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6月13日下午加拿大读书会第一次线下书友活动,请关注并踊跃参加!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最近热映这部根据同名图书改编、Angelina Jolie导演的电影Unbroken。因为主人公曾是参加过奥运会的长跑运动员,这电影在跑步圈很有名。图书英文原版由Laura Hillenbrand所写,至今仍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非虚构类排行榜前列。中文版《坚不可摧》2011年由王祖宁翻译,中信出版社推出,398页。以下的短文写自4年前我刚看过这书时。


最近看完了如今美国人看的最多的书《Unbroken》(坚不可摧)。这本书好评如潮,故事精彩,讲故事的手段精彩,讲故事的人本身也很精彩,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合上书,我只想讨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象书中主人公一样,历经枪林弹雨、47天的海上漂流、地狱般的战俘生活、被噩梦样的经历极度精神折磨、深陷酗酒恶习,仍然能保持坚不可摧,活到94岁?


1、桀骜不驯的童年经历和天性,永不服输;


2、锻炼很重要,人家可是拿过美国中跑冠军的人,是的,没有地狱般的训练,几乎什么也不可能做成;


3、当然,可能他们家族基因特别,个子高,身体天生好,主人公的哥哥好像也长寿;


4、快被打垮时,意志、精神、信仰力量真的很关键(长跑的人一般意志都不错);


5、要过群体生活,一个人估计他撑不了那么久;


6、能从一次次的战斗中活着飞回来,或者飞机掉下来摔不死,运气当然要有。

加拿大读书会 微信公众号:careaders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首先,候鸟在天寒地冻的加拿大给各位书友拜个晚年,祝大家羊年在书中找到颜如玉、黄金屋,或者简单点,获得新的乐趣,在和自己的愚蠢斗争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这个。。。至少对我来说,很难!)


既然拜年那就得拿点真东西出来,东北话叫“硬菜”。候鸟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的书是哪里来的”,里面公布了一些网站和论坛,先放在这里:


关于网络找书,途径很多,外文的像:
http://www.gutenberg.org/
http://gen.lib.rus.ec/
http://sonic.net/~rteeter/books.html
这些地方能够找到几乎所有伟大的外文图书。


中文图书,我一般在百度云里找。有个搜索引擎:
http://so.baiduyun.me
可以搜到网友在云里存的、自己想看的书籍。搜到书籍后有时候点进去会说:
此链接分享内容可能因为涉及侵权、色情、反动、低俗等信息,无法访问!
这个时候你不要呵呵,把链接里的/wap去掉往往会有惊喜。

中国古文书籍,有个非常赞的网站古诗文网:
http://so.gushiwen.org
中国知名古籍都在里面了,还有白话文注释。

还有些论坛也非常赞,我常去的有Hi-Pda的Eink版:
http://www.hi-pda.com/forum/forumdisplay.php?fid=59
这里网友很多,几乎求书别人都能给你找到。


另:看到一个电子书下载网站http://blah.me,虽然分类不是很清晰,但科幻奇幻类图书收藏还是不错的。总共有1000多本图书供下载,而且,手机就可以登陆下载。


话说过年就是过年,不能拿老货敷衍大家,候鸟最近发现了一些书籍论坛,在这里分享:

大熊图书馆:http://dxlibrary.haotui.com/bbs.php

这个和钱氏藏书、苍梧书坊等网站看域名是一个,里面注册网友有10K多,书籍3K多,其中文史类有些不错的书。


书林网:http://www.booksforest.com/

这里面关于国学的藏书很惊人,数量众多,分类也很细。会员192K,帖子数1.3M。这个微信文章的封面图片即是里面藏书的一本封皮(候鸟还没看过,好像是一本伪古籍)。


好了,光贴一些网址没什么大意思,不能算货真价实。痛定思痛,拿出点真玩意儿:

http://yun.baidu.com/share/home?uk=1075874930#category/type=0

这个是一个叫苏姑娘的网友的分享,书籍量巨大,现在有2K4多本书分享,共有13K多粉丝,而且几乎每天都放出新书。格式大多是kindle版本。祝苏菇莨青春永驻!


最后,最后,最后一哆嗦!

候鸟自己的网盘图书也献出来:

http://pan.baidu.com/s/1gds1pjd

这些书总量没有1TB也有几百G,够我们看一辈子了,所以我当然没有看完。马克吐温说过,名著就是人人都希望已经读过但没人想去读的书,这里好书还是不少的,我就算了,对你们充满信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乐趣在于分享,玩笑归玩笑,书,光收藏不够,还是要看,而且看完后能说出其中大概,最好写出读后感来,才能算是真正得到了它们的价值(加拿大读书会欢迎各类读后感分享!)。


羊年大吉!

加拿大读书会 微信公众号:careaders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花点时间赞一下新看的《利维坦》这部俄罗斯电影。这是部2014年的新片,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大奖,导演Andrey Zvyagintsev,主演Elena Lyadova、Aleksey Serebryakov、Vladimir Vdovichenkov。是讲一个普通人被强权制度压迫的故事,本来以为很枯燥,说实话我个人对政治类的剧情不是很感兴趣,不过看着看着发现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而且安排的巧妙,刚刚感到枯燥时出现了奇妙的一段恋情。导演是编剧之一。配乐没什么印象,但画面非常优秀,表演也属上乘。我个人给这片子四分半评价(满分5分)。这个导演还拍过一部很有名的片子《回归》,什么时候有空找来看了。

现今普京大帝统治的俄罗斯是个操蛋的国家,昨天普京的反对派、两天后要组织反对普京游行的俄罗斯前副总理像狗一样被射杀在克里姆林宫外;这电影里面有不少喝酒的镜头,印象中最深的是三个男人在室外站着对饮,男主角在喝酒前看了看天,然后把杯中的伏特加一饮而尽;对于社会底层没有权力的小人物来说,生活就是一杯杯苦酒,即使不愿意,也要吞下去。片中女配角在喝酒时和她丈夫说,我要离开,我要去美国!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公众号:careaders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作为精神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其实和读书有不少共性,其中之一就是,欣赏音乐之美,靠的是时间的连贯:我们听音乐时,把听到的、正在听的联系起来,然后大脑开始不由自主地预测接下去是什么样的音符、节奏和旋律。读书也差不多,看过的记在心里,正在看的是即时印象,我们的思维会结合这两点预测接下来书的内容是什么;基本上一目十行就是这样来的。时间决定了因果律,时间也决定了美。

而且看书有时候是很枯燥的一种活动,配点音乐可能更有利于理解作者,发散思维,尤其是对于像候鸟这样一天有4、5个小时在看书中度过、又很喜欢音乐的人来说。

不过这对音乐的选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声音、音乐侵略性不能太高,不能分散注意力,不能充斥广告,最好没有能听得懂的人声;其次要节奏比较舒缓,曲调不是那么高昂。

这样一来,选择范围就很明确了,从音乐类型上来讲,基本上重金属(我喜欢包括京剧在内的所有类型的音乐,唯独不能接受重金属,个人感觉那是十几岁的孩子听的)、摇滚、各种流行、舞曲、雷鬼、拉丁、Funk、RnB、说唱、灵歌等等类型就被排除了。

候鸟自己最喜欢做看书背景音乐的是钢琴、大提琴类的古典音乐。贝多芬的月光能把人带入梦境。肖邦的雨滴是多么美的听音乐的曲子。李斯特的安慰曲还不错,但大多数钢琴作品都太炫技了。当代的作曲家中我喜欢读书时听的首选Ludovico Einaudi,他的音乐让人心情平静。Avro Part的Spiegel im spiegel是有名的疗伤音乐。最近喜欢上了梁邦彦的十二国记钢琴曲。加拿大伟大的钢琴家Glenn Gould演绎的Bach组曲,神一样的背景音乐。

当然,看书时最不需要的就是时不时去换音乐,因此我也会找些网络电台来听。网络电台的好处是选择多,可以按类型或按场景来自己选,然后让它自己放去;缺点一是很多有广告,二是有时候会听到自己没听过的好听音乐,不由自主去看看那是什么,然后上网去找(so.baiduyun.me...),因此注意力从书上转移开了。不过这最后一点也不是什么要命的缺点,毕竟看书也是为了开阔视野,学到新东西,而发现了新的音乐也满足了这个目的。候鸟最常听的古典音乐台是英国伦敦的Classic FM:
http://www.classicfm.com/radio/player/

