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旅馆 国内机票版 海运专栏 房版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在目前的中国人才市场,有这样一个怪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说:“你有工作经验吗?”而对有工作经验的人却又说:“年龄35岁以下……”   随便翻开一份报纸的招聘广告版,100个用人单位有99个会要求“年龄35岁以下”,剩下1个还算客气一点儿,在括号里加了一句:“条件优秀者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在一些公司的“企业形象”宣传品里,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此类的说法:“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知识型管理团队,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5%,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 “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由此可见,“35岁以下”也成为公司实力的重要指标。
  《羊城晚报》的一篇报道说,48岁的吴先生从美国回广州探亲,无意中发现招聘广告中“男35岁以下,女26岁以下”等铺天盖地的字眼时,他大吃一惊:像我这样的年龄,回国岂不是找不到工作?事实上,作为系统工程师的吴先生,在美国刚刚从一家计算机公司跳槽到一家电器生产企业。
  最近在招聘广告上看到,某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甚至要求:“本科生不超过24岁,研究生不超过26岁。”然而,国家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颁发文件,对报名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条件放宽,取消了“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25岁”的限制。一位在读二年级的研究生说:“我们都是通过同样的考试毕业的,并没有因为年龄大而受到照顾,凭什么因为年龄大取消别人求职的权利?!”
  如果说“只招男性”是一种性别歧视,“身高1.68米以上”是一种人身歧视,“本科以上文凭”是一种学历歧视,“须有北京市户口”是一种户口歧视,那么,“35岁以下”则是一种年龄歧视。
  改革开放赋予了企业用人自主权。但是,当这种自主权目前放任到了庸俗化的程度――比如“35岁以下”、“1.68米以上”、“O型血者优先考虑”之类的条件,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思考:究竟是谁赋予他们这么大的权利?
美国职场:不敢问年龄
  众所周知,西方有一种礼仪叫做“小姐不问年龄”。
  如果是在美国的人才市场,假如哪个公司的人事经理一不留神问了一下应聘者年龄(不管是小姐还是先生),他不但不礼貌,而且违法了!
  早在1967年,美国就颁布《雇佣年龄歧视法》 (ADEA),明文规定歧视任何年龄的求职者及雇员是违法行为。如果谁认为自己就业受到了歧视,可以在歧视行为发生后180天内向美国联邦平等就业委员会提出申诉。一旦被雇员控告有年龄歧视之嫌疑,雇主必须能够举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说明特定的年龄限制对该工作岗位的工作效率有何具体联系和作用,并且这些证据能够被平等就业委员会和法院所认同――即通过“BFOQ(实际职业必需资格)认证,比如说,美国联邦航空局曾规定职业飞行员的最高雇佣年龄是64岁,因为年龄过高可能会影响飞行安全,这一年龄限制就可被看做是“BFOQ”。否则就会被判定为年龄歧视,雇主要给被歧视者一定的经济赔偿。
  所以,美国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是绝对不敢提“性别”、“年龄”、“婚否”、“身高”的,他们在年龄问题上同对待种族和性别问题一样,丝毫不敢马虎。否则对不起,您等着接受“BFOQ调查”吧!
  当然,美国也有问人年龄的时候,也有不能聘用什么年龄的人的规定,但人家是往下看,比如不能雇用“年龄14岁以下”的童工之类。
  欧洲联盟组织(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等国家)也在1997年6月签署《阿姆斯特丹条约》,允许欧洲联盟国家部长有权对就业年龄歧视采取行动。欧洲联盟欧洲执行委员会在1998年大规模招考人员时,带头终结了对年龄的限制――以往欧盟机构本身就对公务人员招考设定年龄限制,通常定在35岁以下。
  社会学理论认为:对某些人群就业上的歧视,将使社会得不到这部分人群所带来的利润,同时又会增加贫穷、犯罪、高税收、贫富差距、城市病态等社会问题,使得社会发展的公共伦理产生障碍。
  经济学理论认为:歧视是一种妨碍效率与社会公平的主观偏见,而年龄歧视则剥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机会和就业权利。这种公然的歧视将会增加社会交易成本,降低社会总福利水平。
  我国的《劳动法》也有“平等就业”、“同工同酬”等原则性的法律条文,但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比如企业对应聘人员的年龄、性别、婚否等限制,法律上没有明确的规定。
  我国的就业市场目前还是买方市场,这使得雇主几乎占有所有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在法律的空白地带随心所欲地制定游戏规则,决定要男性还是女性,要未婚还是已婚,要O型血还是A型血,要35岁以下还是25岁以下……
  而越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一个人是否有权利获得一次就业机会,对他本人以及他的家庭所产生的影响就越显得重要。如何保护每一个人的求职权,如何在劳动关系方面与WTO时代相适应,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35岁真的老了吗
  《60分钟时事》是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连续22年位居尼尔森全美收视十大排行榜之列,但是,这个节目的主持人、记者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70岁。王牌主持人麦克・华莱士今年5月5日已经度过了他84岁的生日,他曾经采访过7任美国总统,他采访过邓小平、江泽民,现在一个季度还能作20个专题故事。
