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幸运:走过独木桥

最大赞力
0.01
当前赞力
100.00%
高中生活既新鲜又紧张。每天五点多就起床,到校,做早操,上早自习,七点十分回家吃早饭,八点又回校上课。晚上还要上晚自习,睡觉常常很晚,谁能熬,谁就可能今后比别人考得好。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重点班实行末位淘汰制。总有一两个新同学进来,另一两个同学出去。不过也有出去了又回来了的。

那时除了做大量习题,经常排名以外,也没有多少值得记忆的。对我来说,唯一能让我觉得有点安慰的是,作文总是被语文老师当成范文当着全班的面点评,让我在其他科目没有突出之处的情况下,依然小有名气,被老师看好。有时开开小灶,接受补课。日子紧张而无味的过着,一年眨眼间就过去了。

到了高中二年级,开始分文理科班,由于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在做动员的时候说,要是数理化成绩不好的人,最好报名去文科班。我当时虽然语文很好,但数理化也不差,更不想承认自己数理化不行,尤其是对物理很着迷,就在班主任老师的劝导下,选择了理科班。

班主任继续是我们的班主任,竞争更激烈了,老师似乎比我们更紧张,更着急。这个新的理科班成立不久后,进了很多复读生,到了最后考上大学的年限算,有人参加了八次高考,复读了七年,这是后话。还有人统计过,凡是在高中阶段谈情说爱的,尤其是女生,基本上没有考上大学,充其量上了个中专,对男生的影响不大,只要复读一年,就可以了。

我第一次高考的时候,是十六岁,糊里糊涂就考了,考了个中专,来了一个卫生学校护士专业的通知书。很多人考了中专就去上了,免得再受高考煎熬。我想想今后要做护士,觉得很恐惧,就决定放弃了,复读一年再考。

复读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就离开了原来的学校,去另一个城市,住在姨妈家里,到宜昌市第二中学复读。复读的一年认识了很多新同学,他们个个都对我很好,学业上没有什么大的进步,只是感受到了以前从没有感受到的被关怀和被帮助。在一个祥和而全新的环境中,学到了很多不曾学过的东西。高考结束后,大家各奔东西。

十七岁的我天真地想,以后有的是机会见面,于是,大家都没有留下任何通讯联系方式,便离开了宜昌市。许多年后,尽管我多次去宜昌寻找他们,一直到现在,我一个同学也没有联系到,尽管我一直托宜昌的朋友们,托来自宜昌的学生们去打听他们,我始终得到没有任何消息。这竟成了我这许多年来的最大的一个遗憾。

现在回想起来,随着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我的“革命”时代也到此结束了。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人不“革命”了,而是当高考有了结果以后,在以后的日子里再也没有能与那时候相比拟的热情与斗志,也没有更多的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当时那种废寝忘食的精神,如荼的激情现在想起来是那么觉得不可思议。一切的努力的价值,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梦想随着高考的终结而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对自己的要求也趋于平淡与目标达成后,成为走上3-4% 的“独木桥”上的一份子后的松懈和得意状态之中。

据说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有三百万,仅录取三万。当时大概有十届毕业生同时参加高考,并且不限制是初中毕业生还是高中毕业生或者在读高中生。在大学里,一个班最大可能有三十多岁,最小的十五六岁,有高中毕业生,还有初中毕业的和小学毕业的。

我们那代人的幸运,除了挤上了高考那个“独木桥”之外,还在于那个时候的毕业分配制度。在那个时代,上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只要考上了大学,或者中专,学费,生活费,和毕业分配,国家全包了。于是高考成为普通人改变命运,决定一生的契机。

考上了大学,选专业填志愿也很磨人,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帮到忙。志愿的填写,是盲目的,没有人专门辅导,父母的愿望,老师的希望,或者热心人主动帮忙。尽管许多人很难选到自己兴趣所在的专业,也可能就一辈子就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但并不影响我们上大学的热情。因为那时候,能够上大学就已经很幸运了。专业不专业的,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当时的我,在父亲单位的同事的帮助下,填满了所有的空格后,加了个服从分配,于是乎被最积极的招生人员弄到了一个当时觉得不怎么样,现在看来还比较喜欢的工科学院混了个四年的本科文凭。

回忆是一种反思也是一种寄托。怀着感恩之心,想着当年的幸运,想着自己经历过的每个人生阶段。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当回忆的闸门被打开,重温一步步走过来的路,岁月悠悠,往事历历在目,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尽管童年的回忆不全是彩色的,人生也不尽然十全十美,但记忆却刻骨铭心。


那个特殊年代,造就了我们今天的豁达和坚强,时代的印记,深深地烙到我们的灵魂之中。无论走到哪里,我们还是中国人,有着一颗中国心。依然有着中国人的思维和中国人的情怀。那是一种打着“革命”烙印的情怀,有着一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豪迈。

生于六零年代系列:

(1)内心强大的理由:寂寞如风
(2)难以磨灭的记忆:岁月如歌
(3)无法超越的历练:劳动的苦与乐
(4)翻天覆地的变化:青葱记忆
(5)命运改变的契机:时不我待

女人的好,可惜你看不到
大雪纷飞的日子,旧梦重温!
有你相伴,欢乐今生
我的中庸,并非遗传 - 我的祖父李载煦
爱,不一定要说出来
 
最后编辑: 2020-02-22

~snowwolf~

独自流浪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那时候录取率真的很低,记得俺们省不到4%。
81年俺们参加高考的是上2年高中,82年改3年制高中,全省没有应届毕业生。
俺属于最后半年才发力,只想早点离家远远的,不顾教导主任让俺等一年劝说,奔赴2千里外的三流学校。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一开始,我竟然吧你的和骆驼客的窜台了。。看了一半,连忙回去看作者。。。 :LOL: :LOL:

