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北京房事

事实从不怕打脸,这也是我喜欢讨论的话题。无论你的经济观点和你的收入在我眼里都不值一提。前两天我妈妈说了一句香蕉还是这么便宜,和我们两年前我们来时的价钱一模一样,我顺便问了一下国内的物价,两年内上涨百分之二十不止,国内一线城市房价涨幅不错,带了几个二线城市也不错,这不代表全国都还,看看其他地区,有了数据再说,事实真是会打脸的,另北上广深的房子和温哥华没什么本质区别,都是纸上富贵
1)我个人的收入与话题无关,之所以举例中说出来,只是为证明我的观点,我非经济学家,也不能不负责任的瞎说,所以只能以自身为例
2)经济上,你举例说明一下,近20年里,哪个西方国家发展比中国好?
 

tiantianyingyu

成为耗散结构,编结问题鱼网。
也涨飞了,一般的房子从15000-2000,好一点的都两万多了,顶级豪宅奔五万了,二环内(相当于北京的三到四环)的双拼2000万起步了,独栋据说有破亿的了。武汉真正的城区面积比北京大,人口只有北京的一半,房价在北京的25-33%左右。收入大概是北京的60%-100%。
风险大,供应量tai da
 
风险大,供应量tai da
这个不能同意。权威统计武汉库存不足六个月了,上月成交8700多套。主要城区新盘不是日光就是封盘。武汉房价从新世纪以来基本就没有跌过,08年金融危机也只是盘整。房价肯定没有北京涨的快,同期北京涨了20倍,武汉目前10倍左右。
 
1)我个人的收入与话题无关,之所以举例中说出来,只是为证明我的观点,我非经济学家,也不能不负责任的瞎说,所以只能以自身为例
2)经济上,你举例说明一下,近20年里,哪个西方国家发展比中国好?
我从不否认中国这些年发展的比其他国家快很多,而且我也很开心,我的朋友家人绝大多数在国内,他们幸福我也会快乐。但这些和事实不搭嘎。我们谈的是事实。我也不是经济学家,不过自信经济方面的事情要比你懂得多。超发货币在中国早已是台面上的事情,央行整天讨论M1M2剪刀差,这里就包含了超发这一部分。房子为什么上涨,物价为什么上涨都和这一块有很大关系。北上广深的房价更是受益于此,但这不代表真实价值。就好比温哥华的房价,看似涨很高,但和大多数人没有关系。少数人变现,好,他们是受益者。但当大多数人这么做的时候,那时才是房子的真正价值。我喜欢上网打发时间,从不给自己贴标签,你能从房子的问题引申到民主自由,可见你的局限性。人不能给自己划分类型,这就是所谓的一叶障目
 
光谷附近
老乡好。
别谈光谷了,那儿的房价涨得最多了,老武汉人大多不把关山算城里。
93年送我哥去华工报道,新华路打的过去花了快60块,当时我就决定等我高考绝对不报考华工。
光谷是武汉涨幅标杆,房价标杆还是武昌和汉口二环内的江景湖景房。汉口武昌的房子没听说跌过。2008年是个低位,武昌江边大概5500-8000,现在2万起步。汉口武汉天地大概11000左右,现在脱四奔五了。
 
这有点退烧药,且莫论效力大小可比不可比的,大姐小妹们可以考虑备上一点,万一用上捏?:wdb40:

转贴:楼市崩盘前,日本人仍在疯狂买房

崩盘来得悄无声息。

1991年,日本楼市决堤,房价一泻千里,造成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一。大量银行和地产企业倒闭,当年倾尽所有买房的家庭一夜返贫,跌到现在还未回血,每年还要交着沉重的赋税。日本经济陷入长达20多年的持续衰退。楼市崩盘之前,日本人究竟在做什么?

A 两个神话

日本楼市狂热时,有两大“神话”一直刺激着所有投资者。

第一个神话是“土地不会贬值”。日本人多地少,人们坚信土地永远是稀缺的。日本全民陷入炒地买房风潮,土地价格不断暴涨,“地王”每隔几个月就刷新一次。从1985年底到1990年初,短短四年多时间,日本城市地价增长了200%。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而美国的面积则是东京的1.5万倍。一寸土地一两金,银座崛起“地王”最巅峰。无论是实体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不计成本将资金投入土地市场。其实,金山银矿的底子早已亏空了。

第二个神话是“东京房价不会下跌”。奠定这一“神话”崇拜基础的,是日本过去几拾年强劲的经济增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日本人看来,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似乎不远了。为这一神话推波助澜的,还有这样一种信念:政府永远会支持房地产,日本只有一个东京,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人口流入。站在世界中心,怎会有泡沫破裂的担忧?然而,人们忽略了,当人口红利不再,经济也失去真正的增长动力之时,房价也就失去支撑。值得警惕的是,越是大城市,在泡沫破裂和崩盘时,下跌就越严重。

