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报:构建中国自主的逻辑学知识体系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933708/

recluse : 2022-10-07#1

中国社会科学报:构建中国自主的逻辑学知识体系

逻辑学以人类思维规律为研究对象,在现代学科体系建设和学术科研中,对于培养人的理性思维与科学思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9月24—25日,山东省逻辑学会成立大会暨逻辑学教学与研究讨论会在济南举行。会议旨在促进逻辑学与语言学、法学、人工智能理论等其他学科和研究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助推构建中国自主的逻辑学知识体系


  为现代社会发展贡献底层理论

逻辑学在人类学科体系中具有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地位。“跨入21世纪,以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催生出大量与经典逻辑学相互交叉的新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产业。”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郭佳宏如是说。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逻辑学领域不仅产生了大量杰出的理论成果,而且在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充分体现了它的应用性。一百多年来不断推进的多值逻辑,就是逻辑学中产生巨大应用“附加值”的研究领域。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洪龙介绍,这一领域产生的模糊逻辑已应用于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语言学等领域;中介逻辑已在数值化度量、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语言学、计算机网络和评价等多个领域得到有效应用。

法治社会建设同样建立在逻辑思维原则的基础上。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熊明辉认为,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要可靠、论证要充分,是逻辑思维的“四项原则”,这些原则也相应成为科学立法的逻辑原则,体现为法律概念要明确、法律判断要恰当、立法推理要可靠、立法论证要充分。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全社会知识素养的提升,离不开逻辑学家对最底层理论的贡献。山东逻辑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提出,中国逻辑学界不仅要继续研究逻辑学在中国哲学、语言学、数学等传统学科中的应用,更要探索逻辑学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等新兴学科中的基础作用与创新发展,助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下的新旧动能转换。


山东省社科联副**张伟红认为,加强逻辑知识教育,对于提升思维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推进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需要广大逻辑学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学术研究水平,还要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遵循逻辑思维规则、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逻辑学理论不断创新

21世纪以来,逻辑学家们开始以各种方式突破旧有的研究范式,进入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维领域。一系列经典逻辑问题经过几代逻辑学家们的接续努力,不断接近更加完美的解决方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建军提出以“情境量化域的转变”解决蕴涵怪论与语义悖论的新方案。“许多蕴涵怪论的产生,是由于在逻辑抽象过程中情境要素的丢失,而解决这些怪论的根本出路,在于找回情境要素并诉诸情境量化域的转变。”

对人类思维的考察,意味着逻辑学必须深入实际生活中的逻辑困境。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奋荣认为,道义逻辑中建立在可能世界集上的表示“更好”的序关系,以及条件义务算子的满足条件,它们通过“偏好图”上对公式的排序,导出道义逻辑中对可能世界的排序。这一双层结构可以更好地解释道义逻辑中的一些悖论。

20世纪初兴起的模态逻辑,以完全性理论、对应理论和对偶理论为三大主要分支。其中,以萨奎斯特为代表的对应理论因其涉及复杂的数学定理和算法,在国内研究相对薄弱。泰山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赵之光介绍了二阶命题模态逻辑的萨奎斯特对应理论的发展,并证明了存在一阶对应的公式所满足的语法条件,并且构造了将这些模态公式转换为其所对应的一阶公式的算法。

  在回归与创新中开辟学科新境界

古希腊逻辑、印度逻辑(因明)和中国逻辑(名辩学)被誉为世界古代逻辑的三大源流。为扭转将西方传统逻辑视为普遍逻辑的西方中心主义论,对非西方传统逻辑思想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任晓明认为,以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为典型的东方逻辑,具有应用性、经验基础性、形式真与实质真结合的实践性、非经典演绎逻辑和非演绎逻辑相互联系的特质。从研究方法看,这一特质是从东方文化背景出发,超越僵化的“据西释东”研究方法,通过把握东方思想体系“原来的样态”而发掘出来的。近年来,基于东方逻辑思想资源的新正理逻辑在当代的复兴,开启了新正理逻辑与现代逻辑,特别是非经典逻辑以及现代论辩理论相结合的深入研究。

“中国逻辑是在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这一特定的思想生态中发生和成长起来的,是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翟锦程认为,应该挖掘对中国传统哲学生长与发展起到基础与根基作用的“中国的逻辑”,从中国逻辑的思想基础、基本对象和内容、核心概念等方面,构建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生态的中国逻辑知识体系。对中国逻辑的核心概念与关键问题的解读,可以采取“以中释中”的方式,既不是用西方逻辑术语,也不是借助现代汉语,而是参照先秦诸子对这些概念和问题的理解,合理分析其本来含义,作出合乎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解释。

对于逻辑学研究者而言,亟须处理好辩证思维中的矛盾命题与传统逻辑所说的“逻辑矛盾”的关系。基于严格的逻辑形式化分析,学者们试图以次协调逻辑、哲思逻辑和动态逻辑等方法区分两种矛盾,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国逻辑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邹崇理认为,自然语言句法表层显示的辩证矛盾根源于语义,用矛盾对立面的“预设”则有助于区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通过语言逻辑的解析,辩证矛盾句含有的矛盾对立面被拆分开,矛盾因此化解,体现了对经典逻辑协调立场的回归。

会议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清俐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