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深度文章,上海土著家庭究竟有多穷?

上海土著家庭穷的到底有多穷?​

一般我们在上海的外地人大多都认为上海本地人家庭都特别有钱,就算有些挣钱能力不强,起码有房,至少也是几百万资产啊!
直到有一次在肯德基无聊和一个上海本地大叔聊天,他说他自己名下没有房,住的是丈母娘家的房子,连洗澡间都没有,让我感觉还挺惊讶的。
那我想问,上海本地家庭,最穷的到底有多穷?

上海土著家庭穷的到底有多穷?​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上海还有这样一大群本地人,住在这样的环境里,比如,5平米的房间要住人,还要加个马桶进去。





一般我们在上海的外地人大多都认为上海本地人家庭都特别有钱,就算有些挣钱能力不强,起码有房,至少也是几百万资产啊!

直到有一次在肯德基无聊和一个上海本地大叔聊天,他说他自己名下没有房,住的是丈母娘家的房子,连洗澡间都没有,让我感觉还挺惊讶的。

那我想问,上海本地家庭,最穷的到底有多穷?

他们见过有钱的生活是怎样

对于自己穷困的现实感受

这是一种焦灼,怨恨却无法逃脱的窘境



搭车失误的土著



我姨婆家大致有一点竞争之力。

一家六口人住在陕西南路,知青回城后照顾的公产房,使用面积32.27平方米,总体呈五角形,中间用隔断打成两个区域,儿子一家三口住一半,老两口带着老母亲住一半。这套房对应学区特别牛批,市价每平米六位数,然并卵,这是公产,还要给房管局交房租的。

他家人八十年代初回到上海,之后都在长乐路陕西南路一片工作。姨爹在粮站,姨婆辗转几处做售货员,当年都算是好工作。但姨爹终生凡事张口闭口“法租界”,绝口不提尤其痛恨自己祖上其实来自苏北,能到上海纯属运气使然。85年他们有了儿子,姨婆就开始张罗着换房,但法租界的房子岂是那么容易就买到手的?

九十年代初家中另一位长辈退休回到上海,在浦东买房定居,姨婆又开始心动。当时上海有动迁优惠政策,假如搬到亲戚居住的周家渡,只要两万元差不多就能买到六十平米的两居室。当时住房贷款很容易申请,但姨婆不敢和银行打交道,只是写信通知娘家各路亲戚,大家都很支持。我妈当时月工资38元,得知她要换房之后,还汇去一百五十元以表心意。

但到了姨爹那里就是寻死觅活的不行,浦东那是什么地方,坚决不去,撒泼打滚。姨婆性格本就软弱,想想儿子也刚上小学,学校是全上海最好的几所之一——咬咬牙也就放弃了计划,打算在亭子间里再忍忍,忍到儿子初中毕业。看上的新房子毕竟在浦东,体面人谁会买浦东的房子呢!

然而,还没等到儿子上初中,浦东就修成了新的世纪大道,粮食系统的铁饭碗却风雨飘摇,最终惨遭裁撤。原本想着靠儿子翻盘,儿子却“不意外”地继承了我家男性普遍不成器的特质,爹娘砸进了老本才勉强送进了一所不起眼的普高,三年后更是继续向西,考到了青浦的某所大专,逃离了亭子间。

新世纪之后,他们这种老售货员在百货行业不再吃香,一到年龄立刻被退休政策送回家。姨婆夫妻俩年轻时候都在听从号召,从来没拿到什么文凭,中年之后一直在愁房子愁日子,再就业十分艰难,纵使如此姨婆也不想在家里对着姨爹,宁可去做服务员也要出去工作,只是晚上回来洗漱睡觉。姨爹每天在家守着老娘,自己也不耐烦,但儿子老婆都不在,只能硬着头皮端茶倒水伺候着。

