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北方行迹兼聊加拿大精神 (下):天涯之路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1.荒野孤路

我们一行一早离开了Dawson,在晨曦中开始了新一段行程。柔和的太阳在地平线附近盘桓着,粉红色的光芒均匀地洒向四方,积雪覆盖中的公路从低矮的黑森林中笔直地穿过,消失在视线不及的远方。很快我们就见到一块标牌:Dempster Highway。在淘金时代,Dawson就是人类文明的边缘,再向前就是迷雾中的荒野了。Dempster Highway则像一幅长卷缓缓展开,向我们讲述未知的前方在新时代的故事。

公路的名称来自皇家骑警William John Duncan Dempster,源于一个悲伤的故事。这条公路是加拿大唯一一条通往北极地区的全天候公路,大致沿袭了始于1905年起NWMP(西北骑警)从Dawson到Fort MacPherson狗拉雪橇的巡逻路线。由于地形复杂多变,在公路还未出现的年代,这里只有冬天雪上才易于通行。而冬天的的酷寒,狂风以及饥饿让这条公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死亡之路。即使环境如此恶劣,NWMP还是一丝不苟的执行着年度巡逻任务,因为他们是这里唯一的行者,他们是北极圈和文明社会的唯一联系,他们身负多重使命——军人,警察,救护人,信使,可以说是这片荒野的守护神!骑警们不仅不把困苦当成累赘,反而乐观地把死亡之旅变成了体育竞赛,不断刷新巡逻速度。

1910年12月21日,由于警督Fitzgerald功勋卓著,获邀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典礼,他自告奋勇率领Kinney,Taylor和Carter团队从Fort MacPherson出发向Downson行进开始巡逻。这次行程的特殊意义毫无疑问让Fitzgerald的团队有着更强烈的愿望打破之前的巡逻速度记录。为此他们决定减少携带食物装备轻装上阵。始料未及的是暴雪严重阻碍了他们的行进速度,温度降至零下62度。穿越Richardson Mountains时,恶劣的天气让他们迷路了。这次迷路浪费了他们生死攸关的9天时间。补给快速的消耗让他们意识到挑战记录失败了,决定返回Fort McPherson。返回的路上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食物吃光后他们开始吃拉雪橇的狗。在最后一篇日记(2月5日)中记录,已经吃掉了5条狗,而大家已经虚弱得无法移动哪怕一点点。几天后四个人都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3人死于饥寒交迫,一人死于自杀。在Fitzgerald尸体上找到了焦炭写成的遗嘱: "All money in dispatch bag and bank, clothes, etc., I leave to my dearly beloved mother, Mrs. John Fitzgerald, Halifax. God bless all." 这悲剧之旅的团队成为加拿大历史上著名的“The Lost Patrol”。

由于Fitzgerald的团队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到达,Dawnson一边的NWMP由Dempster率领组织营救。救援队于2月28日出发。尽管狂风暴雪延缓了他们的进度,Dempster一行还是和死神争分夺秒以创纪录的速度走完了全程,并于3月21日在Little Wind River附近找到了被雪覆盖的难以辨认的雪橇印记。沿着印记克服重重困难,9天后救援队找到了The Lost Patrol——距离Fort McPherson安全地界只有寥寥数英里。在一个敬重硬汉的国度里,Dempster一行的生死之旅为他们赢得了英雄的声誉,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这条唯一通向北极的战略公路。Dempster整个职业生涯奉献给了皇家骑警,其中37年服务于Yukon,1934年以警督之衔退休于温哥华。

为避免类似悲剧发生,事后NWMP采取了多重措施:之后巡逻队必须带着本地原住民向导;避难屋和应急食品站在沿线设立;一路设立路标。这条年度巡逻路线坚持到1921年,之后再也没有发生灾难。途中几乎没有人迹,一排不高的塔形建筑突兀地闯入我们的眼帘。一车人纷纷竞猜其为何方神圣。后来了解到,它们是紧急救援用的无线电接力站。而正是无线电通讯和飞机的运用终结了以命相搏的人力巡逻救援。

