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旅馆 国内机票版 海运专栏 房版

有没有从日本移民到加拿大的先辈?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有没有从日本移民到加拿大的先辈?

我在日本的时候也是朝九晚九,每天最早九点下班。半夜下班也是常事。

在日本,员工辛勤工作的前提是工作有保障,公司除非迫不得已不会裁人。

加拿大基本上都是泥饭碗,随时会让你走人。所以员工也没必要太努力。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有没有从日本移民到加拿大的先辈?

哈哈,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感受阿。
我在东京工作过8年,下飞机第三天上班,人到了加拿大日本工资还没停,其间跳槽换工作也都是没有间隔的无缝连接。
其间经历过各种企业,家庭作坊式的、中等纯日式的、全球前50的跨国企业日本分公司,都有。对日本的人文习惯算是有些了解,日语基本上可以和日本人骂街没问题,当初若想入日本籍只是一张申请的事儿。。
在日本作为一个上班族比较辛苦,在这8年里,几乎没有过顶着太阳下班的时候,8点到家算是早的。晚上9点地铁挤满了下班人。方便面当晚餐不算事儿,业余生活、爱好、嗯,也有一些,无论如何,每年剩下的钱倒是不少。

现在加拿大已经生活了6年,状况,不多说了。

年轻的时候更适合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混几年,年轻体力好,多点儿见识多存些钱,日本是一个把东西方文化融合得很好的地方,尤其是东京。
年龄大一些后,加拿大似乎更好一些,这地方养人,6年里吃过的方便面不超过个位数。
当然,若不用工作也不愁钱,日本兴许更好一些,真要那样我就两边各住半年,哈,发梦呢。

两个国家各有利弊,不能硬性对比。
对我来说,这个话题要是扯起来,有太多的可说了......

我怎么没觉得日本有那么大的压力呀!我在东京10几年也没吃过方便面呀,来加拿大也不吃方便面的,这可能是生活习惯吧。
 

stang

大猩猩--专业砸墙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有没有从日本移民到加拿大的先辈?

这几天零零碎碎又写了点儿,完全是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还是关于工作
+++++++++++++
对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在一个地方生活,工作应该是最重要的。说高调点儿那叫回报社会自我价值实现,说通俗点,养家糊口,老话儿那叫饭辙。
记得04年在温哥华登陆的时候到一个香港人开的小店去买东西,和老板攀谈起来,老板有句话印象很深“到哪里都是一份工啦~~”

找工作的难易程度很难比较,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境遇不同,机会也不同。
一个做榻榻米的手艺人在日本很容易可以找到工作,但到了加拿大重操旧业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反过来也一样,一个修枪的Gun smith,到了日本恐怕也得改行,(日本的刀枪管理在所有的发达国家里大概是最严格的。)

无论是日本还是加拿大,找工作的难易程度都和年景有关。2000年之前IT泡沫还没破的时候,全球IT用工荒,那个时候工作好找的很,美国加拿大自然不必说,日本也一样。当时日本的猎头公司大批从海外招聘IT技术人员,甚至标准降低到不要求会日语。同样,2006-2007,金融风暴之前那两年,加拿大的失业率降到30年最低点,大把的工作机会。等09-10年金融风暴吹过之后,是否找得到工作已经不是能力问题或者努力的问题了,基本上就是没工作可找。
最近这两年日本的失业率一直很高,找工作应该不那么容易。日本的失业率算法和加拿大不同,在家里不工作的妻子不算入失业率,日语把这叫做“专业主妇”,专业,也算是一份工作,所以不算失业。

找工作的一些细节方面这两个国家之间有很多差异,比如说年龄和性别歧视问题。日本可以白纸黑字的在招聘启事上说明要什么性别多少年龄以下,这在加拿大是违法的。加拿大法律规定不许写出来说出来,实际面试的时候也不会问年龄、婚姻状况、种族、信仰这些东西,但可以绕过法律一样把问题问了。比如问问你啥时候大学毕业的,年龄基本就能估计出来,种族性别一目了然,藏也藏不住。有的华人入籍后改名改性,从姓名上看不出种族,据说换一个全洋的名字以后拿到面试机会的概率会提高。

海外职场上的华人们经常提到的另一个问题是“玻璃天花板”,有的人并不认为这东西存在,有的人则会引入种族歧视的元素来探讨这个问题。
在日本,遇到过一些高职位的中国人,几乎都是多年生活在日本的日本通,业务方面能力自然不用说,日语可以和日本人天南地北神侃。语言能力是必需条件,但仅仅有语言也不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行为方式上的融入。加拿大这边也一样,你英语可以很好,可以对着英语是母语的红脖骂街,但是有些东西不是仅仅语言好就可以的,比如说同龄人谈起冰球、橄榄球、各种运动,还有音乐、文学,80年代的某一年哪一次成为话题的赛事或者新闻,小时候流行的东西,等等。这些东西看似和工作无关,确实,如果仅仅是面对技术或者体力问题,基本无关,但若想做到“只管人不做事儿”的管理阶层,这些东西就很有关了。
就我有限的视野来看,加拿大这边的“玻璃天花板”貌似比日本的高一些,也薄一些。

在工作或者说“谋生”这方面,对华人来说,加拿大更容易依靠母语去谋生,这一点在日本很难做到。加拿大,尤其是温、多两地,大量的华裔居民还有华裔的聚居区,形成巨大的基于华语的市场。并不仅仅是简单体力或者单纯的技术手艺工作,很多基于语言表达和沟通的工作也可以用中文。比如说买卖房子的经纪人,靠的就是与客户的详细深层次的沟通。温多两地仅仅依靠华人的房地产市场就可以提供数量巨大的工作机会。

在日本也有很多外国人靠母语谋生,当然这个母语基本不会是中文。一些国际企业的外籍主管,在日本就是用英语去工作和生活。甚至想学日语都找不到机会,那一张大白脸配上黄头发蓝眼睛,日本人自然就会主动说英文,日本人很喜欢拿外国人练英文。这就导致这些可怜的白人朋友们在日本多年也学不会几句日本话。记得有一次和一个洋人经理同时被抓违章停摩托车,一起去警署,我给那洋经理当翻译,警察问起来在日本生活了几年?结果我4年那洋经理7年,警察也纳闷,4年的给7年的当翻译?那在日本住了7年的洋人居然说不出整句的日语来。

还有另外一群真正在日本“靠着”母语吃饭的洋人,教英语的老师。不是那种正式学校正式编制的训练有素的专业老师,而是民间英语培训企业,好像“新东方”。那种一对一的英语课价格很贵,曾经有一个美国小伙子给我上课,典型的美国红脖,高中毕业在美国做建筑工人,说不打算回美国了。可以理解,披着高加索人种的外皮,操着一口美式英语,在日本做一个让人高看一眼的美国人,确实好过在美国做红脖。

职场里的种族歧视自然会存在,加拿大也不是没有,只是很淡的感觉,听不见看不到,能微弱的感觉到,只是在加拿大至今还没遇到过针对我的种族歧视。在日本曾经因为中国人的身份而被一个日本同事歧视,那是个典型的日本红脖,这种歧视没什么可说的,没治。还遇到过一个日本经理,最初共事时明显能感觉出他的敌意,后来一次偶然闲聊的机会知道了原因,是多年前在中国某个大城市的酒吧里及其负面的经历,从那以后对中国就有了强烈的负面印象。把这种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扳过来不那么容易,大约花了2年时间才做到。

日本人在职场里大部分还是崇尚能力的,这一点加拿大也差不多。曾经有一个不是很熟悉的日本同事抽烟闲聊的时候和我陶瓷,说你们中国人真强啊!我说何出此言呢,他举了一堆公司里的华人的名字,说这些人能力都那么强,中国人都强。我不由得笑了,和他解释了一下,说这些人在中国,就相当于日本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这样的名校的高材生,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自然显得能力拔群,是概率问题,和中国人日本人没关系,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一样聪明。嘴上这么说,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
有空的话会继续写一些别的方面的,生活习惯业余爱好什么的,
日本的生活也不都是工作,好玩儿的东西也不少。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有没有从日本移民到加拿大的先辈?

