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连载)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什么时候写到WHite Rock啊,等了好多天了,暂居在Fraser Heights,心里想之念之的还是White Rock!

Fraser Heights不错呀!我去过两次,房子、社区、学校都挺好。当然要说环境、景色、氛围,我也更喜欢White Rock。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看了LZ冬奥会的照片啦
在温哥华同时看到穿短裤和穿羽绒服的人,貌似很正常?
茶哥,那边气候到底穿短裤还是羽绒服合适呀?

去年圣诞节前,那应该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了,那天还飘着雪花,一白人大汉右肩上扛着一个煤气罐,左手提着一个煤气罐,上身一件紧身小背心儿,下面一条没膝大裤衩子,正站在一家酒吧外眉飞色舞地与熟人聊天――即不知道冷,也不知道累,您到是把煤气罐放下来再侃呀。有时你真不知道这帮老外的脑子是怎么回事。

老外就是喜欢乱穿衣,冬天穿背心裤衩、夏天穿抓绒帽儿衫,在温哥华一点都不新鲜。

比较正常的人,在现在这个季节,上面衬衣外罩一件夹袄,下面光腿穿一条牛仔裤就行了。羽绒服、秋裤之类的在温哥华的冬天很少能穿得到。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59:十二城记――高贵林港

[FONT=宋体]“高贵林港”([/FONT]Port Coquitlam[FONT=宋体],简称[/FONT]PoCo[FONT=宋体])不是高贵林市的一个港口,而是高贵林以东的另外一座城市。前面介绍高贵林市时曾说到过,高贵林市区的版图很不规则,西北角让穆迪港给圈走了,东南边被高贵林港占去了一大块。从这个描述中可以看出,穆迪港、高贵林、高贵林港,从西北到东南,三座城市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在大温地区这连体三胞胎有个统称,叫“三联市”([/FONT]Tri-City[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三胞胎里的那哥儿俩都介绍过了,这一回单说这三儿――高贵林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行,不拉上高贵林,高贵林港还真没法出场。关于高贵林港的诞生,还得先从高贵林说起,谁让人家是连体婴呢。[/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上文书说到,高贵林最早是被省里作为“农业开发区”划片而治的。到了[/FONT]1891[FONT=宋体]年高贵林建市,当时实际上也是一“农业市”。什么叫“农业市”呀?就是辖区内有一小片勉强可以被称为“城镇街区”的地盘,其余的大部分地面儿,不是农田,就是准备开垦成农田的荒地。但是高贵林这个“农业市”有一点特殊,就是在她的疆域内,除了[/FONT]Fraser Mills[FONT=宋体]附近那一小片“城镇街区”和大片的农田、荒地之外,居然还存在着一片占地面积很大的“工业区”。这个“工业区”,就是在今天的高贵林港市区中间横切了一刀的“太平洋铁路货场”,以及附近的服务配套设施。[/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十二城记》中关于温哥华的那部分曾提到过,温哥华之所以能够力压当时的省会城市新西敏而迅速成长为大温诸城的带头大哥,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横贯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西端终点站,设在了温哥华市内。港口遇见铁路,就像流氓学会了武术嘛,没人惹得起了。但是铁路上的人都知道,旦凡大一点的城市,她的铁路货运站与客运站,一定不会设在一起,太占地方,城市里火车站那都是寸土寸金的地方,设一大货场算是怎么回事?所以随着温哥华市的日益繁荣,太平洋铁路的温哥华货运站,于[/FONT]1911[FONT=宋体]年就被迁到了现在的高贵林港这个地方。[/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打那儿以后,事实上就出现了两个“高贵林”:“农业的高贵林”和“工业的高贵林”。虽然名字里都有个“高贵”,但是您琢磨琢磨,铁路上的人能和种地的人捏合到一块去吗?两年以后的[/FONT]1913[FONT=宋体]年,“工业的高贵林”就宣布独立了,“高贵”地成为了“高贵林港”市。[/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说温哥华是“港口遇见铁路,就像流氓学会了武术”,其实高贵林港也一样。我曾在列治文图书馆读过一本介绍高贵林港历史的书,那本书的扉页上印着一句话:[/FONT]Port Coquitlam - Where Rails meet Rivers[FONT=宋体](高贵林港――铁路遇到河的地方)。显然,铁路和河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怪不得该市的先人们在为新城市命名的时候,在没舍得扔掉“高贵”的同时,特意在末尾加了个“港”字。[/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高贵林港不但临河,而且临的还是两条河,一条是市区西边与高贵林市之间的“界河”高贵林河([/FONT]Coquitlam River[FONT=宋体]),另一条是南面的皮特河([/FONT]Pitt River[FONT=宋体])。所谓高贵林港的那个“港”,指的就是设在皮特河岸边的河港。话说回来了,要不是靠着河港,便于与水路运输衔接,当初人家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也就不会把货运站设在这里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高贵林港占了靠河的便宜,但也没少在这一点上吃亏。历史上那两条河都发过大水。我在书上看到过几张历史照片,洪水之下,刚有点城市模样的街区,已是“一片汪洋都不见”。不过,现在选择在高贵林港定居已大可不必为此发愁了,市政府早就在河边筑起了堤坝,洪水再来,那也是“水高一寸、堤高一尺!