沿着Dempster和Fitzgerald的足迹,我们继续前行。狂风肆虐,严寒逼人。西周白雪皑皑,山峦起伏。树木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灌木丛越来越矮,像梳子的齿一样稀稀疏疏地点缀在雪原上。这辽阔的景象颇为壮观,不过随着反复而持续的壮观向你袭来,枯燥和孤独还是不可避免占据了心头。好在我们乘坐在开足空调的现代化的汽车里,行使在平坦而坚固的公路上,仿佛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给我们心里带来慰藉。我曾在雪山上攀爬过,也在峻岭中穿行过,但处于此情此景我还是无法想象当年骑警们的壮举,这需要多么强大的责任感啊!

[原创]北方行迹兼聊加拿大精神 (上):潮起潮落
http://forum.iask.ca/threads/【原创】北方行迹兼聊加拿大精神.770741/

姐妹篇:伯克希尔年会有感兼聊美国精神
http://forum.iask.ca/threads/【原创】伯克希尔年会有感兼聊美国精神.680592/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2.康庄大道

单调几乎要永远这样持续下去,惊喜还是出现了。白色的画面中渐渐出现了移动的黑点,随着汽车的缓缓靠近,黑点越来越多。听说这一路上有可能看见迁徙的驯鹿,但可能性不大。因为驯鹿迁徙路线多变,即使今年迁徙经过这里,也很难碰巧开车经过时正好遇到鹿群。如此巧遇一扫我们的倦怠,大家立马打起精神。刺骨的寒风也无法阻止我们走出温暖的车子,大家兴奋地欣赏起这幅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大自然杰作。同行的摄影发烧友立即敬业地架起炮筒对着驯鹿大扫一通。驯鹿群有着严格的分工和纪律。带头的雄鹿在远远的前方矗立着,昂着头机警地警戒着四周,最终目光落在了我们的身上,仿佛好奇地问着:来将通名?有的行进中的头鹿看到我们,可能感到一丝危险,停下来并示意后面的鹿群停止前进。有的鹿群埋着头向前跑着,领队的鹿们不时回头,仿佛示意“有我在大家放心前进”。有些怯生生的小鹿群犹犹豫豫,向前跑几步,回头走几步。后面的母鹿不时鼓励着孩子们继续前进。1921年以后这片北方的大地又一次被人们遗忘,世上的沧海桑田——无论是革命,大萧条还是世界大战——都无法唤醒这片沉睡的大地,迁徙的驯鹿成为唯一的历史见证。黄金时代渐渐远去……

30多年后Mackenzie三角州蓬勃的油气勘探再次将其带回世人的视线。机器的轰鸣打破了因纽特原住民的宁静。他们坐落于Mackenzie三角州的村落Aklavik地势低洼易遭洪水淹没,而且缺乏扩展空间,无法支持现代化的开发,一个新的小镇Inuvik拔地而起。1958年Inuvik雏形建成,同年加拿大政府作出了历史性的决定:建造一条Dawson至Inuvik的永久性公路,将北极地区与加拿大腹地连接起来。1959年Eagle Plains一带发现大型油田。政府立刻给予油气开采行业巨大的优惠政策以刺激资源勘探开发。一时间,大量的基础设施,生活物资等往来运输需求井喷。缺乏公路成为开发的严重瓶颈,因此规划中的公路从Dowson开始建设。由于公路建设成本的高昂,联邦和Yukon财政都捉襟见肘(互相扯皮),刚开始公路建造进度极其缓慢,直到1961年项目被搁置之前一共才建设了115公里。1968年,邻近的阿拉斯加地区发现油田。这一爆炸性的消息立即刺激了加拿大政府的神经。巨额的资源成为美加双方竞赛的目标。让形势更为紧张的是很可能蕴含大量油气资源的附近北极海域成为两国争议地区。此刻,加快建成公路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目标。

