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旅馆 国内机票版 海运专栏 房版

一个女0TZ在加拿大奋斗及投资成功的经历(转帖)

我是游客

圣殿骑士团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我在加的投资经历
[FONT=方正姚体]来加几年了,非常遗憾直到上周才知道这个论坛,这几天如饥似渴地从头到尾看了个大概。感觉都是移友们的亲身感受,非常感人,也使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FONT]
[FONT=方正姚体]论坛里主要谈的都是围绕有关登陆、办手续、找工、租房买房等方面的事情,而新移民落脚安定后都要面临一个生活发展的问题,这个时间段短则3个月,长也不过1年。相信大部分移加2、3年的老移友都有过来了之后只出不进,心恐惶惑的时候。这里我也想谈谈我来加之后的经历,主要是投资经历,能对现在的新移友(1、2年内)和即将登陆的朋友有所帮助,也希望能对论坛的建设有所贡献。本人文辞拙劣,希望大家拍砖。[/FONT]
[FONT=方正姚体]先介绍一下本人的基本情况以便大家对我后面所说的有所理解。我是1998年办理的移民手续,2001年登陆,也是先短登了一个月,观察观察情况旅游了一番。后在2002年夏天长登。谈到最初移民的想法,主要是受不了自家亲戚的气。我的一个亲戚93年前拿了香港的单程,我过后去看她,她有点爱搭不理,生怕我这个穷亲戚添麻烦。但我在国外生活几年后想想也是,人在国外慢慢地都变得有点西化,什么事都讲AA制,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说到当时我确实气不过,心想不就是香港吗,有什么了不起。再后来就是到欧洲读书,也没想太多。本人是欧洲一所院校的MBA,在国外学习了3年,移加前在一家德国公司驻中国办事处任首席代表;LG在一家国企的进出口公司任职。我们两口子的经济收入(家庭年薪加奖金收入在80W左右)在02年前还算可以,再加上自身的涉外经历使我们也随着移民大潮于01年登陆到了加拿大这块陌生的土地上。登陆选定的地方是温哥华,当时主要是考虑离中国近,LG那会有事要经常回国,而我又特别怕冷,温哥华的气候还算可以。长登几个月后,开始移加的新鲜劲过去了,该玩的地方也都去过了,不尽开始为今后的生活打算起来。我们的那点积蓄在加拿大慢慢消耗着,买一套房子就没了(所以没敢买)。当时我们的心情就跟现在的新移友一样,只出不进,诚惶诚恐的。[/FONT]
[FONT=方正姚体]我们两口子按中国话说都有涉外经历,又是搞经济的。我们分析了一下自己的现实情况和财务状况,首先觉得找一个好工作可能行不通,因为我俩的学历加拿大根本就不承认,而且又没有专业技能,所有的都要从头学起,这对于30多岁的我们来说几乎不太可能。其次利用LG的优势做点中加贸易也不太可能。因为能做的早就有先来人作了,而且人生地不熟的,不赔个几年别想发展,我们不敢赔也赔不起。再次房子也不能买,一是因为温哥华的房子实在太贵(我看中的都要7、80W加币),二是考虑如果买了房子,那我们手头空空的,再没有工作就只能就着加拿大的蓝天绿草喝西北风了。所以当时我们决定,不买房子,先租房子住,将钱留出来由我在加作投资,LG处理国内的资产(主要是房子和少许证卷)并看看国内还有什么事可干。[/FONT]
[FONT=方正姚体]现在再?嗦一下带钱的问题。我们的钱是在登陆前汇过来的,当时主要是考虑加拿大税务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是良民,既然来了加拿大就要按照当地的法律法规办事,否则可能后患无穷。这里我们也建议后来的移友,特别是要在加长登并有些积蓄的移友,在加拿大税务方面不要抱任何侥幸心理,最好能在第一次登陆时就将今后大部分的钱带过来,以免后患。对此我有深刻的教训,在后面我会提到。[/FONT]
现在回到投资方面。手头有了钱,一时间脑袋瓜还有点发懵,不知从何下手。因为以前在国内家里的钱都是我管,而国内的投资渠道太狭小,所以除了少许股票外(当然赔得很惨,没少挨LG骂),大部分是是国债和存款,省心的很。来了加拿大后面对数不清的投资品种一时还真不知所措,凭着以前工作经历(我在德国公司驻中国办事处干得就是投融资的活),大着胆子一头扎到了BMO银行狂了解了一番。回来后自己又做了几天功课,发现:1、不能炒股票。因为太不了解,而且了解了也不见得能炒好。还有一个难说出口的原因就是,在国内炒股赔掉2/3,想想在国内熟悉的市场都搞不好,跑到外面就更不行了。2、也不能买债卷和存款,包括类似存款的东东。因为收益率低,而且当时利息已低,很有可能随时进入一个加息周期。比如说如果买了票面1.5%的3年美元债卷,可半年后开始加息,买的债卷可就贬值了。