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小子美术鉴赏学习班上第二课-痛扁“蒙娜丽萨”

黑小子

Moderator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这堂课我们讲个有趣的与名画相关的现象,主角就是这个《蒙娜丽萨》!地球人都知道

她,去法国的人必去卢浮宫,去卢浮宫必为蒙娜丽萨!当然不排除盲从与迷信。说起来

,这样一个西方女子,根本不符合我们的审美习惯,表情古怪,还没有眉毛,有何可爱

?可是为什么全世界都为她所迷恋?她真的如传说的那样美、那样神秘吗?她是如何诞

生的,又是怎么征服世人的?现在又为什么到处被人糟践?有兴趣的,请跟随我一起去

看看。
 

黑小子

Moderator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蒙娜丽萨》是如何走红的!

在1900年以前,《蒙娜丽莎》还远不如现在有名,只有不多的精英分子才对“她”


有所了解。《蒙娜丽莎》怎样才能使千百万不知道她神秘的微笑、几乎没有听说


过文艺复兴、甚至不知列昂纳多・达・芬奇的人认识它呢?这需要有一件惊人的


、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就像现在我们常说的“炒作”!



1911年8月21日清晨,一位30岁的意大利人,卢浮宫油漆匠温琴佐・佩鲁贾为这幅


油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那天是星期一闭馆日。佩鲁贾把《蒙娜丽莎》从意大


利画框中取下来,卷起来藏在衣服下面,逃之夭夭了。



卢浮宫上下对《蒙娜丽莎》失窃倍感震惊,决定闭馆一周。政府解雇了卢浮宫馆长


狄奥菲尔・奥莫勒和警卫长,惩罚了所有警卫。



新闻界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题材。在意大利,对失窃案的报道铺天盖地,因为达


芬奇就是意大利人,意大利人一直没有放弃从法国要回大师珍品的努力。正如一些


爱国人士所言,“它毕竟是我们的画”。《星期日邮报》在9月3日-10日那期头版


上登了一幅画,占据整页版面,画上有两个梁上君子正在盗窃《蒙娜丽莎》,上面


写着“如何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



号称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巴黎人报》在8月23日那期登了《蒙娜丽莎》巨大画


像,上面印着头号大标题“佐贡达夫人逃离卢浮宫”,标题下是讽刺性的评论


“……我们还有画框”。这篇文章连同第二页的特写告诉人们,《蒙娜丽莎》的


失窃是个悲剧性的损失:“事实是,历史上再没有比《蒙娜丽莎》更完美的画了。”


各家报纸大肆鼓吹画的重要地位,又纷纷猜测起来:这个神秘的窃贼是有着强烈占


有欲的艺术爱好者呢,还是迷恋《蒙娜丽莎》的狂热分子?抑或是位遁世而又古怪


的百万富翁?同时卢浮宫及其不完善的安全措施受到人们的谴责:“卢浮宫比任何


一家西班牙博物馆都不安全。”



几家报纸对失窃案连续报道了将近三周,几乎每天都会在头版刊登佐贡达夫人(即


《蒙娜丽莎》原型)――的画像。社会各阶层都被报道所吸引,也很快对文艺复兴


时期艺术有了一定了解。关于《蒙娜丽萨》的趣闻轶事不断见诸报端,包括列昂纳


多作画时,艺人或弹或唱,努力让她笑起来的故事。《巴黎人报》编造故事,比如


说卢浮宫破例允许著名诗人、剧作家缪塞单独与《蒙娜丽莎》呆了一夜,实现了他


多年梦想。



报纸、新闻媒体的连篇累牍、狂轰烂炸,使《蒙娜丽萨》一举成名!