继续:


养老
日本和加拿大已经建立了养老金通算协议,在日本工作居住时缴纳的政府养老金以及在加拿大的居住时间所产生的养老金两者可以通算,因为两国都有养老保险的资格时间问题,比如说加拿大居住10年起有资格,日本记得好像是缴满25年有资格,通算后两边联起来,通算前资格都不够的兴许就够了。另外和美国也可以通算,在日美加三国之间工作到退休,最后养老福利能连接起来。
我很想知道如何把日本和加拿大的养老福利连接起来,有什么网址介绍的吗?在哪办理?谢谢!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有没有从日本移民到加拿大的先辈?

跟lz情况类似,全家在日本呆了很久了,马上就10年了,最近也在考虑移民加拿大的事情。要是早些年移就好了,现在感觉有些难度了。咨询过一些中介报价至少5万加币起,不知道值得不值得放弃日本的这一切去加拿大重新开始,我的担心跟lz的担心是一样的,也有可能最终回到中国。
你咨询的是哪里的中介?我也在日本,也想去加拿大啊,我也咨询过一个加拿大的中介也给报价5万多,不知道可信不。你能告诉我你咨询的中介情况吗,我想多咨询几家。谢谢!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有没有从日本移民到加拿大的先辈?

正在起诉康尼的在日华人向各位前辈各位朋友问个好!

来日本第8年,一直在欧美公司工作,朝九晚五基本没怎么加过班,刚看了stang的回忆有点感慨自己错过了很多其他风景。

在东京不懂日语只用英语的工作机会也很多,几年下来认识了不少只做英语职位的猎头,这些猎头大多也是外国人,出身比较奇特的一位来自波利尼西亚,去美国读的大学日本读的硕士博士,也是从小闭门读书,经历和我这个中国人很像,还共鸣了一会儿小时候各自对发达国家新奇设备新奇科技的向往。还有一位在日本卖保险卖不动后来改行当猎头的美国黑人,我吹捧他长得很象奥巴马总统一定能同样成功,他也吹捧我当时的创业计划一定能发展出几千人的上市企业,估计是那家咖啡馆子有史以来最无耻的一对顾客。
 
最后编辑: 2013-04-02

stang

大猩猩--专业砸墙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有没有从日本移民到加拿大的先辈?

断断续续抽空又写了点儿,有点儿乱,先凑合着。
#################################

业余生活:玩

“玩”这个概念眼外延很大,一般来说是作为谋生之外的消遣,乃是花钱的买卖。但也有例外,各个领域中的高手经常有“玩”成了职业的,比如说“玩儿音乐”、“玩儿艺术”,到了加拿大才知道,连钓鱼这种看似绝对业余消遣的东西也有人能把它给“玩儿”成职业。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玩儿,就是业余生活,消遣。

以个人在日加两国的经历,日本的业余时间显得短小局促,但无论如何人还是要消遣的,只是和加拿大有内容的区别而已,本质相同。

初到日本的时候还是上个世纪末,那阵子日本的电子产辉煌还在,至少比现在牛一些。。
以当时国内的物价和薪水,老家城市的平均公司大约只有1000多,一个月挣2000已经算很不错,一台手提电脑无论如何也要过万人民币,到了日本,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台相当不错的手提电脑。
对一个在中国大陆长大喜欢电子产品的年轻人来说,一下子拿着在日本同龄人中也算不错的薪水,掉到了当时全世界最牛的电子产品大国,可想而知。

刚到东京不久就迷上了一个地方,秋叶原。那里是一个街区,聚集着大量的电子产品零售店,可谓是当时全世界电子产品的桥头堡,很多新推出的电子产品的第一件都是在那里买出。当时总结了这么一条,到日本可以不去富士山,但秋叶原不能不逛。刚到日本第一年未满的时候换了个工作,公司就在秋叶原。正中下怀,自己把那一片按照“中央街”分成了两大块四小片,午休时间经常按分区去闲逛。大路边上的大店自不必说,后街甚至胡同巷子里的小店也都摸的清清楚楚。胡同小店里经常能淘到二手的好东西,一个同事花了几十美金淘到了一台二手CISCO的路由器,回来刷新了一下Firmware完全可以正常工作,那个级别东西当时在国内的行市是接近10万人民币。

还有发烧音像店,小店精品多,一对音箱可以标出一个吓人的价钱,手工制作天然樱木的发烧级耳机让人爱不释手。曾经在一个小店闲逛的时候看到这么一个场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和一个差不多年龄的老店员在对比试听两对发烧级的音箱,在浑厚逼真的贝斯独奏到某一个小节的时候两个人同时发出感叹“原来是这样!”,我在旁边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还有一次路过一个以“机器人”为专题的小店,里面全都是孩子们做电子手工的东西,各种线路板元器件小电机接插件应有尽有。想起自己十几岁也愿意捣鼓这些东西的时候,在器材方面的贫乏和资金方面的捉襟见肘,不由得发自内心的感慨:我要是从小生在这个国家该多好。

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的爱好者,从日本来到加拿大几乎是倒退了好几个时代,在日本经常是不敢去逛电器店,因为好东西新东西实在太多,很容易刺激购买欲导致钱包受伤。加拿大,电器店变成了不愿去,因为实在没什么可看的。也许是年龄变化也有关系,年龄对爱好的影响很大,刚到日本时候不满25岁,喜欢热闹,尤其那种大都市的喧嚣,经常周末去东京涩谷的夜点通宵DISCO,喝酒。后来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喜欢静,原来最喜欢的涩谷变成了避之不及的地方,甚至每次开车路过都要绕路。

在日本电子产品爱好者很多。其中的一个分支是游戏,有几个日本同事,都是40多岁的人,依旧紧跟着PS的游戏,每一款新出的游戏必买必玩,业余的时间精力大都花在这上面。大量的游戏爱好者也导致了“宅男”这个称谓的诞生,以至于现在中文词汇里也常用的“萌”,都是起源于迷恋游戏的日本宅男世界。

作为业余爱好,其他方面的选择也很多,周围有人喜欢打网球,只是较加拿大麻烦很多,周末休息日才有时间,事先还要预约场地。跟着去玩儿了几次没找到感觉。还有钓鱼,有几个朋友都喜欢钓鱼,器材派,一根鱼竿动辄要花4、5百美金,乖乖,掉那么几条小鱼,至于吗。后来到了加拿大,用30多刀的廉价鱼竿照样也从河里拉上来30多磅的三文鱼。当然,器材也还是很重要的。

滑雪,和加拿大一样,日本的冬天也有好多非常出色的滑雪场,周围打网球那帮人很多也迷恋这个。可惜对滑雪也不怎么敢冒,有一次滑雪弄伤了腿,直到多年后在加拿大玩儿铁人三项的时候才显现出那次严重扭伤留下的后遗症。

Camping,在日本Camping也是一个普及的娱乐项目,郊外很多收费的营地。Camping这东西是典型的北美舶来品,日本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经济腾飞以后渐渐发展成熟起来,很多人也是乐此不疲。对我来说更喜欢“野”Camping。

到日本一年多的时候凭着到日本才开学的蹩脚日语考到了日本的摩托车驾照,当时日本同事都很惊讶:“你?这日语水平也能考到驾照?”。从那以后摩托车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算是爱好,也算是交通工具。从最初的400cc,到后来再考试升级驾照升级摩托。每天都是摩托车通勤,地铁一年也用不上几次,倒是对东京的道路熟悉得很。因为摩托车姿势所限,很难随手查地图,那时候也没有发达的GPS,最好的方法就是事先背住地图,以至于对东京那蜘蛛网一样复杂的道路的了解程度让本地的日本同事都自愧不如。

