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连载)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如果你想回复该帖子,在右手边点“引用” 然后再输入你自己的文字,点击“帖子快速回复”后, 出来的引用部分就是灰底色的, 试试看!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58:十二城记――高贵林

Coquitlam[FONT=宋体]这个名字,既不是一个人名,也不是英国皇上赐的,而是来源于一个当地土著词汇的读音,有人考证说它的意思是“闻着像鱼”,还有一说这个词指的就是鱼,一种小条的红色三文鱼。不管是闻着像鱼还是真就是鱼,这个名字至少向后人们传递了两点信息,第一,早在白人殖民者到来之前,这块地方是人家北美印地安人活动的地盘;第二,这地方鱼多,早年在这一带活动的印地安人,没准儿都是渔民,而且嗅觉很灵敏。后来不知道哪位达人,把[/FONT]Coquitlam[FONT=宋体]译成了“高贵林”,我觉得这个中文译名与“满地宝”([/FONT]Port Moody[FONT=宋体])、“富贵门”([/FONT]Richmond[FONT=宋体])属于同一系列产品,家里要不是三代地主出身,恐怕很难给外国城市想出这么富有中国乡土气息的名字来。[/FONT]

[FONT=宋体]高贵林市在菲沙河北岸,新西敏市的东隔壁。城市的西北角,是穆迪港。在《十二城记》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新西敏和穆迪港这两座城市在大温地区远比温哥华市历史更悠久、身世也更显赫,夹在这两座城市之间的高贵林是“傻子过年看街坊”,跟着大哥、二哥混,小弟还愁没有出头之日?[/FONT]

[FONT=宋体]最早高贵林和列治文一样,都是[/FONT]1879[FONT=宋体]年那拨儿的“农业开发区”,到了[/FONT]1891[FONT=宋体]年正式建市。高贵林最早被开发,是因为穆迪上校修建的新西敏至穆迪港的北部公路从这里通过,但是后来,真正使这片“农业开发区”发展成一座城市的,却是菲沙河北岸的一座锯木作坊。在十九世纪末的加西地区,锯木作坊就算是“大工业”了,那么大一温哥华不也是从一锯木厂发展起来的么?跟早期的温哥华一样,高贵林也是先有了这座锯木作坊,然后在作坊周围开始出现杂货店、邮局、诊所、理发店以及城镇民居,一座新城市就这么诞生了。[/FONT]

[FONT=宋体]如果“锯木作坊”的故事到此为止,那么高贵林的人文历史也就未免流于平庸了。[/FONT]1909[FONT=宋体]年,菲沙锯木厂([/FONT]Fraser Mills[FONT=宋体],当年的“锯木作坊”,这个时候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的锯木企业了)的一次人才引进行为使得高贵林在大温从此与众不同。那一年,[/FONT]110[FONT=宋体]名来自魁北克的法裔林业工人,作为专业人才被跨省引进高贵林。这[/FONT]110[FONT=宋体]颗“种子”就此在加西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所以今天的高贵林市,号称有着加拿大自曼尼托巴省以西最大的法语社区。走在高贵林的[/FONT]Maillardville[FONT=宋体]区,如果听到周围的人冲你张嘴一个“笨猪”、闭嘴一个“傻驴”的,别动怒,人家那是用法语和你打招呼呢。[/FONT]

[FONT=宋体]说是加西最大的法语区,实际上高贵林的法语人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九十年代时有[/FONT]2%[FONT=宋体]的高贵林人说法语,现在这个数字大概也就剩下[/FONT]1%[FONT=宋体]了。高贵林全市人口[/FONT]14[FONT=宋体]万[/FONT]5[FONT=宋体]千人([/FONT]2006[FONT=宋体]年数据),其中说英语的白人还是大多数,超过了[/FONT]60%[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华人是本市的第二大族裔,约占[/FONT]15%[FONT=宋体]。不过,高贵林近几年华人的增速很快,成了新移民在大温择居的热点城市。在大温地区,华人新移民选择在哪个城市定居,除了与个人口味有关系外,更与其“阶级成分”密不可分:家财千万以上的“土豪劣绅”,只住温西的大[/FONT]House[FONT=宋体]或是[/FONT]Downtown[FONT=宋体]的超级海景公寓;百万级的“富裕中农”多选择本拿比、列治文这两个二线城市;趁个几十万的“下中农”,这两年的择居眼光就更多地落在了高贵林和素里上;剩下那些兜里只有俩烧饼钱的“贫雇农”就没什么谱儿了,腿肚子上贴灶王爷,走哪儿都是家,反正到哪儿也是租房。[/FONT]