公路大部分处于冻土带,自然环境恶劣,工程难度很大。为了防止塌陷,公路采取了独特的设计。在冻土上铺设了厚实的鹅卵石路基为冻土保温,路基厚达1.2米至2.4米。工程的攻坚力量是驻扎在Chilliwack的加拿大皇家工程兵部队。他们经过多年奋战,完成了整个工程难度最大的Ogilvy River Bridge和Eagle River Bridge。1979年8月18日,Dempster公路正式通车。可惜Dempester警长已经于15年前逝世,没有能见到以他名字命名的公路。不难想象,通车仪式上接受掌声和鲜花的是高高在上的政客们,我认为他们承受不起这一载入历史的荣誉。工程兵们汗水泪水和勇气铸成的公路应该向北极开发的先驱Dempster,Fitzgerald以及他们的战友们致敬!

车一路前行,外面是永恒的白色,仿佛永无止境。我们此行的向导兼司机是一位德国人,十分友好,但不善言辞。由于担心司机无法克服持续的冰雪带来的疲倦,我总是尽量与其攀谈。他原来只是一名来到Yukon的游客,一位狗拉雪橇高手。游玩之后对此地一见倾心,就决定留下来工作。我很好奇,在这条冷僻的路线当向导,能否养活自己。他告诉我:他夏天在一家酒店当经理,冬天酒店没有业务,他就出来兼职当向导。一路聊天下来发现此君见识很广,周游过列国。从进化论到中世纪史,从宗教到基因工程,从二战到冷战,什么话题都能聊出有意思的见解。旁人看来危险艰苦而漫长的路让他深深迷恋,他实在太热爱这片土地了。我们社会的教育充满了优秀,全面,好学校,好专业,好工作这些理念,我们是否应该给“热爱”留一点点空间呢?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3.生死时速

接下来的路上没有人烟,开了很久,车子停在了一个原住民的小村落。整个村落只有一座像样的房子。根据常识我认为是一个常见的带小卖部的加油站。走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这座不大的房子几乎承担了社会生活的所有功能。一间房间门口既挂了邮局的牌子又挂了银行的牌子,一周中有几天当邮局用,另外几天当银行用。小卖部是全村唯一的超市,供应所有生活物资,还部分承担了餐厅的功能。还有一间房间是用来当学校的。在此休息的时候,看到几个原住民的孩子(中学生)在这里无所事事地消磨着时间,手持香烟,表情麻木。这群本应激情四射,青春无敌的孩子们如此老气横秋实在有些让人心疼。这不由让我想到政府关于原住民政策的困境:鼓励年轻人离开故土,走进大城市,最终一定导致族群被同化,原住民文化和种族必然消失;如果赞助他们留在故乡,他们可能把青春没有意义地消磨掉,越来越和现代社会脱节,最终被社会无情地淘汰。

又向前开了许久,路过一个地图上都不标识的地点(用村来描述此地规模都有些不妥)。一块牌子上写着:“Local Population: two people and one dog.”这也许是最小的社会组织单位了吧。继续往前,傍晚时远远的一块牌子随着车子的行进越来越清晰:Welcome to Eagle Plains Hotel & Service Station Population:8。Eagle Plains是战略要地,处于漫长而渺无人烟的公路的正当中,恰巧位于北极圈。它是漫漫长路中唯一的综合补给点,路上所有过客必需停留的地方。补给站规模很小,由三部分组成:宾馆,加油站,修车厂。和补给站不成比例的是外面有着一个很大的停车场,停着一些大型的工程机械,当然还有压轴的一排重型卡车。想到马上能见到从荧屏上走出来距离我们很遥远的北极司机,觉得颇有意思。(History频道的纪录片Ice Road Truckers,讲述北极司机的故事。)

