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彦文(1898-1999)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毛彦文


毛彦文(1898-1999),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江省江山市须江镇沙埂人。1898年阴历11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县城。1999年11月10日于台北逝世,享年101岁。著作有回忆录《往事》。

中文名毛彦文外文名海伦别 名月仙国 籍中国民 族汉出生地浙江省江山县城出生日期1898年11月1日逝世日期1999年11月10日职 业慈善毕业院校美国密歇根大学主要成就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长代表作品《往事》配 偶熊希龄[1]


生平履历

编辑

毛彦文(1898-1999),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浙江省江山市须江镇沙埂人。1898年阴历11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县城一个乡绅之家。7岁入家塾启蒙。辛亥革命后就读于江山西河女校。1913年被保送入杭州女子师范。1916年入浙江吴兴湖郡女校,四年后毕业,又以浙江省第一名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系,参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1922年,被推选为女权运动同盟会浙江支会临时主席。同年,转学至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29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教育行政与社会学,两年后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到欧洲游历,与在欧洲游学的吴宓一同回国。
留学归来的毛彦文
回国后,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育系教授。1935年2月9日与熊希龄结婚后辞去大学教职,协助丈夫开展慈善事业。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病逝后,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长。曾出席印尼雅加达国际禁贩妇孺会议。1939年,当选浙江省参议会参议员。1947年,当选北平市参议员,同年11月当选“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4月去台湾,1950年4月赴美国,先任旧金山《少年中国报》编辑,后任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研究员。1962年回台湾定居,并执教于实践家政专科学校。1966年退休,定居台北内湖。1999年11月10日于台北逝世,享年101岁。著作有回忆录《往事》。



爱情故事

编辑

毛彦文生于大户人家,父母相对开明,因此有机会成为民国第一批知识女性,读中学,读大学,还远赴重洋读硕士。毛彦文9岁定亲,19岁时夫家抬着花轿来迎娶,她却从后门逃了。这是那个时代的典型故事,后门的锈锁,总是在呜咽的唢呐声已逼近花厅时才訇然弹开。守在门外的,是她的表哥。这一点,也未能逃出窠臼。

表哥朱君毅,清华高材生,留美博士。二人两小无猜,亲密无间——那年月,尽管风气渐开,但毕竟有男女不亲之防,而最具方便条件可以名正言顺在一起厮混的,就是表兄妹了——这也就是《红楼梦》里贾宝玉青梅表姐竹马表妹的根本情由。

朱表哥去美国留学前,与毛海誓山盟,锦书缠绕,家长们也乐得成全,一桩好事眼见得要花开蒂落,水到渠成。

朱君毅的清华同学吴宓,后世的国学大师,却被毛彦文写给朱的情书深深打动,一颗爱的种籽,就此埋下。朱与吴又有同学陈烈勋,把妹妹陈心一介绍给了吴宓。陈心一与毛彦文是同学,吴曾托毛彦文了解陈心一的情况,算起来,毛彦文该是吴宓的媒人。其后,朱君毅学成归国,突然变了心,要与毛彦文解除婚约。能说出口的原因是他接受了现代观念,认识到了近亲结婚的害处。但在毛彦文看来,此是借口,6年苦候,青丝白发,一朝成空,她无法接受。毛泪眼婆娑求吴宓劝朱回心转意,未果。这样,吴又成了毛的媒人。原来,朋友妻,有顾忌;如今,媒人要往花轿里跳了。吴宓与陈心一离婚,决绝地抛妻别子,苦追毛彦文不休。这一段情丝缠绕,怎么一个乱字了得。

吴追毛时,每次写信,总念念不忘说某年从朱君毅处读到她的信而渐生爱慕和幻想。毛彦文心口哪块疼,难道吴宓不知道?他这么往伤疤上捅,好像是在故意胡来,毛彦文的反感一日深似一日。难怪活到一百余岁的毛彦文,耋耄之年对吴宓的评价依然是:“书呆子!”

毛缠朱,吴追毛,一场三人马拉松,漫漫无穷期。等到毛彦文心灰意冷时,抽身而退,一场游戏戛然而止。毛彦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疗伤法子,只不过是暗下决心,要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干什么好呢?此时,恰金陵大学的同学熊芷请毛去北平散心,毛就离开了南京这个伤情之地,只身北上。

这个熊芷,有位大大有名的父亲,熊希龄,前清翰林,曾任奉天盐运使;民国后,又做过财政总长、国务总理,领导着梁启超、孙宝琦等,是所谓的“名流内阁”。其后他脱身宦海,全力创办香山慈幼院,聘李大钊、蒋梦麟、胡适等组成评议会,摸索出一套科学而实用的现代教育方法,把个孤儿院办得无比红火,人数最多时,达一千六百余人。毛彦文到北平后,在熊芷的陪同下,参观了熊希龄主办的香山慈幼院。恍然间,毛觉得,这就是自己该干的事业啊。
熊希龄与毛彦文伉俪[1]

而当时,熊希龄已丧妻4年,依然悼痛不已,因之意气消沉,甚至已无心打理慈幼院业务。也许是大家从毛彦文的眼里发现了火花,也许是熊芷爱父心切,于是推举熊希龄的内侄女朱曦出面,极力鼓动熊希龄向毛彦文求婚。熊听说过毛,对毛的评价是“民国奇女子”。毛也犹豫,毕竟年龄差得太大了。只是,转念一想到“事业”两个字,心一动而不可收拾了。

1935年2月,熊与毛,在上海办婚礼,《申报》有这样的报道:“前国务总理熊希龄氏,现年66岁,悼亡四载,昨日下午三时,借慕尔堂与毛彦文女士行婚礼。毛女士为留美女学生,任大学教授,芳龄三十有八,红颜白发,韵事流传,沪上闻人咸往道贺,汽车塞途,极一时之盛。”

毛彦文对熊希龄只提了一个要求,必须剃去他蓄留了20年的胡须,熊希龄欣然听命。一场风花雪月事,就此有了一个喜剧的收场。[2]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感情生活
编辑

毛彦文:感情生活的啬与丰

199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吴宓其人的被发掘与其文的被不断刊印,一位名为“毛彦文”的女性逐渐浮现出来,引起了读书界广泛的兴趣和关注。

起初是《吴宓诗集》中诗人不吝笔墨地喷薄其对毛的无限倾慕之情,“吴宓先生之烦恼”组诗的第一首“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成为读书界不少人茶余饭后消遣的轶闻;在1995年《吴宓自编年谱》中,我们看到了毛彦文1914年为追求婚姻自主而逃婚的壮举,1919年毛受未婚夫朱君毅之托,两度去杭州代吴宓侧面打听陈心一女士情况,以及1924年朱君毅毛彦文解除婚约前后的种种曲折;1998~1999年出版的《吴宓日记》以“现在进行时”记下了吴宓与毛彦文之间交往的无数瞬间,其中最令人叹惋不置的,则是1928年夏吴宓南游之后大约6年间两人复杂的情感纠葛——欢愉总是短暂的,留给当事人尤其是吴宓的,更多的是愤懑满怀。这场没有结果的,单方面的“爱情”并未随着1935年2月9日毛彦文与前国务总理熊希龄缔结姻缘而结束,吴宓依然牵挂着他心目中的“海伦”。

