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杂记(连载)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在家园网站,你的帖子是我目前看过水平最高的。顺便请教下七杯茶先生,在国内有驾照的,到加拿大可以开三个月的车,但期间如果路考没过,当时就不让开了,相当于三个月的期限作废,是这样吗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在家园网站,你的帖子是我目前看过水平最高的。顺便请教下七杯茶先生,在国内有驾照的,到加拿大可以开三个月的车,但期间如果路考没过,当时就不让开了,相当于三个月的期限作废,是这样吗

关于驾照,我了解的情况是这样的:

中国驾照拿到加拿大,自登陆起可以用三个月。如果你在这三个月期间内报考加国驾照,路考前加拿大方面会把你的中国驾照暂扣,同时提供给你一张证明,你凭这张证明仍可以在加拿大开车,当然证明的有效期就是自你登陆之日算起的三个月内。

如果你考试通过,取得了加国驾照,中国驾照也就还给你了。这时你在加拿大开车当然就是凭加国驾照了。

如果你考试没通过,你仍然可以用那张证明在有效期内开车,直到三个月期满、证明失效。这时如果你不想在加拿大考试了、或是你要回中国需要使用中国驾照,你可以向加方把中国驾照要回来。如果你要继续考加国车本儿,那中国驾照会留在对方手上,直到你考下加国驾照来再还你。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对我来说,写东西和读回贴的过程,就也是个乐子了。:wdb6:


对我们来说, 看帖, 灌水, 读回帖也好象有瘾一样, 每天必来几个收藏的坛子溜哒! :wdb20::wdb19: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想不到能遇到如此这般的同志啊:wdb19:
不过你比我幸运哦.而我LG自己不"上进"还尽扯我后腿:wdb12:,我在"上进"英语时,他会在旁点火:真是太刻苦了!那么辛苦干吗呀,来看电视休息休息.而我经常经不住如此诱惑:wdb14:这明明是在腐败革命同志的意志嘛.

好玩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你咋弄了个这么脏兮兮的头像啊? :wdb2: 即使在异国流浪也要有点品位呀,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哦!!:wdb17::wdb17:
既然是流浪就得有个流浪的样子,这是我们丐帮老大犀利哥的片片,不要看脏了点,可是他的混搭风格那叫一个前卫啊。:wdb20::wdb20:据说是很多非主流mm的偶像啊:wdb17::wdb17: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既然是流浪就得有个流浪的样子,这是我们丐帮老大犀利哥的片片,不要看脏了点,可是他的混搭风格那叫一个前卫啊。:wdb20::wdb20:据说是很多非主流mm的偶像啊:wdb17::wdb17:

网上都有他的衣服卖!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之五:技术与投资

[FONT=宋体][FONT=宋体]从动了移民的念头,到在加国安顿下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拉拉杂杂地记下了这其中的一些片断和感觉,与同样动了移民念头或是正走在移民之路上的朋友们分享。[/FONT][/FONT]

[FONT=宋体]五、技术与投资[/FONT]

[FONT=宋体]技术与投资,新产品开发的两个要素……扯哪儿去了?这里所说的“技术”是指技术移民,“投资”是指投资移民,移民海外的两种主要模式,与[/FONT]MBA[FONT=宋体]课程没什么关系。[/FONT]

[FONT=宋体]中国内地的移民大潮应该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乌乌泱泱地往外跑。最近几年虽然不断地也还有人出去,但是已经很难用“潮流”来形容了。相反,现在回流倒是成了潮了。[/FONT]

[FONT=宋体]十年前出去的那拔人当中,技术移民是主流。我有一个亲戚是那个时候出去的,有一次在一起讨论移民排队轮候的时间问题,他说过的一段话我现在还记得:“递申请的都是一帮穷人,人家可不是得慢慢审嘛,且排着呢;你要是拍给他[/FONT]40[FONT=宋体]万加币,申请投资移民,人家立马就给你批,你送钱去谁不高兴啊……”这段话说明了两点:一是那个时候投资移民很少,二是投资移民当时的审批时间相对要快得多。这在今天那些望眼欲穿、急得“咔哧咔哧”直挠墙的投资移民申请人看来,简直太令人羡慕了。[/FONT]

