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这些美好的传统在慢慢地消失着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734908/

风吹花落 : 2014-11-02#1
发重了,一楼还不能删,sorry

风吹花落 : 2014-11-02#2
祖传的家教承传至今。
从饮食起居到处世为人,点点滴滴的教诲不敢忘怀。
记得小时候,睡前是一定要向长辈问声安好才能去睡觉。睡前洗刷换衣,会把第二天穿的衣服端正地放在床头。早晨准时起床,悄声叠被、洗刷,然后去向长辈问好。

饭前洗手后,等候长辈入座,我们才会坐下,等长辈执箸开餐,我们才会拿起筷子吃饭。吃饭时只允许吃自己跟前的能伸手可及的菜,够不到的可以让大人帮忙加。吃多少要多少,不准剩饭。嘴里不能吧嗒吧嗒发出响声,不能大声交谈,尤其不能嘴里含着饭说话。吃完饭要向家人说声我吃好了,轻轻站起来,把椅子放回原位离开。

家里来了客人,我们向客人问好后,就悄悄到别的屋看书写作业,或者出去玩,不会打扰大人的谈话。如果客人留下吃饭---当时家里并不富裕,并不会像现在一样做一大桌子菜丰盛的不得了,但也是有肉有蛋,香喷喷得很是馋人。但我们坐到桌上只能每样菜夹三口,要一小筷子一小筷子的夹,而且要十分钟左右吃完饭下桌。

客人走时我们会礼貌地出门送客,绝不允许说声再见、客人刚一转身出门就砰地一声关门。我见识过这样送客的人家,让人很不舒服,也不礼貌。方才体味到长辈的送客之道是多么的贴心和温暖。

水晶猫 : 2014-11-02#3
这些都是很好的家教,需要家长和孩子沟通,会保留下来的。:)

风居住的街道 : 2014-11-02#4
呵呵,和我爱人说的一模一样,我婆婆算是大家庭的,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其实,我觉得老年间的中国人的社交礼数是很美好的,也是社会的润滑剂,不会像今天的社会气氛那么紧张火爆。

风吹花落 : 2014-11-02#5
当时大家都穷,我们家也穷。但即使在我们家最清贫的时候,朋友邻居到我们家玩,父母也总会端上一杯热腾腾的花茶,从不怠慢任何人。即便是我们的小伙伴,一群小孩子,父母也会尽可能的备些糖果点心啥的,让我们吃,只是会悄悄告诉我只能在客厅吃,不允许拿到卧室里。但现在偶尔你会看到有人会斟茶自饮,晾着客人的,这种怠慢也许是无意的,但总归不礼貌。

到朋友家做客,我们会认真准备礼物。奶奶会一直唠叨说去人家做客要穿着得体,不能太花哨也不能太随意,总归要得体大方。小孩子去做客时要听大人安排,要礼貌,不能追跑喧哗。吃饭时不能贪吃失态。

与人交往,宁可吃亏,不粘人便宜。遇到斤斤计较狭隘之人,悄然远离,不妄谈其为人。
处世自强自立,不卑不亢,不逢迎权势,不阿谀富贵,远离小人,亲近君子。

风吹花落 : 2014-11-02#6
这些都是很好的家教,需要家长和孩子沟通,会保留下来的。:)
除了富贵荣华。精神上的贵气我们也需要,慢慢地培养、传承好的品格,摒弃不好的习惯是父母和孩子都应该去思考、去做的。

fieldmarshal : 2014-11-02#7
现在都是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呵呵

sabre : 2014-11-02#8
你好,
论坛发言不骂网友就是很高的境界了。
谢谢。

风吹花落 : 2014-11-02#9
崇尚金钱权势的热情,淹没了内心的精神追求。看着陌生。

pavo : 2014-11-02#10
好奇楼主多大岁数了?或者应该问高寿?(这样比较有礼数。)

olivier_zh : 2014-11-02#11
你讲的这些,只是些,中国传统的家风啊。 我相信 至少有 一大部分中国人 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30年代败落, 看样子该是 个大家族,望族, 愿听其详啊, 更深层次的。

shenzhenren : 2014-11-02#12
我18岁前的家教也差不多这样。可自打18岁上了大学,天南海北的同学,而且大多数是农村来的,有些县城的,真正大城市的很少,我就觉得,我才开始接了地气。
不是说农村的家教不好,而是明白那些细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不match.