[FONT=宋体]高贵林的韩国人也不少,占当地人口的[/FONT]3%[FONT=宋体],在少数族裔中仅次于华人。市区西边的[/FONT]North Road[FONT=宋体]那一带,聚集着大量的韩国商铺。[/FONT]

[FONT=宋体]说到商铺,高贵林有一种商铺是大温、甚至是整个加西地区最多的,那就是家具店。中国河北省有一句广告语买家具到香河。高贵林就是加拿大[/FONT]BC[FONT=宋体]省的“香河”,“买家具到高贵林”,这也是这边老百姓的共识。[/FONT]

[FONT=宋体]从地图上看,高贵林市的地域不太规则,左上方让穆迪港市掐去了一个边,右下方被高贵林港市占据了一个角,这样一来市区就形成了西南部和东北部两个部分。西南部靠近菲沙河岸,地势相对平缓。这里是高贵林起家的“老区”,前面提到的法语社区[/FONT]Maillardville[FONT=宋体]就在这一带。东北部地势相对较高,地面起伏也更大,但那边的房子看上去更新一些,社区也整齐得多。而高贵林的市中心,则选在了这两个部分的连接处。[/FONT]

[FONT=宋体]说到高贵林市中心的位置,我用了一个“选”字,这是有讲究的。所谓“市中心”不一定是市区的地理中心,而多指的是城市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对多数城市来讲,其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哪儿最热闹,市政府就会建在哪儿。但是有些城市出于发展的需要,会主动把市政府迁出老城区,进而带动新区的繁荣。在这方面,高贵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她的市中心的位置选得非常讲究,两头兼顾,既没有放弃老城,也同时提携了新城。而大温的另一座城市在构建城市新中心方面就做得很失败,这个反面例子等以后再讲,在这里还是接着说高贵林。[/FONT]

[FONT=宋体]高贵林市中心集中着几家[/FONT]Shopping Mall[FONT=宋体]和大型超市。但毕竟是三线城市,这边不像列治文、本拿比那么人稠楼密,看上去挺敞亮。近些年高贵林也起了一些高层公寓。在大温地区,高层公寓建到这个位置,就算是到了极限,再往外线走,就很少有这种建筑形式了。在高贵林市中心,一套百平米的两室两卫崭新“石屎柏文”大约三、四十万加币就可以拿下,这个价格也几乎是大温最便宜的了。[/FONT]

[FONT=宋体]不过,对选择住在高贵林的新移民来说,恐怕还是这里的[/FONT]House[FONT=宋体]更有吸引力。特别是从市中心往北的区域,房子普遍比较新,环境也好,背后是皑皑雪山,周边水清林茂,六、七十万加币可以买到一套三、四百平米的大宅子。“下中农”想过把“地主”瘾,又不愿离开都市区太远,对环境还有点追求,在大温这片地界,大概也就是这儿了。[/FONT]
[FONT=宋体]RIMG0591.jpg高贵林市中心北部的住宅区。[/FONT]

[FONT=宋体]对比同是三线城市的素里,两者的房价差不太多。从环境地貌来说,高贵林近山,风景更美。但在公共交通方面,通有轻轨的([/FONT]Skytrain[FONT=宋体],天车)的素里就有优势了。按照规划,本来有一条叫做“长青线”([/FONT]Evergreen Line[FONT=宋体])的轻轨应该从高贵林的市中心向西,与“千禧线”联接,直通到温哥华[/FONT]Downtown[FONT=宋体]。规划是十几年前就定了的,可直到今天连一锹土都没动,原因是投资方之一的[/FONT]TransLink[FONT=宋体]因为经营亏损,不想出钱了。不过省政府却一直把胸脯拍得山响,向气得骂街的高贵林百姓保证这条轻轨一定要建。但有分析人士认为,省政府还是在吹牛逼,经济还危着机呢,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传说中的“长青线”要开工只怕得等到猴年马月了。当然也有人对此持乐观态度:眼下“虎年”都到了,“猴年”还会远吗?[/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最后编辑: 2010-02-22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在保尔科察金的帖子里,我说很喜欢温哥华的满眼是绿, 保尔说高贵林更绿, 是真的吗? 我自己量了尺子, 是你说的下中农, 能买3-400百米的大宅当然向往, 但看了你的帖子, 交通确实是个问题. 等真到踏上温哥华的地面, 再实地考察, 到时候还得听听您的高见啊!!!!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在保尔科察金的帖子里,我说很喜欢温哥华的满眼是绿, 保尔说高贵林更绿, 是真的吗? 我自己量了尺子, 是你说的下中农, 能买3-400百米的大宅当然向往, 但看了你的帖子, 交通确实是个问题. 等真到踏上温哥华的地面, 再实地考察, 到时候还得听听您的高见啊!!!!