那是个拉风的时代,胯下一辆1.1升的大排量摩托行走江湖招摇过市,黑皮茄克黑皮裤黑皮靴,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内人坐在后座上长发飘飘...拉风,灰肠拉风。长登之前必须卖掉心爱的坐骑的时候有些伤感,看着自己的铁马被搬上一辆小卡车渐渐远去,心情郁闷。放弃的不仅仅是一辆摩托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辆摩托尚且如此,由此也可以理解很多新移民放弃过去的失落。

到了加拿大发现日本的摩托车驾照加拿大不认可,不像汽车驾照那样可以直接换成加拿大的G,也发觉加拿大这个地方车速太快,太危险,另外半年冬天无法玩,于是作罢。原本留着一笔钱要到加拿大买哈雷机车来的,结果变成了现在的坐骑,手动档4轮小红马Mustang,“Stang”就是这种车子的爱称,有这么一个说法:美国长大的男孩子从小都有两个梦,一个是哈雷机车,另一个就有拥有一辆“野马”。
从日本带来的那顶头盔依旧在地下室的某个角落,兴许,某一年的某一天会重新开始哈雷机车的生活。

对于喜爱摩托车的人,摩托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作为爱好,非常享受下班以后在高速公路上的狂飙,一天的工作再怎么辛苦压力,下班路上飚一飚摩托车心情能畅快很多。
在日本时候参加了一个摩托车俱乐部,俱乐部里我是唯一的外国人。好季节的时候俱乐部组织一起出去跑路touring。基本上都是在跑路,所谓的目的地兴许只是一个远郊的温泉甚至只是去某个远郊的某种著名食品的产地尝个鲜。大家都是摩托车爱好者,乐趣都在“跑路”本身。一个40多岁的老哥,喜欢洗过温泉以后来一大罐啤酒再上路,他那辆加拿大生产“返销”回日本的雅马哈大排量摩托车,由于没有日本本土车的发动机限速,动辄就飚到220以上。据这个家伙自己说,十几岁一起开始玩儿摩托的伙伴几乎死光了。

单身时候最喜欢的是一个人开着那种美式巡航摩托车,后面捆着一套便携的野营设备,走到哪儿算哪儿,不住收费的营地,随便找地方“野camping”。这在日本不违法。伊豆半岛是最爱,在那里很多荒郊野外的山里野营过。一个人在方圆十几公里没有人家的野山沟里躺着看星星,也是一种心境。当时还写过一些心情手记以及一路风光人物的感受。
后来有了女朋友结了婚,Camping出行换成了四轮,也不能野camping了,内人说害怕。

到了加拿大以后业余时间充裕,玩儿的条件也方便了很多,比如说钓鱼,三文鱼洄游的季节下了班到河边就能钓,加拿大人少地多,相对自然资源丰富得很。
钓鱼的时候看到有人在玩儿皮划艇,觉得那东西有点儿意思,查了一下俱乐部费用也不贵。后来有几次下大雨以后去钓鱼,发现河口皮划艇俱乐部那片的水脏得很,实在没勇气一头栽到这样的水里去,于是作罢。

滑冰,冬天市里有免费露天冰场,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冰刀是在加拿大,好在小时候有点儿轮滑的基础,适应的还算快。加拿大这地方老百姓都用冰球刀来娱乐,球刀前后都是圆头,很难做出花样动作,于是搜遍了大多地区才找到一家能买到成年男人用的花样冰刀的商店,一般的体育用品店根本不经营男人的花刀。照着地址找到了店,一进门脸红脖子粗,满眼的裙子、头饰、长筒袜,这简直就是女孩子的服装店嘛,弄得跟异装辟似的。墙上花样冰刀林良满目,都是女孩子的。红着脸问店员,店员也似乎有点儿诧异:“给自己买?”好歹总算糊弄到了花刀,只可惜年事已高,摔得满地找牙顶多也就练出一周跳,想练出“后外点冰半个月跳”这辈子也甭想了。

到加拿大不久以后戒了烟,香烟这东西是很多人的业余爱好。对于烟民来说日本可算是发达国家中最宽松之一,不但价格便宜,限制也少,餐馆里都有分吸烟席和禁烟席。但是加拿大香烟相当贵,也找不到地方抽。在加拿大第一次室内抽烟是买了自己的House,拿到钥匙那天进到自己的房子里第一件事儿就是抽根烟,这烟抽得也忒贵了点儿。

戒烟以后不知不觉的长肉,大体上戒烟都会引起发胖,直到有一天意识到了问题,大夫说血胆固醇高了。于是下决心开始控制饮食锻炼身体,游泳+滑冰,地下室搞了一些健身器材,哑铃、沙袋什么的,出门尽量骑自行车。加拿大的社区游泳池可算是物美价廉,200刀年票,市里十几个社区游泳池和室内冰场都包含在内,有的城市只需要100刀,还有的城市免费。
经过2年的坚持,拿掉了40磅体重,也练就了一颗有力的小心脏。有一次体检,躺下不动居然心跳只有44下,把小护士吓一跳。在这种状态下偶然遇到了另一种极其具有魅力的业余爱好:铁人三项。

最初是练了练跑步,匆忙上马,试水玩儿了一次奥运距离的三项赛,上瘾,后来就成为了一种全方位的生活方式,从运动到饮食起居。

大多地区周围每年各种距离的铁人三项赛很多,一大批民间爱好者支持着这项运动。这两年每年都会参加2场赛事,下一场是去美国,也算“出国比赛”了。这爱好花销不小,设备方面,仅公路自行车入门级的要过千刀,若是铁人赛专用的自行车最低的入门价也要2500以上,在自行车上花销近万的人不算稀有。每次比赛要报名费,从一百刀到上千刀的都有,地点远一点的赛事还要住宿,基本上算得上一趟旅行。希望有朝一日能带着这套铁人三项的行头去这项运动的发源地夏威夷去“旅行”一次。
参加过这些赛事,发现这种自己掏钱买设备自己出参赛费的民间选手里面很少能看见华人的身影。咱们华人整体上勤俭爱劳动,但似乎不怎么爱运动。

内人到了加拿大以后多出了许多爱好,园艺家居算是两个重头戏,对我来说这两项更多的是体力。

长登加拿大不到一年的时候买下了现在的House,从此开始了各种各样的Project。从屋里到屋外从房顶到地下室,从小就自诩不错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栋将近30年的老房子里四处都留下了可以用来吹牛的大小项目。加拿大人工费很贵,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取暖炉上装一个加湿器,加湿器本身一般价格也就一、两百,但是安装的费用却要三、四百,即便是咱们勤劳肯干薄利多销的同胞,也至少要一百五。

经过这些年的磨练,基本已经练成了半专业级别的装修工人,木工、电工、瓦工、管子工。焊接铜自来水管和贴墙砖地砖这种颇有些难度的工种都可以做得来。目前的一个项目历来最浩大:全部重建主洗澡间,包括更换换所有墙板,改动所有的上下水,重帖全部瓷砖,重建淋浴间...包含了几乎所有室内装修手艺。发觉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乐趣,上瘾。
如果算经济账,这次Project节约下的手工费用一定会超过一万刀以上,省下的钱可以用来买点枪支弹药什么的。这又是另一个加拿大可以拥有的爱好,合法的拥有枪支,无论是打靶还是打猎。这方面好还是少说为妙。

园艺,最初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体力劳动去做。House刚接手的时候后院一片荒凉杂草遍地,第一个园艺项目就是全部重建草坪,从下种子开始。后来渐渐喜欢上了园艺,花花草草蔬菜瓜果。人毕竟是大自然的生灵,与土壤、植物这些东西零距离接触,算得上是一种“接地气”,在心态上是一种放松和修行,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起谦卑之心。

唠唠叨叨写了这么些,多是一些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以及来自于那个视角的见闻与感受。即便是同样的事物和同样的视角,感受也会不同,那是因为大家面对生活的态度不同。

态度决定一切。
 
最后编辑: 2013-04-03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有没有从日本移民到加拿大的先辈?

