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精神科医疗诊治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评论]中国移民「家丑不可外扬」 抗拒治精神病

情感性精神病
http://www.cpc.mcu.edu.tw/health/spirit/5-%B1%60%A8%A3%BA%EB%AF%AB%AFf.htm
1.前言


忧郁症状的历史沿革甚早,在旧约圣经即有描述,荷马的史诗Iliad也有记载。在西元前400年,Hippocrates即用mania和melancholia这两个名词来描述情绪障碍,至今仍为吾人所使用。由于情感疾病中的忧郁症之盛行率甚高,故影响也甚大。

举例来说,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以DALY(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为指标,估算全球性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之报告指出,单极性忧郁症将在公元2020年成为全世界所有疾病中DALY排名第二的高负担疾病。也就是说,姑不论死亡率(mortality),光是忧郁症带来的失能(disability)以致病人无法正常生活及工作,就十分严重,其影响层面绝不亚于癌症、感染等疾病。

若论及死亡率,则忧郁症患者之高自杀率(15%)也十分惊人。这显示了人的情绪不但左右了生活功能和品质,甚至也主宰了生死,因此对情感疾病之研究也成为先进国家之重点项目。

2.躁症发作及郁症发作


一般而言,主观的情感感受叫mood,客观观察到的情感表现叫affect。本文所称情感性疾病即是affective disorder。

人的情感有高有低,当情感过高时即称为躁,过低时即为郁,所有情感疾病之分类便是以不正常的躁、郁为基础,正常人也有情感起伏,然其程度及持续时间都在一定范围内,若起伏之程度及时间超过太多,则称为躁症发作或郁症发作。所谓躁症发作(manic episode)系指患者之情绪升高(包括高兴、昂扬、兴奋或急躁易怒);内在驱力明显增加(包括精力充沛、食欲、性欲增强,睡眠需求减少)、思考变快(联想多、意念飞跃)、话多(好吹嘘、喜争辩、经常滔滔不绝)、注意力分散、自信大增(自认为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地位或财富、如高官、富翁等)、对人慷慨大方(会浪费金钱、买东西送人)、兴趣增加(可能计划很多,但没有系统组织,也草率行事)、好动(无法安坐)、肯冒险(可能鲁莽投资或放纵于性行为)等现象,严重者容易有易怒乃至暴力攻击之行为,或有幻听、妄想及谵妄现象。

发作应持续至少一週,必须严重到使日常的工作和社交活动几乎完全地中断。轻躁症发作(hypomanic episode)与躁症发作类似,但程度较轻,对日常工作及社交活动虽有明显影响,但不若躁症发作严重,持续时间至少4天。

所谓郁症发作(depressive episode)恰和躁症发作相反,系指患者有忧郁情绪、兴趣和快乐感失去(lack of interest),平时有兴趣的事变得没兴趣了;内在驱力降低(包括活力减退之疲倦感;食慾、性慾减低;睡眠障碍),有时体重会明显降低,但少数病人反而会过度进食而明显增胖。常伴有话量变少,行动缓慢,有些可以严重到变成僵直状态(catatonic),像木头人一样;注意力减低(犹豫不决,难以下决定);自尊和自信减少;怀有所谓的cognitive triad,即指觉得自己无价值、无用,对未来感到无望,对世界一切觉得悲观;此外也可能怀有罪恶感,当程度严重时会产生罪恶妄想(delusion of guilt),比如认为自己的一个小小行为对不起别人,乃至对不起全世界。

也可能伴有虚无妄想(nihilistic delusion),比如以为自己的肠子不活动,乃至腹内空无一物,或是认为房契被偷,财产全无了;由于持有对自己、对未来、对一切经验之负面认知,甚至有自杀的意念或行为,尤其是当产生罪恶妄想时,其危险性更高。

另有一种混合发作(mixed episode)系以躁症与郁症之混合症状或两者症状迅速交替为特征,持续时间至少一週。研究显示,此型患者对锂盐之反应比典型躁症者差,而对valproic acid或carbamazepine则反应较好。

由于此型之存在,彰显出情感性疾病之复杂性,以及用类型(category)来作疾病分类之限制,相较之下,用不同向度(dimension)为基础来分类疾病也许更值得被考虑,这一点在多样性之精神分裂症的分类上也有同样的问题。

3.情感疾病之分类


在了解什么叫躁郁症发作(manic episode)和郁症发作(depressive episode)之后,我们便可以依据其不同之严重度和组合来加以分类。根据ICD-10的分类系统,可以先将情感疾病粗分为忧郁症(depres-sive disorder)及双相情感障碍症(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两大类,其中忧郁症,系指只有郁症而没有过躁症发作、轻躁症发作或混合性发作者,大致上可再分为(1)单次郁症发作,(2)复发性郁症,(3)轻郁情感障碍症(dysthmia),及(4)未分类忧郁症。而双相情感障碍症,系指有过躁症发作、轻躁症发作或混合性发作之患者,终其一生可能伴有郁症发作(约占8/9)或完全没有郁症发作(约占1/9)。

躁郁症病患的亲属的罹患率约为一般人的十倍,而且女性高于男性,近亲高于远亲,而躁郁症的遗传率高于忧郁症。

4.郁症


单次郁症发作可再分为轻、中、重三种。重度发作者可能伴有下列症状:(1)精神症状(妄想通常包括罪恶、贫穷、紧急灾难等内容,听幻觉通常是毁谤或谴责的声音);(2)静呆、僵硬;(3)「身体性」(somatic)或灰郁(melancholic)症状:包括早醒(较平日睡醒时间早2小时以上);一天之中早上最忧郁;明显的精神运动迟滞或激动;明显丧失食欲或性欲;体重减轻(过去一个月体重减5%以上);对平常喜欢的环境或事件缺乏情绪反应等。

复发性郁症系指郁症发作在2次以上,每次之严重度可以不一样,一般认为一旦有复发性郁症发作,则便需要考虑长期治疗(包括预防性治疗),以避免再一次复发。愈是严重的复发性郁症愈需要高剂量的维持性及预防性抗郁药治疗。