走进宾馆,人很少。这里有Wifi,但价格不菲,而且按上网设备收费,每只手机每台电脑都需要密码,房间里没有信号,只有在门口的一小片休息区才能上网。餐厅里看看菜单,价格不便宜。但想想这里任何一口食物都是千里之外运来的,就没什么好抱怨了。里面三三两两有几个卡车司机,和想象一致,粗犷豪迈,声音洪亮,面前放着一盘分量十足的晚餐,俨然北方版的现代牛仔。和这些司机们共处一室,纪录片中的情景和周围的真人不由交织起来。其实这些看似无所畏惧的男子汉们内心没那么大条。一名司机说过:我第一次上路时十分害怕,不论你听别人谈论过多少次冰原公路,直到你真正上路你都无法准备充分;他们看似挥洒自如,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其实内心充满了敬畏;一名司机说:每人一早起来都应该祷告,祈求上帝的指引与保护,为新的一天而感恩。我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基督徒,但上路后虔诚了很多。我确信我的守护天使也是一名司机,他一路对我照顾得很好;艰苦的工作环境还磨练出了他们无奈的幽默感:你知道这里的天气还有好的一面吗?在这里可以看得见呼吸,从而你知道自己还在呼吸着。北极司机是一份高薪工作,收入高出普通卡车司机的一倍。但寒冷的天气,危险的路况,补给的缺乏,长途的孤独,不足的睡眠都是为高薪付出的代价。如果说北极公路是北极地区的命脉的话,这群北极司机无疑就是这里鲜活的血液,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生死时速供养了北极的开发与繁荣!

饭后我们一行正在讨论是否需要补充一些食物再上路,餐厅的厨师走了过来。个子不高,彬彬有礼地向我们鞠了一躬。然后拿出一大袋面包对我们说:“你们需要的话就送给你们,都是我做的,这里往来的人太少,吃不掉。”我们一开始感到无功不受禄,婉言谢绝了。他再三坚持下,恭敬不如从命。接着大家顺势聊了起来,发现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来自魁北克,早年去法国学习制作糕点,后来去繁花似锦的Victoria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在那座美丽的城市中他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两人憧憬着牵着孩子的手漫步于鲜花怒放的Butchart Gardens与灯火阑珊的港湾。可惜过于美好的现实并没能童话般的延续下去,公主王子永远幸福生活下去成为了泡影。分手后,他辗转了几个城市,无法找回迷失的自我,最终浪迹天涯来到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内心的宁静。看来法兰西的血液在他体内流淌,浪漫成为他灵魂跨不过的坎。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4.走进北极

听闻Eagle Plains是看北极光的好地方,尤其是一排排重卡作为前景的北极光画面独一无二,蔚为壮观。我们晚上便坐在小客厅聊着天坚持到深夜,不时出门看看外面的天空。可惜一直乌云压顶,没有机会得见此景。冬季的北极几乎没有日出日落的概念。早晨天边泛起一丝亮光,但太阳永远也升不起来。我们便这样迎着鱼肚白继续挺进北极的行程。不久我们来到了到此一游的必经之地——北极圈标记处。木制的北极圈标记鹤立鸡群地矗立在一如既往单调的白茫茫大地上,让人的力量显得如此卓尔不凡;标记顶部的结构被削去一截,彰显着大自然的桀骜不驯。这幅画面仿佛是刻意为之的艺术作品。

下一个到此一游之地是进入Northwest Territories的地标。与北极标记不同,NT的地标已经被雪覆盖得看不出本来的面目,远远看去还以为是路边任意一个雪堆而已。走进看看,Northwest Territories几个字竟然清晰可见,显然有人除去了表面的浮雪。这里地处山口,在车上就可以感到汽车像巨涛中的树叶一样,飘在路上。刀割已经不足以形容寒风的暴虐。一下车,狂风就像重锤一样向人砸来,任何想要留影的意愿都被它砸得粉碎。在这里想站稳都要做出一番努力,掏出照相机摁一下快门的功夫,手就冻得没有知觉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接下来的路程行驶在Mackenzie River流域上。想来也有意思,以前总是以为加拿大第一大河应该是母亲河Saint Lawrence River。没想到错得那么离谱,我们此行途径的Mackenzie River和Yukon River才是加拿大第一第二大水系。一路上途径无数河流湖泊,在地图上就像蓝宝石镶嵌成的工艺品一样。但在我的记忆中,这段路上几乎没有过河的印象,大自然成了我们遇水搭桥的工程兵。在渡口,往往见到渡船像模型一样被固定在冰块上。渡船的标记被改换成“ice crossing”,下面附注了可通行的重量。过桥时,又发现桥面和水面都成了大雪覆盖的高速公路,让人错认为是城市中的立交桥。