团结战斗、众志成城!”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因为靠河,才“勾引”来了铁路;因为有了铁路,才有了高贵林港这座城市。所以,铁路带给高贵林港的好处是最直接的。但还是那句话:有得必有失。去过铁路货运站的人都知道,那里面的铁道可不是只有一、两条,数十条铁轨交错缠绕,一眼望不到头。高贵林港的这座货运站,那是太平洋铁路的终点大站,规模更是惊人:西起市区的西边界高贵林河、东到市区的东边界皮特河――整个拦腰一刀把城市切成了两半!在现在看来,这个密布钢轨、停满车皮的巨大货场就像一道丑陋的伤疤,横贯市中心,影响市容不说,更要命的是阻碍交通:行人车辆无论是南来还是北往,都只能绕到市区两侧的边界处,跟黄花儿鱼似的溜边儿过去。[/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既然市区中间的这条“钢铁鸿沟”难以逾越,那咱干脆只当南北两边老死不相往来,压根儿就是不搭界的两个地方。这么一来,一个割裂的高贵林港,就变成了两个小镇,两个安宁而且漂亮的小镇。[/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南镇”面积相对较小,呈三角形,北边界是铁路货场,西边是高贵林河,东南方向皮特河绕城而过。镇子东部,相当于全镇面积三分之一的区域被工业区占据。西部是住宅区,特别是南部靠近皮特河那一片,沿河岸坡地迤逦而上,房子都很新,看上去社区环境相当不错。住宅区的西侧、高贵林河东岸是一大片绿地公园。镇子的西北角,是高贵林港市的[/FONT]Downtown[FONT=宋体],市政厅、图书馆和主要的商业街都在这一带。[/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北镇”的面积比“南镇”大得多,从铁路货场向北分布,直达北面山脚下的莽莽山林;西侧同样是高贵林河东岸狭长的林地公园;镇子东面则是一大片农业用地,再过去就是皮特河了。住宅区占据了“北镇”绝大部分的面积。相对于“南镇”,“北镇”这边地势更高,有非常棒的山景和大片的森林绿地。镇子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东南角,那里有几家卖场和运动场、剧院、餐馆什么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无论“南镇”还是“北镇”,整个高贵林港几乎没有高层建筑,住宅形式以[/FONT]House[FONT=宋体]为主。虽然比高贵林的位置更偏一些,但是比较起来,高贵林港的房价比高贵林并没有明显的差异。[/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高贵林港是个小城市,人口只有[/FONT]5[FONT=宋体]万多一点,其中[/FONT]80%[FONT=宋体]是白人,华人在本市的少数族裔中尽管仍是第一大户,但也只占[/FONT]7%[FONT=宋体],大概[/FONT]3[FONT=宋体]千来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说到高贵林港的[/FONT][FONT=宋体]居民,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这就是“特里[/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福克斯”([/FONT]Terry Fox[FONT=宋体])。您以为加拿大人最崇拜的国家英雄是谁?立国先躯?战争中殉国的军人?奥林匹克冠军?冰球巨星?都不是。加拿大的国家英雄,就是这个出生在高贵林港的普通青年特里[/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福克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关于特里的故事,如果您知道,我就用不着再讲一遍了;如果您不太了解,那算我给您留个作业,有闲暇的时候上互联网上查一查。如果您对加拿大这个国家没什么的兴趣,也就无太大所谓了,但是如果您对加拿大有兴趣、特别是还做着移民到这个国家的打算的话,那您就很有必要了解特里[/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福克斯的故事以及他在加拿大人民心目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因为了解了这些,会让您对加拿大这个国家的民族气质有更一步的认识,您会知道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精神在这个国家最受尊崇。[/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楼主,我已经查到了:
“30[/font][FONT=宋体]年前,一个[/FONT]18[FONT=宋体]岁的加拿大青年身患癌症被切除右腿,他却踏上横穿全国的特殊旅程。用行动唤起了人们对癌症患者的帮助,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癌症基金已筹集资金[/FONT]4[FONT=宋体]亿美元。而他却在奔跑[/FONT]143[FONT=宋体]天后,倒在了最后的路上。今天,[/FONT][FONT=宋体]特里[/FONT][FONT=宋体]福克斯基金会[/FONT][FONT=宋体]筹办的[/FONT][FONT=宋体]希望马拉松[/FONT][FONT=宋体]义跑活动每年都在举行,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为癌症研究募集资金的公益活动,全球有[/FONT]52[FONT=宋体]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这项慈善马拉松活动,募集善款全部捐献给当地的癌症研究中心。”[/FONT]
[FONT=宋体]下面是terry fox run的网址[/FONT]
[FONT=宋体]www.terryfox.org[/FONT]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FONT=宋体]加拿大人崇拜的是这种坚韧不拔,助人为乐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人非常愿意做公益事业的原因。[/FONT]

