔波在各自的命运之路上。三年后即将创办中国第一个网络公司瀛海威的张树新正在中关村与新婚不久的丈夫忙碌地做着传呼机的生意;同样在中关村混日子的软件设计员王志东创建了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他在家里研发出“中文之星”中文软件平台,后来创办著名的新闻门户网站新浪;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的创建人马云那年是一个28岁的英语教师,他在杭州办了一家小小的海博翻译社;创办了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百度的李彦宏时年24岁,正在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比他小三岁、创办了网易的丁磊则在成都一所大学里读三年级;看上去跟互联网走得最近的,是刚刚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张朝阳,他结识了学院里一位失意的新媒体研究教授尼葛洛庞帝,后者在两年后出版了著名的《数字化生存》,也是在尼葛洛庞帝的鼓动和投资下,张朝阳下决心回国创办了搜狐。 1992年,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起点感的年份,中国公司的成长故事正在路上。
9.查尔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那段有关“丛林法则”的经典论述,正成为中国企业史的一条公理:“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5-27#121



这本书是现仍然在吃皇粮的一个兄弟向我推荐的。书里的前言里提到,李瑞环说自己从一个木工当上政治局常委(书中有很长一篇写于1978年的总结,是他领导毛主席纪念堂建设施工的经验报告),终生都受益于哲学。从不少发言的片段,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爱动脑子的人。



总的来说,这书是作者在政治生涯中发表的文章和在各种场合讲话的分主题集锦,时间段集中在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如果对当时的政治不是很感兴趣的话,大部分内容可以很快看完。李常常引经据典,可见看了不少书。我学到的有两点:实践比书本重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以致用才行(所谓知行合一);他有关如何总结经验的部分总结的也很全面。



我和作者接触最近的一次是有次随领导出访加拿大,住在渥太华中国大使的官邸,那里的厨师据说以前是李的厨师,那几天的吃的东西可真叫赞啊!就连早上喝的粥、吃的馒头咸菜都非常好吃!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5-28#122


这本书是Bill Gates推荐的商业书籍之一,本微信号不久前把第二个有关Edsel汽车的惨败故事片段单独介绍过,前段时间终于全部看完,说下总体感受。

作者John Brooks(1920-1993)是美国知名商业作家,常年为知名高水平文艺杂志《纽约客》(何伟,中国三部曲作者Peter Hessler也曾是该杂志作家)供稿,可以说是个职业写手。行文流畅,虽然数据翔实但笔触生动,很多地方用词诙谐、让人捧腹。词汇量至少对我来说不小,当然也是这个原因这本厚厚的、里面充满密密麻麻的小字的英文书读起来并不是那么快(我后来转在iPad上读了,话说iPad看书除了重一点,ePub格式还是很舒服的:文件比mobi小,词典方便)。但因为写作水平非常高,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手不释卷,让人感慨:商学院的案例如果都有这么优秀的写手可能读的就多些了。

全书由12个美国商界真实故事组成,故事大都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中国还不在华尔街考虑范围之内;那时候黑人还叫negro。

The Fluctuation写的是1962年美国股市动荡;技术及一些非常渺小的因素,能够造成股市的恐慌和回转;

Edsel牌汽车的故事前文有专文介绍;

Federal Income Tax这篇对美国联邦所得税法的来源、变迁及漏洞,进行了很全面详尽的分析,虽然并不是故事,却是全书最有意思的章节。归根结底还是中产阶级受剥削最狠、富人可以逍遥法外的制度(当然那是68年出的书,到今天演变的如何,书里不可能预测,我个人也没有研究);盖茨和巴菲特两人,是不是从这本书里吸取了一点逃税的灵感?他们所谓的把钱全捐出来,给基金会,但他们的基金会打着抗击疾病、支持教育的旗号,真正做了什么慈善事业吗,还是把钱又追求高回报的投资了?国内的富人,马云之流弄的基金会,是不是也同样避税的目的和形式呢?

A reasonable amount of time讲的是美国证监会SEC惩罚内幕交易的故事,只要动机不对,都可能受惩罚;

Xerox Xerox Xerox Xerox写的比其他的差,除了对复印件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那部分外,看起来像是给施乐公司宣传一样。不过里面关于Xerox一开始看不到光明的事让人受启发。那公司一开始把宝押在了新技术上,几年内投资是销售的两倍,高管把自己的房产都押上了。没有人一帆风顺。没有!

