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老人将房、车留给儿子,怒斥女儿不看望...评论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新闻:《老人将房、车留给儿子,怒斥女儿不看望...评论》的相关评论
8月18日有媒体报道,湖南长沙一位89岁高龄的陈爷爷自称小女儿已经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都没有回到家中看望他了,就连在床上躺着的瘫痪母亲她都从来不过来看一眼,陈爷爷说到这里的时候满眼泪光。
怒斥女儿不看望老人
二女儿照顾瘫痪母亲
都说养儿防老,当父母真的已经步入古稀之年,需要儿女照顾的时候,却不见他们的身影,很多人说嫁出去的姑娘就是泼出去的水,最终能让老人依靠的只有儿子,陈爷爷的女儿为何会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不回到家中看望他们,又为何自己年迈的父亲生病住院都没有看望过?
陈爷爷和妻子一共有4个孩子,除了老三是男孩以外,其他都是女孩。陈爷爷和妻子每个月都有退休工资,日常的生活开销基本上都不需要儿女承担,自从陈爷爷的妻子瘫痪了之后,他也没有能力去照顾妻子了,于是就请了自己二女儿陈小红来到家里照顾年迈的母亲。
4000元护理费
护理费来自父亲与子女
陈小红每个月都会获得4000元的工资,包吃包住,两位老人照顾得也非常的周到。
陈小红:“2019年6月,妈妈就瘫痪了,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开始照顾母亲,父亲以及姐姐弟弟妹妹每个月都会给我支付护理费,但是从今年6月开始妹妹就不再交钱了,并且也不愿意过来照顾、看望母亲。”
另外,陈爷爷还在2019年5月的时候与儿女签了一份家庭协议书,如果父母生病,费用应该由四个子女包括陈爷爷本人共同承担,如果家庭条件不好的可以选择照顾老人。
今年6月,四女儿给陈小红发来微信,“以后不会再支付任何的费用了,两个孩子现在没有长大,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一两百元,一直以来都在坚持着,现在真的没有钱再拿出来了。”
儿子曾出钱帮父亲购房
3个女儿放弃房产继承权
陈爷爷称四女儿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她没有得到父母的财产,陈爷爷称他曾在遗书中写道:百年之后,将把这60多平米的房子赠与给儿子。
陈爷爷在1992年买房子的时候,儿子出了100块钱,当时3个女儿都同意放弃老人的房产继承权。
月工资不到2000
抚养2个未成年孩子
后来当记者与陈小红去寻找陈爷爷的小女儿的时候,对方的情绪却非常激动,指着陈小红:“这些年一分钱都没有落下过,你当时逼着我签字,在父母面前使坏,我现在一分钱都没有。”看到她的情绪越来越激动,于是就试图将两人分开。
四女儿告诉记者“我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在银行做保洁工作,一个月不到2000块钱,我老爸还给我哥买车,我家里两个孩子,一个11岁一个5岁。这5年我咬牙坚持给我老爸交钱,每个月自己都揭不开锅,现在真的是没有能力再去支付了。”
陈爷爷的四女儿称自己这么多年来父亲一直没有给她过一次生日,生活过得很难,但是从来都没有人真的关心过她,这样的生活很不公平。四女儿表示自己当年剖腹产,在她最难过的时候,父母都从来没有看望过她,这些都已经让她非常寒心了。
父母得不到女儿的关怀
女儿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在陈爷爷看来,家中最小的女儿是最不孝顺的一个,父母年迈却能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都不前来看望一眼,对于老两口来说心里也会非常的不是滋味,现在却连护理费都不想再给了。
在四女儿看来,自己的生活也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好过,现在的生活一直靠着自己坚持着,曾经咬牙坚持给的护理费,现在再也没有能力给了。
四女儿表示虽然现在生活很拮据,但是也尽可能地多回去看望老人。
二女儿在陈爷爷看来,她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女儿,但实际上却是在照顾父母的同时获得高额的工资,其目的也就是赚取工资而已,当妹妹不再支付费用的时候,就会要求她继续填补护理费,生怕少了自己的工资。
作为儿女的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偏心,都希望能像天平一样,给孩子们的爱不多不少,能有几位父母能真正地做到呢?儿女孝顺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如今很多的家庭却演变成了照顾父母就要给工资。
网友评论
“赡养父母一直都是一个问题,我们照顾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父母的财产终究都是他们的,最后选择给谁也是他们的权利,作为子女养育父母理所应当”
“我觉得不公平,从小到大父母辛苦养育孩子的钱计算出来然后还给父母,这中间有太多的花销了,这些都不是用钱来衡量的。”
对此,你怎么看?
国家那么有钱那么富强,应该负责给老人最基本的养老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我们家四个女儿,我爸妈几年前就告诉我说把房子过继到了大姐名下,大姐两个双胞胎儿子,一个是随的我家的姓,他们俩兄弟,全是一次性付款买房,我不知道当中我爸妈付出了多少...
