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统计,最容易被各种骗局套路的人群就是60后、70后,其中占很大比例的就是各种养生保健骗局,中年人、老年人成为A股之外新骗局的新韭菜,被割得不亦乐乎。
咱们加拿大的华人移民的教育背景相当出色,但是和国内的中老年人一样,仍旧经常看到论坛里各种有关养生保健的错误观点或者证据不充分的观点。持这些观点的同学主观上没有恶意,更像是没有掌握分析网络观点、获取可靠文献的方法和循证医学知识所以跑偏了,但是这些错误观点会误导自己和别人,损失点钱也就算了,伤了自己的身体就麻烦了。我觉得与其每次零零碎碎地辩论,不如系统地介绍一下循证医学的知识,让大家免遭各路人马割韭菜。
下面从头讲起,坛子里各路神仙都有,如果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多指教。
第一,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往大了说专门有一门科学哲学;我们不需要搞得那么尖端,所以我们只要知道科学其实本身是一种方法论,简而言之就是观察——假说——验证三步曲。也就是说,科学家们通过观察或者分析,提出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说。如果实验得出的结果与假说相符并可以重复,那么这种假说就上升为科学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实际;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说不符,那么就要修正假说并重复上述三步曲。这其中,验证(证据、实证)非常重要。
第二,临床医学的特殊性。与一般自然科学的研究不同,人体非常复杂,现代医学对人体的了解又远远不到清晰透彻的程度,而疾病的发生往往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很多疾病可以视为多因素交织、发生在混沌系统上的过程。一个治疗措施作用在这个复杂过程上,很难总结出清晰的因果关系。所以要证明治疗是否有效,除了证据之外,必须用统计和概率来描述结果,不能用简单机械的观点来理解医学。
我们知道法律上有间接证据和直接证据,其证据强度是不一样的。同样,医学上的证据也有不同的强度区别,最有力的证据是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CT (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这种研究剔除了最多的偏差,能最大限度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有效。至于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比较枯燥,如果有人有兴趣我再写。
知道了这个以后,我们可以看一下循证医学是如果区分证据强度的。我以前用牛津证据分级比较多(现在还有WHO的GRADE分级,因为我以前用得少,所以不介绍了):
这个表中证据力度最强的1a级,指的就是大量RCT研究的荟萃分析(meta- analysis),单个RCT也只能作为1b级证据。很多人经常会用自己或者亲友熟人的经历来说明某药物或者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这属于个案报导,在这个表中根本没有列出,连5级证据都不算。个案报道属于样本极小,抽样偏差极大,也容易被选择的讲述,所以基本可以认为没有说服力。低级别的证据因为不能提供足够的说服力,最好保持怀疑态度,等最高强度的证据出现后再下结论。
因此,在没有充分证据之前,假说不能作为科学理论。这在我们坛子里经常发生,比如讨论得比较热烈的“生酮饮食、低碳饮食、断食轻断食可以治疗糖尿病、减肥、延年益寿”之类,要么是错的,要么是还没有得到充分证明,只是假说。在现阶段相信这些假说,无异于把自己当成了实验室的小白鼠。
第三,如何获得正规的医学论文。坛子里有同学说网上和油管上有大量的论文和文献,我不敢苟同。信息时代网上信息的确多,多到泛滥,获得信息的确比以前容易,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加与区分就相信网上的信息,也更容易被误导。所以首先要知道到哪里获得正规的医学文献,学术界广泛承认的是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网站NCBI: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
只要是稍微正规一点的医学杂志,其文章都会被NCBI承认和收录,基本不会有遗漏。而没有被NCBI收录的文章,基本可以认为不是学术文章。
第四,如何分辨是否是可靠的医学学术文章。只要掌握一条就行:其观点论据是否可追溯,是否提供信息源。比如,有人说发文声称其治疗方法可以逆转糖尿病。这是个诺奖级别的成果,很夺人眼球。但是,他有没有提供他发表的正规论文作为依据?如果提供了论文,其证据强度如何?如果他根本就不提供可以追溯的信息来源,那么我只能认为是吹牛。油管和其他网上的言论,也同样适用这个办法。
第五,学一些逻辑知识,能帮助我们避免常见的误导手段。比较常见比如诉诸权威,中国人因为一直活在家长的权威之下,所以似乎更容易被这个手段误导,经常看见有人说某Dr说,某教授说,某科学家说,这些都是诉诸权威。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证据分级,大家可以看到专家意见是最低强度的证据;而且权威一定不会永远正确,与其说权威怎么说,不如看证据怎么说。
另外一个常见的误导手段是有选择地提供对己方观点有利的证据,比如某假说有支持的证据,有反对的证据,如果只看一方的证据,就很容易被误导。破除这种误导手段,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自己去查文献,了解双方的观点和证据,自己加以分析。
再一个常见的逻辑错误就是把相关性当成因果关系。这个错误的典型例子就是“发改委打飞机”的哏,就是以前每次发改委一调油价,几天内必然发生空难。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发改委调油价是发生空难的原因呢?很显然不是,用这个哏的人也只不过有这个哏来发泄对发改委的不满,没有人会如此认为。其实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很早就被希腊人指出了,可是还是不停有人犯同样的错误。
总结一下,对于网上与健身养生、保健品、新疗法等有关的内容,要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而不是轻易相信。我的做法是,先看这种文章能否可追溯,如果有,那么看看文章的信息源本身是否可追溯或者是否是正规的学术文章;如果没有,那么去NCBI查相关的论文,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先看些综述review,了解一下大致情况;此时对这个观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么一套看下来,基本能避免做韭菜的命运。最后,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这些方面的文章,画的大饼越是大,许诺的前景越是好,治疗方法越是简单又有奇效,越是可疑。
