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休息一个月读印顺法师的《空性学探源》

去年因为疫情在家休一个月,翻译完了老子的道德经,今年,因为疫情又在家休一个月,这次是在家读印顺法师的《性空学探源》,而且作了大量笔记, 这本书是我从我师父那里借来的。 这本书还没读完,先把前面读过的有关观的一段抄在这里,希望对佛学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很有裨益。

关于佛法,我想佛虽说有84000法门,但关键还是两个字,一个是观,一个是照,关于照,佛在心经中已经説得非常明白,今天,我想抄录一段印顺法师在《性空学探源》中的话,这段话对观作了很好的解释。

阿含的观察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以有情的生命之流为中心对象的。这生命之流有多方面:一、身心之相关,如经中的六处,就是说明这方面的。二、心境之相知,有情是有意识活动的;有能知的精神,就发现到所知的境界;经中的五蕴,就是说明这差别的。三、业果之相续,从认识到发为行为的活动,影响于未来。将这身心相关、能所相知、业果相续各方面的综合,就是缘起法。缘起法的研究,可说是对生命之流的一种观察与体验,故佛法是宗教,也可以说是彻底的生命哲学。假使忽略有情本位的立场,便是破坏佛法的体系。
以有情生命为对象去观察,其方法可以有三种:一、静止的分析法,将有情作一种静的观察而分析之,分析而综合之。这在因果事相的辨析,佛教做到相当严密。二、流动的观察,在生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作一种推理演绎的功夫,去把握生命演变的必然法则,与因果的必经阶段。这方法比较活泼,近乎推理派。三、可说是直观的洞见:在有情生命和合相续中,去体察一 一法的当体;在彼此相互的关系中,前后相续的联络中,显露一 一法的本质性; 这是一种直觉的透视(直观有两种:一、现观的经验,二、思择的体察。这是后一种)。所得的不再是它的表象,而是它深入的本性;直显一切法如幻皆空的,就是用的这类方法。但这需要建立于前两者的基础上,即依于同时的彼此析合,前后的起灭断续;否则,不过是孤立而静止的神我见。
佛陀用着分析、推理、直观方法来观察。


上述这段话是迄今为止我读过的讲观最好的一段话,印顺法师引用阿含经来解释观,通过读印顺法师这本空性论,我突然有一种冲动想读一下阿含经。因为按印顺法师所言,不读阿含难解空性。 在家休息这一个月,我一直在读从师父那里借来的这本印顺法师的空性论。通过读它,我对佛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特别是对缘起法有了更进步的了解,佛法不离世间法,它所观的对象就是世间有情呀!

至于空,这本书讲的更简单明了! 常性即空,因为以佛教的观点看,不管内心外物一切都是无常。

当然,要修佛我个人认为至少要具备五要素: 信、悟、忍、修、捨。首先是信,不信,其他都是空。所以信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悟,而不是修,因为你还没悟就修,等于是盲修,第三位是忍, 寒山拾得的故事讲忍最好。 忍是修的前提,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讲忍的故事,説一个将军去见赵州禅师,跟禅师説要出家,禅师説,你赶快回家吧,你老婆现在正与其他男人上床呢,那将军听了这话,立马站起来,冲出寺院,要回家捉奸。 男人最难忍的就是戴绿帽子。所以,没有忍,别谈修, 既然到了修的地步了,那接下来最后就是捨,捨是什么?捨是放下。看看放下有多难吧!
昨天我师父在微信上发了一张照片,上面附了一句话:习惯了无牵无挂的日子。我竟然放不下我见,立马给师父回复:师父你还有牵挂,你的父母,僧众,佛堂,佛、法。没想到师父也没放下,立马给我回复:你所説的牵挂和我所说的牵挂不一样,我所说的是私欲的牵挂,你所说的是无私的牵挂。这就是汉语的魅力,一个牵挂竟然能分出私欲和无私,当然,我不会再与师父继续为这点相谈下去。再谈下去就是不舍!就是我执。就是没有放下,其实,放下説着容易,做起来很难!所以先不要谈放下,就像先不要谈空一样。

有人信佛,上来就捨,那是迷信,或者説那是慈善事业,尽管六度波罗蜜第一度説布施,但布施和捨是两个概念。有人总说修佛,其实正如古代佛教禅师所言: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所以,还是禅宗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说为佛!先修自己!阿弥陀佛!
 
