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旅馆 国内机票版 海运专栏 房版

枫叶之国面面观---一个投资移民眼中的加拿大

回复: 枫叶之国面面观---一个投资移民眼中的加拿大

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争,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五四期间为盛。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也许是当时的北大教授黄侃和胡适,二人也曾在北大的课堂上斗法。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却未必出于真心吧。胡适不明其意, 黄侃说: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该叫胡适,应该叫“往哪里去”, 胡适一时语塞。昨夜看电影《建党伟业》,一个女学生请胡适用白话文表达“无能为力”,胡适直接回答“干不了”。我们今天看来,挺有意思的。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办学的宗旨是“兼容并包”, 毛泽东所提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不妨可以可以借鉴。做为美文欣赏,确实是一篇好文那就可以了。实事求是的说,JENNI的大部分文章都用的是白话文。部分文章偶尔文言文风格为之,也未尝不可。文言文风格我们的老祖宗毕竟用了几千年历史,几乎集中国文学之精华,文化之精髓所在。不论是唐诗宋词,抑或是汉赋元曲皆为文言,就如同我们的白话文的母体,我们都无法绕开的。
 
回复: 枫叶之国面面观---一个投资移民眼中的加拿大

我认为珍妮也并不是用问文言文来写她的散文,但是比较强调了修辞手法,也用到了一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词语。实话说,那些文字我念到过,大概知道意思,没有确切或者完全记住,所以也写不出。但是她用起来得心应手,说明她中国文学功力非常深厚。只有崇拜的份!以两千多年延续下来之经典文字来抒发一个现代人的情怀,让人不得不佩服啊。
在我眼里典型的文言文是那种用三两个字就顶上一句话的。那个也妙,不过我们现代人念起来有些拗口了,好象不连贯得很,费劲。
 
回复: 枫叶之国面面观---一个投资移民眼中的加拿大

jennifer李老师的文章的确入选过国内的教材。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她本身就是惠心纨质,秀外慧中之扫眉才子。
:wdb26: 看来有和我同感的“砖家”呢,顶一个~
能用简单的口语化的语言描述美景,会否更好?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毕竟能欣赏的人不多,文学素质高的毕竟不多。我看大师的小散文,都是很简单、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呵呵。当然,作为美文欣赏,就另当别论,个人看法。最近看金庸的散文和蔡澜的博客,呵呵,挺有意思老人家。

:wdb11:文学文体有多种,风格各有千秋,如同诗歌,如果把诗歌写成白话,还有诗意吗?
 
回复: 枫叶之国面面观---一个投资移民眼中的加拿大

我认为珍妮也并不是用问文言文来写她的散文,但是比较强调了修辞手法,也用到了一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词语。实话说,那些文字我念到过,大概知道意思,没有确切或者完全记住,所以也写不出。但是她用起来得心应手,说明她中国文学功力非常深厚。只有崇拜的份!以两千多年延续下来之经典文字来抒发一个现代人的情怀,让人不得不佩服啊。
在我眼里典型的文言文是那种用三两个字就顶上一句话的。那个也妙,不过我们现代人念起来有些拗口了,好象不连贯得很,费劲。
Me too!
 
回复: 枫叶之国面面观---一个投资移民眼中的加拿大

从“加拿大日”看加拿大人的爱国情结


七月一日,是为了纪念1867年7月1日《英属北美条约》签署,英国将当时自己在北美的三个殖民地:加拿大省(现安大略和魁北克南部),新斯科舍省和新不伦纽克省,合并成一个联邦的日子。1982年的《加拿大法案》,将这个原先被称为“自治日”的纪念日,更名而为“加拿大日”,这个日子,遂成为了加拿大的国庆纪念日。

去年的“加拿大日”,俺不记得是怎么度过的了。今年的“加拿大日”,俺们的小镇要举办庆祝活动,其中包括焰火晚会,因此,俺决定去看看,到底加拿大人具有怎样的爱国情结,他们的爱国表现,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据儿子的同学们说:这样的国庆日每年都办,内容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孩子们还是相约着一起去参加。