To make the customers whole讲的是SEC在肯尼迪被暗杀的那周是如何努力协调,把一家破产证券公司的散户客户损失减到最小的故事,有点唱高调;

The Impacted Philosophers,对GE公司高管们对下属价格操纵的明知却不管的行为进行了极度的讽刺(un philosophe sans le savoir...),骂人够狠!不过那些高管的确撒谎和推卸责任的水平一个比一个高;

The last great corner是孟菲斯一个企业家反击华尔街卖空投机的故事,SEC为什么不管制卖空行为,而在关键时刻把Piggly Wiggly的股票停牌,并把卖空手的抵约时间延后5天很有疑问,之后Saunders在孟菲斯的过程也很有戏剧性。不过,教训是,不能太高调;还是富兰克林讲的,中庸最合适;

A second sort of life讲的是从政府高位辞职的主人公经商的挣扎与经历。主人公写日记,不光是记流水账,专注于内心的部分不少;

Stockholder season讲的是作者出席几家美国大公司年度股东会议的情况。那是50年前,美国已经有职业股东代表一说了,不过那时候没有CEO的概念,就是Chairman和President。

One free bite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诉讼来分析什么是公司机密、公司知识产权,以及非竞争条款Non-Compete clause的由来。

To save the Sterling: 是64年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拯救英镑的故事。俄罗斯前不久把利率提到17%,跟当年英国类似吧?国际收支体系解释的不错。国际金融也很有意思。Bretton Woods的金本位体系现在完蛋了吧(后来查了下资料,1973年终结的)?作者对Federal Reserve的高管极尽拍马屁之能事(“好像他生来就是为了干这件事一样。。。”)。受投机者攻击,是因为这个体系有漏洞啊!

总的来说,读原版(这书好像没有中文版,不知道什么原因)比读汉字累,但如果能不分心连续看几个小时这书,真正看进去了(No pain, no gain!),会被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生动幽默的语言打动,由衷地喜欢这本商业经典著作。不时读原著,对提高英文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而且,与中国商界作家不同的是,Brooks能兼顾故事性、把情节讲的引人入胜,又不过度浪费笔墨在人物描写也没有任何情感篇章,能通过提出关键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到位,让人真正受益。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Tin Tin : 2015-05-28#123
国内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在海外的话建议还是看原著。特别是非小说类的书。

storyteller : 2015-06-04#124

该书是Fortune(《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商业书籍之一,是IBM公司第二代传人小沃森的自传。



这书的故事性很强,全是小沃森的个人回忆,前半部分写他的纨绔子弟的少年和学校经历;然后是他当兵在二战中的成长,参与企业运营并接班,发展壮大IBM;最后主要写他生病,退休,搞裁军咨询,当俄罗斯大使,弟弟妹妹病逝,航海,飞行,说到底还是个花花公子,讲管理和商业的内容很少。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并且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读它。小沃森以难以想象的直率,自述了他的成长、商业经历和个人生活,他的坦诚到了这种地步,以至于前半本我甚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有关他从他父亲那里学到的管理技巧,和他自己的心得,的确比商学院的学习要实际和有意义的多。IBM真正的开国皇帝是他爸爸。了不起的深谋远虑的父亲,把IBM帝国建立起来。一开始只是个缝纫机销售员。这老头对自己的推销能力无比自信,花大力气结交各种名流,聘用名门望族来拓展生意,尤其是晚年,当然,小沃森承认,这些都是推销而已。这本书里很多篇幅是对父亲的深情回忆、理解和忠诚。



如果你继承了一家企业,不知道如何管,基本看这两本书够了。如果你为一家继承人直接参与管理的企业工作,看这些书也会对理解二代的真实想法有很大裨益:新人接班、老人仍在位时,要明白未来更重要;基本上,老板都喜欢干活拼命的人;老板也喜欢对自己要求高、不断提升自己的员工;同时,对老板也要不屈不挠、不卑不亢;重要的事老板会亲自参与再聪明的老板,也是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七情六欲、盲点和缺点,他们往往会提防着任何人,包括自己亲生兄弟姐妹,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摆脱父亲的阴影。



