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园论坛

过年和外公的糯米糕 有红包 百金散尽还复来

原文链接:https://forum.iask.ca/threads/892347/

道德的液体 : 2020-01-24#1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初三之后大人就要出工了。至于迎财神和元宵节,那时破四旧,物资也实在匮乏,没人敢也没人过。

鞭炮和炮仗是有的,但稀疏得很。最常做的事情是捡地上还带着引线的漏网鞭炮。我胆子小,点着引线就赶紧一扔,听个响。没有引线的也有用处,折断露出火药,用自来火去点,“滋滋”喷出火焰来,有个猥琐的叫法:老太婆撒尿。

其实过年的过程早就开始了,因为临近年脚跟生产队要分红,每家还要买配给的年货。我家就我娘一个劳动力在生产队,每年都是透资户,我总感到很没面子。但一刀肉,两斤糖,三条带鱼之类的年货,是买得起的,我爷也是赚钞票的。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爷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外公的糯米糕也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urbanfare : 2020-01-24#2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我外公是历史反革命分子。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屋顶房梁上垂下一个绳圈,人站到支架的一端,双手拉住绳圈,身体重量和另一端的达到平衡时,稍稍用力拉一下绳圈,铁杵便落下去,手臂放松时,人的重量把铁杵再次抬起来,循环往复,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大眼睛,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但,他走了几十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RGMSF5BFH6SEYJVZ
祝楼主新年快乐

glenogre1 : 2020-01-24#3
祝新春快乐,谢谢红包

comeback : 2020-01-24#4
新春快乐!

lilygao : 2020-01-24#5
春节快乐

骆驼客 : 2020-01-24#6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我外公是历史反革命分子。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屋顶房梁上垂下一个绳圈,人站到支架的一端,双手拉住绳圈,身体重量和另一端的达到平衡时,稍稍用力拉一下绳圈,铁杵便落下去,手臂放松时,人的重量把铁杵再次抬起来,循环往复,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大眼睛,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但,他走了几十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RGMSF5BFH6SEYJVZ
文太好,快看哭了!:wdb37:

徽州女人 : 2020-01-24#7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我外公是历史反革命分子。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屋顶房梁上垂下一个绳圈,人站到支架的一端,双手拉住绳圈,身体重量和另一端的达到平衡时,稍稍用力拉一下绳圈,铁杵便落下去,手臂放松时,人的重量把铁杵再次抬起来,循环往复,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大眼睛,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但,他走了几十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RGMSF5BFH6SEYJVZ
洋洋洒洒这么多,且得仔细慢慢看,第一次先赞再看 :wdb1: :wdb17:

jamy : 2020-01-24#8
谢谢楼主!新年快乐!

开心就好1998 : 2020-01-24#9
新年快乐

xian_lhm : 2020-01-24#10
祝新春快乐,谢谢红包.

Flames : 2020-01-24#11
春节快乐!

阳光沙滩 : 2020-01-24#12
谢楼主,春节快乐 :wdb32: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2020-01-24#13
谢谢红包 新年快乐!

哈法 : 2020-01-24#14
好贴,赞!新春快乐!

小小喇叭 : 2020-01-24#15
鼠年大吉!

seastar66 : 2020-01-24#16
谢谢红包,春节快乐!

冰柠檬 : 2020-01-24#17
老远就闻到了糯米糕的甜香味儿,浓浓的年的味道 :wdb19: :wdb6:

祝楼主新年快乐,万事如意!:wdb29:

hkkuo33 : 2020-01-24#18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我外公是历史反革命分子。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大眼睛,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但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好文,支持原创!

jjsheng : 2020-01-24#19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我外公是历史反革命分子。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大眼睛,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但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回忆文章不错。谢谢楼主发红包。

霜岳 : 2020-01-24#20
三公里,二十年。
唏嘘。

楼主新年快乐。

亲baby : 2020-01-24#21
谢谢大红包,春节快乐, 给您拜年。

Jaclyn : 2020-01-24#22
糯米糕,祝春节快乐 :wdb29:

Azulbahia : 2020-01-24#23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我外公是历史反革命分子。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大眼睛,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但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新年快乐

Tin Tin : 2020-01-24#24
楼主的文都都有那段深深的历史印记,好像伤痕文学。

期待更多美文。新年快乐!

美梦成真1808 : 2020-01-24#25
春节快乐

卡城西北 : 2020-01-24#26
谢谢老板!

spring7526 : 2020-01-24#27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我外公是历史反革命分子。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大眼睛,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但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新年快乐

Chinada : 2020-01-24#28
好文章,赞!

oliva : 2020-01-24#29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我外公是历史反革命分子。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大眼睛,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但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朴实而温馨的记忆,祝新年好!