儿子毕业后回到家,勉强托关系在边缘机关找了个小蚂蚁工作。姨婆还是在外打工,只是晚上回来。那时候智能机还没发展起来,三个人经常在家里互相大眼瞪小眼,用找茬挑刺来消磨生活的无趣。(我去过一次他家的亭子间,电脑放在楼梯下木头打的一个小空间里。当时流行摄像头网恋,孙子一开摄像头,奶奶或者父亲就必定凑到后边展示她松垮的白色/花色大背心)这样的日子两三年后儿子终于忍无可忍,跑到单位旁边自己租了一间房,也开始谈女朋友。

无奈薪水微薄,不到半年后就被迫向母亲求援。姨婆跑去看了看儿子,对儿子开始谈朋友这件事表现出极大的欣慰,并允诺替他付房租,但姨爹不同意,姨爹坚持一家人就要齐齐整整,何况奶奶还需要人照顾……但没人理他,姨婆也顺势搬进了店里的集体宿舍,干脆只有周末才回家。

分开后这家人难得安生了两三年,但好景不长,姨婆在工作时巧遇亲戚,亲戚把她在火锅店打工的事情爆料给了娘家人,娘家人集体勃然大怒,上门质问姨爹;另一方面亭子间第N次可能拆迁,儿子借着这波传言趁机和女朋友领了证。因为有喜事,亲戚就没有太质问姨爹父子俩,只是警告了一下,另外苦劝姨婆不要再辛苦打工,娘家会保证她的生活费,留下钱便走了。

可能因为年近三十,儿子在套牢女朋友时手段相当过激,两人实际上是奉子成婚。孩子很快出生,拆迁却没了影儿。不仅没影,还终于被打上了保护区的戳。等到小夫妻加上新生儿也被迫挤进这个逼仄的亭子间时,姨爹和奶奶为了孙子选择了风平浪静,但小夫妻两人开始不停地抱怨,新媳妇抱怨儿子骗婚,儿子辱骂父母没本事,要他们再掏钱,供自己一家三口出去租房住。

但这时已经是2014年,以姨爹和姨婆的内退工资,怎么也不可能有闲钱再支撑小两口带着孩子出去租房。一大家子人憋在亭子间里,每天都活的像44年的IJN。熬了一段时间后姨婆忍无可忍,再次溜出家门去火锅店打工,但这时她已经快七十岁,老板不敢用她做服务员,好说歹说才让她在后厨做个配菜。姨婆找到工作后便不太顾家,儿媳妇没见过这情况不知道,儿子立刻动了心思,再次提出要姨婆出钱给他们租房住。姨婆考虑老人们的身体都已经开始不好,原单位也没了(这种情况职工医保周期长,真有事了靠不住),便拒绝了儿子的要求,直说要存钱养老……

儿子大怒,旷工跑到素未谋面的他大姨那里投诉自己的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要钱……

他大姨也就是我姥姥听完整个人都不好了,带着姐妹、女儿和孙女们杀到上海。之前那次去姨婆家质问的亲戚年纪颇大,可能忍耐力比较高,但我们一到他家整个就震惊了,我们早就知道是小小的“团结户”亭子间,却不知道能住成这个样子。屋里所有风貌跟八十年代刚搬进来的时候几乎没有区别,做饭出门上厕所靠痰盂,没有空调,只有折叠扇和小窗机。

不成器的儿子很快和老婆离了婚,孩子在互相推卸责任之后决定给男方抚养。之前我去上海时勉强走了个亲戚,看到别人问小孩:“上周你妈带你跟谁出去玩,是二爸爸还是三爸爸”。

……就,好吧。

土著穷95%因为搭车失误,在他们家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这时候还要说颜值的重要性:

姨婆从小到大虽然一直不断在响应号召,但从未像她的兄姐一样吃过什么苦,为什么,因为长的特别可爱。不是大美女,是特别惹人怜爱的可爱,用明星举例的话大概是安达佑实那种长相……

她的几个姐姐都是先去新疆或者黑龙江修地球,百般争取才能勉强兼职去做个孩子王教教书;而姨婆插队从来没种过一天地,直接进供销社做售货员;回城时也没跑几趟没求人,为了要房子找人结婚,立刻大把的单身狗凑上来给她挑(当时已经30+)。五十多岁的时候依然很漂亮,如果不是后来儿子反复作,她可能现在还像照片里那么可爱。