我们四姐妹,说公平点,在住房或者资金方面都没有得到父母什么照顾,当然老人家的钱是自己的,想给谁就给谁。
 

一庐春秋

居小庐看春去秋来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小女儿工资2000,不如小女儿照顾父母,拿4000工资。
这个是福利 不是谁想要就能要到的 小女儿要照顾父母 父母有可能说小女儿不能干 粗心 不会照顾人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以前农村是默认儿子照顾父母,女儿得不到家庭财产。
现在有了继承权问题,需要女儿签字放弃继承权,有时候就难堪了。
我父亲独子,独立照顾在农村的父母有40+年。他也照顾他的妹妹。 他两个妹妹读大学,都是我父亲花学费和生活费的。 我父母的结婚房,他的两个读大学的妹妹说,在我父母结婚时,我父母是靠我祖父才造的房子, 所以我父母的结婚房是我祖父母的遗产,要平分。

现在那房子正在拆迁。有450万拆迁款。 我父母早过世。 我父亲的3个妹妹也已过世。 只有读过大学的两个妹妹还活着,快80岁了。 现在是说要看在我父亲的面上,把拆迁款留下,到庙里给我们祈福。 也就是说有文化了,要把这钱贪拿了还给出这么美丽的话。
 
最大赞力
0.01
当前赞力
100.00%
我父亲独子,独立照顾在农村的父母有40+年。他也照顾他的妹妹。 他两个妹妹读大学,都是我父亲花学费和生活费的。 我父母的结婚房,他的两个读大学的妹妹说,在我父母结婚时,我父母是靠我祖父才造的房子, 所以我父母的结婚房是我祖父母的遗产,要平分。

现在那房子正在拆迁。有450万拆迁款。 我父母早过世。 我父亲的3个妹妹也已过世。 只有读过大学的两个妹妹还活着,快80岁了。 现在是说要看在我父亲的面上,把拆迁款留下,到庙里给我们祈福。 也就是说有文化了,要把这钱贪拿了还给出这么美丽的话。
这个应该看房产证吧, 如果是尊父所有,他的姐妹不是继承人,他父母先走也不是继承人。到姑姑这层我认为你不应该客气,要走程序了。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这个应该看房产证吧, 如果是尊父所有,他的姐妹不是继承人,他父母先走也不是继承人。到姑姑这层我认为你不应该客气,要走程序了。
房产证是我父亲的名字。 房子在老家。 原先乡下的房子是没有房产证的。 30多年前,乡下也开始有房产登记了。 房子就登记在我父亲的名下。 那时候祖父母已经过世。

30多年前,我父亲在世时, 想把房子卖掉,给我做留学基金。那时候,我小姑妈就反对。她去房产管理部门投诉我父亲的房产证。房产管理部门要我父亲回乡下说清楚。 我父亲很生气,尤其是他最关心的妹妹投诉他, 所以他不理睬乡下的房管部门的公文。当地房管部门就把我父亲的房产证作废了。

现在碰到拆迁,我父亲下面的子女都不在老家。 当时我父亲在的时候,都没有去搞这房产。 现在就更不会走程序了。如果那时候走程序,我父亲会被气死。

有趣的是我父亲为这房产,和他妹妹们生气了10年。在我父亲走的那年,他突然和她们关系和好。这真是血浓于水。
 
最后编辑: 2021-08-22

Chinese Canadian

两个娃儿的爹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新闻:《我和老公在美国治疗癌症的经历,感慨万千…》的相关评论
导语:这是一个杭州人发在“19楼”上的美国求医经历。如帖子开头所说,“去美国看病只是人生绝望中孤注一掷的选择”。写这个帖子,是想让更多人知道,“绝境还有其它希望”。
昨天,在19楼看了shenjiangan先生,勾起了无尽的回忆。
首先对shenjiangan先生及家人表示慰问,因为你们所经历的迷茫丶痛苦丶抉择,我和老公感同身受。我老公也是两年前查出颈椎肿瘤,我们也体会了天塌下来的感觉,也面临过手术选择,甚至也找过上海的肖建如医生。
所幸我们两个家庭都走过了这段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最后选择了去美国看病。所以故事有了完全不同的走向。
我们之前没有去过美国,没有美国医生的朋友,我们家也仅是小康之家。去美国看病只是人生绝望中孤注一掷的选择。
我把这段难忘的经历和大家分享,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绝境还有其他可能。
一丶发病
和shenjiangan一样,我老公也是人到中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甚至很巧的是他也有个姐姐。
3年前,他时常觉得颈椎酸痛,开始没觉得异常,毕竟现代人十个里面有八个颈椎病。直到2012年春节,他的颈椎病越发厉害,有时候会觉得手指发麻。于是,催他去检查,在庆春东路的s医院骨科,拍了MRI,拿到片子找门诊医生看。医生看了半天,沉吟着说:“你的病症,我不好判断,你最好找下我们的F主任。”
略去各种找医生情节,看到了F主任。他接过片子,看了许久,有点迟疑说:“你这是骨巨细胞瘤,属于脊椎肿瘤。而且你的位置非常不好,肿瘤已经侵蚀了颈椎的第二丶三丶四关节,需要做全置换手术,手术风险非常大。”
F主任急着出差,关照我们,“你先住进来,做各项检查,等我回来做手术。这手术难度非常大,只能我亲自做。”
一个正常家庭,听到这个消息,瞬间觉得天塌下来了。我们甚至连抱头痛哭的时间都没有。第二天我就向单位请了假(感谢单位的领导和每一位同事,你们的支持我永记心头),全心全意开始找资料丶联系医院。问的问题只有三个:“确实是这个病吗?治疗的方法有哪些?治这个病最好的医生在哪里?”
首先找的是解放路上的Z医院,它是浙江省的权威,脊椎肿瘤方面的三个专家看了我老公片子,都认同骨巨细胞瘤的判断,认为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因为我们问得直接,他们也直言不讳,这个手术需要把颈椎切开,去掉3节颈椎骨,换上钛合金的支撑,不仅手术难度高丶风险大,术后病人活动会受限制。但是不手术,面临的就是瘫痪。国内做脊椎置换手术最好的医生是上海长征医院的肖建如医生。
全中国的医生都推荐肖建如医生,可想而知,他忙到啥程度。
我们终于挂上他的号,下午第63号。
我认真地在门口做起了数学题,一个病人看5分钟,63号就315分钟(我不是最后一个),就是5个半小时,从下午一点半开始看,就是晚上7点。
而且医生不能喝水丶不能上洗手间,简直是铁人的节奏。但是5分钟,对一个陷入绝境,从外地跑去上海看病的人来说就是残忍的三言两语。
终于轮到我们了,肖医生脸色苍白,有大大的眼袋,但态度还算温和。周围一圈学生丶助手,有助手把我们的片子挂好。肖医生扫了两眼说:“脊椎肿瘤,准备住院手术吧”。
因为事先已经研究了手术的情况,所以我们抖抖索索地问:“您觉得手术把握有多少”。
“风险肯定有,但我们已经做过很多了。”
又问:“术后会如何?钛合金在体内,终生会有啥影响?”