断断续续抽空又写了点儿,有点儿乱,先凑合着。
#################################

业余生活:玩

“玩”这个概念眼外延很大,一般来说是作为谋生之外的消遣,乃是花钱的买卖。但也有例外,各个领域中的高手经常有“玩”成了职业的,比如说“玩儿音乐”、“玩儿艺术”,到了加拿大才知道,连钓鱼这种看似绝对业余消遣的东西也有人能把它给“玩儿”成职业。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玩儿,就是业余生活,消遣。

以个人在日加两国的经历,日本的业余时间显得短小局促,但无论如何人还是要消遣的,只是和加拿大有内容的区别而已,本质相同。

初到日本的时候还是上个世纪末,那阵子日本的电子产辉煌还在,至少比现在牛一些。。
以当时国内的物价和薪水,老家城市的平均公司大约只有1000多,一个月挣2000已经算很不错,一台手提电脑无论如何也要过万人民币,到了日本,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台相当不错的手提电脑。
对一个在中国大陆长大喜欢电子产品的年轻人来说,一下子拿着在日本同龄人中也算不错的薪水,掉到了当时全世界最牛的电子产品大国,可想而知。

刚到东京不久就迷上了一个地方,秋叶原。那里是一个街区,聚集着大量的电子产品零售店,可谓是当时全世界电子产品的桥头堡,很多新推出的电子产品的第一件都是在那里买出。当时总结了这么一条,到日本可以不去富士山,但秋叶原不能不逛。刚到日本第一年未满的时候换了个工作,公司就在秋叶原。正中下怀,自己把那一片按照“中央街”分成了两大块四小片,午休时间经常按分区去闲逛。大路边上的大店自不必说,后街甚至胡同巷子里的小店也都摸的清清楚楚。胡同小店里经常能淘到二手的好东西,一个同事花了几十美金淘到了一台二手CISCO的路由器,回来刷新了一下Firmware完全可以正常工作,那个级别东西当时在国内的行市是接近10万人民币。

还有发烧音像店,小店精品多,一对音箱可以标出一个吓人的价钱,手工制作天然樱木的发烧级耳机让人爱不释手。曾经在一个小店闲逛的时候看到这么一个场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和一个差不多年龄的老店员在对比试听两对发烧级的音箱,在浑厚逼真的贝斯独奏到某一个小节的时候两个人同时发出感叹“原来是这样!”,我在旁边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还有一次路过一个以“机器人”为专题的小店,里面全都是孩子们做电子手工的东西,各种线路板元器件小电机接插件应有尽有。想起自己十几岁也愿意捣鼓这些东西的时候,在器材方面的贫乏和资金方面的捉襟见肘,不由得发自内心的感慨:我要是从小生在这个国家该多好。

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的爱好者,从日本来到加拿大几乎是倒退了好几个时代,在日本经常是不敢去逛电器店,因为好东西新东西实在太多,很容易刺激购买欲导致钱包受伤。加拿大,电器店变成了不愿去,因为实在没什么可看的。也许是年龄变化也有关系,年龄对爱好的影响很大,刚到日本时候不满25岁,喜欢热闹,尤其那种大都市的喧嚣,经常周末去东京涩谷的夜点通宵DISCO,喝酒。后来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喜欢静,原来最喜欢的涩谷变成了避之不及的地方,甚至每次开车路过都要绕路。

在日本电子产品爱好者很多。其中的一个分支是游戏,有几个日本同事,都是40多岁的人,依旧紧跟着PS的游戏,每一款新出的游戏必买必玩,业余的时间精力大都花在这上面。大量的游戏爱好者也导致了“宅男”这个称谓的诞生,以至于现在中文词汇里也常用的“萌”,都是起源于迷恋游戏的日本宅男世界。

作为业余爱好,其他方面的选择也很多,周围有人喜欢打网球,只是较加拿大麻烦很多,周末休息日才有时间,事先还要预约场地。跟着去玩儿了几次没找到感觉。还有钓鱼,有几个朋友都喜欢钓鱼,器材派,一根鱼竿动辄要花4、5百美金,乖乖,掉那么几条小鱼,至于吗。后来到了加拿大,用30多刀的廉价鱼竿照样也从河里拉上来30多磅的三文鱼。当然,器材也还是很重要的。

滑雪,和加拿大一样,日本的冬天也有好多非常出色的滑雪场,周围打网球那帮人很多也迷恋这个。可惜对滑雪也不怎么敢冒,有一次滑雪弄伤了腿,直到多年后在加拿大玩儿铁人三项的时候才显现出那次严重扭伤留下的后遗症。

Camping,在日本Camping也是一个普及的娱乐项目,郊外很多收费的营地。Camping这东西是典型的北美舶来品,日本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经济腾飞以后渐渐发展成熟起来,很多人也是乐此不疲。对我来说更喜欢“野”Camping。

到日本一年多的时候凭着到日本才开学的蹩脚日语考到了日本的摩托车驾照,当时日本同事都很惊讶:“你?这日语水平也能考到驾照?”。从那以后摩托车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算是爱好,也算是交通工具。从最初的400cc,到后来再考试升级驾照升级摩托。开着一辆1.1升的大排量摩托行走江湖,地铁一年也用不上几次,倒是对东京的道路熟悉得很。因为摩托车姿势所限,很难随手查地图,那时候也没有发达的GPS,最好的方法就是事先背住地图,以至于对东京那蜘蛛网一样复杂的道路的了解程度让本地的日本同事都自愧不如。

作为爱好,很享受下班以后在高速公路上的狂飙,一天的工作再怎么辛苦压力,下班路上飚一飚摩托车心情能畅快很多。
参加了一个摩托车俱乐部,俱乐部里我是唯一的外国人。好季节的时候俱乐部组织一起出去跑路touring。基本上都是在跑路,所谓的目的地兴许只是一个远郊的温泉甚至只是去某个远郊的某种著名食品的产地尝个鲜。大家都是摩托车爱好者,乐趣都在“跑路”本身。一个40多岁的老哥,喜欢洗过温泉以后来一大罐啤酒再上路,他那辆加拿大生产“返销”回日本的雅马哈大排量摩托车,由于没有日本本土车的发动机限速,动辄就飚到220以上。据这个家伙自己说,十几岁一起开始玩儿摩托的伙伴几乎死光了。

单身时候最喜欢的是一个人开着那种美式巡航摩托车,后面捆着一套便携的野营设备,走到哪儿算哪儿,不住收费的营地,随便找地方“野camping”。这在日本不违法。伊豆半岛是最爱,在那里很多荒郊野外的山里野营过。一个人在方圆十几公里没有人家的野山沟里躺着看星星,也是一种心境。当时还写过一些心情手记以及一路风光人物的感受。
后来有了女朋友结了婚,Camping出行换成了四轮,也不能野camping了,内人说害怕。

到了加拿大以后业余时间充裕,玩儿的条件也方便了很多,比如说钓鱼,三文鱼洄游的季节下了班到河边就能钓,加拿大人少地多,相对自然资源丰富得很。
钓鱼的时候看到有人在玩儿皮划艇,觉得那东西有点儿意思,查了一下俱乐部费用也不贵。后来有几次下大雨以后去钓鱼,发现河口皮划艇俱乐部那片的水脏得很,实在没勇气一头栽到这样的水里去,于是作罢。

滑冰,冬天市里有免费露天冰场,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冰刀是在加拿大,好在小时候有点儿轮滑的基础,适应的还算快。加拿大这地方老百姓都用冰球刀来娱乐,球刀前后都是圆头,很难做出花样动作,于是搜遍了大多地区才找到一家能买到成年男人用的花样冰刀的商店,一般的体育用品店根本不经营男人的花刀。照着地址找到了店,一进门脸红脖子粗,满眼的裙子、头饰、长筒袜,这简直就是女孩子的服装店嘛,弄得跟异装辟似的。墙上花样冰刀林良满目,都是女孩子的。红着脸问店员,店员也似乎有点儿诧异:“给自己买?”好歹总算糊弄到了花刀,只可惜年事已高,摔得满地找牙顶多也就练出一周跳,想练出“后外点冰半个月跳”这辈子也甭想了。

