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事人非:一个留守在北京的男人
2003年圣诞节过后的第二天,北京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国际登机区,我把我的另一半儿送到了飞往大洋彼岸,另一个世界的入口,眼看着她走向绿色区域,心里的感觉很难形容,我们并没有像三流电视剧演的那样拥抱,哭泣,她的父母也没有流下眼泪,我们彼此对着望了一会儿,带着微笑,她走进了登机口。
悲伤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来临,坐在回去的车上,身边少了一个人,有种空落落的感觉,电话响了,是她,是她在候机室里打来的,孤独的坐在候机室里才有了一种孤单的感觉,一种真正要离开时的伤心,就在这一刻,我也感觉到了什么叫做失去,从这一刻起,我以后的生活将与孤独寂寞为伍,从这一刻起,我也加入到了北京那浩浩荡荡的留守大军里。
努力回忆过去的日子,我心中亦有感慨,随着记忆的线索,好象在暴风雨里航行,海浪一波又一波的拍了过来,起落沉浮,连绵不断的拍打着我,记录着以前和现在发生的故事。我把它献给所有留在中国的留学生伴侣们。
(一)
她走的当天我们约好,到了那边儿就给我打电话,当天夜里辗转反侧,床变的空空的,终于能满足了能大翻身的欲望,但是失去的东西太多了,视线开始变的模糊,弄不清是清醒还是在做梦。
她是我相恋了六年的女朋友,我们从相识到交往彼此都感觉那么不可思议,也许这就叫做缘分,就在这种不可思议中我们一起走过了六年,我喜欢平平淡淡的生活,安静的地方,她跟我恰恰相反,充满活力,喜欢热闹,喜欢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穿梭,我们之间有很多不同,但是又能到达一种很默契的地步,性格上的不同并没有变成我们之间的障碍,反而能像齿轮一样互相咬合,不可否认我非常的爱他,我习惯叫她“丫头”。
凌晨4点半,闹表声音叫醒了我,再过一会儿就是她该到达温哥华的时间,如果飞机没有晚点,半小时后我应该会接到她到那里给我打的第一通电话,洗了洗脸,清醒了一下,拿着手机坐在了电脑前,点了跟儿烟,开始漫不经心的浏览学校自己的论坛。
(二)
她并不想出国,大学毕业以后家里就张罗着送她出国的事儿,她的家庭是典型的三口之家,爸妈都在北京电信工作,家里大小事儿都是她妈说的算,她爸爸是典型的中国型男人,好脾气,她的姑姑一家在加拿大定居,她出国留学好象就变的顺理成章了,再加上她在家庭里从来就没有什么主见,这件事儿就在她在我面前老大不愿意加抱怨的时候决定了下来,然后就是开始学习E文,对于E文丝毫没有兴趣的她来说,如果能踏实下来开始背单词,都被我视为天地异状的前兆。在她妈的张罗下,给她报了新东方的两个寄宿试的英语学习班儿,我对新东方的英语系统教学一直是嗤之以鼻,只是觉得要考TOFEL去新东方上几次课,分数猛蹿个几十分儿估计没什么问题。
既然她也不爱学英语,学校的寄宿区又是在廊坊,就这样每星期一上午她爸把她送到那里,中午我就把她又接了回来,那时我刚辞了电视台的工作在家呆着,正处于考虑继续深造还是再找份工作,我们两个就这样跟我母亲住在了一起,每天买菜做饭,玩儿游戏看电影,混在了北京。
我的家庭很单纯,还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我就随了母亲的姓,母亲也一直没有再婚,家里就我们俩人,也正是因为我这样的单亲家庭,女朋友的母亲很不喜欢我,但这是我无法改变的,我也不想去改变,不想去干涉我母亲的自由,虽然交往了这么长的时间,人也慢慢长大成年,在她家那边我还是个地下党员。
母亲对我的放任态度让我得到了绝对的自由,“只要不触犯法律,只要是你觉得对的就去做吧,人生是你自己的,路是你自己走出来的,我不能管你一辈子”母亲的原话。
我很爱我的母亲,她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世方法也影响着我,可能是教师的职业关系,经常会接触到孩子,典型的生在六十年代的人,却又有现代家长所没有的对儿女的开化思想,我并没有成为家长实现自己没有达成的理想的牺牲品,很早就摒弃了幼稚的思想,想法和做法大多与同龄人不同,头上斑斑的白发显的我更加成熟,女朋友说我是异类,兄弟们都管我叫“老杨”,我,二十四岁。
这样的生活持续到了她走之前的两个月,她的梦想是做个插画家,她很喜欢画画,加上我在PS和PAINTER还有CD方面给她的辅导,自己创作的CG作品已经有了些专业色彩,“如果我能学画画就好了,要是我不出国,一定要学”,她总是这么跟我说,但是她的大作在她妈妈的眼里只是一种游戏的附带品,插画家,漫画家,甚至于毕加索在她母亲看来都是“画小人儿的”,不可否认她母亲也是十分的爱她,只是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来讲。对她的希望就是能出国念书,出人头地,在外人面前说起来也倍儿有面子,以至于她出国的准备一切都感觉那么的仓促。她母亲给她定的专业方向是学商科工商管理,这个专业对她来说丝毫没有吸引力,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没兴趣没关系,学进去就有兴趣了”岳母经典语录之一,就我看来女孩子并不适合这个专业,这个社会不需要什么女强人,也许是对过去的上司印象太深,戴着眼镜儿,高盘着头发,工作服试的女试西服成天穿着,脸上的神经像是被切断了一样,生怕别人觉得自己是女人就好欺负,每天用半加伦的香水来掩盖自己内在的男人气息,这女人真爷们儿,这就是我对所谓女强人的看法。