5.轻郁情感障碍症


轻郁情感障碍症主要特征是慢性且持久的忧郁情绪,但从未或极少严重到可符合ICD-10之中度的复发性郁症发作。

通常发病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至少持续2年且2年中不得有2个月以上之缓解期,当发病于晚期时,常是郁症发作后之残余状态,且与丧亲之痛或其他明显压力事件有关联。定义上轻郁情感障碍症虽不会有精神病症状,但常有自卑、疲劳、对未来悲观、对过去沈思,怀罪恶感,心智反应慢等现,主观之症状比客观之症状多,比如较少出现明显的食欲性欲降低及运动迟滞,社交、职业、婚姻都会受影响。

约有40%的重郁患症同时也有轻郁情感障碍症,此时称为double depression。这个共病(comorbidity)现象使得此类病人之预后比纯重郁症患者差。有些研究支持轻郁情感障碍症是原发性(primary)情感疾病,如病人的家族史中明显有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症,病人的睡眠脑电图和重郁症患者类似等。

和其它之情感疾病一样,轻郁情感障碍症也常伴有物质滥用,如使用酒精、兴奋剂或大麻等来处理其低落之情绪。

6.未分类忧郁症


未分类忧郁症包括(1)短暂复发郁症(brief recurrent depressive disorder),系指严重程度已达重郁发作,但每次发作之时间不到2个星期,(2)轻度郁症(minor depressive disorder):指郁症发作为轻或中度,不到重度,但时间已达2星期,(3)经前忧郁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系指在月经来前一週左右开始有明显郁症发作,常伴有焦虑易怒现象,在月经开始后几天内恢复正常,(4)精神分裂症患者之精神病症状后忧郁症(postpsychotic depressive disorder)系指在精神分裂症之缓解期病人可能有郁症发作,当程度严重时常导致病人自杀。以上四种疾病之效度都尚在研究中。

7.双相情感障碍症


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症,通常第一次发作是郁症(女性中75%,男性中67%),共有约1/9的患者一生只经历躁症而全无郁症发作。若未治疗则典型之躁症发作持续约3个月,郁症发作约6至13个月,治疗则可明显缩短时间。整体而言,双相情感障碍症预后比复发性郁症还差,在初次躁症发作后2年内,有40到50%的病人会有第二次躁症发作,虽然锂盐可延长稳定期,但也只对50到60%的病人有效。

而复发性郁症在2年内有30~50%会有第二次重郁症复发,若有预防性治疗则复发之比例减少。当躁症发作时也可能伴有精神症状(自我评价之膨胀可能达到夸大妄想及相关幻觉,易怒可能达到被害妄想的程度)。

8.循环情感障碍症


循环情感障碍症(cyclothymia),其特征是情绪长期不稳定,时而轻度忧郁,时而轻躁,但不会严重到躁症发作或重郁症发作。目前遗传学的研究显示其家族史与双相情感障碍症相关,加上:(1)约有1/3患者后来会发生重郁症(此时称为bipolar II disorder),(2)患者对抗郁药敏感(约40~50%易被引发轻躁症或躁症发作),以及(3)对锂盐的反应率也约60%,故较被视为是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症。一般在20岁前后渐渐发病,造成学业、人际上之困扰,常伴有物质滥用,部份伴有边缘性人格障碍。

9.特别的双相情感障碍症


(1) 季节情感障碍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其郁症发作都固定在某个季节,最常见的是秋季发作,到春夏恢复,有些人会在夏季有轻躁或躁症表现。郁症时病人反而较常有多食,多眠,好吃碳水化合物之症状,推测其发作可能和日照不足有关,通常以照光疗法(light therapy)有效。

(2) 快速循环(rapid cycling)发作:系指在一年中的重郁发作,躁症、轻躁症或混合性发作达4次以上,其特点是女性较多,有些与甲状腺功能低下有关,有些和抗郁药诱发躁症有关,此病对锂盐之反应不佳,须用carbamazepine或valproate为主线用药。

10.情感疾病之流行病学


重度郁症的盛行率在不同的调查中有显著差异。以终身盛行率而言,台湾低到约1.5%,Beirut则达19%。

一般而言,欧美等国较高,终身盛行率常在4~17%之间。由此可见忧郁症有文化间之差异。女性比男性罹病机会大,女男比约2:1,原因并不清楚,可能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女性较可能表达忧郁;男女地位不公平,女性承受压力较大;男性忧郁常会饮酒以致只被诊断为酒瘾等。平均发病年龄在20到40岁间,无业、离婚或分居者有较高风险。
  
典型双相情感障碍症之终身盛行率在不同文化中差异有限,一般推估为1%,可以从台湾的0.3到纽西兰的1.5%,女男比例为1:1,并无性别差异,发病年龄在20到40岁间,平均为30岁,社经地位高者反而有稍高风险,虽然此病也和离婚有关,但离婚可能是果而不是因。不! 过若以广义的定义,即涵盖第一、二、三型双相情感障碍症,则其盛行率将大大提高。

轻郁情感障碍症之终身盛行率约3~5%,和重度郁症类似,仍是女性和离婚者有较高风险。循环情感障碍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症类似,其终身盛行率约1%,女男比为1:1。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和情感疾病密切相关的自杀。情感疾病患者自杀之终身盛行率约为15%,若加上滥用酒精或精神作用物质,则自杀率更高。一般而言,女性虽比男性更易尝试自杀,但男性往往容易成功。郁症发作固然会想自杀,但混合发作之患者也可能在同时有夸大、易怒、及忧郁等症状而自伤伤人。

整体而言,纯綷重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症之患者的自杀率相当。

11.情感疾病的病因及鉴别诊断


重度郁症之病因研究可以分为三部份:(1)生物学方面,(2)遗传学方面及(3)心理社会学方面。较早之研究较多以心理社会学角度,认为忧郁症和早期发展经验(如父母失和、离异或死亡造成爱的剥夺,或儿童虐待等)、性格特点(如神经质neuroticism)和环境因素(如最近之生活压力,或缺乏社会支持等)有关。

在生物精神医学渐发达后生物学之病因得到更多之証据,包括一些生物胺的研究(如norepine-phrine, serotonin, dopamine)及神经内分泌的研究(包括肾上腺、甲状腺及生长激素等)。
  
遗传学研究也显示情感疾病具明显遗传性,尤其是双相情感障碍症,在同卵双胞胎的共病率可达50%以上(30~90%),若父母两人皆罹此病,则子女有情感疾病之机会可高达50~75%。病人的一等亲罹患双相情感障碍症的机会在25%以上。
  
