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一笑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UNESCO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河流,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可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众多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

到2004年7月,全球共有世界遗产788项,其中文化遗产611项,自然遗产15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23项。中国有30项,文化遗产21项,自然遗产4项,文化与自然遗产5项

世界文化遗产::
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颐 和 园 、长城 、 天坛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 平遥古城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丽江古城 、苏州古典园林 、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大足石刻
武当山古建筑、莫高窟 、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龙门石窟 、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明清皇家陵寝 (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 、青城山-都江堰
皖南古村落 、云冈石窟 、 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世界自然遗产::
九 寨 沟 、 黄 龙 、武 陵 源 、三江并流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泰 山 、黄 山 、 峨眉山-乐山大佛 、武 夷 山 、庐山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部分-文化遗产部分[转载]
长城-Great Wall


中文名称: 长城
英文名称: Great Wall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01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 (II) (I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
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
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
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现存的长城,修建于明代, 东
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穿越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8
个省、市、自治区。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其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北方
民族的侵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统一前北方互相争斗的诸侯小国各
自建造的长城衔接起来,形成穿山越岭的北方边界的屏障,长达5000多公里,是抵御来
自北方蒙古大草原上游牧民族骑兵袭击的壁垒,也是秦始皇自身权力和荣耀的一个有利
证明。汉武帝也曾多次修筑长城,用以保护河套、陇西等地,加强东西方交流,其长度
达到了10000余公里。到明代,为防止前朝(元)残留势力南下,也不断修筑北方长
城,全长达7300多公里,整个工程延续了200多年。在中国历史的其它时期,统治者也
不同程度地修筑长城,长度相加超过50000公里。因此,长城是"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
里"的伟大工程奇迹。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所经地形极为复杂,根据地形又采用了不同的奇特结构,充分
显示了华夏祖先的聪明才智,在世界古代工程史上可谓罕见。 长城在重要道口、山口、
山海交接处设立关城,即便于交通,又有利于防守。在墙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强
台,用于左右射击。长城每隔一段距离,设有敌楼,用于存放武器、粮食和士兵居住,
战时用作掩体。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燧、烽火台,用于在敌人入侵时,举火燃烟,
迅速传递信息。城墙沿着山坡起伏延伸,穿过沙漠和沼泽。土制的墙以石头为地基,表
面用砖块贴饰。从掺望台上能看到烟雾信号,而在晚上利用篝火,这样消息能以罕见的
速度横越全国。



  自修建以来,长城就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长城的守失关系着许多
朝代的更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伴随着长城内外著名战役的发生,英雄人物云涌
而出,大大丰富了这座亘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如战国时代的赵国名将李牧,后代为纪念
其功绩,在雁门关修建了李牧祠以为纪念,至今其遗址尤存。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长
城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姜女哭长城,在山海关还建有孟姜女庙,前来参拜的人络
绎不绝。




------------------------------------------------
故宫-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中文名称: 故宫
英文名称: 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03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紫禁城是5个多世纪最高权力的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和工艺品的9000
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
高水平的体现。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
(1420),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从1421年明成祖迁
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结束中国历史上封
建王朝的统治,故宫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后经历了24位皇帝。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
间,故宫四周绕以10米高的城墙,外有50多米宽的护城河。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
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
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
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两部
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
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后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
东西六宫为翼,是皇帝、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后廷,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
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中国的建筑匠师们将如此
大规模的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利用重重得墙门和庭院把故宫有序地组合成壮丽的建筑
群。明清故宫的规划和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是
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内外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体
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运用、小品的陈设、装饰的制作、色彩的选择都达到了很高的水
平,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故宫还是我国收藏最好最丰富的文物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建成于1925年,文物收藏
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抗战期间,为确保国宝安全,曾将精选的五批故宫文物转移南
方,抗战胜利后,部分运回故宫,部分运抵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千方百计收集流
失文物,使故宫新旧藏品达到数百万,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牙
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家具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
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莫高窟-Mogao Caves

中文名称: 莫高窟
英文名称: Mogao Caves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04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 (II)(III) (IV) (V) (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
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
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这里
也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体系:中国、印度、伊
斯兰和欧美文化体系都戏剧性地在这里交流与融汇。



  莫高窟洞窟开凿在南北长约1700米,高约15到30米的崖石上,现存洞窟735个,包
括最初发现的492个,和近年来新发现的243个。这些洞窟按分布自然形成南北两区,南
区长约1000米,北区长约700米,有壁画4到5万平方米,彩塑近2500身,唐宋木构窟檐
5座。闻名于世的藏经阁位于南区西端第17窟。莫高窟开凿于公元366年,是佛教从西域
传入内地后的产物,其续建和重建前后绵延了千余年。在隋、唐前期,进入开凿的鼎盛
时期,到宋朝时,西夏对莫高窟的建凿已远不如前代了,元代时仍有开凿,但莫高窟已
逐渐走向荒废,变得鲜为人知了。到清康熙年间,莫高窟才逐渐又被世人注意。光绪二
十年(1900),一名道士偶然间发现藏经洞,内有文书、经文、文物4万余件,成为20
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后莫高窟屡遭各国冒险家的掠夺,文物大量流失,
直至1943年其归为国有,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才开始对莫高窟进行保护和研究。



