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需要有教养吗?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看了坛里一个谈教养的帖子, 其中两个回帖值得深入探讨 -- 教养与贫富的关系, 穷人需要有教养吗?教养与财富有关系吗?人生在世, 是追求财富, 还是追求教养/尊严/荣誉?

单发一主帖, 抛砖引玉。

楼主,为穷的需要教养吗?

猪倌的题目对我没有啥现实意义,我在思考一个更伟大的命题:

为什么我这个这么有教养的人富不起来?
 
最后编辑: 2014-04-2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转一篇文章:

家长必知:孩子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
2014年02月09日09:44 新浪教育 微博 我有话说(4人参与)
二宝妈》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当“穷养儿子富养女”像一首流行歌曲一样,在许多年轻的父母口中传唱的时候,恐怕它也会像流行感冒一样,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引向歧途。

  一个生在富人家的儿子,父母不可能会让他像穷人家的孩子一样,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

  而一个生在穷人家的女儿,父母也一样不可能让她像富人家的孩子那样,过着披金戴银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般的生活。

  其实,只要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看看那些有作为的伟人或卓越者,并不是穷养与富养的结果,而是教养使然!

  不管是司马光,还是曾国藩,都为中国在对子孙的教养上点燃了一盏盏的智慧之灯。

  特别是诸葛亮的教子书,更是写得语重心长、言简意深: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教子书中虽有一个“俭”字,但绝不是“穷养”的意思,可以说节俭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永恒美德,不管他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

  可见,教养,就是让一个人从年幼之时,是一定要明白的最基本的“是”与“非”的标准,是必须懂得的事理和常识;

  教养,是一个人内在的良好的品格修养映射于外的优雅和从容之美,能让一个人从骨子里飘出芳香来。

  所以,当一个人拥有了良好教养的时候,他就能举止合范,进退有度,在取舍之间能把握好分寸;在成功之时,他可以喜不自胜,但是不会得意忘形;在失败之中,他可以黯然神伤,但不会意气消沉;为官为富为贵,不会泯灭良知,不失侧隐之心;身为布衣匹夫,依然会傲骨凛凛,心清魂净地做人;在犯了错误之后一定会从自身去找症结,而不是怨天尤人,百般推脱责任……

  教养,不是富贵人家的专属,也不是贫穷人家的私藏,而是任何一个家庭或父母或教师都能送给孩子的一笔无价之宝,是为孩子心灵世界打造的一盏智慧之灯。

  孩子生于贫穷之家,拥有了教养,他知道自己怎样的立足现实和发展自我;孩子生于富贵之家,拥有了教养,他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优势开拓未来。

  因此,教养,是培养孩子成人的灵魂,是教育孩子成材的基础,是一个让孩子在心身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只想通过穷养或富养的捷径,剑走偏锋,看似奇巧,自以为可以出奇制胜,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不是“穷养与富养”所能涵盖的;教育孩子是一种智慧,亦是对父母本身所具教养的一种考验!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许纪霖:平民时代的贵族精神
2008年12月21日07:55   南方网  许纪霖 
(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演讲)

所谓的贵族精神,就是教养、责任和自由。教养意味着每一个人要有精神的追求和品质的追求;责任是要有担当,承担起公共责任;而自由,不仅要追求不受强制的权利,而且要有政治参与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

许纪霖,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

中国崛起了,神州富人遍地。富裕起来的暴发户,都想做贵族,甚至自以为就是贵族。开宝马车,喝人头马,都成了贵族的所谓身份标志。不那么富得流油的城市白领,另辟蹊径,泡酒吧、看话剧,谈村上春树,以精神贵族自居。

可偏偏无人对历史上的贵族感兴趣,没有人去深究细想:什么是真正的贵族?贵族的精神何在?暴发户与贵族相距多远?

差不多六十年前,毛泽东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到了今天,中国终于在经济上站起来,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站起来的标志之一,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如今神州富人遍地。

富人多了以后是不是就意味着有了贵族呢?今天的中国不仅有富人,而且有富人文化,我称之为“暴发户文化”。在当今中国,一个人是否有社会尊严、社会地位,不是看你的内在品质,而是由消费定性,看你穿什么名牌、开什么名车、住什么等级的房子、还有住在哪儿。这些都是身份的炫耀。这样一种奢侈之风如今到处弥漫。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有了贵族呢?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城市兴起了一种白领文化,特别是我居住的城市上海,小资情调特别浓,这些小资不一定钱很多,但他们讲情调、讲品位,要泡酒吧、看话剧、读村上春树的小说,他们觉得自己是精神贵族。那么,有了情调和品位,是否就有了贵族精神呢?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不妨先把答案告诉大家:所谓的贵族精神,我认为是三个精神支柱:第一个是教养,第二个是责任,第三个是自由。

教养是被熏陶出来而非教育出来

首先说教养。欧洲贵族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如今在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上还保留着许多古堡,这些古堡都是欧洲中世纪贵族权力的象征,一个古堡就意味这个主人是当地的贵族,统治一方,这是他权力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的早年,贵族实际上都是一些乡绅,住在古堡里面,统治着乡村。早年的欧洲贵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比较土,没有太多的文化,说话比较粗鲁,喜欢养马、打猎,养了很多猎犬。最初的贵族是世袭的,主要看血统,有一些甚至是从古罗马时期传承过来的。16、17世纪以后,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这些贵族慢慢有了变化,除了血统之外,开始看是否有教养,教养开始替代血统,成为贵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当贵族开始讲究教养的时候,资产阶级也开始出现,这些资产阶级的暴发户,一开始搞商业,后来搞工业。这个时候,贵族阶级在经济上开始没落,他们不是最有钱的,甚至袍子都是破的。但是在封建等级制之下,贵族的地位还是比资产阶级高,衣着体面的资产阶级碰到袍子破烂的贵族还得鞠躬行礼。在贵族面前,暴发户们有自卑感。荷包再鼓、金钱再多,但缺少一个最珍贵的社会象征资本,这就是教养。

在中国,端盘子的人可能被人看不起,甚至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但是在巴黎或伦敦,在一些餐厅,特别是比较好的餐厅里,那些服务生在我看来个个都是明星,气质非凡,你没有办法看不起他,他收入可能也不会比你低,他有他的尊严。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尊严,相互之间形成了一套礼节。法国大革命高峰的时候,路易十六和皇后都被送上了断头台,皇后上断头台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皇后脱口而出:“对不起,先生。”这是平时所自然形成的礼貌习惯。不像中国的宝马车撞到人,不仅没有对不起,还要打被撞的人。

中国西周的时候还有类似欧洲的封建制,但东周时已经没有了,孔夫子哀叹说礼崩乐坏,这就是封建礼制的崩溃。以后是两千年的士农工商社会,这个四民社会有一个好,各个阶级之间上下流动,通过科举,平民可以一夜之间鲤鱼跳龙门,像范进中举一样成为上流。但是也带来了问题,有尊严的都是上层,越是上层越有尊严,越是低层越没有尊严,被人瞧不起,所以人人都挤破头往上走。中国的穷人最要命的不是穷,而是活得没有尊严。

欧洲的贵族有教养,这个教养是从哪儿来的呢?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培养:家庭、学校与社交。

教养这个东西首先来自于家教,中国人也很讲究家教,但是现代人把家教理解得很狭窄,周末送孩子去弹钢琴,或者让孩子背《论语》,把家教理解为知识,好像知识越多家教越好。实际上这只对了一半。家教不一定是知识,它是一个自然形成的东西,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无形中形成的亲切与自然、举手投足中的优雅与高尚,这是一个氛围,是被熏陶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如今有些家庭拼命送小孩子周末去学各种贵族知识,但在家里父母说话谈吐粗鲁,缺乏基本的教养,使得孩子虽然有知识,却不一定有素质。

英国贵族的孩子最希望进入的是伊顿公学,到现在它还是最著名的贵族学校,贵族家庭生了一个男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到伊顿公学报名,否则到六七岁读书时再去报名就晚了。伊顿公学教什么呢?不要认为是打高尔夫球,那里没有高尔夫球场,也没有今天热门的工商管理、金融等等这些实用知识。到贵族学校,不是去学有用的知识,而是学在今天看来没有用的知识,比如说拉丁文,熟读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代的各种宗教、人文经典,到今天还是这样。贵族学校学的不是有用的知识,而是博雅之学。中国古代的儒家,孔夫子办私学,朱熹、王阳明办书院,教的也是类似的博雅知识,所谓的士大夫之学。

这几年各地的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比较重视人文教养,开始了许多博雅之学的课程,有些大学还把《四书》作为公共必修课。以为人文教养就是通识课教养,上几门人文知识的课程,大学生便有了人文精神。这是大错特错,人文教育不是通识教育,它像家教一样,不是灌输一些知识,而是要通过熏陶,通过各种道德和社会的实践让学生成为博雅之士。确切地说,人文教育的核心不是通识教育,而是人格教育。

第三步就是社交了。男孩、女孩到了16岁就要有一个成人礼,首先成为正人君子,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文明相处,这就需要社交。父母带着成年的小孩子进入社交圈。这些社交活动,比如舞会、沙龙、晚宴、打猎,都产生了交往的公共空间,哈贝马斯讲的近代公共领域,其前身是贵族的公共领域,贵族的公共领域就是在这样的社交圈里产生出来的。

养成贵族差不多需要三代人,第一代是暴发户,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从小形成的粗鄙习性很难改变,虽然通过模仿要成为体面人,但是有些东西是改不过来的。这是第一代,改不过来怎么办,赶快把第二代送到贵族学校培养。第二代从小接受贵族教育,但是家里还不行,家庭还缺乏贵族那一套所需要的礼仪,他们理性上是贵族,但本身的气质和血脉还不行,平时彬彬有礼,但是一到吵架的时候,原来的土话就脱口而出,本能地反映出来,第二代是后天教育出来,不是自然熏陶的。一定要到三代之后,贵族的教养真的渗透到血脉里,习惯成自然。