这是古老欧洲英国口味的古典音乐电台,选曲品位不错,而且伦敦口音的英语挺起来本来就很悦耳。缺点是有广告,整点报新闻。

其他音乐类型我听豆瓣FM很多,它的网络链接就是潇洒的:
http://douban.fm

这个地方的优点是如果用带去广告插件的Firefox浏览器,可以滤掉其中的声音广告。我要特别感谢豆瓣的是,让我发现了很多我以前没听过的优美音乐和才华横溢的音乐人,我首次听到世界音乐大系系列和恒哈图、马木尔、The Dave Brubeck Quartet等等都是拜豆瓣FM所赐。候鸟最喜欢的三个兆赫是世界音乐MHz、工作学习MHz和Glenn Gould系MHz。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您有什么喜欢的读书背景音乐呢?欢迎分享!请将心得或网址发到微信号yaxiaboy(候鸟的私人微信号)即可。

最后,关注加拿大读书会的微信公众号careaders: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那天我想到一个问题,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在审美方面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候鸟会点儿法语,在巴黎学习、生活过两年,给法国人卖过8、9年命;为意大利人也间接工作过一段时间,看了《罗马人的故事》后很喜欢古罗马文化,又看了《罗马帝国衰亡史》《高卢战记》等等一堆古罗马帝国的书,还专门去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游玩了一次,在罗马甚至荒唐过一段;在加拿大也算工作生活超过三年了,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即使没有发言权,也有点从旁观者角度发表点感受、至少提出问题的权利。

我个人认为,塑造了整个欧洲、诞生了文艺复兴,产生了像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卡拉瓦乔这些绝世大师的国度,意大利这个国家是唯美的。美是亚平宁半岛的至上标准,不美的毫无机会。意大利的东西是真好看,不管是衣服、跑车,还是意大利人上班时用的一水儿的苹果笔记本、办公家具乃至他们的网站和平时做的PPT。如果让我用一个英文词来描述意大利审美观的侧重点,那就是beauty,美(去年好像那部意大利电影《绝美之城》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法国也注重美,不过从小被教育熟读各种哲学书、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法国人,喜欢拿出些不同寻常的东西。法国人的品味当然一流,做事标新立异,哪怕再平庸的东西他们也能搞出与众不同来,branding品牌塑造举世无双(很多时尚品牌,往往在牌子下面加个Paris就马上升值不少);法国人也像国人一样,爱面子,挖空心思讲究形式。所有这些我用风尚、格调,即style来形容;并不是说他们不注重产品质量或美观,而是更加侧重建立在差异化基础上的品牌建设。

加拿大是一个朴实的国家,加拿大文化很多方面都注重内在而不是特别注意形式,很多产品都是足够好、结实,但是外观一般,我个人能想到的例子就是黑莓手机。在这里很少见非常美的设计,不管是建筑还是衣服,往往以朴素为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相对简单,没有太多礼貌和需要琢磨的潜台词。如果让我用一个英文词来描述加拿大的审美风格的话,就是“content”,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注重内容的加拿大人在音乐方面,能弄出个什么所以然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回顾下年初三参加的新春音乐会:余隆指挥多伦多交响乐团,郎朗演奏格什温的钢琴协奏《蓝色狂想曲》。先说余隆是我最讨厌的指挥,没有之一;纯粹是个商人,到处认干妈干爹、拉关系,在中国爱乐乐团当艺术总监时,连乐团的人都唾弃他的艺术造诣。好了,对一个艺术纯消费者来说,台下怎么咱管不着,台上活儿好就行了;问题是这大哥在台上也一塌糊涂,毫无他这个级别的指挥必须的感染力,我听他的指挥至少也有不下5次了,也从来没听过乐团在他领导下有什么出彩的表现。

再说郎朗。以前有个大哥跟我讲过一个笑话,说郎朗是手上的钢琴加上半身的东北二人转,典型的复合型人才。艺术界提起郎朗的时候都说,他的技术太好了。这个是实情,任谁都无法否认。但有时候没说出来的比说出来的更重要;用在这里,很多人的意思其实就是郎朗的艺术造诣不如他的技术,或者被他技巧的耀人光芒掩盖了。但问题就在这里。音乐就其目的来说,最终还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这门艺术用琴声给人美的享受,把人的精神带到一个更高的地方去。郎朗在台上表演时,大开大合的动作配合那张实在不像艺术家的脸上的夸张表情,让人只能为其故意炫耀出来的精湛的技艺赞叹,被这之后的浅薄伤害,而不能有空去领会作品什么美的享受。艺术被技术挡住了。一味追求虚荣的郎朗不可能把原作品的精髓展示给听众,给他们什么灵魂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升华。

我这么讲好像有些刻薄,因为我也想过,毕竟这两个人不管用什么方式,还是在普及艺术、迎合听众。不过我个人意见是,艺术就是艺术,它的终极目的是美,不能打折扣,不能为了飞黄腾达而钻裤裆,如果艺术最起码的尊严没有,那么这对那些成千上万、苦练几十年、哪怕终生默默无闻仍然在艺术道路上探索和献身的人不公平,对艺术本身也不公平。如果听众喜欢的是热闹、技巧、好看而不是追求一次心灵的享受,那这样的听众不值得去讨好。艺术家的本分是把ta对艺术和美的高人一等的原发理解传递给大众,这个过程不能倒过来,不能由大众决定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把标准强加给艺术家。钱不是什么都能买到的,真正的艺术不该向市场低头、完全听市场的,钢琴家也不是摇滚明星。当然,这完全是我的愚见,我不是专业搞音乐的,音乐欣赏的造诣也肤浅的一塌糊涂,上面这些拙识如果有什么不对,“不代表加拿大读书会的立场”。

结论是,以后郎朗的CD还可以听听,现场演出就算了。

绕了好大一个圈子后,继续回答上一个问题。我听了一段时间的世界音乐,发现只要是喜欢音乐、喜欢歌唱的地方,这个文化的音乐必然有着灿烂的遗产(天天没事干对着空旷的草原高山吼的西藏、蒙古、图瓦、台湾高山族是这样,太平洋里的波利尼西亚小岛也是这样;非洲人大部分时间用来追猎物,因此有着漂亮的长腿、性感的屁股但没那么多时间吊嗓子,更不必说声音会吓跑动物;咱们汉人自古教育做人低调含蓄,不外露自己的情绪,而且不鼓励与人不同、也就不鼓励创新,因此老祖宗留下来的音乐,跟璀璨的世界其他地方的音乐相比,可实在让人脸红,希望那么多的KTV、好声音好歌曲能改变这一点,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好音乐);加拿大人非常爱好音乐。蒙特利尔的国际爵士音乐节全球最棒。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尤其在迪图瓦任内享誉世界。音乐是注重内容的,加国也出过很多非常有名的歌手,大家耳熟能详的Bryan Adams、Avril Lavigne、Celine Dion、Alanis Morissette、Shania Twain、Nelly Furtado、Diana Krall、Leonard Cohen、K.D.Lang、Neil Young这些都是加拿大人,其中不少是自己写歌的;这几年很火的乐队Arcade Fire也是加拿大出来的。在古典音乐方面,年轻的枫叶国好像迄今还没出过什么震撼世界的作曲家,不过加拿大可是不少伟大钢琴家如Glenn Gould、Angela Hewitt还有下面我要说到的这位Hamelin的祖国。

Marc-Andre Hamelin(这个法语姓用中文念应该是阿姆兰,H在法语里不发音)1961年生于蒙特利尔,是加拿大当代最有名的钢琴家之一(另一个能跟他平起平坐的应该就是Angela Hewitt了),同时也自己作曲。是有名的罕见作品大师,灌制了很多少见作品的CD,不过演奏伟大作曲家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肖邦作品也深有心得。他手上功夫绝对了得,而且如同大多数加拿大人一样,台风及台下都非常低调。

我个人跟这个钢琴家有点小小的缘分。我在蒙特利尔工作时,Hamelin的姐姐Anne-Marie跟我是同事,在一家公司上班,她的老板向我汇报。我那时候恰在学钢琴,知道她是音乐家家属后常去她座位那边聊天,她经常给我弄些她弟弟的CD来听;有次Hamelin在蒙特利尔演出,我去听了,她恰好也在,演出后把我拉到后台,跟这位大师见了个面。当时就感觉这人很随和,一场近两个小时的投入的独奏下来,人肯定很累了,还是很专注地和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来后台见面的听众聊天,没有一点架子。而那个时候他已经成名20年了。

前几天看到他要来多伦多演出,决定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下面的照片是我的票(拍照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这票),位子不错,价格加税换算成人民币300块左右,演奏者世界级,音乐厅效果极佳,还有什么说的?不过如果再等等,演出开始前90分钟,有时候会捡到rush tickets,也就是倾销票,10加元就能买到。虽然不能选座位,但这价格,这水平的演出,你能想象吗?

