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美國經濟危機zz

1929美國經濟危機
標籤: 暫無標籤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爆發了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1929年10月24日,在歷經10年的大牛市后,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股指從363最高點跌至1932年7月40.56點,才宣告見底,最大跌幅超過90%,金融危機逐漸轉化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目錄

1. 危機簡介2. 事件經過3. 造成影響4. 失業與貧困5. 新政推出6. 分析原因﹂6.1 主要特點﹂6.2 出現原因7. 造成原因8. 歷屆經濟危機9. 與2008金融危機比較
回目錄
1 1929美國經濟危機 -危機簡介
1936年,在加利福尼亞的Nipomo, 一位有七個孩子的母親。
1929:可怕的世界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爆發了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在歷經10年的大牛市后,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

一周之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達100億美元,農場主為了銷毀「過剩」的產品,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當時紐約流行一首兒歌: 「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里沖!」

股指從363最高點跌至1932年7月40.56點,才宣告見底,最大跌幅超過90%,金融危機逐漸轉化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回目錄
2 1929美國經濟危機 -事件經過
「瘋狂的20年代」暗藏危機

1920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首次經濟危機。危機過後,美國經濟在股票、債券等「經濟泡沫」的影響下迅速增長,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史上的奇迹。從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產率增長幅度達4%。與此同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都在發生變化。雖然清教徒傳統的價值觀念仍在農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導道德觀念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的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有組織的犯罪活動以及享樂之風盛行。相當一部分人終日沉醉於物質享樂之中,而精神生活則體現出浮躁和粗鄙,以至於許多美國歷史學家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精神上的「飢餓時代」或「瘋狂的20年代」。

上個世紀20年代的繁榮雖然造就了一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這一繁榮本身卻潛伏著深刻的矛盾和危機。首先是美國農業長期處於不景氣狀態,農村購買力不足。1919年時農場主的收入佔全部國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佔全部國民收入的8.8%,農場主紛紛破產。此時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是美國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工業增長主要集中在一些新興工業部門,而採礦、造船等老工業部門都開工不足,紡織、皮革等行業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這一時期兼并之風盛行,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財閥控制了整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53%,全國1/3的國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佔有;另一方面,約60%的美國家庭的生活水平還掙扎在僅夠溫飽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為嚴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國際收支中的潛在危機也加深了美國經濟的潛在危機。美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力同供應大大超過國內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這一切都預示著一場大危機的到來。

1920年,民主黨總統威爾遜離任。繼威爾遜后的3屆共和黨總統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後執政。有美國史學家認為,「這3屆政府在美國歷史上構成了一個時代」,「在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連負責公眾利益的影子也說不上了。」

「美國往地獄里沖」

1929年上台的總統胡佛是一位靠個人奮鬥起家的「美國英雄」。他在競選演說中對人民許諾,「美國人家家鍋里有兩隻雞,家家有兩輛汽車」。但由於胡佛在經濟領域頑固奉行自由資本主義經典理論,在隨後到來的經濟危機中應對無力,從而使他的諾言成為一張永遠無法兌付的空頭支票。當年10月24日,一場經濟危機風暴席捲美國。這次危機使生產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範圍之廣,失業率之高,持續時間之長,都是前所未有的。

從10月29日開始的一周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達100億美元。為了維持農產品的價格,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到1932年,鋼鐵工業下降了近80%,汽車工業下降了95%,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佔全國勞工總數1/4的人口失業。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意在諷刺胡佛總統。除此之外,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被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身上蓋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紐約大街上流行這樣一首兒歌:「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里沖!」

回目錄
3 1929美國經濟危機 -造成影響

1929年經濟危機前的美國

1940年,加州洛杉磯,等待工作的隊伍排成長長的一列。
道瓊斯指數從1921年的75點到1929年頂峰時的363點,平均年增長率高達33%。美國經濟一派繁榮。

1927年,紐約股市掀起了第一輪狂潮。這一年,股票交易額達到了破天荒的5.75億股。1928年3月後,隨著紐約股市實力最強的一批投機商大批買進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和無線電公司的股票,新一輪投機行為瘋狂擴散,股票價格再次瘋狂暴漲。1929年,股市的狂熱已失去控制。

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之前,房地產曾有一輪十分火爆的行情,房地產成為投機客的麥加聖地。20世紀最偉大的騙子龐氏(Charles Ponzi)就是在這場房地產投機盛宴中橫空出世的。房地產泡沫凸現。

看似一派繁榮的美國經濟,正孕育著金融危機的到來。

「繁榮」孕育泡沫 股指一瀉千里

20世紀20年代被當時人稱為「新時代」,財富和機會似乎向剛在一戰中獲勝的美國人敞開自己吝嗇的大門。通用汽車公司總裁表示「人人都應該富裕」。胡佛總統也認為,「貧民窟即將從美國消失。」 1929年10月22日的《紐約時報》頭條,「股票還會長。」可是,沒過幾天股市泡沫就開始破裂。

其中,1929年10月的最後10天集中了證券史上一連串「著名」的日子:

10月2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全天拋售量高達600多萬股;

10月24日,是股市災難的開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紐約數家主要銀行迅速組成「救市基金」,希望力挽狂瀾;

10月28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當天道瓊斯指數跌幅達13%;

10月29日,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當天股市創造了1641萬股成交的歷史最高紀錄。

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這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

道瓊斯指數從9月3日到12月20日股指,下跌近40%;至1932年年終指數下跌了84%,市值損失超過 70%;再次回到1929年時股指的高點已是25年以後的事了。

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股災鏈鎖反應引發經濟危機

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紛紛來臨。

從1929年到1933年這三年中,有5000家銀行倒閉,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汽車工業下降了95%。1929年,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量從1929年的550萬輛下降到了1931年的250萬輛。到1933年,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

經濟水平倒退10年。從1929年第四季到1933年第一季,連續出現了14個季度的經濟負增長,累計負增長為-68.56%。

失業率創記錄。股市崩潰的1929年,失業率為2.5%,之後失業率迅速上升,到1933年達到創記錄的25%,這意味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失業。

經濟危機向全球擴散。1929年經濟危機另一顯著特色是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工業化國家。世界國際貿易從1929年的686億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億美元、1931年的397億美元、1932年的269億美元和1933年的242億美元。

經濟危機中的美國經濟發展

在"大蕭條"中,企業破產l09371家,重工業生產的縮減尤為嚴重,作為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標誌的鋼鐵、汽車和建築等行業的衰退更是明顯。

據1932年9月《幸福》雜誌估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8%的人無法維持生計(1100萬戶農村人口未計在內),流浪人口達200萬,僅紐約一地1931年一年中記錄在案的倒斃街頭的案件就有2000餘起。這一時期出生的兒童身材矮小,後來被稱作"蕭條的一代"。

危機期間,一方面生產過剩,消費緊縮,導致商品積壓;另一方面普通美國人卻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貧困。為了維持農產品的價格,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進河海,使這條河變成"銀河"。

由於人們普遍對未來缺乏信心,導致社會道德進一步淪喪,盜竊、鬥毆、兇殺案件層出不窮。羅斯福就職之日,胡佛送給新政府一句話:"我們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我們無能為力了。"

經濟危機終究導演世界性大蕭條

美國: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從2036億美元降為1415億美元,降幅高達30%。銀行系統首當其衝,破產數高達10500家,佔全部銀行的49%。失業率(不含半失業者)高達25%。1933年以後,美國經濟進入長時間的所謂"特種蕭條"時期。儘管有"新政"等緩和危機的措施,美國經濟仍然復甦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戰爆發以後的1941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才超過危機前的1929年。

德國:從1929年到1932年,德國工業設備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業生產下降了40%,對外貿易額下降60%,物價下跌30%。1931年7月,德國達姆斯達特銀行倒閉,引發銀行擠兌風潮,國家黃金儲備由23.9億馬克減少到13.6億馬克,柏林九大銀行減為四個。

日本:從1929年到1931年,日本出口下降76.5%,進口下降71.7%。大批銀行和工商企業破產倒閉,主要工業部門開工率只有50%,工業總產值下降32.9%,農業總產值也下降了40%。

英國:危機相對緩和一些。從1929年的最高點到1932年的最低點,英國工業生產僅下降了32%。但主要工業部門也受嚴重衝擊。危機促使英國最終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建立帝國關稅特惠制,也促使英國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大幅度貶值。

法國:以1929年危機前的最高點與1932年危機時的最低點相比,法國工業生產下降了36.2%。由於法國應對危機的措施不力,法國的危機持續時間最長。

從1929年到1941年,世界經濟進入了噩夢般的長達10餘年的大蕭條時期。

回目錄
4 1929美國經濟危機 -失業與貧困

1936年,俄克拉菏馬州,塔爾薩市[俄克拉菏馬州東北部城市],一家人在他們的農場外面。
1936年,在加利福尼亞的Nipomo, 一位有七個孩子的母親。
1940年,加州洛杉磯,等待工作的隊伍排成長長的一列。
1940年,加州奧克蘭,一位剛畢業就已失業的年輕人。
1939年,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失業者正躺在停車場公園裡睡覺。
1939年,一位伊利諾伊州的失業者。
1936年,俄克拉菏馬州,塔爾薩市[俄克拉菏馬州東北部城市],一家人在他們的農場外面。
1939年,伊利諾伊州,失業的人們無精打採的站在銀行門口。
1938年,內布拉斯加州失業的原鐵路工人
1936年,一家人無家可歸,住在車旁的草地上。
1933年,紐約,男人在擺攤販賣他的家當。
經濟大蕭條時期,一位公共事業振興署的工人。
經濟大蕭條時期,芝加哥南部的男孩。
1936年,喬治亞州,蓋恩斯維爾,颶風龍捲風過後,當地居民在檢查損失情況。
1935年,加州,薩利納斯,工人們在收割生菜(萵苣)。
1937年,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當地居民在等待配給口糧發放。
經濟大蕭條時期,佛蒙特州州,伍德斯托克市的雪牆。
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路旁賣瓜的人們。
1937年,兩個想搭便車到洛杉磯的男人。
回目錄
5 1929美國經濟危機 -新政推出
「新政」把美國拉回人間