透过吴宓遗留文献中繁密的记录丛林,过滤掉其中夹杂的吴宓个人强烈的情感偏好,我们依然可以明晰地感受到毛彦文的形象:有个性、有追求,好交朋友,处事稳妥,秉性善良。她不是像吴宓离异的妻子陈心一那样淳朴善良而又逆来顺受,她无法忍受吴宓急躁的情绪。她有她个人事业上的追求,所以才克服种种困难,毅然留美求学,1930年在法国的吴宓屡次电招她来法结婚,享受巴黎明媚的春色,她以不愿中断学业等原因为理由迟迟不愿前往,1931年夏两人在法国会面后相互指责,她的理由之一是这一年因与吴宓频繁的鱼雁往来使她未能专心学问,而吴宓对此几乎未予考虑。她的朋友很多,以致于被称为“交际花”。她办事平稳、得体,在事情没有确定时不愿到处张扬,她多次拒绝与吴宓通信或共同外出,以免流言沸沸扬扬,而吴宓恰恰是一个喜欢到处倾诉个人情感衷曲的人,甚至不惜将之写进诗歌里到处传扬。吴宓的热诚、善良也曾打动过她,也许因不愿伤害吴宓的心情促使他们几乎走到过婚姻的边缘。 [1]
情感状态
编辑

不过,总的来说,吴毛个性差异太大,吴宓当时的情感状态还不能给毛彦文以安全感,两人未能缔结姻缘也可以说有几分必然。对于吴宓来说,这是一段给予他身心以巨大损害的伤心之旅,一段难以忘怀的情感之旅,但是对于毛彦文来说,她的感情兴奋点并没有被激发出来,她是不愿意承认她和吴宓之间有过什么“爱情”经历的。

1987年,毛彦文年近九旬,以一本《往事
《往事》
记录自己一生的雪泥鸿爪,我们看到,她在刻意回避写吴宓。1931年夏她从美国绕道欧洲回国,除了几个女伴以外,在欧洲旅行和归程中的同伴里就有吴宓,但她几乎提都不愿意提一下。在第三章的末尾,仅有一小节“有关吴宓先生的一件往事”,纠正了一些关于吴毛感情纠葛的错误的传闻,冷静地表白了她对吴宓的看法。也许是时过境迁的缘故,这些看法客观、深刻,对于这场失败的爱情做了最透彻的解释。如她认为:“自海伦(即毛彦文)与朱(即朱君毅)解除婚约后,她想尽办法,避免与朱有关的事或人接触,这是心理上一种无法解说的情绪。吴为朱之挚友,如何能令海伦接受他的追求?尤其令海伦不能接受的,是吴几乎每次致海伦信中都要叙述自某年起,从朱处读到她的信及渐萌幻想等等,这不是更令海伦发生反感吗?”但是,毛彦文的善良本性也使她看到吴宓其人的优点:“吴君是一位文人学者,心地善良,为人拘谨,有正义感,有浓厚的书生气质兼有几分浪漫气息,他离婚后对于前妻仍倍加关切,不仅负担她及他们女儿的生活费及教育费,传闻有时还去探望陈女士。他绝不是一个薄情者……”

回避谈她和吴宓的情感纠葛,根本的原因在于她认为这是一场由吴宓单方面产生的“爱情”,从她自身的感受来说,“爱情”并不存在。而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仿佛真有所谓的“爱情”,而且不知内情的人都责她寡情,使她备受责骂与误解。1999年6月,内地学者沈卫威访毛彦文,提到吴宓日记详细记录对毛彦文的爱慕以及内地许多人关注吴毛感情关系时,毛彦文摇摇头,说:“真是无聊!”

不过,毛彦文并不回避失败的爱情。毛彦文与表兄朱君毅青梅竹马,维持恋爱关系二十余年,最终因朱的移情别恋而终结。这场给予毛彦文以巨大打击,甚至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的重要事件,在《往事》一书中有详细的叙述。1963年11月,当听到朱君毅半年前在上海去世的消息后,“为了这个噩耗,使我心乱如麻,旧情复炽,夜间失眠,所有沉淀在脑中往事都一一浮现,那么清晰,那么真实。君毅往矣。我的创痕并非平复。”为了发泄胸中郁积,她写下了一篇长文“悼君毅”,在书中从第37页排到第52页,篇幅居她各种怀人文章之首。

由于是一本女性的自传,《往事》以大量的篇幅写亲情、爱情与友情,其感情相当丰沛,有欢欣,有郁闷,有伤感,所有这一切,都出之于幽雅而节制的笔调。在经历过世纪沧桑的老人眼里,自己是平凡的,经历的事情也是平凡的,即便其中有几件突出的记载,事过境迁,也成为平凡的了。她谦虚地说:“这似乎是一本流水账,谈不上格局,也没有文采的,故本书将仅赠少数亲友作为纪念。”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自1987年稿成以后,她只自费印刷赠送亲友,她不愿让不相干的人看了作为茶余酒后的谈资。

吴宓曾在1933年8月18日的日记里,将与他关系密切的几个女性比作不同的饮料,有的如白开水,有的如酒,有的如仙露,有的如茶。他以茶来比喻毛彦文。吴宓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处常常缺乏把握,不过,他对毛彦文的感受也有准确的地方,他以茶来比喻毛彦文,可能就是很到位的一处。 [3-5]
参考资料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熊希龄
编辑
熊希龄(1870.7.23—1937.12.25),汉族,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祖籍江西丰城石滩。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和慈善家,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熊希龄天生聪慧,被喻为“湖南神童”,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898年因参加百日维新运动被革职。后为端方援引,充当考察宪政五大臣出洋的参赞,嗣后又调奉天盐运使。武昌起义时到上海因与立宪派张謇梁启超等拥护袁世凯有功,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和热河都统。1913年7月31日,经国会通过,熊希龄被任命为国务总理,和梁启超、张謇等出面组阁。熊希龄内阁制定了民国第一部宪法,以图中国能尽快走上现代资本主义法制国家的轨道,并由此而建成一个真正意义上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国家。次年曾副署解散国会命令,旋去职。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 [1]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起,熊希龄在上海与红十字会的同仁合力设立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收容伤兵,救济难民。京沪沦陷后,熊希龄赴香港为难民、伤兵募捐。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当时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 [2] 。


中文名 熊希龄 别 名 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 国 籍 中国(清末民初) 民 族 苗族 出生地 湖南湘西凤凰县 出生日期 1870年7月23日 逝世日期 1937年12月25日 职 业 政治家、慈善家 信 仰 佛教 主要成就 当选民国第一任总理
创办香山慈幼院 代表作品 熊希龄集