之前,本地的报纸号召市民,尽量穿上具有节日气氛的服装,尽量穿红色或者白色的衣服,以契合加拿大枫叶旗的基色。

下午,俺按照报纸上说的地址,找到了举办国庆纪念活动的Bronte Harbor,那里有Oakville的湖滨公园遗址,先民们曾经在那里为了生活而出入港湾。而国庆日的今天,那里聚集了数千的民众,公园的草地上,满是带着幼小的孩子们玩飞碟的家长,和围坐在一起的一家家人。

通往遗址湖滨公园的路上,人流络绎不绝,少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小伙子们倒是穿着地比较随意。最多的还是带着幼小孩子的人们,并且,老年人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虽然看上去,人们并没有响应报纸的号召,特意穿上什么白色或者红色的衣裳,但是,在孩子们的脸上,却描绘着各式各样的加拿大国旗,有的小女孩在双颊上各贴着一小幅,有的小男孩的整个脸,都描绘着一幅,有的女孩子的两个辫子上,各插着一面加拿大国旗,还有的孩子裸露的胳膊上,印着一溜的加拿大国旗。那些骑在爸爸肩头的孩子们,很多一手举着圆筒冰激淋,另一手,挥舞着一面小小的加拿大旗子。

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大约个子在1.55米左右的少年,他穿着一件大大的白底带帽套头蝙蝠衫,胸前背后都印着鲜红的枫叶。他用白色的帽子将头完全遮蔽住,在他的几个同龄朋友的左呼右拥下,施施然穿过大街,成为众多路人瞩目的对象。

从这些小孩子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父辈是如何沁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也可以想见,现在的这些小孩子,将来又会如何引领他们的孩子,建树起对于祖国的热爱。

纪念会场附近,满是提供饮料和吃食的棚子,主会场和会场边缘,设立着三个舞台,除了地区警署别具苏格兰风味的管鼓乐队的演奏之外,还有市民自娱自乐性质的演唱表演。

傍晚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带着折叠椅,坐到了湖边昔日港湾的水泥基座上。让人感动的是,其中有很多古稀老者。也许他们观了几十年这样的焰火盛会,然而,年复一年,每到国庆佳节,他们仍然怀着一腔的爱国热情,不辞辛劳地守候在这里,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忍着着烈日的曝晒,只为了与众多的民众一起分享,那十几分钟璀璨所蕴含的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等候着观看焰火的人们中,还有一些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和残障人士,甚至,俺还看见一位中年的母亲,手牵着一个高度智障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遗址公园里不停地走着,因为那个年轻人很难静静地待在一处却不动弹。也许这样的孩子很难理解什么,但是,他母亲内心的情感却不言而喻。

虽然这里的焰火水平有限,但是,当那些火树银花绽放在海港的夜空时,那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口哨声,都在在地反映了本地民众的爱国热情。


世界上多数国家人们的爱国主义是基于对本民族或者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在欧洲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中,多民族的国家最终都基本瓦解殆尽,单一民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爱国家与爱本民族,爱本民族文化在多数欧洲国家几乎不可分割。


而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单纯的民族和文化不仅不存在,也不能作为爱国主义的基础。因此,加拿大人的爱国,主要还是因为国民们对自己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道德的优越感使然,以及源于他们对于自己国家以及个人生活的满意。这也是加拿大的国民幸福指数很高的根由所在。
 
回复: 枫叶之国面面观---一个投资移民眼中的加拿大

能问问什么义工吗?俺也想找个义工奉献奉献。

呵呵。。。有很多种的义工可做 ,在图书馆做义工,帮助归位图书和影碟。在教会做义工,帮助组织慈善拍卖。在食物银行做义工,帮助分发食品。在学校做义工,为各种用途筹款。在公园做义工,帮助打扫卫生。在政府机构里做义工,帮助组织各种活动。在老人院做义工,帮助照顾病患。。。
 