B 疯狂置业

坚信两个“神话”无坚不摧,上到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下到普通居民,没有人不在购置房产和与房产相关的股票,都期待着在持续的暴涨中大赚一笔。整个社会,到处都在讨论房地产。企业做一年的利润,还不如一块地一天的涨幅,实体经济纷纷抽出资金大举进军房地产,落后一步就等于落后一个世纪。

用东京大学教授田村清彦的话来说:“当时东京新宿的工作室价格在一天之内能够翻倍,今天你买,明天他买,价格高涨,并且形成了一种连锁效应。”

当时,政府奉行货币宽松政策。央行贴现率低,贷款利率同样非常低,商业银行鼓励居民贷款,金融机构也乐于将钱贷给土地投资者,并鼓励投资者买到地后,再以土地作为担保,继续贷款买地……循环往复,银行最终也被拖进泡沫之中。

买房炒地蔚为大观,媒体把这种狂热视同于经济繁荣,热烈鼓吹,甚至援引历史上的岩户景气、神武景气等来命名。

然而,危机还是来了。

2011年,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店》中,通过穿越时空的来信,帮助女主角在楼市崩盘之前躲过一劫。但是,绝大多数日本人却没有小说里的幸运。

C 崩盘时刻

1990年,股票市场率先崩盘。短短一年间,日经指数从最高的38915点跌到14309点,跌幅惊人。

接着,楼市崩盘。由于土地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资本市场崩盘随即传导到楼市。金融机构为避免损失,要求企业偿还贷款,企业不得不变卖股票和不动产,大量地产抛到楼市,地价应声而跌。

房地产企业倒闭,银行因为不良贷款率暴增而倒闭,普通国民住房转眼之间成了负资产。

崩盘之前,难道日本政府没有做出任何努力吗?

其实,早在崩盘之前几年,政府就已看到楼市和股市的狂热,频频出手,可惜无济于事。

1987年,日本政府要求金融机构严控房地产贷款量,“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不能超过总体贷款增长速度”;同时提高房地产税收,持有不到两年的土地交易被课以重税。

然而,这些举措对房市并没有产生任何正面影响。土地管控措施,非但没能遏制地价飞涨,反而因为对土地限制过多,从而导致供给不足,地价不降反升。

在货币市场上,日本开始大幅度收缩。在短短1年内,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连续5次加息。

崩盘都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候来临。实体经济萎缩、人口红利衰退、资本过度炒作、对楼市股市过度依赖…所有或隐或显的负面能量,在这一刻全面爆发。

崩盘的代价有多大?

20年来,日本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跌幅达到65%。随着房价暴跌,国民财富持续缩水,损失高达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总和。日本经济更是萎靡不振,二拾年间,日本年均GDP增速只有0.75%。

这是所有日本人都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日本有一个名词“泡沫经济”,特指八拾年代那段疯狂的时光;从1990年至今的二十多年,日本人又发明了一个名词“失去的二拾年”,失落情绪遍及整个日本。

D 相似的情形

时隔20年之后,日本经济开始温和复苏,但日本地价和房价远未回到当初崩盘前的水平。

以东京都市圈为例,2014年东京及周边地区一套公寓均价241万人民币(净使用面积63.16平方),远没回到历史最高水平。

与中国对比,这一价格只与北京深圳上嗨相当。但如果考虑到,日本房屋面积是实际面积,不存在公摊,而且土地是永久产权,就会明白东京实际房价不敌北京上嗨深圳。

如果再考虑到富裕层面的差异,实际房价的差距就更为明显:2014年日本东京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超北京上嗨深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实体经济下行,一线二线城市房价却不断上涨;众多中小企业关停,人人投身房地产市场;“地王”连接不断,楼盘一天一个价;房价不会跌的神话大行其道,人人都在谈论房产,唯恐买房晚了,甚至形成离婚购房热潮。

这种场景与当初的日本是不是似曾相识?
 
最后编辑: 2016-09-03
可怜的小梦,那鸭子看上去像在笑话你,裹好创可贴再狠狠打它
这有点退烧药,且莫论效力大小可比不可比的,大姐小妹们可以考虑备上一点,万一用上捏?:wdb40:

转贴:楼市崩盘前,日本人仍在疯狂买房

崩盘来得悄无声息。

1991年,日本楼市决堤,房价一泻千里,造成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一。大量银行和地产企业倒闭,当年倾尽所有买房的家庭一夜返贫,跌到现在还未回血,每年还要交着沉重的赋税。日本经济陷入长达20多年的持续衰退。楼市崩盘之前,日本人究竟在做什么?

