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这篇就不理解了。。。“ 让老百姓没有野心, 弱其志 等等。。。”为什么老子会这么想?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Chapter three
Valuing person of virtues painstakingly may make people pursue fame and wealth.
Overstating rare and expensive commodities may make people become thieves.
Preventing people from seeing what causes greed which may disturb people’s mind and thus there will be fewer riots.
The sage’s governance is:
To empty people’s mind, fill their bellies, weaken their desires, and enhance their immunity.
Meanwhile, reduce people’s prejudice and greed and decrease their desires and aspirations.
In this way, even some talents who want to act willfully dare not do so.
Thus, they reach this target, So, there’s nothing to do, under-governor.
第三章
もしも人々はわざと徳のいる者に尊敬されないとしたら名声を手に入れなく、貴重なものを狙わないとしたら泥棒となるものができなく、なにかひとびとの欲望のひかすものをひけらかさないとしたら人間の志が乱されません。だから聖人として以下の作法でほどかす。
人々に野心を抱かせなく、空腹を満たさせ、民衆なこころおきてを減らせ、筋肉を強めせ、いつまでも民衆に器用させなく貪欲を生かせません。それにしても器用好きなひとさえもわがままになってはいけません。わがままにしないこそ万国でのすべてのことが抑えること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
个人对这一章的理解:
这一章是说圣人如何治理天下的。四个字无为而治。很多人错误的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四个字的含义,认为它是消极的,其实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这一章的第一段老子指出了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1,不上贤, 实际就是不刻意划分阶层,一划分阶层,老百姓自然就会去争,2,不看重奇货, (不奇货可居)若过分看重财物,人民当中必然就会出现盗贼。3, 不去炫耀一些能引起大众贪欲的东西(比如权、色、财)这样人民就不会起贪心,
这一章有几个关键词必须弄清。 虚其心,意思是让老百姓没有野心, 弱其志,意思是减少老百姓的心机,恒使民无知、无欲也:常常要让老百姓不耍小聪明,不起贪欲。无知并不是我们现代汉语所说的没有知识,而是不耍小聪明。老子认为:国家治理的关键就是让老百姓不要耍小聪明。
最后一句是这一章的关键: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这里的夫字不是名词,是代词,意思是指那些人。 哪些人? 就是前面说的耍小聪明的人。 所以,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让那些耍小聪明的再也不敢恣意妄为,因为达到了不妄为,所以,天下所有的事都可以治理了。治国的关键不是盯着全体老百姓,而是盯着那些想耍小聪明的老百姓, 让他们不敢恣意妄为!
所以,老子的道实际也是给统治者点步, 只是大部分统治者错误的理解了老子, 认为只有儒术是驭人之术。
感谢朋友的妙论,说得很有道理,只是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知在古汉语中有知巧(机能巧辩)之意,所以我把它翻译成耍小聪明的人,后面的夫是代词,指代前面那类耍小聪明的人。 老子这一章很多人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消极的,其实,老子这一章是説应该如何施政的。 施政的重点是对待那些有知的人(我理解为知巧)也就是现代汉语的机能巧辩之意(我最后译成耍小聪明)。 对待这部分人就要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不敢太嚣张,至于普通老百姓,只要你能让他们吃饱饭足够了。 我个人感觉:老子这一段施政方法一直是被统治阶级所尊崇。 统治阶级最怕的就是有知、有欲的这类人。 所以,把这类人镇住,社会就达到无为而治了。 不上尚贤是不划分高低。 贤为高。 我这纯属个见。 仅供朋友参考。夫在这里是与使合为一个词的。 使夫。古汉语常用词,解释为假使那些......老实说除前两章有点像总纲的哲学思辩,没记错的话后面好像都是谈政治的,显得有点格局小了。个人理解,心腹是精神与物质。人民物质需求很容易就能满足的话,他们的心里的忧虑就少了。志是野心,骨是意志,生活所需容易获得,忧虑少了野心就少。这个是不尚贤,不贵奇货(奢侈品),不攀比及生活富足的结果。但需要锻炼坚强的意志,能够始终如一的从事自己的事情。这个和不上进是两回事。无知无欲,很难理解,把知理解做小聪明,感觉很勉强。且论语已有知之为知之,时代差不多下,语境不应该有大偏差。所以个人觉得这个知是野心的顺延,对外界的探索,政治上对朝堂时事的求知,所以 不知, 不好奇和自己职责无关的事,无欲,不探寻不争与自己生活职责无关的事物。最后夫理解成小聪明的人也很勉强。夫一直都有作为勇士的匹夫,统治阶层的士大夫,及医生的大夫,一直都是褒义。这里解作掌握权柄的人更合适。在社会安稳富足的情况下,要让掌握权柄的人就懂得不敢妄动,不乱出新政,这样就天下太平了。这个有点像早期的美国吧,普通蓝领都能是个中产,是个中产就能一人工作,大屋好车不愁。公务员还未形成deep state,没有特权。只有大资本家是特权阶层。感觉这个东西很理想化。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就必然会出现精英阶层领导大势,很难做到不尚贤。哪怕老子提出的理想状况里也有个圣人作为皇帝的特权阶层。
原来愚民从老子就开始了,难怪中国人对任何事情现象都是之乎者也模棱两可,贻害无穷。这番言论是否影响了历朝历代被统治者杀害和外敌入侵杀害的不计其数的古代中国人,如是这真是人类文明的耻辱啊。感谢朋友的妙论,说得很有道理,只是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知在古汉语中有知巧(机能巧辩)之意,所以我把它翻译成耍小聪明的人,后面的夫是代词,指代前面那类耍小聪明的人。 老子这一章很多人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消极的,其实,老子这一章是説应该如何施政的。 施政的重点是对待那些有知的人(我理解为知巧)也就是现代汉语的机能巧辩之意(我最后译成耍小聪明)。 对待这部分人就要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不敢太嚣张,至于普通老百姓,只要你能让他们吃饱饭足够了。 我个人感觉:老子这一段施政方法一直是被统治阶级所尊崇。 统治阶级最怕的就是有知、有欲的这类人。 所以,把这类人镇住,社会就达到无为而治了。 不上尚贤是不划分高低。 贤为高。 我这纯属个见。 仅供朋友参考。夫在这里是与使合为一个词的。 使夫。古汉语常用词,解释为假使那些......
朋友又理解错了,老子是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眼睛不要盯着普通老百姓,而要盯那些有知巧的人,让这部分人不要肆意妄为,这样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治了。 其实,老子说得没错,一个社会乱就乱在像李大师,张大师这样的知巧人手中,普通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不会起来闹事的。不要说中国社会,哪个社会都一样。 乱都是这帮人搞起来的。原来愚民从老子就开始了,难怪中国人对任何事情现象都是之乎者也模棱两可,贻害无穷。这番言论是否影响了历朝历代被统治者杀害和外敌入侵杀害的不计其数的古代中国人,如是这真是人类文明的耻辱啊。
如果道德经后面全是这样的内容,应该不是老子的原创。如果是老子的原创,老子有可能是对人类有敌意的蜥蜴人,希望人类永远停留在愚昧落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