8月30日,卢浮宫重新开馆,被吊足了胃口的人们涌入卢浮宫,注视着那面空荡荡的


墙壁和曾挂着《蒙娜丽莎》的钩子,表达自己的悲哀,仿佛一位备受爱戴的名人死


了。参观人数大大超过以前。小贩们脸上挂着并不神秘的微笑,叫卖《蒙娜丽莎》的


明信片和复制品,生意兴隆。



记者们着实忙活了好一阵子。人们发现,著名诗人阿波里奈曾试图通过一家报社归还


1911年5月从卢浮宫偷出的两尊腓尼基雕塑。《蒙娜丽莎》会不会也是他偷的呢?后来


人们得知那两尊雕塑是他的一个朋友偷的。这位朋友把雕塑偷出来只是为了显示自己


的胆量,后来他把雕塑送给了阿波里奈。诗人开始并不同意,甚至有些恼怒,但最终


还是收下了雕塑。当《蒙娜丽莎》被窃时,诗人心里惴惴不安,还曾考虑过把雕塑扔


进塞纳河里;后来在毕加索的劝告下,他决定归还雕塑。警察为此把他逮了起来,在


监狱里拘留了几天,后来就放了。出狱后在去参加庆祝会的路上,他顺便探访了《巴


黎日报》社,交给他们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牢狱生活》。



大众文化对失窃案的炒作到了极点。卢浮宫的保安系统经常在歌曲、明信片、卡巴莱


歌舞表演(即酒店里的歌舞表演)和杂耍表演中受到嘲弄。在巴黎最受欢迎的奥林匹


亚剧院里,喜剧演员向观众表演一出讽刺剧:卢浮宫一名警卫正在给一尊价值连城的


雕塑清扫灰尘。他一不小心把雕塑碰到了地上,雕塑被摔得粉碎。他却若无其事地把


碎片清理掉,结果又笨手笨脚地碰落了更多雕塑和画像。警卫的一些朋友纷纷找他“


借用”卢浮宫里的艺术品装饰自己的家。警卫还向游客兜售宫里的艺术品,“牟利罗


的画怎么样?你喜欢伦勃朗的作品呢,还是拉斐尔的作品?”



讽刺性明信片也很快出现在市场上。在一张明信片上,一名窃贼带着画像逃之夭夭,


警卫却酣然入睡。还有一张明信片,蒙娜丽莎咧着嘴笑,旁边写着:“我真高兴,


400年后我终于自由了。”米兰的一张明信片上,蒙娜丽莎翘着鼻子以示嘲弄,飞快


跑掉了。



失窃案后不到两个星期,一部关于失窃案的幽默短片被搬上电影院的大银幕。


影片名字是《尼克・温特与〈佐贡达夫人〉被盗》,只有5分钟,影片的主要故事情


节:“故事发生在卢浮宫里。里面的一切东西都仿造得惟妙惟肖,包括其中的画和


雕塑,还有画廊中间悬挂《蒙娜丽莎》的3个钩子。一个滑稽的侦探被请去侦破此


案;一个鞋扣提供了错误的线索,把他给误导了;侦探假装成擦鞋匠,强迫来往路


人到他那里擦鞋。结果卢浮宫馆长克鲁莫勒被警察逮了起来,因为那个鞋扣是他掉


的。接着故事发展到高潮:当人们在卢浮宫里跑来跑去的时候,窃贼却挟着《佐贡


达夫人》回来了,他把它放回原处,接着取走了一幅委拉斯盖兹的画,他的一举一


动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最后,人们在《蒙娜丽莎》上发现了窃贼留下的笔迹:


“对不起,都怪我视力不好。我想要的是旁边那幅画。”



人们很快就听到了讽刺盗窃案的卡巴莱歌曲。这些歌曲通常以旧曲谱新词,大多数


轻快诙谐,充满讽刺意味。歌里的蒙娜丽莎通常是个爱玩的女孩,她在卢浮宫里有


些烦闷。在一首歌中,她出现在一个下等酒吧间里,满口巴黎黑话,意思大致是:


“嗨,伙计,亲我一口吧,我不会反感。我已经对那个宫殿厌烦透顶。有一天晚上,


警卫喊道‘要关门了’,我说‘操你妈的’,然后就跑出来了。”



法国人的幽默由此可见一斑。



并非所有对失窃案的反应都充满喜剧色彩。8月23日,极端民主主义者和反犹太人的


“法兰西运动”党一开始就把怒火发泄到卢浮宫馆长奥莫勒身上,说他是德雷福斯的


支持者――言外之意说他亲犹太人,还抨击他的助手贝内迪特说:“凑巧的是,他


是犹太人。”第二天,要求奥莫勒辞职的大字标题更咄咄逼人:“他是所有国家博


物馆里的犹太化组织的头子”。一天后,编辑列奥・都德在题为《犹太化了的卢浮


宫》的评论中,叫嚣道:整个艺术界都被控制在犹太人手中。到第四天,“法兰西


运动”中的艺术评论家路易・迪米耶声称:松懈的保安措施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民


主价值观作用的结果,对此他表示强烈的不满。如果卢浮宫向所有人都开放的话,


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发生呢?如果让犹太人来管理卢浮宫,就像犹太人管理我们国家


一样,那会有什么好结果呢?



