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再谈公校私校兼答读者 (文:凡凡)
再谈公校私校兼答读者
文:凡凡
首先声明,我写此文,不是发表学术论文,所有的观点只是自己的“主观观点”,带有自己看待事物的个人色彩。读者读了有认同共鸣的,我欣慰,嗤之以鼻或讨厌的,就绕道走吧。大千世界,对同一问题,什么想法看法都有。但是,还是有一点希望,不要进行人身攻击,大家心平气和讨论问题。
关于选择公校还是私校,我想打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就好比买女人的护肤品,有一线名牌的,比如CD、Lancôme、Chanel等,超市里面也有Cover girl,有Nivea也有Revlon。你能说大众化的超市护肤品质量不好吗?你敢保证用了价钱最贵的顶级品牌的护肤品女人一定青春常驻、皮肤永远如二八年华吗?非也。这个世界的任何服务及商品都有高中低的贵贱之分,分类的目的是让有钱人和普通人保持消费的距离,保持社交的距离,一句话:有钱人要保持和大多数普通人“不同”的特质。
在中国,有钱人的生活方式是受传媒喧哗报道的一个群体,电视、媒体到处闪亮着他们气势如虹花钱的描述。在加拿大,有钱人是低调的,他们默不作声,虽然,他们不去Walmart,但也绝不会宣扬他们该去哪个“帝王将相气派”的购物场所。
公校私校选择也一样,我刚来加拿大时候,以为全加拿大人的读书都是免费的呢。
后来,知道,有些家庭,他们不需要免费,他们宁愿自己出钱,他们送子女进私校。
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我女儿的同学中,从未遇到过父母做医生的,当律师的,或则哪个大公司的领导人,或则我所谓的有头有脸的人物。原来,他们的子女没有上公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进了私校。
难道私校的老师比公校的优秀吗?非也,老师当然都是考取了BC省教师执照的。私校的教学条件比公校好吗?我想,是吧,有那么多有钱人捐款,他们中有的捐款数字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个房子的价值。他们愿意把钱投入到谆谆教诲他们子女的学校里去,这是好事。还得说说法语课,公立学校的法语师资缺乏,小学四、五年级开始才开课,一个星期一次,从四年级到七年级的法语老师也不一定是专业的。而私校就不一样,他们配备充足的教师资源,从幼儿园开始,几乎每日安排法语课。你说公校和私校的学生法语程度能一样吗?所以,我接家长电话,每次都得问一句:来自私校还是公校?这么说吧:法语教育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这不怪学生,怪只怪加拿大西部的法语教育体系。(French immersion除外)
并非所有上私校的家庭都是有钱人家庭。当然了,凡事哪有绝对的啊,就象藤校的许多学生照样来自公校。但你不得不承认,北美有各种俱乐部,富人有不少俱乐部,凭什么他们的子女非要上“非俱乐部制”式的学校呢?私校就是子女的“俱乐部”。私校历史悠久,象英国的伊顿公学,有了钱也不一定收你。
扯远了。还是一句老话,是金子,哪儿都闪光。人生的道理很长,就算进了私校,(从幼儿园开始),就算是半只脚迈进了藤校,就算你也进了藤校,人生就成功了吗?