娘家人杀到上海的几年后老夫妻俩最终选择离婚,姨婆婉拒了兄姐们的同居邀请,独自住进了郊区的养老院,日子突然变得阳光灿烂心情愉快。

这里讲前史。

姨爹的妈妈和外婆都是二三十年代的“扬州姆妈”,我姥姥给我讲的八卦里,她们当时为什么反对姨婆嫁过去,原因之一就是她们根本不认姨爹这个“上海知青”,据说解放前他家根本没有自己住处,都是住主人家里,解放后用保姆的变成了“山东干部”,一家子住的也是单位提供的小宿舍,上学住学校宿舍,一直住宿舍没有家,算不得正经的有规矩的上海人。

这个讲述应该有水分,但水分估计不怎么大……所以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也是姨爹一家子八十年代死活要完全回上海,九十年代绝对不去浦东,儿子结婚后也一口咬定谁也不能离开上海的深层原因。



焦灼,怨恨却无法逃脱的窘境



应该就是像我这样的吧。父亲本地人,母亲外来务工,两人都是半文盲。

从小和父母住在40平的房子里,至今26岁都没有自己的房间,想搬出去住,但舍不得房租。

家里没有存款,全被病弱的爸爸拿去看病了。

我上幼儿园,是家里最穷的时候,交不起学费,被老师要债要到家里。因为从来没有见过橘子,在幼儿园,所有小朋友都会剥橘子,只有我,直接啃。

穿新衣服的时候弄脏了,第一反应是心疼得大哭。

小学到高中,每年都申请补助金,又不想被同学知道,只能悄悄地去老师办公室填写资料。

每年的春秋游,都找借口不去,就是为了省那点活动费和买零食的钱。对父母都称不喜欢出去玩。从来没有和父母一起去过游乐园之类的场所,因为不想看到父母心疼门票和在外吃饭的钱。

想要的东西从来不好意思开口,也从来不过生日,因为买蛋糕和准备一桌好吃的会给父母增加压力。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想要上兴趣班,虽然爱死了小提琴,但是一次也没有透露过。

上大学后,成绩还不错,获得一次交换生资格,美国,半年需要9万,我终于忍不住向父母开了口,但是结果就如同我预料的那样,我没能去。名额让给了另一个同学,从此再也没有和她打过招呼,因为我觉得我已经输给他了。

工作以后,在每个月的工资,80%都存下来了,朋友问我为什么那么节约,因为我要给自己存嫁妆。没有办法靠家里。喜欢的东西,通常放在购物车里,很长一段时间,都达不到心理价位,最后也就删掉了。

到了我这个年纪,26,27岁,身边的朋友都结婚生孩子了。我也相亲过,挑选相亲对象时,也很有自知之明,不会挑跨越阶级的,我本人外貌条件中等偏上,所以一般都不会被拒绝,但是了解我家里条件之后,很少有再对我热情的了。

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做差距,现在身边的朋友聊天时候,都是换房子,买车子,上海牌照的时候,我终于了解了自己的一无所有。有时候真的很羡慕,他们背后还有可以依仗的父母,但是我必须靠自己。并且,时间长了,朋友也会发现你的格格不入,渐渐的,来往也少了。

最近父母在闹离婚,我拥有了26年的的小小的房子,终于也要不属于我了。我唯一庆幸的是,我工作的这些年存下了一些钱,也许可以把它买下来吧。

说实话,我目前的工资,如果不考虑家里,已经足够让节俭的我过上比较轻松的生活。但是我的穷,不仅仅是物质金钱方面的,我的精神,我的自尊心,我对生活的热情,都极度贫穷。

要说对父母没有一点埋冤是不可能的,我希望没有足够经济实力的人不要养育一个孩子。但是我也不应该埋冤我的父母,他们已经在他们能力范围给了我最好,好吃的都是先留给我,每年过年也会坚持给我买新衣,供我上完了大学。

不可能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受百分之百理解。因此题主,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理解一些些上海土著的穷,这是一种焦灼,怨恨却无法逃脱的窘境。你即没有富足的生活,也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没有广泛的人际交往,也没有出去打拼的勇气。