当外界为了《蒙娜丽萨》正闹的翻天覆地,不可开交的时候,《蒙娜丽莎》正


放在窃贼佩鲁贾住处炉子下面的箱子里。1912年,佩鲁贾去伦敦找艺术品商人约瑟


夫・杜维恩,商量把画卖给他,而他并没带《蒙娜丽莎》。杜维恩觉得他是骗子,


把他轰走了。



到1913年底,大多数人差不多就要把《蒙娜丽莎》忘掉了。但失而复得的消息又让


她热了起来。整个过程很有戏剧性。1913年11月29日,佛罗伦萨古董商阿尔弗雷德


・热里收到一封署名“列昂纳多”的信,作者声称要把画“归还”意大利,换取5万


里拉支付他的“费用”。“列昂纳多”暗示他是受爱国心的驱使,产生了归还被外


人盗走的意大利国宝的愿望。在美术馆馆长科拉多・里奇和乌菲齐美术馆馆长乔瓦


尼・波吉的支持下,杰里回答说他想看一下这幅画。“列昂纳多”也就是温琴佐・佩


鲁贾,表示同意,接着就带着装有《蒙娜丽莎》的箱子,乘火车离开了巴黎。他于


12月12日到达佛罗伦萨,下榻在的黎波里-意大利酒店。在酒店里,杰里和波吉检查


了画的背面,并找到了正确的卢浮宫编号。他们说服佩鲁贾,允许他们把画带到乌菲


齐作进一步检查。在乌菲齐美术馆,杰里和波吉两人对照着手上原件的照片,检查了


画上的龟裂纹――即颜料上的裂纹,这可以作为年代久远的画作的“指印”来鉴别真


伪。他们非常高兴,因为手中拿的正是真品,他们说服佩鲁贾回酒店等候奖金,然后


就报了警。




随之而来的报道铺天盖地,人们又想起了1911年那些报道和趣闻。意大利政府不顾人


民的呼声,很快就与法国达成友好协议,把画归还给法国,法国因而同意,在《蒙娜


丽莎》回到巴黎之前,可以在佛罗伦萨、罗马和米兰展出。



正如失窃案使巴黎人知道自己还有这么好的画一样,画的失而复得也使意大利人对


“他们的”《蒙娜丽莎》倍感骄傲。人们成群结队地来到乌菲齐美术馆观看这幅画,


一些人眼里还噙着泪水。



在武装人员的护送下,《蒙娜丽莎》从佛罗伦萨来到罗马,准备正式移交给法国当局


。她(人们一直用“她”,而不用“它”)被放在特制的箱子里,像个王后一样,前


面还有仪仗队引路。沿路每靠一站,都会有便衣特工围在火车周围。在罗马,官员们


在火车站迎接她,把她带到教育部长那里。随后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和一批官


员接见了她。在一个非公开仪式上,意大利外交部长将她转交给法国大使。卢浮宫馆


长在现场鉴别画的真伪。两国官员也纷纷发表演讲,盛赞两国友谊(而法国和意大利


当时分属于两个对立的势力集团,都想当欧洲老大)。



该画于12月31日到达巴黎。人们聚集在火车站,盼望能一睹芳容。1914年1月4日


上午,她被送还给卢浮宫沙龙艺术展览厅。那个星期天巴黎人排起长队买票欣赏“他


们的”《蒙娜丽莎》。大多数参观者都“全副武装”,带着照相设备。在参观过程中


镁光灯不停地闪烁,还有人漫不经心地说:“‘你知道她的下唇是有多丰满吗?’


‘我知道。但你看:她右手没有左手画得好!’他们发现了她,创造了她……他们喜


欢她不单单是因为她的容貌和独特特点――她近乎完美,只是脸上缺少眉毛,而这只


是人们想象的缺点。”