  莫高窟的精华是彩塑和壁画。彩塑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佛、菩萨、力士、天王等
佛教尊像,大的佛像高达30多米,小的只有十几厘米。壁画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是佛教
尊像画、佛传故事画、佛教因缘故事画、供养人物画等和部分中国神话故事画。其中隋
唐作品占作品总数的一半以上。石窟内容的主题是佛教,但是它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各方面社会生活,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
社会的历史全书。中国古代艺术的主流石佛教艺术。佛教传播的必然产物石佛教造像和
壁画。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许多佛教艺术我们已经无法看到了。莫高窟地处气候
干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后人迹罕至,所以彩塑和壁画得以完好保存,使我们可以了解占
据中国古代艺术主流的佛教艺术的辉煌,一睹别处业已消失的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
杰作。这也是莫高窟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莫高窟是中华文化艺术史上的瑰
宝,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






--------------------------------------------------------


秦始皇陵-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中文名称: 秦始皇陵
英文名称: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05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 (I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
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
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
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
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的下河村的附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
国的皇帝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即位后不久便开始在骊山营建自己的坟墓,特别是在他
统一六国后,更是在秦陵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参
加陵墓的修建,梦想着自己死后依旧统治中国。前后费时近40年,至秦灭亡时陵园尚未
完全竣工。修建秦陵的人最多时曾经达到70万。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工程浩大为史所罕见。冢高76米,周长
2000米,陵园内有两层城垣,呈回字型,外城周长6264米,内城周长2525米,陵丘位
于内城的中部偏南侧。1974年至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500米处发掘出了秦陵兵马俑
坑,随着发掘工作的展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个墓坑重见天日。一号坑最大,东西
长216米,南北宽62米,面积有13260平方米,是一个长方形军阵,有步兵和车兵联合
组成;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面积有6000平方米,是一个曲尺形军阵,有
多兵种组成;三号坑东西长124米,宽62米,面积仅有520平方米,三号坑最小,但据推
测是指挥部,位置极为重要。目前在三个墓坑中共发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战车近20
辆,战马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
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体态高大,与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态各
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
殿,陈列着各式奇异珍宝。秦陵及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朝以前,对先王的祭祀不在墓地进行,秦始皇首次将祭祀用的寝殿建在墓地。秦
始皇的陵园内有两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于内城垣中偏南侧。陵丘的西北50米
处建有寝殿,现可见到的基址近正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附近还有其它建筑遗址。在
寝陵中,对秦始皇像进行供奉和祭祀。这种陵寝制度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以后
历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这也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个发展。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r

中文名称: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英文名称: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06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 (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在北京西南42公里处,遗址的科考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
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
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
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
类进化的进程。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
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
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
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遂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1930年在周口
店遗址还发现距今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但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遗失
了自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迄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
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研究,获取
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
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



  北京人洞穴堆积层厚40多米,根据对北京人骨骼化石、石器、用火遗迹等方面的研
究,考古学家们认为北京人大约生活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北京人的脑量平均达到
1088毫升,头部特征较原始,但已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男性身高约156厘
米,女性身高约144厘米,食物主要来源于狩猎和采集。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和吃熟
食,用火主要取于自然,知道保护火种,火的使用完备了人的特征。北京人的发现,为
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做出
的伟大贡献。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的关于"直立
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证明,"直立人"是人类历史的最早期,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过
程最重要的环节,他们是"南猿"的后代,后来"智人"的祖先。北京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
形态标准,而北京人对火的使用,更加完备了其作为人的特征。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
物的发现,更充分表明了北京人的发展和延续。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
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宝库。




---------------------------------------------------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

中文名称: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
英文名称: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11

  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 (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
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
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
迹。


  
  承德避暑山庄,座落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
在历史上,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的夏季行宫,又称热河行宫,是我国皇家行宫中规
模最宏大的一座宫苑。这里地处要势,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北可俯视关内,外可控蒙
古各部,因此为清朝皇帝选中,修建作为北巡围猎的行宫。始建于清康熙42年(1703
年),至清康熙52年(1713年),建成康熙三十六景与山庄城墙,雍正时代暂停营建,
清乾隆6年(1741年)到乾隆57年(1792年),又继续修建扩建,增加了乾隆三十六景
和庄外的外八庙。整个避暑山庄营建历时近九十年,形成占地面积584公顷,规模宏
大、风格独特的皇家园林杰作,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整个景区分为四部分,共有景点180多处。宫殿区位于湖泊区南岸,接近市区,宫
殿林立,布局严整,是紫禁城的浓缩;湖泊区占地约43公顷,有大小岛屿8个,湖岛交
错,水秀岛绿,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平原区在湖泊区北部的山脚下,丛丛灌木,垠垠绿
草,一片茫茫草原景色;山岳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占全景区面积的4/5,沟壑纵横,
展现了东北林海的风采。承德避暑山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集全国名胜于一园,既有
南方之玲珑秀美,又不失北方之浑厚凝重。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具有自己独
特的风格。整个山庄巧妙地利用地形,因山造势,西北多山,东南多水,活脱中国自然
地理形貌的缩影。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没有宏伟的建筑,没有绚丽的小
品,没有华贵的陈势,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



  避暑山庄周围的20多座庙宇群,面积约52公顷,位于古北口外,又称外八庙。由于
清初,统治者奉行扶持喇嘛教,以笼络西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这些庙宇多仿照西
藏、新疆的喇嘛寺庙的风格,气势宏大,富丽堂皇,融华夏多民族文化,集中国古代寺
庙建筑之大成,同时也是清王朝加强统治,巩固全国统一的思想体现,有"一座喇嘛庙,
胜抵十万兵"一说。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曲阜的孔庙、孔林和孔府-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中文名称: 曲阜的孔庙、孔林和孔府
英文名称: 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12



  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 (IV) (V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孔夫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
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
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
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
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
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死
后的第二年,人们将其住宅改为祭祀他的孔庙,后代帝王对他的思想观点大为推崇,不
断对其加封,不断扩大祭祀他的孔庙,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



