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中文大學前學生會會長周竪峰近日的辱華言論,無疑已超出社會大眾的容忍底線。指斥持異見的同學為「支那人」固是辱及華人社群,他稱使用「支那」二字是符合錢穆文化抗共的立場,更是辱及香港中文大學創校先賢。打着「言論自由」旗幟,情緒化地辱己辱人,就算他真被中大學籍開除,大概也只能說是咎由自取。借由周竪峰事件,我們的年輕學子也該是時候深入反思自身與國族的關係,更為理性地認識中港關係。
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多處近日湧現不少港獨標語,其後有內地生主動撕下,引起爭議。(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中大自開學以來,不斷湧現港獨文宣,引起校內部分學生不滿,終致雙方對立。到周四(7日),周竪峰在校內以辱華字詞侮辱持不同意見人士:「躝返中國啦,中國人,支那人!躝回支那啦!」中大校方其後表示,對相關言論予以最嚴厲的譴責。周竪峰在事後不但沒有悔意,更指校方是「上綱上線」,對傳媒表示「用上『支那』字眼亦符合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的文化抗共精神」,又在個人臉書表示「我樂於成為在香港因罵支那而以言入罪第一人!」
周竪峰使用的「支那」是辱華字詞,是不辯自明的事實。去年有獨派在立法會宣誓時用了「支那」二字,其後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當時已有不少社會人士直斥其非。「支那」二字的侮辱性早已是人所共知,再作辯駁也只會予人「死雞撐飯蓋」的感覺。因此,中大校方直斥周竪峰劣行,指「有關學生使用的嚴重冒犯性言語,對經歷過二次大戰蹂躪的人士及其後代,創痛尤深,有違道德規範及社會期望,令人痛心」,說法可謂恰當。任憑周以任何保護民主牆運作、乃至言論自由等理由為藉口,都絕對不能為其不當言辭文過飾非。
辱華以外,他擅扣錢穆帽子的言論更是辱校。錢穆反共是事實,但「支那」與「文化抗共精神」兩者實是風馬牛不相及,硬把兩者拉起來無疑是侮辱了錢穆深摯的國族情懷。錢穆與一眾新亞先賢的創校理想在於守護中國文化的傳承,新亞書院更一度是「新儒家」重鎮。到港府議建第二所大學時,錢穆等人一度建議取校名為「華夏大學」或「南海大學」,以突顯大學的「中國」特色。後來由因為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才退讓接受以「中文大學」為名。就唐君毅在新亞告別會的講詞,他們對「中文大學」(Chinese University)名稱的理解,一是「用中國語言為主要敎學工具的大學」,二是「中國人治理的大學」,三是「以中國文化之承繼與發展為敎育目標的大學」。
中大先賢念茲在茲的,正是在港英政權下力保一所可以承傳中國文化的、屬於中國人的大學。周竪峰在一所中國人治理、旨在承繼與發展中國文化的大學中,敵視及出口侮辱中國人為「支那人」,還要強加惡名於「一生為故國招魂」的創校先賢,對中大成員而言,這不是「是可忍,孰不可忍」,還能是什麼?
周竪峰今日回應指,中大對該數名內地生嚴重侵犯他人表達自由,恐嚇他之事,徹底視若無睹,反則對他以言入罪。(取自周竪峰fb)
必須說,周竪峰的行徑已足以使其被開除學籍。根據中大「學業規則」的「懲戒」項,只要「行為有損校譽或本校利益」已可被開除學籍。因為散播仇恨言論而被開除學籍的事情,在世界上頗為常見。譬如《哈佛深紅報》就曾報道,有十名新生因在社交媒體聊天小組發布關於種族歧視、虐待兒童等極端的言論和表情包,而被校方開除。兩年前也有兩名大學生因為在巴士上呼喊種族歧視口號而被俄克拉何馬大學開除學籍。中大校訓是「博文約禮」,約禮在於「克己」,以禮克己之餘還要做到「過則勿憚改」。遺憾的是,周竪峰似乎既不知禮,也不知如何才能克己,更不知如何認錯改過——若然中大真的開除他的學籍,那大概只能說句「求仁得仁」。
熱中關心社會發展的年輕人,須以周竪峰一類的負面教材引以為戒,深入反思自身與國族的關係。周竪峰一類的年輕人,無疑代表着迷失方向、對政制與經濟前景失卻信心的一群,深受社會發展中機會與結果不公平的折磨;但這並不表代表社會需要無條件包容他們的過份言行。更令人憂心的是,他們把自身的迷失完全訴諸情緒,甚至簡單地把一切社會發展不公的「罪責」都歸咎於中共;然後粗淺地認為把一切「中國元素」從香港移除就能解決深層次結構矛盾。為達成這種目的,他們認為可以不擇手段,也往往輕視魯莽行為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這種思考事情的方式完全無助我們解決問題,長遠更是必然有害於香港。
運用不同手法的人都是希望以自身力量,帶領香港走出困境,變得更好。可是,「更好」是甚麼,又該以哪種手法達成,現時香港社會卻沒有普遍共識,因此也造成了社會嚴重的撕裂。(資料圖片)
當然,最後必須說這種心態更是無助於我們理解中國的發展,從而妨礙我們理解香港發展的定位。錢穆曾說,「就歷史經驗論,任何一制度,絕不能有利而無弊,任何一制度,亦絕不能歷久而不變。歷史一切已往制度俱是如是,當前的現實制度,也何嘗不如是。我們若是不着重本身人事,專求模仿別人制度,結果別人制度,勢必追隨他們的人事而變,我們也得追隨而變,那是何等的愚蠢。」中國謀求管治能力的現代化,深化法治與民主的建設,正是在求索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在這過程中,擔當領導者的中共也展現了一定程度的自我修正能力,包括開始重視傳統文化,其中習近平更強調國家須展現「文化自信」,提振、肯定自身文化價值——這當中對傳統文化的肯定,也正是新亞一輩先賢所畢生堅持的。
可惜的是,部分年輕人選擇對這些變化視若無睹,乃至在認識中國的問題上自我設限,非常不必要地把國家排斥成「他者」,滿懷敵意。意識形態先行下,拒絕實事求是地了解中國發展實況,結果只會令港人無法在國內政治、經濟、社會建設的多個環節中發揮應有作用——包括乘借一國兩制之便、本着前輩「建設民主中國」的熱誠參與中國革新的道路探索。國內目前確實還有很多必須改革的領域,也有不少令港人失望的政治決策,但僅因如此就把自己與國家割裂,乃至否定自身的民族身份,結果很可能只會像周竪峰在這次事件中一樣,「撞板」收場。一個人撞板也許可以開除學籍了事,一個世代撞板卻可能賠上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