《蒙娜丽莎》重新获得的名声使窃贼也沾了光。温琴佐・佩鲁贾家喻户晓。不过在新


闻界眼里,佩鲁贾令人失望。他不是通俗小说里老练的国际艺术品大盗,显然他只是


一个典型的失败者,甚至连犯罪记录也微不足道。有一次,他抢劫一个妓女,而那个


妓女拼命地反抗,直到最后也没能得逞(他只有5英尺3英寸高),后来他被警察逮了


起来,关了一星期。



佩鲁贾在意大利受审时,极力强调他做的一切都是源于爱国热情,他看到那么多


意大利艺术品落入外人之手,心里很不舒服。起初,他想偷曼特尼亚的《战神与维纳


斯》,因为他在卢浮宫听到一些参观者对此画大加赞赏。后来,他又听到一些人喜欢


《蒙娜丽莎》,并且发现《蒙娜丽莎》比其它画要小得多,可以藏在衣服下面,因此


就把目标锁定在《蒙娜丽莎》。



佩鲁贾的辩护律师十分机智地辩护说,事实上大家都没有损失什么。各家报社和明信


片小贩增加了销量。卢浮宫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画的归还也缓和了法国和意大利两


国之间原本紧张的外交关系。古董商阿尔弗雷德・杰里在归还《蒙娜丽莎》的过程中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而得到了卢浮宫朋友协会许诺的2万5千法郎的奖金,与此同时


,该协会的会员也成倍增加。于是,佩鲁贾被宽大处理。起诉人要求判他3年,而法院


只判了他12个半月。



法国街头歌曲产业又以飞快的速度转向《蒙娜丽莎》。一系列新的趣味明信片也纷纷


上市:蒙娜丽莎来到巴黎车站,请求司机送她回卢浮宫;蒙娜丽莎离开米兰(出现在


一张为贡德朗货运公司做广告的意大利明信片上);蒙娜丽莎手里抱着一个婴儿,身


后站着一位英俊的意大利人(微笑的谜团揭开了);蒙娜丽莎咧着嘴笑,明显能看出


她已经怀孕,旁边写着“怀孕的乔康达”。



其实,伴随着《蒙娜丽萨》的扬名,对她的开玩笑式的“痛扁”,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而且愈演愈烈,到今天也没有停止!



下面我们将看看这幅画是如何诞生的!
 

黑小子

Moderator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达芬奇,1452年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1519年卒于法国,活了67岁,他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

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在委罗基奥的作

坊学绘画时,据说达芬奇有次替师傅委罗基奥的画画了一个天使的头部,委罗基础

奥看后长叹一声,丢掉画笔再也不画画了,的确委罗基奥的雕塑要远远超过他的绘

画。70年代中期达芬奇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工作于米兰,主

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岩间圣母》是他在这段时期创

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

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

期最伟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画家,并且是大数学家、科学家、力学

家和工程师,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他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对人类作出过

多方面的贡献。他不仅会画画,雕塑,建筑房屋,还会发明武器,设计过世界上第一

个飞行机!他又是一个医学家、音乐家和戏剧家,而且在物理学、地理学和植物学等

其它科学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举止温雅,且体格健壮,力量过人,据

说他一只手就能轻易地折断马蹄铁。他左右手都会写字、作画,他用左手写的字是反

向的,人们只有在镜子里才能看懂。
 

黑小子

Moderator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蒙娜・丽萨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银行家佛朗切斯科・捷列・佐贡多的第三个妻子,

虽然并不是一位绝世佳人,但长得庄重大方,尤其在微笑的时候更为迷人。莱奥

纳多・达・芬奇接到为蒙娜・丽萨画像的委托后,便对她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最

后决定选取她微笑时的容貌来作画。

在作画过程中,为了不使蒙娜・丽萨厌倦,他不断地与她谈话,讲故事给她听,

又请来乐师为她演奏,请说笑的人在一旁为她表演,经过三年时间断断续续的描

绘,终于将她那迷人的微笑永恒地留在了白杨木板上。

画中的蒙娜・丽萨为胸像,整个外形呈金字塔型,显得端庄稳重。她长发披肩,

身着长袖衣裙,双手安稳地互相搭在一起,脸部半侧,双目侧视,嘴角稍稍上翘

,露出一丝淡淡的神秘的微笑,这是一种温柔、从容、充满自信的笑容,亦带着

几分讥讽、嘲弄的意味。达・芬奇通过对这一庄重的姿态的描绘,特别是通过对

她这神秘的微笑的刻画,含蓄地揭示了她蕴藏在内心的美。画家又通过对背景上

的远山、蜿蜒的溪水等安排,创造出一个宁静幽美、富于诗意的境界来衬托人物

,似乎将蒙娜・丽萨拉向了奥林匹亚山,成为一位人间的仙女,整幅画面沉浸在

深棕色的色调中,使得呈肉黄色的脸部、颈胸部和双手显得格外明亮动人。
 

黑小子

Moderator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有人考证说达芬奇在画此画时,蒙娜・丽萨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为了让她能露出笑

容,达芬奇使出了浑身解数,直到蒙娜・丽萨听见了一首家乡的小曲才终于露出一丝

微笑,达芬奇迅速捕捉住了!

