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儿来加两年的一点经验

回复: (分享) 女儿来加两年的一点经验

再次给LZ加声望
 
回复: (分享) 女儿来加两年的一点经验

这边都是私校才有统一的校服,公校没有。初中生已经是大孩子了,尽量让他们穿得和这边的同龄人比较接近好一些,特别是刚来心理上会舒服一点。国内的衣服很多是挺不错的,质地也蛮好,可是总觉得两边在某些地方上有差异,具体的我也说不好。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蛮经典的描述,说有个人穿着在上海买的衣服来加,被温哥华的朋友说她土;而穿着在温哥华买的衣服回国又被在上海的朋友说土。
如果是打算登陆,我建议孩子的衣服不要准备太多,尤其是毛衣千万别带,根本穿不着(小孩子好像还用得上),年轻人也没有穿线衣线裤(春秋裤)的。牛仔裤可以多带几条,我没留意有什么区别,厚点的绒外套或羽绒服也可以带(这里的冬装感觉还是挺贵的),长短皆可。其他的还是来这里买吧,很多适合她的品牌,如root,Jacob Jr.,Garage等,价格不算太贵,大约加币几十块,还经常打折。
我认为住上一段时间后,了解了这边的行情,这时候再回国就可以酌情买了,你说呢?
非常感谢!对我们太有帮助了.看了你的全部帖子,感觉到你是一个细腻、善良、有责任感、有爱国心的人。:wdb17:
晚装我只是看过一些大孩子party的照片,就是我们电影上看的老外穿的那样的,应该是毕业时或者有重要的演出(比如参加乐器比赛,这里通常都穿得很正式)时穿的,并不常用,我想也是来了先看看再说吧。
大孩子的我了解得不多,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谢谢你给我们提供了这样有用的信息!看得出你是一个细腻、善良、有责任感的人。:wdb17:
 
回复: 有些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看到每天每日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新移民朋友来到加拿大――这个梦想中的家园,也曾感同身受地深知刚开始安家置业时的种种困难。大家其实都挺不容易的,但是,有些话,我想说,又不知道该不该说。

中国有句成语叫“入乡随俗”,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个人的理解是,即便小到一个“乡”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俗”,更何况我们是来到了地球的另一端,这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啊。

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确是强势的,是勇于去同化异帮的民族。我们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华人聚居区,汉字,中文,普通话也无处不在,中华美食更是扬名天下。这些原本无可非议,只要存在,就是合理的,更何况加拿大本来就提倡多元文化:wdb10:

我想说的是,这里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祖先打下来的天地,我们是移民,还是应该“入乡随俗”,做事情应该遵守这里的规矩。

第一个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开车,两个国家的行为规范差别巨大,很多人登陆后的前三个月内持国内驾照按国内的规矩合法驾驶,真让人:wdb13:。还好有ICBC的考官们严格把关,相信考过驾照后大家的积习会改掉不少,但碰巧过关积习难改的也大有人在。

第二个想说的,还是跟开车有关。这里的学校门前的车道通常都是环形,两个口一个出,一个进,请大家看清楚,不要搞错,这个还算简单。靠近校门的那侧通常是drop off或pick up,是不允许长时间停车(parking)的。以毛豆学校为例,近一年来很多家长因为刚来不知道,就把这儿当停车场直接停下车进去接孩子了。时间常了就成习惯了,知道了也不在乎。于是no parking的标志形同虚设,大家都大模大样地把车停在那里,不光中国人,个别的老外也学会了,以前可是从没见过的。我不是说哪种人更文明,我想说人想学好难,可是要学个坏的习惯,简单极了,怪不得毛豆曾问我“为什么垃圾食品都那么好吃”,一样的道理。

第三个想说的是,我们能不能在公共场合小点声讲话啊。虽然这里普通话很流行,而且越来越流行,很多新移民到了这里感觉就像没出国,于是就真的跟在国内一样,说起话来声如洪钟。我所在的Richmond尤甚,图书馆,游泳馆,学校,到处都能听到中国话,尤其是令人骄傲的首都话,更是字正腔圆,悦耳动听。可能是我英语水平差,老外的英语进不到我耳朵里的缘故吧。

第四个想说的是,希望我们大陆来的同胞们如果不是太忙最好能多去做做义工。

这些话,憋在心里好久了,尽管都是些鸡毛蒜皮,但憋得人也挺难受的。一定说得大家都不愉快了吧,算了,不说了,说到这些的时候,再怎么微微也笑不出来了。
赞同LZ!加SW!应该说能够移民到国外去的人都是有一定能力和素质的人,最起码智力都没有问题,所以我觉得LZ所说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是应该能明白而且是很容易能够做到的,只要自己常常想着在国外你代表的不仅仅是你自己,希望加国华人为中华民族树立好的形象!
 
