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灌水 丁肇中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96.50%
丁肇中
http://yxtg.baike.com/renlingci.html?docTitle=丁肇中

开放分类:中国人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年1月27日出生,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2016年北京时间12月9日凌晨两点,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发布了五年太空实验的结果,部分结果显示:AMS通过准确测量铍-硼流强比例,得到关于宇宙线在星系间传播时间的信息,测得银河系宇宙线的年龄大约是1200万年,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宇宙线的相对准确年龄。

编辑摘要
百科帮你涨姿势

母亲王隽英是其最爱戴之人 病逝遗言:爱祖国 爱科学 双爱双荣

其最杰出贡献为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J/ψ粒子获诺比尔物理学奖

影响:培养高能物理人才 领导“阿尔法磁谱仪”实验探索反物质

科学 +
2016-12-09
丁肇中:发布5年太空实验结果 颠覆人类宇宙线认识来源:www.cn

AMS通过准确测量铍-硼流强比例,得到关于宇宙线在星系间传播时间的信息,测得银河系宇宙线的年龄大约是1200万年。[详细]

2016-03-04
丁肇中:完全证明找到暗物质需至2024年来源:chinanews.com
2016-03-04
丁肇中:对话大学生 相信引力波会影响人类生活来源:chinanews.com
2015-09-26
丁肇中:诺贝尔奖得主表示“证明暗物质需五到十年”来源:新华网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丁肇中
出生年月: 1936年1月27日
性别:
英文名: Samuel Chao Chung Ting
籍贯: 山东日照
民族: 汉族
血型: AB
国籍: 美国
职业: 科学 实验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 台湾建国中学;美国密执安大学
主要成就: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祖籍: 中国山东日照
目录
  • 1人物经历
  • 2社会任职
  • 3家庭生活
  • 4获得成就
  • 科学研究成果
  • 热心培养人才
  • 获得诺贝尔奖
  • 5获奖记录
  • 6人物评价
丁肇中图册
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936—1949年,丁肇中随双亲到过中国许多地方。他童年没有进校受过正规教育,但接触了不同省份的文化、历史和方言,也聆听过许多常到他家访问的学者的讨论。
1949年丁肇中进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0年他与美国人凯·路易丝·库恩尼(Kay Louise Kuhne)结婚,生有两个女儿。

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在联邦德国汉堡任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小组负责人(他后来发现J粒子用的新探测术是在汉堡试验成功的)。

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
1967年至1968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任教授。

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

1974年他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里希特几乎同时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的寿命等于其他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因而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

1974年11月12日,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全力攻关的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有两个奇怪的性质:质量重,寿命长,因而它一定来自第四夸克,这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75年以来多次应邀来中国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受聘为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1977年秋,在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同志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在德国汉堡进行的MARK-J实验。

丁肇中图册
1978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艺术科学学会会员。除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外,主要还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和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在汉堡)工作。
1978年1月,中国10位物理学家到汉堡,参加了MARD-J实验的国际合作。此后先后有一百多名中国物理学家和研究生到他领导的实验组工作和学习。在他的领导和帮助下,中国科学家在L3探测器的设计、制造和数据分析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高能物理实验中占有一席之地。他说:“与中国的合作令人满意。”他还说:“这几年,中国科研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改善从领导到一般科技人员,都大大年轻化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发现都靠年轻人。象牛顿法拉第李政道杨振宁,他们的重要发现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因此,我对科学院年轻的科技人员抱有很大的希望。”

1992年7月4日被中国科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获1996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02年6月,在距第一次回归故里17年后,66岁的丁肇中又一次踏上了故乡山东日照的土地。海滨金色的沙滩上,他深情地抓起一把沙子,用手指来回揉搓着说:“这沙子比夏威夷的还要好……”最令丁肇中动情的莫过于参拜祖居、祭谒祖墓。在祖父坟前,丁肇中说:“真应该把儿子带回来,让他看看家乡,让他知道他的根在这儿。”