不光利息不会随着涨,市价也会下跌。因为大家都会去追求更大收益的品种。3、房子也不能炒。因为我们考虑到房子对本金需求大,且流动性太差,把钱投进去什么时候有急事再抽出来可不容易。现在大家回头看看,加拿大的房子这几年涨的是不错,只要有钱再02年买了房现在再卖了就能发财。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就算是房价涨了再卖出去,交完增值税、交易税和佣金后还能有多少。而且价值那么高的商品不是说卖就能卖掉的。最后,我们商定的是:买投资基金,找专家理财。投资集中一些,因为比较好管理;收益风险比高一点,因为我们还不算太老,能承受一定的风险;流动性大一些,随时随地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投资。
出去了一天,回来这么多鼓励,真是不好意思。但各位筒子要给我点时间,一是有些事情要让我想想,毕竟已过去了近2、3年,二是我的文笔实在太差,要琢磨怎样把复杂的投资行为写清楚。
大方向确定之后,我们参考了一下资料并请开户的BMO银行给介绍了两家私人银行以供我们选择。在这里先要说明一下北美的银行体制。北美和欧洲的银行同国内的完全不一样,大致分为零售银行、私人银行、投行等等。零售银行就如大家在街头看到的BMO、TD、CIBC、HSBC等等,做些存取款、支票及简单的理财业务(范围较窄,如结构性或挂钩存款),就像国内满大街的工商银行、建行、农行、招行。私人银行主要针对个人大客户或机构(一般50W美元以上,各行不一样),主要处理理财、税务、信托等业务,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如瑞银(UBS)、JP摩根(JPMORGAN)、花旗(CITIGROUP)、AIG国际集团、荷银、HARROIS、第一波斯顿等等。投行只针对机构IPO、发债及企业并购等,这里不作陈述。以上3种银行有时又相互交叉,如汇丰、花旗等大的零售银行也有私人银行业务,JPMORGAN也有投行业务等。我们之所以想请私人银行是因为加拿大的私人银行业务比较发达,投资理财又比较复杂,花钱请专家理财绝对物有所值,既省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以节省费用。而投资基金虽也是专家理财,可在加拿大面对的是全球市场,共同基金就有几十种好几千只,不像国内就那么可数的几只(现在也有近百了)。面对这么多的东西,又是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头晕眼花的怎么可能挣钱呢。这几千只里有部分表现优异,大部分中庸,还有一部分从成立至今还在亏损。最不能让人忍受的是,即使是表现优异的共同基金,在99年到01年的波动幅度也很大。举个例子,有名的XXX基金公司的美国动力增长基金在00年网络泡沫破灭前回报率还有170%(2年时间),可到了01年就只有-33%。也就是说,你在这个基金98年初成立的时候花100美元买了它,到2000年初是270美元,如果你不赎回而到了2001年底就只有67美元。MY GOD!这真是坐过山车纸上富贵一场。而且,自己单独买基金费用比较高,一般2%-5%的手续费,每年1%-3%的管理费。也就是说1W投进去,其中的5%-8%马上就没有了。这个8%可是近几年来绝大多数表现优异的共同基金的年收益率。

BMO介绍的两家是花旗和HARROIS,这个HARROIS是BMO九十年代收购的,看样子老外也是举贤不避亲。HARROIS总部在美国芝加哥,有几十年的历史,专做私人银行业务,同BMO是一个银行体系,正是这点我们最后选择了它,主要是为了今后交流沟通更加方便清楚。这不是说花旗不好,说实在的,在投资理财方面很难说谁好谁差,只要适合自己就好。
在开始阶段,我总共同HARROIS的客户经理和投资经理交流了3个月,先做了些目标及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的测验。说是测验,实际就是问你几年后想买多少价位的房子,供多少个孩子上私校,每年需要外出旅游几次、有无其他收入以支持连续投资等等,恨不得要将你10、20年后的打算全搞清楚。又是心理暗示又是根据你的行为动作判断你的风险承受能力,说的形象点就好像是根据你喝水的姿势可以判断出你有百分之几是激进型的基因百分之几是保守型的基因。因为我以前同国际上的金融机构打过交道,并不怯场,就大大方方的讲明白,我只有50W美元做投资,你可别嫌少;我的目标跟房子和养孩子无关,只要资产增值怎么都好说。总之折腾了我2个星期,期间有个投资经理还亲自从芝加哥飞到温哥华来给我介绍产品。说来说去,我简单地总结并结合以前自己的经历解释一下(这也是我同投资经理总结出的),这样可能便于理解:
1、拿出的资金(02年底在加拿大是我全部钱的95%)全部投资,一分不剩。钱躺在那里是变不多钱的,要让它转起来。我这里也想提醒一些积蓄少的筒子们,投资不要嫌少,聚沙成塔,每月拿出收入的10%-20%来,几十年下来也不是小数。投资界有个72定律说得好,每年增长8%,你的资产9年可以翻翻,如果每年18%呢,大家可以自己算。
2、在美国、欧洲、澳洲、日本、亚洲等地区用当地的CURRENCY在EQUITY、BONDS、DERIVATIVES、OPTION等投资品种上作全球配置。当时这样做主要是分散EQUITY和BONDS的风险,同时也可避免单一货币下跌的风险。02年那会,全球极度萧条,我们也心理没底,心惶惶的。但想着全球经济和各国汇率是个跷跷板,美国、欧洲不行,英国、澳洲不会不行吧。美元跌,别的货币总该涨吧。在一条上,我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的考虑还真是对,04下半年欧洲股市停滞不前,欧洲股票基金当然也没什么起色,可我的欧元资产部分折算成美元的回报率也有百分之十几,这完全是由于欧元相对于美元升值带来的。所以说筒子们无论钱多少,都要在各币种中找平衡,在激进、保守的投资产品中找平衡。加拿大不像中国,在国内反正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且只与美元挂钩,花钱、赚钱多少都是按人民币算,怎么都无所谓。但30、40岁的筒子们可还记着在95、96年人民币曾经一下贬到10的惨痛经历,但那时在汇率管制的国内你根本无法回避。这里没有汇率管制,面对的是日益变化的全球市场,所以更应该敏感和小心些。
3、追求稳定长期的资产增值,投资公开市场的产品,且要经常REVIEW。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投资也是如此,要坚持长期投资。为什么说投资公开市场的产品呢?因为这些产品透明度高,每月每季度每年都要接受中立机构的审计,接受社会监督,不像某些私人或集合理财产品总是为某种目的夸大或隐藏利润,最后受损失的是投资人。REVIEW投资也很重要,可以根据形势调整。03、04年我要求我的投资组合中多配置资源类产品,包括石油、天然气、铁、铝、铜矿业等,因为石油价格在当时正处于一个大的上升通道中,所有资源类的都应具有联动性,这样做在当时确实为我带来了不小的回报。而04年底开始,我就要求投资经理将重点放到了日本和新兴市场(俄罗斯和东欧),因为资源类的东西炒作的有点过了,但又不知下个热点是什么,只能在地域上作调整。日本经济从90年代初3万点十五年跌下来到了8000点,所有的泡沫都没有了。同时,由于02年底刚开始系统投资,要求稳健,没敢让经理投资如印度、泰国等新兴市场,回想起来那会真是后悔,因为03、04年涨的最好的就是印度。所以,04年底,我就改投另外的新兴市场如俄罗斯股市,想想那会真是瞎猫撞上死耗子,现在还心理偷着乐。05年日经从8000点涨到了13000,俄罗斯更是涨了80%。这些调整可不是我自己做出的,HARROIS每个月给我寄分析报告,整个REVIEW的过程是在投资经理的建议下完成的。对于日本,由于痛恨小日本的民族关系作怪,开始我还是极力反对的。现在想想也没什么,反正小日本05年帮我赚了钱,我还照样骂它。
4、要有比较基准。任何投资应该有个比较的东西,否则怎么知道好坏呢。一个理财产品(包括保险)也好,投资基金也好,都应该有个比较基准。比如购买美国的入息股票基金(US INCOME FUND),它的比较基准应是标普500指数加美国3或5年国债指数。在一个阶段内你买的基金帮你赚的钱跑赢了指数,投资经理才是称职的。当然,你的基金损失了3%,而基准下跌了4%,你的基金经理也应该算称职。我的投资组合比较基准是英国伦敦美元LIBOR加8个百分点。02年底LIBOR是2%,所以我的基准在当时是10%;而现在LIBOR是4.5%,我的基准也相应的变为12.5%。开始时,我就明确地告诉HARROIS,如果连续3个季度不管盈亏,只要跑不过比较基准,我一定炒掉经理。因为我每年要付1.65%的管理费和几千美金的帐户维护费。HARROIS虽管理上百亿的资产,根本不必看重我这点小钱,但操作不好,对它的名誉可是一个损失。要知道,在私人银行的研究平台上,类似我这样的组合有好几百个。我的受损,别的客户也好不到哪去。国外的金融机构竞争极度激烈,不要说加拿大,到我们自己的香港看看,满大街都是开户送好礼,哪像国内,亲自去了还爱搭不理。提醒筒子们注意,投资一定要有比较,这个投资不但包括复杂的,还包括TERM DEPOSIT这样简单的定期存款。有比较才有竞争,你的钱才能生钱。根本就不要担心,无论是你在银行存款,买投资基金,还是看报纸广告请的理财顾问,干不好完全可以换一家。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