风吹花落 : 2014-11-02#13
呵呵,和我爱人说的一模一样,我婆婆算是大家庭的,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其实,我觉得老年间的中国人的社交礼数是很美好的,也是社会的润滑剂,不会像今天的社会气氛那么紧张火爆。
很想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喜欢自由自在,不愿受繁文缛节的约束,而且还有大环境的影响,引导起来颇费力气。
但规矩该教还得教。

风吹花落 : 2014-11-02#14
你讲的这些,只是些,中国传统的家风啊。 我相信 至少有 一大部分中国人 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30年代败落, 看样子该是 个大家族,望族, 愿听其详啊, 更深层次的。
一大部分中国人有这样的家风,真是值得欣慰。希望延续下去这些宝贵的传统。
深刻的东西就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难发现。

sabre : 2014-11-02#15
呵呵,和我爱人说的一模一样,我婆婆算是大家庭的,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其实,我觉得老年间的中国人的社交礼数是很美好的,也是社会的润滑剂,不会像今天的社会气氛那么紧张火爆。
呵呵, 他们那一辈的社会气氛比现在可要火爆一百倍,紧张一百倍, 压抑一百倍,
我是过来人, 我知道昨天是多么的黑暗,

正在理想人生路 : 2014-11-02#16
多数中国人都是在这种家教下长大的,只是形式有所不同而已,我对小时候吃饭的“食不言”有“无声”的恐惧记忆。现代的孩子与父母更平等,家庭气氛更融洽,虽然要求孩子吃饭应有礼仪,但俺坚决不在家里推行“食不言”,吃饭时的轻松交流非常有必要。

Carc : 2014-11-02#17
现在都是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呵呵

呵呵,动不动就文革文革的,时代不同了,传统也只能筛选着继承。有些不是不好,只是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节奏了。

加拿大没经历过文革,让楼主来加拿大,看看能不能教育出一个处处听大人,饭桌上规规矩矩只夹三筷子菜的孩子出来。

风吹花落 : 2014-11-02#18
多数中国人都是在这种家教下长大的,只是形式有所不同而已,我对小时候吃饭的“食不言”有“无声”的恐惧记忆。现代的孩子与父母更平等,家庭气氛更融洽,虽然要求孩子吃饭应有礼仪,但俺坚决不在家里推行“食不言”,吃饭时的轻松交流非常有必要。
食不言是有道理的,有些人就是嘴里含着饭大声说话,呛死了。我们家允许轻声说话交流,但嘴里不能含着饭。

Carc : 2014-11-02#19
多数中国人都是在这种家教下长大的,只是形式有所不同而已,我对小时候吃饭的“食不言”有“无声”的恐惧记忆。现代的孩子与父母更平等,家庭气氛更融洽,虽然要求孩子吃饭应有礼仪,但俺坚决不在家里推行“食不言”,吃饭时的轻松交流非常有必要。

是滴,比起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家庭礼教传统,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更重要。教育孩子尊重长辈,尊重客人的精髓就好了,不必一定执着于具体某些规矩的表象。老人们怀念goold old days没啥,也应该积极面对新生活新观念,从中发现一些美

风吹花落 : 2014-11-02#20
呵呵,动不动就文革文革的,时代不同了,传统也只能筛选着继承。有些不是不好,只是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节奏了。

加拿大没经历过文革,让楼主来加拿大,看看能不能教育出一个处处听大人,饭桌上规规矩矩只夹三筷子菜的孩子出来。
那时候吃供应,饭菜少。

oldseniu : 2014-11-02#21
莫讲形式主义的规,要讲人与人心的为。

Carc : 2014-11-02#22
那时候吃供应,饭菜少。

所以说,尊重长辈和客人的精髓教育到就好了。具体某些规矩,本来就会随着时代改变而逝去,也会随着环境而改变。

我家从小也教育送客要送到客人离开视线,可是本地西人,大多是在门口道个别就关门了,总不能怪他们没礼貌吧,这种环境下,我们的孩子如果能继承我们在门口看着客人车开走的习惯固然好,继承不了也没啥,只要他们知道基本的尊重,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就好

snowbearbear : 2014-11-02#23
小时候规矩是有些。筷子不能戳米饭里啦,不能趴碗上划拉米饭进嘴了。。。。。

现在说说熊孩纸,没太多用,好过不说。

风吹花落 : 2014-11-02#24
所以说,尊重长辈和客人的精髓教育到就好了。具体某些规矩,本来就会随着时代改变而逝去,也会随着环境而改变。

我家从小也教育送客要送到客人离开视线,可是本地西人,大多是在门口道个别就关门了,总不能怪他们没礼貌吧,这种环境下,我们的孩子如果能继承我们在门口看着客人车开走的习惯固然好,继承不了也没啥,只要他们知道基本的尊重,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就好
有些西人的确是这样送客,一开始还以为他们烦你。他们的确也做到了己所不欲,施予人。

sabre : 2014-11-02#25
小时候规矩是有些。筷子不能戳米饭里啦,不能趴碗上划拉米饭进嘴了。。。。。

现在说说熊孩纸,没太多用,好过不说。
我现在基本上是被教育对象, 抽根烟都被批评半天,

风吹花落 : 2014-11-02#26
我现在基本上是被教育对象, 抽根烟都被批评半天,
有害您的健康,那就别抽了

snowbearbear : 2014-11-02#27
我现在基本上是被教育对象, 抽根烟都被批评半天,
就是小时候没教育够,洛下抽烟的不良习惯。

CCOYYOTEE : 2014-11-02#28
日本人?景仰一下。
加拿大的孩子,不吸毒,就是很成功的教育了。

竹园秀水 : 2014-11-02#29
家教跟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关系不是很大。