鉴别诊断方面,由于许多疾病都有类似躁症或郁症之表现,故临床上作鉴别以排除次发性原因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有些可治疗的次发病因;比如内分泌方面的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库欣症候群、神经学方面的巴金森氏症、脑灾、药物方面的降血压药物及某些胃药都可能导致郁症之表现。

此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及适应障碍症都可能伴有忧郁症状,也须加以仔细鉴别,方能达临床上有效之治疗。
  
忧郁症可能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当其严重时有时和真正的老年痴呆症很像,称之为假性痴呆(pseudodementia)。

忧郁症在老年人表现的半静呆状态(semistupor),往往有明显的精神和运动迟滞现象,因此老年期之假性痴呆、痴呆症及巴金森氏症三者可以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加上老年人常有内外科疾病需要服药,药物也可能造成类似巴金氏症之症状或认知障碍,因此临床上须仔细加以鉴别。事实上约有40%之老年假性痴呆患者后来发展成真正痴呆症,而巴金森氏症患者中也有高达50%同时罹轻或重之忧郁症。
===========
:wdb37::wdb23::wdb10:
 
最大赞力
0.09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评论]中国移民「家丑不可外扬」 抗拒治精神病

妄想症

转载自台北市立疗养院网站─精神医疗区「常见精神疾病简介」

此类精神病的特性是病人长期保持有系统、有组织的妄想,性格较敏感,多疑,但很少发生整个人格的解组或退化。

较常见的症状有「关系妄想」,以为别人讲话就是讲他坏话,别人一摇头就是看不起他;或「被害妄想」,以为处处有人要害他、对他不利;或「被控制妄想」,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别人的控制。

大部份病人因受各种妄想的影响,表现得易怒、不安、敌视、多疑,妄想严重者则可能出现伤害他人或自伤、自杀的行为。


器质性精神病
  
这是脑部组织受到外在因素,如药物、身体状况或实质伤害,所引起脑部功能障碍的精神病。临床上常见的有谵妄、药物酒精引起的精神病症、或是身体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失常、神经性梅毒或感冒等疾病引起之精神病症。

临床上主要征候有:定向感障碍,对时间、地点、人物分辨不清楚﹔记忆力障碍,特别是对最近才发生过的事记不清楚﹔此外常会有情绪不稳定、暴躁冲动易怒,甚至出现暴力攻击行为﹔这一类的病人,也会出现妄想、幻听等症状,但是与精神分裂病或躁郁症的病人,病程完全不一样,一但外来的因素解决,例如停止使用酒精药物,或是身体疾病以药物适当控制治疗,这些精神病症状就几乎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最后编辑: 2013-02-06
最大赞力
0.09
当前赞力
100.00%
最后编辑: 2013-02-08
最大赞力
0.09
当前赞力
100.00%
最大赞力
0.09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评论]中国移民「家丑不可外扬」 抗拒治精神病

焦虑症

转载自台北市立疗养院网站─精神医疗区「常见精神疾病简介」

最突出的症状是精神及躯体的焦虑反应,但却往往无特别可理解的原因。

急性焦虑症患者,表现极度紧张、忧虑、心跳及呼吸加速、出汗、恶心呕吐、腹泻,更严重时会感到烦燥不安、瞳孔扩大、感到巳濒临死亡或将要「发疯」的感觉。

慢性焦虑症患者,主要表现一般焦虑症状,或会持续几个星期,经常觉得紧张、疲倦,神经过敏,精神无法集中,常因些少事情而忐忑不安。

1.焦虑性精神官能症的病征


焦虑性精神官能症的主要临床病征为心理上的不安、焦虑以及伴随心理焦虑而来的身体症状。焦虑性精神官能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症状较广泛、病程较慢性的广泛性焦虑症,另一种为阵发性的、突然的,以心脏─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恐慌症。以下就对它们的临床主要病征分别加以说明。
  
广泛性焦虑症是一种慢性的疾病,大部份的病患是在十五岁左右所谓的青春期的时候,就注意到自己的烦恼较多,事事较敏感、性子急。

以后,因生活上的精神压力,心思更多更烦,而引发了种种的症状,包括与全身肌肉紧张有关的症状,如肌肉酸痛、容易疲倦、容易惊吓、不安地走来走去、脸部紧绷、全身肌肉放鬆不下、眼皮会跳、手颤抖;自律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如心跳快、易流汗、脉博快、胃不舒服、口干、头晕、胸口不舒服、呼吸快、手心出汗、常小便、手脚易冷、易拉肚子等;容易担心,如事事感到不安、不安的沈思、今天就对明天的事担心的很厉害,无缘无故地担心不幸事件的发生等;以及警觉度太高的症状,如失眠、易发脾气、没有耐心、精神不集中、记性差等现象。

病人往往不了解自己有焦虑症,而天天为身体上的不舒服烦恼,内科医师检查之后往往告诉他说没有病,结果使病患更加不安。再者,病患因烦恼多而使得身体不好、事事处理不当,进而导致信心丧失、生活痛苦不堪。
  
恐慌症的特点是没有理由的、突然发生无名的恐慌、心神慌乱,有强烈的死亡威胁感,此时,随伴发生的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奋的症状,如心跳急快、盗汗、呼吸困难、胸口疼痛、发抖、呼吸阻塞、一阵冷一阵热、头晕、手脚麻木刺痛、要昏倒的感觉,其中以心跳急快、呼吸窒息感和死亡威胁感与心神慌乱最吓人也最严重。病人往往因此而到医院急诊处求诊,以后因屡次发作而一直担心有心脏病,在长期不安、焦虑的折磨下却一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焦虑性精神官能症,以致长期受苦。
  
对于上述两种类型的焦虑性精神官能症,患者应当接受精神科医师的诊治才可以得到最妥善的照顾。

2.焦虑性精神官能症的体质、生理病因


焦虑性精神官能症的病因是多元性的;虽然从许多病人中往往可以发现到与发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压力的诱因,但有部分病人的发病的确找不到明确的环境外因,故体质因素也被认为与此症的发生有关。截至目前的遗传研究与生理实验结果看来,焦虑症的病因可能与体质生理因素有某些关系。

3.焦虑性精神官能症的心理病因


在焦虑性精神官能症的心理因素的研究方面有两个主要的支派,一派是精神分析的理论,另一派是行为学的学习理论。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精神官能症乃源自内在心理冲突无法解决,而以外在的焦虑、不安之症状来表现。