目录
  1. 1 人物生平
  2. 湖南神童
  3. 投笔从戎
  4. 民国之初
  5. 晚年逝世
  6. 2 主要成就
  7. 强军计划
  8. 新式学堂
  9. 瓷业巨子
  10. 慈善济世
  11. 3 人物评价
  12. 4 著作文献
  13. 5 人物轶事
  14. 最早报纸
  15. 嫉妒攻击
  16. 笃信佛教
  17. 特殊行业
  18. 6 人物故居

人物生平
编辑

湖南神童

1870年7月23日(清同治九年庚午六月二十五日),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因此地隶属湖南凤凰厅,故在熊希龄成名之后,他又被人尊称为熊凤凰, 家住凤凰县沱江镇文星街。凤凰地处湘西,民风朴野,教育本不发达。熊希龄的父亲熊兆祥从军之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事之世,当时湘籍大儒曾国藩在湖南创建湘军,提倡文人治军,以理学管治人心,要求军人“上马能提刀杀贼,下马便训练士卒”,在湖南讲教重学于是蔚然成风。熊兆祥自愧自己一介武夫,难预风流,便一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一方面着力培养自己的长子熊希龄,故熊希龄自幼便接受严格的家教,一心向学。熊希龄六岁在凤凰镇发蒙,据传,他“闻一知十”,《三字经》只用了三四天便背得滚瓜烂熟。因为禀赋出众、好学深思且勤奋过人,熊希龄在少年时代便闻名遐迩,被誉为“湖南神童”。熊希龄7岁的时候随父亲回到住在沅州府芷江县熊公馆里的祖父身边,变得殷实的家庭环境为他求学奠定了基础。

1884年,经过多年的私塾苦读,年仅14岁的熊
熊希龄
希龄中了秀才,这不仅对世代行伍的熊家来说十分荣耀,在当时的湘西也是凤毛麟角。于是,熊希龄的父母决意要让自己的儿子在科举之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把他送往芷江县的秀水书院继续深造。但当时该书院教育无方,熊希龄虽然刻苦,未能中举。

1888年,江苏宝山人朱其懿担任沅州太守,改变了熊希龄的一生。朱其懿曾在湖南多处担任知府,“所至有政声”,尤以兴学育才为务,深得湖南士绅的尊崇。朱其懿就职后,了解到沅州学风不振,数十年来,“乡会试榜久未中人”,于是决意从振兴本地教育着手。在他的努力下,1889年,沅水校经堂正式落成开学,该校是一所具有改革精神的新型书院,一反当时盛行的科举教育模式,而以“实学课士”为宗旨。所谓“实学”,即以经史为治学之根本,此外,对词章、舆地、农政、河渠、兵谋兼而习之。为造就有用人才,朱其懿延揽通经名宿为主讲,师资雄厚,于是熊希龄立即投考就学。书院规定,学生必须德才兼修,在必修的基本课程之外,学生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所喜好的学问,然后由先生指定参考书籍阅读,再作笔记,晚上交给先生校改”。正是在这里,熊希龄眼界大开,除了经史学问有长足进步之外,他特别钟情于历史与舆地,这种修养最终成为他建功立业的基础。

1890年,湖南学政按试沅州,熊希龄名列第一,因此被选调到长沙的湘水校经书院继续深造。

1891年,参加本省乡试,以第19名高中,阅卷官对他的评语为“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这时,熊希龄才是弱冠年华,才名一时誉满三湘。

1892年,参加进士考试,会试得中,但由于当时殿试要求馆阁体,而熊希龄此类书法不佳,于是决定暂不参加殿试,先回去练字,等待下一次殿试。

1894年,终于高中二甲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不折不扣的湘西凤凰。

1895年,爱才的朱其懿,把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朱其慧嫁给了自己的爱徒熊希龄。这位贤淑的夫人,成为熊希龄一生事业的知心伴侣。
投笔从戎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熊希龄发现,在这灭国亡种的紧急关头,慈禧竟然还在为自己的六十庆典而大肆耗费本当用来充实武备的大笔财富。这一丑陋的场面,让
熊希龄
军人家庭出身的熊希龄感到自己受到了巨大的侮辱,恰在此时,湖南巡抚吴大电奏朝廷,请统率湘军入朝作战,暗弱的清廷如获救命稻草,当即应允。熊希龄立即计划投笔从戎,但这热情被两江总督刘坤一浇灭,失望的他告假还乡。不久,让当时湖南人骄傲的湘军在对日战场上一败涂地,清政府以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这一惨痛的失败,让熊希龄从信赖清政府的迷梦中惊醒,他很快转入了要求改革政治的阵营。

1896年,熊希龄给当时的洋务派首领、两湖总督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他本人随后也正式投笔从戎,被张之洞委为两湖营务处总办。在这个岗位上,熊希龄认识到了当时军队的各种积弊,于是撰写了《军制篇》,强烈要求改革军制,以增强清军的战斗力。这一军事著作,被时人认为是“于古今中外军事融会贯通”,堪为“中国改革新军的嚆失”。但当时的环境决定了熊希龄的建议终究如泥牛入海,他不得不等待新的时机。而此时,熊希龄的家乡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已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这给了他新的舞台。

1897年,与谭嗣同等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任总理;又参与创设南学会,创《湘报》,以推动变法维新。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熊遭革职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及至赵尔巽继任湖南巡抚,对熊备加提携;赵升东三省总督,任熊为屯垦局总办。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时,熊经赵尔巽之推荐出任参赞,返国后任东三省农工商局总办、奉天盐法道、东三省财政监理官等职,其时有理财能手之称。在立宪运动中,熊沟通于清政府大员袁世凯、端方、赵尔巽和立宪派首领梁启超等人之间,冀图以立宪消弭革命。
民国之初

1911年,辛亥革命起,12月熊由奉赴沪,渐次拥护共和并
熊希龄
加入中华民国联合会。

1912年4月,任唐绍仪内阁财政部长,7月辞职,旋任热河都统,次年被举为进步党名誉理事。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拉拢进步党人组阁。

1913年9月,熊组织“第一流人才内阁”并任总理兼财政总长。在袁的独裁统治下,熊曾附署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等命令,“人才内阁”终难有所作为。

1914年2月,袁策动新闻界重提热河行宫盗宝案,熊以涉嫌被迫辞职,旋受命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熊宦途受挫后,乃转向慈善和教育事业。

1917年8月,京兆各县水灾,他被特派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尽力抚恤流亡,赈济饥乏,复创办慈幼局,收养难童。

1918年,在北京香山静宜园成立香山慈幼院,以培育人才。1925年,任长沙六中校董会董事长。1928年,熊任国民政府全国赈济委员会委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动员家人和香山慈幼院的师生投身救国抗日活动。
晚年逝世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起,熊在上海与红十字会的同仁合力设立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收容伤兵,救济难民。京沪沦陷后,熊赴香港为难民、伤兵募捐。1937年12月25日,因脑溢血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当时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
主要成就
编辑