1933年3月4日,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就任美國第三十二屆總統。羅斯福應對危機的一系列政策後來被稱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個R:改革(Reform)、復興(Recovery)和救濟(Relief)。羅斯福的「新政」並非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場為保證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發展,在資本主義經濟肌體內部進行的一場「傷筋動骨」的大手術。

羅斯福的「新政」處方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就職后的第三天,即1933年3月6日,羅斯福宣布全國銀行「休假」,這是他所採取的重建銀行和經濟結構的第一步。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令》,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儘快復業。13日至15日,全國絕大多數銀行經過財政部審核,在政府監督下,分批陸續恢復營業。羅斯福對驚魂不定的美國人民說:「我向你們保證,把你們的錢存入重新開業的銀行比藏在床褥下更為保險。」6月16日,國會通過了《1933年銀行法》,建立由聯邦承擔責任的聯邦儲備體系。由於採取了這些措施,銀行信用很快恢復,銀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增加了近20億美元!

在整頓農業方面,從1933年5月開始,新設立的農業調整管理局著手開展了一場雷厲風行的行動,在春夏兩季有計劃地犁掉了大約1000萬英畝棉田,收購和屠宰了大約20多萬頭即將臨產的母豬和600多萬頭小豬,幾千萬頭牛和羊。物缺則貴的無情法則發生了作用。隨著農業生產的下降,加上1933—1934年遭到嚴重旱災,農產品價格開始回升。從1932年到1936年農業總收入增加了50%,出售農產品的現金收入(包括政府補貼)幾乎翻了一番。保持平價的比例從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1933年春天,羅斯福政府制定了旨在整頓工業的《全國產業復興法》,其內容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訂立可免受託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競爭規約;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並為此撥款33億美元。羅斯福稱之為「向工業界提出的艱巨任務」。7月又提出訂立「一攬子規約」的想法,規定如願意合作的僱主應保證遵守全國復興總署規定的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標準。200萬僱主接受了「一攬子規約」,並在企業門口懸挂以印第安人的雷鳥為藍本而設計的藍鷹徽———服從規約的標誌。

在「新政」中,「救濟」是一個主要方面。在進行直接救濟的同時,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賑。羅斯福上任后從一開始就傾注了極大的力量興辦大規模的公共工程,以擴大政府開支來彌補私人投資下降而出現的空白,並解決部分就業問題。1935年4月28日,羅斯福正式宣布工賑計劃,明確規定對有工作能力的失業者不發放救濟金,而是幫助其通過參加不同的勞動獲得工資。

「新政」功過眾說紛紜

「新政」剛一推出,就引起美國社會上下的普遍關注,不同政治集團對其給予了不同的評價。羅斯福的堅決反對者、報業大王赫斯特說「新政」就是苛政(RawDeal);不是榨取富人(SoaktheRich),而是榨取成功者(SoaktheSuccessful)。美國著名新聞記者、作家約翰·根室說他所聽到的關於「新政」的最好定義,是說「那是一些沒有骨氣的自由派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資本家而去拯救資本主義的一種企圖」。另外還有人譴責「新政」是披上自由主義外衣的法西斯主義。

美國經濟學家對「新政」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新政」在鼓舞私人企業的信心方面沒有成功,資本主義秩序成功的基本條件是鼓舞企業家的創業精神,而誘發這種精神就需要刺激和補償,「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這種精神的。另一派是凱恩斯及其追隨者或半追隨者,他們認為,只有真正執行大膽的增大開支的赤字政策,才能使國民經濟走上復興的軌道,而羅斯福在這一點上做得還不夠。

羅斯福「新政」是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幫助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度過了1929—1933年的一場空前大災難。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得救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也緩過氣來了。這就使得「新政」能夠在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中獲得一席之地。

因為當時美國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所以很多貿易,商業都和美國有聯繫,關聯。而且歐洲剛發生完第一次世界大戰(雖說以是10年後,但還是沒有恢復好的),所以很多方面都得倚仗美國經濟資助,如貸款等。後來美國經濟危機,使美國自己的經濟都崩潰了,這樣的話歐洲必然會在經濟上有所波動。

那場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經濟模式,它不同於封建社會的閉塞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資本主義各國經濟之間的互補互利性很大,所以美國的經濟危機也會波及到歐洲,甚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回目錄
6 1929美國經濟危機 -分析原因
主要特點
1939年,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失業者正躺在停車場公園裡睡覺。
1929年-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的主要特點是,產能過剩,消費降低,經濟極度萎縮。請大家看一段資料「1930年春,福特汽車公司將每周工作日由6天減至5天,當年8月份,又減至3天。1929年,通用汽車公司賣出了550萬輛汽車,而1931年僅賣出50萬輛。在1929年至1933年間,工業生產縮減了一半多,國民收入減少了四分之三,批發價格下跌了三分之一。失業人數從1929年的150萬人增加到了1932年的1200萬人,占工作人口的將近25%」。