随便说一句,另外一本我学到很多的商业自传,是华盛顿邮报女继承人写的《个人历史》(也名列75本商业书单)。在这个75本书的书单里,有关IBM的还有一本很有名的《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也是很赞的一本书。



下面是一些摘录:



一切始至销售,”他说,“若没有销售便没有美国的商业。


在工作期间,雇员不许喝东西,公司聚会不许喝酒;凡是在 1BM 的工作区不许有酒出现。


永远记住生活并不象许多人曾经经历过的那么复杂。你越成熟,就越会意识到成功和幸福取决于不多的几件事上。下面我用商业的说法将人生重要的行为准则描述如下。

负债 资产

保守的思想! 有远见
贪财! 无私
平庸的伙伴! 爱心
不拘小节! 品行端正
不关心别人! 好的仪表
虚伪的朋友! 真挚的友谊

小沃森在30年代来过中国,那时候日本人已经准备侵略全国了,他对北京的印象如下,现在变化的大吗?

但是,在北京没有人在乎同居,所有人都是如此。我从来没见过象北京这样的城市,它是个外国人享乐的地方。你无须花多少钱就可以过得很好。雇一个好的佣人每月只需 10 个美金,包一个星期的黄包车才一块八角钱。所有的东西比较起来都很便宜。因此,北京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人, 其中几乎包括各个国家的社会渣子。在一次宴会上,我发现我坐在两位女郎中间。左边是一个来自纽约的初出茅庐的雏妓,右边是个患有大烟瘾的法国女人。日本人占领北京丝毫没有影响上流社会花天酒地的社交活动。北京饭店的顶层酒吧是夜晚人们最常去的地方。你可以点一杯杜松子酒,坐在窗前静静地观赏城市西郊划破夜空的炮火。战争正在那里进行。


父亲总善于在别人预料不到的地方挑出毛病来,并喜欢把毛病夸大。不管检查哪方面的业务,他都要深入到每个细节,提出许多想法和问题,所以搞得人们不得不小心翼翼。他经常在事先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发布命令。



他认为每个雇员都有权利从上司那里得到帮助。他说:“经理是他下属的助手。”这种个人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体现到了 IBM 的社会契约关系。



老沃森确立了IBM的企业文化: Think (之后才有了Apple的Think different)办企业的Think杂志。并对员工和经理大规模培训。


他们也确立了租赁式销售(而不是卖机器)的商业模式,因为能带来稳定的的现金流与业务。



那是在 1901 年,摩根刚刚组建起美国钢铁公司,他让年轻的施瓦伯担任高级领导职务。有一次施瓦伯去巴黎寻花问柳,有关他吃喝嫖赌的丑闻很快就越过大西洋传回了美国。当他返回纽约时,摩根把他叫到办公室里去,告诉他不要象个傻子一样在外边做事。
施瓦伯说:“摩根先生,您这样做是不公正的。您当然知道我干的事并未超过您所做过的范围,更不用说您在门后干的那些事。”

“施瓦伯先生,这就是门的作用。”摩根回答说。



IBM公司在二战中为美国军方制造过机枪。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样使IBM受益无穷,它把我们推到了真正大企业的行列。尽管利润没有提高,销售额却增加了3倍,从1940年的4600万美元猛增到1945年的1.4亿美元。


如果你能够在一个人非常悲痛时帮助他,你就应该竭尽全力去做。


我不是什么天才,我只是在某些 方面表现得比较聪明而已——但是我把力量都集中到这些方面。


但是我总是毫不犹豫地提拔我不喜欢的人。那种 讨人喜欢的助手、喜欢与你一道外出钓鱼的好人,则是管理中的严重陷阱。 相反,我总是寻找精明能干、爱挑毛病、语言尖刻、几乎令人生厌的人,他们能对你推心置腹。如果你能把这些人安排在你周围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么,你能取得的好成就将是无限的。我对公司的最重要贡献就是我能挑选聪明能干的人担任这些职务,然后使这个班子拧成一股绳,我采取的 做法是劝说、道歉、演讲、执行纪律、同他的夫人交谈、在他们生病或出事故时表示关怀、利用我能利用的每一种手段来使每一个人认为我是一个正派的人。我知道 我在智力上敌不过他们,但是我认为,如果我充分利用我的每一种能力,我能同他们不相上下。