沧水 : 2020-01-24#30
支持原创。过年快乐。

~snowwolf~ : 2020-01-24#31
好文,顶!

shw019 : 2020-01-24#32
先点赞, 再读。
谢谢

家园777 : 2020-01-24#33
谢谢红包,新春快乐!

scywlj : 2020-01-24#34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我外公是历史反革命分子。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大眼睛,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但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谢楼主红包。祝楼主春节愉快万事顺意!

wangss825 : 2020-01-24#35
谢谢红包

寻源思远 : 2020-01-24#36
多谢红包,新春快乐!

之乎者也82 : 2020-01-24#37
春节快乐!

fjptyhy : 2020-01-24#38
喜欢你的文,即使文中苦辣酸甜滋味齐全,但年味也够足!

看你写糯米糕,跟着嘴馋之余,也回忆起小时过年,外婆妈妈姨们做豆腐,做糕点,炸丸子,浓浓蒸汽中的馥郁的香甜,遗憾起自己怎么从小到大就只管吃不管学呢。

心灵丰富的人怎么会老,就算老夫也能聊发少年狂 :D :wdb10:
祝您新春快乐!鼠年大吉!顺心顺意!平安健康又一年!

我赶紧领红包去。

月盈亏 : 2020-01-24#39
每每看到这样的故事,都不禁唏嘘悲惨的人生,但同时也感叹人性的坚韧

yamiyami : 2020-01-24#40
赞 祝新年快乐

yamiyami : 2020-01-24#41
谢谢红包 祝新年万事如意

方圆 : 2020-01-24#42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我外公是历史反革命分子。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大眼睛,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但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赞文笔流畅细腻,新年快乐!

sun day : 2020-01-24#43
新春大吉!谢谢红包

小暑 : 2020-01-24#44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我外公是历史反革命分子。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大眼睛,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但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天生我材必有用
谢谢红包

asania : 2020-01-24#45
新春快乐,拜读了!好文笔!

浅茉 : 2020-01-24#46
楼主鼠年大吉!

卡城西北 : 2020-01-24#47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但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楼主是崇明的?

sofia : 2020-01-24#48
谢红包

道德的液体 : 2020-01-24#49
楼主是崇明的?
不是。我小时候叫上海县,后来,徐汇区。

ahong : 2020-01-24#50
谢谢楼主!新春快乐!

qingjiang : 2020-01-24#51
谢谢楼主红包 !
祝鼠年吉祥 !幸福安康 !

盈楚 : 2020-01-24#52
赞大作家文笔优美!

lovemapleleaf : 2020-01-24#53
新年快乐

moyan : 2020-01-24#54
新年快乐

道德的液体 : 2020-01-24#55
楼主的文都都有那段深深的历史印记,好像伤痕文学。

期待更多美文。新年快乐!
老了,几十年前的事情记得清楚,半小时前的事情恍若隔世。

qiyunysh : 2020-01-24#56
新春快乐!

道德的液体 : 2020-01-24#57
喜欢你的文,即使文中苦辣酸甜滋味齐全,但年味也够足!

看你写糯米糕,跟着嘴馋之余,也回忆起小时过年,外婆妈妈姨们做豆腐,做糕点,炸丸子,浓浓蒸汽中的馥郁的香甜,遗憾起自己怎么从小到大就只管吃不管学呢。

心灵丰富的人怎么会老,就算老夫也能聊发少年狂 :D :wdb10:
祝您新春快乐!鼠年大吉!顺心顺意!平安健康又一年!

我赶紧领红包去。
谢谢捧场,谢谢打赏!祝春节快乐!只管吃不管做,是天天过年,福!

zyx : 2020-01-24#58
又有好文章了:D 新年快乐 感谢分享和红包!

白白的月亮 : 2020-01-24#59
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wdb29:

shw019 : 2020-01-24#60
在外公家, 怎么爷爷烧火?

卡城西北 : 2020-01-24#61
不是。我小时候叫上海县,后来,徐汇区。
看你说做糕,以前崇明同学带自家做的糕来分,以为你也崇明的。

fjptyhy : 2020-01-24#62
谢谢捧场,谢谢打赏!祝春节快乐!只管吃不管做,是天天过年,福!
哈,那是当姑娘时的福。现在是家庭煮饭婆,天天都要操心做什么吃的。这十几年搜索菜谱是基本日常,硬是从十指不沾阳春手,修炼到如今得闺女一句窝心话:妈妈,没有你,我以后可吃什么 :)

卡城西北 : 2020-01-24#63
在外公家, 怎么爷爷烧火?
他的"爷",他爸

stellated : 2020-01-24#64
浓浓的年味...粉丝祝楼主新年快乐,全家幸福,事事如意!

