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异国香料味在校园扩散 为何中国医学院挤满印度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新闻:《异国香料味在校园扩散 为何中国医学院挤满印度》的相关评论
在初夏阳光曝晒下,带着异国香料味的分子在校园里迅速扩散,循着这股气息,你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印度同学在篮球场上赤膊厮杀。
不管你的大学身处广袤中国的哪个方位,只要有医学院,在健身房、排球馆、宿舍和食堂,你总能看到身穿纱丽的印度女孩和一年四季圾拉着凉拖的印度小哥。他们开口蹦出的咖喱味英语,让想要练习口语的你望而却步。

印度留学生来中国留学已经形成一种风潮,人数近年来成指数级暴增。2015年印度在华留学生的总人数达到了16694人,而十年前在华印度学生仅有765人。这其中80%的人都选择了攻读医学本科专业。

滨州、苏州、郑州、南宁、宜昌、银川甚至泸州的各类医科大学都能看到印度学生的身影
跟这些印度留学生搞好关系,对于期末论文考试大潮来临前的学渣来说非常必要。任何能让记忆力高度集中的大学生“聪明”处方神药,只要你拿名号去问医学院的印度小哥,就没有什么是他们搞不到的。在一学期的特定时间段里,印度人被卸下偏见,下凡成拯救分数和成绩的肉身佛陀。
他们自己并不太介意这种只是因为利益需求而引来的关注,因为在中国的留学生涯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享受。

“我来自印度的小城浦那,来中国的时候,我觉得像是进入了另一个次元。中国的基础设施让我仿佛回到了曾经住过的迪拜,比印度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就读于武汉医科大学的Anusree Ravi说。
“中国人是网络世界里最活跃的人群之一,你们总是‘永远在线’。移动数据服务和Wifi速度好到难以置信,我只用了半天就下载了整个漫威系列电影。”

“天天晚上能听见对面的留学生楼里飘出来各种禅宗迷幻psy曲,一闭眼全是印度电影里歌舞升平的画面,有点精神衰弱的舍友问我他们是不是还在印度时区里。”
乐在其中的医学院印度小哥问我要不要去他的宿舍感受一番,原本还有点害怕和羞涩,结果他拉着我看了一晚上的新德里城市宣传片。

“做实验的时候和班上的印度同学聊天,他说武汉的冬天太可怕了,这种零下的温度早上起来上课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有,在宿舍里用电热毯难道不会增加触电死亡的几率吗?”
来中国学医的印度学生,跟去美国学金融的中国留学生差不多,数量庞大,前仆后继,他们都幻想着终有一天锦衣还乡,摇身一变年入百万。
在印度,医生享有崇高的地位,整体收入大概是中国的三倍。能够成为医生是一件令整个家族都感到荣耀的事,也为种姓制度森严的印度人提供了一种似乎可望又可及的上升出口。

《生活大爆炸》里有一集提到Raj的医生父母送了他一辆玛莎拉蒂。Raj一家属于刹帝利的种姓,在印度,刹帝利们主要从事的是公务员、律师、医生等职业,身份优越,收入不菲
但并不是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像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秒生活究竟会带给你什么。
来自新德里的蒙米特带着遗憾结束了自己在中国的七年求学生涯。他的第一志愿是美国当一名医生,在哈尔滨学医期间托朋友买了所有有关美国执业医师考试的书目,“美国是很多学医的人深造的首选,但学费太贵了,只能先到别的国家学习,再去考美国医师资格证。但事实上,能通过的人寥寥无几。”

蒙米特在中国的七年间,一次印度也没回去过,“我不知道等我回家以后能做什么。”
一位印度的放射科医生Neyas说:“留学欧美国家远比中国昂贵,想要攻读完美国五年的医学学位课程,大概要花超过1千万卢比的费用(约合人民币100万)。”而在中国,你只需要花四分之一的价钱就能拿下来,这囊括了学费、食宿、生活等一切开支。
经济实力仍是印度泛中产阶层的软肋,这让中国成为很多印度人实现医生梦的折衷选择。俄罗斯、乌克兰、菲律宾和尼泊尔成为紧随其后的医学朝圣地。

印度考试委员会NBE的数据显示,2012年参加考试的14000多名考生中有超过8000个是从中国学成归来;1700多人从俄罗斯毕业,850多人从乌克兰回国。图为辽宁医学院的印度学生合影
他们都是被逼出国的人,能在印度本土完成医学深造,要么你是像中国各省高考状元一般的存在,要么就是不差钱。
印度南部城市韦洛尔的基督医学院,2015年有近4万名学生竞争100个入学名额,被录取的几率只有0.25%,而你以为遥不可及的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录取率甚至都有3.5%。
相比挤破头皮也难摸到门槛的顶尖医学院,能一次性付清30-4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3-4万)的“赞助费”和大约100万人民币学费的富二代们,更愿意选择不知名的私立学校,因为“一天课都不用上你就能毕业。”