中国历史上也是有贵族的,特别是魏晋南北朝隋唐,那时皇权比较弱,世家大族比较强大。但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很多,农民起义第一件事就是杀贵族。贵族要三代养成,但一场大乱,每次像割韭菜一样,贵族传统没有办法作为一个历史传统传承下来。欧洲和日本都是长子继承制,家产可以完整保存下去,但中国是儿子均产制,老子的遗产有几个儿子,就在中间均分,均分以后,财产就分散,形成不了大势力,这让皇权最开心,专制权力就是建立在贵族权力有限的基础上。

贵族责任转变为公众服务的精神

贵族精神的第二个支柱,便是责任。中国现在很多富人自认为是贵族,他们认为贵族就是有权力、有特权,这就是身份的象征,高人一等。中国这个社会越往上层,越有尊严,这个尊严从哪里来呢?就是所谓的特权。权有两种,一个是权利(right),一个是权力(power),两个“权”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权利是上帝和法律赋予每个人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自由,而权力是指能够控制和主宰别人的一种权势。中国的一般人包括媒体、官员经常用错这两个词。中国人的观念里面没有权利,只有权力,我的权力越大,意味着我的权利也就越多。越是底层的越没有权利,维护不了基本的人权。表面是人人争权利,实际上都在争权力,争能够控制别人、为所欲为的权力。

真正的贵族当然是有权力的,但权力之外,还有责任。与权利相联系的是义务,而与权力相联系的就是责任。所谓责任,也意味着担当,有多种层面可以理解。首先是对自己的责任,严于自律。虽然伊顿公学至今为止是英国最好的贵族学校,但如果中国的小孩子去,我相信不到一个星期就想逃出来。每天的作息时间是很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平时不能出校门,只有周末才能出来。越是贵族的学校,越要培养出有超常责任感和自律心的贵族。

欧洲的分封制度之下由长子继承,长子以下就去打仗,当骑士。贵族的学校大部分都是这些非长子的贵族孩子,他们被培养成为年轻的军官,首先就要有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储安平先生比较了中国和英国的教育,他讲到英国的学校重视人格的教育,思想容忍自由、性格倾向管制。但中国的教育是倒过来,思想管制、性格放纵。贵族学校所训练的,除了自律之外,就是团队合作精神。

责任第二个意思是对家族负责。欧洲的贵族非常重视名誉,名誉高于一切。欧洲贵族过去有一个习俗,贵族之间发生了纠纷,要为名誉而决斗。是谁的名誉呢?不是个人的名誉,而是家族的名誉。一个贵族的家族为什么辉煌,受人尊敬?乃是每一个贵族成员都珍惜家族的荣誉。个人所有的光荣与耻辱都与这个家族有关。贵族的权力太大了,个人要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靠个人道德很难抵御,法律也没有那么细微,这时最大的的制约便来自于家族。出了一个败家子,整个家族的荣誉就毁于一旦。

当代社会不讲门第出身,代替家族的,是一个新的门第,这就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清华、北大是天之骄子。但是中国的名校学生,炫耀自己的出身,更多地是指一种高人一等的身份,很少有为母校争光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但是在国外不一样,如果是哈佛、牛津出身,校友中间有非常强的荣誉感,一旦某一个校友发生丑闻,整个学校都觉这是一个奇耻大辱,首先要跟他划清界限。不像中国发生了抄袭首先就护短。有一年我到美国洛杉矶访问,参观一位朋友在那里任教的一所小的学院,这所学院名不见经传,但校友中间却出了一个有名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当初学院曾经考虑要为尼克松立一块纪念碑,但校友们一致反对:他是因为水门事件的丑闻下台的,这是我们国家的耻辱。虽然我们学校没有什么名气,也要与尼克松划清界线!

责任的第三个意义是为臣民负责。贵族的权力很大,统治一方,但贵族与臣民的关系,不仅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而且是保护者与被保护者的关系。如果贵族不好好保护臣民,这些臣民就会跑到自治的城市里面,当一个自由民。臣民跑光了,大块的土地无人耕种,贵族的权力自然下降。所以,贵族的责任意味着对臣民负责,有非常重大的保护臣民的责任。这与中国过去的绅士是一样的。天高皇帝远,皇帝的权力只到县一级,乡村主要是靠乡绅来管理,乡绅是地方的精英,权力很大,但比权力更大的是社会责任。士绅们要组织各种公共事务,修水利、搞宗教祭祀。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要组织慈善赈灾。

这种为臣民负责的精神到了现代发生了转变,转变成为公众服务的精神。我在国外对这一点感受很强烈,2001年我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到周末的时候,哈佛的学生都不见了,都去社会服务了。或者在华人社区教刚刚来的移民们英语,或者是到医院做护工,或者是到养老院为老人读书。为公众服务,这是一个好学生的重要指标,你要进哈佛、耶鲁这些名校,EST考满分没有用,还要看你参加了多少社会服务,有没有做过校报的主编,这些都是为公众服务的精神。新出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原来在芝加哥就是从社区服务开始,他的政治魅力、政治经验不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高尔夫球打出来的,而是从底层的服务开始,形成了他的领袖气质,形成了一个政治家的非凡魅力。

回头再说英国的贵族。虽然英国社会等级森严,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每年英国国王或女王都要册封贵族,到今天还是如此。每年都会有各种社会精英:商业巨子、科学家、大学者被册封成为贵族。这个传统使得英国的贵族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贵族阶层可以保持某种活力。英国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真正的革命,这与贵族一直承担着社会责任、长期保持着精英性有关。而法国不一样,法国之所以发生大革命,乃是与贵族的腐败有关。法国的贵族相比英国的贵族比较封闭,到了路易十四之后便只有特权,而不再尽社会责任。路易十四这位太阳王非常厉害,到了他统治的时代,王权专制达到了顶峰。专制权力最可怕的对手不是老百姓,而是贵族,贵族是国王权力最大的威胁者。路易十四想了一个花招,建了一个庞大的凡尔赛宫,凡尔赛宫之大,没有去过的真是难以想象,我那年去凡尔赛宫参观,一天走了九个小时,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光顾。皇族成员当然用不着住这么大的地方,他让各地的贵族统统住到周围来,整天歌舞升平。那些乡绅们觉得在这里比过去住在城堡开心多了,生活豪华奢侈。贵族们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封地,便无法再为臣民们尽责任,但各种政治经济的特权还是照样享受。整个法国贵族阶级成为了社会的寄生虫。这就引起了平民阶层的仇恨,欲除之而后快。一个精英阶级,不在于他们有没有特权,而在于他们是否尽到了责任,如果你有特权,但是你同时又尽责尽职,老百姓还能接受,一旦只有特权没有责任,那才是真正的腐败,那就离革命不远了。

社会总是要有精英阶级。当贵族阶级开始腐败,社会就需要新的精英代替他们。于是知识分子就产生了。法国大革命的观念引导者是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这些启蒙思想家,他们都是新型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与贵族不一样,贵族是旧制度的一部分,但知识分子游离于旧制度之外,是精神上的波希米亚人。他们是社会的反叛者,是精神的反抗者,也是新的社会革命的动员者。

从历史上来看,只有三个国家有知识分子,一个是俄国,一个是法国,一个是中国。知识分子(intellectual)这个词源来自于法国,更早一点则来自于俄国,俄文叫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很有趣的是,只有这三个国家发生过大革命,所谓的大革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改天换地的革命,叫社会大革命,一夜之间,不仅政权更替了,连社会结构也发生突变,贵族阶级被消灭,新的阶级产生。大革命的出现,与老的精英阶级贵族的腐败有关,于是便有新的精英阶级知识分子的崛起。

自由精神是贵族精神的核心

法国贵族为什么会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自杀———自我谋杀。贵族失去了贵族精神的根本:自由。而英国贵族不一样。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部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勇敢的心》,讲的就是苏格兰贵族反抗英国国王的自由传统,不自由勿宁死,这种自由精神是贵族精神的核心。

现代的自由有两个渊源,第一个渊源来自于基督教,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开创了信仰自由。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们可以不通过教会的中介,阅读圣经获得启示,直接跟上帝沟通,这就是信仰的自由。第二个传统来自贵族的传统。贵族最大的敌人也不是平民,而是国王,国王代表了专制。于是,英国贵族要与英国国王签订权利法案,划清楚贵族有什么权利和义务,贵族的义务是向国王纳税,但是贵族有自己的权利,在法律上保障贵族的自由。所谓自由,一是人身自由,不受强制,不随便被逮捕。其次是财产的自由,国王不能随便剥夺贵族的财产,不能像古代中国的皇帝那样,一道圣旨,满门抄斩,再厉害的贵族也完了。不要说没收财产,连私人领地国王也不能随便闯入。二战的时候有一张流传甚广的照片,爱德华国王到伦敦贫民窟视察,国王站在门口,问屋里一个一贫如洗的老太太:“我能够进来吗?”这一传统也是中世纪贵族奠定的,不经贵族的同意,国王和他的军队不能随意进入贵族的领地和古堡。

贵族的自由还体现在政治自由上,即对公共事务参与的权利,通过国会参与国家的管理,特别是纳税。国王要打仗加税,需取得贵族们的同意,不能随便加收。最后更重要的,乃是内心的自由,具有道德和理性的自主性,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

外在自由和政治自由和内心自由,这些贵族精神的传统,在英国贵族那里通过与国王的抗争,保存了下来。但在法国贵族那里,自由的精神却死了。路易十四之后,贵族们在凡尔赛宫里整天围绕着国王、王后翩翩起舞,差不多就被软禁了。他们虽然身为贵族,但是只剩下贵族的躯壳,魂没有了,贵族最重要的灵魂———自由的精神死亡了。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实际上,在大革命推翻法国贵族阶级之前,已经在精神上自杀了。

法国大革命陨落之后,经过拿破仑的军人专制,最后在19世纪上半叶产生了两次王朝的复辟。第一次是波旁王朝,第二次是奥尔良王朝的复辟。王朝复辟之后的法国,贵族阶级被铲除了,人人法律和身份平等,一个平等的社会出现了,一个平民时代到来。