演出地点: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这可是Glenn Gould和Angela Hewitt的母校!我也在里面学过一段时间钢琴,因此,和他们两位是校友:)(咦,我的脸皮在哪里?有人捡到了跟我说声。)

学校主楼到演出楼两楼连接处被弄成了个古乐器展厅和咖啡厅,实用的设计。

从演出大厅Koerner Hall外的玻璃厅望出去。下面是多伦多大学。今天算是暖和的一天。

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Koerner Hall音乐厅内部装修以木头为主,音响效果极佳。大厅能容纳1300多人听音乐。


演出大厅直接走出来就是个酒吧,开场前和中场喝点酒水饮料的地方。

今天的演出是系列大师钢琴独奏音乐会的一场,好像每隔段时间有一场。4月19号法国美女Helene Grimaud将登台独奏。(2月20号Sarah Chang在这里也演过一场,我最喜欢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我居然错过了!)

今天巧了,我买的座位是第三排的,结果前面有个老先生说他不知道第一排伸不开腿,想跟我换。换过去后发现,坐我旁边的竟然是新春郎朗那场音乐会的邻居,一对魁北克夫妇!世界真小。

演出曲目我开演前并没有看,只略微知道有Hamelin自己作的帕格尼尼24变奏曲改编的钢琴曲,也有舒伯特的曲子。因为独奏音乐会往往选不少作曲家的作品,我喜欢这种未知的感觉,然后听着听着去猜这是哪位作曲家的曲子。

今天的独奏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CBC录音并将播出,因此主持人开场要求大家一定把手机关掉。因为坐的最前,当钢琴家落座,准备开演时,我闭上眼,和全场所有人一样,对自己说,shut up and don't make a sound, 尽量不发出一点声响,好,用你的音乐带走我们吧,Hamelin。

第一首曲子像是唱歌,人声吟唱性很强,我猜是舒伯特Schubert的(结果后来一看是John Field的作品,臭大发了)。这是一首音乐性很强很好听的曲子(John Field的15首夜曲那张CD也是我看书时最喜欢的背景音乐之一),第一个乐句响起来的时候,闭着眼的我在那么近的距离感受着钢琴的魔力,瞬间被音乐感动:这世上所有的汗水,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羞辱,毕竟还是值得的;人类也不能算一事无成,还是创造了美好的东西的,还是有希望的。
第二首曲子很不错,像是大师的作品,不过我死活猜不出是谁的(结果后来一看是Hamelin自己写的pavane,猜不出有情可原,不过真的没想到一个钢琴表演艺术家的作曲水平到了这般惊人地步!号称自己作曲的钢琴家不少,但作曲到他这个水平的,我还真是第一次听到。)
第三首是组曲,第一个音节就带有明显的德彪西Debussy风格,马上猜出来了。后来一看,果然是他的images。
第四首是帕格尼尼的难度很高的小提琴变奏曲改编的,长度10分钟左右,改编者即是Hamelin本人。包括了那首有名的《钟》La campagnella。他加入了一些调皮诙谐的成分,很多听众边听边小声笑。

中场休息,跟在多伦多教经济学的魁北克邻居聊到工作,一杯2011年的Syrah下肚之后,他开始了法国人及魁北克人最擅长的一件事:抱怨。他喋喋不休的说这个国家投入在医疗和教育上的资源太多了,一直说到我们回到座位上。

下半场是舒伯特一生最后一年写的B flat major钢琴四乐章奏鸣曲,作品第960号,第三四乐章大家耳熟能详,非常优美的曲子。

整场演出没有听到任何奇怪的声音,有的咳嗦也都是在乐章中间,没有人接电话,没有人说话聊天,没有人听到熟悉的曲调后哼唱出声,没有观众拿手机拍照摄像,当然也没有工作人员上前阻止,没有人拿塑料袋子窸窸窣窣的吃东西,没有小孩子叫和到处跑。

Hamelin的台风可以用纯正的加拿大朴实来形容:除了为了达到力度身体有时有些必不可少的前后晃动外,没有任何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只管用心奉献出最棒的音乐。

演出结束后大厅全厅起立(今天上座率不下95%),掌声经久不息。这是Hamelin致谢时我拍的。

演出后我想还是和他打个招呼,让他代我向他姐姐问好。到后台演出经理不用10秒钟解释就让我进去了。在我之前有两拨人排队和他见面,我后面又来了一堆。他的手热,有些湿,不知道是不是演出累的原因;他记不得我了(倒也诚实)。我问他有没有到中国演出的计划,他说去过日本、香港、新加坡表演,但没去过中国;他表示很难让音乐厅满座,全世界都这样。可能是担心他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我本来想问他,他是如何处理名声这个问题的?后来想想,省省吧,我一辈子也出不了名,似乎不必为此烦恼。他仔细问了我的名字,表示会跟他姐姐打电话代声好之后,跟我合了张影我就告退了。看这照片,拍的人没对焦,虚了,不过,他的笑容不是敷衍的假笑吧?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公众号:careaders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我是如何开始喜欢上锻炼的,虽然听起来有些不诚恳,但我的确说不上来。也许是因为小学中学时候的虚荣,在体育场上、篮球场上表现突出些,能博得男同学的赞许、吸引女同学的注意力。也许是受一些竞技性体育明星,如乔丹等的激励。但所有这些,其实都掩盖不了我生来可能就是喜欢体力运动的天性:立定跳远时超越自己上一个记录时的喜悦;打篮球在有人阻挡时高高跳起并凭借腹肌力量比对方更长久滞空滑行时的飞一般的感觉;长跑后身轻如燕、健步如飞、势不可挡、坚不可摧的自信。怎么说呢,你可以说我不正常,但我就是喜欢浑身肌肉酸痛的感觉,我就是喜欢早上起床后前胸贴后背的感觉。


把运动和阅读联系起来有些扯,一般人开始锻炼可能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可能比书籍的要大的多,但是关于跑步,《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的确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的一本自传性质的书,共9章,共198页,中文版由施小炜翻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第2版,2013年6月就已经是第11次印刷了,可见该书的受欢迎程度。我是一个晚上就看完了这书。


这本书讲的主要是村上春树与跑步的关系,他的跑步和参赛经历、他跑步的原因、他跑步中的感想等等。


村上是个畅销的作家,拥有广大的读者,这书中不可避免地也提到跑步和写作的关系,估计影响了不少作家开始跑步,也影响了不少跑步的人开始写点东西。我看过他的一些书,《挪威的森林》、《1Q84》、《奇鸟行状录》等等,说实话并不觉得他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即使他在销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他写的东西,虽然有时候很有想象力,讲故事也很有一套、吸引人,但非常少见能触及人心、震撼灵魂的力量;但是到2007年出版此书时,当时58岁的村上已经跑过20多个马拉松(他的马拉松成绩是3个半小时左右,已经非常不错了)、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还参加过铁人三项赛,这说明至少,这个作家是非常喜欢挑战自己、不服老、不服输的。这种精神就值得钦佩。而且,深有同感的是,人生是需要付出汗水、耐得住寂寞的,没有经过煎熬,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好东西出来的。这书,结合我自己跑马拉松的体验,至少非常的真实。