[FONT=宋体]后来,投资移民的比例越来越高,到了最近这几年,投资移民已经完全抢去技术移民的风头。当然,投资移民审批轮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FONT]

[FONT=宋体]就是投资移民这支队伍的内部,其成员的个人成分也在悄然起着变化。早期的投资移民,假财主多,办技术移民不够条件,可真要投资又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好在投资移民名下有个贷款政策,就只当花[/FONT]12[FONT=宋体]万加币买张“移民纸”。那时候所谓的“投资移民”,到加拿大以后端盘子扫地、菜市场剥葱的多了。现在申请投资移民的,已经名至实归,多数都是真正的地主老财资本家。尽管他们当中的大部人在选择投资方案时还会采取一次性支付[/FONT]12[FONT=宋体]万加币的方式,但那一方面是因为中介巧舌如簧的推荐;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资金大多在资本市场中游荡,而那里的资金回报率,是远高于五年[/FONT]12[FONT=宋体]万加币的。现在的投资移民队伍中,“两鬓苍苍十指黑,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辈已人丁稀落、渐行渐远,蜂拥而至、取而代之的则多是肥马轻裘、牵黄擎苍的财富新贵。[/FONT]

[FONT=宋体]有了阶级,少不了就会有阶级斗争。在加拿大的华人圈里,老移民与新移民之间、技术移民与投资移民之间,似乎彼此之间多多少少有一些敌意。老移民觉得新移民轻浮,新移民认为老移民傲慢;技术移民斥投资移民无知,投资移民骂技术移民穷酸……[/FONT]

[FONT=宋体]其实,回顾中华民族百年移民史,从早期的华工、到改革开放后的技术移民、再到现在的投资移民,正是一个从体力劳务输出、到技术劳务输出、再到资本输出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的背后是移民输出国逐步发展强大的过程。移民的生活状态,离不开时代背景、社会背景,这事儿咱们个人无能为力,所以也实在没必要互相看着不顺眼。[/FONT]

[FONT=宋体]说大了,也扯远了,再扯回来,说我自己。[/FONT]

[FONT=宋体]听说我移民了,有不少人问过我移民要花多少钱。其实相对于移民这么大的事来说,其直接的花费实在不能算太高。加拿大官面儿上收的那俩钱、再加上点中介费(如果找中介的话)、准备资料时再花一点翻译费公证费什么的,也就这些了。当然,如果是申请投资移民的话,那[/FONT]40[FONT=宋体]万加币的投资有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这个机会成本是多少?这就不好说了,至少是[/FONT]40[FONT=宋体]万加币(或与之相当的人民币)的五年定期存款利息。至多呢?那就看你的理财水平了,理财水平越高,投资移民的机会成本就越大。想要控制这个成本,也有办法,那就是采取贷款方案,一次性支付[/FONT]12[FONT=宋体]万加币,这就是那个机会成本的最大值了。[/FONT]

[FONT=宋体]一听是投资移民,一定以为要花大价钱才行。其实投资移民与技术移民的成本主要就差在上前说的那[/FONT]40[FONT=宋体]万加币投资额的机会成本上了。当然这也确实不是个小数目。所以对申请人来讲,只要自身够条件,技术移民是当然的首选,能省一大笔钱。[/FONT][FONT=宋体]当初本人选择移民中介的时候,也许人家中介看我还像个识文断字的人,首先向我推介的是技术移民。按我的基本条件框了框,如果办技术移民需要雅思考过[/FONT]5[FONT=宋体]分才行。本人识文断字是不假,但识的断的都是中文,不包括英格利什在内。显然这条省钱的路是走不通了,只能办投资移民了。[/FONT]

写得真好,送花:wdb6: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我的行当是和房地产有关,是建筑工程行业里一个非常小的细分专业,属于技术服务类。

