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天堂窃情
Guest
天堂,刚才糊涂老师让我问你对断背山这个电影如何评论。
谢谢先。
首先无疑中看到小雷音的这个问题,顺着这个问题,不妨也说说我的感受吧。
首先我要声明的一点是,我是李安的超级粉丝,因此,当这部旷世之作在制作当中的时候,就格外关注,被媒体大肆宣扬的号称同性恋电影的史诗巨著!
我当时想,真的有这么神奇么?
于是,一直等到最好的版本的DVD面世之后才让自己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把全片看完。
说说直接感受吧,首先是“闷”,当时我看碟片封面上印着这个电影长度是90分钟左右,于是,在看完前50分钟的时候,就对自己说,再忍忍,马上就完了!实在太没劲了,李安终于让我失望了,可偏偏那个印刷是个错误,影片都快2小时了,似乎还在继续,我的天那!终于,在“半梦半醒”“半昏半睡”中完成了这个看电影的任务,之后,第一感觉就是大失所望,这都什么跟什么啊?一个电影,怎么能拍摄的这么肤浅?不就是两人爱了,受到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障碍最后生离死别么?
对于这么一个套着同性恋为噱头的老掉牙的电影,我实在觉得上一档!
看完之后,也没怎么再想这个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奇迹发生了,接下来的三天,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影片的种种桥段,影片在我脑海中似乎不是一部影片,而是很多画面和音乐组成的叠影。直到第四天,我似乎觉得开始忧郁了,心中总也觉得想再看这部影片一次的冲动。再看之后,就觉得自己如同中毒一样,我发现,我被影片深深的打动了。
后来,去香港的时候,买了那本《一山又一山》的书(书名好像是这个),是一本继《十年一觉电影梦》之后的,又一部记录李安的传记。其中作者曾经仔细的描述了他看《断臂山》的感受,觉得和我的感受太相似了,书中说:影片好像是一个武林高手给自己的一击化骨棉掌,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不痛不痒,但这一击实际上是打到了你的身体内部,几天之后,就就会觉得浑身发疼,效力是在之后的每天逐渐显现的。
我第一次有这样的观影效果,这样神奇的效果,就是一开始觉得是一部不入流的烂片,之后几天,他却如同在我心中居住下来,搅扰的我心神不宁。
我想,这就是李大师的功力吧,里面优美的音乐,起伏的群山,壮观的景色和那一对苦命的小恋人已经他们的家庭等等等等,拳拳到肉的重击终于显现出来,于是,我又一次看了本片,之中竟然有落泪的冲动,这和我第一次看的昏昏欲睡是如此不同。
对于影片的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多谈。
我想说说,为什么我觉得他会在西方社会如此成为一种话题,我想这和李安的导演的功劳有直接关系。
我觉得我会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荣欣的看了本片,因为你在这部全英文演员,英文对白的影片中,总能有意无意的发现一种亲切感。后来终于找到了原因:说本片的两个桥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一个是那个男演员(最后死了那个)一次他家庭聚会,小孩子想边看电视边吃饭,而妈妈不让,男演员也不让,但姥姥姥爷却觉得没关系,于是姥爷给孩子打开了电视,然后男演员又去把电视关上(此时,影片的气氛已经逐渐紧张,一个由小孩吃饭看电视的小细节,变成了老丈人和姑爷的斗志,以及媳妇和父母的关系的斗争),最后,男演员冲着老丈人大喊:这是我家,来我家就要遵守我家的规矩,姥爷再不敢说什么了,镜头之后给了无比尴尬的岳母,已经媳妇的一个偷偷摸摸的笑。。。。