肖医生不耐烦起来:“不做手术,你可能短时间就瘫痪丧命,你还能管手术后的感受?”
无语出门,果真5分钟。
走出门诊大楼,心里堵得慌。天开始下雨。这时看见护工推着病床在院子里跑,躺在上面的病人还挂着盐水,带着氧气包,家属撑着伞努力想遮住病人的头。
突然间,我崩溃了。
不能想象这样的场面,我不能把老公放在这样的医院,也许医生看来,病人只是个数字,成百上千台手术之一;但对我和家人来说,他是唯一的,我不能让他躺在这样的流水线上。我可以接受手术的风险,但决不接受疏忽或者轻慢带来的损失。
既然手术方法是美国人发明的,手术材料是美国人制造的,那我们就去美国动这个手术吧。
二丶准备
我们虽然出过国,但是没有去过美国。这两年国内也开始有美国医院预约的服务,费用超贵。但在2012年,几乎没有可借鉴的先例。
首先查去哪家医院看。
美国医院有详细的排行表,每年更新一次,第三方发布,根据死亡率丶治愈率丶病人满意度丶医疗事故发生概率等进行综合排名。
根据2013年的医院整体排名,前三位的是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丶麻省总医院以及梅奥中心。他们各有所长,不仅有很强的医疗团队,后面还有庞大的科研机构为依托。另外还有各种专科的排名,比如癌症,全美第一是休斯敦的安德森中心,比如骨科,排名第一的是纽约特种外科医院,刘翔的脚部手术就是在那里做的。
美国最佳医院2013-2014年度排名,可以在google搜索。U.S. News Best Hospitals2013-2014。
其次预约。
美国的看病流程基本是,每个家庭都有专门家庭医生,你有各种病痛先找家庭医生,他给你做基本判断,需要的话他帮你转去专科医生那里检查丶治疗,不行再转更对口或者技术更好的医生那里。所以大型医院的所有专家都必须预约,这样避免了到了医院却发现看错科室,或者医生不对路;二来,你上门时,你的医生已经研究过你的病例了,他可以和你讨论治疗方法了,免得浪费大家时间。
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无比痛苦。没有一个中国医生愿意帮你转诊,不要说美国,去中国其他医院都基本不可能。我们的病历记录不全,有部分报告甚至是手写的,美国医院预约要提供详细的检查报告丶病史丶手术或药物纪录,最好还能和你前任主治医生交流,而对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需要我们自己收集丶自己翻译丶自己刻成光盘或制成电子文档的。
我们当时选了东西部各一家医院,东部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全美连续20多年综合排名第一,许多科室和手术都是这家医院发明的。西部UCSF medical center加州大学旧金山分院医学中心,当时全美排名第五。选择这两家医院是因为他们实力都非常强,一个靠近纽约,一个靠近旧金山,交通相对方便点。
签证问题,按照正常流程,你应该先联系医院,拿到预约单后,去大使馆签证。但是拿到预约基本要一个月左右,排队等待面签也需要一个月左右,对病人来说,实在忧心如焚。而且美国的旅游签证和医疗签证都是B2,都是一年有效,一次最长逗留6个月。所以从开始预约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同时申请旅游签证。事实证明,最后预约单和签证基本是同步办好的,对我们来说,省了一半的时间。
联络问题,美国的各大医院基本都有国际中心,专门接受国际病人。像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国际部甚至有中文网页。首先你要找到国际中心网页,按他的要求填写表格,或者给他的指定邮箱发email。最好有个美国朋友做联络人,因为时差,你基本不可能接听美国的电话,有当地联络人,让你不至于错过诊所的询问。递交申请后,国际中心会指派专人为你服务。他会向你要各种病历丶病史丶检查报告之类,当然是要英文的(淘宝上有专门的翻译公司,你可以货比三家)。
这个流程看似简单,但是美国人一板一眼的作风让人抓狂。美国医院得知在1999年做过手术,要求详细的手术报告和病理切片报告。15年前的病历呀,里面都是手画符;去中国医院找原始纪录,就是去沧海里找一滴水呀。美国人还非常不理解,这是生命最重要的纪录了,为啥会找不到?
