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民币贬值

台湾干部不应示敌以弱,华硕的强项是电脑和板卡啊.
 
台湾同胞,谁说华硕手机在大陆没有?那是没人买吧,天猫上打折呢
11月11日天猫商城,华硕手机官方旗舰店华硕ZenFone5(2G+16G)原价1099元,下单立减200元;华硕ZenFone5 4G(2G+8G) 原价1999元,下单立减300元;双11当天下单,订单尾数逢11即送华硕原装耳机一副。当天下单购买ZenFone5(A501CG)的用户更有机会获得抽奖机会
总出货量才700万台的华硕手机,在台湾同胞嘴巴里牛逼死了
 
台灣電子業從2002年推動「兩兆產業」發展計劃,如今除了台積電之外,幾乎都面臨空前挑戰,陷入「前被韓國甩開、後被大陸緊追」的雙重困境,反映在今年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只有51.6,創下8個月新低,相較於中日韓PMI都上揚,只有台灣憔悴,今年經濟成長率已經跌到1.74%。

兩兆產業包括半導體和影像顯示產業,前者包括半導體和DRAM製造、IC設計,後者包括面板、LED。最近5-6年期間,台灣DRAM製造商除了華亞科技因為被美國美光收購、南亞科技由富爸爸南亞塑膠硬撐之外,其他幾乎都已破產,累計虧損高達台幣4000億。 11月18日,最大面板製造商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拜訪經建會,據傳是徵詢可否「以股做債」償還貸款,目前友達股價已跌破面額(12月6日收盤價每股只有台幣9.06元)。光是面板雙雄(友達與奇美光電),累計負債已高達台幣3000億以上。

根據《商業周刊》統計,2001-2010年,台灣五家DRAM廠總共投資台幣9048億,但10年虧損高達2245億,年均報酬率是負25%。反觀南韓三星和海力士,目前高居世界前兩名,二者全球市佔率超過六成以上。面板和DRAM一樣,也是韓國一枝獨秀,台灣潰不成軍。

臺韓幾乎在同一時間啟動發展兩兆產業,為何最後韓國大勝?台灣慘敗?首先是韓國都以開發自有品牌、擁有自主技術為目標,韓國廠商少,從技術、製造、到自有品牌訂單一貫作業,利潤比台灣高。反觀台灣不但廠商多,又缺乏自主技術,只會一味擴張產能接受代工訂單,競爭力本來就不及韓國。

其次是政府危機管理失當。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韓國立刻將韓元貶值,從2007年929兌1美元貶至1102,但台幣卻逆勢升值,由2007年32.84兌1美元升至2008年31.52,韓國雙D產業因此獲得巨額匯率讓利,韓元貶值持續到2011年有增無減,據估計在2007-11年間,臺韓光是匯率一升一貶,相差就超過25%!

最後是政府該放不放。例如2010年傳出大陸廠商有意參股奇美光電,但受限於台灣規定面板屬於負面表列項目,遲遲無法成局,奇美光電只好咬牙苦撐,累積負債到台幣2400億,大陸自然乏人問津,最後只能折價賣給鴻海集團。

反觀韓國政府不但大幅貶值韓元提升對外競爭力,更要求原本水火不容的三星與LG,轉為互相採購面板。 2008年三星市值只有507億美元,2012年已成長到1511億美元,全球市值排名第23名,已經打敗所有日本企業。

台灣電子業被韓國甩開,處境已經夠慘,豈料大陸政府決定針對關鍵技術扶植民族企業,大陸企業急起直追的迅猛態勢,也讓台商大感不妙。 11月5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兩岸企業家論壇抱怨「大陸並未把台資企業當做一家人」,並舉例大陸工信部運營商加值型服務首波開放,未把台灣列入第一階段開放名單,還說「鴻海不怕競爭,但競爭必須公平」,不滿情緒溢於言表。

問題是,儘管郭董明知大陸政府全力扶植民族企業,難有公平競爭,但終究已經積重難返。類似鴻海面對大陸企業急起直追的台商,還包括太陽能台商面對晶澳+英利+尚德、LED台商面對三安光電+德豪潤達、宏碁+華碩面對聯想、聯發科面對展訊+銳迪科、宏達電面對華為+聯想+中興。大陸政商雙管齊下,同時訴諸政府投資、低利貸款、政策補貼、政府採購、地方保護、人才挖角、司法掩護等多種手段,使原本享有優勢的台灣電子業節節敗退。