推荐阅读。

加拿大读书会:careaders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我这辈子不怎么用功,看的书不多,如果把系列图书每系列只算作一本,只有500本左右。这其中女性作者写的有: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Jane Jacobs,加拿大(城市建筑与规划的杰作)

《到灯塔去》,Virginia Woolf,英国(Woolf实在太有名了,不必多介绍)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Marilyn Johnson,美国(有意思的一本专门写讣告的书,我之前微信号里有专文介绍过)

《Ni d'Eve ni d'Adam》,Amelie Nothomb,瑞士(法语书,畅销小说家)

《Unbroken》,Laura Hellenbrand,美国(之前微信里也有介绍过,太有名的一个作家和书籍)

《居里夫人传》,Eve Curie,法国(居里夫人的小女儿)

《个人历史》,Catherine Graham,美国(这本书非常精彩,是女商人传记中首屈一指不可错过的好书。作者即华盛顿邮报女继承人)

《偶发空缺》,J K Rolling,英国(哈里波特系列畅销书的作家,全球最成功的作家之一,不必多说了吧)

《注意力不能集中》,S M 萨吉斯,美国(一个美国心理学家)

《你害怕什么》,Plonka,美国(心理学的书)

《历史的教训》,Will and Ariel Durant夫妻合作,美国(之前微信号里有专文介绍)

《八月炮火》,Barbara Tuchman,美国(深受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推崇的一本有关一站的历史著作)

《源泉》,Ann Rand,美国(美国著名右派女小说家)

《一只鸟接一只鸟》,Anne Lamott,美国(美国作家,该书是教人写作的一本名著)

《巨流河》,齐邦媛,中国台湾(从大陆到台湾的女文人回忆录)

《铁路边的孩子们》,Edith Nesbit,英国(知名儿童读物)

《Jane Eyre》(简爱),Charlotte Bronte,英国(这本巨著不用说了吧)

《万里无云》,书云,中国(追寻玄奘脚步西游印度的一本很有意思的游记,作者后来去了英国,开始拍电视)

《罗马人的故事》,盐野七生,日本(这书名气很大,很畅销,关于古罗马帝国的一本通俗读物)

《我在伊朗长大》,玛赞 莎塔碧,伊朗(有关作者在伊朗长大的一本在法国获得了巨大成功的漫画书)

《牛氓》,Ethel Lilian Voynich,英国(革命浪漫主义名作)

《菊与刀》,Ruth Benedict,美国(有关日本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名著)

《掉在地上的饼干能吃吗》,Anne Maczulak,美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写的一本科普读物)

《论语心得》,于丹,中国


这个统计不一定完全,但总的来说,我读过差不多24本女性写的书,如果以500为分母,大概占4.8%左右。这当然不能说我是男性至上者,只看男人写的书,只能说我目光狭隘、个性懒惰,没有从数量浩瀚的女作者写的著作里读更多的精华而已。


这其中中国女作家有3个,其他是外国女作家;而在21位外国女作家中美国又占了11人,可见我受美国流毒侵蚀之深,值得批判。同时也说明美国女性社会地位比其他国家可能要高些。


祝各位女性读者、作者节日快乐!

加拿大读书会:careaders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关于上次那篇《当我看书时,我在听些什么》那篇小文有不少朋友反馈,在这里总结下。


首先,正像我文中所说一样,我要声明的是,看书与听音乐有共性。在后者不是那么响、节奏旋律不是那么有侵略性并且不需要时常过去调整控制的情况下,在不影响前者为主要目的同时作为前者的背景,还是可取的。当然这些精神活动纯属主观范畴,见仁见智。


而且,我看书时听音乐还有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发现些新的、以前没听过的音乐。迄今为止2015年我总共听了59张新专辑。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一张专辑一小时的话,至少60个小时是需要的。59张专辑差不多就是每天一张;我还每天花不少时间看书,为了谋生,同时做着4份工作,还每天花1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备战马拉松训练,因此能把看书和音乐二者得兼,岂不是更好。尤其,听音乐是比阅读更加感性更加消极的事,耳朵和心灵自会分辨出什么是好音乐;而看书则需要费脑去弄明白作者说的是什么,并且批判性思考和总结。


好了,废话到此为止。Duang!各位朋友的反馈如下:


首先,跟上面的废话直接相关的,来自于我二胡老师:专业从事音乐的她,做不到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她说我提到的那些音乐和作曲家都是她非常喜欢的,但她听音乐就要好好欣赏,一听就被带进去了。你知道我的水平在哪里了吧?


其次,网友M提到,喜欢在看书时听舒伯特的小夜曲。这个我不能同意更多。她还提到一个sound cloud的网站,我上去一看,都是全球未成名的音乐人上传、分享自己音乐的地方,有各种app,还可以分类来听,比如说按到classical或piano、world那里它就会一直放下去:https://soundcloud.com/explore/clas...你没听过的音乐,也没有广告,曲库巨大。她还分享了个叫波西米亚巫术的乐团,我还没来得及试听。

upload_2015-3-8_15-47-45.png

网友H推荐了个app,叫LavaRadio(不是Love Radio,那个是俄罗斯电台),中文界面,优点是和豆瓣一样有各种电台,每个电台里又有很多小类,根据需要来选择,而且我试听了几个,选曲水平都挺高的,据说是专业DJ编辑制作。美中不足的是好像曲库有些小。

upload_2015-3-8_15-47-45.png

网友Iforl提出用雨声或海浪声做读书北京音乐,想来是极棒的。网友elm推荐了个模仿世界各地咖啡厅的背景音的网站:https://coffitivity.com/,可以加入些琐碎但绝不可能听清楚的人声嘈杂。


网友philma292提出巴赫和海顿的音乐非常适合看书,如赋格曲、well tempered klavier等,强烈同意。


网友Dalloway推荐了著名作曲家Philip Glass为电影《The Hours》配乐专辑,下载下来一听,果然非常的赞:http://music.douban.com/subject/5949138/。Glass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曲家。还有网友推荐Yann Tiersen的音乐。


谢谢以上各位好心网友的反馈和分享!也欢迎大家继续把好的音乐和能听到好音乐的方式分享出来!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前 段时间春节,空闲较多,读了很久以来想读的 一本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号称是现代哲学的基石,对人类的知识来源做了个系统整理,指出了理性批判是永无止境的哲学方法、人类进步的唯一可能,并 对理性批判的基础、方法、范围、条件、界限、注意事项做了详尽的说明。我之后会写篇注重内容的读后感(这个工作量不小,想想我就不寒而栗)。

我 为什么要看这书?是不是有病(这个有可能)?除了一个很明显的原因:装,以及想培养自己抽象思考的能力以及观察康德论证的方法,让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 提高(真是胆大妄为、痴心妄想)之外,还有个原因是我在准备3月15号的无锡马拉松。马拉松是极其枯燥的一项运动,连续3、4个小时一个动作;这样枯燥的 事我都能干,再枯燥的书为什么不能挑战自己读一下?此外的智慧,都是红利了。

这本巨著一共出过5、6个中文版,我看 的时候以邓晓芒版(561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三大批判合集版)为主,不清楚、不明白、不懂的地方我就去翻米勒顿(Meiklejohn)的英文版, 对照蓝公武的古文版。邓版内容较全,把原著第1、2版放一起了,还学了不少德语词、拉丁语和希腊语。当然这个邓晓芒和杨祖陶的版本也有小错误。不过纸质非 常好,两个版本放到一起的方法也高明,看起来是一种享受。

为 了弄准意思,后来把英文米勒顿版也拿过来对照阅读了。英文版不是那么晦涩,我自开始看米勒顿的英文版后,发现其实英语要好懂的多,虽然我的英语并不是那么 的好。有些关键词,中文好像翻译的非常高深难懂,比如“知性”(知性在康德的书里跟理性完全是两个概念,后者对应的英文是reasoning),回头一看 英文版,知性即是understanding(理解)的翻译,如果直接译成理解,是不是更容易让人领会?“统觉”,这个词我这辈子还没见过,到英文版查 查,aperception,领悟的意思,你光看“统觉”两个字能看明白吗?多次出现的“知识”,英文版里是cognition,汉语里认知的意思--- 在中文里知识这个词涵盖的可要比认知大的多啊!