还有一个是那个最后没死的男人的女儿,这个角色给我印象超级深刻,一头棕色的头发,大大的眼睛,虽然知道自己的爸爸是同性恋,但却时时刻刻的尊重着父亲,而且影片最后一幕也是她来探访父亲做结尾的,看着这个女儿的形象,这分明是一个传统中国儒家教育下的女儿形象,女儿跟爸爸亲,是父母的小棉衣。。。。
以上这两个情节安排的让我一种亲切:如此的中国。。。。
后来,跟朋友一起看了这个电影,朋友是美国人,曾经读过原著,他说,这两个情节是原著小说中没有的。看来是导演有意安排进去的。
我看了太多的电影,从未在外国影片中看到这样的处理家庭关系的。岳父和姑爷因为宠孙子而过招,女儿如此的”没有个性“,顺从和孝顺爸爸。导演把中国传统家庭的价值观以西方人的嘴里说出来,我觉得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一种对于西方家庭思维观念的挑战。
我很感兴趣的是导演这么处理影片,而且是在一个同性恋电影中这么细腻的描绘家庭的细节。但我更感兴趣的是西方人怎么看这些情节?我会在将来英语好的时候和我的西人朋友们聊聊这个话题。
题外话,李导演的牛之处是他在温文尔雅的孺人形下之下暗地里藏了太多的刀子。他太了解中国文化了,我想,我们这些移民和李安有一种共同的经验,就是当我们来到加拿大的时候,我们和西方人接触之后,尤其的发现了我们传统中国文化的种种精髓,我们在中国,似乎不能体会,但因为在加拿大有了对比和冲突,反而觉得更加明显。我想,李的外国求学经历给他提供了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反思中华文化的机会。
因此,看看李的作品,从《推手》(洋媳妇和公公的冲突),《喜宴》(同性恋和继承家庭香火的冲突)《饮食男女》(以中华眼花缭乱的美食文化为包装下的探讨中国式传统家庭模式的土崩瓦解),李太“残忍”了,他似乎是一个神枪手,枪枪正中中华传统文化的的靶心,把一颗子弹打到了最深处,然后轰然炸开。这些危机也好,问题也好,实际上是我们每个华人内心中最深的担忧,这种担忧不是关于工作,金钱,爱情的,而是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文化的担忧,而李找到了这种担忧,但最后又总能找到一种很柔软的东西为他疗伤。
李是个很反叛的人,但他知道自己反叛的是什么,不像很多中国大陆的那些所谓的“反叛的”导演,只有反叛的形式,没有反叛的本质。
李安的电影看似不痛不痒,温顺而细腻,但实际上是血淋淋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挑战,我记得曾经有个老师对我说,应当多看点“狠”点的电影,李的影片绝对是狠片之一。
谢谢先。
首先无疑中看到小雷音的这个问题,顺着这个问题,不妨也说说我的感受吧。
首先我要声明的一点是,我是李安的超级粉丝,因此,当这部旷世之作在制作当中的时候,就格外关注,被媒体大肆宣扬的号称同性恋电影的史诗巨著!
我当时想,真的有这么神奇么?
于是,一直等到最好的版本的DVD面世之后才让自己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把全片看完。
说说直接感受吧,首先是“闷”,当时我看碟片封面上印着这个电影长度是90分钟左右,于是,在看完前50分钟的时候,就对自己说,再忍忍,马上就完了!实在太没劲了,李安终于让我失望了,可偏偏那个印刷是个错误,影片都快2小时了,似乎还在继续,我的天那!终于,在“半梦半醒”“半昏半睡”中完成了这个看电影的任务,之后,第一感觉就是大失所望,这都什么跟什么啊?一个电影,怎么能拍摄的这么肤浅?不就是两人爱了,受到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障碍最后生离死别么?
对于这么一个套着同性恋为噱头的老掉牙的电影,我实在觉得上一档!