平等时代的到来,是否就意味着一个理想的社会呢?平等,既可以与自由相结合,也可以与专制相结合。平等与自由的结合,发生在美国,而平等与专制结合,发生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在一个平等的平民社会里面,专制制度竟然又重新复辟了。为什么平等的社会之上,能够建立政治威权?政治威权的社会基础又是什么呢?王朝复辟之后,法国的大思想家托克维尔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的民主》与《旧制度与大革命》,系统讨论了这个问题。

托克维尔发现,新的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是平等社会之中原子化的个人。过去贵族时代讲荣誉,到了平民时代,人人追求的不再是荣誉,而是自利,每一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追求自己的利益,如何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工业高速发展,大量的资产阶级产生,人人都在做发财梦,拼命地追求金钱。奥尔良王朝很聪明,他们积极扶持资产阶级,让大家可以自由地发财,但是在政治上实行控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私人领域,国民有充分的发财自由,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王朝鼓励大家追求幸福和享受。但是在公共领域,对不起,你们就把权力交给我吧,我保证给大家稳定的秩序,保证民生和安全。原子化的个人加上政治上的威权时代,这就是大革命之后王朝复辟的法国。

那时大革命过去不久,大家都对革命时期的“参与爆炸”有恐惧,人们一下子回到私人生活,不再对政治感兴趣,拼命追逐自己的利益,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社会上不是杨朱,就是犬儒。杨朱者,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要紧的是自己的私利,拼命赚钱,醉生梦死。另外一些人,不愿同流合污,不满社会又无可奈何,于是奉行犬儒哲学,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但放弃了公共责任和公民行动。社会普遍弥漫的这种氛围,成为威权主义的社会基础。

在一个平等的平民社会之中,威胁人们自由的,不仅来自政治的威权,也来自于多数人的暴政。托克威尔说,古代民众是追随贵族,以贵族的标准为标准,贵族是公共社会的表率,但是到了平民社会之后,社会没有精英了,于是就由多数人的意见说了算,大多数人的是否为是非,而少数人的意见被压抑。社会被一种匿名的权威所摆布,所谓民意不可违也。那是平民时代出现的另外一种暴政,这种暴政甚至更可怕,因为它是匿名的,不是有形的。不要以为多数人的意见真的是代表了多数,要操控一个人很难,但操控多数人容易多了,只要操控了主流媒体,主导了主流舆论,便能操控多数人。所以,所谓多数人的意见实际上也是被操控的。这是平等社会出现的另外一个对自由的威胁。


那么,如何建立这种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威权主义呢?当时在法国的知识分子当中,有一个方案认为应该回到贵族时代,重新产生一批精英,这就是现代的中产阶级,由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带领社会前进。托克维尔虽然是贵族的后代,但是他知道人性是趋向平等的,贵族一旦消灭、平等出现之后,历史潮流不再可逆。所以托克维尔思考的重心,乃是在一个没有贵族的平民时代,如何重建贵族的精神?所谓的贵族精神,就是我今天讲的教养、责任和自由。教养意味着每一个人不仅要关注自己的物质利益,而且要有精神的追求和品质的追求。责任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追求自己的私利,而且要有担当,承担起公共责任。而自由,不仅要追求不受强制的权利,而且要有政治参与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

在平民时代之中,这一贵族传统不再是对少数精英的要求,而是对所有公民的要求。我们也可以说,在一个没有贵族时代的贵族精神,就是现代的公民精神。
 
最后编辑: 2014-04-2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贵族气质是教养、责任和自由
发布时间:2013-12-23浏览:429次

● 佚名
进入专题: 教育理想和价值
现在,中国的许多有钱人把孩子送到英国上贵族学校,希望他们毕业后也能成为贵族,但当他们发现即使是在英国最好的学校——伊顿公学就学的学生,睡的是硬板床,吃的是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非常严格的训练。甚至比平民学校的学生还要苦时,他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些苦行僧式的生活同贵族精神究竟有何联系。

其实这一点也不稀奇,因为西方所崇尚的贵族精神不是暴发户精神,不意味着养尊处优悠闲奢华的生活,而是一种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世界著名的贵族学校要实行如此严格和艰苦的军事化训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律精神。真正的贵族一定是富于自制力,一定是有强大精神力量的,而这种精神力量需要从小加以培养。

伊顿公学也确实用这种方式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物,比如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就是伊顿公学的高材生。他在和拿破仑进行决战的时候,曾经留下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当时他冒着炮火在前线观察敌情,他的参谋人员多次劝他早点撤下去,因为前线太危险,可是威灵顿就是不动,参谋人员只好问他,“您万一阵亡了有什么遗言?”威灵顿头也不回地说,“告诉他们,我的遗言就是像我一样站在这里。”

我们现在大部分中国人所理解的贵族生活就是住别墅、买宾利车、打高尔夫,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实际上,这不是贵族精神,这是暴发户精神。在我们中国人的概念中,贵族学校就应该享受贵族般的条件,有贵族样的生活。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富与贵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但事实上这是两回事儿。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

贵族精神,首先就意味着这个人要自制,要克己,要奉献自己,服务国家。英国的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毫无疑问,是贵族。英国皇室把他们送到陆军军官学校去进行学习。毕业后,哈里王子还被派到阿富汗前线,做一名机枪手。英国皇室知道哈里王子身份的高贵,也知道前线的危险。但是他们公认为国家奉献自己、承担风险是贵族的本职,或者说是本分所在,是理所当然的。

英国二战的时候有一张照片流传得非常广,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的贫民窟进行视察,他站在一个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口,对里面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这体现了对人的一种尊重,真正的贵族是懂得尊重别人的。

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的协和广场,一个即将被处死的囚徒,上断头台时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马上下意识地说了句:“对不起,先生。”而此刻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面对杀气腾腾的刽子手,留下的则是坦然高贵的遗言:“我清白死去。我原谅我的敌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几分钟后,路易十六及皇后便身首异处。两个世纪之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在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庆典上真诚地表示:“路易十六是个好人,把他处死是件悲剧……”

1910年10月28日,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为了拯救备受煎熬一生的灵魂,决意把所有的家产分给穷人,随后他离开自己辽阔的庄园出走了,带着聂赫留朵夫式的忏悔,最终像流浪汉一样死在一个荒芜的小车站。他就是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多年后,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评价托尔斯泰时这样感慨道:“这种没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后命运无损他的伟大……如果他不是为我们这些人去承受苦难,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属于全人类……”

这几位主人公尽管命运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贵族。

西方直到18世纪,贵族依然是主流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英国仍然保留着贵族的爵位、封号。(中国的贵族阶层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整体消失了。)当西方的贵族社会转入到平民社会之后,资产阶级并没有掀起否定、批判贵族文化的精神浪潮。相反地,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贵族学校去学习,买贵族的纹饰、徽章,买贵族的头衔,想全方位继承贵族的衣钵。英国的贵族制度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是因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英国的老百姓普遍认为,贵族精神代表了一种尊严,一种高超的品行。

西方中世纪的战争好多跟中国春秋战争非常相似,战场上是对手,下了战场仍然还是朋友。所以那个时候的好多战争,在今天看来就有点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公元1135年,英国国王亨利一世去世了,他的外甥斯蒂芬和他的外孙亨利二世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英国王位。斯蒂芬本身在英国,就捷足先登,抢先登上了王位;亨利二世在欧洲大陆,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愤不平,在欧洲大陆组织了一支雇佣军前来攻打斯蒂芬。那个时候亨利二世很年轻,经验不足,出兵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筹划,所以大兵千里迢迢开到了英伦三岛一上岸,就发现钱已花光了,没粮食了。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亨利二世作出了一个咱们中国人绝对想不到的选择,给对手斯蒂芬写了封求援信,说我出征准备不周,没了粮草,您能不能给我点接济,让我把这些雇佣军遣散回欧洲。斯蒂芬居然慷慨解囊,给了亨利二世一笔钱。可后来亨利二世竟然第二次发动了同样的战争来争夺王位。人家当初接济你,你现在又杀回来了,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忘恩负义。欧洲的贵族认为对手的宽容是理所当然的,该竞争的还是要接着竞争。所以过了几年之后,亨利二世再次率领大军,卷土重来。这时他年龄大了羽翼已丰,所以在战场上打败了斯蒂芬。虽然他取得了胜利,但结果却很有意思。他和斯蒂芬签订了一个条约,就是这王位还是由斯蒂芬来做,把亨利二世立为太子,一旦斯蒂芬百年之后,由亨利二世来继承王位。在一般人眼中,好不容易打赢了,却只得了接班人的名义,好像不值得。按照中国皇位争夺,非杀个你死我活不可。


另外还有一场战争也非常有戏剧性。英国爱德华三世两个儿子兰开斯特公爵和约克公爵的后代,他们都对英国王位感兴趣,于是两个家族间发起了一场内战。战争的结局竟然是不打不成交,两大家族后来打出了感情,互通了婚姻,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娶了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联姻之后,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宣告合并,开创了都铎王朝。在欧洲的政治中,有一个特殊传统,就是一个国王,即使是被从王位上推翻下来,也会受到必要的礼遇,这也是骑士精神的一种体现。所以在欧洲的权力斗争中,很少有像中国那种斩草除根的想法。(编辑注:其实中国也很少斩草除根 )


欧洲的贵族宁可承担养虎为患的后果也不愿意丧失自己的风度。1688年时候,威廉三世攻打詹姆斯二世。威廉三世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但他觉得这个王位应该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从詹姆斯二世手中夺取了英国王位,把自己的岳父给俘虏了。他把自己的岳父关在靠近海边的一座城堡里,同时在城堡靠海那一侧给他留了一条小船。詹姆斯二世心领神会,就坐着这条小船逃到了欧洲。第二年,詹姆斯二世组织了一支雇佣军想重新夺回自己的王位。这时威廉三世正在组织和法国进行一场战争,他一看自己岳父卷土重来,不得不腾出一只手来对付自己的岳父。最后虽把詹姆斯二世打跑了,但在英法战争中却遭到惨败。正如荷兰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所说的,“火药的传入虽然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但是中世纪骑士所体现的,并且被理想化的骑士精神,却在近代西方文化中得以保留”。这种骑士精神实际上就是贵族精神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对西方人的民族性格有着长久的影响。