竹园秀水 : 2014-11-02#30
我知道的农村的耕读之家都很注重这些所谓的礼数。

liushaoyuan : 2014-11-02#31
祖传的家教承传至今。
从饮食起居到处世为人,点点滴滴的教诲不敢忘怀。
记得小时候,睡前是一定要向长辈问声安好才能去睡觉。睡前洗刷换衣,会把第二天穿的衣服端正地放在床头。早晨准时起床,悄声叠被、洗刷,然后去向长辈问好。

饭前洗手后,等候长辈入座,我们才会坐下,等长辈执箸开餐,我们才会拿起筷子吃饭。吃饭时只允许吃自己跟前的能伸手可及的菜,够不到的可以让大人帮忙加。吃多少要多少,不准剩饭。嘴里不能吧嗒吧嗒发出响声,不能大声交谈,尤其不能嘴里含着饭说话。吃完饭要向家人说声我吃好了,轻轻站起来,把椅子放回原位离开。

家里来了客人,我们向客人问好后,就悄悄到别的屋看书写作业,或者出去玩,不会打扰大人的谈话。如果客人留下吃饭---当时家里并不富裕,并不会像现在一样做一大桌子菜丰盛的不得了,但也是有肉有蛋,香喷喷得很是馋人。但我们坐到桌上只能每样菜夹三口,要一小筷子一小筷子的夹,而且要十分钟左右吃完饭下桌。

客人走时我们会礼貌地出门送客,绝不允许说声再见、客人刚一转身出门就砰地一声关门。我见识过这样送客的人家,让人很不舒服,也不礼貌。方才体味到长辈的送客之道是多么的贴心和温暖。
这种教育其实无用,几十年的教育顶不住一个脱衣舞娘。“朱子治家格言”传了几百年,中国人照样想着三妻四妾。看看大温有多少大奶,坛中有多少怨妇,就明白了。

风吹花落 : 2014-11-03#32
这种教育其实无用,几十年的教育顶不住一个脱衣舞娘。“朱子治家格言”传了几百年,中国人照样想着三妻四妾。看看大温有多少大奶,坛中有多少怨妇,就明白了。
该立规矩时立规矩,该教育时教育,出落成什么样的人,还看自身的秉性悟性和素养。

风吹花落 : 2014-11-03#33
我知道的农村的耕读之家都很注重这些所谓的礼数。
有些礼数,就是很好的教养

STILLWELL : 2014-11-03#34
很多家庭都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啊,和大户小户没关系吧。
只是没想到这个很大众的大同小异的家规原来也属于传统的范畴。
不过表示对于有客人来限制孩子吃几筷子食物很不理解。
家有幼儿,这个阶段该教的也教的道理正教着呢。

usernames : 2014-11-03#35
好奇楼主多大岁数了?或者应该问高寿?(这样比较有礼数。)
哈哈

STILLWELL : 2014-11-03#36
所以说,尊重长辈和客人的精髓教育到就好了。具体某些规矩,本来就会随着时代改变而逝去,也会随着环境而改变。

我家从小也教育送客要送到客人离开视线,可是本地西人,大多是在门口道个别就关门了,总不能怪他们没礼貌吧,这种环境下,我们的孩子如果能继承我们在门口看着客人车开走的习惯固然好,继承不了也没啥,只要他们知道基本的尊重,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就好
西人说完再见就关门估计也算是他们的传统/习惯吧--估计他们这么认为都说完再见还伸着脖子看什么看。
还有这里冬天好冷,零下20度时还开着门看着客人走远也感觉不合适。
所以去西人家做客,说完再见就不用回头了。除非走到车边开车门时注意到他们还在门口或者窗口往外看时--就再挥挥手。

snowbearbear : 2014-11-03#37
俺小时候家里来客人,最喜欢搬板凳坐边上听了。很多的人情世故,迎来送往也就潜移默化了。
现在孩子,忙着娱乐,来客人出面打个招呼,又跑房间上网去了。

sabre : 2014-11-03#38
俺小时候家里来客人,最喜欢搬板凳坐边上听了。很多的人情世故,迎来送往也就潜移默化了。
现在孩子,忙着娱乐,来客人出面打个招呼,又跑房间上网去了。
我不赖小孩, 客人哪有电视节目精彩啊,
以前是因为家里只有一份北京日报一份光明日报, 小道消息有吸引力, 现在血腥色情荒诞应有尽有, 谁稀罕客人讲的故事。

yamiyami : 2014-11-03#39
嗯,小时候,我家里也有三份报纸,南方日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每天的精神食粮,我跟我小哥每天都很认真滴从头看到尾,如果那天做错事犯错误了,就在爸爸回家之前,就拿出毛主席语录翻到中间,放在写字台上,表明我在学习毛主席语录,爸爸回家之后,就不会凶巴巴地了,写个检查贴墙上就行了。哈哈,毛主席语录真的很灵,百试百灵。

遥月 : 2014-11-03#40
很想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喜欢自由自在,不愿受繁文缛节的约束,而且还有大环境的影响,引导起来颇费力气。
但规矩该教还得教。
以前和强尼讨论过一次“民国范”的字面意义,其中就包括了你讲的这些日常起居的行为规范,老派一些的家庭,或者说过去有些身份、有些教育背景的家庭,都是很讲究这些的。