到加拿大不久以后戒了烟,香烟这东西是很多人的业余爱好。对于烟民来说日本可算是发达国家中最宽松之一,不但价格便宜,限制也少,餐馆里都有分吸烟席和禁烟席。但是加拿大香烟相当贵,也找不到地方抽。在加拿大第一次室内抽烟是买了自己的House,拿到钥匙那天进到自己的房子里第一件事儿就是抽根烟,这烟抽得也忒贵了点儿。

戒烟以后不知不觉的长肉,大体上戒烟都会引起发胖,直到有一天意识到了问题,大夫说血胆固醇高了。于是下决心开始控制饮食锻炼身体,游泳+滑冰,地下室搞了一些健身器材,哑铃、沙袋什么的,出门尽量骑自行车。加拿大的社区游泳池可算是物美价廉,200刀年票,市里十几个社区游泳池和室内冰场都包含在内,有的城市只需要100刀,还有的城市免费。
经过2年的坚持,拿掉了40磅体重,也练就了一颗有力的小心脏。有一次体检,躺下不动居然心跳只有44下,把小护士吓一跳。在这种状态下偶然遇到了另一种极其具有魅力的业余爱好:铁人三项。

最初是练了练跑步,匆忙上马,试水玩儿了一次奥运距离的三项赛,上瘾,后来就成为了一种全方位的生活方式,从运动到饮食起居。

大多地区周围每年各种距离的铁人三项赛很多,一大批民间爱好者支持着这项运动。这两年每年都会参加2场赛事,下一场是去美国,也算“出国比赛”了。这爱好花销不小,设备方面,仅公路自行车入门级的要过千刀,若是铁人赛专用的自行车最低的入门价也要2500以上,在自行车上花销近万的人不算稀有。每次比赛要报名费,从一百刀到上千刀的都有,地点远一点的赛事还要住宿,基本上算得上一趟旅行。希望有朝一日能带着这套铁人三项的行头去这项运动的发源地夏威夷去“旅行”一次。
参加过这些赛事,发现这种自己掏钱买设备自己出参赛费的民间选手里面很少能看见华人的身影。咱们华人整体上勤俭爱劳动,但似乎不怎么爱运动。

内人到了加拿大以后多出了许多爱好,园艺家居算是两个重头戏,对我来说这两项更多的是体力。

长登加拿大不到一年的时候买下了现在的House,从此开始了各种各样的Project。从屋里到屋外从房顶到地下室,从小就自诩不错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栋将近30年的老房子里四处都留下了可以用来吹牛的大小项目。加拿大人工费很贵,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取暖炉上装一个加湿器,加湿器本身一般价格也就一、两百,但是安装的费用却要三、四百,即便是咱们勤劳肯干薄利多销的同胞,也至少要一百五。

经过这些年的磨练,基本已经练成了半专业级别的装修工人,木工、电工、瓦工、管子工。焊接铜自来水管和贴墙砖地砖这种颇有些难度的工种都可以做得来。目前的一个项目历来最浩大:全部重建主洗澡间,包括更换换所有墙板,改动所有的上下水,重帖全部瓷砖,重建淋浴间...包含了几乎所有室内装修手艺。发觉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乐趣,上瘾。
如果算经济账,这次Project节约下的手工费用一定会超过一万刀以上,省下的钱可以用来买点枪支弹药什么的。这又是另一个加拿大可以拥有的爱好,合法的拥有枪支,无论是打靶还是打猎。这方面好还是少说为妙。

园艺,最初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体力劳动去做。House刚接手的时候后院一片荒凉杂草遍地,第一个园艺项目就是全部重建草坪,从下种子开始。后来渐渐喜欢上了园艺,花花草草蔬菜瓜果。人毕竟是大自然的生灵,与土壤、植物这些东西零距离接触,算得上是一种“接地气”,在心态上是一种放松和修行,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起谦卑之心。

唠唠叨叨写了这么些,多是一些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以及来自于那个视角的见闻与感受。即便是同样的事物和同样的视角,感受也会不同,那是因为大家面对生活的态度不同。

态度决定一切。


牛人:wdb17: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有没有从日本移民到加拿大的先辈?

有,数量不多,早些年很多在日华人放弃了到手的移民纸或者枫叶卡。
先申请吧,别想太多,填表交费,然后全当没这事儿,以后再说。
后路留好,做到可进可退。加拿大是你在日本的退路,反过来也一样。

可以请教一下先填什么表吗?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有没有从日本移民到加拿大的先辈?

不知道这是不是又是围城效应,如果说养老的话留在日本没什么问题,但对于正值奋斗的年龄来讲,日本的工作压力真的不是一般的大。如楼上有人回复里面说的,天没见黑能下班?简直天方夜谭。我家现在的晚饭时间通常都是在23点~00:30的时间带,这都算好的了,我还听说过每天只有4,5个小时能回家睡觉,剩余时间都在公司的。别的不说,年龄越来越大,时间长了谁都受不了的。

另外看描述你老公的福利待遇应该是不错的,不知道生活水平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该如何理解呢?

如果您现在的工作时间那么长,那还是加拿大的工作比日本好多了.加拿大这里的工作肯定比你们现在的工作轻松.当时我男朋友在东京的一个外资公司(欧洲),所以加班没有那么可怕.
加拿大的生活水平不如日本,衣食住行里面,只有"住"比日本舒服,其余三项都比日本差很多!偏偏我不喜欢住大房子,所以我自身认为,日本的生活挺享受的.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有没有从日本移民到加拿大的先辈?

加拿大的正式工作不太好找吗?

当下,加拿大的正式工作容易得到.因为,大宗商品和房地产的泡沫还没有破灭.加拿大的财政靠这两个支撑!如果您现在过来,没有问题!
如果一年或者n年后了,就不好说,因为
大宗商品恐怕会因为美元进入上升通道而往下走(长期趋势已经很明显),不妙!
加拿大现在的房地产泡沫不比美国次贷危机前的状态好,只要看一下加拿大家庭的平均负债等一些简单的数据就可以判断出来.可惜,这届政府缺乏远见,或者说,他们只想在任期内经济繁荣即可,几年来一直是泡沫的幕后推手,将来无论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必须着陆),都对加拿大这个小国的经济是致命的打击,不妙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有没有从日本移民到加拿大的先辈?

断断续续抽空又写了点儿,有点儿乱,先凑合着。
#################################

业余生活:玩

“玩”这个概念眼外延很大,一般来说是作为谋生之外的消遣,乃是花钱的买卖。但也有例外,各个领域中的高手经常有“玩”成了职业的,比如说“玩儿音乐”、“玩儿艺术”,到了加拿大才知道,连钓鱼这种看似绝对业余消遣的东西也有人能把它给“玩儿”成职业。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玩儿,就是业余生活,消遣。

以个人在日加两国的经历,日本的业余时间显得短小局促,但无论如何人还是要消遣的,只是和加拿大有内容的区别而已,本质相同。

初到日本的时候还是上个世纪末,那阵子日本的电子产辉煌还在,至少比现在牛一些。。
以当时国内的物价和薪水,老家城市的平均公司大约只有1000多,一个月挣2000已经算很不错,一台手提电脑无论如何也要过万人民币,到了日本,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台相当不错的手提电脑。
对一个在中国大陆长大喜欢电子产品的年轻人来说,一下子拿着在日本同龄人中也算不错的薪水,掉到了当时全世界最牛的电子产品大国,可想而知。

刚到东京不久就迷上了一个地方,秋叶原。那里是一个街区,聚集着大量的电子产品零售店,可谓是当时全世界电子产品的桥头堡,很多新推出的电子产品的第一件都是在那里买出。当时总结了这么一条,到日本可以不去富士山,但秋叶原不能不逛。刚到日本第一年未满的时候换了个工作,公司就在秋叶原。正中下怀,自己把那一片按照“中央街”分成了两大块四小片,午休时间经常按分区去闲逛。大路边上的大店自不必说,后街甚至胡同巷子里的小店也都摸的清清楚楚。胡同小店里经常能淘到二手的好东西,一个同事花了几十美金淘到了一台二手CISCO的路由器,回来刷新了一下Firmware完全可以正常工作,那个级别东西当时在国内的行市是接近10万人民币。