在形成自己的意见之前,我宁愿 给自己的判断一个机会,因为我怀疑有很多所谓的大师自己有没有精读过此书,很多人看他们的文字就有"If I can't convince you, I will confuse you”(如果我说服不了你,我就把你搞糊涂)的嫌疑,况且,中文版翻译的水平非常难说,举例:最后的部分“先验方法论”里,英文版里的The Discipline of Pure Reason,按这章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就是指出了理性运用的界限,给它套上缰绳,而中文版(邓晓芒、蓝公武版两个版本都是)把它翻译成了“纯粹理性的训 练”,满章都没有任何训练内容,这训练一词从何而来?这章里面第一节英文标题是dogmatism,应该是教条主义,节中最后也有较多提到教条和教理,可 这节的标题搞成了独断论---独断论在中文里可远没有教条主义好理解啊!

那天 听新年音乐会,大山主持,用英文向加拿大听众解释羊年时说不能说year of sheep,因为也有可能是ram或goat还可以是lamb,而在英文里,这几种动物根本不属于同一种(species)甚至同一属(genus)乃至 同一科(family),所以为了省事,大家全说中文好了。大山是在加拿大和华人共聚一堂的多伦多音乐厅里调侃气氛,但我当时深刻的一个感触就是,中文实 在太不精确了,中文是中国对科技进行贡献的一大障碍,因为精确是科技的基石。至少在量子理论出来前,科技都是非黑即白、要求无比精确的;而量子理论也是要 有高深的数学做基础的。估计、大概、差不多,永远创造不出来辉煌的科研成就。
对照英文版看《纯粹理性批判》中文版的感想就是,很多中国的高级知 识 分子在糊弄人。这种故意把简单道理复杂化、用专业术语制造障碍的做法,跟律师、医生差不多,都是为了阻止其他人轻易理解他们的领域,也可能跟中国自古以来 的愚民传统不无关系。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大家还是努力多学习外语,要不然只能被别人忽悠了。

而且米勒顿的英文版翻译的真帅,清晰, 有 逻辑。我现在明白我以前看到的那些高管的英文文风、用词是哪里来的了。有一次我给几十个加拿大企业家用英语讲课,讲之前除了做一般的准备工作外,拿出米勒 顿版《纯粹理性批判》朗读了几段,讲座时对自己的英语和思路都非常有信心,回答问题也幽默、有条理,讲完组织者说我讲的真好,而且不少听讲的人都给我 email联系。谢谢康德!谢谢米勒顿!读这书的好处可见一斑!我决定有空再单独读一遍英文版。

人们形容某书精彩 时,经常用“手不释卷”这个成语,但是它跟《纯粹理性批判》这本没有任何故事性的书是毫无关系的。这书里面95%是枯燥的抽象思维,举例极少;大多数时 候,我都是看个一两页就恨不得去干点别的什么事,注意力就像两三岁的婴儿面对一个讲法律的电视节目一样难于集中(也许我这个比喻恰恰说明了我们凡夫俗子和 康德的逻辑思考能力距离)。我头两天只看了10分之1不到,而且可怜两只手十个指甲都给咬秃了。我平时的阅读速度看都是每天至少两百页的,这书的速度绝对 提不上去。不过感觉不错的地方在于,这书不是不能看懂:反复读几遍,前后多对照下,基本上能弄明白。我看这书一开始每天20页,最多30页,哪怕这几十页 也要花去我3个小时的时间,后来却越来越快了,一天40页读的下去,50页也有过;越是钻进去,读的越快,而越是想三想四、精力分散,速度就越慢。因此看 这书时最好在环境舒适的图书馆(我要感谢Toronto Reference Library),没有网络,没有电脑,去他妈的微信,只带纸笔和要看的三个版本就好了。阅读速度提不上来的原因还有,除了同时在读两个语言的版本外,这 书跟小说等通俗读物不同,是需要花不少时间来领会的,而且很难前瞻性地去预测下面一句、一段要说什么,而可预测性是快速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天半夜突然睡不着了,只好翻出这本终极大杀器。不过说来也怪,看完了康德对灵魂实体性、单纯性、人格性三个理性的批判,仍然没有睡意。。。

看这书我总共花了不下20天时间,可以算是精读吧:几乎每一句都力图弄懂、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每一段都总结下,几乎每一页都有我的注释。

看康德的书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准确论的确会有较深刻的认识:其实康德说的不一定非常难懂,不过因为他的时代的原因,以及他个人表达方式的抽象而少举例的风格,致使一些段落非常难以理解。统一了概念、认识的基础上,大家就能在一个平台上论道了。

《纯 粹理性批判》言简意赅,用词晦涩,但里面有没有废话?除了第一版、第二版两个版本有重叠内容外,其实很多地方在重复讲一个意思,不过这种重复对理解作者意 图是绝对有益的。首先,因为这书的结构性,这本书跳跃性阅读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每一个读过的人都会告诉你说,最好从导言到最后,一个字都不要错过。看到 40%也就是240页左右才讲到什么是理性,纯粹理性批判才算真正开始,也是醉了。

这本书是一个宏伟的建筑,虽然构造复杂精妙但绝对设计清晰、有章可循,因此应该有人能把整本书用图解的方式画出来(上面那个附件只画了最基本的结构);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这件事?网上搜了下,没找到。

因 果律:康德的确在这上花了不小的篇幅。按他的说法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因果律,因果律又决定了一切(万事皆有因,万事皆有果);我个人甚至觉得因果律也是并 存(coexistence)里交互性的原因(这部分还没看完,不知道康德怎么说的)。其实如果按这个说法,康德这里和他自己前面提的人的意识决定万物的 “量子论”说法是有些矛盾的:一边说一切都有原因,另一方面又说人的主观和客观互动、可以影响客观。不知道我的思考对不对,可能我批判的歪了、早了。

康 德在最后一部分“先验方法论”里,为了强调纯粹理性不能搞教条主义,突出对比了数学和哲学的差别,一再指出数学不能代替哲学,哲学不能以数学思维来思考; 我当年学微积分时曾经感慨,数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包括物理、化学、天文学,甚至艺术(绘画、音乐)等等,都是以数学做底的;而广义上哲学,应该是包括所 有学问的;康德这里更多的指的是纯粹理性,而不是全部的广义的哲学罢了。

康德关于上帝不能由纯粹理性推论得出的论述简单的说就是6个字:不实际,不可能。如果有上帝,也是出自纯粹理性的(这个口气大!) ,而且这个上帝不能有任何实际的用途。

有 天去加拿大最大的书店Indigo,本来想买本Erich Fromm的原版书的,结果没找到想要的那本,看到书架上有米勒顿的英文版《纯粹理性批判》,印刷很好,只要13刀左右,就买了本,然后顺手也拿了罗素的 原版《西方哲学史》。收银台交钱时,小伙子问我是学哲学的吗,我说不是,只是感兴趣,他说,these are not easy readings. 我说,Life is never easy. 后来我把书包里的邓晓芒版和中国出版的米勒顿英文版拿出来给他看,他说,wow,还拿给好几个女收银员看。

最后要感谢读书期间并没有各种美女来分散我的注意力。我读完此书后,为了表示我不是那么自私,准备致信她们,感谢她们没来烦我。谁有她们的联系方式?