最后编辑: 2021-09-25
青年问禅师:“大师,我很爱我的女朋友,她也有很多优点,但是总有几个缺点让我非常讨厌,有什么什么方法能让她改变?” 禅师浅笑,答:“方法很简单,不过若想我教你,你需先下山为我找一张只有正面没有背面的纸回来。”
青年略一沉吟,掏出一个莫比乌斯环。
 

fjptyhy

木南
青年问禅师:“大师,我很爱我的女朋友,她也有很多优点,但是总有几个缺点让我非常讨厌,有什么什么方法能让她改变?” 禅师浅笑,答:“方法很简单,不过若想我教你,你需先下山为我找一张只有正面没有背面的纸回来。”
青年略一沉吟,掏出一个莫比乌斯环。
诗人的佛学我看得头大,茹妹的问禅更容易吸引眼球。上网搜了莫比乌斯环。
 

附件

  • 莫比乌斯环.jpg
    莫比乌斯环.jpg
    21.4 KB · 查看: 6

fjptyhy

木南
谢谢木南姐,发发牢骚哈
虽然掰着指头数退休还有多少天。。。
说说话能散散烦,那就好。
孩子小现在是最累的时候,不过孩子长得也快,撑过去就容易了。
 
去年因为疫情在家休一个月,翻译完了老子的道德经,今年,因为疫情又在家休一个月,这次是在家读印顺法师的《空性学探源》,而且作了大量笔记, 这本书是我从我师父那里借来的。 这本书还没读完,先把前面读过的有关观的一段抄在这里,希望对佛学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很有裨益。

关于佛法,我想佛虽说有84000法门,但关键还是两个字,一个是观,一个是照,关于照,佛在心经中已经説得非常明白,今天,我想抄录一段印顺法师在《性空学探源》中的话,这段话对观作了很好的解释。

阿含的观察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以有情的生命之流为中心对象的。这生命之流有多方面:一、身心之相关,如经中的六处,就是说明这方面的。二、心境之相知,有情是有意识活动的;有能知的精神,就发现到所知的境界;经中的五蕴,就是说明这差别的。三、业果之相续,从认识到发为行为的活动,影响于未来。将这身心相关、能所相知、业果相续各方面的综合,就是缘起法。缘起法的研究,可说是对生命之流的一种观察与体验,故佛法是宗教,也可以说是彻底的生命哲学。假使忽略有情本位的立场,便是破坏佛法的体系。
以有情生命为对象去观察,其方法可以有三种:一、静止的分析法,将有情作一种静的观察而分析之,分析而综合之。这在因果事相的辨析,佛教做到相当严密。二、流动的观察,在生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作一种推理演绎的功夫,去把握生命演变的必然法则,与因果的必经阶段。这方法比较活泼,近乎推理派。三、可说是直观的洞见:在有情生命和合相续中,去体察一 一法的当体;在彼此相互的关系中,前后相续的联络中,显露一 一法的本质性; 这是一种直觉的透视(直观有两种:一、现观的经验,二、思择的体察。这是后一种)。所得的不再是它的表象,而是它深入的本性;直显一切法如幻皆空的,就是用的这类方法。但这需要建立于前两者的基础上,即依于同时的彼此析合,前后的起灭断续;否则,不过是孤立而静止的神我见。
佛陀用着分析、推理、直观方法来观察。


上述这段话是迄今为止我读过的讲观最好的一段话,印顺法师引用阿含经来解释观,通过读印顺法师这本空性论,我突然有一种冲动想读一下阿含经。因为按印顺法师所言,不读阿含难解空性。 在家休息这一个月,我一直在读从师父那里借来的这本印顺法师的空性论。通过读它,我对佛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特别是对缘起法有了更进步的了解,佛法不离世间法,它所观的对象就是世间有情呀!