还有发烧音像店,小店精品多,一对音箱可以标出一个吓人的价钱,手工制作天然樱木的发烧级耳机让人爱不释手。曾经在一个小店闲逛的时候看到这么一个场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和一个差不多年龄的老店员在对比试听两对发烧级的音箱,在浑厚逼真的贝斯独奏到某一个小节的时候两个人同时发出感叹“原来是这样!”,我在旁边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还有一次路过一个以“机器人”为专题的小店,里面全都是孩子们做电子手工的东西,各种线路板元器件小电机接插件应有尽有。想起自己十几岁也愿意捣鼓这些东西的时候,在器材方面的贫乏和资金方面的捉襟见肘,不由得发自内心的感慨:我要是从小生在这个国家该多好。

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的爱好者,从日本来到加拿大几乎是倒退了好几个时代,在日本经常是不敢去逛电器店,因为好东西新东西实在太多,很容易刺激购买欲导致钱包受伤。加拿大,电器店变成了不愿去,因为实在没什么可看的。也许是年龄变化也有关系,年龄对爱好的影响很大,刚到日本时候不满25岁,喜欢热闹,尤其那种大都市的喧嚣,经常周末去东京涩谷的夜点通宵DISCO,喝酒。后来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喜欢静,原来最喜欢的涩谷变成了避之不及的地方,甚至每次开车路过都要绕路。

在日本电子产品爱好者很多。其中的一个分支是游戏,有几个日本同事,都是40多岁的人,依旧紧跟着PS的游戏,每一款新出的游戏必买必玩,业余的时间精力大都花在这上面。大量的游戏爱好者也导致了“宅男”这个称谓的诞生,以至于现在中文词汇里也常用的“萌”,都是起源于迷恋游戏的日本宅男世界。

作为业余爱好,其他方面的选择也很多,周围有人喜欢打网球,只是较加拿大麻烦很多,周末休息日才有时间,事先还要预约场地。跟着去玩儿了几次没找到感觉。还有钓鱼,有几个朋友都喜欢钓鱼,器材派,一根鱼竿动辄要花4、5百美金,乖乖,掉那么几条小鱼,至于吗。后来到了加拿大,用30多刀的廉价鱼竿照样也从河里拉上来30多磅的三文鱼。当然,器材也还是很重要的。

滑雪,和加拿大一样,日本的冬天也有好多非常出色的滑雪场,周围打网球那帮人很多也迷恋这个。可惜对滑雪也不怎么敢冒,有一次滑雪弄伤了腿,直到多年后在加拿大玩儿铁人三项的时候才显现出那次严重扭伤留下的后遗症。

Camping,在日本Camping也是一个普及的娱乐项目,郊外很多收费的营地。Camping这东西是典型的北美舶来品,日本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经济腾飞以后渐渐发展成熟起来,很多人也是乐此不疲。对我来说更喜欢“野”Camping。

到日本一年多的时候凭着到日本才开学的蹩脚日语考到了日本的摩托车驾照,当时日本同事都很惊讶:“你?这日语水平也能考到驾照?”。从那以后摩托车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算是爱好,也算是交通工具。从最初的400cc,到后来再考试升级驾照升级摩托。每天都是摩托车通勤,地铁一年也用不上几次,倒是对东京的道路熟悉得很。因为摩托车姿势所限,很难随手查地图,那时候也没有发达的GPS,最好的方法就是事先背住地图,以至于对东京那蜘蛛网一样复杂的道路的了解程度让本地的日本同事都自愧不如。

那是个拉风的时代,胯下一辆1.1升的大排量摩托行走江湖招摇过市,黑皮茄克黑皮裤黑皮靴,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内人坐在后座上长发飘飘...拉风,灰肠拉风。长登之前必须卖掉心爱的坐骑的时候有些伤感,看着自己的铁马被搬上一辆小卡车渐渐远去,心情郁闷。放弃的不仅仅是一辆摩托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辆摩托尚且如此,由此也可以理解很多新移民放弃过去的失落。

到了加拿大发现日本的摩托车驾照加拿大不认可,不像汽车驾照那样可以直接换成加拿大的G,也发觉加拿大这个地方车速太快,太危险,另外半年冬天无法玩,于是作罢。原本留着一笔钱要到加拿大买哈雷机车来的,结果变成了现在的坐骑,手动档4轮小红马Mustang,“Stang”就是这种车子的爱称,有这么一个说法:美国长大的男孩子从小都有两个梦,一个是哈雷机车,另一个就有拥有一辆“野马”。
从日本带来的那顶头盔依旧在地下室的某个角落,兴许,某一年的某一天会重新开始哈雷机车的生活。

对于喜爱摩托车的人,摩托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作为爱好,非常享受下班以后在高速公路上的狂飙,一天的工作再怎么辛苦压力,下班路上飚一飚摩托车心情能畅快很多。
在日本时候参加了一个摩托车俱乐部,俱乐部里我是唯一的外国人。好季节的时候俱乐部组织一起出去跑路touring。基本上都是在跑路,所谓的目的地兴许只是一个远郊的温泉甚至只是去某个远郊的某种著名食品的产地尝个鲜。大家都是摩托车爱好者,乐趣都在“跑路”本身。一个40多岁的老哥,喜欢洗过温泉以后来一大罐啤酒再上路,他那辆加拿大生产“返销”回日本的雅马哈大排量摩托车,由于没有日本本土车的发动机限速,动辄就飚到220以上。据这个家伙自己说,十几岁一起开始玩儿摩托的伙伴几乎死光了。

单身时候最喜欢的是一个人开着那种美式巡航摩托车,后面捆着一套便携的野营设备,走到哪儿算哪儿,不住收费的营地,随便找地方“野camping”。这在日本不违法。伊豆半岛是最爱,在那里很多荒郊野外的山里野营过。一个人在方圆十几公里没有人家的野山沟里躺着看星星,也是一种心境。当时还写过一些心情手记以及一路风光人物的感受。
后来有了女朋友结了婚,Camping出行换成了四轮,也不能野camping了,内人说害怕。

到了加拿大以后业余时间充裕,玩儿的条件也方便了很多,比如说钓鱼,三文鱼洄游的季节下了班到河边就能钓,加拿大人少地多,相对自然资源丰富得很。
钓鱼的时候看到有人在玩儿皮划艇,觉得那东西有点儿意思,查了一下俱乐部费用也不贵。后来有几次下大雨以后去钓鱼,发现河口皮划艇俱乐部那片的水脏得很,实在没勇气一头栽到这样的水里去,于是作罢。

滑冰,冬天市里有免费露天冰场,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冰刀是在加拿大,好在小时候有点儿轮滑的基础,适应的还算快。加拿大这地方老百姓都用冰球刀来娱乐,球刀前后都是圆头,很难做出花样动作,于是搜遍了大多地区才找到一家能买到成年男人用的花样冰刀的商店,一般的体育用品店根本不经营男人的花刀。照着地址找到了店,一进门脸红脖子粗,满眼的裙子、头饰、长筒袜,这简直就是女孩子的服装店嘛,弄得跟异装辟似的。墙上花样冰刀林良满目,都是女孩子的。红着脸问店员,店员也似乎有点儿诧异:“给自己买?”好歹总算糊弄到了花刀,只可惜年事已高,摔得满地找牙顶多也就练出一周跳,想练出“后外点冰半个月跳”这辈子也甭想了。

到加拿大不久以后戒了烟,香烟这东西是很多人的业余爱好。对于烟民来说日本可算是发达国家中最宽松之一,不但价格便宜,限制也少,餐馆里都有分吸烟席和禁烟席。但是加拿大香烟相当贵,也找不到地方抽。在加拿大第一次室内抽烟是买了自己的House,拿到钥匙那天进到自己的房子里第一件事儿就是抽根烟,这烟抽得也忒贵了点儿。