JackieCanada20100818 : 2020-01-24#65
过年好!

shw019 : 2020-01-24#66
他的"爷",他爸
:wdb32: :love:(y)

轩辕悬 : 2020-01-24#67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lz出品神速啊,我的北方年还来不及写呢:p

谢lz红包 :wdb32: :wdb6:

鼠年吉祥,万事如意:wdb29:

道德的液体 : 2020-01-24#68
哈,那是当姑娘时的福。现在是家庭煮饭婆,天天都要操心做什么吃的。这十几年搜索菜谱是基本日常,硬是从十指不沾阳春手,修炼到如今得闺女一句窝心话:妈妈,没有你,我以后可吃什么 :)
你女儿有福了。福代代相传,众生之愿也。

道德的液体 : 2020-01-24#69
lz出品神速啊,我的北方年还来不及写呢:p

谢lz红包 :wdb32: :wdb6:

鼠年吉祥,万事如意:wdb29:
上海话,几十年前头额事体煞清,眼面前额事体一团浆糊。所以写老事体快。
新年快乐,万事顺心!

轩辕悬 : 2020-01-24#70
上海话,几十年前头额事体煞清,眼面前额事体一团浆糊。所以写老事体快。
新年快乐,万事顺心!
哈哈~~~新年快乐 :wdb6:

道德的液体 : 2020-01-24#71
看你说做糕,以前崇明同学带自家做的糕来分,以为你也崇明的。
几十年前的上海,乡下是乡下,城里是上海。长江三角州,风俗习惯差不多的。

骆驼客 : 2020-01-24#72
在外公家, 怎么爷爷烧火?
俩亲家一起闹 :LOL:
老了,几十年前的事情记得清楚,半小时前的事情恍若隔世。
昨晚,看哭了。老了,怕回忆却老是不自然去回忆:wdb1:

兔子A : 2020-01-24#73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祝新春快乐,谢谢红包

道德的液体 : 2020-01-24#74
在外公家, 怎么爷爷烧火?
卡兄答得对。上海称父母叫“爷娘”。本地人叫爷爷“大大”,奶奶“nana”, 姑姑和阿姨,“孃孃”。舅舅,娘舅或者舅舅。

道德的液体 : 2020-01-24#75
俩亲家一起闹 :LOL:

昨晚,看哭了。老了,怕回忆却老是不自然去回忆:wdb1:
那段回忆,是一两亿人心中的苦和痛,但,苦中有人间的甜。
老了,顺其自然吧,让我们体面优雅地老去,怀着对永生的憧憬。

鹅卵石 : 2020-01-24#76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道德的液体 : 2020-01-24#77
俩亲家一起闹 :LOL:

昨晚,看哭了。老了,怕回忆却老是不自然去回忆:wdb1:
上海称父母为爷娘。对别人介绍自己父母,我爷我娘。但当面叫爷娘,就阿爸,姆妈。现在孩子,比如我孩子,叫我们爸爸妈妈,更接近国语了。

骆驼客 : 2020-01-24#78
上海称父母为爷娘。对别人介绍自己父母,我爷我娘。但当面叫爷娘,就阿爸,姆妈。现在孩子,比如我孩子,叫我们爸爸妈妈,更接近国语了。
晓得滴,晓得滴,佳佳侬:wdb6:

shw019 : 2020-01-24#79
那段回忆,是一两亿人心中的苦和痛,但,苦中有人间的甜。
老了,顺其自然吧,让我们体面优雅地老去,怀着对永生的憧憬。
让我们体面优雅地老去

我的人生就剩下这一个梦想了。

Eskimo1969 : 2020-01-24#80
新年快乐

Mona Dosa : 2020-01-24#81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祝新春快乐吉祥!

sunnycan2 : 2020-01-24#82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好文,新年快乐

开心就好1998 : 2020-01-24#83
新年快乐

落日晚霞 : 2020-01-24#84
新年快乐

Mona Dosa : 2020-01-24#85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祝楼主新春快乐,鼠年大吉!