一丛丛被雪覆盖的灌木丛留在了身后,偶尔和一辆扫雪拖拉机擦肩而过。预期中死寂的大地不应该出现生命的迹象,但我们却看见了警觉穿行的北极狐以及死在路边的驼鹿(Moose),大自然造化可见一斑。路上经过一个规模很小的小学,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学校存在本身已经够让人不可思议了,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从学校的介绍中还看出小学的校长竟然姓“朱”,朱夫子如果有灵一定倍感欣慰。接近Inuvik时,惊喜再次出现了。正前方出现了三个太阳奇观,这就是传说中的Sun Dogs(幻日)。在北极大地上,沉寂的大地和顽强的生命以及文明的传承互相交织着。一曲辉煌的交响诗就这样被天地、生灵和人类共同谱写了出来!

Inuvik是北极的重镇,仅有的一条主街笔直地延伸开来,低矮的房子沿街而建。发现一间屋子的平房既是商务中心,又是银行,又是旅馆,还是书店,甚至顺便成了北美最大百货公司之一Sears的分店。有一家餐厅门口牌子上赫然三个中文字“中国菜” 出现在这天涯海角般的远方。Our Lady of Victory Catholic Church位于街头最显眼的位置,这座罗马天主教堂按照因纽特人的冰屋样式而建,也被称为冰屋教堂。十字架和原住民的冰屋放置在一起,在太阳粉红色余辉的照耀下,毫无违和感,一切显得如此祥和。旁边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综合商场,在这里几乎可以买到生活用的一切。大城市中商场最显眼的位置总是让给铺天盖地的化妆品,而这里最夺人眼球的是一辆辆霸气的雪地摩托。大城市中琳琅满目的时装也让位给了一排“Canada Goose”,世人眼中的时髦羽绒品牌在这里变成皮实的日用品,价格竟然也好过温哥华。商场里我们遇到一个因纽特小伙子,打听起北极熊的行踪。他告诉我们:“我已经很久没有在附近见到北极熊了,最近一次也是和父亲一起打猎时,向北行军了三天才遇见过。”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5.天地人

晚上我们来到一处空旷之地欣赏北极光。仰望星空总是给人带来最挥之不去的乡愁,这也许是深植于智慧生物基因中的密码。时隔多年我再次被壮丽的星空所震撼。几乎都无法记起上一次见到一目了然的北斗七星的时间。顺着北斗的延长线看到悬于正头顶的北极星,周围还充盈着舞动着的仙女的薄纱,自然之神奇实在妙不可言。记得第一次折服于星空还是年少轻狂的大学时代,几个同学把草原当作床,把黑天鹅绒似的穹庐当作棉被,热情藏族少女献上的青稞酒的酒精恰到好处地让人半梦半醒。闭上眼,仿佛一切都包容进深邃平静的内心;睁开眼,浩瀚的星空让人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息。另一次关于星空的美好经历在West Coast Trail (WCT)的一个营地。汹涌的太平洋不断拍打着北美板块的大陆架。几个哥们在篝火边聊了一晚上体育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偶尔一抬头,群星璀璨,银河触手可及,渗出摄人的美丽。星空是如此的遥远却又似曾相识。难道更高,更强,更远的本我追求不正是暗合了“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超我追求吗?

