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管理笔记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242095/

storyteller : 2009-03-30#1
2009年1月,我来到了蒙特利尔。
和大多数移民或上学的中国朋友不同,我来加拿大是为了工作。公司外派到这里,管理一家在加拿大成立近20年的分公司,员工60余人,年销售额6000万加元。
我以前从未做过总经理,没管过这么大的一个团队(我的直接汇报经理有10人),也很少管过老外。
下面就写写我的管理笔记吧。

storyteller : 2009-03-30#2
回复: 管理笔记

刚来一周,就被弄到美国去开销售年会。发现我的英语不成,对美国的环境还是不熟。当着500人的面到台上给优秀销售颁奖,美国颁奖的安排周到让我真是吃惊。

storyteller : 2009-03-30#3
回复: 管理笔记

第三周,去多伦多跟一个经理谈话,想曲线开了她。她说为公司干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晚上给我打电话,在电话里哭的非常伤心。

storyteller : 2009-03-30#4
回复: 管理笔记

前俩月,业绩非常一般,三月初去波士顿见CEO,他说哥们别急,我们可以六个月不看你的业绩。想开谁开谁,他上台时共花了400万欧元干掉了那些不干事的老家伙们。

soleil_lee-太阳李 : 2009-03-30#5
回复: 管理笔记

占个坑 听故事

storyteller : 2009-03-30#6
回复: 管理笔记

CEO今年36岁,哈佛毕业,34岁当上了现在这家公司的CEO。他推荐了几本书给我看:"EXECUTION"。当战略业务拓展的副总推荐了我本"Winning"。COO推荐了我本The perfect sales forces.
前两本因为有中文本很快读完了,最后一本正在看。

storyteller : 2009-03-30#7
回复: 管理笔记

最近在看Alan Greenspan的自传The age of turbulence,这本充满智慧的书里有句话大意是他讨厌商业世界,更喜欢经济世界,因为商业世界人的成分更多些,而大众是anti intellectual的。
是啊,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商业研究花费笔墨在emotional intelligence上了。对我来说,EI其实是political intelligence的一部分。

cookercai : 2009-03-30#8
回复: 管理笔记

鬼佬似乎很看重political intelligence,我们的课上prof反复念叨的也是这个...

storyteller : 2009-03-30#9
回复: 管理笔记

Trust and respect have to be earned.

将军 : 2009-03-30#10
回复: 管理笔记

很少看到写在蒙城工作的帖子,顶一下

lisa(sz) : 2009-03-31#11
回复: 管理笔记

听某个企业的CEO说,外资的企业不太重视个人的才能,他们重视团队,就是说,某个人离开了公司,对公司业绩一点影响也没有。这就意味着,干的越久,越没有提升的机会。

annieshen : 2009-03-31#12
回复: 管理笔记

牛...

vickyzyd : 2009-03-31#13
回复: 管理笔记

ding...管理者的经验,论坛这里很少有的,加油!

szshenhua : 2009-03-31#14
回复: 管理笔记

人才啊,赞赞赞~

storyteller : 2009-03-31#15
回复: 管理笔记

tough love is love

020 : 2009-03-31#16
回复: 管理笔记

完全不同的经验,顶!

eagle26chen : 2009-03-31#17
回复: 管理笔记

很少看到写在蒙城工作的帖子,顶一下

:wdb10:

storyteller : 2009-03-31#18
回复: 管理笔记

三月的销售也是一塌糊涂。我在中国的运气到头了?不管怎么说,感受到了什么是经济危机,感受到了什么是发达国家(增长真难!)

storyteller : 2009-03-31#19
回复: 管理笔记

刚到家。晚餐是一个苹果。收拾收拾准备睡觉。明天伴随闹钟响起的,是一堆邮件涌进blackberry的声音。
说实话到现在还没怎么体会到country manager的乐趣。

angla : 2009-04-01#20
回复: 管理笔记

lz辛苦,先安慰一下.

山丘之王 : 2009-04-01#21
回复: 管理笔记

顶一个!

storyteller : 2009-04-01#22
回复: 管理笔记

ease of use = they'll never use it

storyteller : 2009-04-01#23
回复: 管理笔记

因为没有驾照所以公司给我的车我开不了,不过也是好事,每天上下班打车的旅途上,早上上班时我仔细想想今天要干嘛,晚上回家路上仔细想想今天一天的工作,什么可以做得更好,学到了什么。

storyteller : 2009-04-01#24
回复: 管理笔记

这里与国内一个大不同,就是别想让人加班。虽然公司经理人人都有blackberry但不是每个人都及时回复邮件的。有时候真的很着急,事情进度太慢。

storyteller : 2009-04-01#25
回复: 管理笔记

我有没有遇到过种族歧视?
表面上没有,不过我想大家心里还是会有想法的。加拿大政府比较反华,可能舆论上很多对中国不利的宣传:Melamine,污染,西藏,人权等等。
我在美国面试的时候,我的直接上司在午饭时笑着问我,是不是gc*党* 员。
晕啊,这里也有过滤

storyteller : 2009-04-01#26
回复: 管理笔记

如果今天是我人生最后一天-每天早上起床时对自己说的话
让我今天珍惜每一秒时间,充满好奇与热情,更多地体会生命之美。
寻找哪怕是短暂的机会欣赏赞赏大自然,强身健体,放声大笑。
充满信心和力量,勇敢面对并克服种种困难。
以一颗感恩的心报答雇主。
高效处理工作与生活,同时精心筹划三思后行。
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但绝不丧失自我,我自己是我能给这世界带来的最大奉献。
珍惜任何思考的机会,思考是人类最宝贵的天赋。
时刻分析与控制自己的情感,克服懦弱、懒惰、嫉妒、虚荣、自私、烦躁与恼怒,克制各种欲望的吸引,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公正诚实,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尊重每一个生命,平等对待每一人,包括不在场的人。
感谢所有批评自己的人,感激所有鼓励自己的人。感谢敌人,他们使我成长;感谢朋友,他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感谢客户,他们是我价值的体现。欣赏过去不喜欢的人。
把更多的光和热带给身边的人,给家人和朋友更多的爱,洗去过去的过失与罪恶。

storyteller : 2009-04-01#27
回复: 管理笔记

la verite tue

zznn123456 : 2009-04-01#28
回复: 管理笔记

这里与国内一个大不同,就是别想让人加班。虽然公司经理人人都有blackberry但不是每个人都及时回复邮件的。有时候真的很着急,事情进度太慢。

加班还可以,就是电话随时找你,好象被监视一样:wdb12::wdb22:

szshenhua : 2009-04-02#29
回复: 管理笔记

如果今天是我人生最后一天-每天早上起床时对自己说的话
让我今天珍惜每一秒时间,充满好奇与热情,更多地体会生命之美。
寻找哪怕是短暂的机会欣赏赞赏大自然,强身健体,放声大笑。
充满信心和力量,勇敢面对并克服种种困难。
以一颗感恩的心报答雇主。
高效处理工作与生活,同时精心筹划三思后行。
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但绝不丧失自我,我自己是我能给这世界带来的最大奉献。
珍惜任何思考的机会,思考是人类最宝贵的天赋。
时刻分析与控制自己的情感,克服懦弱、懒惰、嫉妒、虚荣、自私、烦躁与恼怒,克制各种欲望的吸引,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公正诚实,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尊重每一个生命,平等对待每一人,包括不在场的人。
感谢所有批评自己的人,感激所有鼓励自己的人。感谢敌人,他们使我成长;感谢朋友,他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感谢客户,他们是我价值的体现。欣赏过去不喜欢的人。
把更多的光和热带给身边的人,给家人和朋友更多的爱,洗去过去的过失与罪恶。
这是你自己的感言?怎么有点像励志专家说的~

资深熟女 : 2009-04-02#30
回复: 管理笔记

:wdb20:牛人!

storyteller : 2009-04-02#31
回复: 管理笔记

是我自己写的,登在我的blog上有一年多了,现在回头看看励自己的志

tonyliu1972 : 2009-04-02#32
回复: 管理笔记

LZ好象还没说出真正的实质目的。

storyteller : 2009-04-03#33
回复: 管理笔记

最喜欢做事认真,工作想的比我想的还超前的下属

szshenhua : 2009-04-03#34
回复: 管理笔记

最喜欢做事认真,工作想的比我想的还超前的下属
那你喜不喜欢工作能力很强而且卖力,但是老喜欢顶嘴而且有点傲气的下属?

storyteller : 2009-04-03#35
回复: 管理笔记

比我聪明没问题,能力比我强也没问题,不过在公共场合不能挑战我的权威,要不然队伍就没法带了。

storyteller : 2009-04-03#36
回复: 管理笔记

我的一个问题是我直接领导的11个加拿大经理年纪都比我大,全公司也就前台和另外一个小秘书年纪比我小。

elaineli : 2009-04-03#37
回复: 管理笔记

比我聪明没问题,能力比我强也没问题,不过在公共场合不能挑战我的权威,要不然队伍就没法带了。

取决于你的态度和处理的方法,大多数人会看, 看你是如何应对第一个跳起来挑战你的权威的那个人 ~然后决定是否接着挑战你的权威:wdb1:

storyteller : 2009-04-08#38
回复: 管理笔记

Roadmap - 去年10月写的,没想到经济危机的事成了现实
6月13日 中国区人事经理发出了加拿大分公司总经理职位空缺的电邮。要管理60多个加拿大员工,一年销售约3000万欧元。
6月21日 中国区的头儿打电话问我对这职位有没有兴趣,我一开始都不太相信,磨蹭了20分钟告诉他,好吧,我试试,哪怕是为了让一起参加Global Leadership的北美人事经理Mari高兴。
几个小时后,总部副总丁哥来了封只有标题的邮件,这么快就想离开中国了?
6月25日 正式递交了申请文件和简历。
7月4日 CEO哥给我发了邮件,鼓励我去争取这个职位。那一刻我之前的疑虑全打消了,从心里感谢他:这是真正的Leader,因为你可以为他去死。
8月7日 赴北卡罗来纳面试,面试那几天的日记见下。两天见了11个人,加上时差,筋疲力尽。连奥运会开幕式也没看上。
8月12日 递交了Take in charge Plan
8月21日和23日 CEO哥又给我发邮件,告诉我他是怎么管理公司的。期间我在看奥运男篮半决赛,简短回了封,没想到他马上回复了。
9月13日 北美副总打电话告诉我,这个职位是我的了,让我出去庆祝下。那天是周六,快12点了,本来我都打算快上床睡觉了,没出去,可是喝光了家里的Scotch。之后洗了个澡,感觉地在我脚下晃动。。。
9月24日 总部副总丁哥给我电话,一开口就笑着说朱总恭喜啊!我说您现在也是CEO了嘛(他刚被指认一家我们刚收购的San Diego的公司CEO),他笑着说,我们小公司,跟你们加拿大那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员工没法比啊!
10月17日 总部找了专门办理加拿大工作签证、驾照、找房子的加拿大咨询公司替我服务,现正繁忙加急办理工作签证中。我爱上了资本主义。
10月19日 董事长来华庆祝其来华30年,跟我说,到蒙特利尔可要多穿衣服哈。
总之一句话,祖上积德,很走运!不过目前公司还没宣布,而且经济危机来袭,前途未可知。

storyteller : 2009-04-13#39
回复: 管理笔记

Fight! Till the last moment! Never give up!