印度很多私立学校都是由毫无从医经验的政治家或者商人创办的。有位医学生曾写了一封公开信,揭露西印度一家私立医学院的荒谬。“所谓的教授只存在于文献中,对于医学和外科学生来说,根本没有课上,也没有诊所实习。狗和驴在校园里乱跑,学生还要通过贿赂才能通过考试。”
印度私立学校“赞助费”的实质就是向校方贿赂,这种hidden cost(隐藏费用)成了私立院校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印度下一代的医生在他们踏入教室之前就学会了欺骗。”
没有人头税、收费更加透明的中国大学优势凸显了出来,“中国政府鼓励印度学生去学医,因为外籍学生对高校来说是确保政府资助的关键。”一位中国驻新德里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说。
早在十年前,中国内地各类医学院的中介广告就已经深入到了印度县级地区。

MBBS是“内外全科医学士”的缩写,多数印度留学生来中国都是攻读这个学位。这只浩浩荡荡的求学大军催生了中介产业链,一大部分学生通过中介寻找中国学校,一次性被收取大概2000元人民币左右的费用,包括报名费、签证、往返机票预订等服务
能躲过影子中介欺诈的印度学生都是幸运的,但他们真正面临的困难从中国海关盖上章的那一刻才刚刚开始。
“印度留学生身上的味道都能把我香锅的味道掩盖住,吃进去的全是咖喱味。”
“班里的韩国小哥跟我抱怨说,要是有选择的余地就不要和印度人做室友,不然随时有可能在睡梦中被他们开小灶的食物臭醒或辣醒,衣服上都会染上八十袋香料混杂在一起的味道。”
豆瓣贴吧知乎上满天飞的歧视意味浓重的讨论帖子,其实在他们生存和完成学业目标面前统统不值一提。
很多印度留学生家境并不富裕,父母倾其家产供自己的孩子学医,以便获得从医资格证,但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他们时常要兼职打几份黑工,“我认识的印度学生一般睡眠时间都不超过6小时。”

当你埋怨活动承办商随便雇几个印度学生跳舞就算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时候,印度留学生们会因为能多挣几十元外快而兴奋不已
“你试过每天站在自己的厨房里,拿块猪肉练习缝合和切刀十几个小时吗?有一次上洗手间,我不自觉在里面坐着看书超过了四个小时,等我再次想站起来的时候,发现腿都不过血了。”最终没有完成学业的蒙米特还是怪自己不够努力。
印度留学生虽然在中国能够享受全英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比国内很多学校要高,但中文还是他们的必修课程,这是为了在后期的临床实践中与患者的交流畅通。
尽管蒙米特努力学习了一整年中文,在真正实习时“中国病人描述病情用的东北话让我崩溃,我一个字都听不懂。”

大多数印度学生在临床实践的环节因为语言障碍,只能天天混日子
就算印度医学生过五关斩六将,最终通关把BOSS干掉,拿到一纸文凭回国,也不能顺理成章地进入医疗系统,他们还要面临由印度医学委员会(MCI)组织的FMGE(外国医学学历水平测试)的终极残酷考验,而这场考试过滤掉了80%-90%的医学毕业生。
“所有通不过这场筛选考试的都只能算是个赤脚医生,上不了台面。”

FMGE只面向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学医归来的学生,而从英美澳发达国家回国的医学生则能免受其扰。据《印度时报》报道,2005年到2015年,参加测试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一倍,但测试通过率却从50.12%下降到10.7%,2014年6月通过率仅为4.93%,为史上最低,只有293名学生通过
“FMGE太难了,很多都是硕士研究生才能回答的问题,考试成绩不超过一个月根本拿不到。”
印度医学委员把测试难度加大,主要是为了阻止印度学生出国学医而选择在印度私立大学学医。
马哈拉施特拉邦留学中介机构的拉德哈说:“中国医学院极受印度中产阶级欢迎,印度的政府官员却偏爱私立医学院,他们试图诋毁中国的医学院,这一切只是为了让公众相信在国内教育比去国外强。”

2009年外国医学毕业生在新德里静坐抗议,希望能取消筛选测试来获得工作
每一个回国参加筛选测试的学生都得支付5500卢比的报名费,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医学生花两年的时间准备参加FMGE考试,那至少要花7-8万卢比的考前培训费和报名注册费。
即便如此,所有一切花费加起来还是要比在印度国内上私立医学院的费用要少。