高贵林确实很绿,特别是市中心以北靠山的区域,感觉那里的街区是在森林里抠出来的,除了住宅和街道,林木无处不在。但是温哥华的西区也很绿,那可是富人区;温东差一些,绿地少。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lz新年好.读来的确受益匪浅,技术含量比较高,营养丰富.我是年初才和中介签了合同,也是联邦.有一事请教,我在中介只是填了一个表格,回来后中介说申请已经递交了,我问要不要备料,他们说早着呐.我现在心里很不踏实,你不是中介签完就备料了吗?
有一点与楼主感同身受,现在到这事有了结果之前,心态有问题,着急,做事没有心劲了.楼主觉得该怎么调整?
补充一点,关于移民的理由,我觉得我是健康原因第一,虽然刚到四张,已经是严重的亚健康,不敢再做了.
同意楼主关于中介费的说法,我现在的中介公司,费用并不高,但是移民费用不是12w,是10.5w,我要求解释,我可不想因为省俩钱把事耽误了,他们说是把基金公司的返利让利给我一部分.才是一部分啊,可见中介挣多少了.建议以后和中介签合同的同学,加上返利分成的条款.
我的职业与房地产有关,所以我对这方面比较敏感,温哥华什么样子我一点概念都没有,就整天在那个大联盟上看来看去,非常同意你对穆迪港的看法,无论投资居住.可惜我现在不能买,眼睁睁看着那么好的房子流口水.要是楼主能多发些目的港的pp.呵.....你看我都把穆迪港当成我的目的港了.
不好意思,能悄悄告诉我,您找的是哪个中介吗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之编外篇:在温哥华感受冬奥会

春节在北京陪父母。到了大年初六,节也就算过完了,于是打一“飞的”回温哥华,孝要尽,小家庭也不能不顾不是?

走前和朋友吃饭,有朋友说:回温哥华你能赶上看冬奥会了。

一想,还真是。两年之内我竟然当了两回奥运东道主,北京的和温哥华的。“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好像有这么个口号吧?北京那回东道主当得够累的,净水泼街、黄土垫道、汽车分了单双号。温哥华这东道主该怎么当?好像政府没有通知,正好回去看看。

飞机快到温哥华的时候,喇叭里传出加航机长的声音:“现在请大家往左侧窗外看,可以看见美丽的惠斯勒,冬奥会的雪上项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于是整飞机的人都往左看。舷窗外,正午的阳光下,一片雪山峡谷,异常壮观美丽,只是谁也找不到哪条沟是惠斯勒。

过了几分钟,机长再次兼任起了导游:“现在大家再往左看,下面是塞普利斯山,冬奥会有一个赛场就设在这里……”

所有的人再一次在安全带的束服下努力抬起屁股、伸长脖子往左面的窗外瞅,弄得飞机直往左边栽歪。

以前飞温哥华没这节目,不知道这是机长一时兴起临时增加的、还是加航方面为了“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而特意布置给下属的。

下了飞机,本以为海关关口一定会排成长龙,奥运期间嘛。可谁知通关大厅里空空荡荡,每个关口前排队的都不过四、五个人,这阵式还是第一次遇到。仔细一看,明白了:所有的关口今天全部开放。平时能开一半就不错了。看来奥运期间机场负责边检的同志们得辛苦加班了。

出站口有穿着奥运服饰的人员举着牌子接站,估计都是志愿者,但人数远不如北京那会儿多。

第一感觉,机场的奥运气氛不浓。

回家心切,拖着唯一的一件小拉杆箱直奔“加拿大线”轻轨。每次往来北京、温哥华之间,我的行李都是这样简单,用不着别人来接,自己坐公交回家。再说,我家在温哥华也没车不是。

匆匆离开机场,却不知在身后错过了奥运期间不“和谐”的一幕――机场快餐店的员工在集体罢工!这事整得挺大,是我回家后在报纸上看到的。这也就是在温哥华,要在北京,那……

到了家,问太太冬奥期间当地有啥与平时不一样的没有。太太向我隆重推介设在本市(里士满,为了配合冬奥,临时不叫她列治文了。)的“O-Zone”。说那儿每天都有演出,前几天还有来自中国台湾和大陆的演员来表演,她和女儿去看了,人特别多,观众都是华人。

我说这是谁呀?跑到这儿唱野台子的还有那么多人捧场?太太说挺有名的。台湾那个乐队叫FIR,北京来的那个边说边唱的胖乎乎男孩叫张什么。

后来我在“O-Zone”的网站上一查才知道,FIR就是“飞儿乐队”,要说“飞儿乐队”我听说过,说FIR还真对不上号。胖乎男孩叫张伯宏,不过从照片上看不胖啊?