  “9・11事件”那一天,在第一批冲锋陷阵的纽约消防队员里,有70岁的副队长威廉姆・费涵和68岁的消防队牧师麦可・加杰。
  在美国的国际航班上,有二三十岁的空中小姐,也有四五十岁的空中大姐。
  在美国政府的高科技雇员中,仅有10%的雇员在35岁以下,而55%的雇员都在45岁以上。
  数字是枯燥的,我们还是讲一个故事吧――
  话说比尔・盖茨的第一任秘书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但是,这位秘书小姐除了自己分内的工作,对任何事情都是一副不闻不问的冷漠劲儿。没过多久,比尔・盖茨就要求总经理伍德给他换个秘书。
  一天,伍德一连交上几个年轻女性的应聘资料,盖茨看后都连连摇头:“难道就没有
比她们更合适的人选了?”伍德犹犹豫豫拿出一份资料递到盖茨面前,“这位女士做过文秘、档案管理和会计员等不少后勤工作,只是她年纪太大,又有家庭拖累,恐怕……”
  盖茨一目十行地看完了这份应聘资料,表示:“只要她能胜任公司的各种杂务而不厌其烦就行。”
  就这样,盖茨的第二任女秘书、42岁的露宝上任了。她已经是4个孩子的母亲,而比尔・盖茨当时的年龄是21岁。
  盖茨理想中的女秘书应该干练、稳重、能干,而不是花瓶式的摆设。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露宝以一个成熟女性特有的缜密与周到,把微软看成一个大家庭,里里外外打理得妥妥帖帖。露宝赢得了比尔,盖茨的器重和微软员工的尊重。当微软公司决定迁往西雅图,露宝因为丈夫在亚帕克基有自己的事业不能走时,盖茨对她依依不舍。盖茨、艾伦和伍德联名给露宝写了一封推荐信,信中对她的工作能力给予很高的评价,希望她凭着这封推荐信能够重找一份工作。临别时盖茨还握住露宝的手说:“微软公司留着空位置,随时欢迎你。你快点过来吧!”三年后,1980年冬季一个寒在比尔・盖茨西雅图的办公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嗨,我回来了!”――正是露宝!她先是一个人从亚帕克基来到西雅图,后又说服丈夫举家迁来。
  毫无疑问,和35岁以下的人相比,35岁以上的人在体力、精力、记忆力、知识结构、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确有一定的差距。但是,35岁以上也有35岁以上优势,比如:他们积累了失败或成功的经验,他们的理解力、办事能力、为人处事能力比较成熟,他们比较踏实,他们更有责任心,他们更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他们对个人价值的定位更准确,他们对待遇的期望会更合理一些,他们的心情和生活状态比较稳定。
  当然,也有35岁以上的人并不服气。一位从事计算机软件工作的先生就表示:“我不认为我35岁就没有创新精神,而且我认为只有35岁我才有这个能力做到这个程度,因为我需要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如果低于这个时间,我没有办法学到这么多的知识。”
  事实上,如果你经常阅读“招聘启事”,那些跨国公司其实并没有多少强调“35岁以下”的。广州某猎头公司的一位人力资源顾问说:“除非企业有特殊原因,否则35岁的人很可能正是你最需要的。”
“只要35岁以下”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来看,一个人从7岁开始上学,经过12年初等教育,4-5年大学,3年硕士,3年博士,几年博士后的话,毕业正好35岁左右。而“35岁以上”没几年,“长江后浪推前浪”,他又该退休啦!这就是说:一个人受教育的时间越长,他为社会服务的时间越短。
  一般来说,24岁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到11年之后他就35岁了,他可以选择工作的时间只有10年左右。这是否人为地阻碍了人才的优化配置,为社会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一个人的年龄,除了生理年龄外,还有心理年龄、学术年龄、社会年龄、知识年龄等。然而,某大学“为把我校办成一所国际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培养面向21世纪的精英人才”,在招聘教授的时候竟然也要求“35岁以下”――难道这就是“国际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的做法吗?试问这位校长:哈佛大学的老教授丹尼尔・贝尔你敢不敢要?斯坦福大学的老教授迈克尔・伯斯金你敢不敢要?
  人才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无论是“学历本科以上”还是“年龄35岁以下”,都是对“知识化”、“年轻化”的简单化,对人才概念的庸俗化。“年龄35岁以下”和“学历本科以上”一样,也不过是一种作秀,一种企业虚荣。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到了35岁以上,还跑去人才市场求职,他好意思吗?”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明他不是什么人才。
  什么是人才?在德国,一个人可以干一辈子钳工而赢得人们的尊重,他们强调的是“专业”,而我们强调的却是所谓“成功”。这更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一位在某跨国公司广州分公司工作的青年人告诉笔者: “在我们公司,你一眼望去,几乎没有40岁以上的人(除了少数的当头头的几个老外)。等你熬到了快40岁的时候,即使老板不炒你,你也会自己炒了他。这样,他又可以招聘35岁以下的新人了……”该公司并非新兴的IT业,而是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工业,我相信在它的本土公司,决不会有这种“年轻化”现象。这是我国的人力市场现状及法律环境使然。
  看来,我们从立法上解决“年龄歧视”问题的时候到了。(黄金时代)2002
 ――――――――――――――――――――――――――――――――――――――――――――――――――――――――――――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35岁的尴尬

不过,中国也有不问年龄的地方,去高校应聘教师,一般不问年龄,更不会年龄越小越好,因为博士后一出站,一般都得超过三十岁了,如果前面工作过,四十左右去高校工作的大有人在。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