事实上,每年有80%的毕业生不会参加FMGE,他们能轻易通过PLAB、USMLEs等资格考试,在爱尔兰、英国、美国、加拿大或者海湾国家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并且移民。2011到2015年,印度一共有59000多名医生移民到国外。剩下20%的人参加FMGE,其中有一半是在等待爱尔兰皇家协会考试或者等待他们的护照更新,也就是只有10%的毕业生会真正参加并期待通过FMGE。
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即便印度每年产出大批量的医学生,国内的医生资源还是极度匮乏。
印度有超过13亿的人口,医疗体系覆盖80%人口,意味着至少要45万个基层医务室,这还不谈乡镇卫生所和卫生院,以及地区,县市的医院。据印度医疗保健联合会估算,印度缺医生近200万,缺护士400万。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医务资源短缺尤为严重。
在印度大行其道的,都是无证行医或者买来假医学证明的“赤脚医生”。境内大概有70万没有资质的医生,45%行医的人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他们其中很多人甚至在印度最大的医院里诊断、开发处方药乃至做手术。

Balwant Rai Arora曾在德里伪造过50000份医学学位证书,直到2011年被警察抓住。每个人只需要支付100美金就能获得一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大学毕业证。Arora说“印度的医生太缺乏了,我只是想要帮助那些有点儿从医经验的人得到一份工作,我觉得这样没错。”
为如此混乱不堪的医疗系统买单的人从来都是生活在底层的穷人,不因生计发愁的有钱人只需要忧虑自己的孩子究竟该上一流的印度理工学院还是去欧美读名校。
Moulshri Mohan是新德里顶尖私立高中里成绩非常出色的学生,还没毕业就陆续收到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她的父母还是希望她能考上德里大学医学系,留在国内。但最终她还是没能挤过万马千军的独木桥,被德里大学拒之门外。
“进不了德里大学,她只能去常春藤了,最起码还能有2万美元的奖学金。”她的妈妈说。

坐在沙发上的Moulshri Mohan
Avinash Singh是农民的儿子,他2012年就在中国拿到了医学学位,但回国后考了5次还是没能通过FMGE考试,135000卢比的辅导费用都打了水漂。“我爸爸今年62岁了,他再也无力支持我学医深造,只是希望我尽快回到乡里和他一起种地。”
人类社会的阶级壁垒永远存在,小概率转机是金字塔下层的救命稻草也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跃跃欲试的总是那些对生活有所期待的人。至于学医也救不了印度人的论断,对他们自己来说,抓到那根稻草的一瞬间,都已不再重要。
本来是条捷径来的,大家孩子打算学医的可以考虑回中国读MBBS,这个还是比较快的医生之路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加勒比海的小国也有MBBS项目吗,不会是西班牙语的课程吧,国内的好处是国内医院实习方便见识也广(患者多嘛)
是MB. 和中国一样, 是英语教学。如果你的目的是在中国从医可以回去,但想在加美行医回中国大陆就是死路一条。见g识再广也没用。你必须通过英语医学笔试和临床考试。而且体系不同,被认可度低。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是MB. 和中国一样, 是英语教学。如果你的目的是在中国从医可以回去,但想在加美行医回中国大陆就是死路一条。见g识再广也没用。你必须通过英语医学笔试和临床考试。而且体系不同,被认可度低。

我知道有一个移二代就是这样干的,至少目前还成。

他十几岁来加拿大的,中文英语都没问题。在北京学医,一开始学目标就很明确,美国考医,病理科。因为是留学生,又有点关系,大一开始,假期都是在学校/医院 病理教研室或者科室过的。大三假期开始在温哥华医院病理科弄。他加拿大美国都考,考试分数都很高,第一年没match 上,第二年match 上美国一个很好的医院。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是MB. 和中国一样, 是英语教学。如果你的目的是在中国从医可以回去,但想在加美行医回中国大陆就是死路一条。见g识再广也没用。你必须通过英语医学笔试和临床考试。而且体系不同,被认可度低。

为啥死路一条,

国内来加拿大美国不能干医生的是英语不过关,

现在是在加拿大长大的娃回国学医生,

没有语言障碍。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为啥死路一条,

国内来加拿大美国不能干医生的是英语不过关,

现在是在加拿大长大的娃回国学医生,

没有语言障碍。
即使这里长大的孩子,回国学医生接受的医学教育是中文的.医学术语药名等记的是中文的, 在医院见习用中文. 没有语言障碍只是日常交流. 如果想在这里考执照.又要将所有知识以英语的形式自学一遍. 说死路一条可能夸张了些. 但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和所须的毅力绝对远远超过在以英语授课的学校接受医学教育. 如果从小在这里长大却需要靠回国圆行医梦的孩子,恐怕有这种毅力和才智的不多
 
最后编辑: 2017-06-2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我知道有一个移二代就是这样干的,至少目前还成。