不过呢,时代变了,很多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规则重点也变了,即便在欧美,老派的欧洲绅士范也不合时宜...如今更强调个性的突出与解放,不再强调“修身”...这是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总不能要求时光定格在过去某一时刻吧。

sabre : 2014-11-03#41
以前和强尼讨论过一次“民国范”的字面意义,其中就包括了你讲的这些日常起居的行为规范,老派一些的家庭,或者说过去有些身份、有些教育背景的家庭,都是很讲究这些的。

不过呢,时代变了,很多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规则重点也变了,即便在欧美,老派的欧洲绅士范也不合时宜...如今更强调个性的突出与解放,不再强调“修身”...这是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总不能要求时光定格在过去某一时刻吧。
你好,
现在讲究网品
致敬
谢谢,

遥月 : 2014-11-03#42
你好,
现在讲究网品
致敬
谢谢,
你可真啰嗦...

pavo : 2014-11-03#43
以前和强尼讨论过一次“民国范”的字面意义,其中就包括了你讲的这些日常起居的行为规范,老派一些的家庭,或者说过去有些身份、有些教育背景的家庭,都是很讲究这些的。

不过呢,时代变了,很多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规则重点也变了,即便在欧美,老派的欧洲绅士范也不合时宜...如今更强调个性的突出与解放,不再强调“修身”...这是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总不能要求时光定格在过去某一时刻吧。
楼主估计也是想说“民国范儿”。看看鲁迅小说那些场景,那是另一种“民国范儿”。

sabre : 2014-11-03#44
你可真啰嗦...
您好,
谢谢您的非常有价值回帖, 让我们团结奋斗努力建设新的文明恢复旧的传统。
致敬。

遥月 : 2014-11-03#45
楼主估计也是想说“民国范儿”。看看鲁迅小说那些场景,那是另一种“民国范儿”。
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传统中式儒家风范和西洋做派结合的时代,也是中国第一批接受西式学校教育和教会熏陶的一代人,这一批人的家庭风气可以说很端正,但是放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就有些古板了...

鲁迅的文笔描述我印象里更多的是市井气息...

遥月 : 2014-11-03#46
您好,
谢谢您的非常有价值回帖, 让我们团结奋斗努力建设新的文明恢复旧的传统。
致敬。
什么乱七八糟的...

月盈亏 : 2014-11-03#47
如果客人留下吃饭---当时家里并不富裕,并不会像现在一样 做一大桌子菜丰盛的不得了,但也是有肉有蛋,香喷喷得很是馋人。但我们坐到桌上只能每样菜夹三口,要一小筷子一小筷子的夹,而且要十分钟左右吃完饭下 桌。。

俺小时候有个邻居,家里来客人就炒了盘花生米,那年代平时是很少吃的,小孩嘴馋就一连夹了七筷子,当时他爸就一巴掌拍脑门上了。
那时候当外人面教训孩子也司空见惯。

风吹花落 : 2014-11-03#48
那个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了,但美好的传统习惯,匡正言行的规矩还是传承下去好。

风吹花落 : 2014-11-03#49
俺小时候有个邻居,家里来客人就炒了盘花生米,那年代平时是很少吃的,小孩嘴馋就一连夹了七筷子,当时他爸就一巴掌拍脑门上了。
那时候当外人面教训孩子也司空见惯。
我们不打,客人走后教育一番,下次来客人不让上桌。一点好吃的也不会留。

月盈亏 : 2014-11-03#50
我们不打,客人走后教育一番,下次来客人不让上桌。一点好吃的也不会留。
还不如挨顿揍,下回还能吃好吃的。:wdb6:

pavo : 2014-11-03#51
俺小时候有个邻居,家里来客人就炒了盘花生米,那年代平时是很少吃的,小孩嘴馋就一连夹了七筷子,当时他爸就一巴掌拍脑门上了。
那时候当外人面教训孩子也司空见惯。
7筷子!
还有人在旁计数?

风居住的街道 : 2014-11-03#52
楼主说的这些都是社交礼仪,保存一下无妨的。记得我的一个国内同事曾经给一个韩国孩子做过家教,说那个孩子每次都毕恭毕敬送到门口告别,鞠躬,礼貌得很,我的同事觉得特舒服。

风吹花落 : 2014-11-03#53
很多家庭都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啊,和大户小户没关系吧。
只是没想到这个很大众的大同小异的家规原来也属于传统的范畴。
不过表示对于有客人来限制孩子吃几筷子食物很不理解。
家有幼儿,这个阶段该教的也教的道理正教着呢。
我无意于区分大户小户,只是信笔写来,后来觉得不妥,就改了,
可是版主又给我原封不动放回去了。
教育的确不分大户小户,关键看父母的修为和思想。

