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认为如果国人真的是从心底里仇富、仇官、仇腐败,那中国早没有这些社会问题了,因为没有那个土壤了,全体中国人都恨、都决不会去做的事,怎么可能存在呢?
问题是国人的这“三仇”多半都是假的,之所以这么苦大仇深、一肚子怨气,是大家恨自己为什么不富、自己为什么当不上官、自己为什么没机会贪。
权力机构招聘公务员时,尽管世人都知道那几个名额十有八九早就“内定”了,但仍会出现数千人报名抢一个位置的天下奇观。那些报名者多数都是布衣出身、贫寒子弟,在大学里也都是仇富、仇官、仇腐败的热血青年。可这会儿他们一点儿也不仇、也不恨了,一心一意热盼着成为曾经被他们恨的人当中的一员。
一旦进了机关,很多曾经“三仇”的人会比他们前辈官员更变本加利。
80年代时我看《夜与昼》那本书,书中有一段话现在我还记得,大意是:
第一代人,也就是爬过雪山、走过草地那一代,现在已经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了;
目前在台上的是第二代人,也就是解放战争时期成为高官的那一代人,改革开放就是这一代人推出来的,但他们也已行将退出舞台;
即将走上台的第三代人,是以建国后留苏那拨人及50年代的老大学生为主,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决定了,这也是保守的一代人,他们会萧规曹随,难有大作为;
排在后面的第四代人,是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上过山、下过乡,思想会与前三代有重大差异,但因为他们这一代没上过学,接受新思想也晚,所以走上历史舞台后尽管可能会有变化,但仍不会有太大作为。
再下面的第五代人,是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大学生,这一代人学的是新东西、接受的是新思想,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一代。中国的希望,在这一代人身上。
哦,这段话当时看得俺热血沸腾,因为俺就是那“第五代人”啊,担负着中国的希望,这是多大的历史责任啊!打那时候起,俺就盼着俺的同学们、同龄人走上舞台、大展拳脚,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还别说,真让那位作家说对了!我是说过程而不是结果:现在的省部级领导,大部分都是他说的那第四代人(18大就要替代第三代而进入国家的管理核心了),而司局级官员则大部分都是我们这第五代人了。
我的同学里,有很多都是北京的委办局长和区县长们了。当年一个食堂里打饭、一个球场上打球、甚至是一个宿舍里睡觉的兄弟,那会儿都是热血青年,反官倒儿、反腐败,一心一意精忠报国……
这不是瞎说啊,当年我们大学毕业时国家还包分配。因为我们是学工程的,要人单位主要分为三类:设计院、管理机关、施工单位。当时我们大多是子承父业、行里出身,很多同学的家长与学校的领导拐弯磨角的都能拉上点儿关系。所以班主任没办法了,干脆把全班同学的四年大学成绩大排队,谁排在前面谁先挑单位,所有的“关系”全都置之不理。
大家是怎么挑的?今天回过头来看很难理解。当时分配单位里有四个政府机关的名额,都是绝对的权力机关。要是在今天,排在榜首的四个同学毫无疑问会先把这四个名额摘走啊。
可是,那是80年代中期啊,那时的人多单纯啊,排在最前面的6个同学全部选择了仅有的6个设计院、所的名额。
再后面的,设计单位没有了,只好选了政府机关。我有一个同学,万般无奈地进了一个绝对权力机关的绝对权力处室,但只在那儿忍了一两年,托了很多人,终于如愿以偿调去了一家大型设计院。
还有一位同学,轮到他选的时候,还有一个政府机关的名额,他不去,而是选了去施工单位,因为他一心想在施工单位干出点名堂来。
排在最后的十来个人,都去了施工单位。结果没呆几年天,这些同学大部分都下海自己单干了。
今年春节时我们几个同学聚会,还谈起当年的事,大发感慨:我们那时候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现在的孩子,不但没有了我们那会儿科技兴国的理想,连下海挣钱的勇气都没有了……
扯这么一大段儿是想说明什么?
我要说的是,就是当年我们这班同学、这些热血青年、这些背负着国家希望的所谓“第五代”,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一半在政府机关、大国企里腐败,一半在海里狂捞挣钱,从恨别人的人,变成了被别人恨的人。
今年初的一天,我和一位退休的政府老领导聊天。我说我曾对我们自己这一代抱有期望,结果今天一看,我们远不如你们那一代。你们那会儿起码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啊,都是委办主任了,下工地还骑辆破自行车,见着工人都能打几句哈哈儿,就是腐败也败不了哪儿去,顶多收几瓶酒、几条烟、给孩子弄套房子什么的,可您看我们这些人,一旦当了官儿,牛逼得一塌糊涂!你给他送礼他记不住、但你不送他会记住你,你请他吃饭、他能出来就是给你面子,办不办事另说。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现在的孩子们,起根儿就已经没有理想了,我就不信等他们走上舞台后会比我们这一代还强。
所以,别看现在大家恨得都咬牙切齿,那是他们没机会,一旦有机会,他们会比现在台上的人变本加利。
这就是文化土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