至于空,这本书讲的更简单明了! 常性即空,因为以佛教的观点看,不管内心外物一切都是无常。

当然,要修佛我个人认为至少要具备五要素: 信、悟、忍、修、捨。首先是信,不信,其他都是空。所以信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悟,而不是修,因为你还没悟就修,等于是盲修,第三位是忍, 寒山拾得的故事讲忍最好。 忍是修的前提,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讲忍的故事,説一个将军去见赵州禅师,跟禅师説要出家,禅师説,你赶快回家吧,你老婆现在正与其他男人上床呢,那将军听了这话,立马站起来,冲出寺院,要回家捉奸。 男人最难忍的就是戴绿帽子。所以,没有忍,别谈修, 既然到了修的地步了,那接下来最后就是捨,捨是什么?捨是放下。看看放下有多难吧!
昨天我师父在微信上发了一张照片,上面附了一句话:习惯了无牵无挂的日子。我竟然放不下我见,立马给师父回复:师父你还有牵挂,你的父母,僧众,佛堂,佛、法。没想到师父也没放下,立马给我回复:你所説的牵挂和我所说的牵挂不一样,我所说的是私欲的牵挂,你所说的是无私的牵挂。这就是汉语的魅力,一个牵挂竟然能分出私欲和无私,当然,我不会再与师父继续为这点相谈下去。再谈下去就是不舍!就是我执。就是没有放下,其实,放下説着容易,做起来很难!所以先不要谈放下,就像先不要谈空一样。

有人信佛,上来就捨,那是迷信,或者説那是慈善事业,尽管六度波罗蜜第一度説布施,但布施和捨是两个概念。有人总说修佛,其实正如古代佛教禅师所言: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所以,还是禅宗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说为佛!先修自己!阿弥陀佛!
诗人说“佛陀用着分析、推理、直观方法来观察”
可见,佛陀是位科学家
 
青年问禅师:“大师,我很爱我的女朋友,她也有很多优点,但是总有几个缺点让我非常讨厌,有什么什么方法能让她改变?” 禅师浅笑,答:“方法很简单,不过若想我教你,你需先下山为我找一张只有正面没有背面的纸回来。”
青年略一沉吟,掏出一个莫比乌斯环。
禅师激动的热泪盈眶
从裤裆里掏出一本葵花宝典
深情款款的凝视着青年
1分27秒之后
青年开悟了
把环套在脖子上
下山了

一阵秋风吹过
泛黄的宝典在禅师手中微微颤抖
禅师看了看堂前的古木
去做晚课料

:ROFLMAO::ROFLMAO::ROFLMAO::ROFLMAO:
 