西方进入平民社会之后,贵族之间网开一面的传统在高层政治中还依然得以保留。比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军即将面临失败,军官中有人提议化整为零分散到老百姓家里,进入山区打游击战。但当时南军最高统帅罗伯特·李将军却不同意,他说:“战争是军人的职业,我们要是这样做,就等于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老百姓。我虽然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军人,但我绝不会同意这样做,如果能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南方老百姓的安宁,我宁愿作为战争犯被处死。”他的对手是大家熟知的林肯,林肯总统同样表现出宽宏大量的贵族风度。本来他确实应该按照军法对罗伯特·李进行处置,但是他认为南北之间的仇恨宜解不宜结,所以他对李将军说,您也到了退休年龄了,就告老还乡吧。于是,李将军就以这种方式光荣退休,回到自己的庄园,撰写回忆录去了。

贵族精神有很多还不为我们所理解,比方说,贵族精神当中的低调。洛克菲勒帝国,那个小洛克菲勒在上大学的时候,过的是贫穷的生活,自己烫裤子,自己缝钮扣,不抽烟,不喝酒,不随便到剧院去看电影,和他爸爸一样,把每一笔开支都记在小本子上。这些人看起来很节约,会但是并不小气,因为在面向社会进行捐赠的时候,都非常慷慨。比如咱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比尔·盖茨,后来把他名下所有的财产全都捐给了社会。既节约又慷慨,这也是贵族精神非常可取的一部分。这种精神,从一个角度来看是慷慨,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也可以说是一种担当精神,一种社会责任感。所以在今天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当中,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这种无处不在的担当精神。比如西方的航海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一艘船遇到危险要沉没的时候,船长肯定是最后一个离开的,有的船长干脆选择和船一起沉没,这就是从贵族精神延续下来的一种承担精神。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即将沉没的时候,船长走进了船长室,选择了和船共存亡,这就是一种担当精神。在大船开始沉没的时候,船长请船上的小乐队到甲板上来演奏,以安抚大家的情绪。在演奏完毕之后,首席乐手向大家鞠了一躬,乐手们开始离去,船上非常混乱,大船马上就要沉没了,首席乐手看见大家都走远了,他自己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架起小提琴,拉起了一支新的曲子,已经走远的乐手,听到音乐声,不约而同地又回到了首席乐手身边,大家重新开始演奏。船要沉没了,大家相互握手,互道珍重,首席乐手说:“今天晚上,能和大家一起合作,是我终身的荣幸。”这是对贵族精神的最好的诠释,它告诉我们,有一种死比平凡的生更伟大。


储安平在其《英国采风录》中记述了他对英国贵族和贵族社会的观察,他说:“凡是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他们都看不起金钱……英国人以为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是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难、甚至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荣誉的、而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用当年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的话来说:贵族精神的实质是荣誉。

贵族精神跟物质条件,有的时候可以说没有关系。就像当年张爱玲所说的,旧上海公寓里的那个电梯工,一定要衣冠楚楚,领带打得整整齐齐,才肯出来给顾客开电梯,这也体现了一种贵族风度。还比如许纪霖教授所说的,有一个下岗的三轮车夫,靠自己蹬三轮车的微薄收入,养活了几十个孤儿,一个一个送他们去上学,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具有一定的贵族精神。所以说,贵族精神说离我们远也远,说离我们近也很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精神贵族。

英文里的noble,除了有“贵族”的含义外,还有“出身高贵的”、“高尚的”、“伟大的”、“崇高的”、“卓越的”、“辉煌的”等含义,“贵族精神”则包括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清洁的精神、承担的勇气;以及坚韧的生命力、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不媚、不娇、不乞、不怜;始终恪守“美德和荣誉高于一切”的原则。“贵族精神”并不必然地为“贵族”所垄断,任何人只要不断努力学习坚持塑造自己的人格状态,同样是具有“贵族精神”的贵族,我们所要强调的是“精神的贵族化”。

然而,如今国内对于贵族的理解是:拥有高档住宅、豪车、美女如云、消费欧洲奢侈品、子女入学“贵族学校”和出国留学等等,崇尚这样的贵族式生活方式,更多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贵族生活。不是表现在对精神和审美的追求,而是体现在挥金如土,绫罗绸缎,花天酒地的金钱主义形式上。贵族化中的“贵”,就是华丽、气派、显赫、奢侈等形式。传媒传递给我们一种错觉也是这种和真正的贵族文化毫不沾边的幼稚虚荣,肤浅粗糙的文化氛围。

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养,面对物欲主义的态度,尊重他人的精神。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贵族无论是在称谓还是实质上的确认,都必须是与其品德、学识、行为相符合的。否则,即使其权倾天下,富可敌国,亦不能进入贵族的行列中。贵族的真正意义是指其在精神和高尚行为上的富有。贵族精神的高贵之处,就是干净,优雅,有尊严地活着。不会为了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去背信弃义,不择手段。基于这样一种意义上来讲,精神的贵族和所谓富有之人应该是没有关系的。精神的贵族不一定富有,富有之人不一定是贵族。因为这贵族精神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

(原文标题为:《三代出一个贵族:贵族气质是修养、风度和精神》)
 
最后编辑: 2014-04-2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富与贵不是一回事

世界着名的贵族学校要实行如此严格和艰苦的军事化训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律精神。真正的贵族一定是富于自制力,一定是有强大精神力量的,而这种精神力量需要从小加以培养。

伊顿公学也确实用这种方式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物,如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就是伊顿公学的高材生。威灵顿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着名人物,他在和拿破仑决战的时候,留下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当时他冒着炮火在前线观察敌情,他的参谋员多次劝他早点回撤。可是威灵顿就是不动,参谋人员只好问,您万一阵亡了有什么遗言?威灵顿头也不回地说,“告诉他们,我的遗言就是像我一样站在这里。”

现在大部分中国人所理解的贵族生活就是住别墅、买宾利车、打高尔夫,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实际上,这不是贵族精神,这是暴发户精神。在我们的概念中,贵族学校就该享受贵族般的生活。

但英国贵族学校的学生睡的是硬板床,吃的是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非常艰苦的训练,这甚至比平民学校还要苦。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富与贵没有什么区别。但事实上这是两回事。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

贵族精神,首先就意味着这个人要自制,要克己,要奉献自己,服务国家。英国的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毫无疑问,是贵族。

英国皇室把他们送到陆军军官学校去学习。毕业后,哈里王子还被派到阿富汗前线,做一名机枪手。英国皇室知道哈里王子身份的高贵,也知道前线的危险。但是他们公认为国家奉献自己、承担风险是贵族的本职,或者说是本分所在,是理所当然的。

英国二战时有一张照片流传很广,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贫民窟视察,他站在一个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口,对着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这体现了对底层人的一种尊重,而真正的贵族是懂得尊重别人的。

贵族精神的实质

储安平在其《英国采风录》中记述了他对英国贵族和贵族社会的观察,他说:“凡是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他们都看不起金钱……英国人认为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是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难、甚至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荣誉的、而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用当年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的话来说:贵族精神的实质是荣誉。

贵族精神跟物质条件,有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什么关系。就像当年张爱玲所说的,旧上海公寓里的那个电梯工,一定要衣冠楚楚,领带打得整整齐齐,才肯出来给顾客开电梯,这也体现了一种贵族风度。还比如许纪霖教授所说的,有一个下岗的三轮车夫,靠自己蹬三轮车的微薄收入,养活了几十个孤儿,一个一个送他们去上学,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具有一定的贵族精神。所以说,贵族精神说离我们远也远,说离我们近也很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精神贵族。

英文里的noble,除了有“贵族”的含义外,还有“出身高贵的”、“高尚的”、“伟大的”、“崇高的”、“卓越的”、“辉煌的”等含义,“贵族精神”则包括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清洁的精神、承担的勇气;以及坚韧的生命力、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不媚、不娇、不乞、不怜;始终恪守“美德和荣誉高于一切”的原则。

“贵族精神”并不必然地为“贵族”所垄断,我等平民只要不断努力学习坚持塑造自己的人格状态,同样是具有“贵族精神”的贵族,我们所要强调的是“精神的贵族化”。然而,如今国内对于贵族的理解是:拥有高档住宅、豪车、美女如云、消费欧洲奢侈品、子女入学“贵族学校”和出国留学等等。不是表现在人对精神和审美的追求,而是体现在挥金如土绫罗绸缎花天酒地的金钱主义形式上。贵族化中的“贵”,就是华丽、气派、显赫、奢侈等形式。传媒传递给我们一种错觉就是这种和真正的贵族文化毫不沾边的虚荣和幼稚的形式氛围。

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

一是文化的教养,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责任;

三是自由的灵魂,独立的意志,在权利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

贵族的真正意义是指精神和高尚的行为。那就是干净、优雅、有尊严地活着。他不会为了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背信弃义,不择手段。基于这样一种意义,精神的贵族和所谓富有之人应该是没有关系的。精神的贵族不一定富有,富有之人不一定是贵族。因为这种贵族精神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
 
最后编辑: 2014-04-2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对于这名副校长的话,最荒谬的景象莫过于,大家会批评校长怎么说这样的话,而回头过来却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今后扫大街去。


“你追求加内特、詹姆斯、科比、邓肯、霍华德……你不学习,连一张季前赛门票都买不起。”“你追求金泰熙、宋慧乔、全智贤……你不学习,全家搞一顿炸鸡啤酒你都要考虑考虑。”日前,无锡市一位副校长在学校升旗仪式上的一段演讲震惊了学生,也震惊了不少网友。

不少网友认为这位校长的演讲太“雷人”,很多学生、家长也接受不了校长太物质、太功利,但不得不说,这名副校长只不过说出了当下很多学校办学的实情

不同的是,其他学校踏踏实实做着应试教育,但高喊素质教育,大家对说一套做一套已经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任何不妥,而对校长直截了当说学校正在做的,却接受不了。细细想想,谁更雷人?比这名校长演讲更雷人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现实困境。一方面,我们早已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可是由于中高考制度一直采用单一的分数选拔学生,所以学校、老师、学生都被戴上沉重的枷锁。对于这种情况,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以口头素质教育来进行自我安慰,但学生却在应试教育中越陷越深。

多年前,笔者曾撰文指出,虚伪的素质教育比真实的应试教育更坏,前者实质还是在应试教育,同时还在对学生进行说谎的教育,助长了普遍的人格分裂。大家必须意识到,改变我国教育,必须直面现实,而不是对现实进行美化。对于这名副校长的话,大家更应引起深思,我国的教育与社会现实是不是如此?

