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五首
[唐]
杜甫
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
至今劳圣主,可以报皇天。
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
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幽蓟馀蛇豕,乾坤尚虎狼。
诸侯春不贡,使者日相望。
慎勿吞青海,无劳问越裳。
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丹桂风霜急,青梧日夜凋。
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
受钺亲贤往,卑宫制诏遥。
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
盗灭人还乱,兵残将自疑。
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
领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
愿闻哀痛诏,端拱问疮痍。
这五首诗是大诗人杜甫写于安史之乱后的诗, 从诗中我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不仅是唐代)知识分子(古时称士)的忠君思想,这种忠君思想一直以来被当作是爱国来述说, 不仅仅指杜甫,中国古代很多知识分子的思想基本都是如此,君主、国王、皇帝就是国家。 爱君主就是爱国。下面从诗句中分析: 第一首是説吐蕃的, 你吐蕃吃着唐朝皇帝(圣主)的俸禄, 但你不思报答皇上,反而把皇上派去的使者扣下。 而唐朝那些将帅们,你们常年蒙皇恩,现在到了你们报效皇帝的时候了。这首诗通篇没提报效国家,反而在反复强调皇帝就是国家。 恩泽、圣主、皇天,都是代表皇帝。
第二首是给皇帝支招,现在的形势,内外交困,所以不要领兵打仗, 要在华山休养生息。 此诗只字未提民众,
第三首终于说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从四面八方给皇帝的贡赋太多,以致国库里的米都发霉了, 与此相反,劳动人民却在饥寒中
等待来自皇帝的温暖。 翠华?何谓翠华?就是皇帝坐的辇上面的伞盖。实际就是皇恩。接下来说了防止人民成为盗跖的方法:不过是皇帝行俭德,这让我想起老子,老子给统治者支招也是俭,中国古代的历史多次昭示,无俭,多贪,腐败必然导致王朝灭亡。 杜甫认为:只要皇帝是个好皇帝,人民就会安居乐业!他忽略了古代中国一部分人的心态:要过把皇帝瘾。说穿了:他还是忠君。
接下来我们再看杜甫第四首诗,这首诗实际就是杜甫或者説大部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治国安邦思想。这首诗说了对待那些不服气的藩镇的治理方法, 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 杜甫认为:对待那些不服气的就要
采取强硬措施, 这一点和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对那些工巧者要严加防范。 杜甫説只要你皇帝硬起来,没有不服的臣子, 那么如何硬呢?杜甫的方法就是皇帝亲自授权派遣自己的皇亲去管理,和你没有背景靠山的官吏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这个江山就是要由皇帝和他的亲属管理。 受钺亲贤往,已经说得非常明白,然后,接下来的话说得更明白: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你皇帝遵从古有的分封制(也就是把所有的地方都安排上皇帝家的人,那么你就可以享受尧舜时代的安乐。箫韶相传是尧舜时代的音乐,而华夏时代的最好时期就是尧舜。
最后一首是对皇帝抱有的一种愿望,现在国家战乱,人民痛苦,当官的也抱怨, 想为国立功的也在犹疑,这个时候,作为皇帝应该下
罪己诏,反省自己,昭示天下,安抚百姓,这样国家才能走上正轨。这首诗说白了还是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
杜甫这种忠君思想 ,代表了大部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思想,其实,这和爱国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在中国古代,人们一直把这种思想和爱国结合在一起,认为这就是爱国。 秦国是秦始皇建立的,自然爱秦始皇就是爱秦国。 同样,唐朝是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的,爱李氏皇帝就是爱唐朝,就是爱国。 于是乎,古代中国出了太多太多的爱国主义诗人,从屈原开始,到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等, 但是,仔细思考一下,这些知识分子他们所爱的不过是皇帝而已。 但是在中国古代皇帝就是国家, 所以,这些知识分子一直是被称为爱国诗人, 没人去想他们是忠君, 而
忠君和爱国是两回事。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忠君思想归结起来表面看主要还是受儒家的影响,其实道家也是忠君思想起主导地位,只不过不像儒家那样露骨而已。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基本的观点都是:只要皇帝好,天下就会太平,所谓圣朝无遗贤,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因此才有伯夷、叔齐力劝武王不要伐纣, 皇帝有错要让他改(甚至下罪己诏)但不要起来伐他,这是典型的忠君思想, 但在古代却一直被拿来作为爱国有气节来歌颂。
人在年少时没有思想,基本都是人云亦云,所以,一直以来我也是认为屈原也好、杜甫也好、陆游也罢都是爱国主义者,今天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修佛以后,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才发现:原来自己以为的是,实际是非。还是以杜甫为例,如果他真能放下“士”的架子,和普通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爱他那个国家)那他完全可以在巴蜀定居, 但是,知识分子的天性决定了他不会和普通老百姓为伍的,于是他离开四川去楚地,然后又去湘地,最终死在路上。他至死都没有説一句反皇帝的话,尽管是两任皇帝都没重用他,这就是古代中国士(知识分子)的悲剧下场。忠君但君并不赏识。
这就是我个人对杜甫这五首诗的评价, 它不是人云亦云,它是我的独到见解。 以后看中国古代史,一定要把爱国和忠君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