把人们调动起来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相互竞争,我总是想方设法掀起内部的竞争。


我从来不违反这个管理规律,即我们可能采取的最糟糕的做法是对任何问题都置之不理。有 了问题就要解决,迅速解决,不管解决对了还是错了,都不要紧。如果解决错了,它会重新出现,然后改正过来。置之不理和无动于衷是一种不费力气的解决办法, 因为它没有眼前的风险,但它是管理一个企业的绝对错误的方式。


父亲曾经教导我,一个优秀企业家必须会当演员。你假发脾气的次数必须比你真发脾气的次数多得 多;当你试图促使某个人解决一个问题时,你必须显得比内心更加着急。父亲是善于此道的老手,我一有机会就仿效他的做法。但是我有时发 现,大发脾气反而是教人们学会管理的最佳办法。


行动要象个乞丐,自我感觉要象个国王。”这句话的思想是,你去和别人打交道时,态度要谦虚,要以情感人;外表要独立自主,内里要有自信心,就法兰克来讲,他的行为举止具有这种风范,我则告诉他这样做是正确的。

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6-05#125


候鸟以前曾经介绍过上海图书馆,今天来说一下在多伦多离我家步行几分钟、我常常去的Toronto Reference Library - TRL。



这个图书馆貌似是多伦多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总面积三万八千多平方米,1977年建成,设计师是Raymond Moriyama,1998年纳入整个多伦多公立图书馆体系,2012年在花费了三千四百万加元的费用后修葺一新。顺便说下这个多伦多公立图书馆体系,它由100个公立图书馆组成,藏书1200万种,按人均流量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社区公立图书馆。


图书馆地上5层,地下1层,整个大厅上下通透,斜面用玻璃装饰,采光很好。在大厅和5楼看过去,很有气势:





两个观景电梯上下直通



一楼是大厅,可以吃东西打电话,有电视看,也有很多免费电脑共上网用。


二、三、四楼各有些可以供几个人或一个人最多免费连续使用两小时的study pod封闭玻璃小亭,都是由各大公司或有钱人捐建的,门口写着捐建人或公司的名字。里面的椅子很舒服,光线明亮(我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里看的),高声打电话或跟人对话也不会打扰外面的人。只要报上自己的名字就可以预订使用,连图书证都不需要。





另外图书馆里自习的地方到处都是,桌椅都很舒适





图书馆当然到处都是书了。这个图书馆保存有150万本书籍,250万部其他形式的媒体资料。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让人感叹:余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所有上面标有Open Circ的图书都可以免费借阅,期限12天,但可以续两次。





四楼有不少中文书



















图书馆有个馆中馆,有钱人捐建的罕见图书收藏馆,是一个360度的圆周,形式独特。





一楼还有一个Digital hub,有几台27寸的iMac和配置非常高的Windows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可供使用。电脑、扫描仪是免费的,打印1毛5加元一张,便宜吧?出示图书证即可使用。还有两台3D打印机。





既然是图书馆,经常举办各种作家见面会是必须的,各种知名作家不时来座谈;也有其他读诗会、演员交流、成功企业家演讲等活动。最下面那张是多伦多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的配乐读诗会照片。







也不时有些新音乐的演示活动。有一天有个导演在宣传她的新片,我还给拉过去被采访了一阵。



一楼还有个叫巴尔扎克的咖啡店


转角处不时有绿色植物装点



(声明下,这里面有几张照片是网上的,不都是我拍的)

一般来说,在图书馆看书和做事的效率特别高。但夏天有很多惹火的美女就需要更多的定力了。



这个图书馆的网址是:http://www.torontopubliclibrary.ca/detail.jsp?R=LIB018

地址:789 Yonge Street, Toronto, ON M4W 2G8

电话:416-395-5577



办图书证免费,办好后可以在全市100个图书馆借阅。也可以从各种pad的终端免费看电影。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这个地方举办第一次读书会活动好吗?时间订在13号下午。我看了下,订一个大房间需要每小时25刀左右,如果能来10人,估计一个人5刀就够了。大家可以见面聊天,或者就一本书、一个专题专门聊聊,也可以每人花几分钟讲自己喜欢的一本书。之后可以去楼上借阅些图书。请来消息回复。谢谢!