风居住的街道 : 2014-11-03#54
至于中国深层文化需不需要保存,不好说。的确,中国文化儒释道,最最讲究修身养性,要人们成君子成圣人,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象我们那样注重伦理道德,洋洋万言,绵延千年。。。。不知为啥,特别失败。最后成了鲁迅笔下吃人的文化,成了曹雪芹笔下以贾政为代表的伪君子,成了我们常常说的"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

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STILLWELL : 2014-11-03#55
我们不打,客人走后教育一番,下次来客人不让上桌。一点好吃的也不会留。
我们老家的规矩是客人来了,孩子是不许和大人一起吃饭的。单独给孩子们盛出来到一边上的桌子上吃。
客人多了,男客人和女客人都分开桌子的。

风吹花落 : 2014-11-03#56
楼主说的这些都是社交礼仪,保存一下无妨的。记得我的一个国内同事曾经给一个韩国孩子做过家教,说那个孩子每次都毕恭毕敬送到门口告别,鞠躬,礼貌得很,我的同事觉得特舒服。
礼多人不怪,知书达理总是受人欢迎的,
现在待人接物的礼仪比过去简单了许多随意了许多。时代发展了人们的价值观改变了,行为方式必然也改变。

风吹花落 : 2014-11-03#57
好多的规矩,有一些我也觉得繁琐无意义。
但我老公喜欢这些规矩,感觉不错。比如第一碗饭盛给家里的长辈或一家之主。他理所当然正襟威坐,享受第一碗的待遇。

风吹花落 : 2014-11-03#58
至于中国深层文化需不需要保存,不好说。的确,中国文化儒释道,最最讲究修身养性,要人们成君子成圣人,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象我们那样注重伦理道德,洋洋万言,绵延千年。。。。不知为啥,特别失败。最后成了鲁迅笔下吃人的文化,成了曹雪芹笔下以贾政为代表的伪君子,成了我们常常说的"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

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正理是 :读圣贤书,行仁义事。
但有些人读书习礼,并不意味着他就修心养性了,他只不过把前者作为粉饰和包装自己的工具,其骨子里的秉性并没有改变。当然就成了像您说的 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
可这种人还是少数吧。

风吹花落 : 2014-11-03#59
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传统中式儒家风范和西洋做派结合的时代,也是中国第一批接受西式学校教育和教会熏陶的一代人,这一批人的家庭风气可以说很端正,但是放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就有些古板了...

鲁迅的文笔描述我印象里更多的是市井气息...
家风端正,社会风气就端正。
但现在的孩子您就是一板一眼按古板的礼仪教,也是很难学成的,大环境决定了孩子的思想是自由奔放似的,行为是洒脱的,连性格都受影响。

ppahce : 2014-11-03#60
好多的规矩,有一些我也觉得繁琐无意义。
但我老公喜欢这些规矩,感觉不错。比如第一碗饭盛给家里的长辈或一家之主。他理所当然正襟威坐,享受第一碗的待遇。
好多的规矩,有一些我也觉得繁琐无意义。
但我老公喜欢这些规矩,感觉不错。比如第一碗饭盛给家里的长辈或一家之主。他理所当然正襟威坐,享受第一碗的待遇。

在孩子眼里,父母难道还分主次?不赞同。

yamiyami : 2014-11-03#61
你好,
现在讲究网品
致敬
谢谢,
今天在家很无聊,上来 一你的回帖看到就想笑,你怎么不去说相声啊,太屈才了

@tiptop : 2014-11-03#62
家教跟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关系不是很大。
It absolute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where to live, no matter urban or rural area.

风吹花落 : 2014-11-03#63
在孩子眼里,父母难道还分主次?不赞同。[/QUOTE
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成了规矩很难改。
再说孩子还小,盛饭也够不着锅呀。我做饭盛饭,

ppahce : 2014-11-03#64
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成了规矩很难改。
再说孩子还小,盛饭也够不着锅呀。我做饭盛饭,


这是你们夫妻俩定的规矩呀,那还不好办,下次让孩子爸给你盛饭呗,不至于他也够不着锅吧。

风吹花落 : 2014-11-04#65
这是你们夫妻俩定的规矩呀,那还不好办,下次让孩子爸给你盛饭呗,不至于他也够不着锅吧。
算了吧,盛一碗洒一路。

sabre : 2014-11-04#66
7筷子!
还有人在旁计数?
七把叉

sabre : 2014-11-04#67
我无意于区分大户小户,只是信笔写来,后来觉得不妥,就改了,
可是版主又给我原封不动放回去了。
教育的确不分大户小户,关键看父母的修为和思想。
就别客气了, 紫禁城里养的孩子, 不可能跟驻马店村里的孩子一样的教育。

sabre : 2014-11-04#68
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成了规矩很难改。
再说孩子还小,盛饭也够不着锅呀。我做饭盛饭,
有啥难改的, 旧社会妇女裹了多少年的小脚, 共产党一句话就改了, 没听说难改。