另一方面,社会舆论总是处在纠结状态。每当学生们深陷应试教育,身心成长受到伤害,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分数而推出变态的校规管理约束学生时,大家都呼吁改革评价体系,给学生自由的成长空间,可是,真要推进改革时,反对声四起,称目前的高考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分数公平是最可靠的公平等等,大家并没有理性分析制度的弊端与改革的机制,也缺乏推进改革的勇气和耐心,甚至都想着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受影响,于是教育的局面越来越糟糕。

对现实的教育,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了。我国目前各地都出现了超级中学,对于超级中学,家长追捧有加,可这些中学说到底,就是超级高考加工厂。还有,我国的幼儿园已经严重小学化,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准备高考,试问,有多少家长想的,不和这名副校长说的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社会已经习惯一边高喊素质教育,一边进行应试教育,这反而麻痹神经,贻误改革——你指责学校是在应试教育,他们会回应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只有认清当前教育实质,大家才会有改革的紧迫性。只有切实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把老师、学生、家长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这方面,每个公民的改革自觉尤为重要。近年来,不少人反对高考改革,认为会制造新的不公平,可难以让人理解的是,高考改革是为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但大家却不在乎这一权利,另外,大家反对潜规则,同时也身体力行去参与,每年高考中都有高考招生诈骗,受害者都是相信有潜规则者。这种局面不改变,我国难有真正的教育改革。

对于这名副校长的话,最荒谬的景象莫过于,大家会批评校长怎么说这样的话,而回头过来却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今后扫大街去。整个社会,都在大声宣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诸如此类观念。这样看来,今天的教育不就是功利教育、竞技教育、等级教育吗?
 
最后编辑: 2014-04-2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什么是教养 -- 人格平等与互相尊重

作者:苏更生



一直以来我都在琢磨到底什么是教养,是不是穿阿玛尼比穿班尼路有教养?后来我明白,穿阿玛尼确实比穿班尼路更体面,教养却谈不上。那教养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看完《杀死一只反舌鸟》我明白:教养太复杂,但首当其冲的应是正义,正义是一种教养。

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律师带着一双儿女,他们生活平淡,孩子的童年没什么不幸,玩闹着长大。一次,他们邀请家境贫困的同学来家中吃饭,这同学吃饭的方式奇怪,几乎将一升糖浆倒在食物上,小女孩不解地问他在做什么。仆人将女孩带到厨房说:他是你的客人,就算他要吃桌布,你也不能说什么。有一年,两个孩子从亲戚那收到两支气枪作为圣诞礼物。他们的父亲对这份礼物并不满意,认为气枪是上帝给了他们一个对其他动物不公平的优势。

  平静的日子被一件事打乱,父亲为一位被指控强奸白人女孩的黑人辩护。县里的人觉得他发了疯,麻烦纷至沓来。孩子在学校受到辱骂,认为他们的父亲“为黑鬼帮腔”丢尽了脸。同学的辱骂激怒了小女孩,她对同学拳脚相向。回到家里,父亲知道她打架的原因后对她说:“愚昧低贱的人每当觉得有人关爱黑人胜过关爱他们时,就会拿它来骂人……如果别人认为那是个下贱的说法并用来称呼你,对你来说永远构不成侮辱。他只能显示那个人有多可怜”,父亲让他们做的是:昂起头,走过去,作一位绅士。

  在法庭上,律师尽力为黑人辩护,事实的真相是白人女孩勾引了黑人,被其父撞破,黑人慌乱中逃走,白人女孩谎称被强奸。但陪审团判他有罪,他黑色的皮肤就是罪恶。女儿望着失望的父亲走出法庭,周围的黑人全部站了起来,她身边的人轻轻地提醒她:“琼•露易丝小姐,起立。你的父亲要经过这里了。”

  故事没有结束,失望的一家人被周围人责难,但痛苦更多来源于对正义的追问:这不公平,在打官司的时候,大家知道真相,但总有一部分人会赢,因为既定的无知偏见和独断的权力。父亲说,这个时候仿佛只有孩子才会哭。在他们玩弄起那两支气枪之时,父亲说:“你射多少蓝鸟都没有关系,但是记住,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一桩罪恶。”因为它们只唱歌给人听,什么坏事也不做。

  看到这,我徒然增添了自信。若我以后要当谁的母亲,我也要告诉他:孩子,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一桩罪恶。在很多年前,有一些跟妈妈年纪相仿的叔叔阿姨,他们用心地唱歌给这个国家听,但是他们永远就停留在妈妈这个年纪。那是这个国家最没有教养的时刻。

我还会对他说,孩子,你要保持敬畏,那种男人对女人的敬畏,文明对自然的敬畏,有权力的人对没有权力的人的敬畏。你不要以为手中拿着枪就是勇敢,真正的勇敢是你知道什么是正义,并坚持不做不义的事。思及至此我对将来成为谁的母亲又少了一份恐惧,我会和他一起昂着头,走过去,作绅士。
 
最后编辑: 2014-04-2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转载】什么是责任感 -- 富人与穷人, 各有其责任。

分类: 藏经阁

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它的第一层含义是对自己负责,即一个人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感情,尊重自己的理想,珍惜自己的宝贵年华和生命的活力,努力从自己一生的角度,从自己的理想出发来安排现实生活,学会克制自己本能的冲动,抵抗住外来的各种诱惑,在复杂的环境中,在成功与失败的冲击下,在欢乐与痛苦的体验中,永远充满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把自己一生的幸福都寄托在自己艰辛的努力之上,在生活的旅途中坚实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任何可悲的奴性,无知的狂妄,对客观与主观的屈服,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每个人都应懂得,在这个世界上,能够从精神上毁灭你的只有你自己。

责任感的第二层含义是对社会负责。这绝不是谁头脑中空想的产物,而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体现。当你抱怨祖先为我们留下沉重的负担的时候,当你对前辈所造成的偏差感到不满的时候,当你陶醉在自己对党风深刻的洞察中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了你也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是漫漫的历史长途中的一段?你是否想过你将怎样面对后辈的评判?一位六十年代的红卫兵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青春被耽误了,但我们不怨天尤人,我们不能再让后代来抱怨我们。我们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了。”不能只满足于以旁观者的身份和态度去指手划脚,而应以主人的身份和态度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将自己微弱的力量溶入历史的进程中,在社会发展中寻找自己的永恒。

社会责任感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一个人对待环境(周围的人)的态度。环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其客观及不可选择的一面,但它同时又有可选择的一面,即每一个人有能力去利用和改造环境。当你进入一个环境后,任何不满与抱怨都毫无用途,关键是你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它,去发现环境中美好的因素,促使它不断地增长,用自己的力量去抑制环境中不好的一切,以自己的活力,精神和理解,给他人以鼓舞和激励,与大家一起去塑造环境,创造出美好的生活。一个人,正是在对外界施加积极的影响的过程中,在对他人真诚的帮助和关心,给予他人生命的活力,促使他人心中美好的情感复苏的过程中,在为自己也为别人创造着幸福与欢乐的过程中,也就是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感受着自我的存在,创造着自我的价值,体验着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财富和力量,获得了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信心,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充实着自己的精神,提高着自己的境界,解放着自己的灵魂。如果一个人将自己与环境隔开,对他人漠不关心,终日只为自己的得失操劳,他终无法摆脱孤独、空虚与烦恼,将因无从获得新的力量而使自己的灵魂走向死亡。

对于真正理解了责任感含义的个人,责任绝不是一种负担,他将在承担责任中使自己的心灵不断走入更加广阔的天地,在更高的层次上体验着生的欢乐和幸福,不断地创造着自我价值。

以前很佩服敢于承担责任的人,现在也是。在新的环境中,“责任”二字显得更重大,时常看到有人在想方设法推卸责任、不敢承担任何责任。真有意思,实际上,所有的工作对我来说都是职责不分的,有人也许总爱象踢球一样做事,往往好多事就给耽搁了。谁要“急于求成”,谁就很可能成为责任人。于是领导教导我做什么首先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做什么都要请示都要白纸黑字地证明,一旦险情发生,追究责任,我将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我看到好多人口才都是相当的不错,都能够为自己辩护,并且都能为自己的错误找到一个很好的理由,那就是别人害他犯了错,是别人的责任。呵呵,可怕的家伙。

也许承担责任还要讲究技巧,不是一句“出了事我负责”就可以了事的。我要学会保护自己,可是我所受到的教育没有逃避责任的教程,我不懂得如何去掩饰自己的错误,更不懂得如何去推给别人。但是面对这样一群人,这样一个班子,我变得不再大方了。不是我不敢承担责任,而是有太多的人需要你为他承担莫名的责任。实在犯不着为这样的人去背负任何责任,我的思想境界没那么高尚。

责任在于我,义不容辞,无可推搪;责任在他人,我会尽力帮他降低风险。简单明了。保持一份责任感、一颗善良的心、一把公正的尺去待人处事。说我古板也罢,不随潮流也好,唯求一份轻松自在。人生能做到这样,足矣。

我们常常认为只要准时上班,按时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就是敬业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领工资了。其实,敬业所需要的工作态度是非常严格的。一个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心中常存责任感,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敬业。

  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我们都有一定的责任,正因
为存在这样或那的责任,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你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所担负的责任充满责任感。

  责任感与责任不同。责任是指对任务的一种负责和承担,而责任感则是一个人对待任务、对待公司的态度。

缺乏责任感的员工,不会视企业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影响到企业的利益而感到不安,更不会处处为企业着想,为企业留住忠诚的顾客,让企业有稳定的顾客群,他们总是推卸责任。这样的人在老板眼里是一个不可靠的、不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旦伤害公司和客户的利益,老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解雇掉。