第二天的行程是期盼已久的冰河大道。这条冰河大道一半位于Mackenzie River上,一半位于北冰洋上,冬季可以承载几十吨的大卡车,连接了孤悬于北冰洋上半岛的村落Tuktoyaktuk(Tuk)。大道虽然取材于自然,但维护起来却颇为艰辛。走在路上,感觉维护公路的扫雪和凿冰的工程车比往来的车辆都多。(凿冰车在光滑的冰面上凿出槽以避免车辆打滑)2017年陆路修通后,将不复存在,可惜了这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奇迹。我见证过另一个奇迹的消失,2001年我于三峡工程截流前徒步了经典的三峡路线。一路上最让人感慨的还不是崇山峻岭,沧海横流的自然胜景,而是不亚于万里长城伟大的古栈道。要知道在凿通的栈道上前行尚且不易,古人肩挑斧凿在万丈峭壁开出这样一条栈道实在让人顶礼膜拜。可惜古栈道这样的壮举连同无数孔明碑张飞庙这样的中华文化符号都随一江春水向东流,“朝辞白帝彩云间”也将成为绝唱。记得在青石的那个晚上,和路上偶遇的一位阅历丰富的大哥言谈甚欢相见恨晚,更巧的是大家都是罗大佑的铁粉。至深夜,大家兴起来到江边。对岸的神女峰千百年来矗立不动,静静看着人世间发生的一切;悬崖下的江水奔腾而过好似对命运不公的怒吼;偶尔几艘路过的船拉响汽笛,仿佛为三峡宿命抽泣呜咽。我们放声唱着罗大佑,讲述着光阴的故事,情深处一起为三峡放声痛哭。
 
最后编辑: 2016-10-04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6.北极人

我们的车子不知不觉中已经开上了北冰洋的洋面,在这里维护公路的工程车明显多于通行的普通车辆。坦克般铲雪车像工蜂一样永不疲倦的来回清扫积雪,还有工程车穿梭在冰面上凿出防滑条。大道的边界是铲雪车堆在两旁的雪堆,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雪原。邻近Tuk,罕见的冰丘(Pingo)地貌出现在视线中。

Tuk是美洲通过陆路所能到达的最北端。在Tuk村口,一个年轻本地导游跳上车来。和纪录片中冷峻的因纽特人不同,他热情外向,很有感染力。一开口就知道他已经把英语作为母语。聊到语言,他说:“我只能说一些简单的因纽特词汇,已经难以用来交流。这里的年轻人都是看着英语节目长大,很少能掌握因纽特语。精通因纽特语的老人也都渐渐老去。”从交谈中得知,本地人经济收入颇高。政府很努力地保护本地文化,对于留在本地的原住民都给予不菲补贴,甚至很多居民房屋都是政府出资兴建。此外,近年发现的一些油气资源处于原住民保留地上,石油公司所缴的资源税会分成给当地居民。难怪这通常认为的偏远贫困地区竟然是全加拿大人均收入最高的地方。

可惜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因纽特人的生活再也回不来了。原先赖以生存的北极狩猎已经成了少数人的娱乐运动和时髦的土豪旅游项目;雪地摩托和汽车的普及消灭了传统的出行方式;现代音乐,电视,手机,游戏机代替了传统的休闲活动;罗马天主教渐渐入侵了传统宗教的领地...... 这里很多人都还养着雪橇犬,但已经很少用来作为拉雪橇的工具。这里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共产主义的制度,全村有一个公共冰箱——一个巨大的地下室。每年冬天,大家把天然的冰块以及冰冻的食物放入,之后一年随用随取。这里每年夏天还保留一次捕鲸活动,作为节庆的仪式性活动。即使在这里衣食无忧,很多年轻人还是向往外界精彩的生活,断然放弃了优越的收入离家出走,大多数再也没有回头。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我们参观了一排整齐的集装箱式的房屋,前方是无涯的雪原。原来这里到了夏天就成了北冰洋海景房。我们还拜访了一家猎户,房子外面看来毫不起眼,内部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猎人正在里面用传统工艺手工处理着血迹未干的兽皮。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各种动物手工制品。到后来拿出了镇宅之宝——一张罕见的北极熊皮。我注意到熊皮脖子位置有明显的痕迹,让人触目惊心,猜想应该是科学家用来追踪被保护的野生动物的项圈所致。如今的北极猎人狩猎早已与生计无关,完全用来满足游客的猎奇和收藏。渐渐的,野生动物在血泊中哀鸣,猎人在冰雪中的枪声,科学家的叹息以及主人在客厅壁炉前向朋友的炫耀在我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对比强烈的画面。

