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人生宝典(一)白话解说(3)

中级人生宝典(一)白话解说(3)



雪峰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远古无镜子,人们对着盛有水的器皿照看就像今天照镜子一样,故有“鉴于止水”而“莫鉴于流水”的说法。意即只有面对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心也静下来。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解牛)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心神还在不停地运行。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内心。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道德的毁败在于追求名声,知识智巧则产生于争斗。
人皆知有用之用,难知无用之用。
人们都知道看起来有用处的事物的功用,但难以知道那些看起来似乎没有用处的事物的功用。看起来似乎没有用处的事物往往有大功用。

久与圣人处,则无过。
长时间与圣人相处,就不会有过错。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有人的形貌,却没有人内在的七情六欲。有人的形体,所以能合与人群而没有人能察觉;没有人的七情六欲,所以不会惹上世俗间的是是非非。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
了解天道的运行,并且知道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那些嗜好和欲望太强的人,他们天生的神智也就很浅。即缺少智慧和灵性。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古时候的“真人”,将生死都看的很淡。生不知喜悦,死也不懂得厌恶。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小的迷惑会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会使人迷失本性。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凡人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仙人则以身殉道,道为恒,故仙人乃久。
俗人为了利可以去死,文人士大夫为了名可以献身,凡人为了家族可以不要命,圣人则为了天下可以慷慨捐躯。仙人则能做到以身殉道。道是永恒的,所以仙人的生命可超脱凡俗的生死界限,达到长久。

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以知也。
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却不知道探索他所已经知道的。

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钦。
通晓大道因而万事自然完满成功,无心求什么因而鬼神敬佩钦服。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静空明的心境就不会具备;纯静空明的心境不具备,那么心神就不会专一安定;心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

执道者德全,执德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持守道的人德行才完备,德行完备的人身形才完整,身形完整的人心神才健全。心神健全才是圣人之道。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保持淳厚素朴的天性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跟他媲美。
以上帝为宗,以神佛为主,以无为为常。圣人之道也。
以上帝为根本,以神佛为中心,以顺应无为为常规。这才是圣人之道。

至仁无亲,至知无谋,至信辟金。
最大的仁爱就是对任何人都不表示亲近,最高的智慧无须谋略,信念达到专一,其势不可挡。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
不带头去享福,不领头去闯祸,外有所感而后内有所应,有所逼迫而后有所行动。

哀莫大于心死。
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心灵的僵死,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气定神闲,心神始终不会改变。

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音,无动不生无而生有。
形体动的时候不会产生新的形体,而是产生影像;声波振动的时候不会产生新的声波而是产生声音;“无”发生变化不会生出“无”而是生出“有”。

死之于生,一往一返。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乎?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以求生者非惑乎?吾又安知今生生非昔之死乎?
死对于生来说,好比是一来一去。因此,在这个地方死了的人,又怎么知道不是在另一个地方获得新生的人呢?生死大致就是这么回事。我们凭什么说那些想方设法求生的人不是糊涂的人呢?我们又凭什么知晓现在生的人不是过去死去的人呢?


大哉死乎!仙人升焉,君子归焉,小人伏焉。
死,真是伟大啊!得道的仙人终于可以超脱世俗升天了(进入千年界、万年界),人性完美、有修养的君子也可以回家了(进入千年界),那些为恶的小人也该去他们应该去的地方了(进入生命的下界)。

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也;取也,欲也,失其所也。
关键在于保持静,最好是虚。清静与虚无,便得到了事情的真谛;争取与欲求,反而会使道离之而远去。

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时随生,随时随死。往来衔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日似不易,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事物在那里减损了,却在这里有了盈余;在这里成长了,却在那里有了亏缺。减损、盈余、成长、亏缺,随时发生,随时消失。一往一来,头尾相接,一点间隙也看不出来,谁感觉到了呢?这也像人们从出生到衰老一样,容貌、肤色、智慧、体态,没有一天不发生变化;并不是在婴孩时就停顿而不变化了。其间的变化一点觉察不到,等到衰老来到了才明白。