看完之后,也没怎么再想这个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奇迹发生了,接下来的三天,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影片的种种桥段,影片在我脑海中似乎不是一部影片,而是很多画面和音乐组成的叠影。直到第四天,我似乎觉得开始忧郁了,心中总也觉得想再看这部影片一次的冲动。再看之后,就觉得自己如同中毒一样,我发现,我被影片深深的打动了。
后来,去香港的时候,买了那本《一山又一山》的书(书名好像是这个),是一本继《十年一觉电影梦》之后的,又一部记录李安的传记。其中作者曾经仔细的描述了他看《断臂山》的感受,觉得和我的感受太相似了,书中说:影片好像是一个武林高手给自己的一击化骨棉掌,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不痛不痒,但这一击实际上是打到了你的身体内部,几天之后,就就会觉得浑身发疼,效力是在之后的每天逐渐显现的。
我第一次有这样的观影效果,这样神奇的效果,就是一开始觉得是一部不入流的烂片,之后几天,他却如同在我心中居住下来,搅扰的我心神不宁。
我想,这就是李大师的功力吧,里面优美的音乐,起伏的群山,壮观的景色和那一对苦命的小恋人已经他们的家庭等等等等,拳拳到肉的重击终于显现出来,于是,我又一次看了本片,之中竟然有落泪的冲动,这和我第一次看的昏昏欲睡是如此不同。
对于影片的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多谈。
我想说说,为什么我觉得他会在西方社会如此成为一种话题,我想这和李安的导演的功劳有直接关系。
我觉得我会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荣欣的看了本片,因为你在这部全英文演员,英文对白的影片中,总能有意无意的发现一种亲切感。后来终于找到了原因:说本片的两个桥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一个是那个男演员(最后死了那个)一次他家庭聚会,小孩子想边看电视边吃饭,而妈妈不让,男演员也不让,但姥姥姥爷却觉得没关系,于是姥爷给孩子打开了电视,然后男演员又去把电视关上(此时,影片的气氛已经逐渐紧张,一个由小孩吃饭看电视的小细节,变成了老丈人和姑爷的斗志,以及媳妇和父母的关系的斗争),最后,男演员冲着老丈人大喊:这是我家,来我家就要遵守我家的规矩,姥爷再不敢说什么了,镜头之后给了无比尴尬的岳母,已经媳妇的一个偷偷摸摸的笑。。。。
还有一个是那个最后没死的男人的女儿,这个角色给我印象超级深刻,一头棕色的头发,大大的眼睛,虽然知道自己的爸爸是同性恋,但却时时刻刻的尊重着父亲,而且影片最后一幕也是她来探访父亲做结尾的,看着这个女儿的形象,这分明是一个传统中国儒家教育下的女儿形象,女儿跟爸爸亲,是父母的小棉衣。。。。
以上这两个情节安排的让我一种亲切:如此的中国。。。。
后来,跟朋友一起看了这个电影,朋友是美国人,曾经读过原著,他说,这两个情节是原著小说中没有的。看来是导演有意安排进去的。
我看了太多的电影,从未在外国影片中看到这样的处理家庭关系的。岳父和姑爷因为宠孙子而过招,女儿如此的”没有个性“,顺从和孝顺爸爸。导演把中国传统家庭的价值观以西方人的嘴里说出来,我觉得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一种对于西方家庭思维观念的挑战。
我很感兴趣的是导演这么处理影片,而且是在一个同性恋电影中这么细腻的描绘家庭的细节。但我更感兴趣的是西方人怎么看这些情节?我会在将来英语好的时候和我的西人朋友们聊聊这个话题。
题外话,李导演的牛之处是他在温文尔雅的孺人形下之下暗地里藏了太多的刀子。他太了解中国文化了,我想,我们这些移民和李安有一种共同的经验,就是当我们来到加拿大的时候,我们和西方人接触之后,尤其的发现了我们传统中国文化的种种精髓,我们在中国,似乎不能体会,但因为在加拿大有了对比和冲突,反而觉得更加明显。我想,李的外国求学经历给他提供了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反思中华文化的机会。
因此,看看李的作品,从《推手》(洋媳妇和公公的冲突),《喜宴》(同性恋和继承家庭香火的冲突)《饮食男女》(以中华眼花缭乱的美食文化为包装下的探讨中国式传统家庭模式的土崩瓦解),李太“残忍”了,他似乎是一个神枪手,枪枪正中中华传统文化的的靶心,把一颗子弹打到了最深处,然后轰然炸开。这些危机也好,问题也好,实际上是我们每个华人内心中最深的担忧,这种担忧不是关于工作,金钱,爱情的,而是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文化的担忧,而李找到了这种担忧,但最后又总能找到一种很柔软的东西为他疗伤。
李是个很反叛的人,但他知道自己反叛的是什么,不像很多中国大陆的那些所谓的“反叛的”导演,只有反叛的形式,没有反叛的本质。
李安的电影看似不痛不痒,温顺而细腻,但实际上是血淋淋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挑战,我记得曾经有个老师对我说,应当多看点“狠”点的电影,李的影片绝对是狠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