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 最大赞力
- 0.00
- 当前赞力
- 0.00%
您说的好像是对“礼仪”的定义吧。[FONT=仿宋]我其實很困惑. "文明" 在中文語境裡到底代表什麼?
德國學者Norbert Elias在"文明的進程"一書裡, 認為文明是生活舉止中的禮儀(Civilité),即一種外在的行為模式. 這行為模式承載著漫長的人類生活型態的演變過程. 但是, 文明不同於文化(Kultur), 在Elias的定義中, 文化是內在精神氣質的陶冶, 也是心性與品味的教養(Bidung). 文化教養需要長時間精神生活的鍛鍊與薰陶, 而不是通過外在的談吐體態的學習模仿速成.
Elias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位公爵到地處義大利北部的主教的宮廷作客. 這位公爵風度翩翩行止得宜, 但主教看在眼裡, 有一事不便明說, 在公爵告退後派遣一位儀態優雅的僕從送客. 這位僕人明告公爵並宣稱主教有一好禮相贈: 主教一生中從來沒遇過比公爵更優雅的貴族, 但他發現公爵用餐時咀嚼出聲, 讓共餐者不悅. 這是主教的臨別贈言, 尚乞萬勿嗔怪.
好一個鞭辟入裡的文明化規訓! 主人發覺來客失禮, 不便說破, 以免尷尬; 事後由其使者先恭後倨, 提醒對方的餐桌禮儀. 從而造成客人巨大的心理壓力. 正因為不便說破以保住客人面子,才使得這個勸誡加深了客人在意識層面上的羞恥感.
Elias點出"文明優勢者"總以間接迂迴的方式對"文明匱乏者"溫婉勸誡,俾使羞恥感佔據心頭,以造成對方身心極大的心理震撼.其間權力結構與展現,其理自明.
如果套入最近的街頭事件,與德國經長來訪中國要與維權律師師會晤未得允諾,如出一輒.國人不是不知道禮失而求諸野,而是在這樣巨大的羞恥感與那位港青激動拉扯的心理震撼中,體驗了那不可承受的文化匱乏,從而極度需求那種不能說破以保住面子的文明.
這種必須維護的面子,以及'你懂的'的裡子,讓中文語境裡的'文明'一詞,幽微無明.[/FONT]
德国人就是那么一板一眼,所以让人觉得死板。上次俺们一家在德国坐LTU航空去西班牙马略卡岛度假,机舱里鸦雀无声,偶尔几个也是窃窃私语,我一再叫俺儿子声音小点,那个不自在啊,快成哑巴了。最后飞机着陆了,全部人开始鼓掌,飞机里才开始有声音。从此我就下定决心要移民到说话大大咧咧的加拿大了,哈哈。
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坐下来,脚都肿胀的不得了,所以我对飞机上穿拖鞋的人是给予理解的,至于德国的航班嘛,俺是能免就免了,他们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