   一个有责任感的员工,不仅仅要完成他自己分内的工作,而且他会时时刻刻为企业着想。老板也会为拥有能够如此关爱自己的企业,关注着企业的发展的员工感到骄傲,也只有这样的员工才能够得到企业的信任。事实上,只有那些能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很强责任感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

  对待工作,是充满责任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是敷衍了事,这一点正是事业成功者和事业失败者的分水岭。事业有成者无论做什么,都力求尽心尽责,丝毫不会放松;成功者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不会轻率疏忽。
 
最后编辑: 2014-04-2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什么是自由 -- 我们所要求的自由, 是秩序中的自由,不是混乱无序中的个人绝对自由。


李大釗文集(下)-自由與秩序

  社會的學說的用處,就在解決個人與社會間的權限問題。凡不能就此問題為圓滿的解決者,不足稱為社會的學說。

  極端主張發展個性權能者,盡量要求自由,減少社會及於個人的限制﹔極端主張擴張社會權能者,極力重視秩序,限制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可以代表前說﹔“社會主義”(Socialism)可以代表后說。

  但是,個人與社會,不是不能相容的二個事實,是同一事實的兩方面﹔不是事實的本身相反,是為人所觀察的方面不同。一雲社會,即指由個人集成的群合﹔一雲個人,即指在群合中的分子。離於個人,無所謂社會﹔離於社會,亦無所謂個人。故個人與社會並不沖突,而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亦決非矛盾。

  試想一個人自有生以來,即離開社會的環境,完全自度一種孤立而岑寂的生活。那個人斷沒有一點的自由可以選擇,隻有孤立是他唯一的生活途徑。這種的個人,還有什麼個人的意義!

  試想一社會若完全抹煞個性的發展,那社會必呈出死氣奄奄的氣象。他所包蓄的份子,既一一的失其活動之用而日就枯亡與陳腐,更安有所謂秩序者!

  由此看來,真正合理的個人主義,沒有不顧社會秩序的﹔真正合理的社會主義,沒有不顧個人自由的。個人是群合的原素,社會是眾異的組織。真實的自由,不是掃除一切的關系,是在種種不同的安排整列中保有寬裕的選擇機會﹔不是完成的終極境界,是進展的向上行程。真實的秩序,不是壓服一切個性的活動,是包蓄種種不同的機會使其中的各個份子可以自由選擇的安排﹔不是死的狀態,是活的機體。

  我們所要求的自由,是秩序中的自由﹔我們所顧全的秩序,是自由間的秩序。隻有從秩序中得來的是自由,隻有在自由上建設的是秩序。個人與社會、自由與秩序,原是不可分的東西。

  1921年1月15日

  《少年中國》第2卷第1期
 
最后编辑: 2014-04-2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谈穷人的教养


穷人的教养(之一)-- 穷则独善其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用白话文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在专制时代,孟子与游说各国的君主实行仁义的宋句践对话中的一经典对白,如果得志造福天下,如果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不仅提倡儒家学说的仁义还点出了儒家学说的核心:即对于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这句话和《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脉相承的。

用孟子的话来看看这几者之间的延伸:“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仁由义,舍生取义。”“为民父母,与民同乐”“浩然之气,仁者无敌”放在现代社会,应该可以这么理解的:不发达的时候,做好自己就好了,做一个本分人,使自己的修养素质得到提高,尽力而为。发达了,广施善事,为社会多出一份力,多做好事,量力而行。

凡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有一句诗是这么写的:既然我们是樱花,就不要抱怨不是别的什么,只要美丽就行,富士山啊,只有一座,并不是其它山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要认识自己,也要认识自身的局限性,或许这种想法比较消极,但是比较客观。凡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也是一种个人修身和价值观的体现。试想想,如果穷,肯定不可能兼济天下,每天为五斗米奔波,或许还吃不饱,自己都不保,哪里有时间和精力来热心公益,管他人乃至天下?这种自己顾好自己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生活不是吗?如果达,才可以资助贫困学生,热心公益事业,追求一种比较高的精神方面的人生价值观,当然或许同时带来商业锲机、知名度、声誉,不排除有些兼济天下的措施是一种商业手段,也不能否认他的兼济天下的存在,不是吗?凡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也有很大的可塑性,人,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宽人生的宽度,首先,你应该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要知道,如果自己是木材,永远也制不出金雕工艺品,但可以把他雕琢成八面玲珑的木雕艺术,当然,还应该清楚自己的实力,知道如何在所处的环境中向目标迈进一步。在这样的量力而行,给自己一个清醒的定位之后,再做到尽力而为。尽力而为是不够的,还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要能温良谦让,洁身自好又要能天下为公而不以私利为重;有所不为,不处险地,要保留有用之身,以为天下担大任。或许这样说有点圆滑投机。 或许这也是朱自清笔下的 “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

当然凡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还有很大的策略性,即是外圆内方,以通融谦让处理人际关系,内里则坚持理想,虽天下俱往矣,吾独傲然自立。放诸如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格局上,外圆内方的原则,就包涵了主席抗美援朝的真意,和有所作为,有所不为的引申。对于无关大局的冲突和利益矛盾,中国大可外圆一把,奉行不出头的策略,但是如果事关中国根本利益所在,则必须坚定不移的出手;放诸如企业,也是一样,做人要厚道,做事要活套,要有自己的特色、目标,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更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还要讲究策略和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穷则独善其身,尽力而为;达则兼济天下,量力而行。


穷人的教养(之二) --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富人孩子与穷人孩子的区别

来自: 奶昔(品味慢享,乐享生活~) 2013-10-05 22:24:11
这个题目很长时间以前自己就在思考了,不过一直都没有写,原因是自己一直还没有找到一个仇富与羡富的平衡点,此篇文章也只是仅仅代表lz自己的观点。

首先lz出身于工人家庭,爷爷是印刷厂的退休职工,后来父亲接了爷爷的班,不过现在国家的铁饭碗早已碎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印刷厂在二十年前倒闭了,后来父亲就一直做着勉强养活家庭的小生意。研究任何事物,都要从其背景开始入手,lz不可置否的属于穷人的行列当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楼主相处的百分之八十的同学或者朋友都属于穷人行列当中,lz思想简单,朴实,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做一个好人,要真诚,不撒谎,不骗人,而且很懂得忍让。我想大多数农民家庭子弟应该都和我的情况一样。

从自己毕业到现在,接触社会的人群也有很多,其实lz发现在媒体的大力渲染下,很多人都误读了富二代,相反,大多数富家的孩子都很有礼貌,并且知识也很丰富,而且相比我们这些百姓的孩子要更会懂得争取。

Lz有一个同学ca,家境不错,父亲经商,母亲是个小学校长,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温和有礼。在我还在小学贪玩的时候,他已经练就一番很好的毛笔字了。上中学的时候lz还是一个内向的人,只要上台必定打哆嗦,磕磕巴巴才能读完整篇文章。而这时ca就已经可以在学校大会上演讲了。上大学时lz和从农村大多数孩子一样,认为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可以解放了。而这时ca却一直保持着平常心穿梭在图书馆中。我想一目了然,我和ca的生活肯定是有区别的。暂且不说我们之间成长的好与坏。但我想强调原生家庭的思想是多么重要的啊。

其实富人与穷人的含义,已经不再是狭义金钱之间的区分了,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区分。大多数富人都拥有富裕的思想,关注儿女教育,经常与儿女一起参加户外活动,和儿女一起看书并且督促儿女前进,分享自己人生经验。而穷人的家庭,大多数采用放养式教育,或者说忽视儿女教育,当孩子对每一件未知的事情好奇时,总是以忙、累推脱。再加上父母在知识、经验方面的欠缺,差距很自然的就出来了,当然,这并不代表穷人的孩子只会越来越穷,我想说的是此富非彼富,如果我们能把自身能力提高的多一点,再把好的思想传授给自己的孩子,请注意是好的思想!这样的话,孩子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了。。。。。。
 
最后编辑: 2014-04-2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个人认为,教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来培养。通常来说,穷人父母的时间和精力中有一大部分都用来获得金钱,却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培养孩子。但金钱不是必须的,因为,这个问题可以由社会来负担。也就是说,在社会可以负担经济方面的问题的前提下,做父母的能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孩子的教育、情操的话,那么,教养与贫富无关。反之,有关。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从人道到人权:穷人权利的演变

--兼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穷人享有社会保障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恩惠?如果是一种权利,那么符合条件的人,就有权请求国家或政府给予某种待遇。当国家或政府不履行给付义务时,穷人可通过法律的执行强制实现其权利。相反,如果它仅仅是一种恩惠,那么就只能由有关机构或组织酌情决定是否给予某种利益。考察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从恩惠到权利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一些保障项目如社会保险,权利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对于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由于不要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是一种纯公共产品,一些实施主体和受惠人仍把它看成一种恩惠。

本文以社会救助人例,考察社会保障理念的变化过程,并从权利的角度分析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怜悯与苛刻:早期人道观的社会救助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前,社会救助作为一种慈善事业,是对穷人的一种施舍和恩赐,其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国,慈善事业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的民本主义思想,后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仁义学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慈善事业思想融合了佛教的慈悲观念和因果报应说;后又融合了民间善书所反映的道教思想。早期慈善事业基本由官方举办,如南北朝的六疾馆和孤独园,唐宋年间的悲田养病坊,到宋朝年间出现了完全由民间乃至个人兴办,而且没有宗教背景的慈善事业,明朝年间,出现了最早的以民间互助为主的慈善社团--同善会。佛教传入中国后,利他平等为旨趣的佛教道德对中国慈善事业产生较大影响,布施为众多穷人提供了生存机会,这种行为完全于怜悯心、同情心和慈悲心,不带任何功利目的。