做老大的不是我,是一老头儿,要算我也只能算是老二(不过“老二”叫起来实在不太好听)。

“有闲”是真的,自打移民后我就是半退休状态了。剩下“钱”和“品位”那两样,谢了,我还差得很远……呵呵。

写出来的东西能让大家喜欢,对我来说,写东西和读回贴的过程,就也是个乐子了。:wdb6:
猜猜二哥是干嘛的,建筑设计?招投标代理?工程造价审计?
老大是老头?国有改制的吧?您是管业务的。:wdb17: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22:寻找“诺曼底”

[FONT=宋体]诺曼底,法国北部的一个地名。二战期间,在那里发了扭转欧洲战局的盟军登陆战役。[/FONT]

[FONT=宋体]我的“诺曼底计划”当然是不针对纳粹德国的,而是奔着加拿大去的。计划的核心是在加拿大境内寻找一个合适的登陆点。与艾森豪威尔的计划不同,我的这个登陆点不仅仅是一个滩头阵地,而是要于此建立长期的“敌后根据地”,相比这下,我这个计划的难度就显示出来了。[/FONT]

[FONT=宋体]与中国相比,加拿大只能算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小地方”,有资格作为“诺曼底”的地方并不很多,新移民扎堆儿的那几个城市,两个巴掌就数过来了。分析起来,这些地方也是各有利弊。[/FONT]

[FONT=宋体]温哥华[/FONT][FONT=宋体]:加拿大气候条件最好的地方,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数一数二的宜居城市;离中国最近,交通便利;华人比例高,东方文化氛围浓厚。但作为消费型的城市,这里的房价奇高。另外,如果考虑打工糊口的话,温哥华能提供的更多的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服务性工作机会,未必适合志存高远的技术移民们。[/FONT]

[FONT=宋体]多伦多[/FONT][FONT=宋体]:多年前篡位成功,挤掉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第一大城市。虽然气候条件比温哥华稍差,但这里显然比温哥华更时尚也更具活力。北京、上海都有直飞多伦多的航班,虽然远了一点,但也还算方便。不过,作为加拿大的经济、金融中心,再加上寒冷的气候,多伦多的生活成本要略高于温哥华(房价除外)。[/FONT]

[FONT=宋体]蒙特利尔[/FONT][FONT=宋体]:当年加拿大的“老大”,因为闹“魁独”而在联邦政府面前失势,不做“大哥”已经很多年了。不仅城市发展与多伦多、温哥华相比在走下坡路,气候也又冷了许多。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今天的蒙城仍是加拿大的重镇。作为仅次于巴黎的世界第二大法语城市,这里的法兰西文化氛围、独特的双语环境、良好的福利条件,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FONT]

[FONT=宋体]卡尔加里、爱德蒙顿[/FONT][FONT=宋体]:阿尔伯塔省的双子星,该省因为发现了石油而一夜暴富,从而也使这小哥儿俩得以跻身加国一流城市之列。新兴的城市机会当然会多一些,相比之下寒冷的天气和干燥的气候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两个城市已经继多伦多之后成了技术移民的新宠。有一回我从北京飞温哥华,偷耳一听,半飞机的中国人都是往这两个城市去的。[/FONT]

[FONT=宋体]维多利亚[/FONT][FONT=宋体]:因为喜欢欧洲的城市风格,所以总觉得加拿大的城市更像他们那个愚蠢自大的邻居,城市文化素质不高。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好一些,最好的是维多利亚和魁北克城。维多利亚不仅很好地保持着矜持典雅的英伦风情,而且还拥有与温哥华一样的良辰美景,但如果经常往返于中国与这座身处孤岛的城市之间,交通恐怕是个问题。[/FONT]

[FONT=宋体]温莎[/FONT][FONT=宋体]:美国是在加拿大的哪一边?南边吗?如果你问的是一个住在温莎的家伙,他会告诉你相反的答案:美国在我们的北边。温莎的纬度大体上和我国东北“大城市”铁岭差不多,但这已经是加拿大最靠南的城市了,当然也是加国内陆地区气候最温暖的城市。温莎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这里的房价很低。缺点也有:交通不便,没有一流的大学,再加上经济不景气,作为汽车工业基地的温莎让她的北边的邻居底特律拖累得够呛。[/FONT]