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不逆者。
最诚心的人,是可以感动万物的。可以感动天地,感动鬼神,横行天下而没有违抗的人。

凡顺则喜,逆则怒,此有血气者之性也。
凡遇到与道相合的情况就高兴,遇到逆道而行的情况则生气,这是有血气者的天性啊。

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福祸之乡。
要想刚硬,必须要坚守柔软;要想强大,必须要保持虚弱。柔软积聚多了一定刚硬,虚弱积聚多了一定坚强。看他所积聚的是什么,就可以知道他祸与福的发展方向。


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功妙,其功深,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者,始可学仙术矣。
一切有生命的气,一切有形状的物,都是虚幻的。创造万物的开始,阴阳之气的变化,叫做生,叫做死。懂得这个规律而顺应这种变化,根据具体情形而推移变易的,叫做化,叫做幻。造物主大能的奥妙,高深莫测,本来就难以全部了解和掌握。因为有具体形体的事物智巧显露,能量低浅,所以随时发生,又随时消灭。懂得了幻化与生死没有什么不同的人,可以开始学习修道成仙之术了。

人无信仰,其心必多诈、多贪。
人如果没有信仰,他的内心一定多有奸诈与贪婪。

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
钱财积攒得不多贪婪的人总是忧愁不乐,权势不高不大而私欲很盛的人便会悲伤哀叹。

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
力量不够便作假,智巧不足就欺诈,财力不济便行盗。
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所不知而后知。
万物都有生却看不见它的本源,万物都有出现的时候却寻不到它出的门径。人们都尊崇靠自己的智巧所了解的知识,却不懂得凭借自己智巧所不知道的那些(如本源、门径),(只能通过感悟)然后才能知道。

穷则反,终则始。
两极相通,物极必反,终其所欲,即可新生。
天下大器也,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道看似千变万化,经常变易,实在不易其本,智慧高深莫测的人,能掌握道不易的特性,不会随着眼花缭乱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有道的人跟凡俗之人大不一样的地方。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
同类相互汇聚,同声相互应和。

人有八疵:非其事而事之,谓之偬;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则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
人有八种毛病:不是自己职分以内的事也兜着去做,叫做揽;没人理会也说个没完,叫做佞;迎合对方的意图说话,叫做谄;不辨是非巴结奉承,叫做谀;喜欢背地说人坏话,叫做谗;离间故交挑拨亲友,叫做害;称誉伪诈败坏他人,叫做慝;不分善恶是非,笑里藏刀,暗暗攫取合于己意的东西,叫做险。

事有四患: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狠;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
事有四种祸患:喜欢干预国家大事,随意改变法度和常规,以求取功名,称作沽名钓誉;自恃聪明专断独行,侵占他人财物满足己用,称作利欲薰心;知过不改,听到劝说却变本加厉,称作刚愎自用;跟自己相同就认可,跟自己不同即使是好的也认为不好,称作矜夸自负。

能去八疵,无行四患,孺子可教。
能够清除八种毛病,不行四种祸患,方才可以教育。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真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不离开道的人,称做天人;不离开精质的人,叫做神人;不离开本真的人,叫做真人。以天为主宰,以德为根本,以道为门径,能预见变化兆端的叫做圣人;视仁为恩德,视义为至理,行为举止讲究礼仪,用音乐来调和性情,表现温和而仁慈的叫做君子;

人皆取先,己独取后;人皆取实,己独取虚;人皆求福,己独曲全。
别人都争先,自己独居后;别人都求实惠,自己独求虚无缥缈;别人都祈求福佑,自己独委曲求全。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上与造物者同游,而下与超脱生死,无终始分别的人做朋友。
梦有正梦、噩梦、思梦、寐梦、喜梦、惧梦,梦非虚幻无迹,乃神之所示,前世后世过去未来之经验也。
从起因看,梦有六种,一是平时自然而然的梦,二是因惊愕而致梦,三是因思虑而致梦,四是因醒悟而致梦,五是因高兴而致梦,六是因畏惧而致梦。梦并不是虚幻、无迹可寻的,往往含有神灵的某种启示,或者前生后世过去未来的人生经验。

来源:生命禅院网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