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译杜甫的解闷十二首,突然想起一个问题: 杜甫是否和王维相识。 众所周知,中国近体诗的三大丰碑,李白、杜甫、王维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就是李隆基(唐玄宗)时代, 目前李白与杜甫是至交已经无可置疑。但是,李白与王维老死不相往来一直是一个悬案,尽管目前的舆论大多倾向于李白与王维是不相往来的。但是,我个人的疑问是,当时他们都在皇帝身边,怎么可能不相识呢? 相识和往来是两个概念,就像在一个单位的同事是相识,但如果不是投缘的话,不会往来。 我今天提出的问题是谈相识,而不是谈往来,我个人认为:杜甫应该和王维相识,根据就是杜甫写的这十二首诗中描写王维的那首诗。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这首诗的大意:已经见不到高人王右丞了,蓝田山庄的丘壑已经长满了藤条,一片凄凉。如今世上最流传的就是他的秀美诗句,还好他的诗风没有绝迹,他的弟弟相国王缙已经接过。
这首诗是属于杜甫晚期流落蜀地夔州所作,是对王维的回忆,此时王维已经去世,我查了一下王维与杜甫的生平,王维是公元761去世,杜甫是公元770去世, 这首诗第一句不见高人王右丞,点出了以前杜甫见过王维, 应该説是认识或者说是相识, 但没有深交,没有深交的原因是中国人讲究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是一个圈子的不可能深交。 王维生前其诗歌已经名满天下, 不仅诗写得好,画也很出色,音乐也很棒,他自己在一首诗中自称前世是画家, 今世成写诗的人。所以,杜甫对王维可以说是推崇备至, 但是,王维的性格因为是修佛之人,对性格偏狂的人是不愿结交的。 这可能也是王维与杜甫在一个部门但没有深交的原因吧, 一个是右拾遗,一个是左拾遗,这一左一右决定了地位不同,尽管都是皇帝的谏官,杜甫的谏官无足轻重,王维的谏官举足轻重。 所以,杜甫和王维都经历过安史之乱,而且都成为了安禄山的俘虏,但待遇完全不同。 这首诗的第三句肯定了王维当时在诗歌界已经是大腕, 杜甫那个时间根本就是籍籍无名。 试想一下一个是站在云端的,一个是蹲在地下的,他们怎么可能往来呢? 所谓往来都是情投意合,投缘才往来,都是一个圈子的才往来,不是一个圈子的顶多就是相识而已。
我个人认为杜甫与王维相识还有另外两个佐证,一个是严武,杜甫的好朋友,也是王维的相识, 王维的诗《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就是写他与严武相见的情形。当时严武来他隐居的地方造访, 他写了这首诗,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王维那个时间对官场已经非常淡薄, 这是一首五律,我附在这里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大意是:我住的地方比较荒凉,松树、菊花已经把小路塞满,只有一大堆图书相伴。虽说你们是贵客,我也只有葵菜招待了,想看竹子的话就来我这寒舍吧。 鸟鹊在哺乳,他们从刚刚长出的春草飞过,黄莺鸣叫着从落花中飞过。 我自己感觉已经老了, 所以加倍珍惜今天的时光。
另一个佐证就是裴迪,王维与裴迪的关系自不待言,杜甫与裴迪的关系有杜甫的诗为证: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这是一首唱和诗, 是裴迪先寄一诗题目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给杜甫, 杜甫是和这首诗并回寄裴迪。裴迪早年和王维结交甚好,王维管吃管住,呆在辋川,晚年幡然悔悟,不再过隐居生活,到四川作了幕僚,所谓幕僚就是现代话:顾问,或者师爷。个人估计可能是严武的幕僚,于是和杜甫相识,但裴迪这人性格不像王维,于是和杜甫由相识到交往。
写到这里我想説我写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就是现下最流行的术语朋友圈取决于话是否投机。话不投机半句多, 就像今天的家园或者其他论坛抑或群,都是一个圈子的才成为朋友,王维尽管修佛,但他是中国人,自幼接受的是中国文化,所以他不可能脱俗,他即便与杜甫相识,因为不是一个路数的,不可能交往。 就像家园的很多大咖有他们自己的圈子一样。
当然,通过这个分析我同样可以得出我自己的结论:王维与李白也认识(相识),因为不是一个圈子,所以,不会来往。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现在单位的同事,其实也一样,不是一个圈子的,顶多见面打个招呼,不会深交,所以,还是中国古人总结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硬要王维与杜甫、李白们坐下来促膝谈心,就等于是扯淡!硬要説东西方人在朋友交往上有差别我只能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