victory111 : 2009-04-22#40
回复: 管理笔记

获取这个职位是胜利,但也是LZ挑战生涯的刚刚开始~~~

storyteller : 2009-04-22#41
回复: 管理笔记

最近家里出了点事,半夜往国内转钱,急着安慰父母,工作也不顺利,有些焦头烂额。
我的个人问题一直没解决,是不是也说明我识人能力不行?

okyy : 2009-04-22#42
回复: 管理笔记

就你这样忙法,你的个人问题,看来要找熟人帮您牵线才行。解决了个人问题记得上来告诉我呀,希望您家庭事业都顺意!

蒙特利尔 : 2009-04-22#43
回复: 管理笔记

慢慢来,万事开头难。

chenxiaochenxiao : 2009-04-23#44
回复: 管理笔记

留位,待下文

storyteller : 2009-04-24#45
回复: 管理笔记

今天CEO转了篇文章,里面不少东西值得深思。
The American CEO
An idea about leadership is a major U.S. export.
by PETER F. DRUCKER
Sunday, January 2, 2005 12:01 A.M. EST
CEOs have ultimat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ork of everybody else in their institution. But they also have work of their own--and the study of management has so far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it. It is the same work, whether the organization is a business enterprise, a nonprofit, a church, a school or university, a government agency; and whether it is large or small, world-wide or purely local. And it is work only CEOs can do, but also work which CEOs must do.
In any organization, regardless of its mission, the CEO is the link between the Inside, i.e.,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Outside--society, the economy, technology, markets, customers, the media, public opinion. Inside, there are only costs. Results are only on the outside. Indeed the modern organization (beginning with the Jesuit Order in 1536) was expressly created to have results on the outside, that is,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its society or its economy.
To define the meaningful Outside of the organization is the CEO's first task. The definition is anything but easy, let alone obvious. For a particular bank, for instance, is the meaningful Outside the local market for commercial loans? Is it the national market for mutual funds? Or is it major industrial companies and their short-term credit needs? All three of these "outsides" deal with money and credit. And one cannot tell from the bank's published accounts, e.g., its balance sheet, on which of these "outsides" it concentrates. Each of them is a different business and requires a different organization, different people, different competencies and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results. Even the very biggest bank is unlikely to be a leader in all these "outsides." For which of these to concentrate on is a highly risky decision and one very hard to change or reverse. Only the CEO can make it. But also the CEO must make it. It is the first task of the CEO.
The second specific task of the CEO is to think through what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Outside is meaningful and needed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n to work on getting it in usable form. Organized information has grown tremendously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But the growth has been mainly in Inside information, e.g., in accounting. The computer has further accentuated this inside focus. As regards the Outside there has been an enormous growth in data--beginning with Herbert Hoover in the 1920s (to whose work as secretary of commerce we largely owe the data on GNP, on productivity, and on standard of living). But few CEOs, whether in business, in nonprofits, or in government agencies have yet organized these data into systematic information for their own work.
One example: Every major maker of branded consumer goods knows that few things are as important as the values and the behavior of that great majority of consumers who are not buyers of the company's products, and especially information on major changes in the non-customers' values and habits. The data are largely available. But few consumer-goods manufacturers have so far converted them into organized information on which to base their decisions (one well-publicized exception is the Shell Petroleum group of companies). Again it is primarily the CEO who needs this information and whose work it is to organize getting it.

The defini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meaningful Outside, and of the information it needs, makes it possible to answer the key questions: "What is our business? What should it be? What should it not be?"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establish the boundaries within which an institution operates. And they ar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pecific work of the CEO. Particularly:
They enable the CEO to decide what results are meaningful for the institution.
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particularly critical, and particularly risky for institutions that lack the discipline of the "bottom line," that is, for non-businesses. And non-businesses constitute the great majority of organizations in every developed society. But even for businesses, the bottom line is not by itself adequate as a definition of results--the same bottom line may have very differing meanings according to how an institution defines "meaningful results." To decide what results a given bottom line represents is a major job of the executive. It is not based on "facts"--there are no facts about the future. It is not made well by intuition. It is a judgment. Again, only the CEO can make this judgment, but also the CEO must make it.
This judgment is so risky that all pre-modern economies tried to avoid making it. In fact, the Modern Enterprise--the one major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 Modern Economy--was in large part created as the systematic risk-taker and risk-sharer, thereby enabling the individual strictly to limit the personal risk of investing in future expectations.
By thus making possible these time decisions in very large numbers and on an enormous scale, the Enterprise can be said to be the one invention that created the Modern Economy--far more so than any other invention, whether material or conceptual. With the invention of the Enterprise the Executive came into being as a distinct role and function, with one of his or her major tasks being the making of the decision between short-term yields and deferred expectations. Making this decision requires a good deal of very hard work on the part of the CEO. (Both Machiavelli's "Prince" and Shakespeare'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two Renaissance masterpieces the background of which is the emergence of the modern economy, are built around the challenge of this decision).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at is our business? And what should it be?" enable CEOs to decide what is meaningful information for the business and for themselves.
This too is a high-risk decision. That U.S. business executives, for instance in the '50s and '60s, decided (in many cases quite deliberately) that what was going on in Japan was not particularly meaningful information for them and their companies, explains in large part why the Japanese export push caught them so unawares and unprepared.
It is information about the Outside that needs the most work. For far too many institutions--and not only businesses--define Outside in large part as their direct competitors. Toy makers tend to define the Outside as their toy-maker competitors; a hospital as the two competing hospitals in the same suburb, and so on. But the most meaningful competitors for the toy maker are not other toy makers but other claimants on potential customers' disposable dollars. The most meaningful information about the toy maker's Outside is therefore what value the toy presents to the potential buyer. (Customer Research, in other words, may be more important than market research--but also far more difficult).
The CEO has to decide the priorities.
In any but a dying organization there are always far more tasks than there are available resources. But results are obtained only by concentration of resources, especially by concentration of the scarcest and most valuable resource, people with proven performance capacity.
There is constant pressure on every CEO to do a little bit of everything. That makes everybody happy but guarantees that there are no results. The CEO's most critical job--also the CEO's most difficult job--is to say "No." To do so is not just a matter of will power. It requires an inordinate amount of study and work--work which only the CEO can do but again work which the CEO must do.
The CEO places people into key positions. This, in the last analysis, determines the performance capacity of the institution.
Every organization says, "We have better people." But this is, of course, impossible. Once an organization grows beyond a handful of people, it is subject to statistics' most ruthless law: the law of the great number, which dictates that there is only "normal distribution." What differentiates organizations is whether they can make common people perform uncommon things--and that depends primarily on whether people are being placed where their strengths can perform or whether, as is only too common, they are being placed for the absence of weakness. And nothing requires as much hard work as "people decisions." The only thing that requires even more time (and even more work) than putting people into a job is unmaking a wrong people decision. And again, critical people decisions only the CEO can make.

The CEO is an American invention--designed first by Alexander Hamilton in the Constitution in the earliest years of the Republic, and then transferred into the private sector in the form of Hamilton's own Bank of New York and of the 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Philadelphia. There is no real counterpart to the CEO in th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of any other country. The German "Sprecher des Vorstands," the French "Administrateur Delegue," the British "Chairman," or the Japanese "President" are all quite different in their powers and in the limitations thereon.
The American CEO is, however, fast becoming a major U.S. export. Tony Blair and Gerhard Schroeder are trying to make over their countries' top political job in the image of the U.S. president. In business the CEO model is being adopted even faster all over the world, e.g., in the recent restructuring of Europe's largest industrial complex, the German Siemens Group. And what makes the American CEO unique is that he or she has distinct and specific work.
Mr. Drucker is the author, most recently, of "The Daily Drucker," just out from HarperBusiness. This is the first in a three-part series on management.

eagle26chen : 2009-04-24#46
回复: 管理笔记

这么多字母,看得有点晕。

storyteller : 2009-04-26#47
回复: 管理笔记

有家法文报纸采访了我,拍了不少照片,发表出来,公司餐厅和过道里贴了几份剪报。
我看见了过道的那一份,把它拿回了我自己的办公室放到了抽屉里。
我是不是应该让它继续挂那里?当领导有时不硬是绝对不行的,被领导的人也需要感觉到他们的领导是强有力、充满自信、鼓励个人崇拜的。

碧蓝香格 : 2009-04-26#48
回复: 管理笔记

那个报纸?/想去拜读一下。

阿木木 : 2009-04-26#49
回复: 管理笔记

最近家里出了点事,半夜往国内转钱,急着安慰父母,工作也不顺利,有些焦头烂额。
我的个人问题一直没解决,是不是也说明我识人能力不行?