在欧洲,早期的救助基本上由慈善团体和教会承担,对穷人的救助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来完成的。法国从中世纪起,一直是由教会举办慈善事业,救济贫民,至18世纪末,慈善机构仍是惟一的救济机构。在瑞典,互助事业源于中世纪的行会,以后又演变为慈善会,专办慈善救济事业。这些教会组织把救苦救难作为自己的一项职责,教徒则把行善当作自己的必修功课。政府并没有把救济穷人看成是自己的职责;相反,对穷人还要进行严厉的处罚,穷人处于受宰割的地位,毫无权利可言。

"慈善虽然是一种善心,是一种情操,却无法持久,因为它不是经常的,也不是固定的",所以很难承担起救苦救难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保障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经常性的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这点首先在1601年英国《济贫法》中体现出来。《济贫法》规定,济贫事业属于教区的义务,同时向地方征收济贫税,并建议成立全国济贫机构,对贫民尽扶助义务。每一教区设若干监察员,处理济贫行政,对于无依无靠儿童负有教养、代谋职业责任。成人有工作能力者,必须给以相当的工作;确系没有工作能力的,则设救济院收容所有济贫经费均从济贫税中支付。穷人也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教区有责任不让他们饿死,他们开始把每周的救济当作权利而不当作恩惠。它也意味着在经济保障上处于绝境的社会成员有权利向国家和比他更富有的邻居伸出手来,请求帮助。这是社会保障理念的巨大进步,标志着社会政策由教会慈善救济制度、地方贫困救济制度和同业制度,互助制度转变为政府的行政管理事务,标志着非正式的慈善事业开始步入正式的社会保障的轨道。

但是,当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后,社会救助的人道主义理念开始弱化,政府更多地要考虑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因素,所以在救助穷人的同时,也开始附带一些条件,受助者常常受到耻辱的苛刻条件的限制。当时,英国人埃德温·查德威克在起草《济贫法》修订报告时提出了"劣等处置原则",即:"在一切情况下,首要的、最根本的、应得到普遍认可的原则 ......游手好闲者的整个状况不应明显地好于独立劳动者收入最低层的状况。《济贫法》规定,接受救济的穷人必须进"教养院"或"贫民习艺所",强迫贫民劳动,而且对于官方认为"懒惰而不值得救济"的穷人,则用严酷的手段惩罚他们。

即便如此,旧《济贫法》的观点还是受到部分人(如马尔萨斯)的反对。他们认为,社会对处于贫困之中的人没有救助的责任,穷人应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个人必须提高劳动意愿,才能追求到财富和福利。资产阶级认为《济贫法》"这个制度养活了失业工人,帮助了工资低和孩子多的人,使私生子的父亲抚养自己的孩子,并一般地承认穷人有被保护的权利;这个制度使国家破产。他们上台后,对济贫法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政府的责任范围缩小,并且更多地考虑到了价值取向和道德因素,救助中人道观进一步淡化,而政治和经济因素得到了强化,形成了新《济贫法》的框架。新《济贫法》开创了社会救助属于分民合法权利、社会实行救济是应尽义务的新格局。但是穷人要享受这种权利必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第一,要丧失个人的声誉,被社会看作是污点;第二,要丧失个人的自由,必须被禁闭在习艺所里;第三,要丧失政治自由,接近救济的人要失去公民权,特别是选举权。所以有些人宁愿挨饿也不入院,甚至有些 入院的穷人重新离开似监狱的济贫院,到处靠亲朋好友的施舍混日子。一些地方甚至剥夺了接受救济的人的夫妻同居、生儿育女、吸烟喝酒等权利,因为政府相信,通过这样严格的"济贫院检验",会有助于穷的道德完善并使懒汉勤奋起来。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由于新《济贫法》内含对穷人人格的侮辱,激起了贫民的强烈义愤,以至于发出了"砸烂贫民习艺所"的呐喊。

二、责任与宽容:当代人权观的社会救助

利用价值取向选择穷人,这种做法的理念是:穷人之所以贫穷,是由于他们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或与社会的道德价值观相违背而造成的,因此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应该由政府来"买单"。这种"责怪受害者"(波普诺1999:278)的观点在社会保障建立之初普遍存在。

19世纪末,英国出现了费边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种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政治思想。费边社会主义认为,贫穷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社会的事,摆脱穷困过上具有人的尊严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力,必须保证每位国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政府是一个理想的、可用来为社会服务的工具,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组织各种社会服务。新自由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中,贫困者并非是无能的、不负责任而懒散的弱者,许多处于困境的人不是不适者,而是运气不好的人。广泛存在的贫困是财富分配不公正的结果,其根源是人力和资本的浪费以及机会的不平等。社会改革的目标应是尽量扩大使人们成为"适者"的机会。政府应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干预经济生活,按社会的需要实行某种程度的财富转移,援助患病的人、老年人、寡妇、孤儿和失业者,以确保每个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观是社会保障理念的一个巨大进步,他们不认为悲惨状况是由人们自己引起的,也就是说,穷人不是自己成为穷人,所以穷人不应该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而受到处罚,或者在接受救助时附加苛刻的条件。新自由主义为通往福利国家在理论上做好了准备工作,欧洲的社会政策开始变得宽松,穷人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越来越多,如为穷人家庭的儿童提供膳食,免费的老年人年金。20世纪中后期,贫困文化理论对"责怪受害者"的观点提出了更加强烈的批评,人们已经更倾向于将贫困解释为社会不公平的结果,而不是懒惰或丧失意志力的结果。因此,社会和穷人应共同分担"贫困责任"。欧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从选择性(selectivity)向普遍性(universalism)过渡。

不仅如此,社会保障的权利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当代著名社会政策学者马歇尔(T. H. Marshall)认为,公民资格的一个要素是"取得最基本的经济福利与保障......以及过上相对于普遍社会标准而言的体面生活。对穷人福利的剥夺,就是剥夺穷人的公民资格。而且对这些犯法或不符合社会价值观或道德观的人进行的处罚,累及的是家属,特别是妇女和儿童。不论人们如何归因贫困,也不论人们如何看待贫困的原因,儿童显然是无辜的受害者。所以无论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还是从政府的职责来看,有过错的穷人都应该享受应有的权利。这不仅是人道的要求,也是人权的要求。

在美国,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中才意识到"政府必须竭尽全力救助失业人员,此举不是慈善行为,而是社会的责任。"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总统认为,社会对所有人的福利状况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共援助并不是慈善问题而是建立于文明社会中个人有权获得最低生活标准基础之上的正义问题。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1933年美国出台了"联邦紧急救济法",1935年国会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该法案当中就有一条"无条件救济"法案,虽然这条法案要20世纪60-70年代曾引起过争议,但当"援助非独立儿童"(ADC)项目的开支急剧增加并且包含了许多未婚黑人妇女时,却并没有引起什么争议和讨论。该法的特点在于它不仅规定了享有救济的条件,而且还为接受救济者保密,必须以非限制性的货币形式支付受救济者。这样受救济的人在社会上享有一个成年人的权利,允许他自由计划用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社会高度繁荣,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美国社会没有或几乎不存在贫困,这也表现在帕特(David Potter)的《充裕的人民》和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draith)《富裕社会》中。源于此,许多人认为,为了完备这个社会道德和义务,为了使这社会实现预算平衡,应该削减福利支出和资助人数。于是在50年代末期,各州制定了严格的政策,阻止新的申请者进入。但是一个直接的后果便是,这种"善意的疏忽"(benign neglect )导致了"动乱的十年"(troubled decade)的到来。肯尼迪上台后再次加强了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其继任者约翰逊也宣布"无条件地向贫穷开战",1964年国会通过了"食品补助法案"(Food Stamp Act),符合低收入标准的家庭均可享受这条政策,其后,尼克松实施了"家庭援助计划"(Family Assistance Plan)。

在社会保障发展的早期,政府认为,适宜的社会政策或社会保障制度,必然是有严格限制的,有能力满足自我需求的那些人不应该领取国家或政府的补助,纳税人应该帮助那些由于合乎道理的原因而不能自立的人。所以政府对穷人的救助不但附带各种苛刻条件,接受严格的经济调查,丧失人的尊严,而且还用价值取向将边缘群体排除在社会保障网之外。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政府意识到,社会保障政策和项目是对社会所有成员共同面临的问题的回应,而不仅仅是对贫困者、残疾人或那些面临特殊困难的人需求的回应。满足这些需求的公共制度或项目安排,应把享受社会保障作为与政治权利等同的社会权利。但是,基于经济决定因素的社会保障项目具有分离作用,扩大了经济方式和道德方式表现出来的社会差异,社会救助的受益者常常会感到尊严的丧失,虽然他们具有明确界定的获得收益的权利。于是有些国家力主采纳普遍性社会保障原则,如瑞典;还有些国家采取了较狭窄的,更为尊重人的收入检验(即只关注申请者目前的收入,可通过税单获得证实)代替窥探性检验方式(即要求全面出示收入和财产的清单与证据)。这种宽容的社会政策是否会产生一个依赖福利制度的:"懒汉"群体呢?美国的调查研究表明,并不存在一个永久享受福利待遇的阶层。穷人领取福利金一般只有二三年,最后这些人几乎都能找到工作,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无论是福利型国家,还是市场取向的国家,都把社会救助看成是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社会救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只要是穷人,无论什么原因,只要其收入低于贫困线,就有权利申请救助,或者说,个人需要时接受社会救助是一种法定权利。从人道到人权的转变,把原来临时性的、不连续的、客观的、系统的现代保障制度,使穷人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三、价值取向与苛刻条件:对穷人权利的忽视

从20世纪80年开始,我国对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是90年代在城镇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它标志着政府职能由传统的发放救助金,特困补贴、节日慰问、送温暖等形式的"道义性救助"和非制度性帮困过渡到"义务性救助",实现了从个体主义贫困观向结构贫困观、从施恩论向权利论的转变。

但是,这项制度在实施过程还存在着对穷人权利忽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利用价值取向选择受益人。如有"过错"的人或"劳改犯"本人及其家属往往被另眼相看。一些地方政府规定,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家里没有吸毒、赌博人员,不能违反计划生育条例。这种做法不仅有一定的干部和群众基础,而且理论界也遥相呼应。这些人认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会产生依赖于制度的"懒汉"阶层,为了道德的完善,必须对不符合社会规范的穷人或有劳动能力的穷人进行严格的限制,否则就会"助长了部分困难家庭或人员的惰性,可能会养起了一批懒人和无赖。""不能让这样的人(有劳动能力的人)再给咱们国家增加负担。"