这是不是与西方人一般信仰宗教有关?

我觉得人应该有一些信仰,这样就有了做人的准则,也就不会发生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FONT=宋体]加拿大人崇拜的是这种坚韧不拔,助人为乐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人非常愿意做公益事业的原因。[/FONT]

这是不是与西方人一般信仰宗教有关?

我觉得人应该有一些信仰,这样就有了做人的准则,也就不会发生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

恭喜你做出了一份120分的答卷。“加拿大人崇拜的是这种坚韧不拔,助人为乐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人非常愿意做公益事业的原因。”这句话说得非常准确!

当年特里的行为感动了整个加拿大,而且这种影响在今天一点没有消弱。本届冬奥会开幕式,圣火点火仪式上的这幅画面还记得吧:
20100218101338582.jpg

这位火炬手叫里克.汉森,被当地媒体称为“加拿大的英雄”。汉森不仅是残奥会金牌获得者,更重要的是,他于1985年从温哥华出发,开始了「行动者环游世界」的壮举。他用了2年2个月时间,推着轮椅穿越了4大洲的34个国家,包括登上中国的长城,行程达4万公里,为脊椎损伤研究及生活改善计划共筹得2600万元,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

冬奥会开幕式,加拿大把“携圣火进入会场”这项至高无上的荣誉给了汉森,再一次向世界表明什么样的人最应该受到崇拜和尊敬。

加拿大人对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的极大热情,是我们在中国难以想像的,只有到了加拿大才会感受到。

“志愿者”这个词是我们在北京奥运会前才熟悉起来的,但在加拿大,志愿者无时无处不在,中学生从事志愿者工作是“必修课”,加国政府也告戒新移民,参加志愿者活动是融入加拿大社会最有效的方式。

加拿大人对各种募捐活动十分慷慨,每家西人办的超市里都有一个写着“Food Bank”的货车,里面堆满了食品、玩具和各种生活用品,这些都是前来购物的人从超市里买出来再放到这辆货车上的。捐赠的物品将被送到本社区的Food Bank,那也是一家“超市”,不要钱的“超市”,任何人只要凭借住在本社区的有效证明就可以随意拿出取这种“超市”里的物品。当然,去那里的都是生活困难的低收入者。

在加拿大,做慈善捐助的人并不都是有钱人,很多人都是失业时曾得到过社会的帮助,现在有工作挣到钱了,马上就回来捐助别人。

我不知道这种精神是不是与宗教信仰有关,事实上现在在西方国家,真正信教的人也越来越少,所以他们传教工作做得非常努力,特别是针对新来的东方人。

不管是不是与宗教信仰有关,反正“坚韧不拔、助人为乐”的精神确实是加拿大人最崇尚的。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http://www.cbc.ca/greatest/top_ten/nominee/fox-terry.html

认真做功课了!

非常喜欢您的文字!人在北京,向往温哥华!复习雅思的过程中,每天会来这里看看。很开心,很长见识!如果将来能顺利登陆,买机票前肯定会多次复习您的城市随笔!选择住处时,学校、景观、交通、安全、居住成本。。。。。。谁都不能免俗哦。可是您的文章是真的不俗,有趣有生气,您可以考虑出版了!
顺着您帖子的指引,阅读了您的博客。有些图片简直令人刹那间有一时的失神,几乎亲历那树影的飘摇、微风和一丝丝的乡愁。温哥华的自然景观,综合评比之下,的确吸引人!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恭喜你做出了一份120分的答卷。“加拿大人崇拜的是这种坚韧不拔,助人为乐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人非常愿意做公益事业的原因。”这句话说得非常准确!