storyteller : 2015-06-06#126

旅途中看完了这本书。它实际上是其家属和研究者收集的这位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的书信和文章片段摘录。原文是英文,书很短,只有100页,翻译的还可以。所以很快就能看完。

爱因斯坦可能是上个世纪最喜欢思考的地球人,并且真的思考出了很多了不起的物理理论。我之所以看这书,是因为想看看,这样的一个人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结论是什么样的。

如果只以行为和结果来看的话,虽然说淡泊名利,但爱因斯坦其实是很喜欢结交名流、权贵的(当然他也花了不少精力来给小学生回信)。因此说他喜欢隐居、远离 权势、跟上流社会完全绝交,至少我是不信的。不过,从这书里有篇书信,我更加了解了这个逃亡国外、流落美国的科学家的行为举止的求生存层面的原因:“离别 这么多年,我还能够在这里欢迎你,这真是我的一大幸运。我过去强迫自己默不作声,因为住在巴伐利亚的人只要收到一张我的纸条都会遭遇不幸。你那位敬爱的叔 本华曾经指出,在痛苦中忍受煎熬的人总是无法演出悲剧来,而是注定要陷于悲喜剧之中。诚哉斯言!我自己就常有这种感受。昨天被奉为偶像,今天遭人痛恨唾 弃,明天被人遗忘,再过一天又被奉为圣徒。只有靠幽默才能解脱。。。”

下面是一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摘录:


当然,使我最感压抑的就是我可怜的父母所遭受的(经济上的)灾难。我已长大成 人,可是仍然无所作为,一点忙也帮不上,这真使人肝肠欲断。我只能加重家庭的负担。……确实,如果当初根本没有生我,情况也许会好一些。唯一使我坚持下 来、唯一使我免于绝望的,就是我自始至终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从没有荒废任何时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读书之乐外,我从不允许自已把一分一秒浪费在娱乐消遣上.


--1898年在苏黎世读书时写给妹妹的一封信

  
当我自问,宽容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使我想起天生幽默的威廉·布什给‘禁欲’所下的饶有趣味的定义:‘禁欲就是我们从各种得不到的东西那里得来的乐趣。’
   我也可以作类似的说明:宽容就是对于那些习惯、信仰、 趣味与自已相异的人的品质、现点和行动作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宽容不意味着对他人的行动和情感漠不关心。这种宽容还 应包括谅解和移情......
   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 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只是在文艺复兴使个人有可能不受束缚 地发展自己的时侯,欧洲文化才在打破令人窒息的停滞状况方面取得了最重要的突破。
  因此,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与社会对个人的宽容。为了确保个人自身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安全,国家当然是有必要的。 但如果国家变成主体,个人却沦为唯命是从的工具,那么所有 好的价值就全部丧失了。必须先砸碎磐石然后才能长出树木, 必须先松土然后植物才能茁壮成长。同样,只有在人类社会达 到足够的开放水平、个人能够自由发展自己能力的时侯,人类 社会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就。

storyteller : 2015-06-09#127


那天吃饭时跟人聊起来我在读这本书,有人评价道:你不觉得你现在这年纪看莎士比亚有点晚吗?说实话我是被戳到了痛处。当然我之前也断断续续看过《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版的,没看完),还买了它的英文原版(留给将来的孩子去读),看过《哈姆莱特》的近期的英国电影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di Caprio主演的那部)、也在意大利威尼斯看过威尔第作曲、郑明勋指挥的奥赛罗的歌剧。虽然我近期曾经努力只看非文学类的书籍,但还是没有忍耐得了莎士比亚的魅力,把《罗密欧与朱丽叶》又看了遍。

这本书共收录了莎士比亚知名的5部悲剧,除了上面说的以外,还有《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经典的爱情故事多次被写成歌剧、音乐剧和电影,在世界各地广为传颂。里面穿插了莎士比亚对爱情无常、人生感受一切都是相对的、以及要用理智战胜情感的哲理名句,可以说值得反复思考;但可能是因为我是读的剧本而不是看的戏剧的原因,总觉得罗密欧从罗萨琳到朱丽叶的移情别恋和两家族最后的由恨转为和平的转变有些突兀。不过,不必太用力,都是戏啊!