经此教训之后,我去医院做的每个报告,都扫描存在硬盘里,你来要吧,要啥有啥。
三丶赴美
老公是5月7日检查出颈椎肿瘤的,5月30日,我们终于拿到了UCSF medical center(加州大学旧金山分院医疗中心)的预约单。国际中心为我们安排的是6月3日初诊,主诊医生是神经外科医生DR. Chou。
其中有个小小插曲,我们在中国一直看的是骨科,肖建如医生也是脊椎外科,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是骨科医生接诊。其实美国医院分科非常细,脊椎属于神经外科,同一个科室,颈椎硬膜内肿瘤和硬膜外肿瘤分管的医生都不一样。
预约单上不仅有地址丶电话丶注意事项,还有医生的详细简历,你还可以google医生发表过的论文,翻看这个医生是否有过医疗事故。
6月1日,我们踏上了赴美的旅程。内心忐忑不安,不知道要花多少钱,美国医疗以贵闻名于世;不知道能否治好,因为颈椎肿瘤总是和瘫痪丶死亡联系在一起。
但我们始终相信,去美国手术,至少病人会得到应有的尊重,至少医生会有认真的态度,至少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在美国。
四丶初诊
终于等到了6月3日,我们坐车来到了UCSF,这基本看不出是一个医院,没有围墙,就是一片街区,附近3丶4条街范围内都是它的各种门诊楼丶检查楼丶教学中心丶研究中心,还有各种免费班车穿梭于各个区域。
来到指定门诊楼前,我们正在东张西望核对门牌时,一个手拿文件夹,穿衬衫挂领带,微胖的拉丁裔男人满面笑容迎上来问:“Are you from China?Mr.&Mrs Lin?”这就是罗伯特——UCSF国际中心专门负责接待我们的,所有的预约丶病历整理丶检查联络都由他负责。整个治疗期间我们没有排过一次队,所有都是他事先联系的,每次看诊,他基本都会陪同。
来到神经外科,另一个华裔男子迎上来,他是国际中心指派的翻译。美国医院规定,对母语非英语的病人,看诊时都会提供专门的翻译,以防理解出错,耽误病情,而且这个服务是免费提供的哦。
看医生前,先填写各种问卷,出生年月日丶国籍丶种族等等,还有病史丶药物过敏史丶用药纪录丶甚至还有一个隐私保障条款。7丶8张问卷过后,又有助手来做各项检查,身高体重丶体温血压,手部力量,膝跳反应等等。
做完一切,翻译和我们被带入一个小房间,等待医生来临。在去美国以前,我们已经查了Dr. Chou的简历,他是在美国出生的华裔,神经外科主诊医生,擅长复杂的脊椎外科手术,是脊椎微创手术方面的专家,曾经入选美国最佳100位医生。
不一会儿,DR. Chou带着微笑推门进来,他40多岁年纪,身材高大,穿着合体的西装(我们碰到的美国主诊医生都不穿白袍,反而助手丶学生之类才穿,原因我百思不得其解),进来先和在场每个人握手,然后坐下开始聊病情。虽然是华裔,DR. Chou一句中文都不会了,交流要通过翻译进行。
他详细询问了发病经过丶现在的身体各项反应后,对我们说“我研究了中国拍的MRI片子,觉得你最大的可能是骨髓瘤,如果是骨髓瘤不需要手术,放疗就可以。”一句话把我们打懵了。在中国跑了3丶4家医院,听了6丶7个专家的意见,从来没人和我们说过这种可能性。
DR. Chou拿出一张纸,写下8个词分别是骨髓瘤丶骨巨细胞瘤丶骨肉瘤等,他告诉我们,颈椎这个位置的肿瘤基本就是这8种可能性,每一种的治疗方法丶后续的防范和复发情况都不一样。比如骨髓瘤对光非常敏感,他比喻说“在光照下,肿瘤会像奶油般溶化”因此通过放疗就可以治愈,但骨髓瘤复发概率很高,后期需要跟踪治疗。而骨巨细胞瘤放疗就对它没用,只能通过手术,但是骨巨细胞瘤基本不会复发。他还简单讲了其他类型肿瘤,但请原谅我脑容量不够,实在记不下这么多。
这堂医学科上得惊心动魄,旁边还有脊椎模型,DR. Chou会拿过来比划位置给我们看。讲完后,他微笑着看大家“any question?”在中国医院多年看病经历,面对这样的讲解,我们真不知道再问什么。
看我们没有问题,他又接着说:“目前最重要的是确定肿瘤类型,尽快做一个穿刺活检,有了答案,我们再来讨论下一步治疗。”
然后他问我老公:“现在感觉痛吗?需要我开止痛药给你吗?”
这句问话,当时让我们百感交集,在中国医院很少医生主动问及病人感受,也许因为人多,也许因为医生忙不过来,也许因为中国人的忍耐力超群,但是身为病人和家属,有医生在意你的感受,主动帮你化减痛苦,这是莫大的尊重和安慰。
整个问诊时间,一小时左右,费用500美金。因为我们没有保险,自己付现金,可以打6折,最后付款300美金。
五丶活检
排期做穿刺活检,这时就显示出国际中心的巨大好处来。不需要挂号丶排队丶登记,罗伯特全部约好后,通知我们时间丶地点就行。
活检那天,依然大阵仗,罗伯特和翻译陪同,开始还是各种问话和表格。(每换一个科室都经过一轮问话,查体重丶血压之类)
然后老公在更衣室里换上手术袍,活检相当于一个小型手术,需要局部麻醉,有各种注意事项。中国的活检好像是住院时由主管医生做的。美国非常重视病理报告,由专门的病理科医生亲自来做,保证提取样本的可靠性。
我进不了手术室,只能在专门的家属休息区等候,有沙发丶电视丶杂志丶咖啡,就是没有心情。过了一个多小时,护士通知我,手术结束了,老公在恢复室了。我想象着他挂着盐水躺在病床的样子,结果走进一看,除了脖子这里增加了一块创可贴,什么都没有。问感觉如何,一点感觉也没有。
我们正说着话,负责手术的女医生带着三个助手来到病床前(请原谅我的脑容量,记不得她的名字了)。她先对老公说:“刚才做得非常好(其实他就趴着,啥也没做),穿刺很顺利,我们也拿到了理想的样本,大概一周左右可以有结果。”然后开始交待今晚洗澡不要碰到伤口,发烧要来医院等等各种注意事项,最后她拿出名片递在我手里,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和她联系。