(三)
时针又走过了一个格儿,我还是没有接到她的电话,是她已经走了十二个小时了,我们约好了到了那儿她就给我打电话。她是带着手机走的,由于父母都是电信的,全球通的话费方面当然是不成问题。我的心里开始毛燥起来,我一直认为东突没有拉登那样的魄力,不敢劫持飞机,也许是有什么事情耽搁了吧,她到了那儿是她姑姑去接她,应该不会出现什么意外。就这样我又点了一跟儿烟在网上瞎看。
这个文章是我在2004年三月写的,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勇气继续往下写,更没有勇气想象它的结尾,一转眼她已经到了那里一年半了,以前没有什么E文基础的她,由于来自母亲一定要让她上个好大学的想法而一直还在读语言,还没有到达一所她母亲要求大学的托福分数.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经常通电话,也经常上网聊天,视频通话,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通信慢慢少了,E-MAIL也渐渐的没有了,只有我的去言,却迟迟的也没有等到她的回信,也许是迫于学习的压力,我每次打电话过去她的语气总是另我难受,我曾经很正式的跟她谈论过感情的问题,如果她迫于寂寞,也许由于别的原因,如果找到了更加合适的男朋友,那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告诉我,给我一个痛快的,而我,也给了她一个承诺,如果不是这样,我一定会在北京等她.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后悔做一个遵守承诺的男人,孤独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我的周围缠绕,但是我还是坚持到了现在,就算现在坐在电脑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回头看看,也好象她正躺在我的床上看着小说一般.
我的朋友劝我把上文写出个我自己满意的结尾,然后就不要去想了,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写,也许我会鼓起勇气把它,把我的经历全部写完,然后自己掏钱出版出来,我一直不同意距离产生美这样的说法,距离,真正产生的是猜忌,很羡慕那些马上就要团聚的留守姐妹们,祝你们幸福。
(海外文摘)
2003年圣诞节过后的第二天,北京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国际登机区,我把我的另一半儿送到了飞往大洋彼岸,另一个世界的入口,眼看着她走向绿色区域,心里的感觉很难形容,我们并没有像三流电视剧演的那样拥抱,哭泣,她的父母也没有流下眼泪,我们彼此对着望了一会儿,带着微笑,她走进了登机口。
悲伤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来临,坐在回去的车上,身边少了一个人,有种空落落的感觉,电话响了,是她,是她在候机室里打来的,孤独的坐在候机室里才有了一种孤单的感觉,一种真正要离开时的伤心,就在这一刻,我也感觉到了什么叫做失去,从这一刻起,我以后的生活将与孤独寂寞为伍,从这一刻起,我也加入到了北京那浩浩荡荡的留守大军里。
努力回忆过去的日子,我心中亦有感慨,随着记忆的线索,好象在暴风雨里航行,海浪一波又一波的拍了过来,起落沉浮,连绵不断的拍打着我,记录着以前和现在发生的故事。我把它献给所有留在中国的留学生伴侣们。
(一)
她走的当天我们约好,到了那边儿就给我打电话,当天夜里辗转反侧,床变的空空的,终于能满足了能大翻身的欲望,但是失去的东西太多了,视线开始变的模糊,弄不清是清醒还是在做梦。
她是我相恋了六年的女朋友,我们从相识到交往彼此都感觉那么不可思议,也许这就叫做缘分,就在这种不可思议中我们一起走过了六年,我喜欢平平淡淡的生活,安静的地方,她跟我恰恰相反,充满活力,喜欢热闹,喜欢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穿梭,我们之间有很多不同,但是又能到达一种很默契的地步,性格上的不同并没有变成我们之间的障碍,反而能像齿轮一样互相咬合,不可否认我非常的爱他,我习惯叫她“丫头”。
凌晨4点半,闹表声音叫醒了我,再过一会儿就是她该到达温哥华的时间,如果飞机没有晚点,半小时后我应该会接到她到那里给我打的第一通电话,洗了洗脸,清醒了一下,拿着手机坐在了电脑前,点了跟儿烟,开始漫不经心的浏览学校自己的论坛。
(二)
她并不想出国,大学毕业以后家里就张罗着送她出国的事儿,她的家庭是典型的三口之家,爸妈都在北京电信工作,家里大小事儿都是她妈说的算,她爸爸是典型的中国型男人,好脾气,她的姑姑一家在加拿大定居,她出国留学好象就变的顺理成章了,再加上她在家庭里从来就没有什么主见,这件事儿就在她在我面前老大不愿意加抱怨的时候决定了下来,然后就是开始学习E文,对于E文丝毫没有兴趣的她来说,如果能踏实下来开始背单词,都被我视为天地异状的前兆。在她妈的张罗下,给她报了新东方的两个寄宿试的英语学习班儿,我对新东方的英语系统教学一直是嗤之以鼻,只是觉得要考TOFEL去新东方上几次课,分数猛蹿个几十分儿估计没什么问题。