出現原因
以上只是表面現象,我們需要研究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在經濟危機發生后,伴隨的是大量企業的倒閉,當時美國有5000家銀行倒閉,那麼有多少生產企業倒閉呢?應該是數不勝數的。企業的倒閉意味著生產的極度萎縮,而作為經濟之水的貨幣在一定範圍內數量是恆定值,由此可推出貨幣應是通脹的,但是危機中表現的結果是通貨緊縮,並且這種嚴重的通貨緊縮一直到政府的直接干預才結束。

我們會質疑市場中的貨幣跑那裡去了,為什麼沒有起到購買消費的作用?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認識貨幣運行的法則,這裡給出一個公式:一個國家的貨幣數量(M)x貨幣使用頻度即流速(F)=可參與交易的商品總價值(W),這裡的條件是貨幣的價值不變。由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經濟蕭條,W會減少,由於M是一個基本恆定的值,那麼F一定是減少的,因此,我們只需要研究F降低的原因就可以分析出經濟危機的大概原因。

這裡只講兩個原因,第一是以貨幣為表現形式的資本,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慢慢集中到了少數人手中,財富分佈的極不均勻,使貨幣運行的速率降低了。這裡不詳細闡述,只補充一點,金融市場的投機行為會加速這種財富分佈的不均勻,因為在一個投機市場中,盈利的一定是極少數。

第二點原因應是大家會忽略的,就是貨幣的數量M也會影響F,由於當時實行的是金本位制度,並奉行自由的市場經濟,因此貨幣政策較為死板,貨幣數量M基本是一個恆定值,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可參與交易的商品總價值(W)大幅度增加,這樣F會向上變動,但這樣的變動是有一個極限的,因此,貨幣政策的因素也會影響經濟的正常發展。

讓我們看一下經濟大蕭條后發生了什麼? 各個國家都放棄了金本位制度,這裡按下不表,我們主要看一下美國實行的羅斯福新政:「聯邦政府通過立法對銀行系統進行監管,並整頓股票交易所,以防止1929年大崩潰重演;鼓勵發展工會以及勞資雙方開展談判,以此作為確保工人階級具有較高購買力的一項措施;頒布法律,為工作日設定了最低工資和最長工作時間;仿效德國、英國等國做法,通過社會保障法規,為失業者、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資金;向農場主提供補貼,鼓勵種植能夠保持土壤的農作物,並承擔抵押的賠償責任。」政府對自由市場經濟進行了強有力的干預,這種干預是通過赤字財政來實現的,其本質就是多發鈔票。因此預計實現了,美國出現了持續的通貨膨脹,這對一無所有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政府使他們擁有了購買力,而那些囤積貨幣的富裕階層,財富大幅度貶值,但這並沒有什麼,因為他們的致富能力沒有被削弱。政府通過干預經濟,重新分配了財富,並且成功了,在這種極端情況下的干預,使資本的流轉恢復到一個正常的狀態。 政府的經濟干預只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插曲,關鍵是我們是否掌握了經濟運行發展的規律,這裡我們從資本運轉的角度,可以窺其一斑。

回目錄
7 1929美國經濟危機 -造成原因
造成1929美國經濟危機的原因:

缺乏調節機制的制度是危機的根本原因。政府不對經濟生活加以干預的社會體制雖然對於調動個人活動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有積極作用,也有其局限性並可能產生消極後果。個人在利用法律賦予的自由,獲取個人幸福的能力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久而久之將導致財富和地位分配的兩極分化。自由放任市場經濟體制下因沒有對這種分化進行調節的機制,社會呈現因沒有對這種分化進行調節的機制,社會呈現嚴重的不和諧。壟斷便是自由競爭的結果,它損害了工人利益和社會公平,阻礙了中小企業自由發展。大批中小企業無法在壟斷企業的陰影下生存,紛紛倒閉,城市貧困人口大量增加。當時的美國是工業化國家中工傷致死率最高的國家。工人們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2到16小時掙取兩美元的工資,與之相伴的是頻繁的礦難和火災。紐約曼哈噸一家服裝廠為限制工人外出大門緊鎖,大火發生時,146名工人被活燒死。繁榮的背後,美國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和罪惡,並引發了一系列其他的負面後果,最終導致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

政府對整個國家宏觀經濟的不干預,直接導致了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為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種子。馬克思指出,一方面工人是消費品的主要消費者,另一方面,資本家卻儘可能地限制工人的交換能力,即工資。這樣,一旦生產普遍超過了主要來自工人的有限需求和消費,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這一時期,美國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社會財富高度集中。16家財閥控制著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53%,全國1/3的國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佔有。工業增長僅集中在少數部門,而其他老工業部門則開工不足,甚至出現了頭疼危機,大批工人因此失業。從1920年到1929年,生產率增長了55%,工人工資卻只上升了2%,而佔總人口1/5的農業工人的收入還不到非農業工人收入的40%,到1930年時,已低於30%,約60%的家庭還掙扎在每年200美元水平,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可見,固定不變的工資和不斷下降的農場收入這兩大因素結合在一起,導致了國民收入嚴重的分配不均,內需乏力,與不斷提高的生產效率共同構成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

