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何以在教育领域一枝独秀?看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

最大赞力
0.00
当前赞力
100.00%
中国古代的教育(图片:〔明〕仇英画作)


中国古代的教育(图片:〔明〕仇英画作)
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儒家教育。孔子杏坛讲学,门徒三千,开创了儒家教育的先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尊崇地位;隋唐以后开科取士,极大的促进了儒家教育的发展,自此以后达到鼎盛,千年不衰。

谈到教育, 大家肯定会想到孔老夫子,因为中华民国的教师节9月28号据说就是孔子的生日。大多数人可能还会记得他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有的还能背诵一套论语的章节。可见孔子中国人的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那么为什么是孔子呢?中国古代的教育体制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教育萌芽(夏朝商朝公元前 2010年-1046年)
相传早在夏朝,政府就设立了官方学校,名为官学。到了商代时期,这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了,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统,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发现当时的学校被称为大学、右学等,学习内容以占卜,武艺、礼仪、舞蹈,音乐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有很多涉及。而授课老师则由当时的巫师、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教育对象主要是针对贵族子弟,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在官学接受教育的。

西周(公元前1046年-771年)
到了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官方学校。国学又被分成大学和小学两级,不过这里说的大学和小学与当代的名词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可是这西周前期战事频繁,有武王克商啊,周公东征啊,所以当时的学校教育以军事为主。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后,便开始重视文化教育,中国的礼乐文化逐渐形成。相传周公所著的《周礼》创建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婚丧嫁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使其成为当时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并且直接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中国社会。

东周 公元前 771年-247年
西周灭亡后,平王东迁,占地十分狭小,周天子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更别提对诸侯的制约了,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诸侯们开始各自为政,设立自己的官学,被称为“庠宫”。教育开始由官方向民间延伸和发展,私学得到了充分发展。所谓的“百家争鸣”就是当时文化教育的典型写照。

古代、教育、学生、老师、教学、儒家 (图片:新唐人文化古今栏目提供)


开办私学(图片:新唐人文化古今栏目提供)
当时最著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孟子、荀子,主张恢复礼制,并开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老子、庄子、列子,主张清净无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之道;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为墨子,主张博爱,重实践;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吴起,韩非子、商鞅,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治理人民,富国强兵。其他学派还有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兵家等等等等。


中华文明起源于河图洛书,中华文化也是修炼文化。诸子百家学说干扰了人们对神的信仰,使人们过于追求学说、理论,社会上门派林立,各说各的好。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就是为了名利而互相打压对方推崇自己的门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各种学说越来越多。人们已经无所适从,社会风气也极为败坏。东周时代的各种学派中,影响最为深广的是孔子创设了儒家文化,提倡继承周代礼乐文化,认为周礼借鉴了夏、商两朝的礼法,丰富多彩。而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孔子大力推行六艺教育,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御就是驾车。据说他的三千弟子当中,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孔子之后,六艺教育与六经教育成为儒家教育两大传统。

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而儒家只是众多学派中的一个。孔子的教育主张也没有太多人认同和赏识。 但是由于孔子一生学而不厌,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不少教学经验,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其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许多教学经验至今仍在延用。

秦朝 (公元前221-206)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遭遇到沉重打击。当时丞相李斯给秦始皇上书“焚书令“ , 提出“焚书”奏请,说:“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是说,每当皇帝下个诏令,这些人就用自己所谓的学说,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的利益去评论,街头巷议,惑乱人心。说“从前诸侯并起纷争,才大量招揽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请求始秦皇下令禁止私人办学,并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除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之外,全部焚毁。

秦始皇考虑到当时的情况,知道人们多年来受这类书籍影响太深了,而且又都是根据自己的一孔之见去理解,根据自己的眼前利益去解读,根本就不考虑天下大义及自己真正的长远利益。为了自己所理解、所认为的东西,甚至一些虚名而不顾性命。这样的情况下,焚书以求得解除异端,维护天下局势,是必须的。于是他批示“制曰:可。”而不是“诏曰:可。”表明这个圣旨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也就是小范围的,既肯定了李斯的建议,但也暗示了焚书的范围和程度。