同情ing, 只有找人帮忙时最快的法子。

storyteller : 2009-05-07#50
回复: 管理笔记

千万不要在下属面前质疑公司的制度和方式,只会让下属觉得你软弱、没信心。

Nicole : 2009-05-07#51
回复: 管理笔记

LZ年轻有为+运气绝佳,羡慕!
但从这些记录里还拜读不到你的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技巧。所言基本都是大家共识的东东。
顶,加油!说说你的传奇故事也不错的。

storyteller : 2009-05-07#52
回复: 管理笔记

我刚来的第一周,北美的人事总监安排了一次新同事问与答,主要是我的下属问我答,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我的领导风格是什么。我先回答说,我喜欢CEO的答案,Leadership is a journey。然后说,作为中国人,我是内用老庄,外用儒术。不过估计没人明白。

storyteller : 2009-05-07#53
回复: 管理笔记

流感一来,我的运气也来了,转眼多了100多万加元的销售。

storyteller : 2009-05-07#54
回复: 管理笔记

这两天在给员工加薪,平均涨2.5%。08年的奖金也发了。总共50万加元出去了。
我来加拿大前一直由在公司工作了16年的财务总监代理总经理。他是我在加拿大最大的障碍。这次发奖金,一分也没多给他,尽管我多发了其他经理一人几千。

Nicole : 2009-05-07#55
回复: 管理笔记

不管在那里,似乎新管理者上任的第一步就是要扫除异己,培植心腹?!:wdb2::wdb23:

我来加拿大前一直由在公司工作了16年的财务总监代理总经理。他是我在加拿大最大的障碍。这次发奖金,一分也没多给他,尽管我多发了其他经理一人几千。

storyteller : 2009-05-07#56
回复: 管理笔记

Mountain story
I told this story once, in a mentor session. but not completely.
I was part of a hiking team in Beijing. We went to a mountain around the city every Saturday. We got up early, leased a bus, climbed the mountain during the morning, had lunch with team, then start to go back and had couples of beers and diner together in the city. The team was korean, most of them are Korean people living in Beijing, with two exceptions, a French guy, which is my 10+ years friend, and myself. That was always good time: nice weather, magnificent mountain views, slow wind, clouds, eagles, mother nature, nice food.

storyteller : 2009-05-07#57
回复: 管理笔记

I had a girl friend during that time. We went to play golf several times, then I invited her to some hiking experience. The first place we went to together is Jiankou. That was superb too. The weather was so good, few people on the Great Wall, we had a little drink, ate together, all perfect.

法零 : 2009-05-07#58
回复: 管理笔记

sorry to say: a weird story, a boring teller

storyteller : 2009-05-08#59
回复: 管理笔记

Usually the mountains we went to were 1400m, 1900m, 2200m or some. But once we went to Xiao Wutaishan, in Hebei. It was 2900M+, and the terribly dangerous mistake we made, was to climb it and go back in one day.

storyteller : 2009-05-08#60
回复: 管理笔记

We waked up at 3am. Started to climb at 4. 1 hour after, my ex started to have tears in her eyes, telling me she no longer wanted to continue. I told her it would pay, the weather would be nice and we'd have that pleasure once at the top of mountains. Frankly I was a bit surprised by her weakness.
During the ascending period i was not always with her. She was too slow for me. The weather WAS good, but the road was really long(should be around 60km in total). By 1pm we finally arrived at one of the sommet, as always magnificent view, pure pleasure. She was tired, but also unhappy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I was not with her. She continued to cry. I was feeling losing face in front of the team so continued to alienate her.

storyteller : 2009-05-08#61
回复: 管理笔记

The peaks of the mountain, as anyone who has experience in Xiao Wutaishan knows, are really dangerous: there is no real road, sometimes you really need to move with not only feet but also hands to continue, with >2000m falaises on both sides. Some statistics show that >20 people died when hiking there.
Another fact was, with the long distance and various routes the team members took, we didn't have the time for team gathering and lunch once at summit.

storyteller : 2009-05-08#62
回复: 管理笔记

My ex cried to me once or twice. As I didn't bother to consolate her, she was having tears all time. I was not far from her, only few meters ahead, my French friend was just behind her. Then suddenly I heard her scream and didn't have the time to turn my head back but only with her falling voice knew she missed one step and DROPPED. My heart sunk immediately as I knew what that means. But I heard half of second after a cry from my French friend, who jumped to save her.

storyteller : 2009-05-08#63
回复: 管理笔记

Fortunately, both were safe as there was a natural platform 10m below and both of them falled onto it. No injury to nobody. I was really really lucky, as any place else, that would have been a 100% guaranted death for both, and I'd carry the self blame all my life.
Having taken them back on the top, taking a long rest for her, I was shocked during a long time. It was my fault obviously. But would I have the courage to jump to try to save her at that critical moment, risking my life, as my French buddy did? Am I ready to sacrify myself for others? Am I too selfish? When did I start to adore Nietzsche, and thinking only force counts in this world? If it is the case, why the hell I need a girlfriend?

storyteller : 2009-05-08#64
回复: 管理笔记

The descente was long too, we finally arrived at one village at 3am next morning. We marched long time in the darkness and she was tired and continued to cry.
When we were back home next morning, we had sex, and never saw each other again.
Yes, that's what we are.

Reload : 2009-05-08#65
回复: 管理笔记

Hi, buddy, I don't see anything about management here. It is a series of 心情故事 much more than the management journal.

I won't be rude, but if you can concentrate on your business and show us how you organize your affair. That will be more interesting....

和气生财 : 2009-05-08#66
回复: 管理笔记

嘿嘿,“孙敬修”老爷爷讲故事。

storyteller : 2009-05-08#67
回复: 管理笔记

leadership is about people, a good leader must be authentic and genuine. why the hell people should be led by you, except the given authority?

Esq : 2009-06-22#68
回复: 管理笔记

plz continue

lfangzhou : 2009-06-22#69
回复: 管理笔记

路过

一脚踩扁易拉罐 : 2009-06-22#70
回复: 管理笔记

boring

wayne_z : 2009-06-23#71
回复: 管理笔记

我的一个问题是我直接领导的11个加拿大经理年纪都比我大,全公司也就前台和另外一个小秘书年纪比我小。
等俺登陆加国后,您顾俺,俺就比你小了,哈哈!

lkkkkk : 2009-06-23#72
回复: 管理笔记

I think i read your mind, lol... i will keep it confidential, do not worry~

storyteller : 2009-06-23#73
以资本主义的名义

公司决定关闭多伦多的一家工厂,是刚刚收购的一家公司的一个厂。几十名员工将在一年内另寻出路,当然公司按市场和规定标准提供救济和再就业帮助。虽然决定跟我无关,不过想想这事发生在我身上,还是有些奇怪的感觉。
因为我是加拿大最高的代表,所以公司让我做媒体发言人,万一有记者采访,由我来应酬。因为法国对此类问题很有经验教训,所以老板安排了一家媒体公司来专门培训我如何应付记者,包括准备问题并以各种各样刁钻尖刻的方式问我,如何面对不期而至的记者上门采访,如何面对摄影机等等。
简单来说以下几个要点要注意:
一、千万小心陷阱问题(国内不说“防火防盗防记者”么)
二、回答问题简短,多以正面的词汇回复,并对涉及员工及家属表示关注;
三、不管什么问题,都往事先准备好的背的滚瓜烂熟的讲稿上引。(后来跟一个当过记者的法国朋友聊起来,他说,遇到老鸟记者你这招根本不管用)

storyteller : 2009-06-23#74
Mademoiselle, suce!

Mon patron est venu me voir des Etats Unis recemment. Je suis alle le chercher. Lorsqu'on n'etait pas loin de notre site, je lui ai dit dans la voiture:" L'ancienne receptioniste travaille dans le traitement des commandes maintenant, histoire de nouvelle orientation, elle est motivee et elle sait faire. On a une temporaire pour la reception maintenant." Il m'a demande: " Il doit y avoir certaine raison que tu me racontes cela?" Je cedais:"Elle a 24 ans, tres attractive pour certains employes masculins (c'est vrai que c'est une canon...et, ce que je n'ai pas dit, elle est aussi mon assistante), MAIS ce n'est pas moi qui l'a recruitee." Mon patron a vite reagi:" Mais tu ne l'a pas stoppe non plus?"
Apres qu'on soit tous entres dans la salle de reunion, je voyais mon chef sourire.

storyteller : 2009-06-26#75
回复: 管理笔记

I was in deep love with a beijing girl when i was working in shanghai. My boss knew it and he was kind to me, trying to give me missions every week in beijing that way i can come to beijing work and spend weekend there. I remember once after a late flight and long queue before taxi, i was impatient, and sent to her a sms: honey, why the road to happiness is so long?

storyteller : 2009-07-02#76
我自己的缺点

我曾经很多次说过,我不是为钱工作,而是为了一种成就感。做成某件事后那种如痴如醉的感觉那叫一个爽。
但这种motivation明显有缺点。第一个缺点是,不好控制。能用钱解决的事都是小事。第二个缺点是,怕别人超过自己,包括自己的继任。这一点就有可能让我在任时这个职位风光无限,我走后陷入一团散沙。

storyteller : 2010-01-07#77
哥要发票

第一年如期完成,虽然没有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可还是给老板净赚了2000多万加元,小小的有些成功感。
为了感谢我的经理和销售们,昨天去St Catherine买了些书,电子书的消费卡,每人一张100块的Atmosphere的消费卡,另外给一个喜欢古典音乐的top sales买了一个160G的Ipod Classic,把我130多G的音乐全灌了进去,包括近30个版本的贝多芬9大交响曲全集送给他。
下周去美国疯狂吧。

storyteller : 2010-01-24#78
回复: 管理笔记

昨天晚上和北欧、智利、南非、阿根廷的分公司总经理去里昂老城吃晚饭。北欧的头是美国派去的,说他想回美国,做美国的一把手。总部说可能他还需要锻炼下,建议他明年去主管法国或意大利。