2003年4月18日担任新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2006年11月,用美国128号航天飞机将AMS实验送到国际空间站,实验为期3-5年,丁肇中为这个实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2009年11月,丁肇中在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用于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的重要科学仪器阿尔法磁谱仪(AMS02)将于2010年7月29日早上7点30分(美国东部时间),在美国肯尼迪空间中心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的STS-134航班升空,送到国际空间站,开始为期3年的探索之旅。
2011年5月,丁肇中主持建造的第二台阿尔法磁谱仪(AMS—02),搭载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开始了它在国际空间站的使命-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
2013年4月3日下午五点(日内瓦时间),丁肇中首次公布其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18年的第一个实验结果-已发现的40万个正电子可能来自一个共同之源,即脉冲星或人们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北京时间2016年12月9日凌晨两点,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发布了五年太空实验的结果,部分结果显示:AMS通过准确测量铍-硼流强比例,得到关于宇宙线在星系间传播时间的信息,测得银河系宇宙线的年龄大约是1200万年,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宇宙线的相对准确年龄;“对1650万电子和108万正电子的测量显示,电子流强与正电子流的强度不同,随能量变化的行为也不一样。”[2]

[paste:font size="5"] 社会任职/丁肇中
2003年4月18日担任新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12年12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咨询委员会主席。
2013年3月9日,受聘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特别顾问。
2014年10月18日,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2015年9月24日,受聘为四川大学名誉教授。

家庭生活/丁肇中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丁肇中是家中长子,有一弟一妹,丁肇中母亲的父亲很早参加革命,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来因革命被砍了头,母亲后来为了纪念她的父亲,就起名叫丁肇中、丁肇华、丁肇民。

丁肇中和他的第一位妻子凯伊·库尼(Kay Kuhne)于1960年结婚,并有二个女儿:珍妮(Jeanne)和艾美(Amy)。

1985年他与苏珊·卡洛·马克思(Susan Carol Marks)博士结婚,1986年生下儿子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

获得成就/丁肇中
科学研究成果
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为7.5×109eV)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ρ、ω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见介子)。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丁肇中的研究工作以实验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为中心,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
(1)反氘核的发现;

(2)25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表明电子、μ子和τ子是半径小于10-16厘米的点粒子;

(3)精确研究矢量介子的实验;

(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证实了光子与矢量介子的相似性;

(5)J粒子的发现;

(6)μ子对产生的研究;

(7)胶子喷注的发现;

(8)胶子物理的系统研究;

(9)μ子电荷不对称性的精确测量,首次表明标准电弱模型的正确性;

(10)在标准模型框架内,证实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1965年,针对电子是否有体积的理论而进行的测量电子的半径实验,1974年改变了人类对物质基本结构认识的新粒子家族的发现实验,1979年胶子的发现实验,1982-2003年由19个国家、600名科学家共同参加的在欧洲核子中心进行的L3实验,1994至今国际空间站上唯一的大型精密物理实验AMS实验。
阿尔法磁谱仪(AMS02)是一个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丁肇中构思建造的物理探测仪器。他所带领的高能物理团队将三十多年来粒子加速器所积攒下来的经验推向太空。阿尔法磁谱仪将依靠一个巨大的超导磁铁及六个超高精确度的探测器来完成它搜索的使命。

热心培养人才
1981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准备在欧洲核子中心预计在1988年建成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将在质心系能量为1011eV能区中寻找新粒子,特别是电弱理论预言的黑格斯粒子(见黑格斯机制),并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现象。L3组目前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回国选拔年青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并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欧洲核子中心做的L3实验,这是用的是一个周长27公里的加速器,1000亿电子伏特正电子与1000亿负电子对撞。它瞬间产生的热量,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4000亿倍,也是宇宙诞生最初的1000亿分之一秒时的温度。实验仪器使用的磁铁是1万吨,探测器包括300吨铀,均来自苏联。这是首次由美国、苏联、中国、欧洲等19个国家600名科学家共同参加的大型国际合作。中国政府非常支持L3实验,提供了很大帮助,包括一台非常先进的计算机,同时还在上海硅酸盐工厂生产BGO晶体。 L3实验共发表了271篇文章,有300人因这一研究工程而获博士学位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获奖记录/丁肇中
所获奖项
▪ 1996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获奖)
▪ 1988 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获奖)
▪ 1988 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3] (获奖)
▪ 1988 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 (获奖)
▪ 1977 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3] (获奖)
▪ 1976 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 (获奖)
▪ 1976 诺贝尔物理奖 (获奖)
▪ 1963 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 (获奖)
荣誉称号
▪ 2011-12-21 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获奖)
▪ 2005-06-18 受聘为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 (获奖)
▪ 2000 受聘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获奖)
▪ 1994-06 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获奖)
▪ 1992-07-04 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0] (获奖)
▪ 1990 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获奖)
▪ 1988 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获奖)
▪ 1987 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获奖)
▪ 1978 密歇根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获奖)
▪ 1975 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获奖)
人物评价/丁肇中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96.50%
李政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政道
Tsung-Dao (T. D.) Lee