飞儿乐队名气很大呀!太太说那也没昨天出场的加拿大摇滚乐队受欢迎,那个乐队叫Our Lady Peace。太太和女儿提前两小时进场,整个体育场就已经站满人了,几乎全是洋人,前几天捧飞儿乐队的华人不知道都躲哪儿去了。

关于“O-Zone”,有兴趣的朋友迎欢去我的博客上看看,那里有几张我用手机随手拍下的照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2d6800100heqk.html

我说这就是文化差异。

文化有差异,体育应该没有吧?也有!

我19日到温哥华,在家里看到一份18日的《The Province》报,头版整版刊出的大照片,是一个加拿女运动员挥舞国旗庆祝胜利的画面;翻到最后,末版又是一个整版大照片,画面上挥拳大吼的还是这位加拿大金发美女,也就是在500米短道速滑输给王?得第二的那位。

这时候加拿大已经拿下两枚金牌了,还且后面还有大把金牌可拿,按说一块银牌不至于给出这么大的动静吧?可人家加拿大人不是这么想滴!能参加奥运的就是英雄,何况人家还拿到奖牌了。再说,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比赛费用,要么自己掏腰包、要么找人赞助。除了给国家带来荣誉,人家也一分情都不欠国家的。别说银牌,就是名次垫底也用不着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起领导的一通检讨,站在奥运这个赛场上,唯一要做的,就是按受观众的欢呼!

以前奥运的电视转播,主要盯在中国运动员身上,这次在国外看人家的电视台,对咱没那么照顾,什么项目都播。首先围观的群众对哪个运动员都是一片欢呼,不知道的以为每个人都是冠军呢;另外,绝大多数运动员完成赛事后也是兴高彩烈、手舞足蹈,不知道的也以为他们每个人都是第一呢。

而且,这次我才知道,国外算奥运排名,是按奖牌总数算的,而不是像我们在北京奥运那会儿按金牌数排座次。

除了看电视转播,没去现场看比赛,票太贵,再说现在也买不到了。跟上回在北京一样,这东道主白瞎了。

但是,毕竟咱还是人在温哥华呢,赛场里的气氛无福感受,主办城市里的奥运气氛又不要钱,不受白不受呀。街上转转去吧!

走在大街上,除了市政府大楼张灯结彩、开门纳客、举办展览供游人免费参观外,其他的地方与平时没太大区别。临街的旧房子政府也没给出钱重新粉刷一下、流动人口也没给劝回原籍、汽车也不分单双号、进出小区也没人查出入证……

有区别的是街上的人:几乎一半的行人身上都会有国家或奥运的元素,哪怕只是一顶有枫叶图案的帽子、或是一双有奥运标志的手套,当然,也不乏直接披着国旗的。

而且街上的人明显比平时多,一个个都兴高彩烈的。我算看出来了,对这些加拿大人来说,冬奥会就是一个大Party:有比赛看、有起哄架秧子的地方可去、能一起到大街上Hi。再看那个“O-Zone”,连吃、带玩、还有演出可看,那不就是一庙会嘛!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加拿大人都喜欢冬奥会。我到温哥华的当天,电视上说,有300人在温市中心游行,抗议举行奥运。这又让我想起了北京,不知道北京那届奥运是不是历史上唯一一届受到主办城市全体市民支持的奥运会……

我是北京“永久市民”兼温哥华“永久居民”,对北京奥运,我感恩,大多数北京人都因为办奥运而得到实惠了吧?对温哥华奥运,我喜欢,大狂欢节谁不喜欢呀?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写的真逗。喜欢你那带有调侃气味的文章。只是可惜,我的进度象蜗牛,二次补料都寄出快两个月了,还没消息,郁闷至极。

“郁闷”是必须的,但别“至极”,二次补料都两个月了,也应该快了吧……祝好运!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