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一直想有个机会写写关于自己的那一点破事,一点关于生活,关于学习,关于工作的小故事。无奈老感觉自己依然在路上,严格的来说,在刚刚开始新生活的路上。不应该太早的做总结。但是当生活慢慢的平静下来,一切慢慢的走在正轨上,我期待,或许这点小破事会给后来的朋友们,或者已经在加拿大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朋友们一点点的正能量。我不是什么牛人,我见到的比我厉害的人太多。我也不是什么聪明的人,当初大学差点就没有人要。我也不是什么有背景的人或者有钱人,父母还是农民,家里还有太多的琐碎事。如果必须讲我或许有一点点优点的话,那就是我没有轻易的放弃。
从刚刚到多伦多的时候的一句英语也不懂,到继续上学,到加拿大前20的总公司工作,然后用了一年半时间从contractor 到full time 再到Senior。或许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再给我重新走一次,我很有可能就走不到现在。感谢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是你们,我才可以一路走来。
(因为工作关系,只能慢慢的更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一. 英语,关于生活
如果必须要把生活重新梳理一下,我在加拿大的生活应该是从高考说起。哪个年代,在中国一个挺小的小城镇,上着一个二流的高中。由于有严重的偏科,我的英语就从来没有超过50分的(还记得那是一个150分满分的时代)。如果没有记错,2006年的高考,我的英语考了38分左右,在还没有开始正式考试的时候,我已经靠着丢橡皮擦把全部选择题做完(因为只会做选择题,其他都看不懂题目)。
由于母亲在加拿大,在我18岁的时候面临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选择。要不要到这里生活?或许由于对国外的羡慕,我选择了这里。这个也是我比很多人幸运的原因,我从来未曾为身份而烦扰过。
我遇到的第一次烦心事发生在飞机上,因为不会英文(来之前,特别学了一句,“I DON’T KNOW ENGLISH”),飞机上没有办法叫吃的,和填写入境卡。幸好隔壁的一位香港的女士帮了我很大的忙。她的一句话,我到现在依然记得“你还年轻,只要努力,几年之后一定会学好的”。
跟很多新移民一样,我的新生活从开始读书说起。因为来多伦多的时候刚刚过了18岁,如果没有记错的话,19岁后是不能继续再读高中了。所以当我去当地的一个高中说想读书的时候,人家说我“太老了”,于“不适合再到一般高中读书”而拒绝了我的入学。他们建议我去成人高中看看,之后我去了centennialcollege隔壁的成人高中去问了。结果是“你还没有到19岁之后,不符合成人高中的入学要求”,再次给拒绝。
最后在妈妈朋友的建议下,只能去LINC开始我的英语学习。还记得还是一个风和日丽的秋天,害怕我会读不了书,前一天晚上我还恶补了英语,到了水平评估的那一天,我把我全部会的词汇都已经说出来,随后考了个2级(LINC Level2)。这就是我的起点, 我相信比我再低的已经不多了,第一级学习的是 A,B C,第二级学习的是基本生活用语,比如how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 等等。
依然记得很清楚,去上课的第一天,心里无比的兴奋和紧张。我是在多伦多“红茶街”哪里的LINC,老师是一位非常和蔼的加拿大华裔,当我坐下来后,她的第一句话是“where are you from?”,我没有听懂,后面的一位中国同学立即提醒我说“老师问你哪里来的?”然后我才回答说“GUANGDONG”。第一天,我的第一个家庭作业是,要取一个英语名字。
回家后,当然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还记得那时候的逻辑是,得会读,会写。读不下去的一律不要。最后选择的这个名字一路伴随着我到现在。
上课之后,一切慢慢的步入正规,但是英语的提高实在有限度。非常非常的缓慢,那时候我的词汇量最多100,为了可以更快的提高语言的水平,我跟老师说能不能我每天试着写一片小作文,然后请她帮我修改。老师也很乐意的答应了。自此,我每天的家庭作业就多了一小片的小作文。
如果说上linc 最大的收获,我会毫不犹豫的觉得是友情。就是那时候认识的朋友,陪我度过了生命中可以说最寂寞的时候。也是那时候认识的朋友把我的生活一点一点的与这片土地链接在一起。慢慢的我不再寂寞了,也慢慢的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到如今,很多当年的朋友依然陪在身边,也成为了我在加拿大最好,也最纯粹的朋友。或许,很多人都会有那样的感觉,刚刚进入加拿大认识的,或许就是你在这里一辈子的朋友。平淡但是最真实。
如果你在那个时候遇见我,向我提起我最大的愿望,我相信我的回答一定是“be a normal person”。这句话对我来说有太多的含义。也寓含着无数的努力和汗水。我相信,大家的esl / linc 的学习,都是为了过度到加拿大的新生活。我也知道,在多伦多这个地方,有着大概60万的华人,这里的华人圈子也足够大,大到可以不需要融入加拿大的主流里面也可以好好的生活着。但是或许我就有那么一股倔强,想着,盼望着,试着,希望有那么一天可以到主流的社会里面看看,或许我会不喜欢,但是起码也证明了自己。“be a normal person”讲的就是我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完全自由的生活着,能畅快的聊着时事八卦,下班后能三五知己喝一杯小酒,周末了能安坐咖啡店里面处理公事,也可以良朋好友到处闲逛。跟人聊天的时候,人家不会再说,你们中国“这样”,然后加拿大这里“怎么样”。
:)
最后编辑: 201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