同时将人格结构分为三部份,即原我 (原始的慾望)、自我 (对现实的判断、分析) 与超我 (道德意识的约束)。这三部分都有他特定的心理动力,彼此互相影响,在一般正常生活中,这三种动力是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下,因此个体觉得心神安宁。

行为学派则认为焦虑是学习的结果,例如学生常被老师以教鞭处罚,以后看到教鞭就有焦虑、心跳加快之反应。

4.焦虑性精神官能症的环境病因


焦虑性精神官能症的病因,除了前面提到的生理及心理因素之外,环境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它的主要内容有两类,一类是突然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另一类则是长期存在于生活当中,逐渐形成的种种压力。
  
如果一个遭遇慢性生活压力的人又碰到急性生活压力时,他罹患焦虑症(和忧郁症)的机率就会提高更多。此外,一个人的性格与调适能力和他遇到事件或压力时是否患病也有关连,有些人的性格比较稳定成熟、调适能力比较有效,这种人在遭遇事件和压力时罹患焦虑症的机率显然会比较低些。
 
最大赞力
0.09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评论]中国移民「家丑不可外扬」 抗拒治精神病

强迫心理症

转载自台北市立疗养院网站─精神医疗区「常见精神疾病简介」


1.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的症状

半数以上的强迫性精神官能症患者在二十岁以前就会出现强迫症状,绝大多数症状的发生是缓慢进行的,但因为患者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或害怕被别人知道,等到他们因日常生活功能受到症状的明显影嚮而不得不前来求医时,常已独自承受多年的痛苦。
  
强迫症状可分为强迫思考和强迫行为二种。强迫思考可分成:(1)疑问,(2)意念,(3)惧怕,(4)冲动,(5)影像等五种性质。

例如:

(l)关好水龙头后,反覆想好像没有关紧;

(2)脑海中经常重复出现如「重新开始」等字眼;

(3)不断想家人会遭遇灾祸死亡而感到惧怕,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是多余的、不可能的;

(4)毫无理由的,只要见到刀子就会不断的涌起如「拿刀子割自己流血的冲动思想」;

(5)无论在坐车、阅读、工作、盥洗时,脑海中都会反覆出现如「刀剑自空中落下」的影像。

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内容是和污染及不安全! 有关,如上厕所后得反覆洗十几次手才觉得干净,又如因为总会想「家里有那些地方的门窗漏掉了没关好」,而必须反覆折回家中检查三、四次以上才得离家外出。

以上的反覆思想,患者虽然也自觉是多余、不合理、荒谬的,但是却无法阻止成抗拒它的出现,而每天为其所干扰达数小时以上。
  
强迫行为多数是伴随著强迫思考而出现的,但也可成为单独存在的症状。患者为了顺应或抵消强迫思想,而衍生重复行为,如一直想瓦斯没有关好而重复去检查;脑中一出现诅咒亲友的字句,就必须退回到原先的动作或起步的地点,然后自1数到7,拍掌一下。如此,患者觉得才能消除诅咒和罪恶感。

患者的症状内容可能只有一、二种,也可能多种并存,或经过数月或数年而转换为他种内容。少数患者的症状是阵发性的,但多数患者的症状会呈慢性化,严重度则起伏不定,往往在生活压力大的时候会趋于严重,故有不少患者在长期受困扰后出现忧郁症状。部分患者会因惧怕性的强迫思考而产生畏惧症状。
  
出现在儿童、青少年期的强迫症状与出现在成人的症状有些不同,即前者较不会自觉那是不合理或荒谬的,也较不会去对抗它,而多半会去顺应它,严重者甚至要求家人一定要依他的要求做同样的动作或仪式,如家人不听从还会发脾气,甚至攻击家人。
  
由于病症通常相当顽强,治疗无法立见成效,因此患者及家属应该做好心理準备,与专业人员长期耐心合作下去。

2.强迫症的生物学原因

  
遗传因素、脑伤害因素与脑功能异常等都是所谓的生物学病因。遗传因素方面,由家属疾病史的研究中发现,强迫症患者的父母与兄弟姊妹发生强迫症的比率约为5%左右。曾有研究者报告一对同卵性双胞胎,他们自小就被分开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后来竟同样地发生强迫症。

比较早期的家属疾病史研究中也发现在强迫病患者的家属中,有30%~40%左右的家属患有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这种种资料显示,至少有部份的强迫症病人在他的发病因素中,有遗传因素在内。
  
脑解剖方面,有些脑生理学研究者发现电刺激脑部扣带回的部位,会使人发生类似强迫症的行为;又曾有病患因在扣带回处长脑瘤,而发生强迫症行为症状,经开刀治疗后,症状消失;又曾有极度严重强迫症患者,在扣带回附近施以脑外科手术治疗,而使症状获得改善。由这些事实,显示部份强迫症的病理可能与脑部扣带回有关。
  
此外,研究发现约有20%的强迫症患者有脑伤的病史,包括脑炎、脑膜炎、癫痫等。脑外伤患者中也有3.4%的人会发生强迫症。电脑断层摄影发现青春期发病的强迫症患者有脑室扩大的现象,他们的神经心理学检查中也发现有额叶皮质功能障碍的现象。

从强迫症患者的睡眠脑波中发现他们的动眼期出现得过早,第四期睡眠过短,另外,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显示血清素(serotoain)的失调与强迫症状有关。
  
综合上述种种研究,强迫症多元病因中的生物学因素扮演了不可忽略的角色。这个事实,值得医学上做进一步的研究。此症的预防上,要讲究脑的健康成长;治疗上则要与医师合作,遵循指示,以决定是否要用适当的药物来治疗。

2.强迫症的心理动因


有关强迫症的心理动因,以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解释得最多。他认为心理症患者在人格发展的肛门期阶段遭遇到重大的挫折,例如屡屡因为控制不好大小便而挨骂、或是父母亲过早训练他自已控制排便而形成心理压力,结果形成了所谓的「肛门性格」,非常关心脏或不脏的问题,也非常强调是非黑白的判别。这种性格也可以说是超我的人格部份过强,对当事者思想、感情与行为的善恶批评得极为苛刻。当本我的许多慾望受到超我的攻击时,便很容易形成内在的矛盾不安。