当年特里的行为感动了整个加拿大,而且这种影响在今天一点没有消弱。本届冬奥会开幕式,圣火点火仪式上的这幅画面还记得吧:
浏览附件132273

这位火炬手叫里克.汉森,被当地媒体称为“加拿大的英雄”。汉森不仅是残奥会金牌获得者,更重要的是,他于1985年从温哥华出发,开始了「行动者环游世界」的壮举。他用了2年2个月时间,推着轮椅穿越了4大洲的34个国家,包括登上中国的长城,行程达4万公里,为脊椎损伤研究及生活改善计划共筹得2600万元,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

冬奥会开幕式,加拿大把“携圣火进入会场”这项至高无上的荣誉给了汉森,再一次向世界表明什么样的人最应该受到崇拜和尊敬。

加拿大人对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的极大热情,是我们在中国难以想像的,只有到了加拿大才会感受到。

“志愿者”这个词是我们在北京奥运会前才熟悉起来的,但在加拿大,志愿者无时无处不在,中学生从事志愿者工作是“必修课”,加国政府也告戒新移民,参加志愿者活动是融入加拿大社会最有效的方式。

加拿大人对各种募捐活动十分慷慨,每家西人办的超市里都有一个写着“Food Bank”的货车,里面堆满了食品、玩具和各种生活用品,这些都是前来购物的人从超市里买出来再放到这辆货车上的。捐赠的物品将被送到本社区的Food Bank,那也是一家“超市”,不要钱的“超市”,任何人只要凭借住在本社区的有效证明就可以随意拿出取这种“超市”里的物品。当然,去那里的都是生活困难的低收入者。

在加拿大,做慈善捐助的人并不都是有钱人,很多人都是失业时曾得到过社会的帮助,现在有工作挣到钱了,马上就回来捐助别人。

我不知道这种精神是不是与宗教信仰有关,事实上现在在西方国家,真正信教的人也越来越少,所以他们传教工作做得非常努力,特别是针对新来的东方人。

不管是不是与宗教信仰有关,反正“坚韧不拔、助人为乐”的精神确实是加拿大人最崇尚的。

谢谢楼主的夸奖!
我感觉现在中国缺少的正是这种精神!

今天在电视上看了一个节目,就是介绍各种形式的诈骗活动,不少人都上当受骗了!
我一边看一边想,中国人真得很聪明,想出来这么多形形色色的诈骗方法,如果这些聪明用到正地方该有多好!
不知道加拿大是否也有这么多的诈骗活动呢?我想肯定不会!
为什么国内现在是这种情况?是物质利诱?社会不公?还是。。。。

太复杂了,一下子也说不清,总之国内的大环境确实不敢恭维,尤其是对孩子的成长更不利,这也是大家为什么移民的原因吧!

中国现在有钱的人多的是,但是真正做慈善事业人却少得可怜,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成龙的原因,说实话成龙的电影我并不是很喜欢,可能是因为多是武打或动作片,但是成龙的这个人确实很好,昨天看了一个节目,成龙说现在他已经将他的所有收入做慈善事业,这一点真是让人佩服!

但愿中国多出一些成龙!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http://www.cbc.ca/greatest/top_ten/nominee/fox-terry.html

认真做功课了!

非常喜欢您的文字!人在北京,向往温哥华!复习雅思的过程中,每天会来这里看看。很开心,很长见识!如果将来能顺利登陆,买机票前肯定会多次复习您的城市随笔!选择住处时,学校、景观、交通、安全、居住成本。。。。。。谁都不能免俗哦。可是您的文章是真的不俗,有趣有生气,您可以考虑出版了!
顺着您帖子的指引,阅读了您的博客。有些图片简直令人刹那间有一时的失神,几乎亲历那树影的飘摇、微风和一丝丝的乡愁。温哥华的自然景观,综合评比之下,的确吸引人!

谢谢夸奖!

温哥华的气候和自然风景甭说在加拿大,放在全世界也是一等一的,还是来温哥华后亲身体验吧。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谢谢夸奖!

