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和尚 : 2019-08-20
#1
瓦罕走廊的前半生-唐、西突厥、大食的三家“走马灯”
瓦罕走廊这条阿富汗“小尾巴”,全长400公里,最窄处仅15公里,最宽处也不过75公里。
这个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狭长通道,东接中国、北联塔吉克斯坦、南邻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尔,恰好位于东亚、中亚、西亚、南亚四大势力板块的结合部
![a.jpg a.jpg](https://forum.iask.ca/data/attachments/501/501548-a4ce37cb92fe984a62fd77480ac6d21c.jpg)
光头和尚 : 2019-08-20
#2
1895年,英国将这条“小尾巴”硬塞给阿富汗时,阿富汗的王公们根本不想要。
但英、俄两国需要在中亚和南亚之间,构建一个隔离区(缓冲地带)。于是阿富汗的国土形状,就变成了一个“小蝌蚪”。
需要特别说明一点,英、俄商议缓冲区时,瓦罕既不属于英国,也不属于俄国,甚至也不属于阿富汗,而是在清朝版图内。
但清朝还不如阿富汗呢,连表示反对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不是瓦罕走廊和“帝国坟场”阿富汗,而是这个地区的前半生。
这是一段,在唐、波斯、大食、突骑施和吐蕃间游移的岁月。
光头和尚 : 2019-08-20
#3
一、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
中国向西的贸易路线由来已久,早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西亚的商品便可以运抵长安。
在商贾们千百年的探索之下,在西域形成了三条相对固定的贸易线路。
其中,取道“鄯善、于阗、朱俱波、朅盘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的丝路南道,虽需要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
但相较于西域北道和中道,南道不仅最为近便,且于阗(今新疆和田)以西的沿途诸国,很早就有佛教流传。
故历代高僧,如法显、宋云、玄奖、慧超、义净、惠生、悟空等,都循此取道入天竺求法。
光头和尚 : 2019-08-20
#4
在丝路南道中,由葱岭至护密国一段,便是今瓦罕走廊中西部地区,是通向吐火罗故地及南亚的咽喉要道。
唐代将这一地区的称为“护密”,源于当地人的梵文读音。
二、唐朝、西突厥和大食的三家“走马灯”
唐朝对护密(护蜜)周边地区的认识,还是比较充分的。
在《唐书·地理志》中对瓦罕地区的描述为,“自疏勒西南入剑末谷、青山岭、青岭、不忍岭,六百里至葱岭守捉,故朅盘陀国,开元中置守捉,安西极边之戍。有宁弥故城,一曰达德力城,曰汗弥国,曰拘弥城。”
可见西出葱岭守捉,便进入护密国的控制地区。
而对于护密国,则在《唐书·西域传》里有记载道:“护蜜者……地当四镇,入吐火罗道,故役属吐蕃。”
由这些记载可知,瓦罕走廊为西域南道上的要塞,其中护密国把持着由唐安西四镇,进入中亚吐火罗地区的通道。
光头和尚 : 2019-08-20
#5
当翻越瓦罕走廊中段的巴洛吉尔山口后,向西南可达朅师国(今巴基斯坦奇特拉尔),再南下即是迦毕试(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可至印度。
向东南方向则可经坦驹岭(今达尔科特山口),到达大小勃律(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
这段便是吐蕃进出西域的重要通道——勃律道。
光头和尚 : 2019-08-20
#6
唐朝初期,对西域事务表现的比较克制,采取了步步为营,不贪功冒进的策略。
当然了,这一策略的基础在于需全力以赴对付东突厥,不想招惹强盛的西突厥。而西突厥心思也确实不在东方,他们一直在联合东罗马,揍萨珊波斯帝国。
因此贞观五年(631),中亚康国表示愿意称臣时,唐太宗断然拒绝,理由是“缓急当同其忧”。
据学者分析,康国当时正被伊斯兰教势力所逼,唐朝不想承担保护的义务,而李世民的勺子也确实够不着。
但李世民毕竟是是李世民,左手拒绝了康国,右手的使臣已走在出使西域的路上了。
据新出土《张弼墓志》记载,张弼奉诏出使西域“历躬卅国,经途四万里。料地形之险易,觇兵力之雌雄。”
也就是说,李世民表面上回绝了康国之请,并在当年和西突厥确立了友好关系。但暗中却已开始派人探查地形,为着手经营西域做准备了。
贞观九年(634年),唐朝应焉耆等西域小国的请求,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领兵平定吐谷浑,随即控制了于阗以东的鄯善、且末地区。
贞观十四年(640),唐朝又以不来朝贡为理由,派大将李靖、侯君集领兵攻取高昌古国,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在天山北麓形成了伊、西、庭防御三角形后,李世民强硬的推行了政治制度改革,以“州、县、乡、里”制颠覆游牧部落的统治。
但处于南疆的龟兹、鄯善、朱俱波、朅盘陀等绿洲邦国,却依旧叛服无常,常以投靠西突厥的方式来对抗唐朝。