出生 1926年11月24日(90歲)
中華民國上海
国籍
中華民國
美國(1962年-)
机构 哥倫比亞大學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母校 國立浙江大學(肄業)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肄業)
芝加哥大学
博士導師 恩里科·费米
其他学术顾问 束星北
王淦昌
吴大猷
叶企孙
博士生 杨立友
著名獎項 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年)
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年)
中央研究院院士
(數理科學組,1958年第二屆)

伽利略奖章(1979年)
配偶 秦惠莙(-1996年)
簽名

李政道(英语:Tsung-Dao (T. D.) Lee,1926年11月24日-)是一位美國華人物理學家,主要知名於宇稱不守恆、李模型(Lee Model)、相對論重離子(RHIC)物理、量子場論的非拓撲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以及破解粒子物理中的θ-τ之謎。他曾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於1953年至2012年間講學。[1]

1957年,31歲的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因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恒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理論由吳健雄的實驗証實。

李政道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此一紀錄直到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才被刷新。他也是歷史上第4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僅次於威廉·勞倫斯·布拉格(25歲,1915年)、维尔纳·海森堡(30歲,1932年)以及馬拉拉。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初的中國人諾貝爾獎得主,即使在1962年歸化美國籍之後,他也仍是最年輕的美國人諾貝爾獎得主

目录
生平
李政道出生于中华民国上海市,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祖父李仲覃(1870年-1941年)为苏州圣约翰堂的首任华人主任牧师(教区长)。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日战争中学毕业。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人。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人。吴大猷评价在西南联大就读时的李政道說:“每日来我处,要我给他更多的阅读物和习题,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我无论给他怎么难的书和题目,他很快就做完了,又要来索要更多的。”[2]

抗戰結束後,西南聯大停辦,李政道因此沒有畢業。[3]其後導師吴大猷的推薦下,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恩里科·费米。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体物理学极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1958年,李政道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二屆院士,年僅32歲,至今仍為最年輕當選的院士。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自從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開始回中國大陸訪問。他向有關方面建議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促成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議和協助建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議成立自然科學基金;于1980年代設立CUSPEA考试,对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

1974年,年轻的李政道回到中国并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在会面当中李政道建议毛泽东参考中国体育对运动员从小培养的模式成立大学少年班,对中国的少年天才进行科学培养。这一建议受到了毛泽东的点头同意,不久之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來源請求]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莙政基金現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國立清華大學等五所大學的优秀大學生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命名为莙政学者[4]

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
宇称是一个量子力学量。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用波函数表示。在空间反演下(x → -x, y → -y, z → -z),如果波函数不变,则该粒子的宇称是正的,如果变换后的波函数与原来的波函数差一个负号,则该粒子的宇称是负的。空间反演不变也可以称为镜像变换不变,或叫左右变换不变,这是因为空间反演与镜像变换或左右变换(x → -x, y → y, z → z)只相差一个绕x轴的180度转动。而转动不变性严格成立,所以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宇称只能取两个值,1和-1。两个和两个以上粒子组成的系统的总宇称等于该系统内各粒子宇称之乘积再乘上轨道宇称。宇称守恒定律指的是在相互作用下,作用后的粒子系统总宇称等于作用前粒子系统的总宇称。1956年前,物理学界公认在任何一种相互作用下,宇称都是守恒的。宇称守恒在本质上意味着左和右是对称的。

50年代初从宇宙线里观察到两种新的粒子,θ和τ。θ衰变为两个π介子,τ衰变为三个π介子。π介子的宇称是负的,同时,根据达利兹(Dalitz)图推算,衰变前后这两个系统的轨道宇称都是正的。由于偶数个π介子的宇称乘积是正的,而奇数个π介子的宇称的乘积是负的,所以如果宇称是守恒的话,我们可以反推出,θ的宇称是正的,而τ的宇称是负的。而θ和τ有完全一样的寿命和质量。θ和τ是不同粒子,还是同一个粒子?这是当年困惑物理学界的著名的θ-τ之谜。如何解答这个谜?答案只有两种。一种承认宇称守恒定律,τ与θ是两种不同的粒子,但这无法回答为什么θ、τ粒子性质如此相同。另一种确认τ和θ是同一种粒子,则意味着宇称守恒定律将不成立。