sabre : 2014-11-04#69
今天在家很无聊,上来 一你的回帖看到就想笑,你怎么不去说相声啊,太屈才了
有观众的地方, 就是我们的舞台,

风吹花落 : 2014-11-04#70
有啥难改的, 旧社会妇女裹了多少年的小脚, 共产党一句话就改了, 没听说难改。
还是党的话管用。

ppahce : 2014-11-04#71
算了吧,盛一碗洒一路。

哈哈,那你可受累了,啥样人才能盛一碗饭洒一路呢?年纪不大吧

遥月 : 2014-11-04#72
家风端正,社会风气就端正。
但现在的孩子您就是一板一眼按古板的礼仪教,也是很难学成的,大环境决定了孩子的思想是自由奔放似的,行为是洒脱的,连性格都受影响。
我就是在这种分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里正统,学校里、社会上必须树立个性,和竞争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遥月 : 2014-11-04#73
好多的规矩,有一些我也觉得繁琐无意义。
但我老公喜欢这些规矩,感觉不错。比如第一碗饭盛给家里的长辈或一家之主。他理所当然正襟威坐,享受第一碗的待遇。
这个是对的,人类社会靠的就是尊重传承的秩序,也靠这个规则来稳定人群结构,至少家庭链条作为社会最小的分子不会破碎。

圣地亚哥 : 2014-11-04#74
我就是在这种分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里正统,学校里、社会上必须树立个性,和竞争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你要是跟香港人共事过就知道咱们有多优雅了。 香港人简直就是穷得打架为争口饭吃的干劲十足。

遥月 : 2014-11-04#75
你要是跟香港人共事过就知道咱们有多优雅了。 香港人简直就是穷得打架为争口饭吃的干劲十足。
做展会施工8年,就是和香港人、台湾人、新加坡人一起做事8年,感觉上香港人几乎谈不上的儒雅,也许我们那个工作环境也不适合儒雅的人生存,台湾人总体感觉书生气足一些,经常被香港人欺负...

风吹花落 : 2014-11-04#76
我就是在这种分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里正统,学校里、社会上必须树立个性,和竞争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有机会和姚老师探讨这个话题,真是荣幸。
现在流行的情商高的说法,不外乎就是善于与人沟通交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这与咱们传统的知书达理本质是一致的,先做到达礼,知书才会有用武之地。
有个性有魄力,又达礼知书,善于做事,那真是无敌人生了。

风吹花落 : 2014-11-04#77
哈哈,那你可受累了,啥样人才能盛一碗饭洒一路呢?年纪不大吧
熟方生巧,他又不争取练的机会。

风吹花落 : 2014-11-04#78
你要是跟香港人共事过就知道咱们有多优雅了。 香港人简直就是穷得打架为争口饭吃的干劲十足。
优雅是传染的,haha。

jenyin : 2014-11-05#79
呵呵,动不动就文革文革的,时代不同了,传统也只能筛选着继承。有些不是不好,只是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节奏了。

加拿大没经历过文革,让楼主来加拿大,看看能不能教育出一个处处听大人,饭桌上规规矩矩只夹三筷子菜的孩子出来。
哈,你可能没明白他说什么。现在中国的现状受文革影响太大了,文革割裂了历史和传统,那是打砸一切批判一切的年代。遗毒百年。

pavo : 2014-11-05#80
哈,你可能没明白他说什么。现在中国的现状受文革影响太大了,文革割裂了历史和传统,那是打砸一切批判一切的年代。遗毒百年。
估计你也没经历过文革。

遥月 : 2014-11-05#81
有机会和姚老师探讨这个话题,真是荣幸。
现在流行的情商高的说法,不外乎就是善于与人沟通交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这与咱们传统的知书达理本质是一致的,先做到达礼,知书才会有用武之地。
有个性有魄力,又达礼知书,善于做事,那真是无敌人生了。
这里面还有人的性格因素,一大家子里面每个孩子的个性也不同,有时候性格倾向也会自动寻找所匹配的环境,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家庭环境熏陶的和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定位。

知书达理是必须的,所有人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知书达理,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条件,“周礼”至少三千年历史了,到现在也不落伍,传统家庭的很多家规其实都是“周礼”的规范,虽然近百年社会变化很大,将来无论变成什么样子,“周礼”都是中国人群的准则,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是在传承“周礼”,这是内核,是不会丢的。

pavo : 2014-11-05#82
这里面还有人的性格因素,一大家子里面每个孩子的个性也不同,有时候性格倾向也会自动寻找所匹配的环境,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家庭环境熏陶的和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定位。

知书达理是必须的,所有人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知书达理,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条件,“周礼”至少三千年历史了,到现在也不落伍,传统家庭的很多家规其实都是“周礼”的规范,虽然近百年社会变化很大,将来无论变成什么样子,“周礼”都是中国人群的准则,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是在传承“周礼”,这是内核,是不会丢的。
姚老师挺乐观的啊,所谓“三纲”就“父子”还有点残余了。

遥月 : 2014-11-05#83
姚老师挺乐观的啊,所谓“三纲”就“父子”还有点残余了。
周礼是有很多统治阶层教化的内容,这部分会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家庭伦理的部分,核心内容还都是在传承。

历史上多次社会变迁,包括大的动乱之后,都会回归周礼,说明这个东西确实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pavo : 2014-11-05#84
周礼是有很多统治阶层教化的内容,这部分会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家庭伦理的部分,核心内容还都是在传承。

历史上多次社会变迁,包括大的动乱之后,都会回归周礼,说明这个东西确实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过去因宗族势力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现在别说宗族,连大点家庭都少见了,都是所谓核心家庭,意思就是没法再小了。三口之家还要什么礼?如何行礼啊?