戒烟以后不知不觉的长肉,大体上戒烟都会引起发胖,直到有一天意识到了问题,大夫说血胆固醇高了。于是下决心开始控制饮食锻炼身体,游泳+滑冰,地下室搞了一些健身器材,哑铃、沙袋什么的,出门尽量骑自行车。加拿大的社区游泳池可算是物美价廉,200刀年票,市里十几个社区游泳池和室内冰场都包含在内,有的城市只需要100刀,还有的城市免费。
经过2年的坚持,拿掉了40磅体重,也练就了一颗有力的小心脏。有一次体检,躺下不动居然心跳只有44下,把小护士吓一跳。在这种状态下偶然遇到了另一种极其具有魅力的业余爱好:铁人三项。

最初是练了练跑步,匆忙上马,试水玩儿了一次奥运距离的三项赛,上瘾,后来就成为了一种全方位的生活方式,从运动到饮食起居。

大多地区周围每年各种距离的铁人三项赛很多,一大批民间爱好者支持着这项运动。这两年每年都会参加2场赛事,下一场是去美国,也算“出国比赛”了。这爱好花销不小,设备方面,仅公路自行车入门级的要过千刀,若是铁人赛专用的自行车最低的入门价也要2500以上,在自行车上花销近万的人不算稀有。每次比赛要报名费,从一百刀到上千刀的都有,地点远一点的赛事还要住宿,基本上算得上一趟旅行。希望有朝一日能带着这套铁人三项的行头去这项运动的发源地夏威夷去“旅行”一次。
参加过这些赛事,发现这种自己掏钱买设备自己出参赛费的民间选手里面很少能看见华人的身影。咱们华人整体上勤俭爱劳动,但似乎不怎么爱运动。

内人到了加拿大以后多出了许多爱好,园艺家居算是两个重头戏,对我来说这两项更多的是体力。

长登加拿大不到一年的时候买下了现在的House,从此开始了各种各样的Project。从屋里到屋外从房顶到地下室,从小就自诩不错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栋将近30年的老房子里四处都留下了可以用来吹牛的大小项目。加拿大人工费很贵,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取暖炉上装一个加湿器,加湿器本身一般价格也就一、两百,但是安装的费用却要三、四百,即便是咱们勤劳肯干薄利多销的同胞,也至少要一百五。

经过这些年的磨练,基本已经练成了半专业级别的装修工人,木工、电工、瓦工、管子工。焊接铜自来水管和贴墙砖地砖这种颇有些难度的工种都可以做得来。目前的一个项目历来最浩大:全部重建主洗澡间,包括更换换所有墙板,改动所有的上下水,重帖全部瓷砖,重建淋浴间...包含了几乎所有室内装修手艺。发觉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乐趣,上瘾。
如果算经济账,这次Project节约下的手工费用一定会超过一万刀以上,省下的钱可以用来买点枪支弹药什么的。这又是另一个加拿大可以拥有的爱好,合法的拥有枪支,无论是打靶还是打猎。这方面好还是少说为妙。

园艺,最初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体力劳动去做。House刚接手的时候后院一片荒凉杂草遍地,第一个园艺项目就是全部重建草坪,从下种子开始。后来渐渐喜欢上了园艺,花花草草蔬菜瓜果。人毕竟是大自然的生灵,与土壤、植物这些东西零距离接触,算得上是一种“接地气”,在心态上是一种放松和修行,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起谦卑之心。

唠唠叨叨写了这么些,多是一些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以及来自于那个视角的见闻与感受。即便是同样的事物和同样的视角,感受也会不同,那是因为大家面对生活的态度不同。

态度决定一切。

很有感触,现在开始不喜欢去繁华的街道,偶尔去一下还可以..是成熟了,还是老了?
您能接受加拿大的娱乐文化,很好啊.可惜,加拿大没有茶道,书道,剑道,棋道,花道等等可以钻研,就是有,也是爱好者稀少,且一般水平的.

个人认为,越年轻,受的东方文化的教育越少,接受加拿大的文化就越快,在加拿大就生活的越舒服.
 

stang

大猩猩--专业砸墙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好久不看这个网站,前几天国内一哥们打听移民的事儿,唉,40代过半了还想出来,原因...不多说了,敏感。

想起移民自然要到这儿来找找信息,结果看到有人更新这个老贴。上次回这个帖子是2013年4月,这一晃就是整整5年。很是唏嘘,倒不至于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那也显得忒矫情,时间哪儿也没去,都让我霍霍了,还霍霍的挺过瘾。

算起来在加拿大居住的时间已经11年以上了,超过了日本,这11年除了去欧洲参加了一次铁人三项赛就没去过别的地方,去美国应该不算出国吧。但是由于个人原因,和日本还是有很多联系的。

当年来加拿大的时候就不是单行路,若改主意的话可以随时回到日本去。现在也一样。
有时候胡乱谈起将来养老退休什么的,也不是没有可能回到日本养老,随便说说而已。其实也就二十几年以后的事情,说起来挺远,过起来也快。

据说这些年日本的物价涨得很厉害,工资却没怎么涨,实质上总体来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下降的。
听说10年前那种油炸虾油炸菜盖饭1200日元多点的,现在都要1800-1900日元了,香烟涨价更凶,记得离开日本那年普通香烟已经涨到了300日元,现在估计得奔500了,每次都是一盒涨20,合着每根涨1日元。
酒估计也涨了吧,以前在日本的时候觉得洋酒特便宜,红方黑方2000日元都不用,12年的芝华士也不倒4000。相比之下加拿大的酒贵的很多。

当然这些年加拿大的物价也在涨涨涨,记得10多年前来的时候肯德基的groupon上那种两人套餐才8块,现在好像是11块了吧,很久没吃过那种貌似不怎么将抗的洋快餐了,了解的不是很具体。

这些年亲身经历了一些加拿大医疗养老方面的事情,当然属于个案,不具有什么普遍性,各种事情也都是有利有弊吧。

医疗方面,尤其是老人家的医疗,要看具体什么case,几年前我家老爷子在加拿大这边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基本上就没等,几轮必经检查测试和各种捣鼓以后立刻安排手术,主刀大夫说要不是老头儿有抽烟的习惯必须有戒烟2周的空窗期,下周就上手术台。

加拿大的医疗轮候是看优先级的,老爷子这心脏搭桥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状态及其危险,按心脏科大夫的意思,这状态的心脏,随时随刻都有死掉的高概率。

手术的费用让人汗颜,自始至终唯一花的钱就是停车费。请了一天假把老头儿送去医院,基本上就不用操心了,折腾完活儿了去ICU瞧一眼,老头儿满身管子的躺在那儿,怪吓人的。
整个住院期间也不用陪护也不用陪床,更没有什么这个红包那个红包的,医院什么都给包了。缺点是伙食不顺口,给老头喝凉水吃洋餐,医院护工居然拿茶或者咖啡给老头儿吃药,得亏老头儿适应力强抗折腾,好歹抗过来了。

搭桥不久,老头儿去滑冰的时候又摔断了手腕,这次自己花了点儿钱,就是胳膊上打那个固定板,石膏的免费,尼龙的几十块,最好的是碳纤维的,要过百刀。

后来又给老头儿做白内障手术,这玩意儿也分免费自费,传统的手术方式免费,高科技的什么电子手法来的,要自己出3000刀。其实就是个概率问题,比方说传统方式手术是95%的成功率,这高科技的估计能超过99%?但无论如何也不是100%。后来就听说过自费出了3000刀的也有做砸的。换上去的人工晶体也分自费公费,公费的最普通,自费的从几百到几千都有,最高档的据说是能像真的睫状体那样调节焦距,高科技。