二是附带苛刻条件。有些地方规定,受益者必须参加社区服务工作,或接受政府提供的工作。还有些地方对申请人的收入进行严格而繁琐的审查,甚至对申请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品档次都做了规定。如家中不能养宠物,不能有私家车、不能有两套住宅;另外还规定,安排子女择校或在私立学校就读的不予考虑。这些政策的出台,在"市民中受到普遍好评"。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的会养一批懒人吗?事实上,这个结论没有任何的实际证据来证明。就中国现在的保障水平来说,不可能导致一个依赖救济的"懒汉"阶层的产生,因为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线仍然很低,许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觉得低保金不能保障最低生活需求",而且很多居民把接受政府救济看成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很少有人心安理得地躺在福利上享受。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大都希望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动生活,许多贫困 家庭宁愿由亲友接济,勒紧腰带过日子,过着社会公认的"没有人格尊严"的生活,也"不给政府添麻烦"。担心出现"懒汉"阶层只是一种猜想,没有事实依据。

就我国国情来讲,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规定穷人不能有小汽车,摩托车、手机是合情合理的,但规定穷人不能养小猫小狗之类的宠物,不能听音乐,不能享受家庭影院,剥夺穷人孩子自由接受教育的权利,就已超出了政府职责范围。这种做法,排除了穷人共享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权利,表明了一些地方政府把社会救助看作是对穷人的道义支持,而不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这是一种忽视穷人权利的表现,是对政府职责的误解。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救助的人道观和人权观的弱化,以及政府与社会"心肠变硬,同情乏力。"

不管是制度化的社会保障还是非制度化的社会保障,都应该是充满人性和人文关怀精神的,不能单纯地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层面来看社会保障,还应该从伦理、人道主义和人性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但在程序上相当繁杂,令人望而生畏,还要收入上做相当严格的调查,甚至进行群众评议,张榜公示,使受益者毫无隐私可言。这种做法与人道主义和人权观念是相背离的。

由于不合理的规定,造成城市贫困户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不利用",部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比重仅为千分之几,原来担心的受益人太多,财政负担不起的现象没有出现,于是政策的制订者不得不再次做出调整,解决"应保未保"问题。但是,如果政府和全社会在观念和行为方面没有一个大的转变,那么问题将继续存在。

作者单位:杨立雄,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中国古代关于不同层次的教养有最简练的概括: 穷则独善其身, 富则兼善天下。

穷人也需有教养 -- 平等对待比自己富有或者比自己更穷的人,互相尊重。

穷人也需要有责任感 -- 对自己, 对家庭, 对工作的责任。

穷人也需要有自由 -- 在遵守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好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的选择自由。

任何事物都是有层次的。
讨论贵族级别的教养比较飘渺。
如果找个比较通用的标准,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这样的人,在哪都是一个descent person。
 
最后编辑: 2014-04-2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谈穷人的教养

穷人的教养(之一)-- 穷则独善其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用白话文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在专制时代,孟子与游说各国的君主实行仁义的宋句践对话中的一经典对白,如果得志造福天下,如果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不仅提倡儒家学说的仁义还点出了儒家学说的核心:即对于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这句话和《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脉相承的。

用孟子的话来看看这几者之间的延伸:“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仁由义,舍生取义。”“为民父母,与民同乐”“浩然之气,仁者无敌”放在现代社会,应该可以这么理解的:不发达的时候,做好自己就好了,做一个本分人,使自己的修养素质得到提高,尽力而为。发达了,广施善事,为社会多出一份力,多做好事,量力而行。

凡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有一句诗是这么写的:既然我们是樱花,就不要抱怨不是别的什么,只要美丽就行,富士山啊,只有一座,并不是其它山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要认识自己,也要认识自身的局限性,或许这种想法比较消极,但是比较客观。凡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也是一种个人修身和价值观的体现。试想想,如果穷,肯定不可能兼济天下,每天为五斗米奔波,或许还吃不饱,自己都不保,哪里有时间和精力来热心公益,管他人乃至天下?这种自己顾好自己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生活不是吗?如果达,才可以资助贫困学生,热心公益事业,追求一种比较高的精神方面的人生价值观,当然或许同时带来商业锲机、知名度、声誉,不排除有些兼济天下的措施是一种商业手段,也不能否认他的兼济天下的存在,不是吗?凡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也有很大的可塑性,人,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宽人生的宽度,首先,你应该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要知道,如果自己是木材,永远也制不出金雕工艺品,但可以把他雕琢成八面玲珑的木雕艺术,当然,还应该清楚自己的实力,知道如何在所处的环境中向目标迈进一步。在这样的量力而行,给自己一个清醒的定位之后,再做到尽力而为。尽力而为是不够的,还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要能温良谦让,洁身自好又要能天下为公而不以私利为重;有所不为,不处险地,要保留有用之身,以为天下担大任。或许这样说有点圆滑投机。 或许这也是朱自清笔下的 “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

当然凡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还有很大的策略性,即是外圆内方,以通融谦让处理人际关系,内里则坚持理想,虽天下俱往矣,吾独傲然自立。放诸如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格局上,外圆内方的原则,就包涵了主席抗美援朝的真意,和有所作为,有所不为的引申。对于无关大局的冲突和利益矛盾,中国大可外圆一把,奉行不出头的策略,但是如果事关中国根本利益所在,则必须坚定不移的出手;放诸如企业,也是一样,做人要厚道,做事要活套,要有自己的特色、目标,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更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还要讲究策略和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穷则独善其身,尽力而为;达则兼济天下,量力而行。

穷人的教养(之二) --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富人孩子与穷人孩子的区别

来自: 奶昔(品味慢享,乐享生活~) 2013-10-05 22:24:11
这个题目很长时间以前自己就在思考了,不过一直都没有写,原因是自己一直还没有找到一个仇富与羡富的平衡点,此篇文章也只是仅仅代表lz自己的观点。

首先lz出身于工人家庭,爷爷是印刷厂的退休职工,后来父亲接了爷爷的班,不过现在国家的铁饭碗早已碎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印刷厂在二十年前倒闭了,后来父亲就一直做着勉强养活家庭的小生意。研究任何事物,都要从其背景开始入手,lz不可置否的属于穷人的行列当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楼主相处的百分之八十的同学或者朋友都属于穷人行列当中,lz思想简单,朴实,父母从小就教育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做一个好人,要真诚,不撒谎,不骗人,而且很懂得忍让。我想大多数农民家庭子弟应该都和我的情况一样。

从自己毕业到现在,接触社会的人群也有很多,其实lz发现在媒体的大力渲染下,很多人都误读了富二代,相反,大多数富家的孩子都很有礼貌,并且知识也很丰富,而且相比我们这些百姓的孩子要更会懂得争取。

Lz有一个同学ca,家境不错,父亲经商,母亲是个小学校长,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温和有礼。在我还在小学贪玩的时候,他已经练就一番很好的毛笔字了。上中学的时候lz还是一个内向的人,只要上台必定打哆嗦,磕磕巴巴才能读完整篇文章。而这时ca就已经可以在学校大会上演讲了。上大学时lz和从农村大多数孩子一样,认为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可以解放了。而这时ca却一直保持着平常心穿梭在图书馆中。我想一目了然,我和ca的生活肯定是有区别的。暂且不说我们之间成长的好与坏。但我想强调原生家庭的思想是多么重要的啊。

其实富人与穷人的含义,已经不再是狭义金钱之间的区分了,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区分。大多数富人都拥有富裕的思想,关注儿女教育,经常与儿女一起参加户外活动,和儿女一起看书并且督促儿女前进,分享自己人生经验。而穷人的家庭,大多数采用放养式教育,或者说忽视儿女教育,当孩子对每一件未知的事情好奇时,总是以忙、累推脱。再加上父母在知识、经验方面的欠缺,差距很自然的就出来了,当然,这并不代表穷人的孩子只会越来越穷,我想说的是此富非彼富,如果我们能把自身能力提高的多一点,再把好的思想传授给自己的孩子,请注意是好的思想!这样的话,孩子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了。。。。。。
 

nfpa70

园友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其实这个标准已经很高了。
不是有那么句话嘛“恨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很多时候,不做恶就是高层次了。
还是讨论小孩拉屎撒尿事件,那个摄像+上载的,明显就是在作恶。
中国古代关于不同层次的教养有最简练的概括: 穷则独善其身, 富则兼善天下。

穷人也需有平等观 -- 平等对待比自己更穷的人,互相尊重。

穷人也需要有责任感 -- 对自己, 对家庭, 对工作的责任。

穷人也需要有自由 -- 在遵守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的选择自由。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其实这个标准已经很高了。
不是有那么句话嘛“恨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很多时候,不做恶就是高层次了。
还是讨论小孩拉屎撒尿事件,那个摄像+上载的,明显就是在作恶。

我改了一下。穷人不仅要尊重比自己更穷的人, 也要尊重比自己富有的人。平等的含义是指人格的平等, 穷人是人, 富人也是人, 也该受到尊重。仇富是没教养的表现 -- 人家的财富又不是抢你的, 没有理由去仇恨。

穷人也需有教养 -- 平等对待比自己富有或者比自己更穷的人,互相尊重。

穷人也需要有责任感 -- 对自己, 对家庭, 对工作的责任。

穷人也需要有自由 -- 在遵守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好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的选择自由。
 

nfpa70

园友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也许我们share the same value
拉屎事件,首先是父母没有尽到责任,然后是那几个港人几乎接近于道德败坏的表演。
非常悲哀,越是弱势的,迫害起来越疯狂。。。

穷人也需有教养 -- 平等对待比自己富有或者比自己更穷的人,互相尊重。

穷人也需要有责任感 -- 对自己, 对家庭, 对工作的责任。

穷人也需要有自由 -- 在遵守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好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的选择自由。
[/QUOTE]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