  现存的孔庙面积约有327亩,建筑物466间,前后共有9进院落。藏有历朝皇帝赐书
的奎文阁在第4进院落中,第7进院落的"杏坛"为传说中孔子为弟子讲学的地方。整个孔
庙建筑布局严整,气势宏大,具有平稳、对称、方正、敦厚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古
代对孔儒思想的尊崇,是儒学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孔庙主殿是大成殿,高约32米,宽
54米,进深34米,廊下还有28根云龙雕柱。孔庙中还有大量的碑刻和画像砖,具有极高
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的资料。



  孔林又称至胜林,面积约3000多亩,位于曲阜城北1公里处的汜河南岸,是孔子及
其后裔的墓地。孔子的坟墓封土高达6米。林内古木参天,碑碣林立,内有坟冢十余万
座。墓碑前的各种形象石刻,都是根据其生前的爵位而雕成的。整个孔林延用时间长达
2500年,是世界上延续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也是遍布世界
各国2000多座孔庙的始祖。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长孙居住的府第。孔府始建于宋朝,历经扩建形成今
日规模,面积约有200多亩,房间480多间。官衙和住宅修建在一起,是典型的封建贵族
地主庄园。孔府后有一座花园,清幽典雅,布局别具匠心,是园林建筑的佳作,也是园
宅结合的典范。孔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以及历代服饰、用具等历史价值很高
的文物。历代帝王多对孔子嫡系后裔封官进爵,以示恩泽,一直延续至孔子的第七十七
代,历时880多年,使孔子家族成为中国最大的贵族世家,有"天下第一家"之圣称。




-------------------------------------------------------

武当山古建筑群-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中文名称: 武当山古建筑群
英文名称: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13

  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1994年,C(I)(II)(V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武当山,座落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明代
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山"玄岳出于五岳之上"。面积312平方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
1612米,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蔚壮观。



  武当山是唐代以来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有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
年间(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设,元代进一步扩大修建规模,在明朝达到修建
的鼎盛时期。明朝永乐皇帝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
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成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
加强思想统治的史证。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由明代皇帝亲自策划、派人修建、派人管理
的。现存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
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选择建筑位
置,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现存的
有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玉龙宫遗址以及大量庵堂、祠
堂、岩庙等,共有古建筑200余栋,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其中紫霄宫高18米,宽30米,
进深12米,面积为350多平方米。众多的建筑中,用才广泛,有木构、铜铸、石雕等,
都达到了极高的技艺水平。金殿是一座明代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
峰顶端一个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石筑平台正中,其余全部构件在北京用铜铸成后,于明
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经运河转长江、汉水运至天柱峰组装而成。高5.5米,面
阔4.4米,进深3.15米,遍体镏金,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侵蚀仍辉煌如新。此外,武当山还
保存着大量铜、铁、木、石造像1486件,多为明代以前作品,碑刻400多通,以及一批
图书、经文,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武当山草药资源丰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1800多种草药中,武当山有
800多种,且多为名贵药种,不愧拥有"天然药库"的美誉。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拉萨布达拉宫-The Potala Palace at Lhasa

中文名称: 拉萨布达拉宫
英文名称: The Potala Palace at Lhasa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14

  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
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它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布达拉宫自公元7世纪
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
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
外平添几分丰采。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红山上,海拔3700余米,楼高13层、115.703
米,建筑面积138025平方米。

  布达拉是梵语(古印度语)的音译,意为"佛的胜地"。布达拉宫最早建于公元7世纪
吐蕃王朝第33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他为迎娶文成公主在这里建造了宫殿,后又建造了
大昭寺,吸引着大批的朝圣者。公元9世纪中叶大昭寺遭雷击和兵乱被毁,仅存法王洞、
圣观音两个房间。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建立嘎丹颇章西藏地方政权机构,于1645年
在松赞干布所修建宫殿遗址上,重建了寝宫、大殿、围墙、门楼以及地方政府工作场地
白宫等建筑物。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为供养五世达赖喇嘛,1690年修建了灵
塔、佛殿、经堂结合的红宫。此后又经历代达赖喇嘛逐渐改修,方形成今日之规模。



  布达拉宫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杰作,是藏民传统的优秀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历
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整体蔚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
全部用花岗岩砌筑,坚固稳定。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顶采用歇山式和
攒尖式,具有汉式建筑风格。墙面上的形象都是佛教法器或八宝,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
彩。内部走廊交错,空间曲折变幻,神秘莫测。布达拉宫内部墙面绘有精美壁画,是名
副其实的艺术之宫。参加壁画绘画的人有近二百人,先后耗时十余年。壁画题材广泛,
是一部珍贵的西藏历史画卷。



  从17世界中叶到1959年前,布达拉宫一直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
动的场所,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布达拉宫收藏和保留
了极为丰富的各类历史文物、宗教法器、唐卡、雕塑、佛塔、典籍等数以万计的珍品。
五世达赖的灵塔,造型庞大,装饰华丽,价值连城。宫中还有用藏、汉、满、蒙四种文
字数学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和乾隆皇帝画轴,以及清朝皇帝御书的匾额,表达了历代达
赖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



  这座被誉为"世界屋脊明珠"的布达拉宫,是集建筑、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于一身
的宫堡式建筑群和文物巨库,是世界宫堡建筑艺术之最,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
一的铁证。


--------------------------------------------



丽江古城-The Old Town of Lijiang

中文名称: 丽江古城
英文名称: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17

  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
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
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
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地处云贵高原,是纳西、白、傈
僳、彝、普米、苗、藏、壮、回民族的聚地。