回复: 枫叶之国面面观---一个投资移民眼中的加拿大

夏日漫步小径有感

加拿大的城市规划原则之一,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地貌。因而,人们的居家周围,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峡谷。

四月秀衫,五月鸣蜩。

清晨,独自漫步在家边峡谷的小径,但见青树翠蔓,遮天蔽日,孟络摇缀,参差披拂。虽然不能与物种丰富,苍翠欲滴的热带雨林竞相媲美,却也高树傲立,林萝痴绕,使人在暑气熏蒸的仲夏,备感清凉。夏日阳光透过如云冠盖的罅隙,犹如顶级钻石在强光照射下般,折散成一派的璀璨。

晨早的峡谷里,阳鸟吐着清音,此起彼伏,声声入耳;晨早的峡谷里,丽雀舞在当顶,身姿曼妙,勾勒剪影。不时有野兔倏忽窜过,粗短的尾巴随之而颠簸震颤;须臾见松鼠疾速奔行,蓬松的长帚拂扫着一路尘埃。

迤逦行去,小径旁的林壑间,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断木残根,粗则一人不得抱,细者也得尺半之径。灰褐的树座固守着自己的领地,哪怕失却了待滋养的对象;黑褐的躯干横陈在峥嵘的万木间,尽管再难展现昔日的俊挺;深褐的枯枝凌乱地随处存身,即使告别了曾经的繁茂;浅褐的败叶狼藉一地,就算至殁都愿化作春泥。

细细俯看粗细不一的那些残根,密乍的年轮昭告着树们栉风沐雨,历尽沧桑的过往;慢慢端详形状各异的那些树座,附生的野菌展示了树们礼贤他物,不让土壤的襟怀。

远处似有淙淙的水声。穿过茂密的树林,下得十几米的陡坡,就来到了峡谷的深处。一泓深深浅浅的小溪,从远方蜿蜒而来。清澈的溪水欢快地流淌,撞击着谷底错落的卵石,汩汩地奔向不知名的远方,滩声回荡在幽绿的峡谷----动静因之合璧,空谷因之乐起。不禁感叹:山水自有天籁,何必丝竹管弦?


虽然峡谷位于一马平川的加拿大中部平原,丈量峡谷小径却绝不乏味。头顶是参天巨木的如盖荫翳,足下是高低起伏的砾石甬道。或?转,或分岔,曲径通幽者有之,柳暗花明者兼备。小径上的每一个闪光处,都通往一个居住区。峡谷仿佛条条绿色的锦带,将个个社区的宝石串起,自然与人工珠联璧合,使每一位居住者在有瓦遮头的同时,还能贴近大自然母亲的怀抱而健康生活。

尽管峡谷里野趣盎然,小径上却很干净。路口牌子上,写着领养者的大名。小径因为有了妈妈的庇护和照拂,总是以她最美丽的容颜示人。

城市里的峡谷是靓丽风景一道,城市里的峡谷是水墨丹青一幅,城市里的峡谷是凤管鸾萧一曲,城市里的峡谷是绝美诗篇一阕。

人生如意之事,十之不得一二。而峡谷的青葱,鸣鸟的歌唱,目遇成色,耳得为生,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享受其间,不知今夕何夕;悠然心会,妙哉难以言喻。造物主的无尽宝藏,始终是我们内在依恋的对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永远是我们涤濯心灵的良方。[/quote]

:wdb17: 好美的散文!不是拍马屁的话,这样的文字入初中语文教课书也够水准!!:wdb37:

非常感谢您的鼓励。谢谢您喜欢俺的小文。:wdb19::wdb6:
 
回复: 枫叶之国面面观---一个投资移民眼中的加拿大

能用简单的口语化的语言描述美景,会否更好?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毕竟能欣赏的人不多,文学素质高的毕竟不多。我看大师的小散文,都是很简单、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呵呵。当然,作为美文欣赏,就另当别论,个人看法。最近看金庸的散文和蔡澜的博客,呵呵,挺有意思老人家。