《麦克白》:莎士比亚的故事多发生在皇室、贵族或知名人物的人身上。这个故事比较简单,说的是野心、贪婪、叛逆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

《哈姆雷特》:非常经典的一出悲剧。每一句戏词都充满了含义。《李尔王》: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奥赛罗》:轻信与愚蠢是奥赛罗悲剧的重要原因:那么轻易未经核实就被伊阿古骗了,连下属究竟是什么样的人都看不透,他是怎么统帅三军的?人心要如何才能变的像伊阿古那么的黑暗?这一切的起源,都来自于伊阿古的贪婪;跟李尔王一样,贪婪是莎士比亚痛斥的邪恶。

关于莎士比亚的研究和评价太多,浩如烟海,这里就不再赘述;我在看这本书时偶然发现关于译者朱生豪的一段话,使我对这个翻译家产生了兴趣。这句话印在封三那页上,原文是:

朱生豪(1912-1944),翻译家、诗人。浙江嘉兴人。他从24岁起,以坚韧的毅力,经数年呕心沥血,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其过程之艰辛诚如朱先生自述:“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读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笔不辍。凡前后历十年而全部完成,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注于兹矣。”


朱先生的大名之前早就听过,看这段介绍才知道他久已千古。又见他只活了32岁,而能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春蚕到死将这些千古名著译成中文,这必定是个不同寻常的人、划过浩瀚星空的一颗耀眼明星。不禁开动网络搜索,发现他10岁丧母,12岁丧父;在杭州之江大学本科学习过英语。他天资聪颖,之江诗社”的社长、一代词宗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

“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上大学期间遇到其妻宋清如,1942年终于娶之为妻,两年后,天妒英才,他积劳成疾,因肺结核去世。1936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因为战乱其译稿曾至少两次被毁,后来不得从头译过。至死,朱生豪共译出莎士比亚全部37部戏剧中的31部半。


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亚的语言非常有煽动性,惟妙惟肖。看书过程中都觉得自己能出口成章了,何况把其原作通读十数遍、完全领略精妙之处才开始翻译的朱生豪?他写给其爱人宋清如的情书极其深情:

“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加深切地爱你。你如照镜子,你不会看得见你特别好的所在,但你如走进我的心里来时,你一定能知道自己是怎样好法。”

他还写了些唐诗送她:

①楚楚身裁可可名,当年意气亦纵横,同游伴侣呼才子,落笔文华洵不群。招落月,唤停云,秋山朗似女儿身。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意已倾。

②忆昨秦山初见时,十分娇瘦十分痴,席边款款吴侬语,笔底纤纤稚子诗。交尚浅,意先移,平生心绪诉君知。飞花逝水初无意,可奈衷情不自恃。

③浙水东流无尽沧,人间暂聚易参商。阑珊春去羁魂怨,挥手征车送夕阳。 梦已散,手空扬,尚言离别是寻常。谁知咏罢河梁后,刻骨相思始自伤。

他在给宋清如的情书(网上能搜到他的经典情书名句)中,称呼心上人的方式更是富有创意:
宋、好宋、宋宋、清如、好人、无比的好人、好、宋家姐姐、澄、澄儿、好友、小亲亲、哥哥、阿姐、傻丫头、青女、青子、我们的清如、宝贝、好朋友、好澄、澄哥儿、虞山小宋、爱人、老姐、小弟弟、二哥、小宋、哥儿、姐姐、小青青
等等,朱生豪自己的署名更是千奇百怪:
朱、朱朱、朱生、朱生豪、傻老头子、小巫、淡如、绣水朱君、岳飞、云儿飘、希特勒、你的、罗马教皇、无赖、猪八戒、小物件、红儿、蚯蚓、丑小鸭、叽里咕噜、和尚、珠儿、不好的孩子、虫、鲸鱼、二毛子、我、子路、张飞、一个臭男人、绝望者、冬瓜、牛魔王……

让我们永远缅怀这样一个为中国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浪漫的人。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6-09#128
其实,加拿大图书会已经有过一次线下活动了,是在美国芝加哥,偶遇图书会创立初期的书友携夫人、孩子到芝加哥玩,我们在正举行Gospel Fest的上千人的MilleniumPark碰到了,而且大哥人群中认出了我。巧吧?