  因金沙江流经其境,"金生丽水",故名丽江。这里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
区之一,早在10万年前,就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战国时期丽江
属秦国蜀郡,两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藩与南诏,宋时臣服大理国,到元至元八
年(1217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明代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设丽江府,
民国时期设丽江县。1949年7月成立丽江人民政府,1961年4月改设丽江纳西族自治
县。现辖面积7648平方千米,人口33万。



  丽江古城依山而建,街铺五花石,房屋青砖灰瓦,木架结构,庭院花香鸟鸣。主街
傍河,小巷临渠,门前即桥,清澈的泉水穿街流巷。"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情画
意,是这座古城的真实写照。



  丽江古城周围环境优美,风景秀丽,被视为一处神秘的人间仙境。那泉水澄碧如玉
的黑龙潭,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下榻之处;城西北的玉龙雪山是北半球最南端的现代
冰川,主峰海拔5596米,终年披云戴雪,雄奇壮丽;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顺横断山脉奔
腾南下,到石鼓镇陡然掉头北上,在这里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
对峙,挤夹金沙江形成慑人心魄的"虎跳峡",玉龙雪山东北面金沙江畔的宝山石城,三
面绝壁,如俯视金沙江的雄师,这里住着纳西人家百余户,房屋依石就势,错落花流水
有致,古朴天然;玉龙雪山南麓玉峰寺中530多年树龄的万朵山茶花,被誉为"环球第一
树";老君山上原始森林中,古木参天,山泉潺潺,深潭成串,有九十九潭之称;还有摩
天岭、南天门、看云洞、粉笔峰、登云峰等景点神奇壮丽。那泸湖和众多的高原湖泊犹
如一块块碧玉镶嵌在青山绿野之中……



  这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绚丽多彩,在晚唐时期,纳西族就创造了神奇古老的东巴文
化,并用它编写成各类典籍,称为"东巴经",至今有数万册留传国内外;广泛流传在纳
西族民间的纳西古乐,典雅、清纯、空灵,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丽江古城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格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
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现仍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原有的特色。它的存
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极珍贵的世界
文化遗产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平遥古城-The 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中文名称: 平遥古城
英文名称: The 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18

  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平遥镇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汉族传统城镇,建于14世纪。城镇布局集中反映
了5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
的建筑同银行业关系密切。平遥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当时整个中国银行业的中心。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汾河上游,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历
史古城,也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原型。据传,平遥为陶唐氏帝尧所居之地,故古称"陶唐遗
墟"。西汉北魏时,因为陶为太武帝的名讳所忌,遂改为平遥。此后,平遥一直沿用至
今。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自秦朝实行"郡县
制"以来,平遥一直是中国最基层的一级城市--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现存的古城池总
面积2.25平方公里,至今还居住着4.2万城市居民,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基本保持明清时
期历史风貌的中国古代县城。现在城内的大部分寺庙建筑和县衙署、100多条街巷,形
式与格局大体未变,都保留了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两旁的店铺多为17到19世纪的建
筑。



  山西,素有"中国古建筑宝库"之美誉,作为山西省文物大县的平遥,有着自己独特
的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始建于西周,扩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古城墙、列入
我国第三位的现存最珍贵的木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作为研究我国早期彩塑样本的五代
彩塑珍品、国内古代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结构的清虚观、中国金融业的开山鼻祖,
被誉为"天下第一号"的"日升昌"票号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平遥古城完整的古代民居群
落。城内近4000处传统民居中,有400多处保存价值极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平遥
民居多建于1840年到1911年,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筑起来的,集中
体现了中国明清汉民族的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
极高的参考价值。平遥民居基本保持原有格局,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精巧
的雕刻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中国保存最完整的
汉民族古代民居群落,



  平遥古城还是19世纪中后期中国金融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票号
总部所在地和金融业总部机构最集中的地方,一度曾操纵和控制中国的近代金融业,在
票号兴盛的100多年里,对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


苏州古典园林-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中文名称: 苏州古典园林
英文名称: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19

  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
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
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
意境。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是一座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著名的园林城市,素
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国的离宫别苑,私家园林始于东
晋,盛于宋、元、明、清,全盛时期全城多达200余处。目前尚存50余处,已对公众开
放30处。



  苏州古典园林承载着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量信息,以其意境深
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珍
贵的世界文化遗产。1997年12月4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
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拙政园,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解官还乡建立此园。取晋代潘岳《闲居
赋》中"满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题名"拙政园"。占地
51590平方米,规模为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之冠。



  留园,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营建东园,是为留园的前
身。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园归刘氏所有,俗呼"刘园"。同治十二年(1873年)
为盛氏购得,取"刘园"之谐音而易名"留园",寓"长留天地之间"之意。留园占地23310平
方米。



  网师园,南宋淳熙初,侍郎史正志居此,园名"渔隐"。清乾隆中叶(1758年),少
卿宋元宗在其地修建宅园,借"渔隐"原意,称为"网师园"藉以表示自己隐逸清高。网师
园占地5400平方米。

  环秀山庄,明万历年间为大学士申时行宅。清代先后属刑部员外郎蒋楫、尚书毕
沅、大学士孙士毅等所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归汪氏耕荫义庄,取名"颐园",园
中主厅名"环秀山庄",遂以厅名取代园名,称"环秀山庄"。占地2180米。因园中有一座
太湖石而著名。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至今保存完整、价值极高的城市性建筑群体,不仅在中国历史
上,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因此苏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了"保护、疏导、恢复、
发展"的八字方针,先后投入1亿多元,重点保护、修复了一批古典园林,并进行了环境
整治,调整充实了园内陈设,使古老园林风貌完整展现,仍焕发着璀璨的光彩,每年前
来参观的海内外游客近千万人次。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Summer Palace,an Imperial Garden in Beijing