接下来一天是纵情于野外的一天,我们参加了本地的传统活动:狗拉雪橇,雪地摩托以及雪地野餐。来到营地,狗舍规模不小,一排排整齐排列着。运营团队都是美国人。烤火时,美国大姐Judy和我们说起她10多年前来到这里开始经营这家探险公司,一开始没预计会干很久,连加拿大工作签证和移民都没办。没想到一直干到现在,至今还是“黑户”。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日深,对雪橇犬也越来越难以割舍,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北极人。这里的每只雪橇犬都有自己的名字,他们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照顾它们。即使在最繁忙的旅游季节,也会保证雪橇犬有自己的休息日。看着工作人员和雪橇犬亲密相拥抚摸,看着人和狗眼中流露出掩饰不住的温情,相信热恋中的情侣都会嫉妒。人和动物也能如此心灵相通,人真是无比矛盾的生物!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尾声

从Inuvik出发的那个早晨,来我们房间整理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白人女孩。聊天得知她是温哥华人——几乎是我们一路以来遇到的第一个与印象相符的加拿大人。她个人认为大城市的生活虽然便捷,但人和人之间过于冷漠。在这里小镇上几乎所有人都互相认识,走到哪里都是一家人的感觉。她还觉得这里冬天虽然漫长,但夏天美得像天堂一样。生活果然是围城。

小型螺旋桨飞机起飞了,不多久窗外就呈现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全景画面。江河湖泊,峡谷雪山,各种植被的随机组合不断呈现出视觉盛宴。这时几条很不自然的笔直直线出现在大地上。旁边魁梧的大汉(小飞机的椅子完全装不下他)告诉我,这是在建中的油气管道。这大汉从事的是特种行业:为油气开采行业做房屋整体迁移。从事本行业收入丰厚,条件艰苦,居无定所。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在飞机上,我对什么是加拿大,什么是加拿大人重新思考起来。此行接触的人身份各异,精彩纷呈。细细数来:旅游公司的老板是荷兰人,我们司机是德国人,Gold Rush Inn掌柜是日本人,Dawson旅店老板娘是瑞士人 ,Eagle Plains的厨师是半个法国人,一所偏远的小学校长是中国人,Tuk的导游和猎人是因纽特人,狗拉雪橇的大姐是美国人,还有一个远离都市喧嚣的温哥华女孩。他们来自地球村的各个角落,但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这片土地有些什么呢?有广阔的蓝天,有广袤的大地,有深邃的海洋,有丰厚的自然资源,有残酷的自然环境,有生机勃勃的野生动物,还有不屈不挠的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人们与自然环境抗争,他们耕作,他们建设,他们用双手托起繁荣。千里之外陆地桥(Land Bridge)上走过的原住民,远道而来的淘金者,冰原大道的司机,北冰洋的油气开发者共同谱写了和平时期的进行曲。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手挽手争取自由和正义。淘金年代刚正不阿的皇家骑警,罂粟花丛中的军医诗人John McCrae,诺曼底枪林弹雨中Juno海滩上的敢死队,解放荷兰的勇士们共同吹响了战时的号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卢旺达屠杀中,当联合国拒绝增援并撤走最精锐的部队时,Dallaire将军拒绝联合国撤退的命令,面对海啸般冲过来的数万名全副武装的暴徒,站在队伍最前面带领不足300人的部队,凭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一身正气,挽救了身后2万名难民。顶天立地是对此壮举最贴切的描述。

这片博大的土地塑造了人们,人们又用内心的伟大让大地母亲为它的儿女自豪。正是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共同铸就了加拿大精神:善良,正直,坚毅,勇敢!

(全文完)

[原创]北方行迹兼聊加拿大精神 (上):潮起潮落
http://forum.iask.ca/threads/【原创】北方行迹兼聊加拿大精神.770741/

姐妹篇:伯克希尔年会有感兼聊美国精神
http://forum.iask.ca/threads/【原创】伯克希尔年会有感兼聊美国精神.680592/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