5分钟后,护士通知我们可以换衣服走了。好有失落感,无比重要的穿刺活检,连医院都不住一天,盐水都不挂一瓶就结束了。最后的账单倒是让我们找到了手术的感觉,2.5万美金折后1.5万。美国医院的费用,从不体现在药物上,是为你提供服务人的水平和数量决定的,所以美国外科手术,2丶30万美金是合理收费。
六丶转诊
焦急等待中,迎来了DR. Chou助手的电话。她通知我们,活检结果确认是骨髓瘤,不需要手术。所以要帮我们转诊,转到放射科接受放疗,转到血液科接受检查,查明病因,控制复发。罗伯特会帮我们约好,通知具体时间地点。
在各种等待中,我们也开始了解骨髓瘤的情况。它其实是一种血液的恶性肿瘤,浆细胞大量堆积,变异后形成肿瘤,有单发和多发的区别。它会侵蚀骨骼,在脊椎和肋骨常见,但它的病症不明显,基本化验都查不出来,误诊率高达70%。
我们首先去见的是肿瘤放射科的Alexander Gottschalk医生。根据简历显示,他是放射治疗方面的专家,是UCSF射波刀(Cyberknife)外科手术项目主任。使用射波刀,以大剂量射线对肿瘤进行极高精度照射的治疗,一次性可以治疗脑和脊柱肿瘤;乳腺丶肺部丶骨盆等癌症。
在我们满心以为,使用射波刀(Cyberknife)一次就可以解决颈椎肿瘤的时候,DR. Gottschalk却告诉我们要采用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因为老公的肿瘤太过靠近中枢神经,不适合射波刀这种高强度的放射治疗,用调强放射做20次,每次小剂量更好。孤陋寡闻的我,平生第一次知道,放疗的种类也是可以让人眼花缭乱的。
听多了放疗丶化疗的恐怖经历,当然关心放疗的危害,问:“放疗会掉头发吗?会吃不下饭吗?”DR. Gottschalk忍不住笑起来:“放心不会,顶多会有点喉咙干,表面皮肤有点发红,其它基本没影响。调强放射治疗是一种比较安全的疗法。”又问:“那治疗效果呢?”医生肯定地回答:“对骨髓瘤效果非常好,一个疗程是一个月时间,结束后再等一个月,我们再来做MRI,肿瘤基本就消失了。”
得到这样的答复,我们满心欢喜,压在心头几个月大石终于搬开。不用手术丶不会痛苦丶没有可怕的后遗症,还能想象比这个更好的结果吗?
七丶转折
事实证明,我们高兴得太早。每块乌云都镶着金边,每朵白云下都会有影子。
因为骨髓瘤是血液科范畴疾病,罗伯特帮我们约了Thomas Martin医生。DR. Martin是血液肿瘤科的专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血液癌症方面有广泛临床研究,尤其擅长多发性骨髓瘤和白血病治疗。
略去各种填表准备之类,终于和DR. Martin面对面了,他是个西班牙裔人,头发雪白,表情丰富,看到他我就想起火星叔叔马丁这个词。但是马丁叔叔给了我们沉重一击。
听说我们已经约好DR. Gottschalk准备开始放疗的时候,马丁叔叔皱起眉头,连连摆手,“不行,先停一下。还需要做一部分检查。因为需要确定你的骨髓瘤是单发在颈椎,还是在身体其它部位也有。”
什么,还有其他部位?
“骨髓瘤也叫浆细胞瘤,浆细胞会随着血液在体内四处流动。因此,单发的骨髓瘤只有百分之三,绝大多数是多发的。而且,骨髓瘤复发概率非常高,二年内复发概率超过70%,五年内复发概率超过50%,你们要做好准备。”
我们又懵了。
“不过,你们也不用担心。近期骨髓瘤研究不断有新突破。今年6月(指2012年6月)刚有个新药上市,对多发性骨髓瘤的顽固病例非常有效。还有几种新药和疗法已经到了临床试验的阶段了。我估计,十年内骨髓瘤治疗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看看老公,半开玩笑地说:“也许等你发病时,吃两颗药就可以治愈了。”
请问,这算是安慰吗?
无奈,开始检查。抽血丶验尿丶抽骨髓。
抽骨髓就在血液中心的检查室进行,由一名男护士操作。美国的护士分两种,普通护士和专科护士。专科护士要进行专门考试,有某方面专业技能,有些还有处方权。抽骨髓的护士就属于专科护士,在尾椎骨这里扎针抽,做完问“痛吗?”回答“没啥感觉。”
好吧,请问你是来自“痛觉神经稀少星球”吗?
另一项重要的检查是PET-CT。
这是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检查项目,中国部分医院引进了,浙江省好像只有浙一医院和117医院有(医馆君注:不止这两家有),每次费用7000元人民币,不进医保。PET-CT能够发现毫米级别的肿瘤病灶,有95%的精准率。它扫描全身,一次即可了解整个身体的病灶情况,这是其他检查不能够做到的。但是害处也很明显,它事先要往静脉注射一种糖代谢物用来标记肿瘤细胞,这种物质有辐射,对人体有危害。
我的观点,用PET-CT做每年一次的常规体检项目,那是找死的节奏。但是如果你MRI丶或者其它常规检查已经怀疑你有肿瘤了,那该做还是做吧,毕竟PET-CT检查癌症的准确率高于其他。这点辐射可以忽略不计了。
美国医院PET-CT费用是每次7000美金,做的流程和中国一样(好吧,机器都是一家公司生产的)。
这里可以吐嘈美国护士的静脉针技术吗?老公这么粗的血管,硬是扎了两针还没扎进,反而流了一手臂的血。他不停地说sorry,在一旁看得我直摇头,真该让他见识下中国儿童医院的输液室,震天的小孩哭声,围满的家长大人,细得看不见的血管,护士还不是一扎一个准,换成你们估计早就吓尿了。
八丶宣判
在等待结果的时候,接到马丁叔叔助手的电话,说医生开了两个药,询问我们附近的药店是什么?