听他的描述,他非常努力,人也比较聪明,跟很多人谈话时眼睛不停地在各人身上扫来扫去。2010年的任务,他一月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今年是他在北欧的最后一年,他看起来对业绩一点也不担心。

想做得比他好,我还要继续刻苦努力。我想要证明,在全世界39个分公司总经理中,我这个最年轻的General Manager也是唯一的中国人,做得比其他国家都好。

storyteller : 2010-01-27#79
回复: 管理笔记

早上和董事长的儿子吃饭,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虽然比我只大两岁可已经差不多是法国这个年龄段最富有的人之一了。富几代平时工作还是很卖力,对人也非常真诚,吃完饭一直把我送到门外等门卫把我车开来虽然他冷的要死没穿外套。在Montreal HEC读过书的他,向我推荐娶个魁妞做老婆。我说我忙着给你赚钱了哪里有时间去泡妞。
他对中国还是很有想法的。我间接向他表示中国有我在,肯定能发展的更好。Can't wait to get out of this Canada shit.

vivian_huang : 2010-01-27#80
回复: 管理笔记

LZ真了不起啊!:wdb17::wdb17::wdb17:

Saint.Saens : 2010-01-27#81
回复: 管理笔记

自古英雄出少年,了不起,加油啊!
科学到了某个境界,就信上帝了!
管理到了某个境界,是不是就成佛法了?

storyteller : 2010-01-31#82
回复: 管理笔记

管理是什么?就是faire faire, or get the very best of people。
拉拢一波自己的人,然后围绕人造成绩,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成绩为本。
归根到底都是搞政治。
Peter Drucker的Management写的不错。

storyteller : 2010-02-05#83
象个暴发户

最近很拽,活象个暴发户,归根结底,全是沾了中国的光。
在美国的销售年会上,由于CEO老拉着我说话,两次吃饭时跟我坐在一起,而且为了刺激美国人言必称中国的业绩增长如此之快,想结识我的美国高级经理成堆。年会最后一个晚上包了外面一个迪厅,在VIP厅里一个California的美女同事喝的有点多,恨不得嘴唇贴在我脸上说话,弄的我差点把持不住把她正果了-她的身材实在太火辣了,而且才26岁。一个越南小美女同事拉着我说(我估计她也喝得差不多了),大哥我好崇拜你。我也牛逼烘烘地说,在这里哥不怕任何人。
去法国开全球峰会,董事长点名让我和他坐一桌,我经常又和一堆Executive Committee的人混在一起,弄得平时得罪过我我美国的头儿们好紧张,主动来表态,“兄弟我一定会帮助你成功的”。会前CEO指定看一本书,“Execution”,我已经看过,根本没放在心上,我的美国老板手里时时拿着这书,而且标满了标签,一份勤奋用工的样子。我有次晚饭和中国老板坐一起,美国老板坐我们旁边,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当有朝一日中国超越美国的时候,please treat us well。
照照镜子,我何德何能。三十年河西,可三十年后呢?是暴发户,可千万要藏紧自己的尾巴,不能表现的象暴发户啊。

sabre : 2010-02-07#84
回复: 管理笔记

楼主朋友, 你是雨声的吧,bingo,
有空出来坐坐,
雨声圆明园

storyteller : 2010-02-07#85
回复: 管理笔记

呵呵我早认出来了,还是你先联系我
我过两天回国过年,回来再约

Frint : 2010-02-07#86
回复: 管理笔记

LZ前辈太厉害了~~ 瞻仰~

我刚查了加拿大CEO的平均年薪~ 只能阿Q一下了.

xianna : 2010-02-07#87
回复: 管理笔记

支持一下

storyteller : 2010-02-08#88
Advices to Expat managers

1.[FONT=&quot] [/FONT]Get to know the local culture asap.
Know local culture is to have access to local people. Difference is richness but it’s only with empathy and common languages that you fully connect to people.
Spend days, days to talk to people. Know their job, family, motivation factor. Ask for improvement areas.
2.[FONT=&quot] [/FONT]Construct trust relationship as an urgency.
As new comer/boss you have to build the new team with great sense of urgency. It’s only after the teambuilding and full trust relations that you can build a future with YOUR eam.

storyteller : 2010-02-20#89
回复: 管理笔记

回国过年,发现国内等着献身的美女无数,相比之下蒙特利尔的单身生活象地狱一般。
生意也不好做,大客户都在想着节省开支,主要的产品线销售在下滑。我切身体会到外国投资者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中国了。
给CEO发了封邮件,展望我接手中国区后的人事安排。希望把欧洲加拿大的俩哥们拉进公司。有这两人我以后工作就好干了。我半威胁地说,有这两人,我们三在中国,随便干拿行,40岁之前个人财富到10M没有问题。

abb007 : 2010-02-20#90
回复: 管理笔记

回国过年,发现国内等着献身的美女无数,相比之下蒙特利尔的单身生活象地狱一般。
生意也不好做,大客户都在想着节省开支,主要的产品线销售在下滑。我切身体会到外国投资者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中国了。
给CEO发了封邮件,展望我接手中国区后的人事安排。希望把欧洲加拿大的俩哥们拉进公司。有这两人我以后工作就好干了。我半威胁地说,有这两人,我们三在中国,随便干拿行,40岁之前个人财富到10M没有问题。
10M是加比还是RMB?

storyteller : 2010-02-24#91
回复: 管理笔记

下午四点,老板召集他的团队会议,要求全体22人必须参加,包括加拿大的我。电话会议上一开始还是大家说说笑笑,可老板很快说到“I'm to leave the company”,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很吃惊和突然。他简短发言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一个跟了他多年的老经理先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问将来有什么打算。另外一个老经理带着哭腔说非常荣幸为他工作了几十年。有几个女士电话里几乎哭起来了。
我的直接上司,为公司工作了29年,我认识的人中最聪明最好的人之一,教了我很多东西的美国CEO,就这样被干掉了。
即使我以后做到高层,也肯定会有他这一天。我现在风光无限,将来下场肯定更惨。
还是家庭更重要啊,事业都是一时的。
对人要尽量好些,将来树倒时也不至于被人落井下石。
自己干比给别人打工好些。
多学些东西,不要只会干一行。

xiaokeyatou : 2010-02-24#92
回复: 管理笔记

赶上直播了~~精彩,楼主继续

storyteller : 2010-03-18#93
回复: 管理笔记

今天在招一个比较重要的职位,年薪十几万加25%的奖金配车支付几乎一切费用的。面试了5个人,我还是比较怕招不到合适的人的。最后一个很厉害,我想什么他几乎都能想到,准备的也很充分。
最近因为生产和物流的原因一个重要产品断货,总公司二号人物到加拿大转了一圈,马上发了封邮件大骂分管生产、质量管理、北美的几名副总。这几天我都在忙着擦屁股,给他们赔礼道歉,保证以后不再打小报告了。政治是无处不在的,什么时候是头?干到CEO?恐怕他也要对董事会负责。只有自己开公司了。
最近几波朋友到我家,我都给他们放broken embraces这部电影。

我实在很喜欢Almodovar这个导演,太有才了。

storyteller : 2010-03-18#94
回复: 管理笔记

这个导演的色彩、故事、演员、音乐用的都太好了。
片尾曲非常动听。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Rdd5kYL01_o[/ame]

storyteller : 2010-04-11#95
What you have been drinking

What you have been drinking?这是上周一个北美电话会议上一个高级副总裁对一位经理的问话,这句笑话是在那位经理用”Great“回答他的“最近怎么样”的提问时说的。
虽然是玩笑,但现在北美经济界的确都有大厦将倾的危机感。业绩下滑,人人自保,到处是政治的火药味,已经没有什么fun了。
大家都带着复杂的眼神看着我这个来自高增长国家的外星人。

storyteller : 2010-04-11#96
回复: 管理笔记

最近在msn上跟我在国内的一个朋友聊天,她说,你如果在出国时把你北京租住的地方买下来,估计赚的钱比你在加拿大当总裁赚的钱还多。

invisible444 : 2010-04-11#97
回复: 管理笔记

Forget about IF stroy

Aim : 2010-04-11#98
回复: 管理笔记

嘻嘻,语言简洁,文章短小。读着读着不由自主想起局长日记了……

喜欢,所以送花花一朵

storyteller : 2010-04-26#99
回复: 管理笔记

他发现了防治损害健康的良药,他充分利用严重的意外事件变为对他有益的东西;凡是不能消灭他的东西,都会使他变得更加强大。他本能地从自己所见,所闻所经 历的一切中收集他的全部;他就是择优的原则,他舍弃了许多东西。他不论看书,与人交往或者观赏景物,总是与己为伴;凡是他选择的、许可的和信任的东西,他 都予以尊重。他对各种形式的刺激反应迟钝,而这种迟钝是由于他长期的谨慎和有意的傲慢养成的他去体验面临的刺激,他远离迎面而来的刺激。他既不相信 “厄运”,也不相信“罪孽”;他对付得了自己,也对付得了别人,他懂得忘却,他坚强的足以使任何东西必然成为对他有益的东西。好吧,我是与颓废者对立的人:因为我描写的正是我自己。

Zazie : 2010-04-26#100
回复: 管理笔记

Just get a chance to read these touching stories told by a storyteller. Feel like a film...Anyway,keep going on...
Bon Courage~~~

storyteller : 2010-04-27#101
回复: 管理笔记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D1R-jKKp3NA[/ame]

mark999 : 2010-04-29#102
回复: 管理笔记

吹吧, 使劲地吹.
我看见牛在天上飞.