加拿大读书会 微信号:careaders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上 次回国见到了一个很久没见的兄弟。“人不如旧”,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故,世事变迁我们也都成熟了些,但互相的了解还是没变。聊的很开心。饭吃的差 不多,聊起最近看的好书,他给我推荐了些,然后他又拿起多年前调侃我的口吻,说你小子怎么不去北京三联书店逛逛,美术馆那边,里面24小时营业,很多女知 青(知识青年)夜里在那里的,常过去会有艳遇哦。然后眯着色眼冲我笑。


我当时跟他说我身体不行了,也没那闲心了。饭后他去上班,我一时无事,吃的太饱,想散散步,美术馆又在旁边,于是就踱过去。那天晚冬,阳光很好,天也很蓝。一路上的王府井教堂和首都剧场都很顺眼。

upload_2015-3-11_6-20-52.png

upload_2015-3-11_6-20-52.png



走了大概15分钟到了书店。共三层的一栋楼,其中书店在地下一层和一层,二楼是在北京比较有名的咖啡店“雕刻时光”。每一层面积都不小书籍不少,层层叠叠都是。主要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书籍,也有外社的书。

upload_2015-3-11_6-20-52.png

所谓的24小时营业,包括这个咖啡店而且估计是因为咖啡店不关门读者才愿意在这里彻夜看书的。


靠窗一溜儿椅子供读者坐看,楼梯上也有很多人坐着看书。咖啡厅的椅子很硬,并不是很舒服,可能是怕读者真的在这里过夜睡觉。饮料都比加拿大贵一些,跟Starbucks价格不相上下。不少人在这里聚会,能听到熟悉的北京话。

在国内读书人中,三联书店可是鼎鼎有名:他们的三联生活周刊和出版的社科读物应该都是质量比较高的出版物。现在仍然是国内大社。到网上查了下,生活、读书、新知原是邹韬奋等创建于1932年的三家出版社,40年代合为一家。

如果去北京,有一个下午可以打发,这个地方不错,推荐。地点:美术馆东街22号,网址:http://www.sdxjpc.com/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如果死前纠结,或者家里有老人怕死,看看这本书也许有好处。它是被判死刑的苏格拉底服刑那一天(公元前399年)的言论纪录,全篇主要论述的是苏格拉底的 生死观、灵魂不灭论及寻求智慧和正义的终极追求,采用的是苏格拉底在《理想国》《对话集》中最常见的叙述方式,对话。斐多是苏格拉底死时在现场的人之一, 整篇文章是他对一个朋友的 转述。杨绛(序文中像在很多其他地方一样,称她为“先生”,我不太喜欢,为什么中文里有称女学问家先生的传统呢?是为了表示尊敬吗?其实这个男性化的称谓 更加不女权主义啊,本身就是一种性别歧视;这个传统是从民国时候开始的吗?被称先生的还有哪些女名人?其他文化里有类似的习惯吗?---我的问题是疑问太 多,答案太少)的翻译很不错,便于阅读和理解,整体突出了戏剧感。


言简意赅的序文中给苏格拉底的就义给了很高的评价,说他是西方因信念而赴死的第一人、发现了人类良知、对他的审判和最后时刻的描述奠基了西方伦理学。从他自己对死亡的理解、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的论述,我们应该知道这些评价并不虚高。


简言之,苏格拉底认为死亡是灵魂对肉体的摆脱,死亡是寻求终极智慧的不可少的一步。他指出,肉体、情感都是寻求智慧路上的羁绊和障碍,要想探求真理,只能用灵魂去看而不是通过外部感官。这些观点连同轮回、转世、报应的说法其实和佛家的“臭皮囊”等看法完全一致。


论述中苏格拉底又提出了“概念恒久论”(认识只是记忆以及死后灵魂“转世”说),与《理想国》中相同。文中也提到哲学家对人世的思考结果,如真正的好人和真正的坏人数量不可能很多,大多数人只是不好不坏。


全篇精髓在最后。苏格拉底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智慧探索走过的路,把自己思辨的方法传给在场诸人,又用简短有力的几个提问,瞬间终结了貌似站得住脚的众人的质 疑,而他对死后世界的向往,也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心灵是多么的强大;这显示出了高超的大师风范和高潮化的行文,令人神往,也足以让读者体会到那种众人悲喜交 集的惊人气场。


学习新知识后,周围环境会出现各种与新知响应的迹象,仿佛是在鼓励、帮助温习。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感受啊!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月光落在左手上》 余秀华诗集 2015年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 223页


在往返杭州的高铁上和等待客户时,看完了这本号称20年来中国销量最好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中国出版界的良心广西师大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现在已经是第5次印刷,销量超过10万本)。作者是诗人余秀华。她的身份跟传统意义上的诗人不太符合:她是个湖北农民,更为特殊的是,她因小时候的一个庸医造成的医疗事故而终生脑瘫、身体摇摇晃晃、口齿不清。关于这场悲剧对她毕生的影响,她的诗《与一面镜子遇见了》是这么写的:



我的身体倾斜,如瘪了一只轮胎的汽车

所以它随时会制造一场交通事故,为此得准备大篇的

说辞,证词。以及证供下来后的水和营养

——这样的事情总是搞的我虚脱。虚脱让人产生遗忘

所以,另一场车祸不远了



我的嘴也倾斜,这总是让人不快

说话和接吻都不能让它端正一些。有人说接吻的地方不对

它喜欢那些发光的额头

那些高地容易产生并储存雷电

不定什么时候给你一下子



没有这面镜子,世界该是公允的了

就是说,没有那个人,世界就是公允的

遇见他,我就喜欢在这镜子前徘徊,如一个傻子,一个患病者

结果我不停地撞上去

知道自己死在哪里,却不肯写一个

验尸报告



(这里说的“没有那个人,世界就是公允的”,是那个医生吗?)



这本诗集收集了她自2011年写诗来的209首小诗。其中有不少关于暴力《我养的狗,叫小巫》(暴力是不幸者表达自己的错误方式)《平原上》;也有不少关于她的残疾身体和病痛(我应该是在红尘受够了疼痛/才敢一刀一刀把它们还给大地《青草的声音》) 《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有的是关于思念《清晨狗吠》;有的是感情的质问《面对面》,爱,只要陪伴《不要赞美我》,爱的交错与重复《烛光》,对美好的追求《引诱》;有的是性的奇异视角《我的身体里也有一列火车》;不被理解的期待《一个男人在我的房间里呆过》;有几首是写她的家乡横店村的《关系》《晚安,横店》,愚昧与底层的凄惨《苟活》;有的是她长时间对着田野对人生的质询《后山黄昏》,对女人命运的思考《木桶》,时光的轮回《2014》,对生命的颂扬《手持灯盏的人》,对生命的痛苦思索《荒漠》、《雨落在窗外》《五月之末》,如何离开这个世界《我知道结果是这样的》,爱与死《那么多水,汇集》,为自己曾是光阴的过客喝彩《横店村的下午》,也有瞬间制高于众生的愉悦《站在屋顶上的女人》,安宁的幸福《神赐的一天》;

爱的含蓄《蠕动》《今夜,我特别想你》《美好之事》,爱的绝望(爱情不过是冰凉的火焰,照亮一个人深处的疤痕后/兀自熄灭《战栗》);

对亡父的深情告别《茧》;外出打工对农村感情生活的破坏《之夜的村庄》;对自由的渴望《一只乌鸦正从身体里飞出》,远方的想象《呼伦贝尔》;诗与她《一潭水》;

有的是发自内心的呐喊:我在活着!我也要活!对命运的不甘和反抗《月光》。



在《下雪了》这首诗里,她是这样结束的:

我只想逃脱这样的生活

和深爱之人在雪地上不停地滚下去

直到雪崩把我们掩埋



是的,她的诗里,有的是对枯燥单调的农村生活的描写《给油菜地灌水》《张春兰》《低矮》,但更多的是对爱情和自由的憧憬;她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行,可她的确有颗敏感多情的心和对生活的深思,和极为强悍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情不能拯救世界;才华可以。



写诗是余秀华自我存在与价值实现的手段。她说:



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她的劣根性。我从来不想诗歌应该写什么,怎么写。当我为个人的生活着急的时候,我不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当我某个时候写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那一定是它们触动了,温暖了,或者让我真正伤心了,担心了。一个人生活得好,说明社会本身就是好的,反之亦然。作为我,一个残疾得很明显的人,社会对我的宽容度就反映了社会的健全制度。所以我认为只要我认真地活着,我的诗歌就有认真出来的光泽。而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upload_2015-5-5_12-34-52.png

余秀华生于1976年,与我同岁。她对自己的状态在《人在中年》里写的挺好。她连一句完整的话说完都很吃力;据说她写字也非常艰难,在电脑上敲键盘还略微方便些。与她相比我是多么的幸运!她不是一个被命运青睐的人,但生活也并没有完全将她抛弃。我曾听一个长者说,其实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诗人。诗人是有自己的世界和维度的。余秀华的才华是有部分灵性在里面,不过更多的是生活给她的挫折。他的作品里有不满,有渴求,有夙愿,有最接近自然的生活和最最普通的诉求。她曾经的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曾在网上引起热议,众说纷纭。并因此给她挂上了各类标签。说她一个残疾农民怎么如此淫邪?人类又不是商品为什么要标签化处理?我们的世界里是不是标签太多了?谁说一个农民就不能写诗?谁说一个残疾的女人就不能怀春?我无从辩驳,只希望读诗之人亦是懂诗纯粹之人。我们都不是圣者,都经不起推敲,戒不了禁欲。她说:“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甩掉标签,甩掉歧视,只看到文化中进步的那一部分就好。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我色彩,不畏任何流言。当你真正独立,你会发现,那些整天鸡毛蒜皮的渣滓,早已成了你身后追随的小将。努力,坚持,就能做出最生动绚丽的自己!