李政道和杨振宁在1956年发表了著名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文章[5]。在这篇文章中,他们认为,θ-τ之谜所带来的宇称不守恒问题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宇称不守恒很可能就是一个普遍性的基础科学原理。同时他们发现,在强相互作用领域,宇称守恒定律确有严格证明,可是在弱作用领域中,虽然宇称守恒这假设被广泛应用,但是事实上宇称守恒定律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实验验证。要正确地测量宇称,必须组合一个新的,能通过弱作用产生的赝标量。用了这赝标量,就可以试验宇称是否守恒。而这些赝标量,从来没有被以前的任何实验测量过。他们认为,τ-θ之谜的解答必须在τ-θ以外寻找。如果宇称守恒被破坏,那么这种破坏在弱作用的其他实验中,例如在极化核的β衰变的过程中也应该观察到。将实验装置严格地设定成互为镜象,然后分别测量不同极化情况下β衰变过程中的赝标量<σ·p >值,这里p是电子的动量,σ是核的自旋。如果测量结果不同,即可证实宇称不守恒

在他们的建议下,吴健雄和美国国家标准局科学家安伯勒(E. Ambler)等合作,用简洁明了的实验验证了他们的猜想[6]。这是一个关于极化钴60原子核β衰变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他们以确凿无疑的证据表明,在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守恒定律不成立。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和实验验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个极重要的发现。正是由于这一震惊物理学界的杰出贡献,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軼事
1950年代李政道在台湾的母親张明璋女士和二哥李崇道(台灣獸醫畜產學家,毕业于广西大学农学院,曾任國立中興大學校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二嫂许淑英

李政道的曾祖父李子义是江苏东吴大学(即现在的苏州大学)的前身苏州博习书院创建人之一。李的伯祖父曾任东吴大学教务长达数十年,伯父也在博习医院和东吴大学任职数十年。

李政道与杨振宁於1940年代末開始亲密而富有成果的合作,兩人共合作發表32篇論文,但這個合作在1960年代初终止。两人从此分道扬镳,成为华人学术界的憾事。关于他们个人关系分裂的原因,李杨双方偶有公开叙述,然而各有说辞,令外界对真实原因依然不得而知。李政道在1986年撰写的“破缺的宇称”一文中,对于李杨关系有生动的比喻。[7]“一个阴暗有的日子,有两个小孩在沙滩上玩耍,其中一个说:‘喂,你看到那闪烁的了吗?’另一个回答说:‘看到了,让我们走近一点看。’两个孩子十分好奇,他们肩并肩向着光跑去。有的时候一个在前面,有的时候另一个在前面。像竞赛一样,他们竭尽全力,跑得越来越快。他们的努力和速度使他们两个非常激动,忘掉了一切。 “第一个到达门口的孩子说:‘找到了!’他把门打开。另一个冲了进去。他被里面异常的美丽弄得眼花缭乱,大声地说:‘多么奇妙!多么灿烂!’“结果,他们发现了黄色帝国的宝库。他们的这项功绩使他们获得了重奖,深受人们的羡慕。他们名扬四海。多少年过去,他们老了,变得爱好争吵。记忆模糊,生活单调。其中一个决定要用金子镌刻自己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的是那个首先发现宝藏的人。’另一个随后说道:‘可是,是我打开的门。’” 李政道接着说:“我和杨的合作在二十多年前结束了。它的价值,不需要更多的说明,就如我们已发表的科学论文所表现出的那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获奖
著作
  • 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Harwood科学出版社,1981, ISBN 3-7186-0032-3(hardcopy), 3-7186-0033-1(paperback).
  • 李政道文选1-3集,G. Feinberg编辑,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6, ISBN 0-8176-3344-8(complete set), 3-7643-3344-8(complete set).
  • 宇称不守恒三十年——李政道六十华诞学术研讨会,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8,ISBN 0-8176-3375-8, 3-7643-3375-8.
  • 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88, ISBN 0-295-96519-3.
  • 李政道文选,1985-1996,任海沧、庞阳编辑,Gordon and Breach, 1998, ISBN 90-5699-609-6.
  • 科学与艺术,主编:李政道,副主编:柳怀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ISBN 7-5323-5609-4.
  • 物理的挑战,李政道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ISBN 7-5017-5622-8.
  • 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季承、柳怀祖、滕丽编辑,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简体字本),ISBN 7-5424-0929-8,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繁体字本),ISBN 988-201-675-8.
  • 李政道科学论文选(上,下册),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ISBN 7-5323-8795-3.
  • 李政道文选(科学和人文),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ISBN 7-5323-8865-3.
  • 宇称不守恒思想突破的产生(历史记录及相关文献),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ISBN 7-5323-9270-4.
  • 李政道随笔画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ISBN 7-5323-8785-4.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96.50%
朱棣文
Steven Chu