光头和尚 : 2019-08-20
#7
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贞观二十年(646),西突厥乙毗射匾可汗决定与唐联盟,他派出使节向唐请婚。
李世民也没客气,趁机狮子大开口,要西突厥割让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五国为聘礼。
这五国都在天山南麓,除龟兹外四国都在丝路南线上,可见唐朝对打通和控制丝路南道惦记许久了。
贞观二十一年(647),唐朝以龟兹局势不稳为理由,命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征发铁勒、突厥、吐谷浑、吐蕃等部十余万骑,破龟兹大城五座,降小城(部)七百余座,立王弟为龟兹王。
唐军攻灭龟兹(今新疆库车),西域震动,天山南麓诸国纷纷归附唐朝,南疆地区首次置于唐朝控制之下,西突厥势力退守以碎叶川为中心的天山以北地区。
李世民去世后,东突厥势力复起,不断南下威胁北部边疆,导致唐朝对西域的投入减少。
西突厥以阿史那·贺鲁为代表的酋长,相继发生叛乱。
为此,从永徽二年( 651)七月起,唐朝被迫大规模出兵征讨。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七年,直至显庆三年( 658),唐朝第三次出兵,苏定生擒阿史那·贺鲁,再次降服西突厥。
再度降服西突厥后,原为西突厥所役属的吐火罗地区,也纳入了唐朝的羁縻州范畴。
光头和尚 : 2019-08-20
#8
龙朔元年(661),唐朝以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分别设置了都督府,及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因列其地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为都督”、“护密国设鸟飞州都督府”。
自此,唐朝在西域的军政防御体系,实际上已经越过葱岭。到达葱岭以南的吐火罗地区,乌浒水(阿姆河)以北、药杀水(锡尔河)以南地区。
光头和尚 : 2019-08-20
#9
唐朝势力范围的西扩与不断东扩的大食,冲突日渐明显,而瓦罕走廊所处的巴克特里亚地区,正好处于这一争夺的前线。为了与大食在瓦罕地区对抗,唐朝开始着手扶持波斯复国运动。
627年(贞观元年),波斯帝国在与东罗马帝国的争斗中彻底失败,波斯王被部下所杀。此后,波斯又陷入内部斗争的泥潭,无力抵挡来自大食的进攻。
《册府元龟》记载:“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大食引兵击波斯及米国,皆破之,波斯王伊嗣侯为大食兵所杀,伊嗣侯之子卑路斯(伊嗣埃三世)走投吐火罗,遣使来告难,上以路远不能救之,寻而大食兵退,吐火罗遣兵援立之而还”。
大食之所以在胜势下退兵,是因为自己国内势力打了起来。
公元656年,奥斯曼·本·阿凡遇刺身亡,阿里·塔里卜继任为哈里发,但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很不爽,起兵讨伐阿里,并战而胜之。
之后,大食的首领变成了世袭制,这便是我们熟知的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
光头和尚 : 2019-08-20
#10
唐朝虽然没在大食进攻波斯的战争中帮上什么忙,但本着给对手添堵就是赚的原则。
先在龙朔元年(661),册封卑路斯为波斯都督,次年正月,又正式册封其为波斯王,鼓舞他领导周边力量继续和大食死磕。
但就在此时,一个新的变量加入了棋局。
这就是已经走下高原,开始染指西域的吐蕃王朝。
随着吐蕃的到来,瓦罕地区的争夺从三家“走马灯”,变成了“四家打麻将”。
snowflake2012 : 2019-08-20
#11
光头和尚 : 2019-08-20
#12
瓦罕走廊是丝路南线入西亚的必经之路
![ee.jpg ee.jpg](https://forum.iask.ca/data/attachments/501/501551-4d261a47e1f31b6eb76826db6b776bc7.jpg)
光头和尚 : 2019-08-20
#13
护密国处于瓦罕走廊西段
![aa.jpg aa.jpg](https://forum.iask.ca/data/attachments/501/501552-beb1b0aa57f4fbaf51265f9635166763.jpg)
光头和尚 : 2019-08-20
#14
一度极其强势的贵霜帝国
![ss.jpg ss.jpg](https://forum.iask.ca/data/attachments/501/501553-0751f3bb86133235a060fbb7d3df3830.jpg)
光头和尚 : 2019-08-20
#15
位于亚洲十字路口上的瓦罕地区,正被周边所有大帝国虎视眈眈。
![cc.jpg cc.jpg](https://forum.iask.ca/data/attachments/501/501554-c8bb5cb6ecde19a9e66d322bbac5386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