言之很有道理!:wdb10:

大辩若讷,大繁若简。大师们的造诣,已经使他们能够达到用最简单的词语,表达最不简单的内涵的程度。:wdb17:并且,一旦成名,大师们的简单,也会被世人认作为不简单。而俺,很惭愧,还只是处于入门的级别。:wdb5:

虽然无法望及大师们的项背,但却也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般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了。现在的小文,表达的都是自己真实强烈的感受。唯其真实,就希望能够用最美好的词语来表达;:wdb19:唯其强烈,往往就容易犯下修辞过度的毛病。:wdb14:

年少时分,非常喜欢琼瑶,后来,还很喜欢梁凤仪,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欣赏和佩服她们的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水平。:wdb17::wdb19:

所以,俺还需要努力!:wdb9:

感谢指正!:wdb19:
 
最后编辑: 2011-07-24
回复: 枫叶之国面面观---一个投资移民眼中的加拿大

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争,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五四期间为盛。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也许是当时的北大教授黄侃和胡适,二人也曾在北大的课堂上斗法。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却未必出于真心吧。胡适不明其意, 黄侃说: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该叫胡适,应该叫“往哪里去”, 胡适一时语塞。昨夜看电影《建党伟业》,一个女学生请胡适用白话文表达“无能为力”,胡适直接回答“干不了”。我们今天看来,挺有意思的。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办学的宗旨是“兼容并包”, 毛泽东所提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不妨可以可以借鉴。做为美文欣赏,确实是一篇好文那就可以了。实事求是的说,JENNI的大部分文章都用的是白话文。部分文章偶尔文言文风格为之,也未尝不可。文言文风格我们的老祖宗毕竟用了几千年历史,几乎集中国文学之精华,文化之精髓所在。不论是唐诗宋词,抑或是汉赋元曲皆为文言,就如同我们的白话文的母体,我们都无法绕开的。

是的,汉语古文学的太多精华,都是以文言文写就的。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基石。

俺喜欢看韩剧。从韩剧中可以看到,韩国人对中国的古汉语相当地推崇,很多韩国文人,都通晓古汉语。韩国过去的科举制度,他们的太学堂教授和所考的,也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中国国粹。:wdb19:
 
回复: 枫叶之国面面观---一个投资移民眼中的加拿大

我认为珍妮也并不是用问文言文来写她的散文,但是比较强调了修辞手法,也用到了一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词语。实话说,那些文字我念到过,大概知道意思,没有确切或者完全记住,所以也写不出。但是她用起来得心应手,说明她中国文学功力非常深厚。只有崇拜的份!以两千多年延续下来之经典文字来抒发一个现代人的情怀,让人不得不佩服啊。
在我眼里典型的文言文是那种用三两个字就顶上一句话的。那个也妙,不过我们现代人念起来有些拗口了,好象不连贯得很,费劲。

谢谢理解和支持!:wdb19::wdb6:
 
回复: 枫叶之国面面观---一个投资移民眼中的加拿大

这数字不好 731 从去年开始看这楼 连封带找 再封再找 断断续续到现在看到了731页 留个记号!下次希望顺利找到
 
回复: 枫叶之国面面观---一个投资移民眼中的加拿大

从730页以后经济话题升温了,看来大多数人对赚钱更感兴趣,尤其是费点脑筋就能赚钱的事津津乐道!本人是粗人,有民工兄弟的思想(或许)。因为一直生活在北方一个小山沟里,其实就是社会闲散人员,但是思想保守啊保守!!不喜欢把钱交给别人来运做。所以,守财奴一般都会买自己看中的股票,股市大涨的收益一定比基金高很多。关键是什么时候收,贪的必然会被割,俺一直时刻提醒自己莫贪莫贪!到目前幸运还一直抚摩俺。
俺一直在学习老移们的经验,为了孩子必然要选择出去的路。目前,国内的教育状况俺不深说了,知情的朋友一切尽在不言中了!我们只能用脚投票!!仅仅为了孩子……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