storyteller : 2010-05-06#103
回复: 管理笔记

这两天我在招人,职位比较高,实际上是招我的接班人。猎头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挺有道理,40岁前看潜力,40岁后看现有水平

luckystar168 : 2010-05-07#104
回复: 管理笔记

回国过年,发现国内等着献身的美女无数,相比之下蒙特利尔的单身生活象地狱一般。
生意也不好做,大客户都在想着节省开支,主要的产品线销售在下滑。我切身体会到外国投资者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中国了。
给CEO发了封邮件,展望我接手中国区后的人事安排。希望把欧洲加拿大的俩哥们拉进公司。有这两人我以后工作就好干了。我半威胁地说,有这两人,我们三在中国,随便干拿行,40岁之前个人财富到10M没有问题。


这么大公司才10M,唉,让我的景仰一下无影无踪。:wdb5:

storyteller : 2010-05-07#105
回复: 管理笔记

今天接到圣旨,下周二去美国觐见我的新老板,41岁,从外面请来的。

storyteller : 2010-05-12#106
回复: 管理笔记

这两天接待了一个全球管质量管理的人,这英国老兄原来是美国市场部的总监,再之前是英国总经理。我老板被干掉了,他一并被赶出了Commercial Ops,到加拿大来,我没去机场接,只陪他去吃了顿午饭,3个人花了不到35块。晚上找了个借口根本没去请他吃晚饭,尽管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加拿大。他跟我提起,美国他呆不下去了,尽管他非常不想回英国。公司根本没准备在英国给他安排办公室,他只能在家home office。晚上躺在床上想,真是凄凉,一下台就没人理了。再想想,这凄凉的部分原因是我吧,太势利了,将来肯定要报应。
这老兄临走的时候来到我的大办公室,说他还想有朝一日再回到Comm Ops。

storyteller : 2010-05-26#107
回复: 管理笔记

转一个空降兵心得
1、进去后什么也不做(是谓“无为”)
2、分析更高层的关系和需求(是谓“立足”)
3、找到核心成员(是谓“寻将”)
4、理清核心成员的核心需求和关系(是谓“识人”)
5、理清潜在的派系关系(是谓“布局”)
6、恳谈生活融入团体(是谓“取信”)
7、在取得更高层和核心成员的支持之后明法纪(是谓“立规”)
8、找个相对比较简单的任务协作完成(是谓“试刀”)
9、在此小战局中验证前面的环节判断(是谓“研判”)
10、小战局中奖功而不罚过(是谓“取巧”)
11、私下与犯戒者谈话(是谓“鸣警”)
12、二次犯戒者罚之(是谓“罚儆”)
13、协调上下级沟通乱纲者状况(是谓“统战”)
13、三次犯戒者除之(是谓“平叛”)
14、除犯戒者后通报,同时薄利广布以谢全军(是谓“立威”)

至此、基本此队伍可带也,
然更需明辨形势变化,谨小慎微,如水之浸泽,因势利导,协调融汇(是谓“亲军大治”)

storyteller : 2010-05-26#108
回复: 管理笔记

关于如何管理一个团队,让它发挥出应有的最大效能?应该是每个人都心情舒畅地合作。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激发新的想法。把工作当成乐趣。愿意为一支队 伍的成绩做出自己的牺牲。

这样的团队需要什么样的领导?以身作则。洞察细微。高瞻远瞩。为团队做出牺牲。奖惩分明。让各成员看到益处并得到自己想要的发展。

storyteller : 2010-05-26#109
回复: 管理笔记

沟通:如何才能做的更好?简单明确的形式。不断的重复。充满自信的表达。征求意见,要求参与讨论,要求对方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和准则。

cindyjin : 2010-05-27#110
回复: 管理笔记

你的笔记很有趣,继续!

storyteller : 2010-06-02#111
法国,美国

我供职的是一家法国公司。记得去年在法瑞边境的美丽小城Annecy开全球各国总经理会议,大家坐在一起瞎聊,我和我当时的老板在一桌上。从Insead请了个教授,美国来的,讲Leadership。讲到诚实Honesty。法国总经理是一个很有经验,在公司干了20多年的马赛老头,用带着浓重法国口音的英语说,太诚实Honest不好,会让人觉得不够强硬,太软弱weak。我在那儿笑,小声跟我老板说,这就是法国人了。老板性格也算比较硬的,马上大声问法国头儿,我在这家法国公司工作了20几年,有人能跟我解释下这个吗。
他没想到,可能当时总部的人已经在打他的主意,想把他干掉了。
唏嘘。

KAKAKA2018 : 2010-06-02#112
回复: 管理笔记

Cool. First time to read your this story. I hope it's a true story, although it's way too cool. I know several persons like almost that much capable (but combined), but never like you. So I could believe it will be possible, though people would doubt. Ironically, it's your ID name you choose. Your French is better than your English.

storyteller : 2010-06-10#113
回复: 管理笔记

去年年底时,为了激励团队,我节选了Frost的一首小诗email给全司: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storyteller : 2010-06-13#114
回复: 管理笔记

上周新老板来蒙特利尔视察工作,41岁的Tony Montana(他是Porto Rico籍的)看起来象是35岁,一身西装加上Rolex和订做的衬衫精神的很,虽然掌管着近半个billion的年销售额,但看不出工作压力对他的影响。之前他在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干过韩国总经理和比利时总经理。
他跟我说,当年公司曾给他两个选择,去南美或亚洲。他觉得,只选择容易的,永远也锻炼不了,所以就去了韩国。激励我,如果现在这份工作干的成功,以后没有什么干不了的了。
我安排了一次BBQ让全体员工和他见面,期间还通过他的手嘉奖了一个在公司工作了15年的会计。
临走时他给我发了封邮件,说,Remember, this is a marathon, not a sprint.佛教讲聪明的人顿悟,愚鲁的人渐悟,我不可能一下子象他那样成精,但只要有进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总会离智慧越来越近吧。

storyteller : 2010-06-13#115
回复: 管理笔记

他问我,下周他要第一次见董事长,我应该跟他很熟吧,要注意些什么。我想了半天,说,老头的法式英语可能不容易听懂,多听多观察就好了。注意humble一点。他说,好多人包括CEO都跟他说要humble,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美国人不太明白(对了查了下Tony Montana其实原籍古巴,不过他在美国受的教育估计早把自己当成美国人了)。我跟他讲了中国人的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道理。他说,got it。在法国文化中有时表现的太自信是不humble的表现吧。
哈哈。

storyteller : 2010-06-18#116
回复: 管理笔记

公司送我去Duke Univ的Fuqua商学院参加Executive培训前,曾给我做了个360分析,就是让自己,同事和下级给我不记名打分并评议。我把结果给了CEO看。CEO说,别自杀,没有人在360上拿满分的,而且你是年轻总经理,他们提到的这些都很常见。总体来说,我们这些年轻人就是要加速变得老一些,要跟下级多在一起。我其实把这个分析发给了8个下属,其中七个是跟我很铁的一个人,另外一个我不肯定,正好用这机会试他一下。我跟CEO说,SAP一上马,我就要干掉一帮人。他说,好,换人的时候你还是有一个business 要run,Demerde-toi.

storyteller : 2010-06-23#117
回复: 管理笔记

AEG中国区总裁的一天

AEG中国区总裁 葛伯强口述
英国《金融时报》米娜翰伯瑞-特尼森记录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 论[2条] 英文 对照


注:葛伯强(John Cappo)现任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的运动与娱乐场馆公司AEG中国区总裁,办公地点位于上海。AEG中国管理着上海世博演艺中心(Shanghai World Expo Performing Arts Center)和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即改造后的奥林匹克篮球馆)。今年11月,上海世博演艺中心中心将更名为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Mercedes- Benz Arena)。
*凌晨5点醒来,查看我的黑莓(BlackBerry),看看100封左右的邮件中有哪些需要马上 处理。接下来做哈达瑜伽;我每天做30至60分钟,这时我会尽力不去考虑那些邮件。
*目送我的女儿们登上校车后,我开始吃早 餐、回复邮件。头一封邮件来自我的助理Michelle Li,她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律师。她在一份我们与上海世博演艺中心的赞助商之一签订的中文合同上把所有要点都勾了出来,该中心是我们在中国的旗舰场馆。中国 招商银行(China Merchant Bank)希望明确“排他性”的含义;我必须向该行解释,当其它银行赞助某项特定活动时,我们将允许它们展示自己的标识。我们有4家大型创始赞助商:可口 可乐(Coca-Cola)、百威(Budweiser)、招商银行和Moet-Hennessy Diageo,赞助额从740万美元到1210万美元不等,赞助期为6到10年。我们正与另外6家赞助商进行谈判。
*上午8 点,我开始打电话,解决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出现的一些管理问题。上海世博委员会在经营方式上有自己的见解,11月1日之前,我们并不拥有这座场馆的全部控制 权。问题都发生得很突然,因此现在的管理有点混乱。

世博演艺中心的部分区域仍在建设之中。例如,中央厨房就仍未完工,那可是重点优先建设的区 域。
*我们刚刚在韩国男子组合Super Junior演唱会的组织上遇到很大挑战,当时,有数千名青少年歌迷为得到免费门票而互相推搡。我们不得不检讨我们的人群控制环节;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 表明中国对大型演出的需求很大。
*我今天在办公室的第一个会议是与杭州市政府官员讨论一个新娱乐区项目。他们希望AEG中国 设计并运营一个中国版的史泰博体育中心(Staples Center),该中心是我们在洛杉矶的场馆。而我们希望,首先确保我们在上海取得成功。
*打 电话给票务代理中国票务网(Piao.com),讨论上海可能的合作。一家票务公司不可能在我们经营的所有城市都强大无比,因此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城市与不 同的票务机构合作。
*午餐,同时写邮件给AEG总部和我们与东方明珠集团(OPG)组建的合资企业的董事会,该董事会由9名 董事组成。打电话给东方明珠集团副董事长钮卫平。东方明珠持有世博演艺中心51%的股权。我要处理上海和洛杉矶两地之间的沟通和误会问题;中国员工并不总 会告诉别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对于董事会成员而言,情况也是如此。在这里,所有决定都是用中文做出的。我讲汉语普通话,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确保上述双 方清楚地理解对方。
*前往机场搭乘飞往北京的航班,接到来自梅赛德斯-奔驰的电话,该公司将投资1亿多美元以获得世博演艺中 心10年的冠名权。我们讨论了建设一个梅赛德斯-奔驰销售中心的问题,还讨论了我们为11月1日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揭幕仪式组织的演出。
*抵 达北京与北京一承办商孙帆(音译)共进晚餐。孙帆希望利用我们的五棵松体育馆和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承办王菲演唱会。中国这类顶级演 出的票价在每张350元人民币(合51美元)至2000元人民币之间。孙帆对我们的Mother Grid很感兴趣,这种装置可以把设备悬挂在顶棚上。
*凌 晨3点醒来,心中萌生一个想法,记了下来。打电话给洛杉矶总部,洛杉矶当时正是中午。我还打电话给我们的另一家合资伙伴NBA,讨论将于10月举行的表演 赛。我草草记下更多事情,然后倒头进入了梦乡。
译者/梁艳裳

storyteller : 2010-06-29#118
回复: 管理笔记



你应该到国外工作吗?