第12任美國能源部長
任期

2009年1月21日-2013年4月22日
总统 巴拉克·歐巴馬
前任 塞缪尔·博德曼
继任 丹尼爾·伯納曼(代理)
个人资料
出生
1948年2月28日(68歲)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
配偶 Jean Chu.
Lisa Chu-Thielbar(前妻)
儿女 二子:Geoffrey和Michael
母校 羅徹斯特大學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专业 物理學家(实验物理学家)
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
获奖 諾貝爾物理學獎(1997年)
网站 美国能源部
朱棣文(英语: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美國華人物理学家,祖籍江苏太仓,生於美國聖路易斯;因「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而獲得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前任美國能源部部長。2013年2月1日宣布即将离职,但將留任至續任者獲得同意上任為止[1]

朱棣文被任命為能源部長時,他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和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主任,他的研究關心的主要是研究在單分子水平的生物系統。[2]而在此之前,他曾在斯坦福大學教授物理學。他積極主張進行更多對於可再生能源核能的研究,他认为從化石燃料轉變出來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3][4][5]例如,他曾設想一個全球性的“葡萄糖經濟”,一個低碳經濟形式,即将熱帶植物生產出的葡萄糖運到全世界,如同今天的石油一樣。[6]

目录
生平
朱棣文出生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毕业于Garden City高中[7]。他1970年于罗切斯特大学获学士学位,1976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这期间,他获得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预备生奖学金。[8]2011年,获得纽约大学理工学院工学荣誉博士学位,并在纽约大学理工学院第156届毕业典礼致辞。[9]

朱棣文生于学者之家。他的父亲朱汝瑾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并且任教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以及布鲁克林工学院(现纽约大学理工学院),被选为中研院院士,而他的母亲李静贞学习经济学。外祖父李书田康奈尔大学获得土木工程博士学位,中国近代水利工程科学的开拓者之一,曾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他母亲的伯父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書華,在索邦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曾担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并于1948年当选中研院院士。他的哥哥朱筑文(Gilbert Chu)是斯坦福大学一名生物化学及医学教授。他的弟弟朱钦文(Morgan Chu)是Irell Manella LLP法律公司的股东之一并且曾担任过事务所联合经营合伙人。[10]至于其他家人,他的两个兄弟以及四个堂(表)兄弟姐妹获得三个医学博士学位(M.D.),四个哲学博士学位(Ph.D),以及一个法学博士学位(J.D.)。1997年,他与Jean Fetter结婚,他的太太是一位英国裔的美国人,并且是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物理学家。他有两个儿子,Geoffrey和Michael,为他的前妻Lisa Chu-Thielbar所生。

學術成就


朱棣文在課堂演講。
朱棣文於1976年取得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1993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7年以關於原子粒子激光冷却的研究,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後,第四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华人,時年四十九歲。亦是史丹福大學物理学教授、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人民共和国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加州大学华裔学者协会创会理事以及曾為哈佛大学校长候选人之一。

2004年8月,出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實驗室隸屬於美國能源部,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國家級研究室。在朱棣文的領導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已經成爲生物燃料太陽能技術的研究中心。他牽頭在實驗室的Helios計劃,該計劃旨在開發利用太陽能發電作為可再生能源的來源,用於運輸。[11]

2008年12月15日,美國當選總統巴拉克·歐巴馬提名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部長。2009年1月21日,朱棣文宣誓就任能源部部長,他是繼前勞工部部長趙小蘭後,第二位出任美國內閣首長的華人,更是首位擔任美國內閣首長的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負責美國聯邦政府能源政策制定,能源行業管理,能源相關技術研發、核武器的研製和管理,防止核擴散等重要工作。美國政府未來在制訂能源政策時,將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能源部部長將擔當一個更加重要的角色,而朱棣文被認為是肩負這項重任的理想人選。[12]