温哥华的气候和自然风景甭说在加拿大,放在全世界也是一等一的,还是来温哥华后亲身体验吧。


呵呵, 就冲楼主这句话, 铁了心也要来温哥华.:wdb19: 儿子已经过来, 而且非常之适应。 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更幸福的, 一起努力, 创造全新的简单生活。 象家园里的亮灯姐的心态学习, 对任何事有一个乐观的心态, 一切就变得容易和简单了。 :wdb10::wdb10: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请教楼主,以后如何打算,找个工作还是自己做生意?要不什么都不做?还是两头飞?我们这样的年龄,语言不占优势,过去的经验在那里完全用不上,打工都没体力了.投资移民的人不少,感觉很少有考虑在加拿大自己做生意.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请教楼主,以后如何打算,找个工作还是自己做生意?要不什么都不做?还是两头飞?我们这样的年龄,语言不占优势,过去的经验在那里完全用不上,打工都没体力了.投资移民的人不少,感觉很少有考虑在加拿大自己做生意.

我有几个朋友都办了或正在办投资移民,其中有一两个曾有过到加拿大做生意的打算,但后来也都打消了这类念头。就目前的商业环境而言,自己做生意赚钱还是国内更方便、更有优势。我认识的这几位投资移民分为两类:一种是两头飞,以国内的生意为重,不时去国外探探亲的;另一种是国内生意交由他人打理,全家主要是加拿大享受生活的。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移民杂记60:十二城记――素里(上)