原来美国的welgreen丶CVS既是药店又是大型连锁超市,遍布城乡各地。医生会把你的药开给你指定的超市,然后你就去柜台报名字丶核对身份后付钱取药。美国的药都没有外包装,统一装在橙色半透明的圆筒中,上面贴着服用方法。药店的药剂师也会和你交代一下禁忌。
两种药,总共5块多美金。和诊费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难怪美国医生都不爱开药,医院甚至不设药房,靠卖药,他们早饿死啦。
终于等到判决的日子,我们又来到了马丁叔叔的诊室,他满面笑容地说:“你是百分之三概率的单发浆细胞瘤,只有在颈椎位置有病灶,这次只要放疗就可以解决啦。”
万岁!
“不过,之前我们谈过,骨髓瘤复发概率非常高,你必须定期接受检查。”马丁叔叔眨眨眼睛。
“我帮你们找到了一个当地医生,你们可以去他那里检查,定期将报告email给我,如果有问题,随时来吧。”
他递过一张写着邮箱和名字的字条,我们一看是浙一医院的血液科医生,顿时放下心来。
九丶放疗
又回到了DR. Gottschalk的那里。
老公即将接受的是调强放射疗法(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它使用CT和MRI来创建肿瘤和周围组织的三维图像,根据这些图像,控制辐射束的方向丶形状和强度,保证高剂量的辐射传递到肿瘤,同时将健康组织的潜在损害减到最低。
UCSF医疗中心从1997年开始进行调强放射治疗,它有两种类型的调强放疗:直线放疗,最多可以有25个固定波束。串行断层放疗-这种放疗机器是可以绕着病人旋转,从多个角度进行放疗。调强放疗可以医治脑瘤丶乳腺癌丶妇科肿瘤丶头颈部肿瘤丶肺癌和前列腺癌。国内哪些医院有,我不确定。
放疗前准备,老公躺在放疗台上,取各处定位数据,专门为他制作一个覆盖头丶颈部到肩的绿色硬塑料罩子。以后每次去,只要盖上这个罩子,保证不会移动,确保放疗位置的准确性。
老公的放疗总共20次,每天一次,一周5天,周末休息。
第一次放疗,进去不到十五分钟就出来了,我大吃一惊,以为出啥意外了。医生说,已经做完了。其实每次真正照射的时间不过2丶3分钟,躺倒丶戴罩子时间更多。
于是,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回硅谷和旧金山,每天上下班似的,花2丶3小时,去医院做只有几分钟的放疗,熟悉了湾区的各种交通工具,看尽了caltrain沿线的各种风景。
20天里,会有医生来见你,问你“感觉好吗?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吗?”老公的回答一概是“很好”。
事实上,除了到第十次左右,他觉得喉咙有点痒,脖子上一块皮肤黑了点以外,没啥感觉。一度我甚至怀疑,真的每天去躺几分钟,颈椎肿瘤就治好啦?
十丶康复
20次放疗结束,费用约是5万美金。
罗伯特帮我们预约了一个月后的MRI检查,到那时候,才是真正检验放疗效果的时候。
光阴如梭,8月底,我们又一次回到了UCSF,又一次回到了DR. Chou的诊室。好吧,一切从他开始,到他结束。美国是主诊医生负责制,第一个接诊医生负全责,由他来判定治疗效果。
DR.Chou翻出两张MRI片子,一张是刚刚做的,一张是3个月前中国做的,他指着相应的位置示意我们:“肿瘤明显萎缩,说明放疗效果非常好,这个过程还会持续,直到肿瘤细胞完全失去活性,形成一个痂似的存在。”
“肿瘤侵蚀颈椎骨头,所以颈椎的第二丶三丶四节有空洞,所幸人的骨骼有自愈功能,大概两年时间可以复原。在这期间,你需要服用钙片,减少冲撞类的运动,比如橄榄球丶滑雪之类。”
“请问哪种钙片好?”“钙片是很普遍的营养剂啦,只要注意你补充的量是每天800mg,里面一定要含维生素D,牌子无所谓,可以直接去药店买,质量差不多。”
关照完这些,DR. Chou又拿出了DR. Martin的医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诊费特别贵,(我们的三个主诊医生见一面都是500美金)医生见你还是很谨慎的。那种预约检查丶拿报告之类都不需要见的,电话丶邮件丶去其它医生那里都可以一并办理。
马丁叔叔的医嘱,看得我们一愣。他不仅给中国医生写了一封详细介绍病症和治疗情况的信,还列了一张表,通知我们每三个月丶每半年丶每两年丶每五年要做的各项检查,简洁明了。
信的最后,他留了邮箱和电话,表示:“任何问题,随时可以找我。我也会继续跟踪病人的情况进展。”这样的服务,这样的关怀,终于明白和谐的医患关系从何而来。
让我们感动的不止这些。
三个月来,我们和罗伯特已经像亲人朋友一般。在中国医院,找再好的关系,也无法做到像罗伯特一样。去一个新的科室丶见一个新的医生,他都陪同;所有的检查,他都事先联系预约,保证你到了不用等待;所有的费用,他帮你汇总,你可以先看病最后交费。
到我们准备回国时,罗伯特拷贝好所有的检查报告丶治疗记录丶医生医嘱丶用药报告,供我们留档。最最意外的是,罗伯特的所有服务都是免费的,他是UCSF医疗中心国际部的雇员,这是医院为国际患者提供的额外服务。
整个美国看病历时3个月,没有住过一天院,没有挂过一瓶水,甚至药也只吃了几颗,几乎没有感受过任何痛苦。花费是7万多美金,约人民币45万。
十一丶后续
整整两年过去了,我们回到了中国,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按照马丁叔叔的嘱咐,按部就班地在浙一医院定期检查,目前一切都好,老公也完全正常。
美国看病的经历是我和老公人生中宝贵的经历。回想起来,常常觉得恍惚,曾经准备接受生死考验丶曾经准备经历未来长久的苦痛,在美国之旅中,一点痛苦挣扎都没有就解决了。这是我当时每天祈祷,都不敢去要求的结果。