这就是我,一个26岁的上海土著女孩,从小对于穷的根深蒂固的理解。



老弄堂里的心酸



我们家呀,穷的叮当响,穷的我只好上知乎来做做咨询回答遗产继承相关问题,20元一次,便宜吗?律师咨询200一小时,还只跟你读法律条款。

我小时候我们家里住在淮海路这里,20平米的房子住了五口人,我是睡沙发的,没有卫生间的,在晒台,对的,不是阳台,是晒台,就是一幢楼的人公用的,搭了一个洗澡间,然后是我们家里搭的,全楼一起用,算算啊,一幢楼四楼,每楼一户人家,每户平均三个人,一幢楼最低人数12人,10几个人要排好队,夏天的时候挨着洗澡,小孩吗就光屁股晒台上露天洗。我露天洗澡洗到10岁,隐私什么的,没有的,生存最重要。夏天其实还好了,冬天才可怜,不能洗的,四面漏风,没热水器,全部靠烧水一桶桶加的,冬天就在房间里弄一个塑料袋子一样的罩子,水烧好倒进大木盆里,煤气灶上在烧一壶水,用来冷了加进去的。

冬天一个月洗一次,条件太差,洗澡太累。过春节我家里也会买新衣服给我穿,我记得读书的时候买了件堡狮龙的羽绒服,大红色的。现在这个牌子还在吗?反正以前买了觉得很嗨威的,名牌。好几百元钱,我一个卢旺达难民买的是l号,为啥呢?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年年穿了,第一年穿的时候手是缩在袖管里的。衣服在身上晃荡晃荡,跟道袍一样,有一次,老师说我的衣领已经出油了,我一个冬天没洗,因为我们家没洗衣机,冬天洗洗太累,再说羽绒服洗过就不暖和了,我也不舍得洗。

淮海路最开心的是什么时候?是国庆节,张灯结彩的,所有的小孩都跑出来了,每个人买个充气的大榔头,上街玩,充气大榔头捏起来,会发出鼓次鼓次的声音,好玩的不得了。然后见一个人敲一个人,敲人家脑袋,一锤子下去,人被敲的七荤八素,但是高兴啊,我们之为榔头帮。我没有的,买买我也不舍得,我就问别的小朋友借,那么人家也要玩的呀,我就一直找借口骗她手里的榔头,一会榔头好像漏气了,我帮你看看,一会榔头太重了你拿的动吗,拿不动我来帮你拿,抱在手里摸摸我也开心的。

夏天家里没有空调的,这个时候,90年代吗有钱的已经有空调了,空调8000一个,日产的,我们家没有的,买不起的,买了也用不起的,热了怎么办,晚上拿把躺椅放在弄堂里吹风睡觉的。

老房子尤其是夏天都不关门的,有一天晚上我在看电视,然后有人偷偷摸摸进房间了,我也不知道,拿走了一只包,当年可没有手机啊支付宝啊信用卡啊银行卡啊,工资都是现金放身上的,一个月工资被偷走了,急得我们全家老小坐在地上哭。后来一个月天天白开水白馒头,对了,本来我们家就穷,我父母双下岗,一个月下岗工资加一起500,本来吃饭就是天天清炒卷心菜,或者冬瓜番茄汤,很少吃肉,所以小时候我瘦呀,就跟卢旺达难民一样,没有油水,小龙虾吃的最多,那个时候便宜啊,哪像现在有钱人吃的,以前没人要吃的,就是穷人专用食物,算海鲜呢,我们家一直买的,当荤菜吃的。

我小时候读书春游秋游不参加的,虽然交的钱也不算多,但是要买东西吗,我不能只带个馒头不带零食的呀,到时候同学给你吃了你没零食给同学吃,人家要在背后开坏你的,所以不去最好了。我们读书的时候天天穿校服,这点蛮好的,自己的衣服也不用买了,省钱的很,后来大了,我的校服是我妈在穿。

