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国内科研的"国内首创"

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在国内做科研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从国外海龟归来,只是有些人出国进修,回来后就成为科研领头人。那时人们就象井底之蛙观天,就那么小小的一个窗口,观望着湛蓝天空在暇想。读几篇国外文献,就照搬操作一翻,发表文章,前言中都写到"国内首创"。

当年科室里一位博士研究生,研究课题是制做转基因小鼠。当时是很热门的课题。源于在1988年(好象是这一年),国外有人做了转生长激素基因进入小鼠,结果成功地诞生出巨形鼠。

这位博士生奋斗了两年多, 条件都摸熟了,基因注射,受精卵移植都成功。移植的受精卵可以诞生出小鼠。看着老鼠怀孕,为了方便观察照顾,把鼠笼从动物房拿来摆到办公室桌上。天天观看。记得当时说是为给怀孕老鼠补充维生素,经常给老鼠笼子里放根胡萝卜。那时一切都不规范,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今想来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

后来老鼠生出一窝,不知为什么都是株儒,养了一段时间只长到比花生大一些,再也不长大。但都活泼乱跳,很是可爱。当时我们都去观看,帮助分析说可能是操作使受精卵受到损伤、发育受损....。

这个课题有难度却没什么新意,却在国内风行一时,换个目的基因,就是首创。

当年研究所举办学术报告会,一位研究员报告了他学生的研究结果。说是在核酸序列表达启始密码子附近对几个氨基酸进行了突变,以致提高了表达水平。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研究员随后说到,文章打算投到《Science》杂志上去。当时的年轻学子都以崇拜的眼光热切的望着他。

如今想来是没见过大世面的无知和狂妄,夜郎自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也不知后来是否真的投稿《科学》杂志。


有位老乡在另一单位,参加科研是《蛋鸡选择提高产蛋量六个世代》就是说每年把高产蛋量的鸡留种去繁殖,连续了六年,产蛋量会高到一个什么程度。

没想到后来写文章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却偏离了方向。写的是选择六个世代后,蛋壳品质的变化,据说测定蛋壳硬度、钙含量等,还对蛋壳做了电镜,观察微观结构。那时电镜比较热门,追求高技术、搞得挺高深。却偏了主题。也许是盲目追求创新。

这位老乡后来说起参加另一项目"鹅绒"开发,省科委重点项目,与村镇联合开发建立大鹅品系。说下乡时与村镇领导一起吃饭,乡下特意用高压锅炖了一只大鹅。压半个小时竟然咬不动,也不知这只大鹅的年龄有多老。后来接着高压。饭局都结束了,那鹅肉还是咬不烂。并说虽然搞鹅研究,再也不想吃鹅肉了。

当年科室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不知为什么本室教授从北师大招了名学生说是联合培养。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学生搞真菌类研究,每日培养真菌。也许教授也是想玩学科交叉创新。那位学生后来不知怎么操作导致了污染发生, 实验室的大肠杆菌或其它培养,总是有孢子真菌生长。后来分析估计是空气中孢子纷飞,整个实验室后来密封清杀孢子,还费了好大力气。

当年有位同学搞植物染色体分带,好象要把某个基因定位到染色体上。他做了一年也没成功。后来找到农科院求助。据说他们做的很好。那个实验室说是与当时中科院院长李振声实验室有联合。听这位同学说起,原来这个实验室有位从国外回来不久的人员,只有他能做出这种基因定位结果。

于是求到这位归国人员,不知这位同学是否自掏腰包请求帮助。总之,几个月后终于得到结果,几张漂亮的染色体上荧光点照片。


后来毕业的时候,同学请那位帮助的人吃饭表达感谢。也许是熟悉了有些随便,那人说,"实际上,染色体基因定位的荧光点,很昏暗,不易分辨,漂亮结果是用电脑的鼠标点上去的"。

同学后来说,当时有些木了,怔怔地不知说什么好。

.....
那些年,年轻学子勤奋认真,都朝气蓬勃,都积极努力地去做事。却眼界不够开扩,守着老一辈思路与技术。因循守旧地一点点探索,没能跳出"国内首创"的框框。

闭关锁国,误国误民啊!

有人说,"让你鼻子发酸的,从来不是花里胡哨大国战役,而是曾经走过或与你似曾相似的经历,和你久久憋在心里,想说却不能说的心酸。"
 

fjptyhy

木南
有人说,"让你鼻子发酸的,从来不是花里胡哨大国战役,而是曾经走过或与你似曾相似的经历,和你久久憋在心里,想说却不能说的心酸。"
让人眼睛发亮的文章,从来不是舌绽莲花的心灵鸡汤,而是用纯朴通俗流畅的文字串连一个个真实片段,平实又不失有趣地摊开人间某一角给你看。
最可怕的是,还有那么几句掏心窝的煽情文字,把原本高冷的科研领域故事点击得,仿佛类我这样日常守锅台看话本的大妈似乎也能有感悟的泪点。科研专家文字的驾驭炉火纯青到这层次,想起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世间确有天选的才子佳人,致敬,凡间因你们有了更高的格调。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