中文名称: 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英文名称: Summer Palace,an Imperial Garden in Beijing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20



  199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
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
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颐和园,位于北京城西北郊,原是清代皇家花园和行宫,距离天安门二十公里整。
颐和园因地制宜,布局讲究,山中有山,湖中有湖,山湖竞秀,殿阁峥嵘。整个景区规
模宏大,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颐和园,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所组成,面积4350亩,水面面积约占四分之三。园
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全
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
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全园建筑依据山湖形式巧妙
安排,并且以西山群峰为借景,更加使景色变幻无穷,美不胜收。颐和园成功地运用
了"抑景"和"借景"的手法,以园外数十里西山群峰为北京,把玉泉山上的宝塔纳入全园
画面之中,从园中西眺,人们会更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总之,颐和园的设计运用
散点透视手法,取得建筑全而齐,不显杂乱;景物广布,不显分散的效果。



  颐和园历史悠久,历尽沧桑。远在金、明时期,这里就是皇室的游乐之地,并有瓮
山泊之称。明代时,此处被建成好山园,同时在瓮山南麓兴建了圆静寺,并改瓮山泊为
西湖,具有"西湖十景"的美誉。到清代"乾隆盛世"时期,乾隆为其母做六十寿庆,改瓮
山为万寿山,改西湖为昆明湖,并在原园静寺遗址上兴建大报恩延寿寺,同时改好山园
为清漪园。从此大兴土木十五年,营建起一座豪华壮丽的帝王宫苑,成为清代京都著名
的"三山五园"之一,清漪园以其优美的风景胜于其它各园。公元1860年,清漪园被英、
法联军烧毁。公元1886至1895年,慈禧太后为庆祝自己的生日,挪用海军军费进行重
建,历时十年,耗银八百万两,并改名为颐和园。



--------------------------------------------------



天坛,北京皇家的一座祭祀神殿-Temple of Heaven--an Imperial Sacrificial Altar in

中文名称: 天坛,北京皇家的一座祭祀神殿
英文名称: Temple of Heaven--an Imperial Sacrificial Altar in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21



  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
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
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
起的独特作用。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上最
大的祭天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其设计之精,建筑之巧,风
格之奇,在世界古建筑中实属罕见。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初年,祭天
地都在这里举行,名为天地坛。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方泽坛,实行天地分祭,从此
这里专门用于祭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



  天坛占地面积273公顷,略小于颐和园,相当于故宫面积的近4倍。整个建筑布局
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各有坛墙相围。外坛墙总长6414米。西门为天坛的正
门,是皇帝前来祭祀时进出的大门。都是后来开辟的。内坛墙3292米,北面围墙高大,
均为半圆形;南边的围墙较低而呈方形。天坛的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
端,南有圆丘坛,北有祈年殿。南北两坛之间由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米多的"丹
陛桥"相连接,组成了一个完整、壮观的建筑群体,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极为丰富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智慧在古建筑中的体现。而在天坛的各种祭祀,既是崇拜上天
的隆重仪式,也是帝王借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至尊至贵的一种方式。



  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故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等。栏板望柱用汉
白玉砌成,坛圆形三,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及九的倍
数)。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



  皇穹宇在圆丘坛以北,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的处所。正殿及东西配庑共围于圆墙之
内,由于内墙面平整,声音可沿内弧传递,故俗称回音壁,另外在皇穹南台阶前还有3块
奇妙的回音石。

  作为祭天的场所,天坛有别于任何其它皇家建筑,其造型充分显示了"天"的内涵。
圆丘为祭天而建,坛面砌九重石板,符合上天共有九重的传说。



  天坛内还保存有大量的祭祀用品、祭祀服饰等珍贵文物,是研究中国古代祭祀文化
的宝贵历史资料。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明清皇家陵寝

中文名称: 明清皇家陵寝
英文名称: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23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
定,将中国的三处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
清西陵(河北易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纯德山的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
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圆陵墓面积1.83平
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
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显陵的建筑格局,从整体看,宛如一个巨大的“宝瓶”,分内外围城,外围城高6
米,宽1.8米,长3500余米,红墙黄瓦,随山势起伏,雄伟壮观。外围城南端为两重陵
门,称新、旧红门。红门内似如游龙的神道连陵寝,神道两侧建有龙凤门,石雕文武
臣、 将军、立马、臣马、麒麟、像、骆驼、狮子、獬豸、华表、御碑亭及龙行神道,九
曲河蜿蜒其间,其上架有五道汉字白玉石拱桥。内围城建有棱恩门、棱恩大殿、陵恩
门、明楼、茔城、瑶台等,建筑宏大,雄伟壮观。特别是呈“8”字形的两大茔城,两座隐
密的地下玄宫由瑶台相连,神秘莫测,隐藏着一段动人心魄的宫庭历史。外围城外,原
建有陵卫、更铺、军户、礼生乐户等。明显陵布局巧夺天工,工艺浮雕精美绝伦。

  优美的自然风光,神奇的风水宝地,雄伟的皇帝陵寝,动人心魄的明宫故事,令游
人心迷神摇,留连忘返。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
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园大小建筑580
座。清东陵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
香妃等 161人的大陵园。

  清东陵不只占地大,环境也美,群山环抱,树木葱茏。清东陵四面环山,是个方圆
四十余里的小盆地,北面昌瑞山正中一峰突起,东西两侧山峰低下,构成一面扇形,西
傍层峦叠翠的黄花山,东临蜿蜒起伏的丘陵地带,正南天台烟墩两山对峙形成宽不足五
十米的自然口,俗称龙门口。夏季陵区雨水由此泄出,由龙门口向北望,苍山脚下,绿
树丛中,古老雄伟的殿台楼阁若隐若现,金黄碧绿的琉璃瓦顶闪烁着迷人的豪光。