果说以前还有任何心存怀疑者的话,那么这次经济大萧条已 经证明,经济是全球性的,而全球的劳动力资源既相互融合、又彼此依赖。因此,领导者的职责从来没有如此复杂,而国际专长是现在确定多数首席执行长时所需要 考虑的必备条件。

然而,拥有全球思维且深入了解世界各地商务文化的管理人员匮乏,这对希望招纳人才,借助他们的能力在困难经济形势下取得 成功的企业提出了一个严峻挑战。

如果你对自己能为企业的海外业务做出的具体贡献有现实明确的认识,那么寻求去海外工作作为实现长期职业抱 负的方法就是明智的举动。另一方面,如果你留在国内能做出更大贡献的话,那么出国就可能有失谨慎。

在你寻求去国外任职之前,应该先了解自 身的能力和不足,并诚实地面对你希望出国的动机。如果你将国外的职位视为在本国缺少机会的短期解决方法,那么你可能得努力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并将面临来自 当地人才的激烈竞争。

此外,出国并不是为获得全球经验奠定基础的唯一方法。在国内时,你可以和国外的同事建立关系,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 帮助管理影响其它地区的项目。

这可以磨练你的全球工作技能,并帮你为到国外任职打下基础。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你都需要做这种跨国工 作,以评估你是否具备在需要文化认知、求知欲和严谨职业道德的多元化、不确定的环境中担任领导职位所需的领导素质。

当评估你的技能组合 时,应该考察哪里有需求。随着经济衰退的结束,预计快速发展中的“金砖四国”──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将占据更多的全球产出份额,亚太地区仍 然是希望所在,其中,中国内地、香港和新加坡仍是外籍人才的热门选择。

还应该认识到,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许多企业已经对最高层雇员以外的全部外派员工实行降薪。

例如,现在在许多情况下,企业都与主管人员共担住房与教育费 用。尽管这些问题和年假等其它问题是可以协商的,但要确保你的基础工资和奖金能体现行业标准。

其它考虑因素包括子女和父母的年龄,与国内 专业圈保持联络的能力以及国外职位的稳定性。

如果你接受了某个国外职位,那么你应能证明你能在两、三年内展现出明显的影响力,否则这项工 作将不会如你所愿为简历添彩。为了在事业上取得有利突破,你需要:

──了解你将派驻的国家的文化,或要求接受文化培训。

── 评估你所在公司的全球战略、地区战略和本地战略,并确保你有能力应对在实现公司目标方面的期望值。

──研究该国的社会生活,以确保你的家 人能适应新国家的生活环境。

──和你的公司就该项派驻工作将如何推进你的事业发展达成协议,并确定在派驻工作结束时调回国内的条件。

── 制定继任计划和培养领导者的方法,使你的企业最终实现管理团队本地化。

一旦你踏上异国的土地,就应该做好比最初合同条款规定的时间待得更 久的准备。尽管派驻国外的建议最短期限为两年,但你会逐渐发现,你的个人发展、职业影响和生活质量都比在国内时有明显提升。

但是,如果你 确信自己打算回国,那么在五年内采取以上措施,以避免和国内商务环境失去联系就很重要。

如果中途接到其他国际工作安排或在国外工作的期限 延长,那么就应该重新审视这份计划。

了解本国的最新发展情况,并找到与你所在的专业圈保持联系的方法,其途径可能是通过行业组织、慈善协 会或网络。

全球商业的变化性质要求同样具有变化的领导力,不只是引领企业走出经济萧条,还要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的最佳业绩水平。

通 过在新的市场中施展你的技能,为下一波繁荣做出贡献,为此冒风险不仅值得,而且最终将助你迈入精英管理阶层,并令你的财力和眼界都得以扩展,从而丰富你的 生活方式。

storyteller : 2010-06-30#119
回复: 管理笔记

公司要上SAP,搞了一两年的项目现在到了关键阶段,周末和节假日加班要求多了一些,搞的很多人说太stress了,受不了。有个老兄干脆说,我的身体状况必须休7月一个月。WTF。问了下律师,跟他谈了一下,终止了他的合同,等他身体好了再说。这个中国人很难理解。不过这里的文化就是这样,入乡随俗。
为了提高士气我想了很多招,BBQ,General Manager's Day,等等。还买了一个乒乓球桌。不过我的美国老板问我,如果有人打球时发生事故怎么办?有人担保吗?公司有法律责任吗?问倒了我。
待续

storyteller : 2010-06-30#120
回复: 管理笔记

从钢琴老师那里哭着回来了,继续娱乐大众
我问了公司律师,他说,不管你怎么公告全司,一切责任自负,如果真出了事你还得负责,因为是在工作场所,出了事CSST饶不了你。问了一圈保险公司,没人承保。我打电话给在加拿大的两家同行公司的老总,一个说打篮球肯定不行,乒乓球没事吧。另外一个说,你可以让人上门按摩啊,午饭时间,在椅子上按摩,the best part是员工掏钱,然后公司的保险可以保险。一听说不花钱,我这个卑鄙的乡镇企业家马上笑逐颜开,一拍大腿,成,就按摩了。

storyteller : 2010-07-01#121
回复: 管理笔记

看到一个,很搞笑,转一下。好像华为这类企业比较合适:

如何让员工忠于公司?
假定你开了一家公司,手下有一批员工。
怎样才能让他们忠于你?

当然,你可以对他们特别好,发给他们很多工资,为他们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提供最好的福利和事业发展机会,让他们没有理由离开你。但是,这样做起来很累, 而且也没有办法防止他们变心,要是有一天竞争对手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他们可能就会离你而去。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把人永久性留住?让他们完全忠于你?

===============================
有一个老外,写了一篇文章,传授了一些原则和做法,令人叹为观止。总的来说,就是不能开一家正常的公司,而要开一家病态的公司。

你记住四点原则,员工就会对你非常忠诚。

原则一 让员工非常忙,没有时间思考。
思考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如果他们不思考,可能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多糟。

原则二 让员工非常累。
筋疲力尽的人就算思考了,也不会得到什么有用的结果。何况改变现状需要付出精力,他们这么累了,哪有多余的精力,当然也就无力改变现状了。

原则三 让员工离不开公司。
你要发展一种极为强调忠诚的公司文化,而且要让员工相信,他们个人的命运完全依赖于公司。公司成功,他们的人生就会成功;公司失败,他们的人生就会失败。 这样,员工就会完全听命于公司。

原则四 经常性的小恩小惠。
接受奖励是最容易上瘾的。如果你巧妙地使用杠杆,就能用最小代价的恩惠,取得他人最大化的感激。一般来说,你可以把一次性的大额奖励,拆成无数个小额奖 励,时不时地就发一点,这样会极大地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但是,不要让员工对奖励形成预期,而要让他们知道,这是要靠自己的表现来换的。
==============================

上面是四点原则,下面是六种具体的做法。
做法一 不断制造危机。
不停发生的危机,让员工总是有事做,而且精神紧张。所以,你可以自己制造一些危机,比如声称混乱的财务制度,使得公司最近损失了一个大客户。正当员工忙得 精疲力竭之时,你又出来安慰他们,提出解决方法,使他们感到你能带来希望。

做法二 不提供真正丰厚的奖励。
你要做的是口头许诺(比如"明年公司会有大发展......"),但是不要给出真正的大奖励。如果员工得到了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幸福富裕的生活),就不 会有足够动力替你卖命了。你要让他们看得到、但是得不到这些东西,所以他们才会有动力去追求。拖延升职和延迟加工资是常用手法,此外还可以借口预算不足, 从而取消办公室装修、办公设备升级和培训计划等等。

做法三 制造一些琐碎的成功。
你指定任务,让员工能够在某些小事上,取得一点成绩,这样可以让他们产生一点成就感,不至于完全的垂头丧气。而且,由于任务是你派给他们的,他们可能也会 因此对你有一点好感。

做法四 工作时间碎片化。
你总是不间断地打断员工工作,比如不停地召开会议、经常性地视察他们在干什么、突发性地派给他们一个紧急任务、甚至要求茶歇时间所有人必须一起出去喝咖 啡。这样一来,员工就会感到很忙,时间不够。这里的原则就是,如果你不能让他们在体力上精疲力竭,至少也要让他们在心理上精疲力竭。

做法五 强化员工的归属意识。
你要让他们时刻都记得,自己是属于公司的,让他们感到如果没有公司,自己就会丧失身份一样。这样他们就会觉得,为公司服务是天经地义的。有些公司要求,外 出时也要穿公司发的服装,而且上面有醒目的公司标志;还有一些公司要求员工以"xxx人"(xxx代表本公司的名字)自称;这些潜移默化的做法,都是为了 迫使员工相信自己是属于公司的。

做法六 不要给员工满足感。
你要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处于不足状态:时间不足、金钱不足、地位不足等等。这种不足,会使得现状自我延续,因为没人有空思考怎么解决问题,也没有人 有精力来动手解决。反而,由于希望得到更多,他们会努力工作,自觉地防止这个系统崩溃。