最后以余秀华的一首情诗结尾:



《今夜,我特别想你》


但是,夜色和大地都如此辽阔,而我
又习惯被许多事物牵绊。整个下午我在熬一服中药
我偷偷把“当归”摘出,扔掉
——是远方的我走过来,撞疼了我

夜色里总有让我恐惧的声音。而我心有明月
——即便病入膏肓,我依然高挂明月
它让我白,让我有理由空荡
让我在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庄里
奢侈地悲伤

只是一想到你,我就小了,轻了
如一棵狗尾草怀抱永恒的陌生摇晃
我无法告诉你:我对这个世界的对抗和妥协里
你都在
所以我还是无所适从
无法给这切肤之痛的心思一份交代

只是一想到你,世界在明亮的光晕里倒退
一些我们以为永恒的,包括时间
都不堪一击
我哭。但是我信任这样的短暂
因为你也在这样的短暂里
急匆匆地把你土地的一平方米
掏给我

点击下面的阅读全文可看到人民网上她被采访的视频。同时她经常在博客上发表一些短篇和散文。她新浪博客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34106437_0_1.html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本书是色诺芬,苏格拉底的学生,回忆他老师言论的一本书。分4卷,每卷又按不同的主题分出不少小章节。书200多页,很薄,翻译的也不错,因此很快能看完。从书的内容看,基本上是劝人积极上进的言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鼻祖,不过这书里他更像个教育家,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节制(耐热也是一种克制、吃的太饱脑子就转的没那么快了、痴迷于音乐艺术也是一种放纵、喜欢更好看的外表是不对的,为感情所累也是不对的,只有懂得节制的人才有真正的快乐)、结交朋友、领兵打仗(色诺芬自己是军事家,所以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其中第三卷第六章对想当政治家的青年格劳孔的劝诫尤为精彩。

当然内容不是重点。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形式,也就是苏格拉底的辩论技巧:富兰克林自传里有提到,他小时候看到这本书,从这里面学了很多说服人的方法。大致上,苏格拉底会绕一个大弯子去说服别人,而且用的都是提问的方式,确定好对方的观点和自己的方向后,他会先把对方朝谁都不可能否认的事情上引,让对方先同意他几次,然后通过巧妙的类比、反证或演绎转到自己想说的内容上去,让对方自己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和先前认识的不足,进而说服对方。而且,苏格拉底总是非常礼貌和谦虚地跟别人讨论。这个风格其实在《理想国》、《斐多》里都有使用。

推荐阅读。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总 有一些书看到后你会明白,自己的愚蠢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我没有早点看这书?《理想国》应该算是这样的一本,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是一部震古烁今的哲学著作, 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通过记录他老师苏格拉底的言论写成的,内容涵盖了正义与不正义、哲学与智慧、政治与统治、美学与文化审查、节制与纵欲、意识与理念、 激情与理性、教育的重要性等等方面,涉及甚广,对后世的价值观、政治及整个哲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该 书共10卷,全部以说相声一样的对答形式写成,因此不难阅读。我一开始读的是一个网上找的ePub版本,在iPad上读了2/3,后来想想,这书实在经 典,值得反复阅读并留给将来的孩子看,就从网上买了本评价不错的岳麓书社顾寿观版。买来后发现虽然这个顾版因为力求详尽准确的原因,不是很流畅,但内容还 是比我之前看的版本要多,于是又回头把整本顾版看完了。有人建议第一遍读商务印书馆版的,网上也有ePub版本,我有,但没看过。

书中,苏格拉底围绕建立一个理想的城邦的主题和对话者展开了讨论,这也是书名《理想国》的由来。看书时我在想,优生优育、文化审查、对人民撒谎,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是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乌托邦社会?

这书里很多观点都让人印象深刻,其中,对文化的审查(治国者的思维:按国家的需求来监管一切文体活动)、共产共妻共子女、山洞墙上的影子的形象比喻、哲学家为王的理念等等,都是很让人震撼并对这两千四百年来的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

下面是一些摘录:

“当有人问年老的诗人索法克勒斯:“年龄和爱情的关系是什么呢?你还像从前那样喜欢谈情说爱吗?”他回答道:“我现在是清静了,我终于从中摆脱出来了;我感觉就好像是从一个疯狂残暴的奴隶主那里逃脱了一样。”

“那些自己挣钱的人对积累下来的钱财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就像诗人对自己写的诗和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感情一样。从那以后,这些人就不再适于做朋友了,因为他们除了钱财以外,什么事情都不关心。”(在这个自私的社会,财富不一定能带来幸福,但它是不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幸福?)

“认为正义归于第三类中,即:令人讨厌的那一类。人们追求它们,因为属于此类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奖赏和名声。而它们本身则令人讨厌,大多数人敬而远之。”

“诚实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不如不诚实那么有利可图。”

“快感就如同痛苦一样,能剥夺人运用智力的能力。”

良药苦口:“他们总是去看医生,病症却越来越多,病情也越来越复杂,还总是幻想,他们会被任何人提供的偏方治好。

阿:有这种想法的病人多的是。
苏:是啊,而且最有趣的是,他们对于告诉真相的人都愤恨不已,事实是,除非他们放弃暴饮暴食,追女人,懈怠懒惰,则一切药物,内外科,避邪镇魔,都不会有什么效果。”

“那 些没有知识和缺乏美德的人,终日忙于满足他的食欲和性欲,并只是在我们所说的中层和下层自然之间毫无目的上上下下渡过他的一生,他从来没有去过真正的上层 世界。在那里,他从来就没有看清或搞清楚他所走的路。他们从未被真实的存在所充实,也从未尝到纯粹的持久的快乐。就象牛一样,他们的双眼终日看着地面,他 们的头终日垂向泥上和草料糟,他们长肥并产息。但是这里的乐趣对他们来说太少了,他们于是象牛用角和蹄子打斗一样用铁器互相攻击、拼杀,以满足他们那无法 满足的欲望。因为他们用不实在的东西填充自己,而且他们所填充的那一部分本身也不实在而无节制的。”

“灵魂有多少形状,国家就有多少形状。”

优生优育:“原则中两性中最优秀者应尽可能多的结合,而两性中的低劣者则应尽可能少的结合;而且,如果群体要保持一流的状态。就应该养育前者结合所生的后代,而非后者的后代。”

“那些天生的哲学家,可以做国家的领袖,而那些生下来不是哲学家的人,最好做追随者,而不是领袖。”

功用主义:“有用的就是高贵的,有害的就是下贱的。”

“在婚姻、生育的法规中经常需要合法地使用谎言和欺骗。”

“那些爱听声音、观景致的人,喜欢美丽的声音、色彩、形状以及所有它们制作的艺术品,但他们的心灵却不能看见或喜爱绝对的美。”

百炼成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志于这种任务的人不仅要接受我们以前提及的劳动,危险以及享乐的考验,而且,还有另外一种我们未曾说过的考察方法——必须运用多种知识来观察他是否能够忍受最高知识,抑或在最高知识下昏厥过去,就象在其他形式的研究和练习一样。”