遥月 : 2014-11-05#85
过去因宗族势力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现在别说宗族,连大点家庭都少见了,都是所谓核心家庭,意思就是没法再小了。三口之家还要什么礼?如何行礼啊?
你说的有道理,社会形态变了,很多原来大家庭里那种四世同堂都少见了,也自然长幼秩序的规则就无从谈起了,以前家里所有人的工作都差不多,也都生活在一起,现在每个人的工作都不一样,还经常随着工作变化而迁徙,很多家庭规则已经让位给了个体的自由。

并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不再要求全面素质,而是利用个体的优势部分进行强化,也自然整个社会不再把家教看得很重,人和人的交往也都难以维持长期的存在,都是萍水相逢,也自然不会责备求全。

周礼的核心,忠孝义,形式上会有些变化,但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消亡的,毕竟还是人和人交往的社会...

风吹花落 : 2014-11-05#86
过去因宗族势力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现在别说宗族,连大点家庭都少见了,都是所谓核心家庭,意思就是没法再小了。三口之家还要什么礼?如何行礼啊?
您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孤立的社会环境,家庭虽趋向于小化,但人首先是社会“人”,现在的社会比起自给自足的耕织生活更要求人的社会性,更强调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这种交往能力所倚重的规则偏偏仍然是 : 以宗族为基础的加强宗族亲密联系的核心要素----忠孝礼仪廉耻,这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

当然,里面诠释的内容有的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更进步更完美,比如“忠”字,更多强调的是 做人忠厚诚信,讲究信誉,
而不是忠于哪个皇上哪个上司。

风吹花落 : 2014-11-05#87
过去因宗族势力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现在别说宗族,连大点家庭都少见了,都是所谓核心家庭,意思就是没法再小了。三口之家还要什么礼?如何行礼啊?
如果您是上司,假如您的下属一点礼仪没有,没规没矩,不仅你看着烦,而且还损坏你公司的形象。一个好的工作团队,保证也是一群有全局观 知书达理的优秀人才组成的。

必要的时候,懂得维护服从大局的个性,才是真正的有个性!

说的有不到的地方请包涵。

风吹花落 : 2014-11-05#88
过去因宗族势力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现在别说宗族,连大点家庭都少见了,都是所谓核心家庭,意思就是没法再小了。三口之家还要什么礼?如何行礼啊?
孩子的素养反映的是家长的修养,人 独处的时候都要懂得自尊自爱,何况三口之家呢,父母总是长辈,您怎么引导孩子,他怎么学。

风吹花落 : 2014-11-05#89
这里面还有人的性格因素,一大家子里面每个孩子的个性也不同,有时候性格倾向也会自动寻找所匹配的环境,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家庭环境熏陶的和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定位。

知书达理是必须的,所有人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知书达理,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条件,“周礼”至少三千年历史了,到现在也不落伍,传统家庭的很多家规其实都是“周礼”的规范,虽然近百年社会变化很大,将来无论变成什么样子,“周礼”都是中国人群的准则,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是在传承“周礼”,这是内核,是不会丢的。
赞同,性格和知书达理并不矛盾。
中国传统的东西有些还是很讲究的,连西方的贵族都学习效仿,需要继承下去。

pavo : 2014-11-05#90
你说的有道理,社会形态变了,很多原来大家庭里那种四世同堂都少见了,也自然长幼秩序的规则就无从谈起了,以前家里所有人的工作都差不多,也都生活在一起,现在每个人的工作都不一样,还经常随着工作变化而迁徙,很多家庭规则已经让位给了个体的自由。

并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不再要求全面素质,而是利用个体的优势部分进行强化,也自然整个社会不再把家教看得很重,人和人的交往也都难以维持长期的存在,都是萍水相逢,也自然不会责备求全。

周礼的核心,忠孝义,形式上会有些变化,但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消亡的,毕竟还是人和人交往的社会...
旧时每家都有一个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现在,农村很多家庭也还有这种牌位,不过改书“天地国亲师”,没有君了嘛,代之以国,也不错。问题是,除了那个“亲”字稍能落到实处,其余四字已是虚得不能再虚了。礼崩乐坏,大概就是为今天这个时代预言的。

sabre : 2014-11-05#91
孩子的素养反映的是家长的修养,人 独处的时候都要懂得自尊自爱,何况三口之家呢,父母总是长辈,您怎么引导孩子,他怎么学。
做父母的, 怎么说影响不大, 怎么做影响大,

风吹花落 : 2014-11-05#92
做父母的, 怎么说影响不大, 怎么做影响大,
这句话说的真好!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但是有勤快的妈,就有懒惰的孩子,似乎又是规律。

反清复明 : 2014-11-05#93
这句话说的真好!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但是有勤快的妈,就有懒惰的孩子,似乎又是规律。