  公元一六六一年,清代第一帝顺治死去,葬在了东陵,当时一切草创,陵寝规制十
分简陋,约在康熙中晚期,康熙皇帝组织了详细测绘和规划。测绘中发现东陵的山脉系
承德西南的雾灵山崎岖蜿转二百余里,状似一条张牙舞爪腾空面起的行龙,而陵寝两侧
的山势又恰似这条行龙的两根触须。于是就把这条宽三、四十里长二百四十余里的大山
划入了陵寝禁区,把陵区划为前圈、后龙即长城以北的风水禁山。把前券后龙的全部居
民驱逐外地,为打开风水线,将明代长城经由陵区的一段拆除,在陵区和禁山周围栽置
红(内)白(中)青(外)三层界舂、舂界内围以水围墙,把后龙划出三条火道,全长
三百八里,各宽二十丈,每条火道每隔七里驻兵一拨,每拨七至九人,防火防汛,防止
人民进入禁山,定出法律,陵区内(包括禁山)不许死人埋人、修庙、供神。私入禁山
红舂以内者,为首枷号两月期满积边烟瘴地方充军,为从者,枷号一月,杖一百,徒三
年。从此,周围六百余里的东陵区内,成了清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地,这里的居民背井
离乡,像牛羊一样被赶到了外地,除了东陵的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以外,任何人休想再次
踏入禁区。

  清东陵是我国最后一代王朝――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寝之一,(除此尚有东北的永
陵、福陵、昭陵,和河北易县西陵,规模都不及东陵大,清朝统治者驱使了我国数以千
百万计的劳动人民以二百四十多年的时间在这里修筑了一百一十三万平方米的建筑面
积,由二百一七座主要单体建筑组成了大小十五所陵园。这比我国最大的古建筑群――
北京故宫还大十万平方米。在这一群古代建筑物的下面,埋葬着清代顺治、康熙、乾
隆、咸丰、同治等五个皇帝,慈禧等十四名皇后和百余名妃嫔。

  清东陵的建筑布局,除昭西陵、惠陵、单成体系外,其它各陵均以顺治孝陵为主,
(内葬第一帝顺治和其两名皇后)孝陵前起龙门口内的金形山,北止昌瑞山主峰下的明
楼宝顶,全长十一华里,以一条宽三丈六尺的砖石神道贯穿上石牌坊、大碑楼、石人石
兽、龙凤门、七孔桥、五孔桥、神道碑亭等一系列附属建筑物,构成一条约偏十五度的
中轴线,中轴线以东依次为孝东陵(葬顺治的孝惠皇后和二十八名妃嫔),景陵妃皇寝
(葬康熙的四十八名妃嫔)、景陵(葬康熙和其四名皇后和一名皇贵妃)、景双妃园寝
(葬康熙的两名皇贵妃)。中轴线以西依次为:裕陵(葬乾隆和其两名皇后、三名皇贵
妃)裕陵园寝(葬乾隆的三十六名妃嫔)。定东陵为慈安慈禧并排两太后陵(分葬慈安
慈禧二人)。定妃园寝(葬咸丰的十五名妃嫔)、定陵(葬咸丰和其孝德皇后)这些陵
寝的正面一律直对金形山,由孝陵主干大神道分出支道,通往各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
系。在这个体系以外的昭西陵,位于整个东陵风水围墙外的大红门东侧,(内葬顺治生
母吉特皇后一人)。惠陵、惠妃园寝位于陵寝区的燕南角落,距孝陵主干神路八里左
右。(惠陵葬同治和其孝哲皇后,妃园寝中葬四名妃嫔)。

  清东陵堪称是清朝遗留的中国文化瑰宝。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
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
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共有陵寝十四座,还
在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
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雍正8年(1730年)时,以此地"山脉水洁,条理详?quot;,系龙脉吉地而于此兴建
泰陵;雍正死後,乾隆继位,父子不葬一地为制,遂形成东、西陵隔辈建陵的现象。

  清西陵东起梁各庄、西到紫荆关,南抵大雁桥,北接奇峰岭,占地约一百平方公
里,内有帝陵四座―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光绪的崇陵,后陵三座,
以及妃嫔、公主、亲王的 园寝七座,而以泰宁山主峰下的泰陵为中心,其他陵园则分布
东、西两侧。

  西陵的南端入口建有石牌坊,其後依次有大红门、圣德神功碑楼、七孔桥、石像
生、龙凤门、神道碑楼,然後是西陵的主陵一泰陵的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宝顶
等,这些建筑物以一条南北贯穿、长2.5公里的神道串联起来,入口的石牌坊,东陵只有
一座,西陵则建有三座;东陵的石像生、龙凤门是位在七孔桥之後,西陵则在前。

  除此之外,西陵的建筑形制大致与东陵相仿。泰陵在清西陵诸陵中兴建年代最早、
规模也最大,除了雍正皇帝胤祯之外,还附葬孝敬皇后喇喇氏及敦肃皇贵妃年氏。

  泰陵西侧2公里为昌陵,系嘉庆皇帝和孝淑皇后的合葬陵,其隆恩殿以花斑石铺地,
为帝陵中所罕见。由昌陵再往西3公里为慕陵,是道光皇帝和孝穆、孝全两位皇后的陵
墓。该陵不置方城明楼,规模较小,但其隆恩殿以香气清远的楠 木构筑,且只施雕镂而
不著彩绘,在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中显得朴实典雅。殿内藻井刻满许多腾云驾
雾的飞龙,其用意在藉引龙上天,吞云吐雾而不喷水,以保持陵墓内部乾燥。 崇陵位于
泰陵东侧、是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陵墓,始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至民国4年
(1915年 )竣工,是中国最後一座帝陵。崇陵的地上建筑尚保存良好,色彩仍鲜丽;地
宫则已遭盗掘,随葬品尽失,但内壁的佛像、神兽等浮雕精致生动,倒也有一看的价
值。 崇陵东侧紧邻著埋葬光绪妃嫔的崇妃陵,珍妃和瑾妃就葬在这里。传说珍妃系被推
下紫禁城内的一口井里而死,尸体捞上来後就葬此地。