嚴重的國際經濟不平衡也是引發危機的重要原因,一戰後美國從債務國一舉翻身為債權國,這種不平衡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戰爭債務的回收及巨額貿易順差使美國的黃金貯藏量在1913至1924年間從192,400萬美元,即世界黃金總貯藏量的一半。由於支付款到期,債務國不得不從美國進口的商品,一些國家則拖欠大量欠款,這些都動搖了美國的經濟和金融部門。美國日益增長的供應力大大超過國內外支付能力的需求。這一切都預示著一場大危機的到來。

美國銀行業的弱點是1929年股票市場崩潰的另外一個因素。印裔經濟學家萊維.巴特拉指出,財富集中的結果實質就是對經濟產生有害的影響,即:增加了有不可靠貸款的銀行數目,助長了最終連銀行也被捲入的投機狂熱。財富集中程度越高,易倒閉銀行的數目越多,並助長投機,衰退便越嚴重。馬克思也提出:「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中暴露和爆發的,而是在批發商業和身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的。」這是因為信用使經營者都可以大超過他們的資本從事經營;信用使經營者都可以大大超過他們的資本從事經營;信用使資本形式上的迴流速度因不以實際迴流時間為轉移而加快。生產經營規模與信用相互作用,不斷擴大。同時,在繁榮階段,股票、債券等虛擬資本的巨大增長和各種投機活動的大量興趣,又為進一步擴大信貸規模,提出了強烈的需求。信用的繁榮導致產業和商業的繁榮。但是,如前所述,當國內外的消費市場都在日益萎縮的情況下,資本迴流將減少並放緩,而當一些商號和銀行都放棄正常的預防措施,卻從事投機性質的冒險活動時,危機一觸即發。

市場經濟本身是風險經濟,經濟危機被稱作是市場經濟的一種「生理現象」。由此之後,為避免經濟危機,各國開始探索資本主義的改良之路,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干預作用逐步提高。

回目錄
8 1929美國經濟危機 -歷屆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產生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2008年爆發的目前仍處於金融危機階段

在戰後各國的歷次危機中,有的是屬於部分國家同期發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至於戰後究竟發生過幾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但嚴格說來,屬於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經濟危機,因為只有這三次危機表現了明顯的國際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機中,最嚴重的一次是戰前1929~1933年的大危機,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稱為「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后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各種矛盾激化的條件下發生的。危機長達4年之久,生產下降和失業增長都達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幾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還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業人數達到5000萬人左右,一些國家的失業率竟高達30~50%。資本主義世界的對外貿易總額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國來說,工業生產下降了56.6%,其中生鐵產量減少了79.4%,鋼產量減少了75.8%,汽車產量減少了74.4%,整個加工工業工人人數減少42.7%,支付工資總額降低57.7%,全失業人數達1200多萬人。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國法西斯乘機上台,它們相繼發動了侵略戰爭,直至 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的危機過去以後,轉入了一個長時間的「特種蕭條」階段。以後在生產還沒有發展到明顯的新高漲的情況下,又爆發了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至1939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打斷。1929~1933年的大危機是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不夠發展、資本主義的所謂「自動調節」還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發生的。它證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種矛盾已經尖銳化到這種程度,如果不由國家去進行調節和干預,則資本主義制度將岌岌可危。於是以這次大危機為轉折點,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了重大發展。 由於2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的的發展包含著局限性和不穩固性,盲目擴大的生產同容量相對穩定的國際國內市場發生尖銳的矛盾,導致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危機以美國紐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很快波及全美國,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危機發生后,各國統治者採取了以鄰為壑的短視政策,致命危機具有長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壞性。危機對全世界影響巨大,並給世界經濟發展留下深刻的教訓。

回目錄
9 1929美國經濟危機 -與2008金融危機比較
1929和2008金融危機比較

合作,一定要合作

1933年,紐約,男人在擺攤販賣他的家當。
如今,各國經濟通過貿易、資本流動等渠道環環相扣,發生在某一國的危機可藉此迅速蔓延,轉瞬之間成為危害世界經濟繁榮穩定的災難,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便是最好的例證。如果各國不能協調合作,則不僅不會遏制,反而可能加劇危機。因此,探討當前經濟環境下的全球合作尤為必要。

1929:不合作帶來困境

1930年,美國頒布《霍利-斯穆特關稅法》,為保護美國農業和相關商品,制定了美國歷史上最高的關稅。該法的實施給美國帶來暫時的解脫,一定程度上穩住了當時各主要行業的糟糕局面,但代價十分高昂。因為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報復接踵而至,世界貿易體系隨之崩潰。根據數據顯示,75個主要貿易國家的月度總進口值從1929年初的29.977億美元一直滑落到1933年的10.569億美元,縮減近一半。