家庭
能源与全球变暖
朱棣文支持更多的研究可替代能源与核能,认为必须用其替代现有的化石燃料来对抗全球变暧。在“2009国家科学杯”竞赛中,他强调了理工科学生未来对环境规划和全球倡议的重要性,说道,一座普通煤电站所造成的辐射危害超过一座核电站的一百倍。

朱棣文同时警告说,本世纪内全球变暖将会彻底摧毁加利福尼亚的农业。

他还加入到了哥本哈根气候委员会——这一国际间的商务和科技合作机构,这为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创造良好的契机。

朱棣文在说服投标组建新的能源生物科学研究所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该研究所由英国石油公司(BP)投资5亿美元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以及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共同领导实施成立的。然而这一事件却引起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片争议。许多人都担心此项联合有可能影响学校学术独立性的名声。

依據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部分研究工作,朱棣文推測了一個全球性的“葡萄糖經濟”,一個低碳經濟的一種形式,可以取代目前的系統。在未來,特殊品種的高葡萄糖植物在熱帶地區生長,進行處理,然後將運該化學品運到其他國家,好像今天的石油一樣。《聖彼得堡時報》表示,朱棣文的概念“以應對全球變暖的所需的規模顯示了遠見”。[6]

荣誉与成就
朱棣文于1995年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会的洪堡奖。在1997年他与克劳德·科恩·谭诺蒂齐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朱棣文现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會員、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外籍院士。[13]

在2007年,朱棣文在波士顿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演说,并获得该校荣誉博士学位。位于加利福尼亚核桃溪市伯克利西部的《Diablo》杂志在2009年四月刊评选朱棣文博士为该年度生态大奖得主[14]。紧接着在2009年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在2011年,他在紐約大學理工學院也被授予榮譽學位,这是他的父親曾教了好幾年的同一機構。[15] 2012年5月於賓州州立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致詞並被授與榮譽博士學位[16]

能源部部长


朱棣文和總統贝拉克·奥巴马會面,在2009年2月5日.
2009年1月20日,美国联邦参议院无异议通过朱棣文担任能源部长的提名,并在2009年1月21日宣誓就任奥巴马新一任政府的能源部长一职。朱棣文是首位担任美国内阁首长的诺贝尔奖得主,同时也是继前劳工部长赵小兰后,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首长的华人。

但是,他的科學工作仍在繼續,包括了在2010年2月發表一篇論文關於重力紅移《自然》雜誌(463,926-929)上[17],第二篇共同撰寫的論文發表於2010年7月。[18][19]

在2011年3月,朱棣文說,聯邦監管機構不應該因爲福島第一核電站災難,而拖延審批計劃的美國核電廠的建設許可證。“我認為這些東西可以繼續。”朱棣文在國會山告訴記者,他指的是在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的待審批的建設許可證申請。[20]

在歐巴馬總統對國會發表2013年國情咨文時,朱棣文部長因被選為指定倖存者而無法參加。

参考资料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96.50%
[关闭]

陈章良

陈章良
性别

出生 1961年2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籍
中国
教育程度
职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
活跃时期 2013年至今
奖项 “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
经历显示▼
陈章良(1961年2月3日-),福建省福清市新厝镇界下村人[1]。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现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简历

1978年,考入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栽培系[2]。1982年7月,毕业。1983年8月,公派美国留学,1987年8月毕业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系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87年8月回国,进入北京大学工作,任副教授。1989年5月,任北京大学教授。1992年7月,任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1993年9月,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95年7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95年7月,当选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1995年7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0年7月,当选第九届全国青联副主席)。

2002年4月,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2005年7月,当选第十届全国青联副主席)。

2007年12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3]

2013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常务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常务委员会委员[4]。2016年11月,请辞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委员[5]

成就与荣誉
他是国际上首批成功地将大豆储藏蛋白的基因转入茄科植物中的科学家之一,并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

争议
  • 对于陈章良的学术能力及其在恐龙蛋基因问题、涉嫌抄袭等学术不端的问题,有一些批评意见[6]
  • 曾鼓吹“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被认为有力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