3.强迫性向的社会、文化层面的解释


一般人的脑海中往往会盘踞著某些念头或挂虑、不安的事,而这些念头有时是持续不断而且执拗不变的。人因为心中有挂虑或担心,才能预防失败或避免遭人责备,因此这是具有防卫性的意义的,比方说因为担心会失火,所以才会注意防范火灾。

像这一类的倾向可说是一般性的强迫现象,但是当这种倾向被强化时,由于不安的增强,将使强迫观念发展到不当的害怕某些对象或某些状况的地步,或产生一些无法打消的执拗念头。

从整个人类的生活看来,自古以来的各种文化表现(或成就)、社会规范及人际关系中都含有相当程度的强迫性,大家遵循祖先传下来的风格、习惯、仪式、信仰来行事做人,无形中传统成为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绝对标準,是不能轻言改变的。
  
表面上看来,我们的风俗习惯已经随著现代化而有了相当多的改变,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文化深层中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和行为并不见得有什么不同。好比说社会再怎么进步,相信风水地理的人仍然佔了相当高的比率,为了子孙的繁衍和荣华富贵,许多人不惜花大笔钱来择墓、建墓、甚至迁墓;又如不少人在摆设办公室的桌椅时,都要经过地理师的指点,为的是希望生意昌隆、一帆风顺;也有些人为怕发生重大的不幸或灾难而赶紧把建好的凉亭;拆掉或者是把大门的方位改变一下。

这一类的行为都属于仪式性的行为,但因为其中含有反覆防范灾厄、困境或带有恐惧的含意在内,因此这种行为是属于强迫性的。
  
有人指出当一个文化中存在了强烈的强迫倾向时,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的出现率自然会偏高起来;不过也有人对这种论调持反对的意见,认为文化中果真有强烈的强迫倾向的话,每个人的强迫性都将会被文化吸收掉,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的出现反而会较少;这两种看法到目前为止都尚未成为定论。

 
最大赞力
0.09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评论]中国移民「家丑不可外扬」 抗拒治精神病

畏惧症

转载自台北市立疗养院网站─精神医疗区「常见精神疾病简介」

害怕一些特定的事件或情境,例如惧高、怕水、害怕在公开场合说话等。只有在特殊状况才会引发焦虑的反应。

通常这些焦虑症状的严重度会影响到个案本身的日常生活功能,甚至会极力的避免接触引发焦虑的情境。

1.「畏惧」的定义


在西方精神医学的概念里头,所谓的恐慌 (panic)与畏惧 (phobia)是不同的。我们在心理卫生专辑第五册「焦虑症」里曾经提到过「恐慌」的特点是没有理由的突发性心神慌乱,有强烈的死亡威胁感,同时伴随神经系统功能亢奋的症状。

而畏惧则有特定的对象,它可能是某一种动物 (如蛇、蟑螂)、人物、特殊物品 (如电线)、特殊处境 (如高处、空旷处、黑暗处或人群聚集处)。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多多少少都会碰到一些令他畏惧的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长环境也可能造成特殊的畏惧对象,但是站在临床精神医学的角度上,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是:何种程度的畏惧是不正常 (病态) 的?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1)对某种对象的畏惧或害怕的程度超过一般人的反应了吗?例如,一般人在第一次搭乘电梯时也许会有点不安,但是如果一个人站在电梯门前就害怕地一直发抖、四肢发软甚至跪倒于地,这就是不正常的情形。
  
(2)对某种对象的畏惧牢固地置于心里,以致于在看到影像而非真实物体(如影片、图片上的动物)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害怕,最严重时甚至于只要想到该对象就会恐惧起来。有的个案并且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到它。
  
(3)对某种对象的畏惧程度严重而经常发生,以致于影响到当事人的日常生活作息和社会功能。例如,一个对社交活动感到害怕的个案会限制自己的屋外活动,甚至连出门一步买点日用品都害怕万分。
  
以上三点是临床医师用来判断某个人的畏惧是否已达到病态程度的标準。一个有病态畏惧的人往往会产生种种与恐慌类似的症状,有时候畏惧的对象会转变,有时候病人因为畏惧对个人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上所造成的障碍太久,而会伴随有忧郁的症状。

2.畏惧症的诊断分类


畏惧或害怕,本来是人类一种很普遍的情绪,它可以促使个体学习避开有伤害性的情境,例如避开火以免被烧伤、避开快速行驶的车辆以免被撞伤、避开毒蛇以免被咬伤。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对行走吊桥、行走暗路、鬼屋等也会有些微的害怕,不过一般人都能很快学会去克服这些害怕或畏惧。
  
目前较习惯采用的分类方式是把畏惧症分为三大类别,其一是单纯畏惧症,指畏惧的对象是某一特定的动物或情境,如蛇、鼠、高处或密闭房间等;其二是社交畏惧症,指畏惧的对象是人与人相处时可能失态的情境,因而要处处避开别人;其三是惧旷症,此类型畏惧的特点不单是畏惧空旷处,而且是畏惧出门后万一倒下去时无人在旁协助,因而不敢外出,纵使外出也要有熟人在旁,甚至平时在家亦得有人在旁才能安心。

此外惧旷症还包括畏惧身处公共场所、害怕万一发生什么事情而无法逃脱;所以亦导致害怕出门,因此,惧旷症实际上是出门畏惧症。一般说来单纯畏惧症的治疗效果较佳,社交畏惧症次之,惧旷症则较差。
3.畏惧症的心理动因


根据精神动力学说,畏惧症和潜意识里的冲突有关,即此种冲突被转移到与它有象征性关连的外在对象上,而表现出持续的、反覆的畏惧反应。因为此种反应,病人遂对某些对象发生强烈的恐慌,且虽然明知此种畏惧是不合理的,却无法打消其意念与反应。

这种转移作用乃是心理机能未发展成熟、对事物之区别能力尚不健全的现象,当一个人处于极度不安时便容易发生。

例如小孩子怕打针,结果看到穿白衣的理发师也害怕,甚至严重到看见任何穿白衣的陌生人都害怕起来。

4.畏惧症的社会文化层面


每个社会都会因其社会规范及经济活动模式而产生该社会中特有的人际关系模式,而人际关系的特性又可以从各种精神官能症的发生以及它的型态中反映出来。

以日本为例,据观察日本人发生「脸红」以及「对人」畏惧等症状的情形比其他国家的人多,这种在别人面前怕会脸红、怕眼睛露出兇光、怕别人投过来的视线或怕自己的表情变得僵硬等的表现都属于「脸红」一类的畏惧状况,但一个人如果因此而不敢看人、不敢跟别人见面或离家外出,就是「对人」畏惧症或是美国诊断标準中提到的「社交」畏惧症。这些病患会害怕自己的脸红或视线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印象或讨厌的感觉,症状严重的时候病人甚至无法出现在社交场合中。