回复: 有些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看到每天每日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新移民朋友来到加拿大――这个梦想中的家园,也曾感同身受地深知刚开始安家置业时的种种困难。大家其实都挺不容易的,但是,有些话,我想说,又不知道该不该说。

中国有句成语叫“入乡随俗”,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个人的理解是,即便小到一个“乡”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俗”,更何况我们是来到了地球的另一端,这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啊。

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确是强势的,是勇于去同化异帮的民族。我们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华人聚居区,汉字,中文,普通话也无处不在,中华美食更是扬名天下。这些原本无可非议,只要存在,就是合理的,更何况加拿大本来就提倡多元文化:wdb10:

我想说的是,这里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祖先打下来的天地,我们是移民,还是应该“入乡随俗”,做事情应该遵守这里的规矩。

第一个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开车,两个国家的行为规范差别巨大,很多人登陆后的前三个月内持国内驾照按国内的规矩合法驾驶,真让人:wdb13:。还好有ICBC的考官们严格把关,相信考过驾照后大家的积习会改掉不少,但碰巧过关积习难改的也大有人在。

第二个想说的,还是跟开车有关。这里的学校门前的车道通常都是环形,两个口一个出,一个进,请大家看清楚,不要搞错,这个还算简单。靠近校门的那侧通常是drop off或pick up,是不允许长时间停车(parking)的。以毛豆学校为例,近一年来很多家长因为刚来不知道,就把这儿当停车场直接停下车进去接孩子了。时间常了就成习惯了,知道了也不在乎。于是no parking的标志形同虚设,大家都大模大样地把车停在那里,不光中国人,个别的老外也学会了,以前可是从没见过的。我不是说哪种人更文明,我想说人想学好难,可是要学个坏的习惯,简单极了,怪不得毛豆曾问我“为什么垃圾食品都那么好吃”,一样的道理。

第三个想说的是,我们能不能在公共场合小点声讲话啊。虽然这里普通话很流行,而且越来越流行,很多新移民到了这里感觉就像没出国,于是就真的跟在国内一样,说起话来声如洪钟。我所在的Richmond尤甚,图书馆,游泳馆,学校,到处都能听到中国话,尤其是令人骄傲的首都话,更是字正腔圆,悦耳动听。可能是我英语水平差,老外的英语进不到我耳朵里的缘故吧。

第四个想说的是,希望我们大陆来的同胞们如果不是太忙最好能多去做做义工。

这些话,憋在心里好久了,尽管都是些鸡毛蒜皮,但憋得人也挺难受的。一定说得大家都不愉快了吧,算了,不说了,说到这些的时候,再怎么微微也笑不出来了。

赞同!
 
C

Cakka

Guest
回复: 有些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看到每天每日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新移民朋友来到加拿大――这个梦想中的家园,也曾感同身受地深知刚开始安家置业时的种种困难。大家其实都挺不容易的,但是,有些话,我想说,又不知道该不该说。

中国有句成语叫“入乡随俗”,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个人的理解是,即便小到一个“乡”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俗”,更何况我们是来到了地球的另一端,这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啊。

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确是强势的,是勇于去同化异帮的民族。我们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华人聚居区,汉字,中文,普通话也无处不在,中华美食更是扬名天下。这些原本无可非议,只要存在,就是合理的,更何况加拿大本来就提倡多元文化:wdb10:

我想说的是,这里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祖先打下来的天地,我们是移民,还是应该“入乡随俗”,做事情应该遵守这里的规矩。

第一个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开车,两个国家的行为规范差别巨大,很多人登陆后的前三个月内持国内驾照按国内的规矩合法驾驶,真让人:wdb13:。还好有ICBC的考官们严格把关,相信考过驾照后大家的积习会改掉不少,但碰巧过关积习难改的也大有人在。