既然她也不爱学英语,学校的寄宿区又是在廊坊,就这样每星期一上午她爸把她送到那里,中午我就把她又接了回来,那时我刚辞了电视台的工作在家呆着,正处于考虑继续深造还是再找份工作,我们两个就这样跟我母亲住在了一起,每天买菜做饭,玩儿游戏看电影,混在了北京。
我的家庭很单纯,还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我就随了母亲的姓,母亲也一直没有再婚,家里就我们俩人,也正是因为我这样的单亲家庭,女朋友的母亲很不喜欢我,但这是我无法改变的,我也不想去改变,不想去干涉我母亲的自由,虽然交往了这么长的时间,人也慢慢长大成年,在她家那边我还是个地下党员。
母亲对我的放任态度让我得到了绝对的自由,“只要不触犯法律,只要是你觉得对的就去做吧,人生是你自己的,路是你自己走出来的,我不能管你一辈子”母亲的原话。
我很爱我的母亲,她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世方法也影响着我,可能是教师的职业关系,经常会接触到孩子,典型的生在六十年代的人,却又有现代家长所没有的对儿女的开化思想,我并没有成为家长实现自己没有达成的理想的牺牲品,很早就摒弃了幼稚的思想,想法和做法大多与同龄人不同,头上斑斑的白发显的我更加成熟,女朋友说我是异类,兄弟们都管我叫“老杨”,我,二十四岁。
这样的生活持续到了她走之前的两个月,她的梦想是做个插画家,她很喜欢画画,加上我在PS和PAINTER还有CD方面给她的辅导,自己创作的CG作品已经有了些专业色彩,“如果我能学画画就好了,要是我不出国,一定要学”,她总是这么跟我说,但是她的大作在她妈妈的眼里只是一种游戏的附带品,插画家,漫画家,甚至于毕加索在她母亲看来都是“画小人儿的”,不可否认她母亲也是十分的爱她,只是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来讲。对她的希望就是能出国念书,出人头地,在外人面前说起来也倍儿有面子,以至于她出国的准备一切都感觉那么的仓促。她母亲给她定的专业方向是学商科工商管理,这个专业对她来说丝毫没有吸引力,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没兴趣没关系,学进去就有兴趣了”岳母经典语录之一,就我看来女孩子并不适合这个专业,这个社会不需要什么女强人,也许是对过去的上司印象太深,戴着眼镜儿,高盘着头发,工作服试的女试西服成天穿着,脸上的神经像是被切断了一样,生怕别人觉得自己是女人就好欺负,每天用半加伦的香水来掩盖自己内在的男人气息,这女人真爷们儿,这就是我对所谓女强人的看法。
(三)
时针又走过了一个格儿,我还是没有接到她的电话,是她已经走了十二个小时了,我们约好了到了那儿她就给我打电话。她是带着手机走的,由于父母都是电信的,全球通的话费方面当然是不成问题。我的心里开始毛燥起来,我一直认为东突没有拉登那样的魄力,不敢劫持飞机,也许是有什么事情耽搁了吧,她到了那儿是她姑姑去接她,应该不会出现什么意外。就这样我又点了一跟儿烟在网上瞎看。
这个文章是我在2004年三月写的,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勇气继续往下写,更没有勇气想象它的结尾,一转眼她已经到了那里一年半了,以前没有什么E文基础的她,由于来自母亲一定要让她上个好大学的想法而一直还在读语言,还没有到达一所她母亲要求大学的托福分数.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经常通电话,也经常上网聊天,视频通话,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通信慢慢少了,E-MAIL也渐渐的没有了,只有我的去言,却迟迟的也没有等到她的回信,也许是迫于学习的压力,我每次打电话过去她的语气总是另我难受,我曾经很正式的跟她谈论过感情的问题,如果她迫于寂寞,也许由于别的原因,如果找到了更加合适的男朋友,那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告诉我,给我一个痛快的,而我,也给了她一个承诺,如果不是这样,我一定会在北京等她.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后悔做一个遵守承诺的男人,孤独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我的周围缠绕,但是我还是坚持到了现在,就算现在坐在电脑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回头看看,也好象她正躺在我的床上看着小说一般.
我的朋友劝我把上文写出个我自己满意的结尾,然后就不要去想了,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写,也许我会鼓起勇气把它,把我的经历全部写完,然后自己掏钱出版出来,我一直不同意距离产生美这样的说法,距离,真正产生的是猜忌,很羡慕那些马上就要团聚的留守姐妹们,祝你们幸福。
(海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