他十几岁来加拿大的,中文英语都没问题。在北京学医,一开始学目标就很明确,美国考医,病理科。因为是留学生,又有点关系,大一开始,假期都是在学校/医院 病理教研室或者科室过的。大三假期开始在温哥华医院病理科弄。他加拿大美国都考,考试分数都很高,第一年没match 上,第二年match 上美国一个很好的医院。

这不奇怪, 大陆出来的移民医生,也有一些通过努力获得加拿大和美国的执照. 但比例远低于英语教育的国家.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新闻:《异国香料味在校园扩散 为何中国医学院挤满印度》的相关评论本来是条捷径来的,大家孩子打算学医的可以考虑回中国读MBBS,这个还是比较快的医生之路
不建议回国学习

我以前那个院校就有这种国际学生培训的项目,英语教学,但是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南亚为主)通过所在国医学资格考试。我记得一般是百分之六十左右

是不是真的能胜任临床工作,这就不好说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我知道有一个移二代就是这样干的,至少目前还成。

他十几岁来加拿大的,中文英语都没问题。在北京学医,一开始学目标就很明确,美国考医,病理科。因为是留学生,又有点关系,大一开始,假期都是在学校/医院 病理教研室或者科室过的。大三假期开始在温哥华医院病理科弄。他加拿大美国都考,考试分数都很高,第一年没match 上,第二年match 上美国一个很好的医院。
就我所知的情况

我认识很多做博后出国后咬牙考过USMLE的土博。国内的学历,想在这边找到好的医院非常的难(你的这位朋友运气确实非常好)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为啥死路一条,

国内来加拿大美国不能干医生的是英语不过关,

现在是在加拿大长大的娃回国学医生,

没有语言障碍。
不说别的

光一个医学专业英语,在国内就是独立的一个专业。

虽然我以前毕业的那个学校,有对外英语授课的项目。但是从教材质量到老师教学水平,和国外没得比(我在出国之前,除了考GT之外,还突击补习了大量专业英语。但是出来后发现想跟上课程都比较难)

我出国读的也是该国著名大学的药学院,朋友中也有在医学院读的博士,我觉得我的判断是没问题的
 
最后编辑: 2017-06-2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即使这里长大的孩子,回国学医生接受的医学教育是中文的.医学术语药名等记的是中文的, 在医院见习用中文. 没有语言障碍只是日常交流. 如果想在这里考执照.又要将所有知识以英语的形式自学一遍. 说死路一条可能夸张了些. 但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和所须的毅力绝对远远超过在以英语授课的学校接受医学教育. 如果从小在这里长大却需要靠回国圆行医梦的孩子,恐怕有这种毅力和才智的不多
不说别的

光一个医学专业英语,在国内就是独立的一个专业。

虽然我以前毕业的那个学校,有对外英语授课的项目。但是从教材质量到老师教学水平,和国外没得比(我在出国之前,除了考GT之外,还突击补习了大量专业英语。但是出来后发现想跟上课程都比较难)

我出国读的也是该国著名大学的药学院,朋友中也有在医学院读的博士,我觉得我的判断是没问题的

现在情况不一样,

母语是英语和中文的人在学习和考试。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即便是母语为英语,专业英语一样要重头开始

我这里就不说一些常见文书的写作习惯了

英美对于疾病,医药卫生方面有约定俗成的缩写和用词习惯

对于这些,国内没有大学能教出来

你可能没娃,

如果你有加拿大长大的娃,

你就知道他们怎么学习英语了,

他们一般会说就会写。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你可能没娃,

如果你有加拿大长大的娃,

你就知道他们怎么学习英语了。
我说过了,即便是local,进医学院/药学院,专业术语一样要重头再来(这个要是学错了,后患无穷)

生活英语和专业英语完全是两回事。local练习写作都是一月一次essay练出来的,老师每个标点符号都会看到。国内老师看中文都不会这么仔细

我当年写thesis的时候,老板改了二十多遍,基本相当于重写了

当然,临床专业问诊也很麻烦,这个国内实习可没法教你
 
最后编辑: 2017-06-2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我在国内学习的时候,用的药理学教材是卫生部统编的Textbook of Pharmacology(周宏灏教授主编)。出国后,给教授一看,发现光写作上内容谬误就不少。

至于内外科,居然还是学校自编的讲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系统解剖好一些,用的是美国教材的翻译版(图书馆有原版对照)
 
最后编辑: 2017-06-25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我在国内学习的时候,用的药理学教材是卫生部统编的Textbook of Pharmacology(周宏灏教授主编),出国后,给教授一看,发现光写作上内容谬误就不少。

至于内外科,居然还是学校自编的讲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国内学医生, 省钱省时间,

吸引力还是蛮大的。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