第二个想说的,还是跟开车有关。这里的学校门前的车道通常都是环形,两个口一个出,一个进,请大家看清楚,不要搞错,这个还算简单。靠近校门的那侧通常是drop off或pick up,是不允许长时间停车(parking)的。以毛豆学校为例,近一年来很多家长因为刚来不知道,就把这儿当停车场直接停下车进去接孩子了。时间常了就成习惯了,知道了也不在乎。于是no parking的标志形同虚设,大家都大模大样地把车停在那里,不光中国人,个别的老外也学会了,以前可是从没见过的。我不是说哪种人更文明,我想说人想学好难,可是要学个坏的习惯,简单极了,怪不得毛豆曾问我“为什么垃圾食品都那么好吃”,一样的道理。

第三个想说的是,我们能不能在公共场合小点声讲话啊。虽然这里普通话很流行,而且越来越流行,很多新移民到了这里感觉就像没出国,于是就真的跟在国内一样,说起话来声如洪钟。我所在的Richmond尤甚,图书馆,游泳馆,学校,到处都能听到中国话,尤其是令人骄傲的首都话,更是字正腔圆,悦耳动听。可能是我英语水平差,老外的英语进不到我耳朵里的缘故吧。

第四个想说的是,希望我们大陆来的同胞们如果不是太忙最好能多去做做义工。

这些话,憋在心里好久了,尽管都是些鸡毛蒜皮,但憋得人也挺难受的。一定说得大家都不愉快了吧,算了,不说了,说到这些的时候,再怎么微微也笑不出来了。
非常支持!
 
回复: (分享) 女儿来加两年的一点经验

谢谢大家的宽容和支持,发上一个帖子的时候我还是心怀忐忑的。毛豆爸爸也经常批评我说话不注意分寸,总觉得自己懂得挺多的似的:wdb4:
见有人将分享结束后的发帖喻为“挤牙膏”,觉得分外贴切,尤其符合我当下的情况。我只是想将自己刚来那一段时间同孩子一起走过的路和有需要的朋友分享一下的,无论好坏对错,可以给后来的人提供一些参考,或者借鉴或者避免。
可是承蒙大家的厚爱,帖子重又被置顶,毛豆妈妈也得来招呼一下朋友们哪,于是只好再挤点东西出来。实在挤不出来的时候:wdb4:,大家还是去换管新牙膏用吧,那该有多舒服呀:wdb6:
 
回复: (分享) 女儿来加两年的一点经验

谢谢大家的宽容和支持,发上一个帖子的时候我还是心怀忐忑的。毛豆爸爸也经常批评我说话不注意分寸,总觉得自己懂得挺多的似的:wdb4:
见有人将分享结束后的发帖喻为“挤牙膏”,觉得分外贴切,尤其符合我当下的情况。我只是想将自己刚来那一段时间同孩子一起走过的路和有需要的朋友分享一下的,无论好坏对错,可以给后来的人提供一些参考,或者借鉴或者避免。
可是承蒙大家的厚爱,帖子重又被置顶,毛豆妈妈也得来招呼一下朋友们哪,于是只好再挤点东西出来。实在挤不出来的时候:wdb4:,大家还是去换管新牙膏用吧,那该有多舒服呀:wdb6:

很喜欢毛豆妈妈的直话直说!我的感觉是有话想说就说,没什么想说的就不说.登陆后家园对我的意义是有个地方说说话的感觉很好.因为生活中实在是没什么朋友可以聊.毛豆妈妈不必勉强自己硬要表达些东西跟大家分享.你可不是家园的"义工"哦.不要为难自己!
 
回复: (分享) 女儿来加两年的一点经验

很喜欢毛豆妈妈的直话直说!我的感觉是有话想说就说,没什么想说的就不说.登陆后家园对我的意义是有个地方说说话的感觉很好.因为生活中实在是没什么朋友可以聊.毛豆妈妈不必勉强自己硬要表达些东西跟大家分享.你可不是家园的"义工"哦.不要为难自己!
谢谢你啊,说话比我还爽直呢,喜欢:wdb6:。如果你不介意,我再说句实在话——你不太象上海人,不知道你把这当批评还是当表扬:wdb4:。也不知道会不会得罪家园里人数众多的其他上海人:wdb13:,毛豆好朋友的爸爸妈妈也是不太象上海人的上海人,:wdb10:他们自己也这么说,:wdb6:
还有,听说你要去读成人高中了,那里可能有机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信现实和虚拟的网络还是有所不同的。为你加油!
 