阔叶林 : 2020-01-24#86
新年快乐!

cryi7667 : 2020-01-24#87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鼠年吉祥

wodelaoba : 2020-01-24#88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恭喜发财

梦里雪飞扬 : 2020-01-24#89
:wdb29: 新年快乐,平安健康;

shw019 : 2020-01-24#90
三公里,二十年。
唏嘘。

楼主新年快乐。
请问楼主, 这三公里, 二十年, 是因为外公每天被监视, 劳动改造, 不能去三公里外的地方吗?

未尝不可 : 2020-01-24#91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好分享,赞

Spanky : 2020-01-24#92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鼠年大吉!

LINDA 论坛 : 2020-01-24#93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在那个可怕的年月,外公有三个好女婿,甚是欣慰!

清茶一杯 : 2020-01-24#94
谢谢楼主!新年快乐!赞好文章!

Mimi2007 : 2020-01-24#95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过年快乐! 万事如意!

道德的液体 : 2020-01-24#96
请问楼主, 这三公里, 二十年, 是因为外公每天被监视, 劳动改造, 不能去三公里外的地方吗?
是的。他大概也不想给孩子带去麻烦。

竹山2 : 2020-01-24#97
过年好!

lakerchen : 2020-01-24#98
新年快乐

青鸟殷勤 : 2020-01-24#99
鼠年吉祥!

whiteplum : 2020-01-24#100
学习了

Alicewen : 2020-01-24#101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祝福楼主新春吉祥!喜欢读你的文字,要是不太忙的话,请多写 !记录下来我们走过的路。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祝福楼主新春吉祥!喜欢读你的文字,要是不太忙的话,请多写 !记录下来我们走过的路。

MWHY : 2020-01-24#102
楼主新年快乐。

rainbow2009 : 2020-01-24#103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谢谢楼主

angela2006 : 2020-01-24#104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lyoo : 2020-01-24#105
大师级别的文章,家园真是人才济济

snow_le : 2020-01-24#106
温暖好文,让我想起我的爷爷、奶奶。
谢谢楼主红包,祝您春节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huron1209 : 2020-01-24#107
春节,上海乡下,我小时候不叫“春节”,叫做“年夜头”,不单单指大年三十,而是指整个可以吃喝玩乐的那几天,通常是年三十到年初三的那几天。至于元宵,大概那时物资实在匮乏,好像不怎么过的,虽然,我出生在元宵节。

年三十,我们在自己家过。年初一,我们都是去外婆外公家过。

每次去外婆外公家,到门口,第一眼总看到门楣上的一块木牌,上书: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那字是柳体的,相当漂亮,不比我习字用的字帖差,但我总不大敢抬头去看它,看一眼,心就像被戳一下。

有一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坐在门前场地上剥毛豆,突然听到前面一家的屋子里有人对我说话:“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我抬头一看,是那一家的儿子,比我大好几岁,从他家的后窗里,用嘲笑羞辱的眼神看着我。我很害怕,赶紧避开他的眼睛,低头剥毛豆,事后也没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情。

外婆外公的家很小,只有一间正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我两个舅舅也睡在里面,睡不下,就睡阁楼。正屋之外,另搭了个草屋灶间。

外婆外公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女儿比儿子大,都嫁给了退伍军人、中共党员。我父亲和我大姨夫还都是抗美援朝老兵。但这三个女婿政治觉悟都不怎么高,每年年初一都带着孩子去历史反革命分子家里。

年初一去外婆外公家,总是早上。吃完我娘做的糯米圆子,穿好新衣服,带上礼物,一家四人,两辆自行车。下了马路,由东向西走长长一段烂泥路,穿过整个村庄,再过一个池塘右转,便可以看见外婆家了。大多数时候,我们最早碰到的是外公,他在池塘里的一只小船上捻河泥,把池塘底部的淤泥用一个由两根长竹竿控制的网兜捞起来,混合在堆肥里,来年春耕时用。每一网兜淤泥起码几十斤重。

外公老远看见我们了,呵呵笑着,说:来啦?