当时是官方,也就是博士官署把所有的书籍都保留了一套。所焚的书只是“诗、书、诸子”等,“秦纪、医药、卜巫、农家经典、种树” 等书不在焚毁之列。若想查询、研学,政府及博士手中都留有完整档存。

西汉 (公元前202-公元208)
基于秦朝的经验教训,汉朝初期采用了道家黄老之术治国,讲究因循无为,所以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成了当时的主要理论指导。西汉初期,教育制度逐渐完善。学校类型主要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但是经历了汉初的多次异姓诸侯和同姓诸侯的叛乱,汉武帝即位后,为适应新政的需要,让各地推荐贤良之士入朝议政,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他在和汉武帝对话的过程中提出了大量教育改革的建议,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将所有学说统一到一家之上。于是儒家经典开始成为皇帝培养人才的必学课程。并且主导了中国教育达两千多年之久。

古代、教育、学生、老师、教学、儒家 (图片:新唐人文化古今栏目提供)


儒家经典主导了中国教育达两千多年之久(图片:新唐人文化古今栏目提供)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成立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自太学设立后,教育开始真正地走向民间,不只针对士族子弟开放了,对学生的出身不做严格要求,为才适用,奖励贤能,并对家境贫寒者提供资助。使得出身寒门的庶族子弟也有机会出任各级官吏。武帝时期那个妇孺皆知的朱买臣便是自学成才被推荐进入朝廷并出任郡守的。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
东汉时期,国家大量兴办官学,并通过行政手段给予保护,国家教育管理机构也逐步完善。学生可以通过考核考试从低级学校升入高级学校,最终到京城的太学学习。地方学府兴起,主要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在辞、赋等方面也有涉猎,为唐宋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等。

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589年)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长达三四百年的混乱时期。在这种大规模战乱年代,政局动荡, 官学衰落,广大士族阶层转而从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周易》中寻找寄托,形成了“玄学清谈”。陶渊明和“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100多年前就已经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则出现爆发式增长。


佛教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因为建筑了大量的寺庙。所以带动了建筑,雕塑,绘画,甚至音乐的发展。由此也带来了各种技艺的教育传承。其实从久远的历史以来中国的教育技艺的传承就一直有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师父带弟子的教育传承。这包括很多行业都是如此,医学,绘画,武术等等。很多的技艺都在民间流传,有的甚至是历代单传,而这种教育体系的传承对弟子要求极其严格,所挑选的弟子都是德才兼备之人,所学的技艺也都是为了造福社会而不是谋一己之私利。

古代、教育、学生、老师、教学、儒家 (图片:新唐人文化古今栏目提供)


师父带弟子的教育传承 (图片:新唐人文化古今栏目提供)
魏晋南北朝也是中国古代家族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政局动荡和官学衰落,导致地方私学兴盛起来,家族教育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模式。当时的贵族家庭更倾向诗、书、朝仪等方面的教育,有些家族则世代只通一门,或历史,或礼仪,或琴棋书画,王羲之,王献之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教育模式在魏晋南北朝以后趋于固定:从贵族走向民间,官学和私学并进,儒家学说一花独放。接下来的问题是寒门子弟接受教育后,却发现自己的才学无处可用。汉朝的察举制曾使得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出任各级官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更看重家族出身,而不重视个人才学,阻隔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剧了社会矛盾。此时的中国社会急需一种更加合理、公平的选官制度,这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科举制,它直接影响了以后中国一千多年的教育体系。

新唐人《文化古今》制作组提供

更多文章请点击《文化古今》系列。

责任编辑:文思敏
 

Similar threads

家园推荐黄页

家园币系统数据

家园币池子报价
家园币最新成交价
家园币总发行量
加元现金总量
家园币总成交量
家园币总成交价值

池子家园币总量
池子加元现金总量
池子币总量
1池子币现价
池子家园币总手续费
池子加元总手续费
入池家园币年化收益率
入池加元年化收益率

微比特币最新报价
毫以太币最新报价
微比特币总量
毫以太币总量
家园币储备总净值
家园币比特币储备
家园币以太币储备
比特币的加元报价
以太币的加元报价
USDT的加元报价

交易币种/月度交易量
家园币
加元交易对(比特币等)
USDT交易对(比特币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