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原经理长病休
曼舞一江冬(加拿大)
靓妆离许久,方晓病长休。
去岁欢音响,今朝怨绪流。
只因官位跌,却道鹤山求。
中外皆如此,落差堪泛舟。
说实话,在加拿大呆得时间越长越会发觉其实人性都是一样的,这与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甚至政体、国民素质等等一切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它是一种与生具有的天性。以前总感觉加拿大人际关系不像中国那样复杂,从去年来酒店工作以后才发觉原来中国与加拿大人际关系完全一样。先说我们酒店的老经理,因为总部今年年初新调来一个经理,她由经理的位置降为主管,原来还想加拿大人素质真高,从经理降为主管,照常来上班,照常面带微笑。因为经理有单独的办公室,经理可以自己决定这个部门的一切事务,现在一切都是要给别人汇报。这就产生了一个落差。当时还在想,这加拿大人不学佛,不修禅何来如此定力?竟能接受如此落差。结果昨天我上班,因为很久没见到她,于是突然产生好奇心问我同事,我同事说她休长病假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恍然大悟,原来中外皆如此,很少有人能平静对待落差的!
其实,落差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人原来在高处呆得太久,一旦落地,就会感觉失重。假如一个人从来没在高处呆过,也就无所谓落差了。这样一想,感觉落不落差,纯粹就是一种人念。就像世尊在金刚经中所言:我说世界并非世界,所谓世界就是一合相,所谓一合相,就是不可说,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这个贪着其事,就是着相,而人一旦着相,就会有贪嗔痴三毒。就像原来的经理,现在降格为主管,她接受不了这种从高向低的趋势,于是,请长病假,逃离这个环境,但是,她逃离的只是一种外相,她逃离不掉的是因缘。所以,我读金刚经和六祖慧能大师一样:最喜欢的就是世尊在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离相生心。因为我们的心是一直在动的,要达到不起心动念是很难,很难的,甚至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修佛(注意:不是学佛)可以达到一种境界:无所住生心,也就是离相生心,何谓离相生心?就是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地,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相当难。众生面对一条河流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鱼的感受,马的感受,人的感受,我自己的感受,老者的感受,年轻人的感受,所有这一切感受都是着相(看河或者说接近河的因缘生出的感受)都是着相生心,自然就会有贪嗔痴三毒,一旦有贪嗔痴三毒就会造业。一旦造业就有善恶之分。所以起心动念是不可避免,关键是不要着相生心。那么不着相生心是什么呢?还是这条河,世尊已经给我们指出了处世间的方法:它就是一个叫河的名字!它就是一合相!
其事,修佛到一定的程度,会有很多事来袭,这些事会考验一个人的定!世尊说的三增上学,戒、定、慧,第一阶段戒很难,但通过学佛(注意:是学佛,不是修佛)可以达到,关键是定(通过学佛要达到定会越来越迷茫,这一关必须靠修,这个修不是简单的一个叫修的名字,也不是打坐入定的修,我个人认为就是在世间如何生活,也就是世尊所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故心应无所住而生起,故应活好当下。
再回到我那个老经理身上,她是因为一种落差而生出厌离,假如没有这个落差,她是不会生出厌离的。当然她之所以能厌离,是因为她当下有厌离的资本,因为她休病假照样可以生存。相反,如果她休病假不能生存,我想她肯定会在这里继续上班的。所以,我们要作某件事,要达到某种目的,单凭想象是没用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要有不被饿死的资本,否则,只能像箕子、微子饿死在首阳山。所以,佛法是离不开世间法的,从这一点看,佛法实际就是生活法,它告诉众生应该如何生活在世间。
从老经理的情况,我联想到自身,老经理走后,新来这个经理,对我一直非常冷淡,我去她办公室取钥匙和她打招呼,她都不理睬,有一次我去向她请假,因为要参加当地读诗会,就不能来上班了,我刚一开口她马上打断我:我现在没时间和你谈,回头我找你。于是,我就等她回头找我,她回头真来找我了,我说我下周六有事不能来上班,她马上对我说这种事你和主管说,我说:我和主管说了,主管说他做不了主,让我和你谈,她马上反问:哪个主管这样说?我说了主管的名字,她二话不讲立马就去找了那个主管。若在以往不修佛,我会立马辞职。20多年以前,就是因为我们外贸公司的经理没有答应将我外派常驻日本,而一个初中生竟然因为和经理有不正当关系而被经理提拔成我的科长,一气之下,马上辞职!一夜之间写出辞职书,别忘了,那个时候,我老婆怀孕,我父母正因为我弟弟车祸去世而处在悲伤中。我的辞职书上面写着要交给单位房子的。没有房子,我老婆孩子在哪里住?这些我都不考虑,因为那时认为,自己有能力再弄到房子。那时还没有修佛!