最后编辑: 2008-04-04

今非昔比

勤劳的小蜜蜂
回复: 杂七杂八的信息整理

看到又有不少新朋友已经或即将来到这里:wdb6:,帖子重又被置顶,心里有点虚:wdb24:,总觉得不写点什么怪对不起大家的。下面试着将一些我能想到的对孩子比较有用的一点信息整理和大家分享,牛奶金,教育基金等尽人皆知,我知道的也不多,就不多说了。有说的不对的,请其他家长们随时纠正啊,千万别误导了大家。:wdb13:

1:牙齿保健
12岁以下的儿童,如果家长的工作单位没有额外的保险计划或低收入家庭,care card每年有一定的cover,视家庭收入而定,洗牙等常规检查完全够用没问题。有的诊所直接向政府申请,有的诊所要先行收费,需要你自己去申请减免:wdb5:,看牙前最好问清楚。还有就是提醒家有6龄童的家长们注意,请记得去给他们做窝沟封闭,国内也可以做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西人的牙齿好漂亮啊:wdb17:,我们的牙也就这样了:wdb14:,千万让孩子有口好牙啊!

2:视力保健
17岁以下(不清楚到底几岁:wdb4:,反正小学生是肯定的,希望不要误导)每年可以去眼科医生(一般都和眼镜店在一起)那里全面检查眼睛,如有需要,也可由政府资助配一副眼镜。

3:Gr-5 Pass
加拿大滑雪协会每年都会为当年5年级的学生办理一本免费滑雪票:wdb6:,申请表可以去各大体育用品商店拿,分东部西部,我们西部的包括3个省52个雪场,每个雪场3张票。
另外今年Richmond为5年级的学生办理了一张卡,现在仍可办理,整个学年免费溜冰,游泳等,不知下个学年是否依然,大家可留意。

4:关于名字(一家之言)
建议大家还是给孩子起个英文名在学校用,中文拼音让老外们叫起来还是怪怪的:wdb14:。等以后入籍了,孩子仍然想在北美生活,个人认为正式地将first name改成英文的较好(原来的中文名可做middle name),他们将来在学习和生活上能更方便一些,尤其是在正规正式场合。

5:午餐
带中餐时尽量少带味道比较重的,比如韭菜饺子一类的:wdb25:,会让孩子有压力,尤其是刚来的。这里每天上学是要带些加点零食的,尽量避免带花生类的,有些当地的孩子对此过敏,会死人的。:wdb13:

6:衣服鞋子
平时以运动休闲装和旅游鞋为主,女孩子穿裙子活动时要小心,这边卖的裙子大都是带同色系底裤的。大一点的孩子很少有机会穿毛衣,平时穿皮鞋的机会也不多,但正式场合或演出就穿着讲究,女孩穿晚装的也有,男孩西服领带的:wdb20:。衣服要天天换洗的(这里家家户户用水不单独交钱的,别心疼啊)。很多人都不爱打伞:wdb16:,所以防水外套很实用。另外这里的衣服款式和穿着打扮和国内的略有不同,并不是好坏贵贱。我的意思是尽量让孩子感觉native一点比较好。

7:书籍
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多读书:wdb10::wdb9:,图书馆的网站可以预订你想要的书:wdb19:,非常方便,接到通知后在规定的时间去取(逾期不取会罚款)。学校经常会有book order,里面会有些不错的书搞特价。另外大温地区的图书馆是互通的,在任何地方借的书只要在离自己最近的图书馆还就行了:wdb20:。如果图书馆关门了,在靠近马路的那侧通常有可以还书的大箱子:wdb6:,真方便:wdb32:

8:礼物
圣诞节大部分人会给老师送礼物(多数送巧克力),学年结束时表一下心意,一般10元以内,无需太贵重。当然是习俗,不做也没关系,不会有冷面的。个人认为是人之常情,还是入乡随俗好。

9:学分
各类音乐,体育考级从10年级开始就可计入学分,因为离我们还遥远,所以还没去搞得很清楚:wdb4:。只知道音乐的6级,7级,8级分别对应10,11,12年级。

先写到这里:wdb34:,请大家随时补充。


分享一首优美的小夜曲 [URL="http://qzone.qq.com/blog/106460743-1204558770"]http://qzone.qq.com/blog/106460743-1204558770[/URL][/quote][/quote]

:wdb17::wdb10:真诚感谢!
 