吃药方面按照政府规定,低收入老人药品免费,只要每次拿药交10块钱,而各药房几乎都有免掉这10块钱的优惠政策,所以实际上就是免费吃药,老头儿算了一下那些个药,有些药在国内都是很贵的,国内很多老人家吃一阵子嫌贵就自己停掉了,加拿大这边则完全尊医嘱,大夫说要吃就继续吃。

牙医是老人家医疗方面的的一个短板,因为政府的医疗不cove牙医,所以一些大型的正规的企业都会以福利的方式给员工买牙医和药品保险,需要的时候自己负担很少一部分。比如洗牙,一次只须出十几块的样子。
但是老人家则没有这种企业给的保险了,全费看牙医很贵,所以老人家宁可回国看牙了,算上机票也不贵,也权当顺便回国探个亲。
这几天安省省选,有参选党派拿出“牙医全民保险”作为拉选票的话题,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无论怎么花钱也都是大家的钱。

日本的老人医疗方面也不错,记得看过一个“老年人医疗”的排行,日本很靠前,位列于北欧那些高福利国家周围。和加拿大一样若是低收入的老人家也是这个免那个免的,几乎就是公费医疗,哪儿都一样,我们这种社会中坚的纳税的主儿,反倒要自费这个自费那个的。

就老人家医疗方面来说,日本vs加拿大,如果排除语言障碍问题的话几乎差不多,各有利弊,服务的质量和细腻程度方面日本要胜出一筹。

这一点不仅仅是医疗方面,作为花钱的客人,在日本会比加拿大舒服。作为挣钱的打工仔,加拿大要比日本舒服。不同的社会角色自然有不同的社会体验。对于我这种靠手艺吃饭的小人物,要找补一下这“赚钱”和“花钱”的平衡,自然觉得加拿大还不错:钱差不多够用的前提下也有足够的时间去霍霍。

若是能实现只花钱不必赚钱的话...还是那句话:中了649,立刻清场走----日本的干活。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好久不看这个网站,前几天国内一哥们打听移民的事儿,唉,40代过半了还想出来,原因...不多说了,敏感。

想起移民自然要到这儿来找找信息,结果看到有人更新这个老贴。上次回这个帖子是2013年4月,这一晃就是整整5年。很是唏嘘,倒不至于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那也显得忒矫情,时间哪儿也没去,都让我霍霍了,还霍霍的挺过瘾。

算起来在加拿大居住的时间已经11年以上了,超过了日本,这11年除了去欧洲参加了一次铁人三项赛就没去过别的地方,去美国应该不算出国吧。但是由于个人原因,和日本还是有很多联系的。

当年来加拿大的时候就不是单行路,若改主意的话可以随时回到日本去。现在也一样。
有时候胡乱谈起将来养老退休什么的,也不是没有可能回到日本养老,随便说说而已。其实也就二十几年以后的事情,说起来挺远,过起来也快。

据说这些年日本的物价涨得很厉害,工资却没怎么涨,实质上总体来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下降的。
听说10年前那种油炸虾油炸菜盖饭1200日元多点的,现在都要1800-1900日元了,香烟涨价更凶,记得离开日本那年普通香烟已经涨到了300日元,现在估计得奔500了,每次都是一盒涨20,合着每根涨1日元。
酒估计也涨了吧,以前在日本的时候觉得洋酒特便宜,红方黑方2000日元都不用,12年的芝华士也不倒4000。相比之下加拿大的酒贵的很多。

当然这些年加拿大的物价也在涨涨涨,记得10多年前来的时候肯德基的groupon上那种两人套餐才8块,现在好像是11块了吧,很久没吃过那种貌似不怎么将抗的洋快餐了,了解的不是很具体。

这些年亲身经历了一些加拿大医疗养老方面的事情,当然属于个案,不具有什么普遍性,各种事情也都是有利有弊吧。

医疗方面,尤其是老人家的医疗,要看具体什么case,几年前我家老爷子在加拿大这边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基本上就没等,几轮必经检查测试和各种捣鼓以后立刻安排手术,主刀大夫说要不是老头儿有抽烟的习惯必须有戒烟2周的空窗期,下周就上手术台。

加拿大的医疗轮候是看优先级的,老爷子这心脏搭桥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状态及其危险,按心脏科大夫的意思,这状态的心脏,随时随刻都有死掉的高概率。

手术的费用让人汗颜,自始至终唯一花的钱就是停车费。请了一天假把老头儿送去医院,基本上就不用操心了,折腾完活儿了去ICU瞧一眼,老头儿满身管子的躺在那儿,怪吓人的。
整个住院期间也不用陪护也不用陪床,更没有什么这个红包那个红包的,医院什么都给包了。缺点是伙食不顺口,给老头喝凉水吃洋餐,医院护工居然拿茶或者咖啡给老头儿吃药,得亏老头儿适应力强抗折腾,好歹抗过来了。

搭桥不久,老头儿去滑冰的时候又摔断了手腕,这次自己花了点儿钱,就是胳膊上打那个固定板,石膏的免费,尼龙的几十块,最好的是碳纤维的,要过百刀。

后来又给老头儿做白内障手术,这玩意儿也分免费自费,传统的手术方式免费,高科技的什么电子手法来的,要自己出3000刀。其实就是个概率问题,比方说传统方式手术是95%的成功率,这高科技的估计能超过99%?但无论如何也不是100%。后来就听说过自费出了3000刀的也有做砸的。换上去的人工晶体也分自费公费,公费的最普通,自费的从几百到几千都有,最高档的据说是能像真的睫状体那样调节焦距,高科技。

吃药方面按照政府规定,低收入老人药品免费,只要每次拿药交10块钱,而各药房几乎都有免掉这10块钱的优惠政策,所以实际上就是免费吃药,老头儿算了一下那些个药,有些药在国内都是很贵的,国内很多老人家吃一阵子嫌贵就自己停掉了,加拿大这边则完全尊医嘱,大夫说要吃就继续吃。

牙医是老人家医疗方面的的一个短板,因为政府的医疗不cove牙医,所以一些大型的正规的企业都会以福利的方式给员工买牙医和药品保险,需要的时候自己负担很少一部分。比如洗牙,一次只须出十几块的样子。
但是老人家则没有这种企业给的保险了,全费看牙医很贵,所以老人家宁可回国看牙了,算上机票也不贵,也权当顺便回国探个亲。
这几天安省省选,有参选党派拿出“牙医全民保险”作为拉选票的话题,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无论怎么花钱也都是大家的钱。

日本的老人医疗方面也不错,记得看过一个“老年人医疗”的排行,日本很靠前,位列于北欧那些高福利国家周围。和加拿大一样若是低收入的老人家也是这个免那个免的,几乎就是公费医疗,哪儿都一样,我们这种社会中坚的纳税的主儿,反倒要自费这个自费那个的。

就老人家医疗方面来说,日本vs加拿大,如果排除语言障碍问题的话几乎差不多,各有利弊,服务的质量和细腻程度方面日本要胜出一筹。

这一点不仅仅是医疗方面,作为花钱的客人,在日本会比加拿大舒服。作为挣钱的打工仔,加拿大要比日本舒服。不同的社会角色自然有不同的社会体验。对于我这种靠手艺吃饭的小人物,要找补一下这“赚钱”和“花钱”的平衡,自然觉得加拿大还不错:钱差不多够用的前提下也有足够的时间去霍霍。

若是能实现只花钱不必赚钱的话...还是那句话:中了649,立刻清场走----日本的干活。
你的论点很客观,基本都能同意,不愧是只有做过长久居民才有的体验。
刚去过日本不久,也是间隔好几年了,自然感觉物价高了点,但还能接受,比起加拿大和中国,这种涨幅算小儿科,你说的涨法有些夸张,我在大车站附近的猪排店吃午餐,一大块猪排+酱菜(随吃)+味增汤+卷心菜色拉+米饭(随吃),税后才500日元,还不用加小费。
 

附件

  • CD96916C-D016-4142-B1CB-E815AE207F1D.png
    CD96916C-D016-4142-B1CB-E815AE207F1D.png
    613.2 KB · 查看: 6
最后编辑: 2018-03-28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