咱们加拿大的华人移民的教育背景相当出色,但是和国内的中老年人一样,仍旧经常看到论坛里各种有关养生保健的错误观点或者证据不充分的观点。持这些观点的同学主观上没有恶意,更像是没有掌握分析网络观点、获取可靠文献的方法和循证医学知识所以跑偏了,但是这些错误观点会误导自己和别人,损失点钱也就算了,伤了自己的身体就麻烦了。我觉得与其每次零零碎碎地辩论,不如系统地介绍一下循证医学的知识,让大家免遭各路人马割韭菜。
下面从头讲起,坛子里各路神仙都有,如果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多指教。
第一,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往大了说专门有一门科学哲学;我们不需要搞得那么尖端,所以我们只要知道科学其实本身是一种方法论,简而言之就是观察——假说——验证三步曲。也就是说,科学家们通过观察或者分析,提出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说。如果实验得出的结果与假说相符并可以重复,那么这种假说就上升为科学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实际;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说不符,那么就要修正假说并重复上述三步曲。这其中,验证(证据、实证)非常重要。
第二,临床医学的特殊性。与一般自然科学的研究不同,人体非常复杂,现代医学对人体的了解又远远不到清晰透彻的程度,而疾病的发生往往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很多疾病可以视为多因素交织、发生在混沌系统上的过程。一个治疗措施作用在这个复杂过程上,很难总结出清晰的因果关系。所以要证明治疗是否有效,除了证据之外,必须用统计和概率来描述结果,不能用简单机械的观点来理解医学。
我们知道法律上有间接证据和直接证据,其证据强度是不一样的。同样,医学上的证据也有不同的强度区别,最有力的证据是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CT (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这种研究剔除了最多的偏差,能最大限度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有效。至于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比较枯燥,如果有人有兴趣我再写。
知道了这个以后,我们可以看一下循证医学是如果区分证据强度的。我以前用牛津证据分级比较多(现在还有WHO的GRADE分级,因为我以前用得少,所以不介绍了):
这个表中证据力度最强的1a级,指的就是大量RCT研究的荟萃分析(meta- analysis),单个RCT也只能作为1b级证据。很多人经常会用自己或者亲友熟人的经历来说明某药物或者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这属于个案报导,在这个表中根本没有列出,连5级证据都不算。个案报道属于样本极小,抽样偏差极大,也容易被选择的讲述,所以基本可以认为没有说服力。低级别的证据因为不能提供足够的说服力,最好保持怀疑态度,等最高强度的证据出现后再下结论。
因此,在没有充分证据之前,假说不能作为科学理论。这在我们坛子里经常发生,比如讨论得比较热烈的“生酮饮食、低碳饮食、断食轻断食可以治疗糖尿病、减肥、延年益寿”之类,要么是错的,要么是还没有得到充分证明,只是假说。在现阶段相信这些假说,无异于把自己当成了实验室的小白鼠。
第三,如何获得正规的医学论文。坛子里有同学说网上和油管上有大量的论文和文献,我不敢苟同。信息时代网上信息的确多,多到泛滥,获得信息的确比以前容易,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加与区分就相信网上的信息,也更容易被误导。所以首先要知道到哪里获得正规的医学文献,学术界广泛承认的是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网站NCBI: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
只要是稍微正规一点的医学杂志,其文章都会被NCBI承认和收录,基本不会有遗漏。而没有被NCBI收录的文章,基本可以认为不是学术文章。
第四,如何分辨是否是可靠的医学学术文章。只要掌握一条就行:其观点论据是否可追溯,是否提供信息源。比如,有人说发文声称其治疗方法可以逆转糖尿病。这是个诺奖级别的成果,很夺人眼球。但是,他有没有提供他发表的正规论文作为依据?如果提供了论文,其证据强度如何?如果他根本就不提供可以追溯的信息来源,那么我只能认为是吹牛。油管和其他网上的言论,也同样适用这个办法。
第五,学一些逻辑知识,能帮助我们避免常见的误导手段。比较常见比如诉诸权威,中国人因为一直活在家长的权威之下,所以似乎更容易被这个手段误导,经常看见有人说某Dr说,某教授说,某科学家说,这些都是诉诸权威。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证据分级,大家可以看到专家意见是最低强度的证据;而且权威一定不会永远正确,与其说权威怎么说,不如看证据怎么说。
另外一个常见的误导手段是有选择地提供对己方观点有利的证据,比如某假说有支持的证据,有反对的证据,如果只看一方的证据,就很容易被误导。破除这种误导手段,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自己去查文献,了解双方的观点和证据,自己加以分析。
再一个常见的逻辑错误就是把相关性当成因果关系。这个错误的典型例子就是“发改委打飞机”的哏,就是以前每次发改委一调油价,几天内必然发生空难。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发改委调油价是发生空难的原因呢?很显然不是,用这个哏的人也只不过有这个哏来发泄对发改委的不满,没有人会如此认为。其实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很早就被希腊人指出了,可是还是不停有人犯同样的错误。
总结一下,对于网上与健身养生、保健品、新疗法等有关的内容,要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而不是轻易相信。我的做法是,先看这种文章能否可追溯,如果有,那么看看文章的信息源本身是否可追溯或者是否是正规的学术文章;如果没有,那么去NCBI查相关的论文,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先看些综述review,了解一下大致情况;此时对这个观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么一套看下来,基本能避免做韭菜的命运。最后,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这些方面的文章,画的大饼越是大,许诺的前景越是好,治疗方法越是简单又有奇效,越是可疑。
最后编辑: 201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