[FONT=宋体]哈利法克斯[/FONT][FONT=宋体]:加拿大大西洋地区的核心城市。不过对太平洋这边的中国人来说,那边好像是太远了一些,所以奔那边去的新移民相对上面提到的几个城市,要明显少一些。[/FONT]

[FONT=宋体]敌方的布防情况基本上摸清楚了,接下来还有审视一下我方自己的情况,主客观因素都分析透了,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诺曼底计划”。[/FONT]

[FONT=宋体]我选择在加拿大的定居地,根据我自己的情况,设定了六个主观条件,依次为:[/FONT]

[FONT=宋体]良好的大学教育资源:[/FONT][FONT=宋体]《移民杂记》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我移民加拿大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加拿大的中小学教育,我不认为城市与城市之间、同城的不同学校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但是同全世界其他国家一样,这里的大学还是有着明显的高低上下之分的。加拿大的大学分为三类:医学博士类,指可以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大学,显然这类大学应该是最牛的,就跟国内的清华、北大似的,毕竟不是随便哪个大学都设有医学院的;综合类:指文理科齐全的综合大学,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可以广泛授予硕士学位,类似国内的“一本”;基础类:指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大概就相当于国内的“二本”吧。经常看到国内一些留学中介打的广告,某某大学在加拿大排名第几,如果不说明白学校的类别,单看排名实际上没什么比较意义的。加拿大最牛的三所大学分别是:多伦多大学(多伦多市)、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市)和不列颠哥仑比亚大学(温哥华市)。[/FONT]

[FONT=宋体]英语区:[/FONT][FONT=宋体]众所周知,加拿大是双语国家。所谓双语,不是说这两种语言你说哪一种都行那么简单,因为只要有两种语言存在,就一定有个谁为主谁为次的问题。在英语区,公立学校的教学语言就是英语,法语是当作外语来选修的;而在法语区,则相反,法语就成了公立学校的教学语言,英语变成了外语。在《移民杂记之六:联邦还是魁省》中我曾写到过,我们全家对法国话不歧视,但就年龄来说显然已经错过了把法语当成第一语言来学的最佳时机。所以,法兰西文化再吸引我,也只能割爱了。只这一条,就把蒙特利尔、魁北克城等魁省城市排除在外了。[/FONT]

[FONT=宋体]温暖的气候:[/FONT][FONT=宋体]在国内我曾经体验过哈尔滨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气候,那感觉,偶一为之还挺好玩的,但时间长了还真受不了。加拿大大多数城市的纬度可都比哈尔滨高得多。连冰天雪地里长大的加拿大当地人都知道挤在最南边的美加边境一带过日子,何况咱这初来乍到的亚温带移民呢?更得给自己找一个相对暖和一点的地方了。加拿大气候最好的地区就是不列颠哥仑比亚省(简称[/FONT]BC[FONT=宋体]省)的太平洋海岸地区,也就是温哥华、维多利亚那一带。海岸山脉截住了太平洋暖流,山这边细雨菲菲、绿草如茵,山那边就是寒风怒号、冰天雪地。住在多伦多的朋友告诉我,多伦多的气温其实也还可以,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可怕。最冷的时候我没去过多伦多,对那里的低温天气没有发言权。我在三月份的时候去过多伦多,对那里的干燥和多风还是挺有感受的。[/FONT]

[FONT=宋体]在当地有朋友[/FONT][FONT=宋体]:中国人喜欢扎堆儿,离家在外也讲究个投亲靠友。当年红军长征之所以最后走到了陕北,完全是因为那旮有刘志丹在“闹红”。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安家落户,如果当地没有人接应是很麻烦的。我在加拿大的亲戚朋友,基本上都集中在温哥华和多伦多。亲戚朋友也分两种,一种是为你解闷儿的,一种是帮你办事儿的。流落他乡,这两种朋友都用得着,但是,仅就登陆安家这个环节来说,后一种朋友才是你最需要的。[/FONT]