今天,已经修佛10年后的今天,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这一次,我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恨和冲动。因为我知道我要面对的是当下。我不是老经理,她有家庭,可以相互取暖生存,或者说她有资本可以不需工作生存。我现在孤身一人,如果今天因为新经理对自己冷淡而辞职,接下来是没法生存的。毕竟还不到60岁,为了延续色身,还需要工作。这就是我的当下!面对这个当下,我只能接受。既然是只能接受,又何必为别人的冷淡而生烦恼呢?她不理睬,见了她照样打个招呼,因为打个招呼对我而言无非就是多一句话,但是对我的修行来讲则是跨越了一座山。我们没法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每个人看世界的目光是不同的,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呢!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把自己放下,无所谓的,我来这里工作只是因为我要为五斗米生存,既然如此,还管什么人如何对待自己,她愿意这样对待我,就让她这样下去吧!我改变不了她,我只能接受她,除非我像老经理那样,不工作也能生存。
所以,当一个人不着相而生其心,就会感觉没有一丝一毫的烦恼。因为烦恼都是自己找的。
所谓看破,不是看破红尘,因为红尘就在那里,无所谓看破与看不破。看破的只是相。
所谓放下,不是放下自我,因为每天都是自我周旋,放下的是执念。以我为中心的执念,她为啥对我这样?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引起她对我这样,我应该怎么办?为什么我总会给人带来不快?
我又没惹她,她这样对我是不是有病?于是我开始起烦恼。相反,我根本不在意她,她爱怎么样关我屁事。我来只是因为我要靠这份工生活。我自己只要感觉做得没错,就不要在意她的行为。都是围绕我字,但念不同,所造的业不同。果也不同。
所以,修佛不是忘我!(而是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过程)修佛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感觉:他间一切皆为幻象。想起世尊的格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不是狂话,这是实话,当我只看自己的言行的时候,会发觉自我的提升是最快乐的事情!
此时回头再看落差堪泛舟,感觉太正常不过了。当修佛到一定的程度会感觉世间一切都是正常的。因为它们都属于因缘。
曼舞一江冬(加拿大)
靓妆离许久,方晓病长休。
去岁欢音响,今朝怨绪流。
只因官位跌,却道鹤山求。
中外皆如此,落差堪泛舟。
说实话,在加拿大呆得时间越长越会发觉其实人性都是一样的,这与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甚至政体、国民素质等等一切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它是一种与生具有的天性。以前总感觉加拿大人际关系不像中国那样复杂,从去年来酒店工作以后才发觉原来中国与加拿大人际关系完全一样。先说我们酒店的老经理,因为总部今年年初新调来一个经理,她由经理的位置降为主管,原来还想加拿大人素质真高,从经理降为主管,照常来上班,照常面带微笑。因为经理有单独的办公室,经理可以自己决定这个部门的一切事务,现在一切都是要给别人汇报。这就产生了一个落差。当时还在想,这加拿大人不学佛,不修禅何来如此定力?竟能接受如此落差。结果昨天我上班,因为很久没见到她,于是突然产生好奇心问我同事,我同事说她休长病假了。听到这个消息,我恍然大悟,原来中外皆如此,很少有人能平静对待落差的!
其实,落差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人原来在高处呆得太久,一旦落地,就会感觉失重。假如一个人从来没在高处呆过,也就无所谓落差了。这样一想,感觉落不落差,纯粹就是一种人念。就像世尊在金刚经中所言:我说世界并非世界,所谓世界就是一合相,所谓一合相,就是不可说,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这个贪着其事,就是着相,而人一旦着相,就会有贪嗔痴三毒。就像原来的经理,现在降格为主管,她接受不了这种从高向低的趋势,于是,请长病假,逃离这个环境,但是,她逃离的只是一种外相,她逃离不掉的是因缘。所以,我读金刚经和六祖慧能大师一样:最喜欢的就是世尊在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离相生心。因为我们的心是一直在动的,要达到不起心动念是很难,很难的,甚至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修佛(注意:不是学佛)可以达到一种境界:无所住生心,也就是离相生心,何谓离相生心?就是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地,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相当难。众生面对一条河流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鱼的感受,马的感受,人的感受,我自己的感受,老者的感受,年轻人的感受,所有这一切感受都是着相(看河或者说接近河的因缘生出的感受)都是着相生心,自然就会有贪嗔痴三毒,一旦有贪嗔痴三毒就会造业。一旦造业就有善恶之分。所以起心动念是不可避免,关键是不要着相生心。那么不着相生心是什么呢?还是这条河,世尊已经给我们指出了处世间的方法:它就是一个叫河的名字!它就是一合相!