谈谈过年,以前的年味不用说,老上海也知道,浓得很,年三十六点开始放鞭炮,十二点的鞭炮声能吓得小孩嚎啕大哭,说说现在吧。现在过年,对很多有钱的上海人来讲,也就是当假期用的,用来睡懒觉,用来出国旅游,其实对我们穷人来讲,就算2020年了,依然有年味。为啥呢?因为我们穷人还是期盼过年的,你们要是愿意的话,年三十那天可以去上海的石库门啊,棚户区啊走走看看,那些公用厨房里挤满了人,在烧晚上的菜,这一天,大家不在唧唧狗狗,说着家里长短,你的菜给我点,我的菜给你点,大家一起尝尝味道。过年我们还是会准备菜的。

买段鳗香,挂在窗口,有时候早上起来发现被猫咬掉一块,气的直跺脚,没办法,要通风吹啊,吹的干干的,肉虽然贵,过年还是会买,做酱油肉吃,窗口挂了好几块肉,我们家还做蛋饺了,有钱人现在都不高兴弄,要么饭店订一桌。要么半成品送来一烧,我们穷人其实还是挺把过年当回事的,很多菜平时也不怎么吃,我们家平时吃的最多的就是大杂烩,就是粉丝啊,黄芽菜啊,鸡腿菇啊鱼丸啊,贡丸啊之类的,放一起,一锅汤,一个菜就是一顿饭,这样比较便宜,还有荤有蔬有汤呢。春节还包春卷,有鱼有肉有海蜇,还会买点虾吃,你们已经吃腻味的东西我还是难得吃吃的,吃的津津有味。

我有时候也会嘴巴馋,我上班自己带饭。嘴巴馋了我会用尽红包,算阿算,饿了吗上叫个麻辣烫,最后结账5元钱,感觉赚了一个亿。

上海第一家肯德基开在外滩,我去吃过的,爸爸妈妈带我去,一张圆台面上,坐了八个小孩,都是小孩在吃,爸爸妈妈在旁边看。不舍得吃,我后来把骨头也咬碎吃下去了,不舍得吐掉,真的是贵。有一次,四楼的领居买了麦当劳薯条,给我吃了几根,几根我含在嘴里不舍得咽下去,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薯条了,没有之一。

后来那里动迁了,家里拿了14万,当年的14万其实可以买房子,买的还不错呢,一室户可以买两套,两室一厅可以全款一套,高档商品房可以0首付n套,但是我们家没买,因为穷呀,穷人没眼光的,穷人拿到14万想在翻个倍日子好过点呀,是翻倍了,买股票,可惜房子已经翻了十倍了,所以14万翻倍了倒变成买不起房子了。我们家也是可怜,房子也没,当年相当于现在140万的14万,在现在也就是一辆买菜车的价值。

后来就一直只能租房子,租那种使用权的破房子,都是做清洁工的外地人租的,400元一个月,倒马桶的。再后来,家里的亲戚看我们可怜,给了套不住等拆迁的房子给我们住,也不收房租,因为这个房子实在太破啦,租出去也就千把块,有钱人也看不上千把块,在临沂路那里,厨房和卫生间是公用的,房间也就30平米,好歹我算有张床睡了,睡阳台。

每天做饭,要大家挤在一起,又热又闷都是油烟,大家都是穷人,难免要唧唧狗狗,什么你用了我家的酱油啦,什么我的油怎么少了啦。卫生间吗只有人用打扫都不会的,觉得公用的谁干了谁吃亏,穷人计较的点都很低。

反正呢就是房子一辈子也买不起了,申请了经济适用房,但是我们家太穷了,一个月收入三个人只有一万,其实可以三个人申请两室一厅的,因为没钱,就算经济适用房两室一厅也买不起,所以就用我一个人名义申请一室一厅了,可以便宜点,还款压力可以轻点,我现在就等通知挑房子去了

你们知道吗,上海穷的叮当响的人多了去了,我就是没房子,其实也没那么苦。上海低保好像是1000来元,很多老破小小区吃低保的家庭是真的苦啊,就是父母70/80,50/60的子女要么大病,要么残疾,要么低能,要么精神病,一家靠低保一个月就3000来元过日子。我以前在居委实习过半年,苦的人家是真的苦,富的也是真的富。这都是命啊!

