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世间已无黄家驹:Beyond二十年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4352/

admin : 2005-01-11#1
2003-04-28 14:00:22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亦靓

  南方网讯 无论什么时候提起Beyond,你都会很自然地换一个相对比较尊重、带一些敬意的语气。无论在哪个城市的KTV,他的歌曲都是一群人很快获得认同的方式――你简直可以放心,在真正用耳朵听音乐的人群里,绝大多数的人都可以与你齐声高歌。

  无论过去多长久的时间,这个名字引起的种种叹息与思考都不会被湮没。

  是的,Beyond这个名字已经成为香港这个城市的一种标签。或者再说得更准确一点,我们尊敬、认同与铭记的,是有黄家驹的Beyond。

  音乐:是妥协还是勇气?――摇滚也可以这样唱!

  说到Beyond的音乐,很难逃开这样一些几乎已经成为定论的描述:从《再见理想》、《永远等待》开始尝试摇滚的几个理想主义青年,在自费出版唱片和小型演出不被重视以后,坚持不懈的同时改变音乐走向,开始唱一些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歌曲,配合4张阳光灿烂的笑脸。《大地》、《真的爱你》打出知名度以后,他们歌曲的题材倒是越来越丰富,音乐本身却保持相对的纯朴,试验性的东西一直做得很谨慎。黄家驹最后的作品《乐与怒》又开始多了一些比较激越的编曲方式,开始摆脱比较传统流行的步调,但是一片专业人士的叫好声中,真正流传成为一种现象的,还是延续以往风格的歌曲《海阔天空》。

  于是,很多人叹息:在极度商业的市场,音乐人不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东西。他们说,音乐人只有用商业化的东西打开市场,才有机会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音乐。

  每每听到这种评论,反而更加涌起对黄家驹的敬意。

  你是否相信,一个音乐人可以写着不属于自己理想范围以内、但是内心明白注定会被市场欢迎的歌曲,赢得商业的青睐以及歌迷的用户?反正我不信。我只坚信,在黄家驹的带领下,Beyond抹去了以往作品中青涩以及灰色的一面,用比较流畅的旋律和比较简单的转折,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和共鸣――起码在传唱率上,Beyond胜了达明一派不止一筹。这不是妥协,是音乐探索的胜利。

  每次在KTV重看大汗淋漓的演唱会现场,每次被那些很商业化但就是很打动内心的旋律感动,总是佩服黄家驹的勇气―――他找到了一种能够充分抒发激情、引起共鸣的方式,摇滚也可以用这样单纯的音符唱的。

  社会影响:是争取眼球还是本着良心?――拓展歌曲题材的成就

  《光辉岁月》、《Amani》、《长城》、《农民》、《大地》……这些歌名在当年起的作用绝对不仅仅是透着新鲜,而是震撼!

  太多的人习惯了流行曲就是情天恨海,顶多添加一些励志题材,或者空泛的人生道理作味精。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乐队革命不仅仅带来新鲜的音乐冲击耳朵,更深远的影响,是乐队被默认可以涉及比较少主流歌手踏足的题材。

  在乐队大潮中,是黄家驹首先对媒体公开说:“这一次不是60年代乐队潮流的复苏,是革命。”在和词人刘卓辉比较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时期,他带领下的Beyond乐队几乎尝试了从政治到种族、从非洲局势到历史遗留问题、从弱势人群到都市顽症……种种很可能吃力不讨好的题材,几乎成了他们的标志,也终于赢得商业与口碑两个层面的成功。

  多年以后再看这些歌曲,似乎已经可以得出比较清晰的结论:正因为当初销量与排行榜上的成就(与他们音乐的简单架构和亲和性绝对相关,呵呵),令这些貌似旨在争取眼球的作品走进中文流行曲的世界,从更高的层次拓展了题材,让习惯风花雪月与形势大好的中文流行曲开始面对流血流泪的真实世界,开始从流行歌曲这个渠道,接触不够浪漫但不能忽视的真实世界。

  更有价值的是,Beyond虽然让我们睁开眼睛看清残酷的世界,但是他们绝对不用阴郁的姿态赢得浅薄的喝彩,也不是简单地煽起我们内心的恐惧或者愤怒。以充满激情的歌声为传播介质,Beyond努力让一切创痕在阳光下被正视。这种冷静、客观但又充满希望的态度,真正值得激赏与景仰。

  态度:是原创还是销量?――呼吁正视泡沫创作的现状

  相信很多人喜欢黄家驹,或者说喜欢有黄家驹在的Beyond,是因为他会写非常好听非常容易学会的歌,还能同词人通力合作让歌曲拥有一个非常棒的内涵,同时,他的声音能把这样一首歌曲唱出分寸正合适的激情,不流于简单的煽情,也不枯燥。

  但是痛失一个精彩的歌声、一个敢大声疾呼的声音之后,香港流行乐坛感到的不仅仅是惋惜,接踵而来的,是深层的反思。因为黄家驹更有建设性的真正成就,是用自己坚持不懈的行动,以及一些本着良心的言论,让沉迷于商业成功则人们开始有机会思考繁华景象的背面―――香港流行音乐节一度沦落到依靠挑选外文歌曲甚至台湾中文歌曲填词生存。如果整个工业的基础建设在这样一个冰山上,拿什么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公众的耳朵来说,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于唱歌的人们以及为流行音乐工业服务的人们来说,重要的是高速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销量,还是原创力量?

  因为一个极其偶然的意外,他的猝然离去,让更多的失声痛哭的人在震撼中,开始面对他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开始认真面对需要改变的现状,同时开始大张旗鼓地认知振作原创力的必要性了。从此,我们发现有了力推原创音乐的电台节目,开始有机会注意到一些作曲人比如周启生、雷颂德、C.Y. Kong、陈辉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香港来说,黄家驹的遗爱不仅仅是一些好听的歌,更是一种思路。黄家驹和Beyond的成就不仅仅是一堆销量数字,以及惊人的K场长青点唱率,更是一种从音乐根源引发德,关于创作与表达的态度。

  所以,不管是不是喜欢黄家驹以及他的歌曲,提及这个名字,总会引发一声浩叹:世间已无黄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