当然我也不知道,当初留在中国继续看下去,等待我们的什么。直到看到《活着——六个月的生死苦乐》的帖子,我仿佛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我无从判断shenjiangan先生和我老公是不是同一种疾病,我也无从知道中国和美国的医疗差距,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绝境中在哪里都会有希望的。
当然,不可能寄望每个疑难病症的病人都能去美国治疗。但是了解别人的治疗方法,学习别人跨科室的诊治过程,体会别人和谐医患关系的由来理由,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帮助的。
在发这个帖子前,我也犹豫再三。怕被别人认为太高调,怕被别人认为金钱万能。去美国看病是我们在绝望中能抓住的一点希望而已。其实在重大疾病面前,钱不是最重要的,你的判断和选择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出发,做力所能及的最优选择。
比如去美国,也可能花了巨大代价却依旧医不好,如果面临这样的结果,我会坦然接受,因为我已经做了全部的努力了。也许在美国,医疗费过于巨大,我们可能要举债,我会毫不犹豫,因为和钱比起来,人要重要很多很多。这无关对错,只是我的选择,我亦会为此负责。
我把自己的经验和大家分享,如果能给需要的人一点点启示,一点点帮助,我就无比满足!每篇文章的后台尖锐、深刻、揭示真相的留言都非常多,但因为一些大家都懂的原因,很遗憾绝大多数不能放出来~
来源:枫叶君评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这样的服务,这样的关怀,终于明白和谐的医患关系从何而来。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我恰恰相反,偶然发现头部有个鸡蛋大的肿瘤,排名加拿大前三的神经外科医生准备4月份手术。结果因为疫情手术无限期推迟。无奈回国手术。主刀医生按照加拿大诊断收住院,认为小case,准备入院第三天手术。术前常规检查MRI, 发现不是加拿大的诊断。重新做检查,重新拟定手术方案。
手术后活检,果然加拿大误诊了。如果当时在加拿大手术,因为是血管母细细瘤,很大可能挂在手术台上。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新闻:《这个女星太心酸:爆红后全职带娃11年,43岁复出》的相关评论
大家还记得演员杨雪吗?
前段时间,她上热搜了。
她高度还原动漫角色富江,妆容和神态都抓住了精髓,获得一致好评。
也许大家对这个名字感到了陌生,但提到她演的角色,应该马上会有印象。
最经典的一定是《小鱼儿与花无缺》中心狠手辣的 " 大反派 " 江玉燕。
那个差点 " 杀 " 光主角的女人,成为不少观众的童年阴影。
精湛的演技,让她不需要用浓妆艳抹来演绎坏女人,光靠一个眼神,就能让人不寒而栗。
在 2010 年,拍完《活佛济公》后,当红时期的杨雪做了重大决定:
结婚、生女、隐退。
往后的 11 年间,我们也很少能看见她的身影。
很多人都希望杨雪可以复出,毕竟她要颜值有颜值,要演技有演技。
可已经暂别演艺圈多年,复出真的容易吗?
当妈妈难
当全职妈妈更难
这两年来,演艺圈有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都有了复出的打算。
不仅仅有杨雪,还有三胎妈妈孙莉,相夫教子十余年,一复出独挑女一号大梁;
隐退幕后 6 年的 " 万人迷 " 陈好,也在当下热播剧《功勋》中,为大众贡献了不俗的演技。
也许很多人会疑惑,女明星生活优渥,为什么人到中年还要 " 费力不讨好 " 的复出?
因为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一样,都不好当。
上个月,打星樊少皇妻子贾晓晨在社交平台上宣布复出,并细数了当全职妈妈以来的无奈,坦言是最" 吃力不讨好的 "工作:
" 无人理解,别人帮不上忙,必须自己扛,可怕的是没有半点成就感!更多的是压力疲惫愤怒。"
全职妈妈的辛苦,没有体验过的人难以想象。
最近,看到这样一张二胎全职妈妈时间表:
从早上 6 点半起床,到晚上 10 点孩子入睡,每个时间点,精确到分钟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妈妈们不仅仅要给娃喂饭,喂奶,带娃上学,陪娃玩,哄娃睡;
还要洗衣、拖地、做饭,包揽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
而且,这还是正常情况下的安排,万一遇上了孩子哭闹撒泼,耍赖不吃饭,生病了要上医院 ……
种种烂摊子堆积,一天 24 小时都用不够,更别说给自己留口喘息的机会。
而这并不是个例,是大多全职妈妈的真实写照。
她每天就像陀螺一样,围绕了孩子、老公、婆婆妈妈转,难有喘息的机会。
但气愤的是,她们的这份辛苦,却可能不被理解。
一句" 在家做家务带孩子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辛苦的 ",就否定了她们所有的付出。
抖音上有爸爸认为全职在家的妈妈只不过是带带孩子,结果宝妈让他亲自感受了一天带娃的生活。
于是这个爸爸从早上 7 点开始做饭,喂孩子吃饭,到哄孩子睡午觉,买菜,打扫卫生等等。
一天下来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他也终于明白了全职妈妈的辛苦。
都说为母则刚,为母则刚后面藏着妈妈多少的辛酸和无奈。
全职妈妈重回职场
或许早已没有位置了
很多妈妈在生完孩子后回想,不如先当几年全职妈妈,等孩子大一点了,再出去工作。
但离开职场这么久了,还能顺利回到原来的岗位吗?