家里今年还没开过空调呢,空调这东西要么就不开,一开就要开习惯了,凉凉的多舒服,到时候一回家就要开,一开开一晚上,周末开一天的,一个月下来电费单子出来后直接吓成精神病了。

我今天看到个也满苦的上海家庭,一室户,一个人上班,一个月到手8256元,一家四口吃喝拉撒都靠一个人,我默默的算了算,我日子倒是蛮好过的,自己的工资就自己吃吃喝喝,父母退休工资在养养我,除了没房子,哈哈!

上海现在这种房子这种家庭还是很多的呀。



大家要同情我的话,有遗产继承方面的咨询。记得来找我,20元你买不了吃亏,20元你买不了上当。

至于为啥我不做律师,我们这种底层本身就是读不好书考不上大学的人。然后又是由于眼光问题,以前考律师证阿狗阿猫都可以,但是现在必须相关专业毕业才有资格考,所以就算我把法律相关倒背如流,我也没资格考了,永远也当不了律师了。



长大后才知道穷是怎样的人生

小学在菜小,同学爸妈都是差不多的底层打工,还有很多外来务工子女,底层穷土著不算太突出。然后因为小学经常考第一,老师让爸妈千万别让我继续在隔壁的菜场初中上了,转去一个比较远的好的公立初中,我突然就开始意识到贫穷这件事了。

和同学出门,被路边阿姨拉住填问卷。家庭月收入一栏,也就是爸妈一个月工资多少,同学随便就填了1w+,我忘了当时是如实填写3-4k,还是随便扯一个谎想保住面子。

从小几乎没和爸妈出去玩过,哪怕东方明珠、公园、博物馆,任何专属于这个城市的文娱活动,都是不存在的。初中第一次和同学出去,连地铁卡都不会插。而同学们几乎全都是每个假期全家旅游。那些我从来没幻想过的地方,西安兵马俑、海南的天涯海角、香港迪士尼、云南洱海、桂林山水、四川九寨沟,他们从小都去过了。(日韩基本要到高中才开始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长大以后,我妈还经常说起幼儿园的时候带我去南京路,因为节约只让我一人坐小火车,没想到小火车是单程的,差点把我弄丢。还好我跟着返程的小火车,走回来起点,找到了我妈,虚惊一场。

长大以后,才知道,上海有那么多免费优质的博物馆展览馆、有那么多符合这个一线城市逼格的活动,而它们,也真的并不是很贵。

长大以后,才知道,上大学只是一个开始,而不必因为我妈在开学第一天就四处问贫困补助却发现自己也不符合要求,而感觉丢了面子。作为全家族同辈20几个人里面唯一考上大学的人,不用为了自己的底层家族纠结,更要抛开他们格局太小的见解,认真去听更大的世界。

长大以后,最可惜的是才知道有很多本可以的事情,完全不必因为担心钱,而过度畏畏缩缩不敢去争取,它们真的一点一点都不贵,而且钱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比如深造学业。因为考研和家里爆发了有史最大的矛盾,回看当时也不会太责怪自己没有继续坚持,因为我现在的内心也未必有这么强大。我妈不想继续供我,希望我快点工作补贴家里,骂了很多难听的话,到后面也没有好好复习,也没考上。考完在家待了一天就被骂得受不了,回学校找了几天实习就开始工作了。

在那个最冷的冻掉学校水管无法洗澡的冬天,外地同学都已经回家过年了,就我一个上海人还住在宿舍,为了实习。

毕业季因为穷怕了,不想再问家里要钱,又面临搬出学校要租房的压力。工作开始得很仓促,这就是后话了。

但是对现在的生活状态还算满意,我从工作开始就是蛮认真地在增加自己的重要性,现在工资也算是达到了家里有矿的同学被安排进银行挂个闲职的水平。可以比较轻松地追赶潮流,可以看上喜欢的衣服包包化妆品就买了,也可以平静地说出因为不喜欢所以不需要。