日本病人的这种表现与他们浓郁的羞耻意识以及缺少个人主义的日本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被看作是一种与文化有关的特殊精神症候群。
  
在我国病人中也可以看到各种的畏惧症亚型,其中有一种与文化有关的畏惧症也就是「寒冷」畏惧症,这在外国人当中几乎是看不到的。

中国人因为受到阴阳五行之说的影响,认为寒、冷、风都是引起身体疾病的原因之一,结果病人身体某些部位的寒冷感觉往往会变成固定的病态感觉。

畏寒的病人一年到头都得穿上好几件厚衣服、毛衣,还要裹上毛毯、棉被,包著毛巾,尤其是把头、脖子及腹部都裹得密密麻麻的,造形十分独特。有人指出未开发国家的畏惧症发生率比已开发国家低,不过这个问题必需要经过确实的研究调查之后才能加以解说了。
 
最大赞力
0.09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评论]中国移民「家丑不可外扬」 抗拒治精神病


  患“双向情感障碍症”6年的21岁姐姐竟用剪刀把8岁的妹妹和6岁的弟弟的眼球挖出,把弟弟的阴茎和睾丸剪掉。这是前天下午2时30分左右,发生在林州市横水镇蒋豁村一农家小院内的惨剧。

  可叹:犯病的姐姐毒手伸向亲弟妹

  昨日中午,大河报记者接到报料电话后赶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病区,受害孩子的亲属向记者讲述了4日下午2时30分左右发生在农家小院内的惨剧。
  惨剧发生时,孩子的父亲管宪中(化名)和母亲郭梅(化名)都有事外出,家里只有67岁的奶奶刘荣华、21岁的大女儿管婷(化名)、8岁的妹妹管茹(化名)和6岁的弟弟管凯(化名),还有邻居家三个6~9岁的小女孩在看电视。事发前,刘荣华正在打扫院内积雪。
  刘荣华哭着对记者说,她刚用独轮车把扫在一起的积雪推出院门,大孙女就突然从里边把大门反锁上,接着就听到两个孩子的惨叫声。她赶紧到邻居家借来木梯,翻墙进入院内,看到二孙女和小孙子都躺在地下,满脸满头满身都是血,邻居的三个女孩都吓蒙了。二孙女的两个眼珠都被挖出来,小孙子的外生殖器和睾丸被剪掉。
  邻居李东锋说:“现场太惨了,他姐用菜刀砍住管茹的后脑勺,颅骨骨折了,还用剪刀把二妞的鼻孔剪开,头上脸上有十五六处剪刀扎的伤,最深的三四公分(厘米),浅的一两公分(厘米);一个手掌被剪刀扎透了,可能是孩子用手护头时被扎透的。女孩出血过多,一直在昏迷,上午10点才送进手术室,现在手术正在进行中。6岁的弟弟更惨,双眼被挖出来了,生殖器(阴茎)和睾丸被剪掉了,右手中指的皮被剪刀剪掉三公分长,医生说孩子的双眼都不行了。”

  可惜:曾说要杀全家人没有引起重视

  4日晚9时,两个孩子被送到郑大一附院,两个小时后,弟弟管凯被送进手术室。手术从4日夜11时一直做到昨日上午8时,刚出手术室,管凯就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昨日上午10时,管茹被送进手术室。
  管茹的主治医生王正锋对记者说,他给管茹做的手术比较顺利,颅脑内取出多块碎骨头。现在眼科医生正在做手术,眼科手术结束后,整形科医生还要做手术。
  下午4时,管茹的CT检查报告单出来。记者看到影像诊断为:左顶骨骨折,开放性颅脑损伤,左顶枕部脑挫裂伤,双眼及颌面部损失。
  昨日下午记者离开时,手术还在进行中。
  42岁的管宪中告诉大河报记者,大女儿以前学习成绩很好,后来发现她有精神病,家里花了很多钱也没治好,经确诊为双向情感障碍症。她发病时恨父母,恨弟妹,恨所有的人,平时不与任何人接触,还常把家里给她看病借的钱偷走,出去一二十天不回家。
  母亲郭梅说,大女儿曾说过有一天要把全家人宰了,她想着只是犯病随口胡说的,哪想到真会对家人下毒手。
  记者发稿前,林州市公安局刑警队队长秦志德告诉记者:“现在已经对管婷采取了刑事拘留措施,接下来要对其进行精神病司法鉴定。等鉴定结果出来后,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进行。”


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症,通常第一次发作是郁症(女性中75%,男性中67%),共有约1/9的患者一生只经历躁症而全无郁症发作。若未治疗则典型之躁症发作持续约3个月,郁症发作约6至13个月,治疗则可明显缩短时间。整体而言,双相情感障碍症预后比复发性郁症还差,在初次躁症发作后2年内,有40到50%的病人会有第二次躁症发作,虽然锂盐可延长稳定期,但也只对50到60%的病人有效。

而复发性郁症在2年内有30~50%会有第二次重郁症复发,若有预防性治疗则复发之比例减少。当躁症发作时也可能伴有精神症状(自我评价之膨胀可能达到夸大妄想及相关幻觉,易怒可能达到被害妄想的程度)。
 
最后编辑: 2013-02-06
最大赞力
0.09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评论]中国移民「家丑不可外扬」 抗拒治精神病

心身症

转载自台北市立疗养院网站─精神医疗区「常见精神疾病简介」

1.心理与身体的关系

在古希腊与罗马文明时代,人类就注意到心理因素会影响身体疾病与身体功能,而近年来心理与身体的关系也在医学家们的努力之下有了蓬勃的发展,更发现人类的心理与身体实在是相关联且是密不可分的。

而所谓心身医学所指的即是研究心理现象与生理功能的相关性;以及研究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疾病的发展、病程与结果。
  
心理压力会影响身体状况,恐怕是每个人都有的切身经验,当面临心理衡突或挫折时,会经由自律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调节而造成暂时性的呼吸、循环、消化、骨骼肌肉等生理机能的改变,譬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食慾减低、肌肉紧张等等。