好了,如果上面这些事情你都做到了,那么恭喜你,你成功地创造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工作环境。你的员工一个个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尽管他们背后可能对你咬牙 切齿,但是却依然会非常忠实地为你工作。

storyteller : 2010-07-01#122
回复: 管理笔记

第二季度完成的比想象的好,最近心情不错,分享两本最近看的科幻小说
第一本很短,是美籍华裔Chiang Ted写的,近年拿了不少次雨果奖星云奖,一个男的把母亲对女儿的情感写得如此细腻,难道是同性恋?
对物理学的目的性思考比较独到:有free will就不可能预知未来。

附件


storyteller : 2010-07-02#123
回复: 管理笔记

第二本是Asimov写的《神们自己》。如果说《你一生的故事》讲的目的性和因果性世界观对未来的影响的话,Asimov的史诗性科幻小说《基地》系列整个就是对着干:基地的一开始就是讲人类的科学如何进化到了可以用公式预测未来的。Asimov的机器人系列也赫赫有名,无数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最新的一部是Will Smith演的“I, Robot"。
这个短篇对另类宇宙的生活和月球生活的描述令人神往。

附件


storyteller : 2010-07-02#124
回复: 管理笔记

人的智商究竟可不可以外力快速提升?人总喜欢智商比自己差的,稍微比自己聪明就觉得没有安全感。看看这部经典的也曾被改编成电影的"Flowers for Algernon"吧。

附件


朗朗听海 : 2010-07-02#125
回复: 管理笔记

lz你该看英文的才对,看中文的多别扭呀。

玥玥 : 2010-07-03#126
回复: 管理笔记

好帖!学习

storyteller : 2010-07-03#127
回复: 管理笔记

lz你该看英文的才对,看中文的多别扭呀。
外语的阅读速度怎么也比不上中文。象高行健的这本《灵山》,法文版我已买来在书架上攒灰多年,始终没能坚持看下来,不过中文版几天就拿下了。节假日加班其实没事就是看着手下干活,为了排遣无聊把这个打印下来,包在外面是" Budget 2011, Confidential"的硬文件夹中,别人以为我研究Capex Opex Consolidated Margin Headcount如醉如痴,其实我是沉浸在高行健个个精妙绝伦的故事和游记里不能自拔。
象他这种旅行一辈子一定要有一次。我曾经一个人徒步走过峨眉山和五台山的不少地方,不过比起他的经历要少多了,泡妞也远远没人家精彩。

附件


mogusaen : 2010-07-03#128
回复: 管理笔记

进来感受一下

storyteller : 2010-07-07#129
回复: 管理笔记

懒是一种沉溺于现有状态的习惯。这就是说,如果一直在干活,不愿意停下来,其实也是一种懒。是一种不愿意改变的表现。是对新鲜事物没有好奇心的静态。是生活没有目标和希望的证明评价一个人有多大成就和多高水平,只要看看他(她)周末在做什么就好了:并不是说周末也要用工,而是把空闲时间花到什么样的事情上,是不是调节身心、提高认知、扩大影响、有益他人的投资?
不愿意动脑子也是一种懒。上一次我“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想一件事是什么时候?难道不为不常常有这样的状态感到可耻吗?“人算不如天算”,在21世纪的今天,未免太搞笑和不负责任了吧。

storyteller : 2010-07-08#130
回复: 管理笔记

上SAP让我一阵好忙,昨天晚上11点半还在陪总部的人吃饭。实际上,如果我有任何“成功”经验的话,就是费尽全力接待总部!
这张图片的意思是,SAP, my cup of tea。

附件


storyteller : 2010-07-18#131
回复: 管理笔记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45mMioJ5szc[/ame]

storyteller : 2010-07-24#132
回复: 管理笔记

下午在Juste pour rires节上拍到的帅哥

附件


storyteller : 2010-07-24#133
回复: 管理笔记

一对双胞胎

附件


storyteller : 2010-07-24#134
回复: 管理笔记

非洲鼓舞

附件


红星闪闪 : 2010-07-24#135
回复: 管理笔记

很认真的看了一遍,有些收获。觉得LZ最难得的是坚持,有的时候2、3个月也没发帖,但是还是坚持了1年半,并且还有可能继续下去。

storyteller : 2010-07-29#136
回复: 管理笔记

管理一个团队,手握团队成员的去留生杀加减薪等大权,也有个justice问题。如果对坏的不够坏,就是对好的不够好,时间一长,好的就会走人,整体业绩只能下降不可能提升。所以说,心软是当不好管理者的。

storyteller : 2010-08-02#137
如何选人

所有大公司都有战略人才储备计划,一般来说,也是公司挑选人才的标准。[FONT=&quot]结合我司的制度,谈点老板喜欢什么样的下属的经验。[/FONT]
[FONT=&quot]
[/FONT]
基本条件:

  • 学历
  • 工作经验年数(在公司工作年数、带团队年数、海外工作经历)
  • 可否被调派到其他地方工作
  • 语言能力(外语及母语)

关键条件:
[FONT=&quot]

[/FONT]待人:

  • 心态开放并且宽容(这就是说,可以被塑造而不故步自封)
  • 面对不同意见者游刃有余(不是墙头草听什么是什么,不能轻易被别人左右),容忍别人与自己不同并善于利用不同
  • 能同时扮演不同角色
  • 知人:对别人的行为有准确的预见
  • 以与人相处为乐(宅男女请一边站)以让别人成功为乐(不能太自私了)
  • 有政治智慧(让老板难看你就死定了,当然不止这一条)
  • 能有建设性地解决人际争端(这是能干的标准吧)
  • 非常善于沟通
  • 能积极向上引导别人(忽悠着就把事儿给办了)

对己:

  • 万事看到阳光面,积极向上,不怕挫折
  • 头脑冷静,不被情感左右
  • 对诸事诸物好奇(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 知己:对自己有清醒正确的认识(不要自我感觉太好了)
  • 能看到问题根源(无惑,或者惑越少越好成熟点吧!)
  • 不一定非要一清二白、极致简单(这也是种政治智慧,要忍!)
  • 能轻易找出相似和不同(眼光很重要)
  • 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做生意就要靠出新点子)
  • 能找出解决难题的办法(接受自己有时候也需要智慧,中国人最不缺的智慧)
  • 兴趣广泛,爱好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

应变:

  • 乐于尝试不同的新事物和新方法
  • 勇于接受新挑战、新环境
  • 不怕承担责任,该出头时就出头(战场上让你冲你就冲吧)
  • 对旧问题有新见解
  • 随机应变
  • 敏锐关心周边时事,能准确判断事态的走向并事先想出解决办法(是谓“断”)

成绩:

  • 能组建高绩效团队
  • 虽希望不大但还是可以创造奇迹
  • 对完成使命有无穷尽的欲望(好使唤)
  • 身先士卒

storyteller : 2010-08-10#138
回复: 管理笔记

如何踢好职场头三脚
2010年 08月 10日 08:33

管你是职场老手还是初出茅庐的菜鸟,在一个新地方开始一段新的职场生涯都会有压力。要想给你的上司和同事们留下一个好印象,开始工作的最初几周是最重要的。

AFP/Getty Images
要想在新同事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进入公司的第一周非常重要。

有些公司有帮助员工适应新工作环境的政策,比如一带一制度,即公司安排某个员工在你入职的最初几天带你熟悉公司各方面的情况;或是导师制度,即安排某个资深员工来指导你。但这些做法往往都还是不够的。

以下是专家们就如何顺利渡过入职头30天给出的一些小窍门:

1.当早起的鸟

这听起来很老套,但你会吃惊地发现人们是多么容易忽视这条放之四海而兼准的好建议。

在入职的最初几周,每天提前到达办公室,你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办理人力资源部和薪酬部门要求办理的诸多入职手续,也能有更多时间探究和了解新的工作环境。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印度分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桑迪普科利(Sandeep Kohli)说,“提前上班还能让你有时间与新同事交往。”

当然,这也有助于给你的新上司留下你热心于工作的印象。

2.多问问题

如果你在某件事上需要帮助,应该毫不犹豫地向周围的人求助。

奕丰金融印度公司(iFAST Financial India Pvt. Ltd.)旗下共同基金销售公司Fundsupermart.com的人力资源经理席巴萨蒂什(Sheeba Satish)说,“要问关于公司和你本人工作方面的问题。”

这会让你的上司感觉你有兴趣了解新工作和新公司。更重要的是,你得到的回答将帮助你快速适应新环境。不过,请别忘了社交和职场礼仪。

外包公司ADP Pvt. Ltd.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文贾莫里(Satyanarayana Vinjamoor)说,“在刚入职的那些日子别问私人问题,努力让自己只问一般性问题以及与工作有关的问题。 ”

3.留意你的身体语言

你的行为传达出的信息会超乎你的想像。没精打采、皱眉、把手叠在一起、在椅子上前后晃动以及不停地抖动腿,这些姿态可能给人留下你紧张、缺乏自信或对工作漫不经心的印象。

萨蒂什说,“你的身体语言会显示出你是否易于亲近,应该保持微笑,不要显得紧张或不安。”

4.乐于倾听

在入职之初,要多听少说。科利说,“如果说得过多,你就可能无意中出言鲁莽,让别人对你形成误解。”倾听和观察有助于你更多地了解同事和上司以及他们做事的方式。你或许还会无意中听到一些办公室的闲言碎语,请努力要不让自己卷入办公室政治。

5. 抱定学习的心态

做出改变总是困难的,不过一旦进入了新的工作场所,就要做好接受新的企业文化和不同的做事方式以及承担新责任的准备。

孟买广告公司Ogilvy & Mather的总裁帕萨克(Hephzibah Pathak)说,“尽量不要说'我在以前的工作单位习惯于这么做'。”这会让你显得太张扬甚至令人生厌。