强军计划

当时,湖南维新运动的重点是“兴利”、“致富”,而熊希龄慧眼独具,他认为兴利固然重要,可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强军是必不可少的保障,他建议在湖南设立枪械厂。这一建议得到了陈宝箴的高度重视,陈氏认为熊希龄是懂得新政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要设法把熊希龄挖到湖南效力。就这样,1896年秋,熊希龄加入了湖南维新运动的阵营。一开始,熊希龄便被委以筹建枪械厂的重任。当时湖南财政吃紧,而筹建兵工厂是极耗资源的事业,不过,当务之急是改善湖南军队陈旧的装备。在这当口,熊希龄便想到了任两江总督的湘军大员刘坤一,经过熊希龄等人反复的沟通交涉,刘坤一两度拨给湘省枪支弹药,折合银价达20万两之巨。虽然最终湖南没能建立枪械厂,但这么巨大的支持,为湖南编练新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这一成就的取得,熊希龄居功厥伟。随后,熊希龄又敏锐地把自己工作的重心转入实业。他和叶德辉、蒋德钧等人反复商议,确定了把开办机器制造业和筹办湖南内河航运作为突破口。作为前一项目的成果,他们成立了“宝成善制造公司”;而后一策划,则遭遇到了困难。原来,自从西方列强迫使中国内河开埠之后,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担心一旦自己开启内河航运,西方势力就会如鬼魅般跟进;除此以外,内河航运还涉及湖北省的利权问题。但熊希龄和他的同仁据理力争,决不退却,最终说服了张之洞等大员,成功地让湖南内河航运成为事实,并抵制了西洋势力的进入。其后,熊希龄积极为湖南省矿产资源勘察和开采,以及争取粤汉铁路改道湖南而不是江西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至此,熊希龄在军事和实业方面的才华和纵横捭阖的手段得到了晚清官场的初步承认。
新式学堂

在甲午战争以后,维新派为救亡图存,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所谓“世变日深,需才孔亟;需才之道,立学为先”。湖南在这种背景之下,也开始了新式学堂的筹办。熊希龄作为湖南籍的翰林学士,在办学方面自然是义不容辞。在湖南兴办学堂,最早由蒋德钧在1897年提出,但负责具体事务的重任却交给了熊希龄。兴学需要两大要件,一是经费,二是师资。由于湖南财政紧缺,熊希龄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到通过提高食盐厘金可以解决,但这需要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同意。考虑到是为家乡出力,刘坤一应允了此事。于是,办学经费问题总算有了着落。但在聘请教习的问题上,熊希龄却给自己惹上了极大的麻烦。

按照湖南维新派的设想,湖南要开办的是一所中西兼通的新型时务学堂,物色中西学均精通的教习就成为一个难题。熊希龄等不得不前往领西洋风气之先的沪、宁物色人选,经过许多波折,直到1897年7月,黄遵宪奉命赴湖南担任长宝盐法道兼湖南按察使,经过上海,在他的帮助下,动员了在《时务报》供职的梁启超和精通英文的李维格入湘,事情才得到解决。1897年11月,梁启超一行抵湘,受到湘绅的热烈欢迎。陈宝箴为长沙时务学堂定的教学宗旨是“中体西用”,梁启超坚定地主张开启民智,似乎二者一致,但实际上他主持时务学堂,积极鼓吹民权革命学说,倡导立宪。二者的冲突酝酿着极大的风险,熊希龄深知内情,但他仍然支持梁启超。 [3]
瓷业巨子

1904年,他胸怀实业救国之志,为改变陶瓷生产的落后状况,抵制洋瓷倾销,决心振兴湖南瓷业。于是以清政府政治大臣二等参赞官身份,会同醴陵籍举人文俊铎赴日本考察,探索新的制瓷工艺。回国后便着手对醴陵瓷业进行调研。提出了“立学堂,设公司,择地,均利”的主张。不久获得清政府慈禧太后御批十万两库银用于发展醴陵瓷业。1906年,熊希龄在醴陵城北姜湾创办了“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姜岭下设立了“湖南瓷业制造公司”。自任公司总经理,聘请日本技师和国内优秀技工,引进当时国外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着手进行细瓷研发。到清末,醴陵细瓷进入规模化生产,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4]

1907年,湖南瓷业公司发明创造了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并成功烧制出釉下五彩瓷器。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在色彩运用上,它突破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运用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料(故谓五彩),调配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绘画色料,讲究淡雅用色的表现手法,采用双勾分水的独特技法烧制而成。 [4]

醴陵釉下五彩瓷问世不久,就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1909年到1911年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获金牌奖。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世博会,即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由湖南瓷业公司吴寿祺等陶瓷艺人创作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一举获得金奖。 [4]
慈善济世

熊希龄慈善济世有三个壮举 [5] 。

一是1917年领衔赈灾 [5] 。1917年夏末秋初,河北境内大雨连绵,山洪暴涨,京畿一带倾城泽国,受灾县达103个,灾民超过600万人。彼时,熊希龄“隐居”在天津,他的寓所也被河水吞没 [5] 。

身处灾区的熊希龄目睹了灾民的惨状,立刻奔赴北京,向中国银行公会求助,得到了捐款万余元,交给了京师警察厅购买粮食,运到天津赈灾 [5] 。同时,他又向政府提出赈灾的建议,极力主张筹款,赈济灾区所有饥民 [5] 。

他的建议被提交国务会讨论,结果阁员们一致认为:除非由熊希龄出来主赈,方可定义 [5] 。政府方面试图借机逼他重回部门任职,熊希龄也担心自己不出来主赈,政府不做决定,“则此数百万之饥民,无有全活希望”,“遂不得不免为其难”。事实上,自退出政界以后,他就把政治看作是罪恶的,但为了灾民,不得不结束“隐居”生活 [5] 。

赈灾必须先有巨款,可北京政府财源枯竭,大总统冯国璋只命财政部拨款30万元交熊希龄赶办急赈 [5] 。而严寒将至,仅取暖用的赈衣一项,就需支出数百万。熊希龄决定广集民间社会资力,以补官款不足 [5] 。

1917年10月8日,他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向全国各省发出请赈通电,希望全国各地诸君子“胞与为怀,本其己饥己溺之心,为披发缨冠之救”。赈电发出,熊希龄以身作则,先捐现洋500元,又命家中女眷缝纫棉衣100套,捐给难民。在他的呼吁带动下,团体、个人捐衣、捐洋者不断,外国的慈善团体也有帮助 [5] 。

同时,熊希龄还联合梁启超等人共同发起水灾游艺助赈会,“征集物品、出售彩票,以所得票资尽数充赈”,并凭借个人声望,向外国洋行借款数百万元,作为救济专款。此外,他发电请求唐山、开滦等地务物局捐赠煤炭5000吨,并要求北洋政府为赈灾提供诸多便利 [5] 。

为了统一放赈,熊希龄还组织成立了联合办赈机构——“京畿水灾筹赈联合会”,自任会长,统筹放赈中的种种实际问题。在赈济灾民的同时,他又开始了对河工的治理,试图根治水患,并开展以工代赈,既救济了灾民,也为受灾地区留下了永久建设。救灾让熊希龄摆脱了政治生活带来的消极苦闷,开始确立了为慈善事业奋斗的意愿。此后他多次,拯救无数生命 [5] 。