以IC設計廠商聯發科為例,在全球通訊晶片設計僅次於美國高通,長期在中低階晶片壟斷大陸市場。但在今年光棍節隔天,大陸第二大IC設計公司銳迪科突然宣布以9.1億美元賣給北京清華紫光集團,不過在半年前,紫光集團才剛以17.8億美元收購大陸第一大IC設計公司展訊通訊。紫光集團身為北京清華大學校辦企業,市值只有30億人民幣,如何連續發動兩次蛇吞象的巨額併購?唯一解釋就是參與增資股東,背後有政府支持。大陸官商在不到一年之內,就能迅速組成空前規模、足以在中低階市場與聯發科較量的IC設計集團,可想見聯發科所面臨的競爭壓力有多大。

大陸企業對台商全面反攻,並不只限於大陸政府在本土市場扶植民族企業,還包括大陸公司開始參股台灣企業,以及大陸公司直接向台灣股市進軍。例如2013年8月,大陸三安光電即以台幣23.52億取得台灣LED廠璨圓光電19.9%股權,這是首樁由大陸公司以參股取得台灣技術的投資案,因此備受矚目。

此外,台灣政府為了吸引外資來台上市,早在兩年前就特別成立F股,過去台灣F股多為大陸台商回台上市,但據估計,2014年申請台灣F股掛牌的IPO案,目前已經有半數以上是純陸資民營企業,包括矽力傑、淘帝、勝悅、大地、綠悅,以及排隊送件的中國鹽、八哥、中晶等等。兩岸企業的攻守易位,不但意味著大陸企業的強勢崛起,同時也意味著台灣的產業升級轉型,已經到了迫切時刻。

郭正亮(Julian Kuo),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曾任台灣《中國時報》評論主筆。
 
台灣的電子產業在90年代崛起,在美國高科技10倍速成長的年代,台灣電子業為美國大廠代工,先是從華碩帶領的主機板,進而到廣達領軍的筆電代工,再到郭台銘的鴻海創造全面化的代工機制,最後到晶圓代工,創造了晶圓代工雙雄。這20年來,台灣電子業創造了眾多的電子新貴,電子業也撐起台灣產業的半邊天。


光榮戰史並不長久
但是,這個台灣最引以為傲的產業,美好的風華卻逐漸落漆,最令人憂心的是品牌與代工都面臨考驗。首先是代工產業隨著中國工資不斷上漲,很多筆電代工廠也跟著大遷徙,從中國沿海到內陸,最後到越南等東協國家,仍不敵毛利率的壓縮,從毛三到四,最後變成「一不作,二不休」
;更可怕的是,代工門檻本來就不高,當台商深入中國各地設廠,中國也複製台商的經營模式,接著搶單全面化,台商處處面臨中國的競爭,像比亞迪就讓鴻海很頭痛。
眼看著代工產業式微,台灣的電子業從2000年後開始向自有品牌扎根,在PC領域,台灣誕生了宏碁與華碩;在手機產業,台灣也有宏達電創造了奇蹟。前幾年,宏碁大膽起用義大利人蘭奇開拓歐洲市場,acer曾經是歐洲第一大品牌,而hTC也在蘋果、三星包夾中奮起,與三星、蘋果在智慧手機形成鼎足而三的態勢。
但台灣在筆電與智慧手機的光榮戰史並不長久,隨著蘭奇離職,宏碁重組經營戰力,加上庫存調整,宏碁走上衰敗的命運。宏碁在全盛時代,一年稅後可獲利151億元,如今已連續兩年出現虧損,宏碁的股價從105.5元跌下來,如今徘徊在20元左右,市值也從2836億元掉到只剩578億元,變成一家市值不到20億美元的PC小廠。

