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莉莉・玛莲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68722/

Por Una Cabeza : 2006-07-29#1
[real]http://eri.ca/refer/marlened.MP3[/real]

Don : 2006-07-29#2
聼不懂, 是德語歌手嗎

sunnyway : 2006-07-29#3
live版的。

feihua2007 : 2006-07-30#4
二战时期的德国著名歌手,有一部同名的电影。

Por Una Cabeza : 2006-07-30#5
对的,是二战时期的德语歌。

歌词大意

军营前,大门口
立着路灯,它至今还立在那儿
我们会再见面,我们会站在路灯旁边
像从前,莉莉-玛莲
像从前,莉莉-玛莲

我们两个影子融为一个
我们多么的相爱,每个人都可以看出来
所有人都将凝视,当我们站在路灯前
像从前,莉莉-玛莲
像从前,莉莉-玛莲

哨兵吹起了归营号
我们一别就是三天。士兵,我这就来
那时我们互相道别
我多想和你一起走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路灯熟悉你的脚步,你美丽的身姿
它整夜不灭,它早忘了我是谁
我应当遭受这悲伤吗?
现在谁在路灯下
和你在一起,莉莉-玛莲?
和你在一起,莉莉-玛莲?

静谧的天际,和世上的每个角落
无处不见你的柔唇,让我魂牵梦萦
当有一天雾霭最终褪去
我能否还站在路灯旁
像从前,莉莉-玛莲
像从前,莉莉-玛莲


歌曲背景

  这是一首从军队广播中流行起来的反战歌曲,也是世界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士兵Hans Leip在俄国写了这首?,1938年Norbert Schultze为其作曲。和这首歌联系在一起的是两位演唱过它的著名女性:Lale Andersen和Marlene Dietrich。

  Lale Andersen(1905-1971)的故事在法斯宾德的电影《莉莉・玛莲》中有着全面的展现。与Marlene Dietrich相反,这个女子凭借着同纳粹上层的暧昧关系,步步高升进而大红大紫。她是这首歌的原唱,最初录制的版本并不走红。到了1941年,德国占领地贝尔格莱德一家德国电台开始向所有德军士兵广播Lale Andersen唱的《莉莉・玛莲》。

  这首歌的内容却唤起了士兵们的厌战情绪,唤起了战争带走的一切美好回忆。很快,这首德语歌曲冲破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界限,传遍了整个二战战场。从突尼斯的沙漠到阿登的森林,每到晚上9点55分,战壕中的双方士兵,都会把收音机调到贝尔格莱德电台,去倾听那首哀伤缠绵的《莉莉・玛莲》。不久,盖世太保以扰乱军心及间谍嫌疑为由取缔了电台,女歌手及相关人员也被赶进了集中营。但是《莉莉-玛莲》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越唱越响,纳粹德国也走向了命中注定的灭亡。

  Marlene Dietrich(1901-1992)是德国著名影星和歌手。她大胆的中性扮相,穿裤装抽香烟,歌声低沉性感而冷酷,风靡了二战前的柏林。1930年,她出演史登堡(Joseph von Sternberg)的电影《兰天使》而在银幕走红。纳粹上台后,她毅然离开祖国,加入美国国籍,坚决反战。而听众最爱的还是她唱的Lili Marleen(不论是英文版还是德文版),这既是控诉战争控诉法西斯的有力武器,也是一份再也无法释怀的乡愁。

  她让这首歌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1937年希特勒开出优厚条件请她回国,遭到拒绝。她从此与德国划清界限,一生中再也不曾踏上故乡的土地。在美国,她在银幕和舞台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2年,她在巴黎去世。最终,她的尸骨重回柏林,德国人还用她的名字命名了柏林的一个广场。  《莉莉・玛莲》是对战争残酷的无言控诉,也是千万人心中逝去的幸福的象征,对幸福的哀悼。从那以后,这首歌曲唱遍了全世界,各色语言无数版本,成为和平的象征。和它纠结不清的一个时代、两个女子都已经逝去,只有歌声还久久传唱,各中滋味,不同的人自有不同体会。


战争中向士兵广播的Andersen1939年版
[real]http://eri.ca/refer/lilimar5.MP3[/real]

eli8 : 2006-07-31#6
好听 !谢谢 Por.

我的名字是伊莲 : 2006-07-31#7
好听:wdb6:

yahooww : 2006-08-02#8
不错啊,谢谢

dsy : 2006-08-07#9
为什么在这个版块发这首歌呢?

tli : 2006-08-10#10
有一部同名电影,很好看的

Thumbelina : 2006-08-15#11
飘过~~~~~~~~

happytom : 2006-09-12#12
第一次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