[FONT=宋体]便利的交通[/FONT][FONT=宋体]:我这里说的“交通”是指所在城市与中国之间的交通联系。我每年至少要有两到三次往返于加拿大与中国之间,所以交通大小也算是一个问题。仅从这方面来讲,温哥华、多伦多这两个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就又显示出来了,有直飞中国的航班,特别是温哥华,飞行距离也是最短的。[/FONT]

[FONT=宋体]合适的文化氛围:[/FONT][FONT=宋体]已经人到中年了,如果一脑袋扎到西人堆儿里,举目无亲、四顾茫然,听,听不懂;吃,吃不惯。那日子一定不好过。可是反过来,人都到国外了,如果周围全都是中国人、中国话、中国字,一点异国风情都体会不出来,那也没多大意思。我说“合适的文化氛围”,就是希望在这两者之间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这方面来说,温哥华这座新老华人聚集的城市几乎就是一个大华埠,而其他一些城市虽然新移民也开始涌入,但一时半会儿华人文化还形成不了气候,相比之下,似乎是多伦多恰到好处。[/FONT]

[FONT=宋体]敌我双方的情况都已经明了,显然,我的“诺曼底”只可能在温哥华与多伦多两个城市之间[/FONT]PK[FONT=宋体]了。用我自己开出的六个条件来衡量,二者基本持平:两个城市都在英语区;教育资源与文华氛围方面,多伦多占优;气候和交通条件上,温哥华胜出。这样一来,“潜伏”在当地的“内应”能对我的登陆计划提供多大的支持力度,就成了决定登陆点最终归属的关键因素。为了保护这些在“隐闭战线”工作的同志们,关于这最后一个环节的[/FONT]PK[FONT=宋体]过程就略去不表了,在这里只宣布结果――[/FONT]

[FONT=宋体]温哥华赢了。[/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多伦多和温哥华这两个地方的pk 比较, 非常认同:wdb17: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29:“阴险”的社会保险号

[FONT=宋体]启程来加拿大之前我曾经请教过顾问二姐:移民登陆那些事情需要多久才能办妥,也就是说,所谓“短登”能短到什么程度?二姐的回答是,必须办的那点事,一天就能办完。[/FONT]

[FONT=宋体]所谓“必须办的事”,我想她指的就是在机场移民局办事大厅履行的那些手续。从那间大厅里走出来,就意味着你作为一个新移民已经向政府报了到了,你的永远居民卡(枫叶卡)也已经在制作当中了。再往后,暂时就没移民局什么事了。如果是“短登”,你可以立即磨头上机场二楼,打一张飞机票班师回朝,连机场的大门都不用出。但是,如果你要留下来在当地生活,那还一箩筐的琐碎事情要办,说起来这些事情也应该归类到登陆事项当中去。[/FONT]

[FONT=宋体]眼镜男作为中介的地接人员表现得很职业,尽管他的业余推销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履行好自己的角色义务。帮我们把行李提进房间,稍事休息后,眼镜男提出乘天色尚早,不如一鼓作气,下午去把社会保险卡办了。[/FONT]

[FONT=宋体]社会保险卡([/FONT]Social Insurance Number Identification Card[FONT=宋体]),简称[/FONT]SIN[FONT=宋体]卡,对打工糊口的人来说,这张卡有另一个名字“工卡”,它是在当地合法工作的凭证,不可或缺。而对于那些不想工作的人来说,此卡同样重要,光荣地加入失业大军、心安理得地吃救济,凭的也是这张卡,对后者来说此卡似乎更名副其实有社会给保着险呢。[/FONT]

[FONT=宋体]新移民登陆后,首先要申办的,就是社会保险卡,因为办理后面一些事情的时候,要用到社会保险号。关于“社会保险号”,我记得早在中国还没有身份证的年代,国内就有人写文章介绍过北美这种“把人编上号码进行管理的先进方式”。每个人的这组号码都是唯一而且是终身的。有了这组号码,这个人就一辈子生活在政府的监控之下了,因为在那个所谓“信用社会、信息社会”的大环境里,无论你干什么,都会留下这组号码的痕迹。[/FONT]