有点儿意思
查了你们念叨的阿含
据说是可以类比论语的佛教典籍
诗人我问个问题,
你每次念完经以后,
有什么感悟?
我是这次读印顺法师得性空学探源才知道阿含经的,而且才有了读阿含经的冲动,印顺法师在他的书里大量引用了阿含经原文。 每次念完经,充满喜悦。 因为我个人体会,无常即苦,念经即乐。我举一个例子,我本来明年可以回青岛老家过着一种不需要打工的生活,但是,因为疫情,明年肯定回不去,回不去,在这里要生存,只能继续打工,但毕竟年龄大了,打工有点力不从心,此时就会有烦恼升起,这个时候,就需要念经来解脱,当我读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乎时突然感觉心头一亮,我的烦恼来自我的内心,这个内心就是一种产生贪、嗔、痴的温床,如果我心里不去想这件事,我又怎么会有烦恼呢?就像一个天生的瞎子,他是不会想光明这件事的。所以,我们之所以想,就是一种我执,而破我执的最好方法就是放下妄想!也就是佛在心经中所言:无受想行识。
今天有个人跟我说人生没意义,我説既然你认为人生没意义,再进一步説,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明白我们总有一天会灭,那我们为什么还活着?他回答不上来。 我説:佛教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活着。
佛说: 一切法,有情也好,器界也好,都在灭的过程中前进; 一切法的本性都是归于灭。都在向着这个灭的大目标前进。我们只要使之灭而不起,就是涅槃!体证到本性灭就是涅槃。一切是本性自灭的。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其实非常简单。 常、乐、我属于非佛教。无常、苦、无我则是佛教。 我笃信佛教是从无常开始的。 因为我的经历让我明白诸行无常,并不是一个常在主宰着我。而这个常主宰就是上帝、天主、天道, 佛教是没有这个主宰的,有人问世尊,你所教的是什么? 世尊説了俩字 缘起。 佛教主要就讲缘起,什么是缘起? 印顺法师在这本性空学探源中作了很好的解释。佛法,不出生灭的现象界与寂灭的涅槃界这两者的联系就是中道缘起法。

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这是阿含经对苦、无常、无我(非我)的最简单扼要的解释。佛教是博大精深的, 穷余生之力也未必能参透,但是,佛教确实令我减少了很多贪嗔痴。 而贪嗔痴是造业的前提。
 
青年问禅师:“大师,我很爱我的女朋友,她也有很多优点,但是总有几个缺点让我非常讨厌,有什么什么方法能让她改变?” 禅师浅笑,答:“方法很简单,不过若想我教你,你需先下山为我找一张只有正面没有背面的纸回来。”
青年略一沉吟,掏出一个莫比乌斯环。

和我心中答案一样啊?

这样的青年不太适合佛法。
 
任何不遵循严格逻辑推理的东西不应成为哲学。
你怎么知道佛学不是经过严格推理的?!其实佛学还真是经过思择之后才下的结论。 而这个思择就包括好几个阶段:多闻、寻思、伺察、简择种种的阶段,在未入现观前,要经历上述几个阶段。 这几个阶段就包括逻辑、推理、结论。当然,你不学佛,对佛法不了解,佛法不同于基督教教义,我在前面已经说了,不再重复,而世尊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已经经过了反复思考、推理。所以我个人认为佛学是哲学+科学,但不是神学。
 
你怎么知道佛学不是经过严格推理的?!其实佛学还真是经过思择之后才下的结论。 而这个思择就包括好几个阶段:多闻、寻思、伺察、简择种种的阶段,在未入现观前,要经历上述几个阶段。 这几个阶段就包括逻辑、推理、结论。当然,你不学佛,对佛法不了解,佛法不同于基督教教义,我在前面已经说了,不再重复,而世尊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已经经过了反复思考、推理。所以我个人认为佛学是哲学+科学,但不是神学。

Did I say Buddhism not a philosophy?

If you know logic, you could know the answer.
 
Thank you, I understand what did you say.

Dave大哥,“任何不遵循严格逻辑推理的东西不应成为哲学”这句话其实是我瞎说的。这句话对不对,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没有,也不敢判断佛学是否是哲学。

玩了个小小的文字游戏。
 
我一直説佛教不是宗教,是哲学+科学的合体。
标题书名错了吧。 佛教可能更像是 佛陀的教诫/教育。 和哲学科学什么的没有关系,只不过是佛陀把自己解脱过程自身的体验说出来给想听的人而已。怎么选择经典,怎么阅读,其实要花很多时间,很多人学了一辈子可能连门都没有入。怎么找真正有修为的人,这个也很困难,没有一定的闻思修,根本不知道这个说法的人是否可靠。反而
信也是一个建立的过程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