二是组建世界红十字会 [5] 。1922年4月,直奉大战爆发,熊希龄又组织救护队,前往战地救治难民。军阀混战不停,让他认识到筹组全国性慈善社团联合会的困难,遂决定组建一个永久性的救济机构,用于对付无休止的天灾人祸。这个机构在直奉大战结束不久后成立,名称为世界红卍字会 [5] 。

世界红卍字会是道院的一批人与熊希龄等中外人士联合发起成立的一个以“促进世界和平、救济灾患”为宗旨的慈善救济网络,于1922年10月28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5] 。

1925年,会中人推熊希龄为会长,直到1937年他去世为止,连任三届,历时12年之久 [5] 。

在任职期间,熊希龄组织救护队奔赴战地,“救济灾民,埋葬遗骸,收容妇孺,成绩甚优”,同时,他还多次亲手草拟函电,劝告交战的各方军阀停战议和 [5] 。在没有灾患的时候,世界红卍字会开设办理残废院、育婴堂、盲哑院、卍字医院、平民工作所、平民贷济处、冬季粥厂等等 [5] 。

1928年新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时,仍准许世界红卍字会继续立案 [5] ,并任命熊希龄为赈款委员 [5] 。1931年,熊著《十六省救济水灾意见书》,对于救济的办法、措施、步骤做了十分详尽的论述
三是创建香山慈幼院 [5] 。1918年4月,河北水患已平,慈幼局准备解散,但还有两百余人无人认领 [5] 。如此一来,熊希龄不得不考虑建一所永久性的机构,用于收养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但由于在北京城内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熊希龄只能上呈大总统徐世昌,请其出面和前清皇室内务府交涉,把已经废弃的前清行宫香山静宜园拨出,创建香山慈幼院 [5] 。

香山慈幼院收录儿童“专以孤贫为限”,凡欲入院者,必须“有人介绍及其家长请求” [5] 。基于该院性质,熊希龄为其确定的办学宗旨是:“教养孤贫失学之男女儿童,使有适当之智能、道德,俾可谋生与社会 [5] 。”为了实现这样的宗旨,香山慈幼院与任何普通国民学校都不同,推行的是“三合一”的教育体制: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 [5] 。慈幼院建立了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免费教育培养的制度体系,办学经费除了财政拨款外,还有中外善士及各机关团体的捐款 [5] 。

熊希龄在办理香山慈幼院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慈善教育思想,即慈善观与教育观相结合的思想,其本质就是贫富均等的教育观 [5] 。他把香山慈幼院当作是对现行不合理教育制度的一种补充,极尽自己的能力,让贫困的孩子享受到当时最新式最先进的教育 [5] 。

到1926年,香山慈幼院已经发展成一个总院、五个分院,总院是香山慈幼院;分院包括萌养院(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师范和职业教育等几个分支 [5] 。为了能够让这些孤贫儿童享受到家庭温暖,香山慈幼院创建了小家庭式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比奥地利的世界第一所国际SOS儿童村早了十几年 [5] 。香山慈幼院从1919年破土动工建设到1920年正式开园,一直到1949年结束,办了30年,先后培养学生六千多人,大部分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5] 。
人物评价
编辑

南京国民政府即颁文对他辉煌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1992年5月17日,熊希龄的遗骨从香港归葬北京。在归葬仪式上,雷洁琼代表中央作了讲话,充分肯定了熊希龄的历史功绩:“熊希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在旧中国奋斗了半个世纪。他的一生是忠于慈善教育事业的一生,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一生。” [6]

从湖南神童到国务总理,从维新变法到抗日救亡,熊希龄无疑是近代中国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5] 。毛泽东曾评价他: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 [5] 。
著作文献
编辑

军事著作《军制篇》、遗著有《香山集》2卷,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有《熊希龄集》上册。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人物轶事
编辑

最早报纸

不仅如此,冲突表面化之前,熊希龄又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报纸《湘报》,向社会鼓吹“开民智”,正如唐才常所说:“熊君秉三,喜民智之乍开,欲慈航之普度,乃鸠同志,集巨资,设湘报馆。”报纸的取向直接引发了包括张之洞等大员与湖南守旧派对熊希龄的不满,可他们没有借口。此外,1897年,德国侵占我胶州湾,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更加迫切,熊希龄趁机联合有影响力的湖南维新派成立“南学会”,开办讲论会鼓吹维新变法,而且讨论地方重大兴革及举措,分析省内外形势,提出方案,供省当局采纳,意图以此影响湖南的发展方向。这种激进的取向,在死而不僵的晚清必将引火烧身。
嫉妒攻击

熊希龄在湖南维新运动的实际领导地位引起了守旧的王先谦等人的嫉恨,加上他们在投资由熊希龄领头的湖南实业时有损耗,激发了他们对熊希龄的种种不满,他们视时务学堂、《湘报》和南学会如眼中钉。事情导源于时务学堂的教学程式,按梁启超的说法,“除上堂讲授外,最主要者为令诸生作札记,师长则批答而指导之。发还札记时,师生相与坐论,时吾侪方醉心于民权革命论,日夕以此相鼓吹”。 1897年旧历年底,时务学堂学生放假回家过年,学生得意地向自己的亲友传阅自己的学习札记与教习的批语,对头脑尚不开明的湖南社会来说,那些民权革命的言论无异于鼓吹造反,见者无不诧异,一时“全湘哗然”。旧派就此发动了对熊希龄为首的维新派的猖狂攻击。尽管陈宝箴想保护熊希龄,但1898年5月份,形势恶化。是时,张之洞来函指责《湘报》言论不当;与此同时,旧派联络京城湘籍官僚也不断施压。陈宝箴被迫妥协,免去了熊希龄的学堂总理职务,梁启超出走北京参与戊戌变法,湖南维新派实际上已经陷于分裂。这反倒激发了熊希龄的血性,他断然反击,上书指斥王先谦主持的省书院(岳麓书院)积弊丛生,师道不端,并把它刊登到了《湘报》上,这恰好击中了旧派的痛处。愤怒的旧派恼羞成怒,借机要求取缔《湘报》。恰在此时,熊希龄因在湖南参与维新业绩突出,执意改革的光绪帝征召他入京,这正好遂了他想离开长沙这块是非之地的心愿。

熊希龄与妻子
熊希龄于是打点行装准备北上,他先把妻子安顿到他妻兄衡阳知府朱其懿那里,再返回长沙,然而途中饮食不慎,突发痢疾,只好返回衡阳养病。就在这养病的十多天里,北京维新六君子的惨剧发生。因为一场疾病,熊希龄侥幸讨得一条性命。然而对这个维新名人来说,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熊希龄被御史黄桂均参奏,指为康梁党徒,受到“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后来熊希龄回忆这一节时对人说:“向非一病,当与六君子同命成七贤矣。” 熊希龄的维新事业至此止步。 [7]
笃信佛教