事实上,最近的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心理压力的确会造成神经传导物质的改变,亦会左右各项免疫功能,可见得心理影响身体实在是广泛而深远的。
  
在临床观察上,医师经常发现许多症状或不适,如头痛、心悸、腹涨腹泻、肌肉酸痛等等,在一个人面临种种心理、社会压力时很容易产生,它们并没有造成任可器官上的明显病变,构不上是什么疾病,另外医师们也发现许多疾病的诱发、恶化或再发与心理压力的关联密切,最为人所熟知的包括气喘、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性皮肤炎、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两类身体病症都是「心」影响「身」的常见例子。
  
心理会影响身体,身体也会影响心理。当有身体疾病时自然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害怕与忧郁等心理反应,适切的心理反应会让病人对疾病有了合理的警觉性,得以寻求医疗。然而,当这些心理反应太强烈时就可能造成四处延医或者讳疾忌医等不适切的求医行为,除了导致医疗浪费之外,更会影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另一方面,这些心理反应本身就可能透过心理的改变来影响疾病的病程与结果,举例来说,癌症病人的忧郁、放弃情绪就足以造成免疫功能的降低而导致癌细胞蔓延,加速死亡。
  
从以上的陈述可知道心理与身体实在是一体的,透过这些认识,在平时应当时常保持自己身心平衡,万一疾病来临也应当在医师的指导下经由身心一体的治疗恢复健康。

2.常见的心身症有那些?


心身症的临床种类相当广泛且多样化,可能表现于各个不同的生理系统,其严重程度也相差很大现依各个系统将常见的心身症大致列举如下:
  
心脏循环系统:二尖瓣脱垂,冠状动脉疾病如心绞痛,心肌缺氧,心肌梗塞等,原发性高血压,郁血性心脏衰竭,心律不整等疾病都和心身症有病程及致病因素上的相关;此外,类似心绞痛之胸部疼痛及非典型之心脏病症状也常是心身症的表现,他们缺乏器质上的病变。
  
呼吸系统:心身症表规在呼吸系统的主要有过度换气症候群和气喘,过度换气症候群之患者感觉自己喘不过气来,因而持续且快速的呼吸引起过度换气现象,此症候群常于极度焦虑,害怕紧张时发生,气喘也是常和心身症一并讨论的疾病,遗传、心理因素及环境的改变对于气喘的发作皆有极密切的关系。
  
消化系统:心身症于消化系统表现的临床表征有呕吐,食道回流,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区域性结肠炎,敏感性胃肠症候群等,此外,肥胖症及神经性厌食症亦被视为心身症消化系统的临床表征。
  
免疫系统:心理状态和压力状态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故在心身症的研究上,各种型式的过敏反应,癌症的产生机转,以及自体免疫疾病等都是心身症很重要的临床表征。
  
皮肤疾病:搔痒症是皮肤科很常见的一种症状,心身症的理论应用在搔痒症的治疗上有很不错的结果;此外牛皮癣、多汗症、特异性皮肤炎、荨麻疹等也都是心身症的表现。
  
分泌系统:情绪的变化经由好几个不同的机转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几乎所有的内分泌腺都被认为会受到影响,其中和心身症有特别相关的包括低血糖症,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低下,副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低下,脑下垂体功能不足,副肾上腺功能不足等,其中许多也和先天体质因素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对此疾病尚未完全明瞭其致病原因,临床上主要是以多发性关节炎,并合并体重下降,虚弱,发烧等症状。
  
慢性疼痛:长期性的疼痛而且无法确定病因者经常是心身症的一种表现,包括有经常性的头痛、偏头痛、慢性腰酸背痛、以及无法清楚描述的不舒服等等。

3.心身症的生物因素


心理社会压力和一个人的生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关系虽然目前为止还未能充分的了解,但已有许多研究显示当一个人经历心理上的压力时,因为个人体质的关系,体内许多生物因素会发生变化,进而使身体出现症状,这些研究包括三方面:

一、神经生理方面:动物在面临环境刺激时,会经由「大脑皮质─下视丘」中 心影响自律神经系统,这些受影响的生物胺包括副肾上腺素及多巴胺,使人引发警醒、兴奋、肌肉增强及代谢异化增强;另一种生物胺「血清素」则引发完全相反的反应。这两个系统决定了一个人应付外界压力的方式,前者和攻击逃避反应有关,后者则和保守退缩反应有关。自律神经不平衡是常见的心身症之生物因素。

二、精神神经内分泌方面:研究发现可体松、肾上腺素、副肾上腺素、甲状腺 素、胰岛素、生长荷尔蒙、睪丸酮素会因外界压力制激而发生变化,破坏内分泌系统之动态平衡而导致心身症状之发生。

三、精神神经免疫学方面:动物实验已证明压力可以改变各项免疫功能,特别是抗体的形成与淋巴球之活性。也有动物实验显示学习理论可以影响免疫反应。在人类的研究亦发现心理社会压力会减低免疫力而增加细菌及滤过性病毒感染率。动物实验亦发现压力可加速癌细胞之成长或减低人工移殖癌细胞之抵抗力。另外,人类有许多和自体免疫有关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溃疡性结肠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症、甲状腺毒症等,在临床观察中,被认为其病因或病程变化与心理社会压力或情绪因素有关。
  
总结来说,心理社会压力乃经由大脑皮质之感受、认知与判断,而引起情绪反应,作用于大脑之边缘系统与下视丘,由此而影响(1)脑下垂体而控制全身之内分泌功能,(2)自律神经系统,而控制全身之脏器功能,由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自律神经系统联合起来影响免疫功用。透过这样的机能,心身症乃由而产生。

4.心身症的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和潜意识的心理冲突,以及心理社会压力(即环境因素)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因素的互相运作,引起情绪和生理的失衡,才导致心身症的产生;本文旨在讨论人格因素。
  
常被考虑为心身症的人格因素而欲加以证实的是A型性格,它被认为与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发生与死亡率有关。这种人的行为特征包括好胜、富攻击性、性急、没耐心、野心大、工作狂、常有时间压迫感,凡事都做好计划。

A型性格的人,易去否认身体的疲倦和疾病,希望去控制环境,以成就目标为导向,因此容易忽略疾病的早期征象,如心脏血管的疾病。其性格的特点使潜在的敌意容易遇到挫折时显现出来,製造许多的心理冲突和不满,导致生病。
  