----------------------------------------


龙门石窟

中文名称: 龙门石窟
英文名称: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23



  龙门石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
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
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
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
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
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
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
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2000年11月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
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
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
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
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
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
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
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
术魅力。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
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
雄壮。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
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
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
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
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
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
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
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
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
活的图画。可惜被美国人勾结中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
术馆和纽约市艺术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
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
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
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
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古阳洞也很出名。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这
里。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
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
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
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3600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
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
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

  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
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
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大足石刻-The Dazu Rock Carvings

中文名称: 大足石刻
英文名称: The Dazu Rock Carvings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23

  1999年根据文化遴选标准C(I)(II)(V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
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
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
处局面。


  
  我国四川盆地东南的大足县,物产丰富,风光秀丽。境内摩崖造像分布于四十余
处,人们总称为大足石窟。

  大足石刻创建于唐朝末期,经五代而盛于两宋,属于晚期石窟艺术之作。它以题材
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规模宏大而著称,堪与我国的云岗、龙门石窟相媲美。大
足石刻重在写实,想象丰富,具有独创性。



  大足石窟的精华,以北山、宝顶山两处最为集中,保存完好。北山石刻多为供养
窟,集唐、宋的作品于一处,从中可以看到时代风格的异同。宝顶山石刻全部建成于宋
代,它是经过整体布局,精心设计的大型群雕。



  宝顶山距大足县城15公里,这里的摩崖造像是北宋名僧赵智凤主建的,从南宋淳熙
至淳佑年间(公元1174-1249年),历70年余方告完成。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佛徙
朝山进香,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山上风光幽丽,佛像石像达1.5万多尊。以大
佛湾、小佛湾为中心,四周有统一安排的造像。东有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桶坡;
南有高观音;西有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计13处。崖
高4-14米,长约500米,其中以大佛湾造像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全部造像均刻在
东、南、北三面的悬崖上或石窟中,共有31幅大型雕像,气势雄伟,令人赞叹不已。佛
经故事19组,有图有文,实为古代一幅;图文并茂的佛教神话连环画。最著名的有六道
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圣迹图、九龙经太子等雕像。

  北山又叫龙岗山,以佛港为中心分布于山之四陬,计有营盘坡、观音坡、朴塔寺、
佛耳岩等。其中普贤菩萨面部丰润、眉清目秀、体态健美修长,被誉为"东方的维那
斯"。



  在艺术上,大足石刻有鲜明的特色,在于:一、古代工匠以其高超的技艺和坚实的
生活基础塑造宗教题材的作品,把自己的理想和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作品中,表现出
来的形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二、各个时期的作品有各自的风貌:唐代造型大都丰满
而轻盈,技法上多用薄浮雕和阴文线刻处理,效果活泼明快;五代大多风格朴素,属唐
宋过渡风格;宋代则华丽繁缛,庄严厚重,普贤更显出东方健美女性的特征;三、在同
一时期的作品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处理不同的主题内容,使能更加深化主题;四、作者
从生活中提炼,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塑造任务,使之更加突出,既使生活的再现,又不
违背艺术的真实。

  大足石刻善于根据崖势、水源等自然环境条件,把力学、采光、透视等科学原理应
用于摩崖造像。以宋代造像为主的大足石刻,具有辉煌的艺术成就,显示了古代雕刻艺
术家们无与伦比的艺术天才,把我国石窟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是我国古老石刻书
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中文名称: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英文名称:
国家: 中国
所属洲: 亚洲
编号: 200-023



  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因山而得名。黟县境内连绵的群峰与黄山联为一体,在历史
上曾阻碍了古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造就了黟县“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中国著名古
代文学家陶渊明受到这一特定环境和风情的启发,写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记》,从而
使黟县自古享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黟县境内至今仍存有保护完整的古民居3600
幢,为皖南之首。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等古民居建筑村落布局严谨,工艺精
湛,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西递、宏村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
遗产,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
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
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
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
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民间故宫"承
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
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
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
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宏村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以“承志堂”最为杰出,它是清代盐商营造,
占地二千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楼房。此房气势恢宏,工艺精细,其正厅横梁、斗拱、
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三雕”艺
术中的木雕精品。据史料记载,“承志堂”是黟县境内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到此参观的
国内外游客,无不为之倾倒。



  宏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浣
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牛肠”在流入村中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过
滤,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再次过滤流入河床,如此水系,
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筑艺术之一绝,它吸引了日本、美国、西德等国内外专家接踵而来
精心研究。

  西递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座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
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
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
“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
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
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
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
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
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 20余处景点。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
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
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
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
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
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
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
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
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
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
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
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
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
术之典范。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云冈石窟

中文名称:云冈石窟

英文名称:Yungang Grottoes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云冈石窟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概 况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
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 2004

“高句丽”(“句”读作“勾”),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山城,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高句丽强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了中国吉林省的东部、辽宁省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高句丽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辖范围内,并与历代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管辖的地方政权。不论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中原王朝的强烈影响。