熊希龄自1914年走出政坛后,自此“皈依佛教,以出世间”,乃学习佛家大慈大悲精神,全心全意于慈善和社会教育事业。1917年,华北地区发生大水灾,受灾区波及103个县,灾民流离失所600余万人,熊希龄到北京请赈,且为北京政府特任为“赈灾总办”。在这次赈灾活动中,他为了安置灾区孤儿,于北京西山创办了香山慈幼院,又和国际人士合办北京“华洋义赈会”,在家乡湖南还创办了“义赈会、临时妇孺救济会。

熊希龄有法名妙通,自署双清居士。晚年还自撰墓志铭:

色身非净,法相非真,

四大和合,亦非我身;

向物为我,我实不存,

我既无我,朽骨何灵? [8]
特殊行业

光绪三十三年(1907)前后,他先后上书户部尚书张百熙度支部尚书载泽,呼吁清政府尽快施行烟草专卖制度。熊希龄在给载泽的信中说:“烟之专卖,英、荷、日等国行之,而皆为国家一大宗之收入,固不以侵占民利为嫌也如纸烟一项,亦为今日绝大漏卮,目前如不设法,以后积重难返……”他认为,中国每年的税收很少,而烟属于奢侈品,加征烟税不仅对大多数人的利益没有什么影响,而且能增加国家收入,因此应仿效外国,对烟草实行专卖制度。但是,由于清政府内外交困,根本无暇顾及烟草专卖,尽管载泽等度支部大臣曾请教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有关烟草专卖事宜,熊希龄的建议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熊希龄担任内阁财政总长。翌年与梁启超、张謇等组阁,担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当时社会上呼吁烟草专卖的人很多,首先,钱宝钧、陈其昌等议员向民国政府提出纸烟专卖的议案;随后,上海三星纸烟公司总经理刘树森向熊希龄建议:与英美烟公司商议,将各种纸烟统一归政府独占收买,由政府加税售与人民;政府与英美烟公司合资成立卷烟厂;如英美烟公司不同意上述建议,则由政府在内地设立专卖局,并筹款500万元,在天津、浦口、汉口三处设立卷烟厂,以示抵制。熊希龄同意了刘树森的建议,并派员赴上海进行协商。

为实行烟草专卖制度,熊希龄曾派员赴日本考察。鉴于中国烟酒分销的情况,决定在实行烟草专卖制度之前,开征烟酒牌照税。 [9]

1914年2月,熊希龄呈请袁世凯,阐述实行烟草专卖制度的必要性,建议成立烟草专卖筹备处,称:“于财政部内设立烟草专卖筹备处该处长专司研究各国烟草专卖诸法,调查国内产烟区域及烟叶种类、制烟方法、销售市场,并准备实行专卖政策由部筹集资本,设立工场,承收民间烟叶,归场制造……外来之卷烟仿照日本办法,由政府自由承收买入。”熊希龄的建议得到袁世凯的赞同,他批示:“维持国货为目前切要之图。所谓设烟草专卖筹备处,事属可行。著即博采成规,妥拟办法,呈候核夺。”

在熊希龄踌躇满志的时候,内阁发生权利之争,他被迫辞职。后来,熊希龄退出政坛,专门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创办香山慈幼院,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 [10]
人物故居
编辑

熊希龄故居位于凤凰古城北文星街内的一个小巷里,故居往东200米便是秀丽的沱江。故居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结构,比较矮小但很精致,故居现存房屋4间基本是保持原貌,很富于苗族情调,故居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环境幽静安谧,建筑古老质朴,四方形布局,中有一天井宽坪。进入宅门,左侧是一个约十平方米宽的
熊希龄故居
前室,又称会客室,天井东侧为专门的柴房,内有石磨、石碓等食用家具装置,充分显示了这家主人当时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熊希龄小时最喜欢到这间柴房里走玩,并经常学习推磨和冲碓的技术,从小就培养出了一种悉心体察民间疾苦、关心贫民忧乐的高尚情怀。

过天井便是正室,在正室的木门两边,有一幅笔力雄健、字迹清晰的对联:“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写出了熊希龄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同时也写出了他披肝沥胆倾注心血办慈善事业为中华民族培养栋梁之才的伟大功绩。

正室三间两层木质结构,陈列着熊希龄生前生活、工作用过的什物,一张张清晰的图片,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文字,记录了熊希龄人生的脚步,演绎着他人生的轨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他文晦蹈略之中。他胸藏珠玑,学富五车,在中华民族堪乱危难之时,为国家和民族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毛泽东同志曾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周恩来总理曾中肯地评价:“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两位伟人对熊希龄这么高的评价,充分说明了熊希龄先生思想情操的伟大和爱国恤民精神的不凡。

熊希龄故居自2000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先后有近百万人次的游人来此游览和观瞻,成为古城凤凰一大亮丽的人文景观点。 [11]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朱君毅
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朱君毅(1892—1963),原名斌魁,江山人。清宣统二年(1910)考取北京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生。1916年秋赴美国留学,获霍布金斯大学教育系学士学位。著作有《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验与统计》、《统计与测验名词英汉对照表》、《中国历代人物之地理的分布》、《统计学概要》等,译著有《教育统计学纲要》、《心理学与教育之统计法》、《统计方法大纲》等。


中文名 朱君毅 外文名 江山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892 逝世日期 1963 毕业院校 霍布金斯大学

目录
  1. 1 生平
  2. 2 著作

生平
编辑

朱君毅(1892—1963),原名斌魁,江山人。清宣统二年(1910)考取北京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生。

1916年秋赴美国留学,获霍布金斯大学教育系学士学位。继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专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统计学。

1922年夏,又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时与梅贻琦沈隽淇等取道欧洲,赴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考察教育事业,并合写《欧洲经验谈》,介绍西欧各国教育制度。

归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女子师范学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教授等职。教育思想上受美国杜威思想影响极深,提倡实验主义教育学说,强调智力测验,主张因材施教。

1931年起,受国民政府考试院聘,兼任历届文官高等考试襄试委员。

1934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计处主计官兼统计局副局长。

1947年,升任总统府统计局副局长。同年8月,以中华民国首席代表身份赴美国华盛顿参加国际统计学会及第二十五届世界统计大会。会后又与蒋廷黻、张彭春赴纽约近郊成功湖,参加联合国召开的国际社会经济理事会等会议。

1949年2月,辞去国民政府官职,拒绝香港高薪聘请,经广州入四川,任教重庆正阳学院。

1950年,任杭州之江大学统计学教授。

1952年,任上海财经学院教授。

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著作
编辑

朱君毅一生从事统计行政与教学工作,对统计理论研究造诣较深,著书立说,卓有贡献。

著作有《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验与统计》、《统计与测验名词英汉对照表》、《中国历代人物之地理的分布》、《统计学概要》等,译著有《教育统计学纲要》、《心理学与教育之统计法》、《统计方法大纲》等。

[1]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从弃妇到总理夫人,从被毒打到慈善之家,她是民国奇女子