达芬奇在法国去世时,此画一直在他手里,可见达芬奇对此画也是相当钟情的,后便

落在了法国国王的手里,最终遗留在了法国,成为卢浮宫三大镇馆宝物之一。
 

附件

  • m32.jpg
    m32.jpg
    41.6 KB · 查看: 130

黑小子

Moderator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蒙娜丽莎的微笑”伴随了世人整整500年,也留给了世人整整500年的争论。虽

然众多的好事之徒对历史的疑问喋喋不休,但也有不少看破红尘或是独具匠心的人给

这幅传世佳作重新定义,用时代的幽默来诠释那迷人的微笑。

后世的艺术大师恐怕听烦了人们对蒙娜丽莎的溢美或是揣测,如果停滞在对精品的赞

美而左右徘徊,流连不前,那精品无疑就成为创作者思维的坟墓,迷人的微笑简直就

是诱人的陷阱。于是,画家们开始用全新的、人性化的,甚至是带有黑色味道的谐趣

来二度创作心目中的蒙娜丽莎。
 

黑小子

Moderator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首先出来“痛扁”蒙娜丽萨的人是法国画家杜尚,浪漫的法国人从来不会放弃玩弄经

典的机会,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颇具绅士味道的蒙娜丽莎,唇上多了两撇贵族气十足

的、梳理的一丝不苟的胡须,颌下还有一撮神气的山羊胡。没想到杜尚因此画而扬名了!
 

附件

  • m15.jpg
    m15.jpg
    111.2 KB · 查看: 132

黑小子

Moderator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达利,这个天下数一数二的艺术叛逆者,竟然玩世不恭地将自己的尊容与蒙娜丽莎互

换,恬静的美人顿时成了横眉立目的艺术哲人!

在这些艺术“狂人”的眼中,神秘的微笑并不是最终稿,恰恰相反,只是一个启发思

维无限空间的出入口,画面上不再有理论的条框,也没有炫目的色彩,只是一张雪白

的画布,可以突发奇想,可以随意涂鸦,他们率性而为的新作调侃中闪烁灵感,不羁

里散发哲理。
 

附件

  • m13.jpg
    m13.jpg
    101.9 KB · 查看: 129

黑小子

Moderator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有了艺术家的先河,凡夫俗子就更加没有忌惮了。在世界各地,人们把名画改变为自

己心目中民族化了的形象,这样的微笑看起来会更迷人,更亲切,那个中世纪的贵妇

更像是鸡犬声相闻的邻居。如果做一次环球旅行,你将看到无数个版本的蒙娜丽莎。
 

黑小子

Moderator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在美国,美丽与性感不可分割,于是蒙娜丽莎的形象被确定为胸部丰满,眼睛硕大的

女郎,连乌黑的秀发也变成了金黄色的波浪头,仿佛是只要导演喊“预备”,就可以

马上在镜头前搔首弄姿的好莱坞明星;在日本,人们给蒙娜丽莎加上了脂肪丰富的大

肚子,这个造型恰恰符合日本民族安静与勇武的双重性格,你即可以想像她是唠唠叨

叨、儿孙满堂的“欧巴桑”(老奶奶),也可以联想成相扑场上英勇无敌的大力士;如

果是非洲,蒙娜丽莎就没有白皙的皮肤了,取而代之的是健康的泛着古铜的光泽的黑

色,紧闭的嘴唇变得厚重而性感,最具想像的还是满头黑人青年特有的个性化的麻花

小辫子!


下图的标题是:当蒙娜丽萨到美国以后!(隆了胸!)
 

附件

  • m2.jpg
    m2.jpg
    30.1 KB · 查看: 128

黑小子

Moderator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中国人的想像力从来不输外国人,中国的蒙娜丽莎也是身着传统的旗袍,甚至把太后

老佛爷的头花都戴在了顶上。有意思的是,“非典”期间,人情味浓厚的北京人给蒙

娜丽莎戴上口罩,生怕这永恒的美丽被突如其来的病菌所侵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

界的,同样,既然是世界的,一定可以成为民族的。
 

附件

  • m17.jpg
    m17.jpg
    137.7 KB · 查看: 123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