[FONT=宋体]办社会保险卡的地方离我家租住的公寓很近,只隔着一个[/FONT]Shopping Mall[FONT=宋体]。办事的人不多,手续也很简单,出示了护照、移民纸,填了两张表,也就办完了。负责办卡的工作人员态度非常友善,眼镜男在旁边提醒了我一句:服务态度和国内不一样吧?在这里工作的可都是公务员。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在“衙门”里见“官”,不禁心生感慨:显然加拿大的公务员远不如他们的中国同行那么令人羡慕和敬畏,看上去一点威风都没有,就剩下为人民服务了……[/FONT]

[FONT=宋体]来加拿大之前就有当地的朋友提醒我,办社会保险卡的时候别忘了把孩子的卡也一起办了,别以为孩子不到工作年龄就用不着“工卡”,这里的学生课余或是暑期都免不了要去打打工,“工卡”也是必须的。[/FONT]

[FONT=宋体]和枫叶卡一样,社会保险卡也不是当时就发,而是随后邮寄到申请人的家里,但社会保险号是当场就确定下来并且由你带走的。申请后没两天我就收到了政府寄来的社会保险卡。这是一张白色的卡片,上面只有持卡人的姓名和那个“阴险”的号码。因为没有照片和住址,所以此卡在加拿大并不能当作身份证明使用。[/FONT]

[FONT=宋体]社会保险号之所以能成为政府监视治下百姓的“法宝”,主要还是通过强大的个人银行系统来实现的,因为在银行开设个人账户必须要用到申请人的社会保险号。而在北美,无论发薪还是消费,基本上都是通过银行信用卡来操作的,至于你个人名下的资金流入流出,更是离不开银行。所以,政府只要跟住了银行个人户头里的钱,也就跟住了户头背后的社会保险号;而跟住了社会保险号,当然也就跟住这个号码所代表的某个人。在这种体制之下,要想不让政府知道你的行踪,除非你跟本不食人间烟火。[/FONT]

[FONT=宋体]浏览附件124406为配合本文主题,想上两张加拿大银行的照片。可提到银行,不得不将镜头从温哥华转向多伦多。图为多伦多市中心的金融区,在CN塔上拍的。[/FONT]

[FONT=宋体]入乡就得随俗,入乡也不得不随俗。抵加的第二天,我就主动去为自己装上了“跟踪器”开设了银行个人账户。在朋友的陪同下,我和太太去了加拿大皇家银行(RBC)位于我家附近的营业部。[/FONT]

[FONT=宋体]浏览附件124407多伦多RBC的历史建筑,现在被“保护”进了著名的BCE大厦穹顶下。[/FONT]

[FONT=宋体]这里的银行没有国内取号、叫号那套程序,而是给每个客户指派一个固定的客服人员,实行一对一的服务。列治文就有这点好处,银行提供中文服务。我们的银行客服是个华人女孩,普通话讲得好,模样也不赖。开账户、存钱、申请信用卡……这些都与国内差不多,不消多说,感觉新鲜的是头一次拿到了个人支票。其实急着来银行开户,图的也就是这一条,因为这里有个规矩:交纳公寓租金的时候,只能用支票付账而不可以直接向管理员点票子。每到当月[/FONT]1[FONT=宋体]日付租金的那天,有时候赶上公寓管理员不在办公室,租户们就把支票从门缝塞进去,趴在门玻璃上往屋里一看,一地的支票,那场景也很有意思。我想,官方限制大额现金给付行为(这里千儿八百的就是大额了),交易安全或许是一个考虑,但最主要的目的,很可能还是为了监督居民个人名下的资金流转。[/FONT]

[FONT=宋体]有了社会保险号码、开设了银行账户,我这个加拿大居民的身份算是坐瓷实了。[/FONT]

[FONT=宋体]待续……[/FONT]

把孩子SIN卡一块办, 实在是提得好,差点儿忘记这个重点:wdb20: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回复: 移民杂记(连载)

亮姐的推荐下, 今天不眠不休的一口气看完, 实在佩服得五体投地, 受益良多, 好人啊!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