高句丽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通用汉字记事,现已发现的好太王碑、中原郡碑、冉牟墓志及大量铭文砖和铭文瓦上面的汉字佐证了这一点。高句丽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但中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儒、佛、道文化盛行;特别是高句丽坚固的山城、雄伟的陵墓、辉煌的古墓壁画,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亚的艺术宝库”--高句丽壁画墓

被誉为“东北亚艺术宝库”的高句丽壁画墓,记载了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是5000年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包括部分壁画墓在内的中国高句丽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尽管高句丽政权于公元前37年就已建立,壁画墓的出现却是在此之后300多年。考古学家证实,20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朝鲜境内先后清理和发掘出一批高句丽壁画墓。根据目前已披露的资料,中国境内有33座,朝鲜境内68座。高句丽壁画墓主要集中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和朝鲜境内。这些壁画墓中封土石室墓居多,占90%以上。

据目前的发现,早期高句丽壁画墓大约出现在公元4世纪上半叶。壁画的内容再现高句丽王公贵族家居、宴饮、歌舞、百戏、出行等社会生活。绘画方式一般是在石壁上抹白灰,然后在白灰上作画。壁画作品比较好地反映出该民族的独特传统,比如酷似今天日本相扑的角抵运动,骑马狩猎的场景等,还有长白山森林中常见的虎、鹿、野猪、熊、狍子、白兔、雉鸡等动物。

据史书记载,高句丽民族骁勇善战,在早期壁画中有不少表现军队与战争的场面。集安有一座建于5世纪的“三室墓”,第一室壁画主题是社会生活,其北壁有一幅“攻城图”颇为精彩。画面左侧为一座城垣,高大曲折,门楼角楼高耸,城内有一屋宇。城门外,两位将军身披铠甲,乘坐披甲战马,挺枪举刀相战。角楼下两个步卒滚抱于地。城墙上一人伏窥交战情况。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其第二室、第三室中的“托梁力士”形象,则在集安古墓壁画中所仅见,非常珍贵。专家推测此墓主人为高句丽贵族,很可能是一位武将。

除此之外,高句丽早期壁画还绘有宫殿、亭阁、马厩、水井、卫兵、侍女、牛马鸡狗、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图案。

由于公元4世纪中原王朝已进入魏晋时期,当时佛教已从印度进入中原大地,偏安于北部边境的高句丽民族政权也开始受到佛教的影响。在早期以社会风俗为主的壁画墓的藻井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形象非常小巧的莲花。

六至七世纪,匠人们开始以修凿平整的花岗岩石为四壁,直接在石壁上作画,色彩效果非常鲜丽,属于工笔重彩。此时的壁画内容多被朱雀、玄武、青龙和白虎“四神”所占据。此外,这类壁画还绘有极具中原文化特征的伏羲女娲、黄帝神农、仙人、僧侣、道士等,表现出丰富的儒、佛、道文化。

在此时期,朱砂、土红、石黄、粉黄、白粉以及石绿是主要颜色,色彩比早期要丰富很多。这一时期的壁画,集安有“四神墓”、“五盔坟”四、五号墓等,较多分布于今天的朝鲜境内。

此外,在从社会生活为主向以“四神”为主转化过程中,还有一类过渡性内容,时间约为公元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壁画内容以装饰图案为主,如莲花、云纹王字、彩色环纹、龟甲纹。

由于高句丽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且散见于中国古籍,因此,内容丰富的高句丽古墓壁画成为专家学者研究高句丽历史、文化、风俗等的重要考古资料。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五女山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内),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都江堰

  2000年11月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 。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宝瓶口引水口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飞沙堰是中段的泄洪道,有排泄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宝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进水的作用。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

  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旅游得天独厚,有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人间仙境”--龙池国家森林公园,有道教名山--青城山,还有星罗棋布的诸多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和现代化娱乐设施,地理位置优越,距成都仅48公里,国道213线穿行而过,是从成都前往黄龙、九寨沟的必经之路。




青城山

  2000年11月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在正于澳大利亚凯恩斯(Cairns)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会上,青城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青城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誉,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为邛来山脉的分支,北接岷山,连峰北绝,山林青翠,景色青幽。城外诸峰环绕,山上树木茂盛,山路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覆地,群峰环抱,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后山自然景物神秘绮丽、原始华美如世外桃园。

  城山是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地质构造复杂,奇峰叠嶂、幽谷深潭、古洞苍岩纵横其间。这里属中亚热带四川盆地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量多,湿度大,常为云雾笼罩,满山林木葱茏,四季青翠。山上花卉资源丰富,观果、观叶植物繁多,盛产野生药材,在追求质朴、崇尚自然的道家眼中,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是一处洞天福地。这里的道观亭阁多藏于绿荫丛林之中,或隐或现,意境幽深。青城山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幽古清雅博得“青城天下幽”的美称。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山路旁小亭遍布,主要风景名胜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上清宫等。建福宫是游山的起点,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气度非凡,现尚存二殿三院。宫前有一条清溪,四周古木葱茏,环境幽美。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天然图画西距建福宫一千米,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这里苍岩壁立,云雾缭绕,绿树交映,游人至此,如置身画中,故名“天然图画”。

  距天然图画西两公里处有青城主庙――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天师洞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致,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内现存历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书碑、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等。附近有三岛石、洗心池、上天梯、一线天等名胜。

  出天师洞,过访宁桥,是祖师殿,北面有朝阳洞、上清宫。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wdb11:

说来也惭愧,

身为中华儿女,

还没有完整地去领略一番如此灿烂的文化。

以后一定做个计划,

把还没有去过的40%的遗址仔细游览!! :wdb19:

*******************************************
感谢hanhan为我们整理的资料,

辛苦了!!!!!! :wdb17: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