1949年后,因为做过保长,外公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全家迁回到他出生的村里,监督劳动,过年也不例外。

但年初一下午,外公是可以请几小时假的。用这几个小时,外公做糯米糕,好让我们走的时候带回家去。我外公以前开糕团店的,做糕团是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做糕团,要有糯米粉。过节前五六天外婆就把糯米浸泡在木桶里,一天换一次水,小年夜前一天把糯米拿出来沥干,再晾一日,就可以舂了。

村里一家人家杂物间的一角,石臼半埋在地下,四周铺砖。石臼的直径有一尺多,很深。铁杵装在一根横木的一端,横木放在一个支架上。这是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简单装置。外婆和舅舅劳作两三个钟头后,糯米粉就舂好了。这糯米粉可用来做圆子和糕团。

做糯米糕时,外公总是很专注。他个子不高,精瘦,高鼻梁,剃着光头。剃光头,大约是为了方便随时被批斗。而我总耿耿于怀,也很困惑,因为,剃光头的都是坏人,但外公从来都对我们很好。

做糯米糕的第一步,是搓粉。在糯米粉里掺少许粳米粉,拌一点白糖,淋些水,翻动,让粉结成颗粒,然后用筛子把糯米粒子均匀筛在一个竹匾里。这一步比较关键。多少粉放多少水需要多年的经验累积。水放多了,糯米粉粘连在一道,水放少了,或者不均匀,做出来的糕就有蒸不熟或者僵的地方。只有干湿适中颗粒均匀,做出来的糕才会松软如饴。

第二步,把筛好的糯米粉粒均匀地铺在一尺见方的笼屉里头,铺半寸厚,在上面放猪油粒、蜜饯、枣肉、核桃肉或者瓜子肉,再盖上半寸糯米粉。然后用一个木模压一下,压出各种图案,就可以上灶蒸了。

烧火是我爷的任务。我爷喜欢做火头将军,我和我爷挤坐在灶膛前的矮凳上,看他往炉膛里添硬柴。橘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水蒸气直直地从蒸笼缝隙里窜出来。这时火不能小了,一定要持续刻把钟,直到糯米混着猪油红枣的香味缭绕在灶间里,暖烘烘、甜丝丝的。

刚出笼的糯米糕是最好吃的。把一笼糕切成16块,拿一块咬下去,温暖松软,在舌头上糯糯缠绵。年节里天寒地冻,糯米糕放在篾丝竹篮里,挂在房梁高处可放上十天半月。冷糯米糕硬得象石头,但只要搁在饭锅上蒸一下就会松软如初。

那时真的穷,但年节里,外婆总是倾其所有做一桌子菜,不,两桌子菜,保证大人和孩子吃好吃饱。那是清贫的岁月,压抑的岁月,但在那几天里,我们似乎可以忘记门楣上的那块牌匾,让单纯的快乐注满整个身体和灵魂。我想,也许外公的糯米糕功不可没。这糯糯甜甜的糕点,把我们粘在了一起,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八十年代,我外公近八十岁的时候,摘掉了四类分子帽子,不受管制了,也不再监督劳动。不多久,他生病了,病得很重。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到女儿家里去看看,因为,女儿嫁出去后,他从来没去过她们的家。于是我外公第一次到我家来,也是最后一次。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只不过他走了二十多年。

我爷后来告诉我,门楣上那块漂亮的柳体字木牌,“历史反革命分子王xx”,是我外公的手笔。外公字写得好,以前是被人求写店招的,生产大队知道他字写得好,就让他把本地所有四类分子的牌匾都写了,包括他自己那块。

过年了,想起几十年前我经历过的那些快乐年节,再一次坐实了我不可救药的衰老。

RGMSF5BFH6SEYJVZ
我小时候也喜欢糯米糕……春节快乐

道德的液体 : 2020-01-25#108
祝福楼主新春吉祥!喜欢读你的文字,要是不太忙的话,请多写 !记录下来我们走过的路。
谢谢鼓励!我努力。

道德的液体 : 2020-01-25#109
大师级别的文章,家园真是人才济济
谢谢!大师不敢当,大叔是可以的。

scywlj : 2020-01-30#110
又静静地读了一遍。

道德的液体 : 2020-01-30#111
又静静地读了一遍。
谢谢

scywlj : 2020-01-30#112
最后一天,差5毛6的赞,就能拿奖金了。

道德的液体 : 2020-01-30#113
最后一天,差5毛6的赞,就能拿奖金了。
哈哈,还差一个五毛,再加六分

scywlj : 2020-01-30#114
哈哈,还差一个五毛,再加六分
差5毛4的赞币。这波奖金也许是论坛最后的机会了。求临门一脚赞。

道德的液体 : 2020-01-30#115
差5毛4的赞币。这波奖金也许是论坛最后的机会了。求临门一脚赞。
看来是没希望了

scywlj : 2020-01-30#116
看来是没希望了
赞力缩水的太厉害了。

道德的液体 : 2021-01-04#117
昨日 @vodaka 提起本文,我搜索了一下找到此文,才发现时光匆匆,又是爆竹声中一岁除了,不免有些感慨。又老一岁,且道一声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