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让很多人听说了IgM抗体这个概念,它是病原感染后身体最早产生的抗体,因此被用来作为近期感染的证据。
中国率先推行
旅行到中国需要提供双阴性检测的政策(抗体和核酸都要求阴性),其中包括IgM抗体检测。
然而这一做法将产生麻烦:那些在国外接种了疫苗的人,来中国接受检测后将可能被当成感染者处理。
要厘清这一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需要先了解IgM等免疫球蛋白及其作用。
免疫球蛋白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是由一类称为浆细胞的特异性免疫细胞产生的蛋白质,以应对细菌、病毒等所有被人体识别为 "非己"的潜在有害物质(外源异物)。
以病毒为例,当一个人首次被病毒感染时,免疫系统视该病毒为“非己”成分,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抗体),结合并中和病毒。随后免疫系统会 "记住”这种病毒,如果以后再接触到,身体会迅速产生抗体,防止再次感染。
免疫球蛋白有五大类和若干亚类。
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是人体对新的感染或新的"非己”病原的早期反应,可以提供迅速但维持较短时间的保护。一般存在数周,并随着IgG的产生而下降。
免疫球蛋白G(IgG)占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70-80%。特异性IgG抗体在最初的感染或其他抗原暴露期间产生,在感染开始后的几周内上升,然后下降并稳定下来。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庞大的、针对不同抗原的IgG抗体“库”。一旦暴露于同一抗原,对应的IgG就能迅速产生。IgG抗体构成了对病原长期的预防性保护,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可以产生足够的IgG来防止被再次感染。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母亲的IgG抗体在怀孕期间为胎儿提供保护,而且这种保护可以延续到婴儿出生后的头几个月。
接种疫苗就是通过把人暴露在减弱的、灭活的病原或刺激识别病原的抗原中,利用上述机制来预防感染。
免疫球蛋白A(IgA)约占血液中总免疫球蛋白的15%,同时也存在于唾液、眼泪、呼吸道和胃分泌物以及母乳中。IgA能保护人体粘膜部位免受感染,如呼吸道(鼻窦和肺)和胃肠道。母亲在母乳喂养期间将IgA传递给婴儿,有助于保护婴儿的胃肠道免受一些病原感染。婴儿在6个月后才会产生大量的IgA,在此之前婴儿体内的IgA都来自母亲的乳汁。
免疫球蛋白D(IgD)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临床意义也因此不明确。
免疫球蛋白E(IgE)和过敏、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有关。
临床检验上,免疫球蛋白检测可测定每类免疫球蛋白(如IgA、IgM和IgG)的含量,也可以不区分类型测定总量。免疫球蛋白量高于或者低
于正常范围都预示着潜在的
健康问题。
图片:CFP
中国把IgM阴性作为入境的必要检测结果有何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IgM检测并不能区分它是感染导致还是接种疫苗所致,这也就意味着,你如果接种了疫苗,目前的IgM抗体检测将可能把你当成感染者处理。
鉴于此,旅居国外的人如果近期想回国,需要慎重考虑是否接种疫苗。因为一旦接种,核酸和IgM双阴性的入境规定就很可能无法满足。
同理,还有另一个群体会在这套检测机制下 “吃亏”,那就是感染过新冠病毒并已经痊愈了的人——他们其实已经不会传播病毒,但IgM检测却很可能会显示阳性。
随着疫苗的上市,以及国外感染痊愈者越来越多,这一问题必须解决。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比如检测疫苗所使用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同时检测针对新冠病毒上的非疫苗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如果前者呈阳性后者呈阴性,说明是疫苗所致;两者皆阳,说明被感染过。但这种办法仅限于接种的是mRNA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等亚单位疫苗,对灭活或者减毒疫苗(它们都属于完整的病毒个体)无解。
更可行的办法是,调整入境检测标准,比如加一项IgG抗体检测,如果结果阳性,表明被检测者已经感染过病毒或接种过
疫苗、并已经产生特异性免疫,他们属于最安全的群体。
以核酸检测和IgM检测为标准的一刀切疫情防控政策,没有考虑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因素。无论通过哪种方式获得免疫保护,这个群体都应该成为阻止病原扩散的屏障;但他们目前却在一轮比一轮紧的严格防控政策下被作为潜在的病毒传播者被隔离保护,这不仅是在浪费社会资源,而且与最终战胜疫情的目标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