其事,修佛到一定的程度,会有很多事来袭,这些事会考验一个人的定!世尊说的三增上学,戒、定、慧,第一阶段戒很难,但通过学佛(注意:是学佛,不是修佛)可以达到,关键是定(通过学佛要达到定会越来越迷茫,这一关必须靠修,这个修不是简单的一个叫修的名字,也不是打坐入定的修,我个人认为就是在世间如何生活,也就是世尊所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故心应无所住而生起,故应活好当下。
再回到我那个老经理身上,她是因为一种落差而生出厌离,假如没有这个落差,她是不会生出厌离的。当然她之所以能厌离,是因为她当下有厌离的资本,因为她休病假照样可以生存。相反,如果她休病假不能生存,我想她肯定会在这里继续上班的。所以,我们要作某件事,要达到某种目的,单凭想象是没用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要有不被饿死的资本,否则,只能像箕子、微子饿死在首阳山。所以,佛法是离不开世间法的,从这一点看,佛法实际就是生活法,它告诉众生应该如何生活在世间。
从老经理的情况,我联想到自身,老经理走后,新来这个经理,对我一直非常冷淡,我去她办公室取钥匙和她打招呼,她都不理睬,有一次我去向她请假,因为要参加当地读诗会,就不能来上班了,我刚一开口她马上打断我:我现在没时间和你谈,回头我找你。于是,我就等她回头找我,她回头真来找我了,我说我下周六有事不能来上班,她马上对我说这种事你和主管说,我说:我和主管说了,主管说他做不了主,让我和你谈,她马上反问:哪个主管这样说?我说了主管的名字,她二话不讲立马就去找了那个主管。若在以往不修佛,我会立马辞职。20多年以前,就是因为我们外贸公司的经理没有答应将我外派常驻日本,而一个初中生竟然因为和经理有不正当关系而被经理提拔成我的科长,一气之下,马上辞职!一夜之间写出辞职书,别忘了,那个时候,我老婆怀孕,我父母正因为我弟弟车祸去世而处在悲伤中。我的辞职书上面写着要交给单位房子的。没有房子,我老婆孩子在哪里住?这些我都不考虑,因为那时认为,自己有能力再弄到房子。那时还没有修佛!
今天,已经修佛10年后的今天,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这一次,我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恨和冲动。因为我知道我要面对的是当下。我不是老经理,她有家庭,可以相互取暖生存,或者说她有资本可以不需工作生存。我现在孤身一人,如果今天因为新经理对自己冷淡而辞职,接下来是没法生存的。毕竟还不到60岁,为了延续色身,还需要工作。这就是我的当下!面对这个当下,我只能接受。既然是只能接受,又何必为别人的冷淡而生烦恼呢?她不理睬,见了她照样打个招呼,因为打个招呼对我而言无非就是多一句话,但是对我的修行来讲则是跨越了一座山。我们没法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每个人看世界的目光是不同的,十个指头还不一般齐呢!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把自己放下,无所谓的,我来这里工作只是因为我要为五斗米生存,既然如此,还管什么人如何对待自己,她愿意这样对待我,就让她这样下去吧!我改变不了她,我只能接受她,除非我像老经理那样,不工作也能生存。
所以,当一个人不着相而生其心,就会感觉没有一丝一毫的烦恼。因为烦恼都是自己找的。
所谓看破,不是看破红尘,因为红尘就在那里,无所谓看破与看不破。看破的只是相。
所谓放下,不是放下自我,因为每天都是自我周旋,放下的是执念。以我为中心的执念,她为啥对我这样?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引起她对我这样,我应该怎么办?为什么我总会给人带来不快?
我又没惹她,她这样对我是不是有病?于是我开始起烦恼。相反,我根本不在意她,她爱怎么样关我屁事。我来只是因为我要靠这份工生活。我自己只要感觉做得没错,就不要在意她的行为。都是围绕我字,但念不同,所造的业不同。果也不同。
所以,修佛不是忘我!(而是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过程)修佛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感觉:他间一切皆为幻象。想起世尊的格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不是狂话,这是实话,当我只看自己的言行的时候,会发觉自我的提升是最快乐的事情!
此时回头再看落差堪泛舟,感觉太正常不过了。当修佛到一定的程度会感觉世间一切都是正常的。因为它们都属于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