数 学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劝说那些将要成为我们城邦的主要人物的人去学习算术。不是把它作为业余爱好,而是必须深入研究,以到达用思维来感受数字的本质的程 度。他们不能象商人一样只想着买和卖,而是必须在军事上,在灵魂中运用。这也是灵魂从变动不定到真理和永恒存在的最简便的方法。”

“因 此必须十分小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撇开正追求的其他的各种知识,去寻求并追随一件事。也许这样他就能学会善恶,或找到一个能使他学会分辨善与恶的人,以 便使他在机会允许的情况下,无论何时何地都选择更好的生活。他应该考虑我们以前个别地或综合地讲过的所有这些事与道德的关系;他应该知道,如果美在一个个 别的灵魂里与贫富或穷有结合时,会产生什么后果;出身高贵与卑微,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身体的强与弱,天分的聪明与愚钝,以及一个灵魂所有的先天后天的天 赋,和它们在混合后的运行,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好的或坏的结果。然后他就会观察灵魂的本性,考虑过所有这些品质以后,他就能够决定哪一种更好,哪一种不好, 于是他就开始选择。将称为恶的品质送给能使他的灵魂更不正义的生活,将称为善的品质送给能使他的灵魂更正义的生活,别的东西都可以不予理睬了。我们已经看 到,也知道了,这种选择不仅在生前,而且在死后,都是最佳的选择。”

“一 个人必须把他对真理与是非的不屈信念带到下面的世界去,以使他在下面的世界里不会被对财富的欲望或其他邪恶的魅力所蛊惑。这样,他遇到独裁政权和相似的恶 行时,就不会对别人造成无可补救的冤屈,而自己将受到更严重的惩罚,但是要让他知道如何选择中庸之道,尽可能避免走向任何一方的极端,不仅在此生如此,在 来生也是如此。因为,这就是幸福之道。”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读书会学影视的美女写的,祝各位母亲节快乐!



我们爱自己的母亲却不自知。唯有终将分离之际,才知道这份爱有多深。——缪塞

祝天下所有的母亲 节日快乐!

无论在哪里,母亲的伟大永远是无法形容的,她不是神却比神要伟大,真实。



电影《妈咪》的导演是加拿大天才导演Xavier Dolan一部关于母亲的集大成作品,为人称赞。
《妈 咪》中的主角戴安,是一个患有躁郁症孩子的母亲,一个丈夫刚过世留下一笔外债、自己又没有正式工作、只能依靠做家政维持生活的单身母亲。而所有这些都不是 全部,她仅仅只是一个女人,一个生活在底层,却又仍旧热爱生活的女人。她会羡慕看守所工作人员健康普通的孩子,会默默地承受所有的一切,诠释着所有母亲应 该有的无私。她穿着时尚性感,在电影开头,便是戴安身穿牛仔站在阳光下,虽然已经是十几岁孩子的母亲,身材却仍是很好,出门必须是精致的妆容,有时还穿性 感的小短裙,与儿子在一起,不像母子更像情侣。有人说这是导演的恋母情结,有不伦之理,而实际上只是两人爱的一种表达。在戴安被人拒绝工作之后,她会在儿 子面前哭泣,儿子会装着成熟的样子安慰他,两个人互相依靠。而在史蒂夫犯病以后,又会害怕然后躲藏。戴安从来都不是虚拟的,她身上有着所有普通母亲的缩 影,她会为了儿子去找新的婚姻支架,会为了更好地生活每天辛苦操劳。知道史蒂夫的每一次自残或者不快。她说,早上不早起的母亲一定不爱她的儿子。
她 为儿子做到了她所能做的所有事。每一天都是希望与绝望的穿杂。儿子显然是这个魅力单身母亲的拖油瓶,他挑剔着戴安所有的支架来源,他的孩子视角看待着戴安 相亲的对象,在史蒂夫的内心里除了爸爸其他想和戴安好的都是为了和戴安逞一时之欢。但是史蒂夫有时的懂事又让戴安觉得史蒂夫会变成一个普通的孩子。史蒂夫 有自己的音乐梦想,非常爱戴安。虽然送给戴安的都是偷来的,比如那个mommy项链,但都是作为一个躁郁症孩子的真实表达。

电 影是在一个虚拟的情境中设定的,加拿大新颁布的一项条说明,如果父母管理不好躁郁症孩子,那么孩子就要送到少年看管所一类的疗养院里,不得私自代理。史蒂 夫的躁郁症是在父亲去世之后患上的,他深爱着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但却控制不住自己,她也是有理想有爱的。但却始终不自觉的伤害着他所爱的人。而更重要的是 他不知道这是伤害。电影里也有这样的一句台词,“当我想起我之前可能伤害了你之后,我把所有事情放在一起想,我真的太他妈的难过了。因为,你真的值得更好 的儿子,而不是我这样该死的垃圾。所以,我想说,我在这里很想你,还有我爱你。”有时候史蒂夫是懂得,他的超市自残也可能是想让戴安放弃的一种方式。但他 觉得无所谓的咖啡馆纵火,却成为了每一次故事的推进的索引,偿还那笔巨额赔款成了戴安将他送去疗养院的的必然决定。
电 影中戴安有一段对于史蒂夫未来的幻想,将原本5:5的画幅变屏成为普通电影的的画面,在那个想象里史蒂夫变成了普通孩子,考取了伯利克里,正常的结婚生 子,成为完成了普通孩子正常的成长期。想象之美好,让我们瞬间觉得那应该就是结局了。但导演却又将画面切回5:5的画幅,生活还是棱角分明的艰难,还不起 的外债,更加放肆的病情,使得戴安不得不作出送走史蒂夫的决定。导演也曾经说过,这是生活不是童话,生活向来都是艰难如此的。





电影主线是由三个人搭建起来的,其中一个是戴安,而另两个是病人。这两个一个是患有躁郁症的史蒂夫,另一个是患有失语症的邻居高中老师。高中老师也是一个母 亲,有着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好想去世了,还有一个专制的程序员丈夫。因为她的失语症,她对女儿的爱热情不是很高涨,二队死去的孩子总是放在最心头上。在教 导史蒂夫的时候她曾经因为史蒂夫对带有孩子的项链的嘲笑谩骂,而对史蒂夫大打出手,也是一个比较热情的母亲形象。高中老师也是推进故事发展的重要动力,她 的出现是答案不经意之间的挥手,她的出现也缓和了戴安与史蒂夫之间的一个矛盾,在高中老师的加入中,三个人曾经度过了最最欢愉的一段时光,也达到了故事高 潮,那是三人的幸福简直像是最最苍白无力的光。而最后高中老师的离开,也回归故事的总体格调,回到了整个社会现实。






电影中讲述了两个母亲形象,而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是导演Xavier Dolan的拿手好戏。自他成名作《我杀了我妈妈》塑造了经典的宇柏母亲的形象之后,又一经典的树立。
而且杀妈中的母亲与妈咪中的母亲均是同一个演员——安妮杜尔瓦勒,这次可谓是演员的进一步的升华。





母亲的伟大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她没有惊涛骇浪的奇迹,只是默默地付出着滋润着孩子的成长。母亲就是那个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并为之奋斗布满热忱的英雄。就像戴安在电影里说的那样,“世界上的希望没那么多,但是我就是相信。还是有很多充满希望的人,成天在希望,那么想最好,因为只有人们充满希望,才能改变世界,充满希望的世界和无望的人们。那样也没什么用,我只是做了该做的,只有那样,才有希望。所以我赢了,从始至终。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双赢。”



为天下每一位母亲自豪,同时也希望大家母亲节为母亲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附件

  •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921 字节 · 查看: 3
  •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921 字节 · 查看: 3
  •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921 字节 · 查看: 3
  •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921 字节 · 查看: 3
  •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921 字节 · 查看: 3
  •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921 字节 · 查看: 2
  •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921 字节 · 查看: 2
  •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921 字节 · 查看: 2
  •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921 字节 · 查看: 2
  •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921 字节 · 查看: 2
  •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upload_2015-5-9_12-29-56.png
    921 字节 · 查看: 2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