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得几个Ph.D?得了几个Ph.D光宗耀祖了不说,还得打一份“金领”工。体面的工作,体面的生活,体面的社会地位,总结为体面的人生。
也许,这是我们大部分中国家长培养孩子的核心价值观所在,无论路程多么坎坷,孩子有多么的差强人意,我们都一样不屈不扰,飞蛾扑火、牺牲自我,一切的一切,后来包括了整个活着的意义,全部献给了孩子。
孩子们也许并不领情。我的一个学生,来自私校,这样说她的母亲:她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非要送我去私校。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及我的学生了。我心有余悸,一提学生,好像就要避嫌,避“广告”之嫌。不管那么多了,既然,有那么多的家长和读者给我打气,让我继续写,我就把心里的想法写出来吧。
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在某种方面真的很成功。我对成功的定义很简单:我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中学时,我狂读法国名著,于是,从理科生变成了文科生,报读了当时的“冷门”专业:法语。
大学里,改革开发的浪潮严重影响校园风气,我的北外同学,无一选择“法国文学“专业,都奔着“外贸”、“经济学”、“传媒”去了。我无可奈何地爱上了杜拉斯、萨冈,于是,我傻乎乎地继续研读“法国文学”。
到了巴黎,该换换脑子了,我还是没有转过弯来,老实说,要转弯也不容易,法国文学研读了那么多年,荒废它,挺可惜的。
然而,我今天,从事了这门工作,尽管打交道的多是中学生,还有大学生,法语对他们来说是第二语言,教学于我来说太浅显,但我喜欢。
许多年前,读了那么多人们认为无用的东西,今天通通派上了用场。我对学生说:来这儿学法语要是就是为省考、为父母来学,大可不必来了,第二语言也不是非学不可,人生要学会放弃,不喜欢的东西,化那么大功夫去学,效率低不说,那简直是浪费生命。(法语不易学,想学好,只有打好基本功,我无法进行应试教学。)
是啊,你把人的寿命折算成一个一个小时,其实,在生命的河流中,那些小时,也是那么屈指可数。何苦做自己讨厌的事情呢?
如果说快乐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那么我们这些家长,就放下包袱吧。私校、藤校只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极小的一部分。人生的路,孩子需要自己走,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家长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快乐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不上私校、不上藤校,甚至也有可能大学都没上,难道我们孩子的人生就被“判刑”了吗?
上大学只是为孩子求知的人生路做了小小的铺设,今后的生活的路,要靠他们自己,他们是否成功,不是读了什么学校说了算的,藤校也不例外。
我从事的工作是我喜欢的,这样的幸福感是如此强烈,每天上课,我都开开心心的。我的情绪感染学生,他们是开开心心来上我的法语课的,他们知道,他们学的不仅仅是语言,这是和英语如此千丝万缕联系的“同门兄弟”,这期中的文化和历史,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看,是一个多么深邃的世界啊!
所以,何必拘泥公校私校呢?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同,每个家长需要的心理安慰不同,就象我用化妆品,我的彩妆一律用“Chanel”。我在法国商务处工作过十个年头,我参与了其彩妆的调研报告,我对它有感情。我知道,其他的也不差,比如Revlon,价廉物美。但我愿意消费更多的钱,这是我的心理需求,我喜欢Chanel。
万万税网友发帖询问哪所男女混校比较好?根据我的学生反映和家长反映,男女混校的排名始终不及单一性别的学校。温哥华的男校有ST.George’s,小学部中学部都有,还有Boarding school,它分成Junior school和Senior School,接收国际学生。据家长说,如果你考不上daily school,那就考boarding,相对容易点,主要原因是收费更贵。
到底是男女混校好还是单一性别的学校好?这个争论由来已久。每个家长的意见都不一样。有的说,现代社会怎么还能恪守守教会一脉相承的学校体系呢?该是改革的时候了,所以男女混校出现了。但学校的质量离不开悠久的历史,你化再大笔的钱财,请最好的老师,硬件投资再一流,你都无法和一间历史悠久的学校相比。所以,当你看着ST.Georges Cafeteria墙壁上的历任校长画像,你就会对学校肃然起敬。
喜欢混校的就读混校的,喜欢男校、女校的就读男校、女校,我知道这个话说了也是白说,等于什么也没说。根据你孩子的喜好来吧,让他、她去各间学校看一看,小家伙的喜好可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动力。
Crofton house 、York House是女校,Little Flower是天主教女校,Vancouver College 是天主教男校,West Vancouver有男女混校的Collingwood,Surrey也有男女混校的Pacific Academy,却是基督教学校。温哥华男女混校又非教会学校的有West Point Grey Academy, St. John’s 两间。前面一间大概是10年的历史,后者可能更短。至于好不好?我真的很难说。他们的名气一定不如历年来同登榜首的四间学校,他们是Crofton,York、St.George和Little Flower。以下是关于BC省independent school的网站,万万税读者可以自己从各个学校的网站上了解信息。
www.miniato.net/paul/old/is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