可以說,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最終造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大蕭條。這正是非合作博弈的結果:在危機面前,只要一個國家為了自身利益,率先採取不合作策略,就會導致所有國家相應採取不合作策略,引起集體非理性。歷史的教訓值得我們借鑒,世界各國通過長期努力建立起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不能由於同樣的原因毀於一旦。

2008:美國孤力難以回天

轉觀當前,次貸危機作為美國資本遊戲的產物、全球危機的罪魁禍首,一直扮演著異常重要的角色,其深不可測的滲透力和持續的破壞力使得樂觀的美國人一次又一次深陷泥沼。

次貸危機自去年爆發至今,美國在應對過程中,已逐漸認識到忽視與他國合作的惡果。有個小細節值得關注,摩根大通針對收購貝爾斯登的盡職調查本可以持續數月。但是財長保爾森卻給雙方下令,必須趕在亞洲市場開市之前達成協議。保爾森此次發令所具有的濃厚行政色彩一度遭到美國投資界的質疑與反對,認為有損美國自由市場的良好形象。但事實證明,保爾森的判斷是明智的,全球股市之間的聯動性已今非昔比,次貸危機更是通過股市蔓延到世界各地,帶來全球主要股指的持續下跌,同時美國市場中也活躍著各國金融機構的身影。如果周邊環境持續惡化,世界經濟全面衰退,美國又怎能獨善其身?

監管,還是金融監管

許多人把大蕭條的發生歸因於美國缺乏對證券市場的有效監管。在危機發生后,美國建立起證券交易委員會,通過嚴刑峻法,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最終使證券市場恢復元氣。當前美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應該說比較完善,但是仍未能防範次貸危機的發生和蔓延。究其原因,監管不力是罪魁禍首。

1929:催生金融監管體制

大蕭條前夕,美國股市異常火爆,連傻瓜都能賺錢,但在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內幕交易、官商勾結和操縱股價等不法行為。虛假繁榮預示著崩盤不可避免。

股市崩盤一度引發美國政界對「要不要股市」的激烈爭辯。在此背景下,美國政府重拳出擊,審時度勢,毅然決定從加強監管入手,力挽股市於狂瀾之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於1934應運而生,其職能就是專門對證券交易進行監管。通過建立起包括美聯儲、證交會在內的一整套金融監管體系,在證券領域引入辯方舉證制度,加大對內幕交易等證券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等措施,美國金融體系如同被注入一針「強心劑」,美國股市也終在25年之後收復了所有失地。

2008:次貸暴露薄弱環節

次貸危機的爆發使美國的金融地位有所削弱,將美國經濟拖入衰退邊緣。

在這場風暴中,美國政府難辭其咎,扮演著不太光彩的角色。美國政府出於政治需要,讓普通老百姓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為房利美和房地美這兩家房貸融資機構發行的債券提供擔保,這兩家機構因而成了被寵壞的孩子,躺在政府的襁褓中,不計風險地向商業銀行發售次級抵押債券。現在看來,兩房的危機才是次貸危機全面升級的根源。

美國當今的金融監管體制跟不上形勢發展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美國金融業產品創新速度太快,產品設計過於複雜。從基礎產品到最高級的衍生品經歷層次很多,而且環環相扣,令人眼花繚亂,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池或存在監管疏漏,就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次貸危機的爆發引發了美國政府改革金融監管體制的強大意願。美國財長保爾森3月31日正式公布一項改革方案,將對美國金融監管體制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其中多個機構將被裁撤,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將極大加強。
 
7 1929美國經濟危機 -造成原因
造成1929美國經濟危機的原因:

缺乏調節機制的制度是危機的根本原因。政府不對經濟生活加以干預的社會體制雖然對於調動個人活動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有積極作用,也有其局限性並可能產生消極後果。個人在利用法律賦予的自由,獲取個人幸福的能力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久而久之將導致財富和地位分配的兩極分化。自由放任市場經濟體制下因沒有對這種分化進行調節的機制,社會呈現因沒有對這種分化進行調節的機制,社會呈現嚴重的不和諧。壟斷便是自由競爭的結果,它損害了工人利益和社會公平,阻礙了中小企業自由發展。大批中小企業無法在壟斷企業的陰影下生存,紛紛倒閉,城市貧困人口大量增加。當時的美國是工業化國家中工傷致死率最高的國家。工人們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2到16小時掙取兩美元的工資,與之相伴的是頻繁的礦難和火災。紐約曼哈噸一家服裝廠為限制工人外出大門緊鎖,大火發生時,146名工人被活燒死。繁榮的背後,美國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和罪惡,並引發了一系列其他的負面後果,最終導致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