成人高中学习心得――关于战争的思考

想说什么说什么,发现自己学习总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很苦恼。

忘记当年高考前自己是怎么学习的了,也象现在这样过目就忘吗,还是真的年龄不饶人?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的学习还是带给我很多的快乐,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尽管那些作业和考试经常折磨得我头疼:wdb7:

学文科的我,记得以前学历史,为了应付考试,很多时候都在背,大事纪年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不喜欢的是战争,也从不爱看战争影片。那些炮火,那些英雄,哪方赢了,哪方败了,领导人指挥官是谁,死伤多少,有什么重大影响。这些都是书上的字,背过记在脑子里,从来没想过跟我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可见我当时就不是个好学生,估计那些考上名牌大学的当时就能以史为鉴而去考虑国家兴衰了吧)。“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由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更多的是我们被教着喊出来的口号。

可是,30好几了,没有人强迫我喊口号了,也没有人强迫我去学习了,分数对我也不是那么重要了的时候,我又重新拿起了课本,完全从另一个角度,再次重温一战,二战的历史。我的心,却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从来没有意识到,战争,原来可以离我这么近。

加拿大在一战时因为外交仍掌握在英国手中,所以随英国的宣战而自动宣战。因为要报效母国,也因为很多人失业没有钱付账单,还有很多人想去探险,当英雄他日凯旋而归,种种原因促成了成千上万的加拿大人群情激愤地自发地报名上了前线。――学到这儿的时候,我不禁想,这志愿军也挺七情六欲的嘛,和我眼中的“战争英雄”不太一样哦,我印象中英雄是和“舍身报国”,“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联系在一起的。走神了。

可是战争是残酷的,很多人害怕了,后悔了。英雄怎么能这样呢?他们是英雄啊,怎么会害怕呢,于是又走神了。海军,经常被德军的秘密新式武器――潜水艇U-boats)击中;飞行员,虽说不执行任务时日子挺好过,但在作战高峰期,一个飞行员的平均生命只有三周。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战壕里的生活”,看题目,应该是文学作品啊,内容,也无异,是极尽详细的刻划和描述,但却真真切切地是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中。

陆军的主要战场是壕沟,寒冷潮湿,经常下雨,壕沟里不但泥泞,而且老鼠泛滥成灾,最终变得和粪坑无异。战士的衣服上都是虱子,很多人得了“壕沟足”――脚肿大然后变黑。伤员很难及时得到救治,即便得救,受伤的肢体通常也要截去,因为医疗条件所限根本没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护理:wdb14:

这一课的作业不是让你去讴歌英雄的丰功伟绩,而是假定你是海陆空某方面军的战士,给你的亲朋们写封信,描述你眼中的战争场面。我的心被揪成了团,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卷”进了战争。再次想起我们以前嘴上常喊的口号“要和平,不要战争”,相信任何写完信的人不用喊口号,也会从心里珍惜和平的可贵了:wdb9:

二战爆发时加拿大已经是完全独立的国家,晚于英国后一周自主对德宣战。经历过一战的苦痛,人们此时对战争已明显不像上次那么狂热了。这时的加拿大海陆空的作战能力也比一战强大了许多,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明显增强。可是军队的壮大带给他们胜利的同时,他们也在反思,那些一次次对德国城市的轰炸,伤害了多少无辜的百姓和建筑。这些内容,也清清楚楚地写进了书里。

每每看到这样的描述,我总是不得不走神:wdb5:。本来现在学习就很难集中精力,一会油盐酱醋来捣乱,一会需要接送孩子了(嘿嘿,这些都是给自己找的台阶,别让孩子看见),更多的时候生字就像拦路虎,不得不停下来查字典:wdb25:

战争,可以这样来讲啊;英雄,原来是有这么多的侧面啊;即便胜利了,也需要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想想是否犯了某些错误;等等等等。:wdb17:

