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早市的猪肉摊儿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929075/

云升云起 : 2021-12-13#1
现在超市里卖肉,都是包装好的,不同部位标识得清清楚楚。干干净净,没有异味。国内高级一些的超市也是如此。北美有些中国超市销售的鲜肉仍然是秉承中国的传统,一条一条地放在玻璃柜内。


每当看到这些,八十年代在早市猪肉摊儿买肉时的景象,总是浮现在眼前。人群熙熙攘攘。卖肉的主人如果彪悍一些,手持雪亮钢刀,不时在磨刀杆上前后磨几下,看着还真让人有些害怕。

实际上猪肉摊主人都不错,曾与摊主聊起卖猪肉过程,也是很辛苦地赚钱。要提前几天找好生猪来源,收购生猪,起大早杀猪, 烧水、刮毛、吹气、分割,再花上一天时间销售出去。还记得当年为吃个猪脚,还曾特意说与摊主给留着。

据说杀猪有道程序是往肉里注水,不知目的是什么?为赚钱增加肉的重量?相信经常下厨房的人都有过经历,炒菜时能发现肉会出来好多水份。当年在读硕士研究生时,有位同学的家长是在屠宰场工作的,他说,每杀完一批猪,场长总是大声吆喝一声,"注水",然后工人们又都忙乎起来。听了极好笑。

八十年代后期,大学里来了一位日本人进行学术交流。不知为什么,这位日本人提出要去农贸市场看一看。后来翻译人员陪他去转了转。在市场看到卖肉的,肉切得一条条摆在案板上,不时有苍蝇飞来飞去。

那位日本人问了一个问题,说那些肉摆在那儿是干啥?

这事后来传开,很是让人惊奇。当时还想,难道日本人不是这样销售猪肉?这就是眼界,闭关锁国,就像是一个牢笼困住你想象。让你在脑海中打个问号。

现在有句流行的话,说"婚姻就是牢笼,所以婚后都喜出、望外",虽说放在这里比喻有点不恰当,但说得就是相似的道理。

......

当年还有一个杀猪刀捅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早市上一位卖肉的,长得五大三粗,脾气又火爆。虽说生意不错,但家中接连有不顺之事。他媳妇就找了个大仙给算一卦,说他家祖坟风水不好,要想问题解决,必须要按他说的挪祖坟重新安葬。

他媳妇就嘀咕催他快把这件事办了。卖肉的烦透了,骂老婆败家玩艺儿,挣点钱都送给大仙了。

卖肉带着一股火出的早市,偏遇上一位矫情的中年女子买肉。前槽肉,绞成馅。差两毛钱到整。卖肉的就随手扔上一块。那女子不干了,添肉还不给添块好的,弄块血脖肉糊弄谁呢?你以为占这点便宜就能发家致富啊,赚这点钱也不得好花,最多也就是买点烧纸。

卖肉的正憋着一股气,上去就一巴掌。两家开始混战。混乱中,卖肉的操起刀就捅了出去。后来卖肉的就吓得逃跑了,也不知后来回来没有。

被捅的刀扎在左胸口上,后来抢救过来。

听来还真是挺吓人....。

.......

前几天从网上看则消息,说一人买猪肉回来,高压锅压半个小时也咬不动,估计是买回了老母猪肉。气愤得捞出肉就直奔市场想寻个说法。

现在市场管理得比较好,管理人员给他指了一下墙上的说明。他才搞明白,原来猪肉肉皮上盖有蓝章,说明是骟了的公猪,肉是最适合普通食用;盖有红章,说明是母猪,多大年龄就说不清了,老母猪也极有可能。

那人讪讪而回,只能怪自己无识无知....。

.....

文革年代,年龄还小,依稀有点印象买肉凭票,国营商店销售猪肉时人山人海。不管怎么说,时代在进步。现在吃个肉随便挑,家中冰箱肉总是满满的。


九十年代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在北京西郊岳各庄有个大肉类批发市场,也去那儿买过肉,猪心猪肝多得是。早市卖肉的都跑到那去批发,是用平板三轮车拉半个猪回来分割卖,比亲自刹猪省事多了。近年来听说批发地点改成京郊"新发地"了。

前些年出了一位北大才子陆xx,卖肉火爆,听说发了大财。把底层人的生活做到了精致。让人佩服。

想想早年吃肉的渴望,人头攒动的猪肉摊,兴旺繁忙卖肉市场中的市侩又狡黠人物,油腻腻的服装,总会让人想到底层小人物的碌碌人生。有句话说得好:"三分忙,七分瞎忙,总算把生活凑满了十分",却也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tonyhuang : 2021-12-13#2
最近读的一本书《growing a farmer: how to learn to live off the land》里就有讲作者怎么杀猪的,而且一再强调猪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书里讲他是先用手枪往猪脑袋来一枪,再来几个人慢慢处理。
书是一本好书,不拖泥带水,按照时间顺序从作者开始买地到种果树,养蜜蜂,到养牛卖牛奶,养猪,后来是做奶酪,一直到现在的周末餐厅,慢慢道来,对于喜欢乡下生活的人来说是一个阅读的好材料。

附件


popiston : 2021-12-15#3
小时候吃肉不多,对肉的回忆却不少。我小时候经常遇到我大姨检查大姨父买回来的肉,捏索着说:这里通红怕不是血脖吗?可能肉花钱多点,导致她总是担心买到不好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