话说我们加拿大也该搞一次。我上次在TRL那个介绍已经提过这个想法。因为我周日回国,想把聚会订在本周六6月13号下午1点半,地点就在TRL Toronto Reference Library,789 Yonge St. M4W 2G8, TTC在Yonge Bloor。

因为有书友已经回应要参加,我订了个厅,两小时50刀,合同已签订回传,信用卡已付款。请大家踊跃报名!

第一次见面,可以组织的活动是每人5分钟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自己很受益的一本书(说明原因)等等,也可以自己朗诵一部分。有兴趣的可以互借图书。

有意者请速与我联系。我的微信号是yaxiaboy。

期待周六见到大家!

storyteller : 2015-06-10#129

《史记》是大家上学时都在课本里学过的中国历史名著,为西汉时史官司马迁所作。我常把司马迁和司马光搞混;两个人都同一个复姓,也同是伟大的史书作家(后 者为北宋时人,写出了300万字的《资治通鉴》)。司马迁个人生活更为不幸一些,在开始编写《史记》的第二年因为替李陵直言,被判腐刑(小弟弟被割掉 了)。不过这虽然是他的不幸,也许是我们后世人的万幸,有可能他没有其他欲望了,把精力全放在能让他万世流芳的这个伟大工程上,从而编写出了这本巨著。


因为司马迁是史学家不是科幻小说家,他又生在西汉,《史记》写成于大概公元前91年,因此《史记》涵盖的历史时间要比覆盖1300多年的《资治通鉴》短的多,多是秦汉内容。


《史记》这本书分为几个部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其中本纪是写皇帝的,世家写的诸侯,列传是各种历史人物。汉朝时对项羽还是比较推崇的,认为“政由羽出”,因此虽然项羽没当过皇帝,仍然把他列到12本纪里。


《项羽本纪》比起其他章节也略长。很多人认为,《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杰出的一篇。我们熟知的很多成语,如“作壁上观”、“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 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沐猴而冠”、“四面楚歌”、“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等等直接出自本篇。没有这篇,那么多以鸿 门宴、霸王别姬为题材的戏曲、电影都无从谈起。


我个人以为,项羽最后的灭亡,充满了悲剧色彩,无非是小说家言,增加传奇性质而已;其实,越是把项羽写的有勇,就越突出其无谋;充其量他只是充当替刘邦灭秦、建立帝业的一块基石而已。


项羽杀掉了准确判断出其父将要失败的命运、在秦赵相持之际劝楚军坐收渔翁之利的卿子冠军宋义,是暴力驱逐智慧的先兆,还是建立威望的必须?


项羽坑杀了秦降军20万,残暴之至,却在鸿门宴那么好的机会放过了沛公,可见没有成事的大狠心;相反,本来贪财好色的刘邦,占领了咸阳后却秋毫不犯,被范增一眼看出这人实在是有更长远的打算,为成大事而放弃小的欲望,比不知道收服人心的项羽高了许多。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 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是如此虚荣,又如此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怎么有称王天下的胸怀和智慧呢?