政府對整個國家宏觀經濟的不干預,直接導致了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為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種子。馬克思指出,一方面工人是消費品的主要消費者,另一方面,資本家卻儘可能地限制工人的交換能力,即工資。這樣,一旦生產普遍超過了主要來自工人的有限需求和消費,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這一時期,美國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社會財富高度集中。16家財閥控制著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53%,全國1/3的國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佔有。工業增長僅集中在少數部門,而其他老工業部門則開工不足,甚至出現了頭疼危機,大批工人因此失業。從1920年到1929年,生產率增長了55%,工人工資卻只上升了2%,而佔總人口1/5的農業工人的收入還不到非農業工人收入的40%,到1930年時,已低於30%,約60%的家庭還掙扎在每年200美元水平,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可見,固定不變的工資和不斷下降的農場收入這兩大因素結合在一起,導致了國民收入嚴重的分配不均,內需乏力,與不斷提高的生產效率共同構成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

嚴重的國際經濟不平衡也是引發危機的重要原因,一戰後美國從債務國一舉翻身為債權國,這種不平衡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戰爭債務的回收及巨額貿易順差使美國的黃金貯藏量在1913至1924年間從192,400萬美元,即世界黃金總貯藏量的一半。由於支付款到期,債務國不得不從美國進口的商品,一些國家則拖欠大量欠款,這些都動搖了美國的經濟和金融部門。美國日益增長的供應力大大超過國內外支付能力的需求。這一切都預示著一場大危機的到來。

美國銀行業的弱點是1929年股票市場崩潰的另外一個因素。印裔經濟學家萊維.巴特拉指出,財富集中的結果實質就是對經濟產生有害的影響,即:增加了有不可靠貸款的銀行數目,助長了最終連銀行也被捲入的投機狂熱。財富集中程度越高,易倒閉銀行的數目越多,並助長投機,衰退便越嚴重。馬克思也提出:「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中暴露和爆發的,而是在批發商業和身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的。」這是因為信用使經營者都可以大超過他們的資本從事經營;信用使經營者都可以大大超過他們的資本從事經營;信用使資本形式上的迴流速度因不以實際迴流時間為轉移而加快。生產經營規模與信用相互作用,不斷擴大。同時,在繁榮階段,股票、債券等虛擬資本的巨大增長和各種投機活動的大量興趣,又為進一步擴大信貸規模,提出了強烈的需求。信用的繁榮導致產業和商業的繁榮。但是,如前所述,當國內外的消費市場都在日益萎縮的情況下,資本迴流將減少並放緩,而當一些商號和銀行都放棄正常的預防措施,卻從事投機性質的冒險活動時,危機一觸即發。

市場經濟本身是風險經濟,經濟危機被稱作是市場經濟的一種「生理現象」。由此之後,為避免經濟危機,各國開始探索資本主義的改良之路,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干預作用逐步提高。

回目錄
8 1929美國經濟危機 -歷屆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產生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2008年爆發的目前仍處於金融危機階段

在戰後各國的歷次危機中,有的是屬於部分國家同期發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至於戰後究竟發生過幾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但嚴格說來,屬於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經濟危機,因為只有這三次危機表現了明顯的國際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機中,最嚴重的一次是戰前1929~1933年的大危機,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稱為「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后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各種矛盾激化的條件下發生的。危機長達4年之久,生產下降和失業增長都達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幾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還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業人數達到5000萬人左右,一些國家的失業率竟高達30~50%。資本主義世界的對外貿易總額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國來說,工業生產下降了56.6%,其中生鐵產量減少了79.4%,鋼產量減少了75.8%,汽車產量減少了74.4%,整個加工工業工人人數減少42.7%,支付工資總額降低57.7%,全失業人數達1200多萬人。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國法西斯乘機上台,它們相繼發動了侵略戰爭,直至 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的危機過去以後,轉入了一個長時間的「特種蕭條」階段。以後在生產還沒有發展到明顯的新高漲的情況下,又爆發了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至1939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打斷。1929~1933年的大危機是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不夠發展、資本主義的所謂「自動調節」還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發生的。它證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種矛盾已經尖銳化到這種程度,如果不由國家去進行調節和干預,則資本主義制度將岌岌可危。於是以這次大危機為轉折點,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了重大發展。 由於2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的的發展包含著局限性和不穩固性,盲目擴大的生產同容量相對穩定的國際國內市場發生尖銳的矛盾,導致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危機以美國紐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很快波及全美國,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危機發生后,各國統治者採取了以鄰為壑的短視政策,致命危機具有長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壞性。危機對全世界影響巨大,並給世界經濟發展留下深刻的教訓。

回目錄
9 1929美國經濟危機 -與2008金融危機比較
1929和2008金融危機比較

合作,一定要合作

1933年,紐約,男人在擺攤販賣他的家當。
如今,各國經濟通過貿易、資本流動等渠道環環相扣,發生在某一國的危機可藉此迅速蔓延,轉瞬之間成為危害世界經濟繁榮穩定的災難,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便是最好的例證。如果各國不能協調合作,則不僅不會遏制,反而可能加劇危機。因此,探討當前經濟環境下的全球合作尤為必要。