以前我怎么就不会这么想呢:wdb2:,是因为那时我真的太小吗?好像不完全是,朋友的孩子在学习人权的时候,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尽管北韩的人民没有人权,在西方社会看来很悲惨很可怜,可实际上他们因为太封闭而意识不到,反而精神上感觉是很幸福的。她打印出许多图片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去和老师辩论。天哪,这孩子才6年级啊,我那么大的时候大概只会喊口号吧,好像只知道“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

还有习惯了做背抄默功课的我,在做这样作业的时候(一个美国朋友读私校的女儿学埃及的历史作业竟然是为自己设计一个坟墓:wdb1:),经常是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下手:wdb4:,在欣赏这种作业形式的同时,只能感叹自己无能。但有一点确定无疑,以后每提到“和平纪念日”,涌上心头的将不仅仅是那火红的罂粟花了。

在一次又一次的走神之后,很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心得,老师那里是不指望拿什么高分了,唯有希望没有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就好。
 
最后编辑: 2008-04-24
转贴:一个美国高中生这样“走”进哈佛

从教育方法的差异上看,移民是对的!
我也这么想,转个贴子与大家分享。

一个美国高中生这样“走”进哈佛


周末读书,随意翻到最近一期《读者》,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美国新生上哈佛。

文中的主人公雷蒙,高中毕业如愿考上了哈佛大学。这是值得庆贺的喜事一桩,以我们的习惯,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必得在酒店摆上酒宴,请亲朋好友们山吃海喝以示庆贺。可是,美国这位高中生雷蒙却没有中国孩子的“福气”―――考上了名牌,却要自己下厨,就在爸爸办公室后面的小厨房,他用了整整一个上午,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混合蔬菜沙拉、牛肉浓汤、意大利面包、腌制的牛排……

更让人惊讶的是,离开学还有一个多月,雷蒙就自作主张决定提前出发去学校,临行前找爹妈借了500美元。他所以要提前出发,是要步行着去学校,既节约车费,又沿途打工,而且想借机做一个社会调查。

他在路上走了32天,完成了一个调查报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评价。向爹妈借的500美元一分没花,自己沿途打工挣的钱,除去路上的花费,还余下100多美元。

后来,因有极为出色的社会服务记录,雷蒙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一个高中生,就这样靠了自己的脚,“走”进了哈佛!其背后,则是美国的家庭和学校评价学生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培养学习能力之外,更看重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当然,美国的教育绝非完美无缺,比如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过于松散,校园不断发生枪击事件,许多小学生拼写和阅读不过关,就颇不敢让人恭维。但应当承认,高中生雷蒙这样“走”进哈佛,凸显了美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成功的一面。

我们常说,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有众多雷蒙般的学生“走”进一流大学,不正是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原创最多、科学技术最发达国家的一大原因?美国从1901年首次获得诺贝尔奖以来,哪一年的获奖者中少了美国人的身影,去年更是再次包揽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全部奖项。原因之一,不就是有众多雷蒙这样具有极强社会服务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走”进一流大学!

雷蒙“走”进哈佛,给了中国众多学生、家庭和学校以启示:孩子的独立思考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需要从小养成,这不但影响自己读书期间的学习和品德,而且关乎一生的健康成长;对孩子过多的保护,未必是真正的爱,给孩子更多自由,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自己决定自己的路,远胜过大把花钱、满足孩子无止尽的要求。

这也启示我们,教育要真正承担起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就必须变革以分数作为教育质量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在教育中,少一些书本教育,多一些创造性教育,少一些服从教育,多一些独立意识教育,少一些灌输教育,多一些社会活动能力的教育。
 
最后编辑: 2008-04-24
回复: (分享) 女儿来加两年的一点经验

我也这么想,转个贴子与大家分享。

一个美国高中生这样“走”进哈佛
本文由 蓝蓝的天 在 2008-2-8 21:38 发表于: 倍可亲.美国 ( backchina.com )

周末读书,随意翻到最近一期《读者》,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美国新生上哈佛。
  文中的主人公雷蒙,高中毕业如愿考上了哈佛大学。这是值得庆贺的喜事一桩,以我们的习惯,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必得在酒店摆上酒宴,请亲朋好友们山吃海喝以示庆贺。可是,美国这位高中生雷蒙却没有中国孩子的“福气”―――考上了名牌,却要自己下厨,就在爸爸办公室后面的小厨房,他用了整整一个上午,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混合蔬菜沙拉、牛肉浓汤、意大利面包、腌制的牛排……