A 两个神话

日本楼市狂热时,有两大“神话”一直刺激着所有投资者。

第一个神话是“土地不会贬值”。日本人多地少,人们坚信土地永远是稀缺的。日本全民陷入炒地买房风潮,土地价格不断暴涨,“地王”每隔几个月就刷新一次。从1985年底到1990年初,短短四年多时间,日本城市地价增长了200%。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而美国的面积则是东京的1.5万倍。一寸土地一两金,银座崛起“地王”最巅峰。无论是实体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不计成本将资金投入土地市场。其实,金山银矿的底子早已亏空了。

第二个神话是“东京房价不会下跌”。奠定这一“神话”崇拜基础的,是日本过去几拾年强劲的经济增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日本人看来,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似乎不远了。为这一神话推波助澜的,还有这样一种信念:政府永远会支持房地产,日本只有一个东京,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人口流入。站在世界中心,怎会有泡沫破裂的担忧?然而,人们忽略了,当人口红利不再,经济也失去真正的增长动力之时,房价也就失去支撑。值得警惕的是,越是大城市,在泡沫破裂和崩盘时,下跌就越严重。

B 疯狂置业

坚信两个“神话”无坚不摧,上到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下到普通居民,没有人不在购置房产和与房产相关的股票,都期待着在持续的暴涨中大赚一笔。整个社会,到处都在讨论房地产。企业做一年的利润,还不如一块地一天的涨幅,实体经济纷纷抽出资金大举进军房地产,落后一步就等于落后一个世纪。

用东京大学教授田村清彦的话来说:“当时东京新宿的工作室价格在一天之内能够翻倍,今天你买,明天他买,价格高涨,并且形成了一种连锁效应。”

当时,政府奉行货币宽松政策。央行贴现率低,贷款利率同样非常低,商业银行鼓励居民贷款,金融机构也乐于将钱贷给土地投资者,并鼓励投资者买到地后,再以土地作为担保,继续贷款买地……循环往复,银行最终也被拖进泡沫之中。

买房炒地蔚为大观,媒体把这种狂热视同于经济繁荣,热烈鼓吹,甚至援引历史上的岩户景气、神武景气等来命名。

然而,危机还是来了。

2011年,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店》中,通过穿越时空的来信,帮助女主角在楼市崩盘之前躲过一劫。但是,绝大多数日本人却没有小说里的幸运。

C 崩盘时刻

1990年,股票市场率先崩盘。短短一年间,日经指数从最高的38915点跌到14309点,跌幅惊人。

接着,楼市崩盘。由于土地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资本市场崩盘随即传导到楼市。金融机构为避免损失,要求企业偿还贷款,企业不得不变卖股票和不动产,大量地产抛到楼市,地价应声而跌。

房地产企业倒闭,银行因为不良贷款率暴增而倒闭,普通国民住房转眼之间成了负资产。

崩盘之前,难道日本政府没有做出任何努力吗?

其实,早在崩盘之前几年,政府就已看到楼市和股市的狂热,频频出手,可惜无济于事。

1987年,日本政府要求金融机构严控房地产贷款量,“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不能超过总体贷款增长速度”;同时提高房地产税收,持有不到两年的土地交易被课以重税。

然而,这些举措对房市并没有产生任何正面影响。土地管控措施,非但没能遏制地价飞涨,反而因为对土地限制过多,从而导致供给不足,地价不降反升。

在货币市场上,日本开始大幅度收缩。在短短1年内,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连续5次加息。

崩盘都是在最不经意的时候来临。实体经济萎缩、人口红利衰退、资本过度炒作、对楼市股市过度依赖…所有或隐或显的负面能量,在这一刻全面爆发。

崩盘的代价有多大?

20年来,日本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跌幅达到65%。随着房价暴跌,国民财富持续缩水,损失高达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总和。日本经济更是萎靡不振,二拾年间,日本年均GDP增速只有0.75%。

这是所有日本人都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日本有一个名词“泡沫经济”,特指八拾年代那段疯狂的时光;从1990年至今的二十多年,日本人又发明了一个名词“失去的二拾年”,失落情绪遍及整个日本。

D 相似的情形

时隔20年之后,日本经济开始温和复苏,但日本地价和房价远未回到当初崩盘前的水平。

以东京都市圈为例,2014年东京及周边地区一套公寓均价241万人民币(净使用面积63.16平方),远没回到历史最高水平。

与中国对比,这一价格只与北京深圳上嗨相当。但如果考虑到,日本房屋面积是实际面积,不存在公摊,而且土地是永久产权,就会明白东京实际房价不敌北京上嗨深圳。

如果再考虑到富裕层面的差异,实际房价的差距就更为明显:2014年日本东京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超北京上嗨深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实体经济下行,一线二线城市房价却不断上涨;众多中小企业关停,人人投身房地产市场;“地王”连接不断,楼盘一天一个价;房价不会跌的神话大行其道,人人都在谈论房产,唯恐买房晚了,甚至形成离婚购房热潮。

这种场景与当初的日本是不是似曾相识?
我比较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
国家出台的一些房事政策,出发点大多是考虑银行资金的安全,所以才造成了限购-盘整-放松-继续涨-限购的怪圈。
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确实有点脱离了现实,危机来临的时候很多平民百姓要遭殃。2008年深圳就闹过断供,业主砸售楼处的事情北京上海也发生过。
不过中国女性对房事的痴迷程度,估计稳居世界前列,这也间接造成了国内房事的高挺不泄。
相同处境,希望是不同结果。
 

注册或登录来发表评论

您必须是注册会员才可以发表评论

注册帐号

注册帐号. 太容易了!

登录

已有帐号? 在这里登录.

Similar threads

顶部