以前选文理,报志愿,的确是瞎撞的感觉。。

高中生活既新鲜又紧张。每天五点多就起床,到校,做早操,上早自习,七点十分回家吃早饭,八点又回校上课。晚上还要上晚自习,睡觉常常很晚,谁能熬,谁就可能今后比别人考得好。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重点班实行末位淘汰制。总有一两个新同学进来,另一两个同学出去。不过也有出去了又回来了的。

那时除了做大量习题,经常排名以外,也没有多少值得记忆的。对我来说,唯一能让我觉得有点安慰的是,作文总是被语文老师当成范文当着全班的面点评,让我在其他科目没有突出之处的情况下,依然小有名气,被老师看好。有时开开小灶,接受补课。日子紧张而无味的过着,一年眨眼间就过去了。

到了高中二年级,开始分文理科班,由于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在做动员的时候说,要是数理化成绩不好的人,最好报名去文科班。我当时虽然语文很好,但数理化也不差,更不想承认自己数理化不行,尤其是对物理很着迷,就在班主任老师的劝导下,选择了理科班。

班主任继续是我们的班主任,竞争更激烈了,老师似乎比我们更紧张,更着急。这个新的理科班成立不久后,进了很多复读生,到了最后考上大学的年限算,有人参加了八次高考,复读了七年,这是后话。还有人统计过,凡是在高中阶段谈情说爱的,尤其是女生,基本上没有考上大学,充其量上了个中专,对男生的影响不大,只要复读一年,就可以了。

我第一次高考的时候,是十六岁,糊里糊涂就考了,考了个中专,来了一个卫生学校护士专业的通知书。很多人考了中专就去上了,免得再受高考煎熬。我想想今后要做护士,觉得很恐惧,就决定放弃了,复读一年再考。复读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就离开了原来的学校,去另一个城市,住在姨妈家里复读。复读的一年认识了很多新同学,他们个个都对我很好,学业上没有什么大的进步,只是感受到了以前从没有感受到的被关怀和被帮助。在一个祥和而全新的环境中,学到了很多不曾学过的东西。高考结束后,大家各奔东西。

十七岁的我天真地想,以后有的是机会见面,于是,大家都没有留下任何通讯联系方式,便离开了。许多年后,一直到现在,我一个同学也没有联系到,尽管我一直托朋友们,托学生们打听他们,我始终得到没有任何消息。这竟成了我这许多年来的最大的一个遗憾。

现在回想起来,随着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我的“革命”时代也到此结束了。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人不“革命”了,而是当高考有了结果以后,在以后的日子里再也没有能与那时候相比拟的热情与斗志,也没有更多的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当时那种废寝忘食的精神,如荼的激情现在想起来是那么觉得不可思议。一切的努力的价值,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梦想随着高考的终结而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我对自己的要求也趋于平淡与目标达成后,成为走上3-4% 的“独木桥”上的一份子后的松懈和得意状态之中。

据说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有三百万,仅录取三万。当时大概有十届毕业生同时参加高考,并且不限制是初中毕业生还是高中毕业生或者在读高中生。在大学里,一个班最大可能有三十多岁,最小的十五六岁,有高中毕业生,还有初中毕业的和小学毕业的。

我们那代人的幸运,除了挤上了高考那个“独木桥”之外,还在于那个时候的毕业分配制度。在那个时代,上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只要考上了大学,或者中专,学费,生活费,和毕业分配,国家全包了。于是高考成为普通人改变命运,决定一生的契机。

考上了大学,选专业填志愿也很磨人,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帮到忙。志愿的填写,是盲目的,没有人专门辅导,父母的愿望,老师的希望,或者热心人主动帮忙。尽管许多人很难选到自己兴趣所在的专业,也可能就一辈子就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但并不影响我们上大学的热情。因为那时候,能够上大学就已经很幸运了。专业不专业的,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当时的我,在父亲单位的同事的帮助下,填满了所有的空格后,加了个服从分配,于是乎被最积极的招生人员弄到了一个当时觉得不怎么样,现在看来还比较喜欢的工科学院混了个四年的本科文凭。

回忆是一种反思也是一种寄托。怀着感恩之心,想着当年的幸运,想着自己经历过的每个人生阶段。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当回忆的闸门被打开,重温一步步走过来的路,岁月悠悠,往事历历在目,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尽管童年的回忆不全是彩色的,人生也不尽然十全十美,但记忆却刻骨铭心。

那个特殊年代,造就了我们今天的豁达和坚强,时代的印记,深深地烙到我们的灵魂之中。无论走到哪里,我们还是中国人,有着一颗中国心。依然有着中国人的思维和中国人的情怀。那是一种打着“革命”烙印的情怀,有着一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豪迈。
 
最大赞力
0.01
当前赞力
100.00%
那时候录取率真的很低,记得俺们省不到4%。
81年俺们参加高考的是上2年高中,82年改3年制高中,全省没有应届毕业生。
俺属于最后半年才发力,只想早点离家远远的,不顾教导主任让俺等一年劝说,奔赴2千里外的三流学校。
对,据说3-4%的升学率,还是预考之后刷了一批人后计算的。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