代工須有更大跨度
智慧手機的宏達電股價從1300元跌到今天,已去掉一個零,市值縮水9成,從超過一兆市值掉到剩下千億左右。在全盛時代,宏達電一年可賺超過7個股本,今年第三季就宣布虧損29億,EPS是負的3.58元,今年只能求損益兩平就算不錯了。在NOKIA、RIM、MOTOROLA殞落之後,hTC的未來恐難樂觀。
反觀在中國崛起的聯想,在2005年以17.5億美元併下IBM個人電腦部門,其間經歷了很多重組與挑戰,如今漸入佳境,聯想從PC轉向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大有進展,聯想的智慧手機今年上半年拿下全球銷售第五名的佳績。
在平板電腦,無論是企業用的THINK PAD與消費用的IDEA PAD也都很有競爭力。聯想在新的會計年度營收可達373億美元,淨利也將達到7.58億美元,業績推升股價的上漲,聯想的市值已達847億港元,約台幣3200億,遠遠超越仁寶的千億,華碩的1700億。
面對殘酷的競爭壓力,台灣的電子業必須重新思考新戰略,像筆電代工不能獨沽一味,必須有更大跨度,在智慧手機及平板領域有更大的整合;在經營品牌方面,台灣的電子業也必須有全然不同的新思維,大膽起用好的CEO。否則,「別人起,我們落」的噩夢還會一再上演。最後還要確認一點,地球是平的,未來的競爭沒有國界,只有技術領先,才能禁得起挑戰。這次仁寶併華寶,至少集團有了新思維,我們可以正面以待。

財金文化 董事長
 
摘抄一段台湾人说的话,颠倒黑白让人发笑
台湾的电子业仍然远远强于大陆,大陆的电子产业有超过80%的产能由台湾厂家贡献,离开台湾,大陆的电子产业就完全崩溃,几乎所有的中低端智能手机都是MTK的CPU。
要知道中低端的智能手机几乎都在中国制造,没有中国市场,台湾厂家吃屎都吃不上。还颠倒黑白的说,没有台湾,大陆电子业崩溃,马勒戈壁,没有大陆,台湾厂还有活路么
 
自2009年行動裝置(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推出後,個人電腦即成長滯緩,甚至2012年桌上型電腦銷售先下滑,接著2013年筆電也衰退15%,全球PC銷售將自最多3萬台持續降至2萬台。

個人電腦時代的舊典範,Dell、HP、Intel及Microsoft市值自2010年起持續衰退。行動裝置時代的新典範Apple、Google、Amazon、Facebook業績及公司市值持續攀升。台灣亦然,個人電腦之代工廠及相關之零組件印刷電路板、連接器等廠商景氣衰退。

雖然行動裝置硬體主要供應商仍是台商,但是行動裝置單價僅及個人電腦三分之一;且行動裝置的價值鏈軟體比重高,而台商長於硬體。價值鏈中之貢獻度,一台筆記型電腦,台商貢獻1/3;但一台手機,台商僅佔1/4。

再說PC時代,主要品牌廠HP、Dell、Asus、Acer 不是美商就是台商。因此主要代工廠及供應鏈都是台商。但是行動裝置,特別是智慧型手機的品牌廠多了韓商SamSung及LG,市佔率又最大,供應鏈多了韓商來分一杯羹。中低價位的陸商華為、中興、小米、聯想,為了降低成本,供應鏈引進大陸二線廠商。以台商代工及供應鏈為主的Apple、HTC,市佔率不及智慧型手機的兩成。因此電子業典範轉移後的台商受到衝擊特別大。

個人電腦領導電子業風潮達卅年之久,台灣是這一波PC潮流中最大的受益者。從OEM代工,到ODM代工,並衍生出零組件,台商獨領風騷,衍生多項產量居世界第一的產品。今後將如何面對新變局?



~原作刊載於2014/1/14工商時報

很多台湾学者都很清楚目前台湾电子业的状况,唯独BC1008童鞋,还在发梦吧
 
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是在美元贬值的基础上的,现在这个基础已经不存在了。
你...

你刚好弄反了...你这个脑袋,没救了。

如果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美国死得更快。

美国盯住人民币,是为了避免扩大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差,是基于美国经济而言的。

2015粗啥大事儿?你要生第二胎了?
 
中国30年来靠的是制造业,当初资本流入都是长线与产业资本,最近这几年进来的短期套利资本。姚月,你的理论要与时俱进
盘子大了,才会有资本项下的流动欲望,当年盘子小,资本市场没形成系统,当然只有经常项下的资本流动。

是你自己搞不清楚而已...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