然后第三代就又负负得正。 所以不用太担心。

pavo : 2014-11-05#94
这句话说的真好!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但是有勤快的妈,就有懒惰的孩子,似乎又是规律。
哦,原来这是规律,我一下轻松了许多,一直总是为自己懒惰自责,听你这么一说,责任主要在我妈,因为她实在太勤快了。

遥月 : 2014-11-05#95
旧时每家都有一个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现在,农村很多家庭也还有这种牌位,不过改书“天地国亲师”,没有君了嘛,代之以国,也不错。问题是,除了那个“亲”字稍能落到实处,其余四字已是虚得不能再虚了。礼崩乐坏,大概就是为今天这个时代预言的。
“礼崩乐坏”一定是环境变了,所谓的崩、坏,是评价的角度问题。

也存在着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无所适从,老的东西不顶用了,新的规则又没有系统。

敬天地,古代农业社会,就指着天地给面子才能吃上饭,现在的码农光着膀子抠着脚丫子熬夜就把活干了,天地乾坤不碍他什么事...

尊师重教在古代传承系统里很重要,实在是没那么多渠道获得传承和教养,除了获得知识和技能,只能通过敬重师门才能进入更广阔的社会,才能进入人才储备库,才能进入某个阶层的“社交俱乐部”,这是个台阶,对新手来说太重要了...今天这种障碍越来越淡化,毕竟选项越来越多么,并且传承过程很多都货币化了,不需要雨季之前去帮师傅盖房子作为报酬...也自然人情味就淡了,但也公平了。

Carc : 2014-11-05#96
“礼崩乐坏”一定是环境变了,所谓的崩、坏,是评价的角度问题。

也存在着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无所适从,老的东西不顶用了,新的规则又没有系统。

敬天地,古代农业社会,就指着天地给面子才能吃上饭,现在的码农光着膀子抠着脚丫子熬夜就把活干了,天地乾坤不碍他什么事...

尊师重教在古代传承系统里很重要,实在是没那么多渠道获得传承和教养,除了获得知识和技能,只能通过敬重师门才能进入更广阔的社会,才能进入人才储备库,才能进入某个阶层的“社交俱乐部”,这是个台阶,对新手来说太重要了...今天这种障碍越来越淡化,毕竟选项越来越多么,并且传承过程很多都货币化了,不需要雨季之前去帮师傅盖房子作为报酬...也自然人情味就淡了,但也公平了。

还有一点,在中国封建政治体系里,基本上师承即派系。无论道统还是政治阵营皆然。所谓尊师重道很大程度上是尊重该派系的老大。比如宋朝的新学一派尊重王安石,民国的黄埔嫡系尊重“蒋校长”

遥月 : 2014-11-05#97
还有一点,在中国封建政治体系里,基本上师承即派系。无论道统还是政治阵营皆然。所谓尊师重道很大程度上是尊重该派系的老大。比如宋朝的新学一派尊重王安石,民国的黄埔嫡系尊重“蒋校长”
是的,师承是谁,就是脑门子上的标签,过去的画家都讲自己的师承是谁谁谁,首先是为自己撑腰杆子,那意思就是我可不是野路子来的,我有背景...传统戏剧、相声等等行当的师徒关系更是严格,想进入主流,就必须要去拜个师傅,哪怕那个草包师傅什么也给不了你,但他能在主流里面说上话,就值得去行个拜师礼...大体上侯跃文就是这样收了郭德纲这个徒弟的...

jenyin : 2014-11-05#98
估计你也没经历过文革。
是的,没亲身经历。但不影响我说那些话。
论坛有经历过文革的一巴掌数得过来。
从你ID的时间来看,肯定也没经历过吧,不过这也没关系。
有没经历过那个事件跟能不能正确认识和讨论它没什么关系,否则历史学家不要活了,谁经历过唐宋元明清?

月盈亏 : 2014-11-06#99
7筷子!
还有人在旁计数?
是小朋友爸爸讲给我们听的。
他连夹了三筷子的时候,他爸爸就拿眼瞪他了。但小朋友光顾着吃了,没发现。等到他夹到七筷子的时候,他爸爸已经跟气蛤蟆一样气得鼓鼓了,再也忍不住了,就一巴掌拍过去。否则他还夹呢。
之所以要强调七筷子,他爸爸是为了证明他打得有道理,没冤枉孩子。

Lilium : 2014-11-18#100
这句话说的真好!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但是有勤快的妈,就有懒惰的孩子,似乎又是规律。
那是因为, 妈太勤快, 不给孩子机会学习和锻炼生活技能, 更有孩子(或者老公)学着做, 做得不如她好就被批评,批没了想再次尝试的信心。 勤快妈要想有个和她同样好的孩子,得要自己勤快的同时不忘给孩子机会, 看到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多和孩子分享自己做事的经验和体会。勤快手巧的妈却有个拙女儿,啥事都是有原因的。

happyv : 2014-11-18#101
五毛又來調戲樓主了,樓主快逃,五毛可是得罪不起的,你發一貼他會你3貼,累死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