6.不要急着去改变

如果你是去新单位当领导的,请别急着发号施令。

萨蒂什说,“我们常常看到有人上任伊始就急于对形势做出判断,然后迅速开始着手变革。”

这不是个好主意,因为这会使你与新接手的团队产生矛盾,导致下属对你产生抵触。正确的做法是,在深思熟虑后对形势做出自己的判断,与下属尽可能多地沟通中,让他们慢慢了解你做事情的方法。

7.适应新公司的价值观

文贾莫里说,“你应该了解自己所就职公司的使命及核心价值观,并使自己的目标和期望与其相一致。”这点对于担任中、高级职务的人来说尤其重要,这些人可能会太过拘执于以往所就职企业的文化。

花些时间去看看公司网站上的“公司简介”或许能有所帮助。安永的科利说,如此一来,“当上司与你谈到这些信息时,你可以更容易获得认同并提出有见地的问题。”

8.加入业余俱乐部

许多企业会组织员工参加各种活动或比赛,以此鼓励员工相互间进行不拘礼节的交流。这是你融入群体的机会。所以,如果你新入职的公司举办智力竞赛或足球比赛,要考虑参加。

金融服务公司雪绒花资本有限公司(Edelweiss Capital)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古帕塔(Shaily Gupta)说,“这会给你在更大范围内结交公司同事创造机会,使你在公司的社交圈子不仅局限于你的业务领域,而是扩展到整个公司。”

9.交往、交往、交往

别等着公司举办活动才去结交朋友和同事。在喝茶、用自助午餐甚或去饮水机旁接水时就可顺带着把自己介绍给公司同仁。可以与同事互致问候或向他们寻求建议。你这样主动搭讪,别人会感觉良好。

雪绒花公司的帕塔说,“一个人攀登职场高峰倚赖的不仅仅是智力资本,还有与同事相处的情商。”

如果可能,也要主动去接触本部门以外的人。他们有可能成为你了解公司其他部门情况的耳目。或许你有朝一日想换一个部门工作呢。还有,别忘了与你周围的高层人士建立良好关系。

10.搞定你的上司

说实话,与上司的关系是否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会决定你今后工作的成败。要尽早与上司建立起牢靠的职业关系。

科利说,“要搞清楚你应扮演的角色和你对新工作的期待。”与上司讨论在工作中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包括一些基本事项,如上司希望你何时到岗,以及希望你多长时间向他汇报一次工作进展。

把上述窍门运用到工作中,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能在新公司站住脚了。

Prerna Sodhi

storyteller : 2010-08-15#139
回复: 管理笔记

[FONT=&quot]时日艰难,如何激励员工更辛勤地工作,达到预期的效益?
要注意激励其自发创造,让员工站到台上自己来组织
让员工参与目标制订与任务设计,不要再搞些不切实际连老板你自己也不相信的目标了
沟通,沟通,沟通!永远没有够的Communication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u6XAPnuFjJc[/ame] [/FONT]

storyteller : 2010-08-16#140
回复: 管理笔记


Cultural Differences Noticed at the G20 meeting in Toronto ...

The Canadian: Self-absorbed and disconnected from reality.
The American: Businesslike, unwilling to be distracted.
The French and the Italian: "LOOK AT THAT ASS!"

storyteller : 2010-08-17#141
回复: 管理笔记

最近我爱上了多尼采蒂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ZJB5Rqc1m0Y[/ame]

storyteller : 2010-08-17#142
回复: 管理笔记

帕瓦罗蒂,我心中永远的太阳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Funp7JTWp2A[/ame]

storyteller : 2010-08-17#143
回复: 管理笔记

比才也不错。。。其实licitra这种忧郁的男声唱上面那个爱之甘露更好些,Pavarotti的声音太亮了。不过没找到。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b_hsRy8o06U[/ame]

storyteller : 2010-08-17#144
回复: 管理笔记

好吧,来点严肃音乐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I_ExoxTbEjQ[/ame]

mmgalaxy : 2010-08-17#145
回复: 管理笔记

我对管人不感兴趣,对你的love story更感兴趣。
那里面的你更像个鲜活的人。
未完待续啊~

athena713 : 2010-08-18#146
回复: 管理笔记

看完这帖子,心情很沉重,不知道为什么。晕

storyteller : 2010-08-18#147
回复: 管理笔记

Yale: http://oyc.yale.edu/
MIT: http://ocw.mit.edu/
Stanford: http://itunes.stanford.edu/
UC Berkerly: http://webcast.berkeley.edu/courses.php
Carnegy: http://oli.web.cmu.edu/openlearning/
Academicearth.org
Ocwconsortium.org

storyteller : 2011-03-05#148
回复: 管理笔记

这两年我面试了应聘不同职位的不下100人,一辈子也被人面试过不少次(得瑟下,我好像面试很少失败,当然我从来没去找政治局或空间站的工作,也没有胆去Harvard U碰运气),就我个人的经验和一点心得谈谈面试。
作为一个高管,用人的权力绝不能旁落;如果你没有好的过去认识的人选,面试是选人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面试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方能不 能给你干你要干的事(主要是从技能、经验、聪明程度等);二是你(和你的团队)想不想跟对方一起共事(性格,脾气,沟通技能,工作习惯等,英文是 chemistry)。
面试是很困难的,通过短短一席话了解一个人在未来3到5年的工作本来就是危险的事;千万不要在面试时就急于下结论。精心的准备是必须的,首先要知道 你想找什么样的人,哪些是必要条件,哪些是可选条件,其次是研究对方的简历,按照时间顺序去问对方问题是愚蠢的,因为是在玩对方的游戏,除了发现对方在两 个工作之间的空闲时间外。如果对方的经历说明candidate是在朝一个职业生涯方向发展,即使换过公司,也是一个优点;老换工作、没有发展、没有方向 的人是不能要的。
面试时当然要以公司、职位、薪酬、职业发展等吸引对方,不过,记住,你是面试官,他(她)是被面的,他们既然到你面前来面试就表明他们对这个有兴 趣,不必过于谦虚在回答对方问题时浪费太多时间,除了在测试他们的兴趣外;你更应该花时间在设计问题和考验对方回答问题的聪明程度上。有时候可以问个比较 边缘的问题,目的并非是看对方知不知道答案,而是看对方如何回答。比方说,老实人对于“你过去遇到过什么大的个人或事业上挑战?”之类的问题可能会不自 在,会感觉自己被攻击。
有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你所能发现的,是被面者的最高水平;被面的人应该能把自己充分展示、证明出来。能不能发现他(她)的缺陷就是你的事了。
一般的公司大多都会宣称,不是为了招人而招人;希望对方能干这个职位老板甚至老板的老板的工作。我们喜欢有野心的人。当然,不同文化之间是有差别的;在中国有些面试时如果面试你的人感觉到你可能取代他(她),可能你很快就会被礼貌地扔出去。
面试有三个阶段,开始,过程,和结尾。三者占用的时间比约为5%, 80%, 15%。开始的5%是非常重要的,要通过笑话、你在对方简历上发现的被面者兴趣爱好等让对方尽量放松下来,确立问答成功的前提。结尾时应尽量避免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决定,要留有余地。
问问题的时候,记住,多问开放性的问题(就是不是能用是或不是简单回答的问题)。不过,封闭性的问题也有澄清事实、避免废话的好处。小说《射雕英雄 传》里,奸人宋友谅在把愚鲁的郭靖(还是段誉?我记不清了)绑起来塞住嘴后,在众人面前审问他,让他用点头或摇头的方法回答他的问题,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事情会好控制的多。同时,一次只问一个问题;也尽量不要问引导性、倾向性问题(就是你在暗示你希望对方给出的答案),除非你想测试对方的政治智商(当 然你要是测试多了也会给对方留下你是个搞人的人,可能会打击对方继续的积极性)。
注意,在美欧,有关年纪、性、种族和disability方面的问题是不能问的,有问这些问题被告的先例。你也要把你面试时的笔录和决定的原因至少保留6个月,以防被告在面试过程中有人受了歧视。
Ten useful questions
The following are 10 useful questions from which you can select any that are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an interview you are conducting:
1. 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your present job?
2. What do you think have been your most notable achievements in your career to date?
3. What sort of problems have you successfully solved recently in your job?
4. 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your present job?
5. What has been your experience in…?
6. What do you know about…?
7. What is your approach to handling…?
8. What particularly interests you in this job and why?
9. Now you have heard more about the job,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ich aspects of your experience are most relevant?
10. Is there anything else about your career which hasn’t come out yet in this interview but you think I ought to hear?

sysysy : 2011-04-25#149
回复: 管理笔记

先是在sinoquebec看到“再见”的标题,奇怪何人离开
又来这里看到LZ精彩的文章,想像你经历的那些,远远超乎现实
我也是以为徒步爱好者,去年夏天在巴黎六个人一起徒步环绕mont blanc,七天的旅程乐趣只有参与者才了解,之后每周末的一天都在大巴黎徒步20公里以上
刚来蒙城,发现太荒凉,太冷清,路太远了,LZ如果有蒙城好的徒步路线请推荐一下 sy15ok@hotmail.com
爱好徒步的人,都是坚强的人
期待更新。。。

xuxuenhui : 2011-04-25#150
回复: 管理笔记

感觉可以和你聊聊音乐,,我对管理没有经验,但是楼主喜欢的音乐却是我一直热爱的

storyteller : 2011-04-28#151
回复: 管理笔记

换我的新人到了,是原荷比卢三国的总经理。基本上,他的任务就是改善或摧毁:所有我的人都换掉。如何利用他这种心理,保护我的人,是我现在思考的问题:故意鼓吹一切人都应该换掉?旁敲侧击显示某人的长处?。。。

jamestang97 : 2012-07-25#152
回复: 管理笔记

偶尔翻到此贴,事业上的牛人,就是家庭生活少了点,好像一个人活着就挺好了,看来牛人也自然有牛的道理啊,不能光看贼吃肉,还要想到贼吃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