潇湘若梦
2016.12.01 17:37* 字数 2852 阅读 3963评论 15喜欢 32赞赏 2

1916年浙江吴兴湖郡女校的梧桐下,毛彦文收到一封家书,信中写道:“家中父亲生病,盼速回!”看到信后的毛彦文心急如焚,立马坐火车回到家中。
一路做黄包车回到了家中,红红的灯笼挂在府前,原来一切都是家人骗她回来的借口,父母背着她,已经和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子定亲,过几日便要结婚。
毛彦文因为接受过新式思想,自然是不同意家里人安排的婚姻,提出抗议,绝食。可是在父母的面前,似乎一点都起作用,在当时的年代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是天经地义的,什么爱情,都统统的靠边站。你需要的只是遵从母命即可。
结婚的当天,男方家安排的唢呐手一路吹吹打打,鞭爆齐名,好不热闹,围观的群众都凑着脑袋在看着这是要迎取哪家的新娘呢?男方骑着白马停在了毛府的门口,随着新郎官的驻足停留,随行的一行人也立马停住了脚步,轿夫抬着花轿来迎娶,毛彦文穿着大红的喜服从后门悄悄地逃了出去,她要逃婚,她要逃离这世俗的枷锁。
没想到她青梅竹马的表哥朱君毅在后门悄悄地守候着,他们二人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亲密无间,彼此爱慕。朱君毅温柔地拉着她的手,深情地说:“彦文,你是我的,我不会让你嫁给别人的!我会向你的父母说明的,我要和你在一起。”
毛彦文的父母知道了此事,也是乐得成全。朱君毅是清华高材生,才高八斗,潇洒英俊,跟毛家本是亲戚,得到毛家父母的同意,两人便山盟海誓,定下亲事。
随后,朱君毅赴美国留学,获霍布金斯大学教育系学士学位。过了几年后亲赴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考察教育事业,介绍西欧各国教育制度。因为出国留学,朱君毅见多识广。在归国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任教授等职。
朱君毅和吴宓,陈烈勋是同学,当时吴宓还没有对象,同学陈烈勋,想把妹妹陈心一介绍给了吴宓。而且陈心一与毛彦文是同学,吴宓曾托毛彦文了解陈心一的情况,毛彦文曾告诉吴宓,陈心一是一个非常传统爱家的好女人,吴宓听到毛彦文如此夸赞陈心一,便与其解除,随后结婚,可以说毛彦文是吴宓和陈心一婚约上的媒人。
因为出国留学,朱君毅在教育和思想上受到进步,任教授的期间和自己的学生发生感情,他们经常手挽着手漫步于校园,走廊,公园之内。毛彦文的好朋友熊芷听说了此事,便立马告诉了毛彦文,得知此消息毛彦文内心极度悲愤,苦闷。
留过洋的朱君毅当然已经看不上自己的妻子毛彦文,他要解除婚约,要与自己的学生在一起。他突然之间变了心,让毛彦文措手不及。朱君毅告诉毛彦文,他接受了现代观念,认识到了近亲结婚的害处。但在毛彦文看来,这是一个借口,6年的痴情等候,换来的竟然是一纸解除婚约书,她不能接受。6年的时光,他们彼此之间通信无数,因为有他的存在,毛彦文才能开心的度过每一天。此时她真的不能接受,她拒绝解除婚约。朱君毅非常生气,在家里一言不合就毒打毛彦文,逼迫她离婚。最后朱君毅为了与他的学生在一起,不惜和毛彦文对簿公堂,上法院解除婚约。
上了法庭,朱君毅如愿的解除婚约,与他的学生在一起。而毛彦文痛苦不堪,每天以泪洗面。她找到她和朱君毅的好朋友吴宓,希望他能劝朱君毅回心转意,可是男人的爱就像是水,覆水难收。不爱了就是不爱了,结果也可想而知。朱君毅拒绝复合,毛彦文成为了一名弃妇。
吴宓看着每天以泪洗面的毛彦文,内心极度想要安慰她,他知道她是一个好女人,吴宓从以前就非常喜欢毛彦文,只不过当时她是朱君毅的妻子,朋友妻不可欺。他不敢越雷池半步,此时他们已经离婚,解除了婚约,而且吴宓当时已经看不上乡下的妻子陈心一,他要与魂牵梦萦的“海伦”在一起,毛彦文的英文名叫海伦,他疯狂的追求她,毛彦文为了躲避他去了欧洲,吴宓漂洋过海一路追到欧洲。每天疯狂的在报纸上登报,刊登他写给毛彦文的情诗,他要让全世界的人民都知道他的心意。每天打电话,去她家的楼下等她,为她做每一件小事,他都是开心的,她就像是一颗银色的子弹穿透了他的心房。
为了追她,吴宓不惜和原配妻子陈心一离婚,如此执着,如此热烈,身为一个女人,被人这么强烈的爱着,不可能不动心,毛彦文也知道,此时接受吴宓必将受到世人的唾弃,可是她的心已经伤痕累累了,她想要找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温暖的家,最终毛彦文接受了吴宓,她想要的也只不是别人好好爱她,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有个知心人在身边真的不容易。
他们相爱了几年,吴宓当时在欧洲,要毛彦文立刻前来,他要与她结婚。毛彦文听到这个消息,开心不已,她告诉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后便独自一个人买票到达了欧洲,可能是第一段婚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也或许得到一个人在真正了解后便没有以前那样爱她,吴宓反悔了,他不想结婚了,他告诉毛彦文他们还是先订婚比较好,毛彦文觉得自己被戏弄了,非常生气。当时便与吴宓一刀两断,不在联系。
毛彦文心灰意冷时,在每一场感情中她都全力以赴,可是每一段感情中她都伤痕累累,对于她来说,爱情是她的一切,而对于朱君毅和吴宓来说,这只是一场游戏罢了。
情路坎坷的毛彦文此时想要干一番事业,可是在冥思苦想一番后还是不知道究竟该干些什么。就在这个时候毛彦文的好朋友熊芷上门拜访,请她去北平散心,毛彦文想要离开南京这个伤情之地,陪着熊芷来到北平。
熊芷,她的父亲是熊希龄,前清翰林,曾任奉天盐运使;民国后,又做过财政总长、国务总理。毛彦文到北平后,在熊芷的陪同下,参观了熊希龄主办的香山慈幼院。恍然之间,毛彦文自己觉得,这就是自己该干的事业,熊希龄热爱慈善事业,他把孤儿院办得无比红火,毛彦文此时也下定决心她要投身与慈善之中,做她爱做的事。
熊希龄已经丧妻4年,依然悼痛不已,因为意气消沉已经没有心思去打理慈幼院业务。他需要一位贤内助,家里人知道毛彦文是一个好女人,新女性。于是在第二天熊希龄的内侄女朱曦出面,去向毛彦文提亲,毛彦文犹豫了,毕竟年龄差得太大了,三十多岁。况且她一直把熊希龄当成自己的长辈,也从未有过逾越之心。一个月后,熊希龄的女儿熊芷拖着六个月的身孕也来求毛彦文哭着说:“你就当可怜我,看我这样挺着大肚子巴巴的跑了一千多里路的份上,我是欢迎您加入我们家庭的。”
经历了逃婚,离婚,感情上的种种挫折之后,毛彦文明白了,她只想找个好人嫁了,她不想在因为感情的事情颠簸痛苦了。
天崩地裂的爱情,经历一次便好了。她想要安定的生活,对于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来说,最重要就是有一个人爱你,每天和爱的人吃三顿饭,便足够了。这个简单的要去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毛彦文和熊希龄结婚照
毛彦文在结婚的时候对熊希龄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必须剃去他蓄留了20年的胡须,熊希龄很开心的接受了。就这样,熊希龄和毛彦文结婚了,愿白头偕老,桂馥馨香。婚后的岁月里,她陪伴着熊希龄,做着自己所爱的事业――慈善,夫妇两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慈善家。
好的爱情和婚姻都会让你成长,成为更好的人。无论是对待爱情还是婚姻,我们都是基于欣赏的。如果你的爱情还没有到,不妨独自等待,每个人都会有合适的人出现,你不要着急,缘份到了自然在一起。像毛彦文一样,她也曾渴望爱情婚姻,她的一生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不过老天终究能让好姑娘遇到良人。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民国才女为何要守寡62年?