想抱抱当时在zara试衣间看上一套500块衣服,因为想到连这500都掏不出而痛哭的自己。为什么去zara呢,因为被别人说我总穿表姐送我的衣服,而同学都说zara便宜又好看。可是为什么要穿表姐的衣服,因为我没有钱买衣服,因为我爸妈不想花钱而无视我的需要,因为我觉得表姐的衣服是比我妈几年前带我去买的更好。

好了,现在不会了,我可以更自由地去做喜欢的事情。虽然还是一个买不起房也没有房的底层土著,但是我至少是一个有喜好的、独立的、准备安身立命的人了。
 
一点都不奇怪,在北上广这样的旧的大城市里,只有被开发的地方才会很好的改善生活,而不拆建的地方(旧城区)则是过半数的。
所以现在旧城区里的居住环境基本变化不大,有点钱的人都宁愿在郊区买房住了,一些旧房子租都不好租出去。现在到了晚上去看,过去还算热闹的旧城区静得让路人害怕。
现在是大力搞旧区翻新,那会让外表好看些,但实际居住条件还是改变不大的。
旧城区怎么发展,这是一个难解的结,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光明。
 
有时候正好相反,反倒是某些市中心黄金地段的本地人最穷,因为他们的房子永远不会拆迁(成本太高)
认识的朋友住在南京西路陕西北路,锦沧文华的隔壁,离上海商城和恒隆广场梅龙镇广场近在咫尺,属于超一流的黄金地段,但是老房子又暗又旧,厨房卫生间三家共用,拆迁不了只能蜗居
 
有时候正好相反,反倒是某些市中心黄金地段的本地人最穷,因为他们的房子永远不会拆迁(成本太高)
还有拆迁早的,如果子女不大出息,基本就是三代人指着老父老母那两套房过日子了。
中内环之内,这种阿公阿婆不要太多,他们过得并不轻松。但上海宁,面子不能空,该有的都要有,儿子房子车子,一样不少的。
 
即使家家都错过了历史上的买房好时机也不要紧,就是现在依然有不少机会。

很多针对底层的政策福利都没有写到,比如廉租房,经适房等,2014年的经适房肯定是不贵的,不像今年闵行区新出来的经适房小区一套近乎200万了。

实在不行这种租赁产权的棚户区房子是可以卖的,如果对口区里一档小学的,5平的房子不说卖200万,150万还是轻轻松松,金山石化的2室1厅的多层房子100万内就能搞定。

只是文中的大多数人是不会去的,一心一意等政府拆迁了。
 
即使家家都错过了历史上的买房好时机也不要紧,就是现在依然有不少机会。

很多针对底层的政策福利都没有写到,比如廉租房,经适房等,2014年的经适房肯定是不贵的,不像今年闵行区新出来的经适房小区一套近乎200万了。

实在不行这种租赁产权的棚户区房子是可以卖的,如果对口区里一档小学的,5平的房子不说卖200万,150万还是轻轻松松,金山石化的2室1厅的多层房子100万内就能搞定。

只是文中的大多数人是不会去的,一心一意等政府拆迁了。
住到上海偏远地区,户口上是不是会有区别?比如南汇户口和黄浦户口,有什么区别吗?
 
住到上海偏远地区,户口上是不是会有区别?比如南汇户口和黄浦户口,有什么区别吗?

自然会有区别,福利会不一样,即使前几年并入黄浦的卢湾区,它并入黄浦之后福利依然比黄浦要好。举个例子,卢湾区70岁以上老人政府每季度发3张牛奶券,你可以订光明的鲜牛奶,也可以按价格置换莫斯利安这类常温酸奶,而黄浦区的老人得满90岁才有这些福利。
 
没错,以前看不上眼的郊区农民,那暴富的程度让人吃惊。
80年代 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开日本双排小货车 平时拉货 周日全家自驾游

90年代 上海边上江苏昆山农民家住别墅 私家轿车一家至少两部

2000年代初 宁波附近乡下农民开皮卡送橘子 包工头开奔驰送板砖(工程赶进度)家家户户小洋楼

中国美国都一样 一部分红脖子比一部分城里人日子好过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