在隐退的十多年里,杨雪也是安安心心地当着丈夫事业背后的小女人。
偶尔参加公益活动,拍拍短视频,我们才能再看到她。
虽然有着经典角色作为基础,但她的复出之路并没有这么容易。
去年她参与新古装剧《皓衣行》,饰演了新晋小生罗云熙的妈妈;
还有前段时间热播剧《乔家的儿女》,她演了大哥乔一成的岳母;
出场时间仅有几分钟,台词不超过 10 句。
如此边缘化的角色,要是不仔细看,还认不出是杨雪了。
曾经的风光无限女神,现在怎么只能演别人妈了,戏份也是少之又少。
女明星的遭遇都如此窘迫,更何况普通人呢?

其实,不只是全职妈妈求职难,女性的求职之路从来都不容易:
你结婚了吗?有么有结婚的打算?
结了婚后,面试会被问有没有生孩子的打算?
有没有人帮你带孩子?能不能加班?你想怎么兼顾家庭和工作?
……
带有歧视意味的问题,很多女性在面试时都会被问到。
对于全职妈妈来说就更难了,能不能找到工作就是第一道严苛的关卡。
前两天,微博上有个热搜话题# 当四十岁的妈妈第一次工作 #
有一条微博是,讲一个四十岁阿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累到和孩子抱怨" 像牛一样,什么都要做。"
而第二道关卡,就是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对于大多全职妈妈来说,她们是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的。
全职这些年,几乎磨光了妈妈们属于职场的所有技能。
重新返回职场后,身无一技之长,已经难以回到原来的高度。
而从头开始,妈妈们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一波又一波年轻有干劲的潜力股;
只有拼命工作,才能免遭淘汰。
第三道关卡,就是孩子的羁绊。
马伊琍曾被问到:职场女性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
她直接了当地回答到:肯定不能平衡好。
确实,当了妈妈后矛盾重重,既想在事业上有所突破,又不舍得牺牲陪孩子的时间。
抖音上有一段视频深深刺痛了我。
一位妈妈外出工作,想女儿了只能从监控里看。
她不敢和女儿视频通话,她怕自己哭,更怕女儿哭。
图片来源于抖音账号 @清风说
拿起工作放不下孩子,放下工作养不起孩子,这才是真实写照。
全职妈妈复出要克服种种关卡,解决层层问题,谁看了不会说一句好难。
每一个勇敢复出的全职妈妈
都闪闪发光
有人说 " 全职 " 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
如果你是每天与孩子屎尿屁为伴的全职妈妈;
如果你因为镜子前黄脸婆形象,而陷入焦虑和自我否定 ……
我想说,一定要勇敢 " 走出去 "。
知乎上也有个二娃宝妈分享了,她考编逆袭的经历。
考编对她来说是 " 赌一把 ",因为只是专科毕业,又与社会脱节多年,备考的过程一定是充满了艰辛。
没出月子她就开始备考了,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做题,上完课要赶着回家给孩子喂奶,每一天都过得马不停蹄。
图片来源于知乎账号 @西瓜明珠
丈夫开始对她刮目相看,原本索然无味的生活也开始有了盼头。
从最初的焦虑不安,到成功考过上岸,这一切努力都值得。
她给所有全职妈妈重返职场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告诉每个努力复出的妈妈,靠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
如果说知乎上的妈妈是逆袭,接下来要讲的这位妈妈那就是在逆境中得到重生。

23 岁的全职妈妈赵鑫鑫,刚生完孩子不久后,就与老公分隔两地。
她要独自一人面对孩子的哭闹,24 小时神经紧绷,与世隔绝的生活让她更加压抑不堪。
不久后,她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
曾经一度想要轻生的年轻妈妈,看见了身边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决定要为了孩子" 自救 "
于是,她找到了一份外卖员的工作,每天就是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
虽然工作奔波忙碌,但她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样,靠着自己的双手,寻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开始社会接触的她开始认识不同的人,慢慢地有了社交圈,赵鑫鑫的抑郁症得到了治愈。
工作给她带来的快乐和自由,用她的话说就是:
" 做全职妈妈的时候,感觉就是黑白色,现在就是彩色的。"
两位全职妈妈不同经历告诉了我们,全职妈妈不会完全被市场抛弃。
只要肯努力,只要勇敢地踏出那道 " 墙 ",我们也能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
闪闪发光的妈妈,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不要怕,相信自己!

闯得过生孩子的鬼门关,降得住两娃,打理得了一家子,一份工作有什么难!
妈妈的世界里,从来没有 " 容易 " 两个字。
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都值得大家尊重。
她们生活在各自的修罗场里,从温室里天真无知的少女,到一个 " 十项全能能妈妈 ",要走一段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却鲜为人知。
这个社会不仅给了妈妈的头衔,更给了妈妈责任跟义务。
有些爸爸心安理得地享受着 " 爸爸 " 的头衔,却担不起成为爸爸的责任和义务,漠视全职妈妈的付出。
然而,爸爸的付出也同样重要。
爸爸们应该更心疼妈妈们,因为只有爸爸心疼妈妈,孩子才会心疼妈妈,这个家才会更有爱。
全职妈妈是很辛苦
但是看到孩子不断进步 也会很满足
不用理会别人怎么说 自己开心就好
小孩子长大了 自己年纪也大了
不演妈妈 难道演小菇凉莫
还能出来赚钱就很好啦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