看这篇时很少有人能不问这样一个问题,项羽的叔叔项伯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他提前把项羽灭掉刘邦的意图透露给了刘邦的军师张良;在鸿门宴上项庄舞剑要干掉 刘邦时挺身而出,进场与项庄一起舞剑,时时以身体挡住刘邦不让项庄得手;项羽劫持了刘邦的家人想要杀掉他们时,项伯又劝住了项羽,保住了他们的命。项伯为 什么要这样做?网上很多人写了长长的文章,说项伯是替侄子着想,因为不管怎么说项羽鸿门宴上杀刘邦都不合适;不过我不能同意:纯以结果来看的话,项羽最后 的结局是兵败分尸,项伯却被刘邦封侯,得以善终,因此项伯的叛变行为是成立的,而他私通张良的直接原因是张良曾有救恩于他。


《吕不韦列传》这篇要短的多,也同样很有意思。关于吕这个人的生平,我之前在《吕不韦卖的究竟是什么?》这篇文章里有小结。总的来说这是个目光长远并苦心 经营的人,从一个商人,抓住别人的心理(“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奇货可居做到国父(甚至有可能秦始皇都是他私生的)。


文中最后他自尽而死;如此一个有长远眼光、编出了《吕氏春秋》的人,会防不到这样的下场吗?他找个替身为他死,自己从此销声匿迹也不是没有可能。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storyteller : 2015-06-10#130


各位书友:



应广大书友呼吁,定于本周六、六月十三日下午一点半到三点半在Toronto Reference Library B1会议室举行本读书会第一次线下活动,请踊跃参加。



活动内容:每人分享一本书(为什么推荐、读书心得、片段朗读),每人连同问答不超过5分钟;之后一起去图书馆4楼查询借阅中文图书。



报名请联系微信号:yaxiaboy.

storyteller : 2015-06-13#131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Jack Welch是上世纪末美国商 场上叱诧风云的一个大企业通用电气GE的领军人物,在GE公司工作了一辈子,从未跳槽过,从1981年起到2000年任该公司CEO、董事长,把这个公司 的市值从130亿美元提升到了4000亿美元。从很多意义上说,这不是一个失败的商人,看看他的经验对各位学管理或经商的朋友应该有帮助。


这本书按时间顺序将他的一生分成了几部分,第一部分讲他的幼年家庭环境、成长、学校经历和他初入GE并逐步爬到CEO、董事长位子的过程;第二、三部分讲 他改造GE和做生意的经历;第四部分是他后期的经营管理理念;第五部分是他的谢幕、选新人以及对CEO工作的心得。其中第24章是精华,他把他认为CEO 的工作重点都写进去了,总共几十条。


从书中看,Jack Welch疑心很重,怕死,贪婪,是个非常喜欢比别人强的人,一心想往上爬,勇于开口求助, 性格急躁但能集中精力完成任务,非常努力,讨厌被别人批判,对自己绝对自信,坚定不移做自己想做的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对管理的认识与袁世凯类似:“带 兵其实很简单,左手是官与钱,右手是刀,听就升官发钱,不听就砍”(他上任两年就赶走了11万多员工!所谓心慈不掌兵)。


这书里不仅提到他的辉煌,也有一章是他自己的失败案例,因此还算诚实。对他一些战略理念的分析,比如6 Sigma,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为了降低成本,提供量化工具来制造管理的紧箍咒,以客户为中心。我发现几年前美国老板的会议agenda跟书后附的形式上有 不小的近似之处。


Jack Welch是化学专业出身,在GE是从塑料工业干起来的;有人说过,塑料是人类发明的最反自然、对环境最不好的东西。他写书时应该是2001、02年,书 中极力证明PCB材料不会致癌,而今天PCB已被各种国际机构认定非常有可能致癌了。他的所有经营活动也都非常明白地把最终目的广而告之:业务增长与利润 最大化。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眼下GE正积极把书中极力夸耀的金融业务剥离。


GE这样的巨型企业需要Welch这样的人,Welch这类人也需要GE这样的大企业。小人之心,真让他弄家小公司他未必能做成功。不过总而言之,在他的 领域,Jack Welch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说他是那个时代最成功的CEO也不为过;他之所以能接班当上GE的头儿,跟他聪明地要求两位年纪比他大的候选人留任副董事长 来辅佐当时年轻的他有一定关系;很多至今仍然时兴的理念,如Customer Centric、6 Sigma、Deep dive等等,应该跟他的发明或推动有极大关系。这书中有意思的地方也是他列举的一些收购兼并的例子,老狐狸们做生意的方式非常灵活,让我们能学到很多点 子。


本书语言较为简单,翻译的也还可以,纪念版前面有不少作者的照片,因此很快能看完。可以一读。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colinleeus : 2015-06-14#132
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