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为什么挤破头移民?在加拿大,钱不会阻止你得到优秀的教育。 Isabel移民RCIC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885648/

allaisabel : 2019-11-14#1
前段时间,北京的“私密妈妈圈”忽然进入了公众视野。



为争抢优质教育资源,提前买房置地,力穿整个京城送娃到教育资源密集区的“海淀妈妈圈”;

人均出身哈佛耶鲁,世界百强企业光环加持,人生最大的项目就是把娃培育成世界名校精英的“顺义妈妈圈”

以及在最时尚的朝阳区,这灯红酒绿发展人脉资源圈的“朝阳妈妈圈”。



与此同时,上海妈妈圈不甘示弱,荣登全国焦虑妈妈榜第一名,其中关于“奶粉代购/心理健康”的健康焦虑排名第一,“学区房/入园/升学”的教育焦虑紧跟其后。

在抢夺孩子起跑线这场无声的战役中,妈妈们前赴后继,奋勇向前,推动了教育产业化以及各类补习班的发展。



“量子阅读“号称经过训练后孩子可以十分钟读完字,收费三万学员仍络绎不绝。



0岁孩子可上的“情商课”,目的在于将孩子培养成社交万人迷,课程持续一年,费用也是万元起,名额需要预约。



还有新闻讲到,夫妻教师假期辅导自家孩子功课,家长情急之下向教育局举报其课外补课。

一场场看似可笑的闹剧背后,映射出当代家庭深深的育儿焦虑——我该如何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尤其是要比其他孩子更好的教育。

在妈妈圈内争先恐后地复制上东区式的精英教育概念时,有一类家庭,走上了送孩子留学的道路。



《小别离》《带着爸爸去留学》就在讲述这些家庭的故事,为了提早为孩子争取到申请名校的优势,也为了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化的适配性,一些家庭承受着远隔重洋的分离之苦,也有些家庭咬咬牙下决心陪读,花费高昂的国际生学费,提前淡化了自己的社会关系。

有人说,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孩子独自留学后,很多父母说,陪伴成了心头的枷锁

放弃工作跟着去,每天只能盯着孩子,日久反而多生嫌隙,不跟着的话,放任自流,几年之后,孩子仿佛不是自己生的。

还有一类家庭,另辟蹊径,提前完成了“教育自由”。

D早在2000年便通过技术移民来到了加拿大,当时还拿着政府补贴的她如今也可以在工资单上缴纳税款帮助他人了,这20年来,她与国内焦虑却高傲的妈妈不同的是,她的孩子从中学开始,理所应当就是全国一流的学府。

孩子大学之前,D没花费过很多钱,公立教育的福利(中小学时,甚至连早餐午餐都由学校提供),当D的孩子升入多伦多大学时,D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政府也没有再送钱花了。但就是这样,她的孩子读完世界顶级大学只花了七千刀学费(有奖学金和无息的助学贷款)。

在D和我讨论国内这些被教育焦虑冲击的头昏脑胀的家庭时,她说的一句话深深打动我。

在加拿大,只要你有能力,钱不会阻止你得到优秀的教育。

资源不足的家庭,周六日奔跑在送孩子培训的路上,自身优秀的家长,最大的恐惧是孩子不能比自己更优秀,在奋力让孩子能过上更好人生的同时,这些父母也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人生的掌控。

D说移民是她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同时让孩子也能享有自由的人生。

在加拿大,孩子3点就下学,没有作业,学校老师注重培养孩子参与社团活动和兴趣爱好,当国内的孩子还在为高考报名什么专业感到迷茫时,孩子从小就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对比加中两国的妈妈们,加拿大的妈妈们周末搞搞烘焙,出去郊游,和孩子一起读过愉快的家庭时光。

中国的妈妈们,奔波在上补习班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