另一种和心身症之形成有关性格是alexithymia。这种人无法以言语来表达情绪,也缺乏想像的思考空间,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冲突,心身症为这些人积存的压力提供了一个出路。这种性格的人,得心身症以后的治疗效果较差。

5.心身症与心理社会压力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生活事件,有的,像 入学、就业、结婚、搬家、与老板上司有争执、亲友死亡等,有些则有特异性,如离婚、改变工作环境、遭受意外事件导致身体或财产损伤、犯罪入狱等。心理社会压力并非全对健康有害;其作用还要看个体之应付能力、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无之相互影响、压力之感受、认知与情绪反应均会影响压力之作用结果。当个人面对压力,而感受为危险时,会采取攻击或逃避反应或不动,即所谓的保守─退缩反应。

前者是透过交感神经系统,快速而有效的利用能源以消减或逃避危险;但当外在的危险无法克服时,即会自主性的采取后者反应,此时产生的是副交感神经系统有关之生理变化,如减低肌力张力、心跳、心压、氧气消耗量,以节省能源,準备下一次的攻击或逃避反应;但当其中任一反应使用过久,而外在的压力持续时,身体会导致崩溃。
  
心理社会压力除了能引起前面提到的神经生理的改变之外,前面所提到的精神神经内分泌及精神神经免疫方面的功能也会在个体遭遇心理压力时产生变化,进而引发疾病。透过环境因子和身体反应之间媒介机转的研究,更进一步使我们了解心身之间的密切关系。

6.心身症对工作、学业的影响

心身症因为带有身体症状,常像上述例子中的患者一般,带来极大的不适,影响到工作效率。许多患者更常因身体症状在治疗中不见改善而四处奔波,遍访名医,如此一来极可能耽误工作,影响工作效率,而遭致上司责骂或经济上的亏损;这样又形成另一种心理压力,让患者更加喘不过气来,疾病也更不易好了。

7.心身症对家庭、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里小家庭愈来愈多。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及工作相当固定,甚或趋向饱和状态。因而家中有任何一个人生病时,都会影响到家庭功能的运作,家庭原本的平稳状态被打破,形成每一名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
  
「心身症」患者的病程往往相当漫长,如未经妥善的治疗,它所耗费的医疗费用往往十分可观。而家庭中未生病的成员陪著患者一会儿上急诊处,一会儿挂门诊拿药,一会儿请病假在家休养;即使是健康的人,也很难长期维持高度的耐心及爱心去协助这样的生病家人。

有的家人到后来便逐渐采取逃避、疏离、不理睬的态度。这会使得原本即需要家人的精神支持的患者更形孤单,身心压力更大,疾病更不容易恢复了。
  
而「心身症」患者因长期身体状况欠佳,可能在工作及课业表现皆受到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会降低,甚至产生自卑感。在人际关系上,患者可能自觉身体不好,比不上别人而顾影自怜,对社交活动因而裹足不前。
  
因此,在患者罹病初期,家人便应配合医疗,协助患者找出致病的可能原因,并从心理、社会层面,或家庭层面去协助患者。这样,再加上医师的药物治疗等,才可协助患者早日康复,而病症对家庭气氛的不良影响才会消失。

8.我国心身症患者的求医行为


由于心身症患者自己感受到的不适是身体方面的症状,而大多数人对于社会心理压力和身体症状之间的关系并不了解,因此国内患者的求医行为往往是寻找中西医,把身体的不适一五一十地告诉医生。

他们还不时采取「复式求医」模式,也就是同时看不同科或中西医,希望如此可以更快痊癒。然而他们又经常耽心中西药同时服用会不会「相冲」,于是又不遵照医嘱而自行增减药量,充分表现出国人对「吃药」的矛盾心理。
  
在传统的医师与病人的关系里,病患应当向医师陈述的是身体的病痛,如果一个病人把自己心理上的烦恼或生活上的困难告诉医师,那该是多么令人尴尬、多么不可思议的做法。

而我国的医师通常也不会主动去询问、了解病人心理与生活方面的事情。结果这些心身症患者所得到的治疗往往就是一包一包的药。如果他的心理社会压力解除了,或者是他终于学会有效地应付压力了,那么他的心身症应当会消失。

如果压力不能解除(甚至有时候是长期的困难─譬如婚姻失和、婆息问题、联考一再失败等等),应付方式无效,或是家人亲友的支持帮助不够,那么他的心身症很可能持续不癒,甚至进一步发展出种种焦虑、忧郁的精神官能症状。

其中一部份病患有可能变成四处求医的老字号,对他个人和其家人在精神入工作(含学业)、经济、家庭气氛的不良影响都很可观。在全国医疗资源的应用上也形成最大的浪费。事实上许多经常拿著劳保公保单挂号取药或要求检查的病患大多属于心身症患者。
  
要如何才能消除这些不妥当的求医行为,而确实有效地帮忙心身症患者康复呢?大众医学教育的加强、医疗制度的妥善改进、以及精神科以外的其他科医师(尤其是家庭医师)在精神医学上的学习与临床训练的加强都是必要的。
 
最大赞力
0.09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评论]中国移民「家丑不可外扬」 抗拒治精神病

恐慌症

转载自台北市立疗养院网站─精神医疗区「常见精神疾病简介」

恐慌症的特征是一阵阵极强烈的紧张兴害怕,表现出来的是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晕眩、冒冷汗。它来得急快,常易在人多、封闭的地方发作、病人常因此害怕到这些地方。恐慌症的因现在还不清楚。

人体中有个自主神经系统悾制全身脏器,包括了咬感神经负责对压力与危机的反应及副交感神经负责休养生息。自主神经受到身体与心理影响(如分离焦虑)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反应,可能就是恐慌发作的原因。

如果怀疑恐慌发作,经内科医师排除身体疾病后,可至精神门诊依病史、发作特性做诊断、若定为恐慌症,在药物治疗方面、抗忧郁剂及镇静剂都有不错的效果。

心理治疗则以认知及行为治疗为主 、较少需要深入的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是让病人了解到发作只是身体放出错误的警讯、行为治疗是教导病人放鬆的枝巧,在易发作的地方或将要发作时对抗紧张。

一般而言、恐慌症是个慢性的疾病,往往需要长期而特续的治疗。医师与病人间稳定而有信赖感的合作 关系中、是相当重要的。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