  更让人惊讶的是,离开学还有一个多月,雷蒙就自作主张决定提前出发去学校,临行前找爹妈借了500美元。他所以要提前出发,是要步行着去学校,既节约车费,又沿途打工,而且想借机做一个社会调查。

  他在路上走了32天,完成了一个调查报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评价。向爹妈借的500美元一分没花,自己沿途打工挣的钱,除去路上的花费,还余下100多美元。

  后来,因有极为出色的社会服务记录,雷蒙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一个高中生,就这样靠了自己的脚,“走”进了哈佛!其背后,则是美国的家庭和学校评价学生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培养学习能力之外,更看重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当然,美国的教育绝非完美无缺,比如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过于松散,校园不断发生枪击事件,许多小学生拼写和阅读不过关,就颇不敢让人恭维。但应当承认,高中生雷蒙这样“走”进哈佛,凸显了美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成功的一面。

  我们常说,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有众多雷蒙般的学生“走”进一流大学,不正是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原创最多、科学技术最发达国家的一大原因?美国从1901年首次获得诺贝尔奖以来,哪一年的获奖者中少了美国人的身影,去年更是再次包揽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全部奖项。原因之一,不就是有众多雷蒙这样具有极强社会服务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走”进一流大学!

  雷蒙“走”进哈佛,给了中国众多学生、家庭和学校以启示:孩子的独立思考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需要从小养成,这不但影响自己读书期间的学习和品德,而且关乎一生的健康成长;对孩子过多的保护,未必是真正的爱,给孩子更多自由,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自己决定自己的路,远胜过大把花钱、满足孩子无止尽的要求。

  这也启示我们,教育要真正承担起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就必须变革以分数作为教育质量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在教育中,少一些书本教育,多一些创造性教育,少一些服从教育,多一些独立意识教育,少一些灌输教育,多一些社会活动能力的教育。

其实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及理念从女儿接受教育开始就一直对我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摇摇摆摆中走了几年,墙头草搬的一会倒东,一会倒西.原来以为移民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会往西方多倒一点,可实际过来几个月,感受发现压力不比在国内小.英语的强化变成重点,中文的阅读也不想放弃,数学也想保持国内的教育水准,钢琴自然是每天要弹的,她还要溜冰,游泳,跟我一起上班,做小yoga老师.真的有够忙的.这些事情如果顺其自然的话,估计我女儿会放弃很多.我切身的感受是创造性.独立性教育,对中国家长是一个考验.太难做到了。而利用家长的权威,命令式的教育可简单多了。
我好喜欢有个独立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孩子,可我真的不敢放手!:wdb4:
 
回复: (分享) 女儿来加两年的一点经验

又见老朋友,:wdb6:。看你们这些妈妈多称职啊,还没来呢就了解这么多信息了,当年我来之前可是什么都不知道啊:wdb4:
入学可以随时插班的,这里孩子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即便你辖区的学校满员,也会暂时安排你就近先去其他学校,等有空位马上会通知你回来的。
感觉小学生好像没有什么统一的教材,各校老师根据大纲要求自主选择。中学生的教材就比较一致了,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出版社的几个版本之分吧,不太清楚。我曾帮助朋友去教育局问过,那里的人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请教一下,我女儿几年前在加拿大读了三年小学,回国又读了三年,准备最近回温哥华,还要再办理免疫证明吗?
 
回复: (分享) 女儿来加两年的一点经验

其实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及理念从女儿接受教育开始就一直对我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摇摇摆摆中走了几年,墙头草搬的一会倒东,一会倒西.原来以为移民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会往西方多倒一点,可实际过来几个月,感受发现压力不比在国内小.英语的强化变成重点,中文的阅读也不想放弃,数学也想保持国内的教育水准,钢琴自然是每天要弹的,她还要溜冰,游泳,跟我一起上班,做小yoga老师.真的有够忙的.这些事情如果顺其自然的话,估计我女儿会放弃很多.我切身的感受是创造性.独立性教育,对中国家长是一个考验.太难做到了。而利用家长的权威,命令式的教育可简单多了。
我好喜欢有个独立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孩子,可我真的不敢放手!:wdb4:
深有同感,宁可放弃创造性,也绝不放任自流,真的是很多家长的真实写照。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