分类:史海钩沉 | 标签: 毛彦文 熊希龄 朱君毅 吴宓 萧陶
2017-01-12 18:35 阅读(1060)评论(3)
提起毛彦文,知道的人并不太多,但说到熊希龄,熟悉民国史的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熊希龄当过财政总长、国务总理。他的那句名言“此君一出天下暖”更是广为流传。熊希龄结过三次婚,他的第三位夫人就是毛彦文。

熊希龄与毛彦文,典型的老夫少妻​

毛彦文,浙江人。她曾是浙江高考的女状元。读过大学还不算,她后来又赴美留学,获得硕士文凭。说她是民国才女,没人有异议。有争议的是她的长相,有人说她貌美如花,也有人说她相貌平平。要萧陶说,长相这件事,本就没有统一的标准,说法各异也很正常。

在嫁给熊希龄之前,毛彦文有过两次情感经历,还逃过一次婚。早年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求学时,毛彦文的父亲做主将她许配给老家江山县城的方家少爷。在校长毛咸和表哥朱君毅的鼓动下,毛彦文上演了一出“落跑新娘”的大戏。逃婚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如果没有毛朱这二位,毛彦文一定会乖乖地去做方家的儿媳,而朱君毅之所以如此卖力地劝说毛彦文,其实暗藏私心。

毛彦文逃婚之后,朱君毅便开始追求自己的表妹,可毛彦文起先并没答应。等朱君毅从美国学成回国后,毛彦文才与他结为秦晋之好。可此时的朱君毅已经看不上毛彦文了,娶毛彦文完全是迫于社会压力,妥协的结果,这段婚姻只持续了8年就宣告结束。

陈丹的油画作品,画中人物均为国学大师(左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离婚后的毛彦文依然有不少的追求者,吴宓就是其中的一个。吴宓是朱君毅的同学,两人无话不谈,过从甚密。留美期间,毛彦文写给朱君毅的信,吴宓并没少看。朱君毅与毛彦文闹离婚时,吴宓表面上劝和,私底下劝散。毛彦文与朱君毅离婚之后,吴宓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便向毛彦文发起了总攻。

吴宓本身有老婆。娶陈心一之前,身在美国的吴宓还曾托毛彦文代为考察过陈心一。毛彦文不愿意当小妾,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吴宓,吴宓当然不死心。为了躲避吴宓的纠缠,毛彦文赴美留学。吴宓知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道理,狠了狠心,才跟陈心一离了婚。有一种说法称,吴宓与陈心一离婚完全是做给毛彦文看的。不知是身在异国他乡,寂寞难耐,还是为吴宓的真情所打动,毛彦文竟然答应了。可当她兴冲冲地赶到法国要跟吴宓结婚时,却被告知先得订婚。虽然吴宓承诺4个月后可以结婚,可回国后吴宓又恋上了吴葆华。吴宓甚至在日记里写道:“追不到吴葆华还有毛彦文,反正毛彦文已手到擒来了。”

得知真相的毛彦文当然是极度失望。她对吴宓说:“我准备一辈子不结婚了,就做个老姑娘吧,领养个小孩子,也是很好的。”出人意料的是这句话说了没多久,毛彦文就跟熊希龄高调闪婚,让当年的吃瓜群众全都看傻了眼。

吴宓与夫人陈心仪及长女合影​

毛彦文是熊希龄之女熊芷的大学同学,又是熊希龄第二任妻子朱其慧侄女朱曦的闺蜜。嫁给熊希龄后,毛彦文摇身一变,成为她俩的长辈。那一年,熊希龄六十有六,而毛彦文只有37岁。

据说结婚之前毛彦文只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希望有尽量多的社会名流出席婚礼,二是希望熊希龄能将胡子剃掉,显得年轻一点。如果属实的话,足以说明毛彦文嫁给熊希龄,不为别的,就是要给吴宓一记响亮的耳光。论社会地位,吴宓根本没法与熊希龄相提并论。嫁给熊希龄,当然算高攀。毛彦文就是要用事实正告吴宓:“我毛彦文不是没人要。”不过,另有一种说法称,在跟熊希龄结婚之前,毛彦文曾写信给吴宓,可吴宓压根就没回信。毛彦文彻底绝望了,才答应了熊希龄。

抗战全面爆发后,熊希龄与毛彦文辗转到了香港。当年12月25日,熊希龄突发脑溢血在香港去世。随着熊希龄的离世,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两年就戛然而止了。解放前夕,毛彦文先去台湾,第二年又转赴美国。1962年,她返回台湾,就此定居在台北。1999年11月10日,毛彦文在台北病逝,享年101岁,而此时熊希龄已经作古62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毛彦文一直没有再嫁,因为她已不再相信爱情了。

毛彦文的《往事》一书早已在大陆出版​

毛彦文著有回忆录《往事》。她在书中说过这样的话:“这颗无意中种下的苦果(指逃婚——萧陶注),令我一生尝尽苦汁,不光丧失了家庭幸福,且造就灰暗一生,壮志消沉,庸碌终身......”言下之意,如果没有当年的逃婚,也就不会有后面的这一切。要萧陶说,这话并没说对。对于那时的知性女人而言,她们宁要跌宕起伏的感情生活,也不要平庸乏味的日子。如果历史能重演,相信毛彦文应该还会选择逃婚。逃婚没有错,错在她看错了人。用现在的话来说,朱君毅和吴宓就是两个花心大萝卜,把自己交给这二位,当然不会有白头偕老的那一天。熊希龄比毛彦文年长近30岁,不管有没有赌气的成分,嫁给他本身就是一场豪赌,偏偏毛彦文又输得太快,输得太早。在经历过两个男人的背叛和老少恋之后,毛彦文才如梦方醒,可留给她的也就只剩下两个字——守寡。

(萧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