[FONT=宋体]素里([/FONT]Surrey[FONT=宋体])隔菲沙河与新西敏市相望,就因为这个地里位置,这座城市就得了这么个名字。怎么的呢?是这么回事,“新西敏”这个名字不是女皇从伦敦老家搬过来的吗?在英国,与西敏区隔泰晤士河相望的那个省,就叫素里省。人家新西敏是皇上赐名,那叫“皇恩浩荡”,河这边也惦记跟着沾光,想起皇上老家西敏区河对岸的素里来了,就把自己这块地方叫了素里。幸亏这种拉大旗、做虎皮的“联想式命名法”没有继续蔓延下去,要不然,整个加西地区就变成英国地图在北美的翻版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单是名字沾了新西敏的光,素里的早期发展也与对岸的“皇家城市”息息相关。[/FONT]1859[FONT=宋体]年新西敏建市的时候,素里这边还是一片蛮荒。当初穆迪长官将省政府设在对岸,那是把这一带预设为抵抗美国佬的战场的。您想啊,整天被大炮筒子瞄着的地方,谁敢到这儿来投资开发呀。直到数年之后,迟迟不见美国人进攻,加拿大人的备战心理开始松懈,[/FONT]1860[FONT=宋体]年代后期,开始有胆儿大的白人过河到素里定居。只是一河之隔,那边是壁垒森严、寸土寸金的省城重地,这边是遍地荒芜、谁圈起来就归谁的自由乐土,总有那为了填饱肚子而甘愿冒险的,没过多久,素里这边就东一片、西一片地种上庄稼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时大温其他几个地区也相继出现了这种随便圈地、任意开发的情况,省政府发现苗头不对,及时制定对策,于[/FONT]1870[FONT=宋体]年代中后期先后在菲沙河谷地区圈定了多个“农业开发区”,各自成立自治机构,以期控制这种乱砍乱伐、野蛮开发的无政府势态。现在的大温诸城,除了那几个一诞生就是以城市面貌出现的“老家伙”,如新西敏、穆迪港、温哥华等,其他的基本上都是“农业开发区”出身。素里当然也不例外。[/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尽管被划为了“农业开发区”,但早期素里的状况并无太大改善。跑到这里私自开荒的、挖陷阱偷猎的、打闷棍套白狼的,比比皆是。当时素里的流动人口远多于大温的其他地区,治安、区容都不怎么样。我想这主要还是因为素里地面太大,再加上政府也没有类似“城管”这种强力执法部门,一时混乱也在所难免。[/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素里的发展史上,[/FONT]Old Yale Road[FONT=宋体]的建设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翻开地图,你很容易在素里找到这个路名,这是一条从素里的中心区域通向菲沙河南岸的大路,沿此路通过[/FONT]Pattullo[FONT=宋体]大桥(此桥于[/FONT]1904[FONT=宋体]年开通)可直达新西敏市中心。为什么说这条路对素里的发展尤为重要呢?早期的素里农民就是顺这条路赶着马车前往新西敏的“农民市场”([/FONT]Farmer’s Market[FONT=宋体])赶集的。大批新鲜蔬菜爪果日复一日地往新西敏送,在建设省城人民“菜篮子工程”的同时,素里人民也找到了自己的振兴之路,那就是把素里建设成整个大温地区的“菜园子、果园子”![/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条路,素里人民一走就是一百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初那些家“农业开发区”早已经“农转非”晋身为工业化城市了,只剩下一个素里,至今仍然孤独地高举着“农业城市”的旗帜。到目前为止,农业依然是素里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够执着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素里是大温地区硕果仅存的‘农业城市’”――这个说法可不是我给安上的,这是我在一本介绍大温地历史的书上读来的。其实都用不着看书,到素里走一圈就知道这个说法不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城市外围或是边缘地区有点儿农田并不新鲜,哪个城市没片儿郊区呢?前面介绍列治文、高贵林港等大温城市,都曾提到在市区之外尚留有大片庄稼地。但是,人家素里的庄稼地不是在郊外,而是市区里面。在素里开车,走着走着,车窗外的景色不知不觉中就可能从城市街区变成一望无际的菜园子;别拐弯,接着往前开,过一会儿你会发现菜园子又变回了城市景观。[/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素里这种“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乡难分”的奇特景象,其实并不能完全归结于“当过农业开发区”这一历史问题,而很大程度上因为城市规划失误造成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前面说过,素里早期的发展是依托河对岸的省会新西敏,所以最先建立并很快成熟起来的城市社区是在素里北部靠边菲沙河南岸的地区。但是在[/FONT]1963[FONT=宋体]年,素里市的主要领导被城市的快速发展势头冲昏了头脑,犯下了急躁冒进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认为建设“大素里”、让城市街区迅速填满素里版图的时代已经到来,于是放弃“以城市蚕食乡村”的稳妥发展策略,改为跳跃式的大踏步前进。具体的措施是:将市政厅从素里北部成熟的城市社区中迁出,越过大片农业区,挪到了中南部的荒芜地带。政府期望用这种“迁都”手段,带动新市厅周边的城市化建设。[/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热情是好的,但是饭总要一口一口地吃,一口是吃不成个胖子的!素里的新“政治中心”虽然在一片荒芜中建立起来了,但是那个区域没有公交系统、没有像样的商业街,连政府自己的雇员都不愿把家搬过那边去。显然,政府这项大手笔的“兴市举措”对新区建设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反而却严重地延误了老社区的发展,长期以来没少被各界批评。直到[/FONT]2008[FONT=宋体]年,在新市长[/FONT]Diane Watts[FONT=宋体]建议下,素里市政府才纠正错误,重新搬回到了昔日的老根据地――[/FONT]Surrey Centre[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俗话说得好: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炕!走过几年弯路,一旦拨乱返正、发誓把损失的时光夺回来,那剩下的就是大步流星奔小康了,跟时下最火的“金砖四国”似的。素里就属于这种,发福速度跟气儿吹的一样,眼看着就把前面那几个“胖子”一个一个的超过去了。目前,素里的人口规模在大温地区名列第二,但是根据预期,不久的将来即将超过温哥华市成为大温地区第一大城市![/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根据[/FONT]2009[FONT=宋体]年[/FONT]6[FONT=宋体]月的统计,素里市的总人口是[/FONT]462516[FONT=宋体]人。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城市,素里的外来移民所占比例很大,母语是非加拿大官方语言的人士达到了[/FONT]44%[FONT=宋体],这个数字在整个大温地区都能挤进前三甲了。根据《十二城记》前面各章的介绍,大温各城市中的少数族裔,除了北温是波斯人稍占优势外,其他的差不多都是咱华人占的比例最高。现在讲到了素里,在这方面就又出了一个例外――素里最多的少数族裔是印度人,超过了全市总人口的[/FONT]20%[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有人说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这话不假,但还要补充一下,世界上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也就会有印度人。俩人口大国,又同是文明古国,生存能力超强是这两国国民共同的特点。任何国家,只要有成规模的外来移民人口,那么中国人和印度人就一定是其中的“大户”。[/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人到了海外,就像是树叶飘离了树枝,特别是出于生活考虑入了外国籍、而又割舍不下故国的人,那种心境是很复杂的。在这个方面,海外的印度人就非常令海外华人所羡慕。这话从何说起呢?咱下文书接着讲。[/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待续……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60:十二城记――素里(上)

我的天,好容易等到我关注的素里,竟然还是连载中的连载,,楼主加快速度啊,,,,,我很向往温哥华的天气,但是无法承认其房价,治好把目标转向素里了,,楼主一定要把房价分析一下啊,,拜托拜托,,,感激不及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