1929:不合作帶來困境

1930年,美國頒布《霍利-斯穆特關稅法》,為保護美國農業和相關商品,制定了美國歷史上最高的關稅。該法的實施給美國帶來暫時的解脫,一定程度上穩住了當時各主要行業的糟糕局面,但代價十分高昂。因為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報復接踵而至,世界貿易體系隨之崩潰。根據數據顯示,75個主要貿易國家的月度總進口值從1929年初的29.977億美元一直滑落到1933年的10.569億美元,縮減近一半。

可以說,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最終造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大蕭條。這正是非合作博弈的結果:在危機面前,只要一個國家為了自身利益,率先採取不合作策略,就會導致所有國家相應採取不合作策略,引起集體非理性。歷史的教訓值得我們借鑒,世界各國通過長期努力建立起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不能由於同樣的原因毀於一旦。

2008:美國孤力難以回天

轉觀當前,次貸危機作為美國資本遊戲的產物、全球危機的罪魁禍首,一直扮演著異常重要的角色,其深不可測的滲透力和持續的破壞力使得樂觀的美國人一次又一次深陷泥沼。

次貸危機自去年爆發至今,美國在應對過程中,已逐漸認識到忽視與他國合作的惡果。有個小細節值得關注,摩根大通針對收購貝爾斯登的盡職調查本可以持續數月。但是財長保爾森卻給雙方下令,必須趕在亞洲市場開市之前達成協議。保爾森此次發令所具有的濃厚行政色彩一度遭到美國投資界的質疑與反對,認為有損美國自由市場的良好形象。但事實證明,保爾森的判斷是明智的,全球股市之間的聯動性已今非昔比,次貸危機更是通過股市蔓延到世界各地,帶來全球主要股指的持續下跌,同時美國市場中也活躍著各國金融機構的身影。如果周邊環境持續惡化,世界經濟全面衰退,美國又怎能獨善其身?

監管,還是金融監管

許多人把大蕭條的發生歸因於美國缺乏對證券市場的有效監管。在危機發生后,美國建立起證券交易委員會,通過嚴刑峻法,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最終使證券市場恢復元氣。當前美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應該說比較完善,但是仍未能防範次貸危機的發生和蔓延。究其原因,監管不力是罪魁禍首。

1929:催生金融監管體制

大蕭條前夕,美國股市異常火爆,連傻瓜都能賺錢,但在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內幕交易、官商勾結和操縱股價等不法行為。虛假繁榮預示著崩盤不可避免。

股市崩盤一度引發美國政界對「要不要股市」的激烈爭辯。在此背景下,美國政府重拳出擊,審時度勢,毅然決定從加強監管入手,力挽股市於狂瀾之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於1934應運而生,其職能就是專門對證券交易進行監管。通過建立起包括美聯儲、證交會在內的一整套金融監管體系,在證券領域引入辯方舉證制度,加大對內幕交易等證券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等措施,美國金融體系如同被注入一針「強心劑」,美國股市也終在25年之後收復了所有失地。

2008:次貸暴露薄弱環節

次貸危機的爆發使美國的金融地位有所削弱,將美國經濟拖入衰退邊緣。

在這場風暴中,美國政府難辭其咎,扮演著不太光彩的角色。美國政府出於政治需要,讓普通老百姓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為房利美和房地美這兩家房貸融資機構發行的債券提供擔保,這兩家機構因而成了被寵壞的孩子,躺在政府的襁褓中,不計風險地向商業銀行發售次級抵押債券。現在看來,兩房的危機才是次貸危機全面升級的根源。

美國當今的金融監管體制跟不上形勢發展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美國金融業產品創新速度太快,產品設計過於複雜。從基礎產品到最高級的衍生品經歷層次很多,而且環環相扣,令人眼花繚亂,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池或存在監管疏漏,就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次貸危機的爆發引發了美國政府改革金融監管體制的強大意願。美國財長保爾森3月31日正式公布一項改革方案,將對美國金融監管體制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其中多個機構將被裁撤,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將極大加強。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一方面工人是消費品的主要消費者,另一方面,資本家卻儘可能地限制工人的交換能力,即工資。這樣,一旦生產普遍超過了主要來自工人的有限需求和消費,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五分们习惯性选择性失明。。。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5分,5毛的到底怎么定义的。

只知道只要他们遇到一起,就狗咬狗起来。

就跟牛和熊,永远不可能调和。
各为其主耳
 
不过,我觉得当今社会很难再发生这么大,影响这么广的萧条了。

人类是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不会看到萧条就干等着,一定会想不同的方案去拯救市场。
 
各为其主耳

这个我知道,代表不同的主耳。

但是5毛代表中国吗?

5分代表美国为主的西方社会吗?

因为我觉得毛=角,分=美分。我是这么记的。不知道对不对。

反正看到毛和分吵架我就躲远远的。俺年纪大了看不了打群架的架势。怕怕
 
不过,我觉得当今社会很难再发生这么大,影响这么广的萧条了。

人类是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不会看到萧条就干等着,一定会想不同的方案去拯救市场。
庄家靠高抛低吸赚取差价,拉得越高,砸得越低,差价越大,该救市却砸,该抑制泡沫却尽力拉高,资本从来都是干为虎作伥、落井下石的勾当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